宋仁宗是個很偉大的皇帝嗎?
一句話:標準線以上的守成之君,有小聰明沒大智慧。
4/29更新:
評價一個皇帝,首先一點就是他能不能有效地傳承權力,其次才是文治武功的評定。這很好理解,對於一個統治者,首先要保證的是自己統治的穩固,其他的一切都必須靠邊站。以此為標準,大部分稱帝的起義軍領袖(比如李自成)和亡國之君(比如崇禎)就屬於標準線以下的水平,哪怕他們在時可能天下震動甚至死後名聲依然很好,他們依然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再比如宋徽宗這樣的,個人修養上極為出色,文治還算湊合,武功上甚至還有一定功績,但最後靖康那點破事就只能給他一個不及格的蓋棺定論。和他們比,宋仁宗作為守成之君,在標準線以上毫無問題,達到了這個標準我們別的東西才能搬上檯面談。
接下來談文治武功。
先談文治,宋仁宗在文治上還算不錯,極能得人,北宋當時養士數十年,到了宋仁宗那會已經開枝散葉,而仁宗一朝的名臣,有名的如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歐陽修、呂夷簡、龐籍、包拯、王安石、呂公著、呂公弼、司馬光、韓維、韓絳、韓縝、張方平等等。當然,最具代表性的還要算堪比NBA96年選秀的嘉佑二年科舉:考官里有一代文宗歐陽修、宋詩祖師梅堯臣、至寶丹王珪、長嘯公范鎮等文壇名家,應試得中的有蘇軾、蘇轍、曾鞏、曾布、章惇、王韶、呂惠卿、張載、程顥。多的不說,這份名單放在今天都足以讓人驚嘆。而這些人背後所代表的是北宋文學、政治甚至軍事的最高成就(之一),作為選拔者的宋仁宗,當然也都能多多少少沾點光。再說武功, @陳行楷說「宋軍被李元昊打的滿地找牙」,這話不能說錯,但也不是不能洗。
宋夏第一階段的戰爭,名義上是李元昊立文法稱帝,並要求宋廷承認其全新的國際地位,遭到宋方拒絕以後發動的戰爭,勉強算是党項人「獨立戰爭」,雖然戰爭過程不好看,但是最後的結果是,李元昊進不能掃蕩五路入主關中,退則府庫空虛財賦不能自給,只能去皇帝位重新接受宋廷冊封,雖然得了歲幣補償了自己戰爭損失,但是於名望、土地上無所得。所以至少面上一層西夏問題宋仁宗不能判輸。其他的比如廣西儂智高、兩淮王倫、貝州王則這種,都是旋起旋滅,宋仁宗也是笑到最後的那一位。因此武功上,雖然和宋朝其他皇帝比,宋仁宗不如宋太祖、太宗、神宗、哲宗、孝宗、理宗幾位,但比起某個排行第九蠢貨不知道高到哪裡去(日常任務完成)。文治上能得人,武功上能湊合,說他有點小聰明我想大部分人應該沒意見吧?
很多人都對宋仁宗的寬仁印象深刻,這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利益相關吧。宋仁宗對官僚階級和讀書人以寬仁聞名,比較有名的段子就是「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即使被大眾普遍認為是黑點的柳永和狄青兩人,這地也不是沒得洗。
柳永雖然窮困潦倒,被宋仁宗點著名欺負,但是人家至少官至屯田員外郎,也是做到官了。至於狄青,他「憂懼而死」的時候頭上可是還有這「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和韓信、周亞夫比起來,絕對能算是善終。只能說現在承平日久,知識分子對於宋仁宗這種優待士大夫和知識分子的統治者沒什麼抵抗力。沒有東西廠、沒有文字獄、沒有動不動就株連九族的殘酷鬥爭。像袁騰飛、高曉松、羅胖這種看幾個段子就高潮的歷史初學者很自然地會把這樣的皇帝捧得老高,可以理解。=====================================================================
不過給這樣的皇帝上眼藥也不難,下面大家看看正確的黑仁宗姿勢:第一步,先向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科普一個常識:宋代養兵很花錢。有多花錢呢?朝廷其他開支全部加起來通常還不到軍費的一半。第二步,向大家科普一下北宋宋軍歷代軍隊數量:宋仁宗的武功在北宋算倒著數的,但他的軍隊規模卻遠遠高於其他幾位皇帝在位時期,規模之龐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第三步,既然宋代軍費是國家開支的最大頭,宋仁宗在位時軍隊又如此多,那麼豈不是開支也極其巨大嗎?這個推測雖然有點問題,但是離真相不算太遠:
北宋初年的田賦制度,宋仁宗統治時期賦稅劇增的第一個高潮再看另一個,《兩宋財政史》:說白了,宋仁宗執政時期雖然面上一層做的不錯,他執政時期也意識到財政、軍事上的諸多問題,但是無力扭轉。只能把問題留給後人去解決,這無疑是很大的扣分項。
再說一個:役法北宋初年以來的差役法
宋代的稅收非常高,但是徭役相對較輕。但是農業社會這種輕徭也比較有限。宋代初年差役法到了宋仁宗時期已經非常不理想。「百姓苦役法久矣」的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但是宋仁宗不去改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兩宋役法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官僚階層,改革役法會危害官僚階級的利益。後來王安石改革役法時,蘇軾就很赤裸裸地反對:自古役人之必用鄉戶,猶食之必用五穀,衣之必用絲麻,濟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馬,……士大夫捐親戚棄墳墓以從官於四方者,宣力之餘,亦欲取樂,此人之至情也。若廚傅蕭然,則似危邦之陋風,恐非太平之盛觀。
即使明知道是得罪人的,後來宋神宗還是去做了。宋仁宗卻只能「嘉納之」,然後就當耳旁風吹過去就完了。說好聽點叫無為而治,說難聽點,這就是不幹實事啊!
這一點,可以明顯看出宋仁宗的執政傾向,在官僚階級和百姓之間,宋仁宗選擇討好官僚來維持現狀。當然這一點不能說錯,死道友不死貧道,被統治階級本身就屬於被壓迫被剝削的位置,被剝削得重一點輕一點過的慘不慘主要看統治者的吃相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看了上面兩段其實很多人發現了。在今人的宋朝斷代史研究中,學者們對於宋仁宗的評價其實並不高。和網路上那些宣揚宋仁宗了不起的肉麻話完全相反。談到宋仁宗執政,即使避而不談軍事,對宋仁宗的國家財政上的不理想表現也多有微詞。
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宋英宗執政時間很短,前面你這個當了四十幾年皇帝的宋仁宗如果留下的積蓄很多,邏輯上就完全解釋不通為什麼宋神宗一執政就急不可耐地哭窮。何況還有兩宋一堆名臣的奏章為證,一方面財用不足,一方面冗兵冗官的問題激化的黑鍋也只有你宋仁宗來背。執政四十多年,國家百年無事,人才不可謂不盛,但軍兵多於前代而僅能守土、財賦倍於過往仍入敷不出。前不能效文景之治給後人留下一個足兵足食的豐盈府庫,後不能如洪武永樂給周邊諸國留下足夠大的心理陰影面積。所以說宋仁宗沒有大智慧。
綜合評定:
獨裁者 601、維護自身統治 30/302、合法傳承權力 30/30文治 13
1、政治 4/52、民生 3/53、財政 1/54、用人 5/5武功 8
1、軍事 4/102、外交 4/10私德(加分或倒扣分項,區間正負五分)+4
總分85他當政時期文人的作品佔了我國初、高中古文的半壁江山。
口胡帖,想看詳細的回答,請移步大周 @忠武腹心薛直老 處
宋仁宗統治時期大概可以粗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概是天聖元年到明道二年,這個階段實際掌權的是章獻太后,所以對於評價宋仁宗的功過算是沒有啥意義的。第二階段是明道二年到慶曆五年,仔細捋一下,廢后風波是明道二年冬,范呂之爭是景佑三年四年,元昊起兵是寶元元年,慶曆三年,張海、郭邈山起義,慶曆四年宋夏和議,慶曆新政,慶曆五年新政失敗。廢后,拒諫,黨爭,民變,兵敗,如果宋仁宗就在至和三年直接掛了,相信他的歷史評價不會高於東封西祀的宋真宗。現在如果說對於宋仁宗有一定程度上的好評價的話,一般都是因為他執政的最後階段,也就是從慶曆新政結束一直到嘉祐年間(尤其是嘉祐年間)。甚至有了所謂「嘉祐之治」的說法。
嘉祐之治的概念肇源於宋徽宗年間的殿中侍御史陳師錫,他的目的大概是打擊高舉「崇寧」大旗的蔡京黨徒。但是對嘉祐年代的讚頌從元祐年間舊黨重新掌權就開始了
那麼嘉祐之治的主要表現是什麼呢?
第一,政局穩定。嘉祐年間大致處於宋夏戰爭的一個大的間歇期,就算是出現了屈野河事件也能大致和平解決。貝州王則這種披著宗教麵皮的農民起義和儂智高叛亂也很快就被處理。這個時期也很少爆發黨爭。
第二,人才眾多。
第三,政治清明。這個時期的宰執也很少替換,這個在北宋,尤其是仁宗時期還是很難得的
參考文獻 曹家齊《「嘉祐之治」問題探論》
宮裡的班值鬧叛亂,一位皇帝躲在貴妃的被窩裡不敢出來,還是將門出身的皇后親自帶著太監和宮女鎮壓下了叛亂;
一位皇帝,和美人玩雙飛玩到上朝時無精打采,被宰執和御史逼著將兩位美人送去出家;宰相家裡的小妾虐殺婢女多人被捅出來,御史台要治宰相的罪,皇帝出面和稀泥;某地方官(某大家都認識的歷史名人也參與其中哦)聞某強盜團伙過境,不思剿滅卻花錢禮送他們出境,被人彈劾,又是皇帝出面和稀泥。放現在,以上四條夠著一條就夠被人黑了。四條都夠著的皇帝,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偉大。其實宋仁宗和漢文帝水平差不多,都是治國水平不夠,但是不瞎折騰,還挺有私德、挺節儉。但是他們玩的治國遊戲模式不同:漢文帝玩的是簡單難度,那時候國家剛剛平定不久,土地兼并還不嚴重,社會矛盾還不尖銳,主要問題就是生產力不足唄,那就好好發展生產力不就得了,而對於一個王朝的初期發展生產力是最簡單的了,不大興土木,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就基本差不多了。於是他憑著無為而治(管的特少)弄出了文景之治,成了評分優秀的皇帝。宋仁宗玩的是普通難度,那個時候王朝已到中期,土地兼并嚴重,各個地方的困局開始顯現,這個時候單憑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已經不好使了,此時的國家已經特別需要改革,但是憑宋仁宗的能力無法改革,只能維持,所以只成了個評分一般的皇帝。如果說還有和他們相似的皇帝,那道光應該算一個,但是他面對的是王朝中後期困難難度的治國遊戲,結果被評分在及格線以下。我想,倘若還有一個能力一般,不瞎折騰,挺有私德,比較節儉的類似以上三位的皇帝,面對的是王朝末期,地獄難度的治國遊戲,他的評分又將會如何呢?很多人只知道看一個人執政的成就,然後以此來評定優劣,卻不知很多時候時勢造英雄,騎行於下坡,再破的自行車也能飛馳如風。只有結合具體治國的難度,才能真正評價出一個皇帝的水平。
不是。他錯過了改革最佳良機。仁宗時經濟文化發達那是吃咸平之治的老本。他最大的創建性成就應該是和他後媽一起把他爸的浮誇風給扭轉了,其他的成就主要是中年後善於平衡各方勢力吧。但是他也正是由於他的縱容,使得冗兵、員、費的三冗問題造成的財政緊張,這在前三任皇帝時期都是完全不存在的。而期間,土地被隱藏,田賦減少他也難辭其疚。軍事上就不說了,他徹底打開了宋朝輕視軍力的風氣。總得來說,他是個65分的皇帝。
凌遲正式入刑,就是宋粉所推崇的這位仁宗皇帝
宋仁宗這個人:
脾氣好——任由臣下唾沫星子噴到臉上,始終面不改色。自己提拔的臣子,被噴成落湯雞也要坐著聽他完。
能忍常人所不忍——任由一身臭汗的臣子在面前晃悠,依舊面不改色。自己提拔的臣子,被熏得大腦缺氧也要坐著聽他說完。
能設身處地為下人考慮——出去逛口渴了,後頭看了幾次居然沒一個明事理的給倒茶,於是一句話不說,繼續面不改色,回宮之後渴成狗。就因為不想讓那個負責沏茶倒水的受責罰。
節儉——在宮裡吃到新鮮的蛤蛤(憑記憶瞎編的,忘了是什麼,懶得查書),問採購部的多少錢買的,一聽回話很貴,把筷子一扔,這麼貴老子不特么吃了。
人緣好——死的時候消息傳出,滿世界都哭,上到王公下到乞丐,消息傳到北朝盟(su)友(di)那裡,契丹皇帝也哭,還在自己國家搞了個衣冠冢供人憑弔(雖然怎麼看怎麼像宋人自己編的。遼史沒記載,不過《遼史》就像剛刊印出來就被當手紙用了一樣缺頁,不記載的東西海了去了)
聽勸,對台諫有敬畏——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被言官彈劾,看在貴妃面子上想給他外放的節度使,包拯唐介兩個大炮聯起手反對,宋仁宗回宮找張貴妃撒氣:要你妹的節度使,也不看看當御史的是誰?還有一次回宮跟受寵的宮人說要裁後宮,宮女問不裁不行么,答:台諫說要裁,豈敢不裁,宮人賭氣撒嬌說先裁我吧,於是果然第二天讓她收拾包裹了。
好色——台諫三天兩頭讓他裁後宮是有原因的,並不是沒事吃飽了撐的管皇帝家事……也許因為太好色太放縱,生育能力欠佳,宮人進進出出居然沒幾個子女,中招率極低,好不容易有那麼一兩個男孩也都夭折了,跟比他還好色的宋高宗如出一轍,最後都要過繼宗室子建儲。
宋仁宗這個皇帝:
宋神宗時期科舉的一道策試的題目,大致意思就是——像仁宗那樣老好人式治理天下讓人家都很happy這樣真的好么?(原文忘了,依然懶得查書)
這其實就是對仁宗時期統治特色的一種總結,他是一個老好人,在他能看到的、聽到的、管到的範圍內,盡量讓每個人都happy。看到問題,他也有想解決的意願,但積極性超低,慶曆新政一推行,他就感覺這樣會有很多人不happy,這讓他不安,於是新政也沒法推行了。
他在位40多年,親政30年,在他的時期文壇璀璨群星閃耀,國家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北宋三冗問題基本就是在他這一朝凸顯出來的。
他是一個很富有人情味的人,很有愛心。當皇帝卻仍然以散播愛心為己任,缺乏魄力和擔當。政績上武功上,四個字可以概括——乏善可陳。
他能不能稱為「偉大」?這要看偉大用來形容什麼。如果是身為專制君主卻有著難能可貴的各種閃光人格,還是大體可以稱得起的。
總體來說,這是個雞湯型皇帝,你讀他的故事會覺得很溫暖,很有親近感。但他的本職工作幹得實在是太一般了。
宋朝出了很多很有閃光點的皇帝,但真正在當皇帝這個本職上做得特別出色的,只有宋太祖一人,其他的要麼是乏善可陳、要麼是干過貽害無窮的蠢事功不抵過,要麼就是某幾個方面不合格,要麼就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當然,歷代王朝基本都是這個模式,本來皇帝的奇才率也不比普通人高多少)。廟號仁宗的肯定跟偉大扯不上關係。
宋仁宗是一個好皇帝,忠誠愨恕,宅心仁厚,他絕對是歷史上數得著的「仁」宗。
但要把「偉大」這個詞冠於他身上時,只能說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不能說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
別的先不說,光一個生兒子,立儲的問題就可以讓他丟分很多了……
儲君不立,國體不穩,這個問題先排第一。
之後,仁宗還有一系列的失誤。
論軍事,在他治下,宋軍被李元昊打的滿地找牙。
論平衡各方勢力,在他治下,「朋黨」之患幾乎達到了北宋巔峰。
論外交,被遼國、西夏來回羞辱,甚至遼、夏兩國早已達成協議,自己尚且未知。
論治理後宮,先是「廢后」,後來又出現幾位美人爭寵的鬧劇。執政早期,一直處在「章獻太后」的壓制之下。
論治國,北宋時期名臣大量集中於他治下的幾十年間:王曾、呂夷簡、曹利用、張士遜、宋庠、宋綬、陳饒佐、范仲淹、韓琦、富弼等等等等,但是國家的三冗問題卻正是自仁宗朝而不可收拾。
總的來說,仁宗是一個頗為優柔的君上,他給了手下大臣們足夠的發揮空間,是以這些臣子們也不會「虧待」他,他在史書上名聲極佳,想來也與此關係極大。「仁宗盛治」是中國帝制史上為數不多的具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王朝。
「偉大」這個詞,個人感情色彩是很重的。就像我們今天歌頌偉大領袖XXX,但在外國人,或者下一個朝代的百姓看來,可能啥也不是,關我屁事。
不過也有一些人是比較有情懷的,比方說他們覺得漢武帝偉大,因為他讓強漢之名響徹世界。如果有這樣的需求的話,那也可以談一談宋仁宗是否偉大了。而那些執意要黑宋仁宗的人,可以看一下這個回答,這是我懟你們中一員的言論,我覺得你們應該都差不多。
為什麼宋朝的皇帝好像沒什麼特色? - 劉淮秋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18018/answer/265820502
宋仁宗有什麼特點嗎?
此時我想借用某位吧友的話:宋太祖知道自己行,所以他黃袍加身。
宋真宗知道自己不行,所以他澶淵之盟。太宗、神宗是最討厭的類型,因為不知道自己不行。
而宋仁宗,是知道自己不行,卻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的那種類型。哪怕是他最不擅長的軍事領域,沒辦法,實戰確實太差,他就讓人歷時五年,編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武經總要》。編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承平日久,武將們都忘記怎麼打仗了——多有先見之明。其中大篇幅介紹了武器的製造,對中國古代軍事史、科學技術史的研究非常重要。
如果自己不行,就為後人鋪出道路,真是難能可貴的精神了。
他對變法的態度也是同理,雖然終結了自己的慶曆新政,卻從來沒有壓制過革新的思潮,對王安石這種積極分子也沒有打壓,甚至讓參與過新政的韓琦富弼成為重臣,讓慶曆新政真正起到投石問路的作用。他的思維方式異於其他帝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不一定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如果你疑惑於他的行為,代入這樣的思維,往往迎刃而解。
沒有空閑的朋友,看到這裡就可以了。我不認為平庸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你要承認,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中國古代皇帝,雄主畢竟只是少部分,大部分都是不行的。
所以你也不要抱著「如果是我我會做的更好」的心理,想當年,趙光義也是這麼想的。
宋仁宗比其他守成之君強多少?
既然宋仁宗資質平平,為什麼大家都吹捧他而不吹捧別人呢?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有些皇帝,不同時候表現出來的水平是不一樣的,我稱之為帝王的上限和下限。比如唐玄宗,就是一個上限奇高下限又奇低的皇帝。宋仁宗上限不怎麼樣,那下限呢?這裡,我們不妨拿他和另外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做對比。
也許你會笑了,怎麼跟個亡國之君比啊。怎麼,以為崇禎沒粉嗎?長期以來大家對崇禎的看法都是「不錯的皇帝,如果在和平年代,是一個平庸的守成之君,可惜生在了明末」,沒人反對吧?下面我就讓大家看看這個「生錯了年代」的「平庸的守成之君」和宋仁宗的差距有多大。
仁宗朝三冗問題愈演愈烈,政府財政吃緊,文彥博主動提出裁兵6萬。滿朝文武皆反對,仁宗也猶豫不決。
明朝末年,崇禎帝精簡弊端重重的驛站,一次裁掉8萬員工,為明朝省出了大量白銀。
你是不是覺得崇禎英明果敢多了?
然而並非宋仁宗膽小怕事,而是他知道,裁兵一時爽,兵變火葬場,那多出來的6萬人,該如何處置?文彥博當即立下軍令狀,保證不會發生兵變,不必擔心。文彥博何許人也?之前貝州王則起義(仁宗朝最大的農民起義之一),就是他輕鬆平掉的,想到這一層,大概可以放心了。遂命令文彥博執行,後者也順利完成任務,緩和了財政危機。
至於另一邊的崇禎帝,他裁掉的8萬員工中,有一位叫做李自成。
再來看宋仁宗是如何應對非常情況的。
宋夏戰爭之初,西夏意圖聯遼攻宋,但遼有自己的小算盤,他把軍隊開到宋遼邊境,決定先敲詐一筆。宋仁宗儘力避免雙線作戰,第一時間派富弼去談判,自願被敲詐,但也成功把遼爭取到自己這邊來,遼主甚至御駕親征「幫助」宋朝攻打西夏。與此同時,半自治的廣西壯族人民不堪交趾的壓迫,希望歸順宋朝請求宋政府的庇護。這原本是好事,但此時若答應,無異於同交趾為敵。西夏、遼、交趾一起上,宋仁宗不敢冒這個險,索性先不去管廣西(真對不住廣西人民)。壯族首領儂智高撐不下去,只好當了交趾的走狗,幫助交趾攻宋,這就是儂智高起義。不過他起義的時候,宋夏正好打完了,仁宗便把西軍撤回來,讓西軍將領狄青去平儂智高,完事後留下一部分兵駐守,緩和民族矛盾。於是夏、遼、交趾三個威脅全部解除。
不評價仁宗做的好不好,你難道不能感受到他無比清晰的思路嗎?這就是大局觀了!崇禎皇帝是很努力,但他有什麼大局觀嗎?我不知道。
再說他們的用人問題。
崇禎帝一上任就弄死了魏忠賢。宋仁宗卻在朝廷里養著夏竦這樣的「小人」。你是不是覺得崇禎賢明多了?但事實是,魏忠賢一死,閹黨覆滅,東林黨獨大,不思進取的廢物霸佔朝廷;仁宗朝則」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就是今天,大眾也只記得明朝有魏忠賢,不記得宋朝有夏竦。
在宋仁宗(或許還有你)看來是常識的東西,崇禎帝竟然完全不懂。我們有理由相信不懂的皇帝還有很多,只是他們沒有身處亂世,沒機會暴露出來罷了。而宋仁宗真正可怕的一點,是他的上下限居然是一樣的,在位42年間,他始終遵守著這些常識,穩得不行。
不管你是否同意「崇禎在其他年代能成為一個不錯的守成之君」,他都不如宋仁宗遠甚!
關於私德,回答宋仁宗私德被質疑的幾個問題。
1、放黃河淹百姓
我謝謝您了,淹死百姓對宋仁宗有什麼好處啊?人家是想治理黃河,但大臣水利不行,事情搞砸了。美國太空梭都跌過死了一堆宇航員,能怪美國總統嗎?
2、引入凌遲
這對當時百姓來說無疑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也不看看處死對象是誰。
3、搶別人有夫之婦
仁宗說:「冤枉啊,皇后送來的,我見都沒見過,你不告訴我我還蒙在鼓裡呢,我馬上讓她走。」你可以選擇信或者不信。
4、宮變躲老婆後面
他倒是第一時間就想出去,但老婆攔著不讓啊!而且肇事者被老婆派出去的人滅口了,這是仁宗朝一大未解之謎。
5、和妃子玩雙飛
他是荒廢朝政還是怎麼了?明明三個人都很開心,有理由相信您是因為嫉妒意見才那麼大的。
6、後期建十閣,搞了很多女人
不然你給他生太子?
7、性能力有問題
說這個的人是SB。宋仁宗有三個兒子和一堆公主,雖然大部分夭折,但慶壽公主一直活到了岳飛被斬,八十多歲,是有記載以來最長壽的公主。
我覺得有必要重複一遍說這個的人是SB,不僅充分暴露出自己的無知,而且內心十分醜陋。(事實你可以去看下,黑宋仁宗的人中,不乏滿口髒話鍵盤俠,自以為風趣而實則噁心之人。)
……
你們扒了那麼久史料就扒出這點雞毛蒜皮的東西?
反正這些都是次要的,重點是很多網友認為,私德之於帝王,屁用都沒有啊!
我們先談一談經常被人拉出來比較的帝王楷模李世民。玄武門是他一生的黑點,不過早已隱沒在他萬丈光芒之下。那如果不是皇帝,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話,出於自己對權勢的貪戀,弒兄逼父,是不是就罪大惡極不可饒恕了?我並不是說唐太宗不是一個好皇帝,只是為大家的這種妥協感到可笑。各行各業都需要榜樣,皇帝也不例外。如果這個人工作還可以,人品卻有問題,該怎麼辦呢?你以為真的會「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嗎?恐怕只會成為荒唐的借口吧,「連XXX都可以這樣,我為什麼不能?」事實上我看過不少影視劇里,大臣這樣勸皇帝:「唐太宗當年都能對親兄弟下手,陛下您還在猶豫什麼?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只要辦成了,哪有人敢嚼舌根。」歷史上劉裕殺晉恭帝開了殺禪位皇帝的先河;武則天篡位開了女子爭奪皇位的先河;朱棣反建文帝開了叔叔反侄子的先河……我無意討論這些行為的對錯,只想證明:人在做,天在看,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因此,不管誰曾經干過,這個人有多了不起,錯誤的事都不能變成正確的事,更不能成為特權或天理——希望大家能贊同這一點。與此相對的宋仁宗,則是一個人品和工作都沒得挑的模範級皇帝,即使他沒有開疆擴土的的功績,沒有通過變法讓宋朝有質的飛躍——正因如此,他才是最值得學習的,因為他的一切都是只要努力就能做到的,可其他皇帝為什麼不努力呢!宋仁宗是沒別的本事,全靠同行襯托啊!老百姓對統治者的要求並不高,真的只要「合格」就行了呀!擴張的領土與他們何干?制度的改變真能讓他們從中獲益?他們只想安心種田。而宋仁宗恰恰是別的沒啥追求,一輩子都在維護他們安心種田的權力。(這裡也許會有人用貧者無田種來反駁我,但土地兼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此時百姓再痛苦也早已習慣,只會對搶了他們田的地主不滿,並不會對皇帝有什麼意見。種田的種田交稅的交稅,但如果有誰打破這一平靜,讓他們連這種日子都過不下去,就真的別怪全天下都把鍋甩給他了,王安石你說是不是?)
宋仁宗的精神遺產
平心而論,對皇帝而言,當一個合格的人,比平民百姓容易,窮山惡水出刁民嘛。他們生活安逸,啥也不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為什麼好皇帝很少呢?
不如改問一句,他們愛自己的職業嗎?皇帝是什麼樣的職業?——「天下之父」。
萬曆二十年不上朝國家照樣好好的(他並不是真不管朝政),可他似乎忘了皇帝也是一種職業了,他願意盡「父親」的責任嗎?就好比交警說「就算我不在這個十字路口也不會出車禍,所以我不用來上班」了一樣,哪怕形式主義,既是份內之事,該做還是要做的。
劉邦看見出遊的秦始皇感嘆大丈夫應當如此,「如此」除了風光還能指什麼?幸虧他也清楚,若真放飛自我,必然會重蹈秦朝覆轍。要知道,在沒覺悟的人眼裡,龍椅和享受是劃等號的,劉邦能給大漢起個好頭,擔得起「天下之父」之名了。皇位,誰不愛,可他們愛的究竟是皇位,還是皇位身後的權勢與財富?很遺憾,大部分都是後者呢。
連自己職業都不愛的人,怎麼可能成為一個好皇帝!
連皇帝都不愛自己的職業了,還指望大臣愛崗敬業嗎?
宋仁宗愛自己的職業,愛到極點。唐太宗是他的偶像,他曾認真學習《貞觀政要》並與大臣交流心得。這樣一個人,會不想收復燕雲嗎?會不知道只要收復燕雲自己就是兩宋第一帝了嗎?人貴有自知之明!他既沒有像爺爺一樣頭腦發熱強行出征證明自己的武功,也沒有因為夢想破滅就自暴自棄——唐太宗從諫如流,宋仁宗就把納諫做到極致;唐太宗節儉愛民,宋仁宗就把節儉做到極致;唐太宗有一個好老婆,宋仁宗就……硬著頭皮接受了自己討厭得不得了卻好評如潮的曹皇后;唐太宗寫了本《貞觀政要》,宋仁宗就寫了本《洪範政鑒》(現存唯一完整宋代寫本);唐太宗擅長飛白,宋仁宗就苦練飛白;唐太宗沉迷丹藥,宋仁宗沒有。
起初宋仁宗沒把歐陽修放心上,韓琦說:「歐陽修相當於韓愈,當年唐憲宗沒用韓愈,被後人嘲笑。」於是宋仁宗趕緊用了歐陽修。
晚年因為無嗣,仁宗死活不肯立儲。大臣說:「你寵幸張貴妃過頭了,怕是要變成唐玄宗。」仁宗說:「不要把我跟他相提並論。」大臣說:「你有什麼資格嘲笑唐玄宗?人家搞出安史之亂還有兒子替他擦屁股,你連幫你擦屁股的人都沒有!」仁宗hp-10000。
還是韓琦,他說:「連漢成帝這樣的辣雞(被趙飛燕搞得沒兒子),都能從宗室里選好接班人,你比他強多了,難道做不到嗎?」還能說什麼?即使當不了明君,也不能當昏君啊!於是他哭著處理了儲君問題,感覺職業生涯已到終點,不久便撒手人寰了。
他的明君情懷重到這個地步,但正因為皇帝想當一個明君,大臣才會努力成為配得上明君的人啊,這就是風氣!
《宋史》對仁宗的評價,很準確地描繪了仁宗朝的風氣:
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
也許你們覺得這段話也沒什麼,畢竟不完美,但光從這段話而言,如果有一個世界比仁宗朝好,那只有天堂了。
曾經我在地鐵上被搶了手機,我知道那人的長相,監控不可能沒拍到,可備案以後就石沉大海。到網上搜一下「手機被偷後還能找回來嗎」,幾乎所有的回答都是「不能」,如果你沒有特別的身份,別指望警方會幫你找。
找手機的次要的,關鍵是不能讓罪犯逍遙法外。結果呢?並非沒能力,而是不想動,這就是你以為的盛世。
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
網友們常黑仁宗在位期間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沒做的話,這句話從何而來呢?
事實正是,仁宗一死,朝廷風氣就變得越來越詭異。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元佑黨爭的內容。其實良好的士風,才是宋仁宗最寶貴的遺產。
關於宋仁宗的黑
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就是覺得標新立異=高人一等。虎撲論壇曾進行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天下第一」帝王萬人投票,你們可以看到,即使是李世民這樣的帝王楷模,也被黑得慘不忍睹;楊廣這樣的辣雞,也能被捧到天上。我希望大家能靜下心來,摒棄這些虛榮的東西。你對某個人物的歷史印象,都是一代代沉澱下來的,絕不是鍵盤俠幾篇網文所能顛覆的。
而宋仁宗,自古以來就是以明君形象示人,包括七俠五義原著。現代包公劇中倒是經常出現昏君形象,可編劇有沒有帶腦子,宋仁宗如果是昏君,包拯哪還有命留著?
我所知道的黑他的人,似乎都是出於某些政治目的的大臣,一些遠離廟堂的所謂學者,以及像我們一樣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老百姓,最有發言權的同類——皇帝群體,我沒看到過哪個皇帝黑他的(如果有的話請舉出讓我見識一下)。因為一旦黑,就會免不了被人噴U can U up——宋仁宗不就是勤政了一點嗎?那你勤政啊;宋仁宗不就節儉了一點嗎?那你穿破衣服啊;宋仁宗不就是會選拔官員嗎?來來來把你家班底拖出來瞧瞧。或者換個說法,辣雞仁宗,冗官冗費——你家倒是不冗官冗費了,那把你的官拖出來瞧瞧是什麼貨色,以及你省下的錢都花哪兒啦?辣雞仁宗,遇敵必敗——得,您版圖擴張嗎?擴張了,三代以後還在嗎?辣雞仁宗,墨守成規——您又是哪位?你家搞什麼先進位度了?除了秦國及個別開國的幾位我誰也不認謝謝。
最有發言權的身份相同的皇帝,認為宋仁宗是是個好皇帝(比如某十全老人);而我們中某些吃飽了沒事幹的屁民,卻非要說他不是個好皇帝。你了解宋仁宗的才學嗎?
宋仁宗是真宗皇帝的獨子,他的五個哥哥都夭折了,他爸年逾不惑才生了他,所以他出生之後,上下對他是什麼態度可想而知,說眾星捧月也不為過。從小劉太后就非常重視他的教育,老師都是頂級的(世界頂級)。小仁宗上課時好動,老師會生氣地等他坐端正了再繼續。他看的書被人處理過,如果出現了不好的東西,會用紙條糊起來(雖然被他撕開了)。他九歲當太子,十三歲就即位了,之前已經有過監國的經歷,之後劉太后垂簾聽政。我們知道,劉太后是個頗有能力的人,即使跟男皇帝比,也在及格線上,所以這十年,相當於見習的十年(難得仁宗完全沒受到迫害)。簡而言之,他是一位學院派精英,因此治國基本功非常紮實。至於其他才能,宋仁宗會作畫,書法被當作外交禮物(家族天賦),通音律(曾親自改編多首古曲),能騎射(有一匹名駒叫玉逍遙,但他不喜歡這項運動),閱讀兵書(在軍事建設方面給過一些指導),喜歡禪學(和多位大師有往來,本人也是專家水準),直到即位三十年後還向學者請教周易,並說出「我總是打擾你,真不好意思」這種話……
因而宋仁宗絕不是後人所說的「百事不會」,甚至可以說就是活在瑪麗蘇小說里的那種皇帝,只不過他刻意把這些掩藏了,因為帝王是不能擁有喜好的。非要說的話,「百事皆會,更會做官家」大概更適合他吧。面對這樣一位官家,大臣們,這些萬里挑一、文章大手、國之棟樑的大臣;這些敢毒殺皇后、敢掀太后帘子、敢當面對皇帝說「我要廢了你」的大臣,沒有一個對他不服的。即使是那個吃魚餌被仁宗鄙視了的王安石,辛辛苦苦寫了萬字卻不被仁宗當回事的王安石,每天都在跟仁宗的家法作鬥爭的王安石,理應恨死仁宗的王安石,路過永昭陵時也題下「龍車不可望,投老涕沾衣」這樣哀慟的句子。所以我很不理解為什麼總有網友會覺得自己比宋仁宗更有見識,更了解宋朝,更會當宋朝的皇帝,這些人是哪來的勇氣呢?下面我要做一個設想,來說明宋仁宗在選才方面的神奇之處。
宋仁宗僅憑蘇軾兄弟一篇策論就斷言「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這眼光毒不毒?宋仁宗直言不喜歡王安石,這眼光毒不毒?(並不是我總針對老王哈,是因為這個傢伙太典型了。)對,王安石靠不住,蘇軾混成那樣也沒法吹,但人是沒法準確預料自己身後事的。如果蘇軾侍奉的不是被王安石「狐媚亂主」的宋神宗,改成仁宗,歷史將會如何?有道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蘇軾非常愛戴仁宗,畢竟當年蘇轍寫文誣陷仁宗,仁宗非但沒有不高興還取了他;蘇轍生病,仁宗特地延遲考試時間(子由你事情真多哦)……而蘇軾的主張,也跟仁宗常年來合乎中庸、循序漸進的作風十分吻合。比如他對新法「鎮以安靜,待物之來,然後應之」的態度,與仁宗對戰爭的「戰以時動,動以時至」,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怎麼說呢,許多事迹表明,仁宗看好的人總能做到和自己步調一致,所以可以想像,蘇軾若欲在仁宗朝有一番作為,仁宗會支持,首相韓琦也會支持。也許有人會問,那蘇軾再夾在新舊兩黨之間該怎麼辦?關於這點,其實我可以說的再極端一點——如果是仁宗朝,根本不會有新黨、舊黨這種生物存在,能理解嗎?宋仁宗非常清楚那看起來不嚴重但實際上能動搖國本的玩意兒叫什麼,一旦出現苗頭,會立即掐滅(如慶曆新政);宋神宗卻不知道,知道了也以為不要緊,迎刃而上,看似偉大,實則幼稚。什麼,你說蘇軾根本沒有政治才能?不好意思,人才是培養出來的,哪有人天生就懂政治。
那麼假如蘇軾真成了宰相併主持變法,會不會引起黨爭,又像慶曆新政一樣被緊急叫停呢?不好說,但我相信,無論怎樣都不可能比王安石更糟糕了。所謂黨爭,就如同中醫理論中的外感發熱,你發高燒並非因你身體虛弱,恰恰相反,是你身體太好了,所以才同邪氣斗得那樣激烈,產生熱量。新黨自詡正氣,殊不知正氣越補則邪氣也越凶,耗著耗著,就真轉為虛證,元氣大傷了。而蘇軾中立,反對的人該站在新黨的立場還是舊黨的立場?他遇到的抵抗至少不會像拗相公那麼激烈。蘇軾之所以中立,是因為他用辯證的思想來看待變法,而辯證,是治療疾病的根本方法。改革能不能成,關鍵在於能不能用對人,就我個人來看,【宋仁宗+蘇軾】要遠比【宋神宗+王安石】的組合靠譜(歡迎反對意見)。我所做的設想,是以仁宗能多活20年為前提的,可惜他沒幾年就駕崩了,他自己也知道命不久矣,所以才說「為子孫得太平宰相」。我猜仁宗確實對蘇軾抱有那種期望,就是不得不把主角換成繼承者們,然而他沒想到英宗是那樣的英宗,神宗是那樣的神宗。至於我的猜想正確與否,已經無從得知了,只是每次看到「太平宰相」梗,都忍不住感慨命運弄人,又細思恐極。大家別誤會,我扯那麼多,絕對不是為了捧蘇軾踩王安石,王荊公毫無疑問是個人才,只是他要挑戰的任務,光有才華是遠遠不夠的。舉這兩個人的例子是想讓大家更好地體會「仁宗養士,三代受益」這句話。深厚的文化底蘊給予了宋仁宗和朝中那些妖孽打交道的資本。為何他治下名臣如雲?皇帝不會被虛名蒙蔽,能輕鬆從眾多紙上談兵者中找出有真才實學的人,此其一;皇帝人格魅力很大,天下人願意與他共事,此其二;皇帝能與人才進行無障礙交流,了解他們的特長,所謂知人善任,此其三;皇帝願為他們遮風擋雨,讓他們都能長成大樹,此其四。一個」養」字,是比「用」更高的境界。最後我來說一下很多人對宋仁宗的誤解。 宋仁宗仁愛只是對上層士大夫仁愛,根本不管底層百姓死活。
你要知道,宋仁宗是信佛的,是虔誠的,是相信眾生平等的,是否認皇帝高人一等的,是堅持武將也要跟文官有一樣的地位的,你說他偏袒士大夫,好意思么?如果你覺得他做得不夠,那是因為他遇到了困難,而不是說他內心就和你們一樣陰暗。曾經他為鼓勵軍事勉強接受大臣提議出去狩獵,附近百姓知道後都把家裡養的飛禽牲畜往獵場里趕,害得仁宗只好把抓到的東西又放了回去。最後獵也不打了,慰問了一下附近的農民,減免了他們的賦稅(作為擾民的補償),以觀看武士格鬥草草收場,他覺得很滿足——這樣一個人,這樣一種君民關係,居然被說成只會優待官僚。的確身為皇帝不能親近民間可能導致思想上過於天真——這是所有皇帝的通病。不過相對而言宋仁宗已經很親民了,老百姓喜歡的遊戲,他也去玩;老百姓喜歡的節目,他也去看;民間的八卦,他可能也知道;民間的偶像,他大概都認識(柳永宋祁啥的)。宋仁宗名聲好只是因為他對官僚好,寫史書的人(也是官僚)才讚美他的。這個就搞笑了,宋仁宗被讚美是因為他對官僚好,那唐太宗被讚美就不是了?可不可以不要雙標?何況官僚對他而言,就如你所知的標準帝王一樣,只是手上的棋子而已。他能做到先提拔你再貶你,兩次用的是同一個理由(文彥博:……)。面對大臣四濺的唾沫不敢吱聲?想多了,只是懶得理你罷了,回頭自有別的大臣彈劾收拾你。要吵架結黨帶節奏?好孩子,先到外面反省幾年吧——試問仁宗朝哪位大牛沒有接受過這樣的「教育」?也難怪他們最後一個比一個精。
歸根結底,宋仁宗根本不是白蓮花,非但不是,還能越扒越黑。
不過宋朝官僚的待遇確實是很好的,社會地位高,薪水高。優秀的統治者之下,官員的待遇必定是好的。治理國家的,不是皇帝一人,如果不關愛他們,誰願意給皇帝賣命?然後我知道又有人要舉出朱元璋的例子了。朱元璋,他是想一個人治理國家,所以才自認為沒必要對官僚客氣,但是能行嗎?獨治能行嗎?又回到我一開始說的那段話:不管誰曾經干過,這個人有多了不起,錯誤的事都不能變成正確的事。
當然也不是說一味遷就,一張一弛才是永恆之道。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人覺得無論官員犯什麼錯,宋仁宗都不會懲罰他,大概是因為宋朝不殺士大夫吧。如果你覺得,只有殺戮,才算真正的懲罰,我也沒什麼好說的。反正我小時候,被罰個站,就已經生不如死了。懲罰的目的是為了引導正義,還是之前《宋史》里那段話:「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我覺得,已經夠了。「宋仁宗畏懼戰爭、對外軟弱、只知妥協。」這個槽點很多,宋仁宗本人在軍事指導書里寫道,因為宋朝周圍危機四伏,所以決不可怠慢軍事。前面網友已經列出來了,軍費開支十分龐大,雖然效果不一定好,但至少表明了仁宗的態度:軍備已足,隨時開戰。所以外敵也好,國內叛亂也好,仁宗朝都能從容應對,結果依然被說成軍事辣雞——喂喂你知道多少朝代死在這上面嗎?「好戰者亡,忘戰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他引用了這句話,沒有忘記戰爭,但不喜歡戰爭。什麼人會喜歡戰爭呢?只有兩種:想靠戰爭獲利的人,和吃飽了飯沒事幹的人。那在宋仁宗眼裡,戰爭是什麼呢?「將以利物,不以害物;將以救之,非以危之。」戰爭,是為了拯救,而不是為了帶來災難。具體怎樣操作?「戰以時動,動以時至,以安以和,有畏有懷。」一切以時局為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和平為最終目的。「總而言之,帝王興師,必本仁義。」你們不覺得宋仁宗作為一個封建帝王(這群體深諳你們這些後人的心理,大都想用軍功來為自己臉上貼金),有這樣的想法,是十分了不起的嗎?你們所不滿的主要是他的方式,歲幣被視為屈辱(在當時其實也是的),這個確實沒法洗。不過就我個人而言,宋仁宗寧願背負屈辱(做好了被你們罵的準備)也要實現他的道(打不過就是打不過你還想怎樣嘛),我深表佩服。「宋仁宗墨守成規,慶曆新政失敗是他的鍋。」 這個鍋他不背不可能,但絕不是他一個人的鍋。古代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必須要依靠強權。歷史上成功者如商鞅,也是用強的,結果靠山秦孝公死後立馬遭到報復。宋朝君權比較弱,大臣花花腸子卻很多,大家也知道——那你說是君權強一點好還是弱一點好呢?宋仁宗本人比較悲觀(或者說謹慎),他畏懼隱患:慶曆君子內部就不統一,整個朝廷就更不統一了,就算依靠君權強壓下去,這幫心中不服的人,將來會做出怎樣的事呢?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是用外力強行扭曲的,就很容易成為混亂之源。我想在仁宗看來,大概是「還沒到完成這件事的時機」吧,那麼時機在哪裡呢?很遺憾,可能永遠也沒有,宋神宗也失敗了。也許確實是能力不逮吧,然而我覺得,這就是封建王朝的命,否則還要共和幹嘛呢?由於時代局限,宋仁宗只知道如何續命,而改變不了這種命。「宋仁宗人是個好人,在皇帝中比較少見的博愛仁和之人。這種性格也是雙刃劍吧」有網友在下面這樣評論,感謝你閱讀了我的文章~「雙刃劍」一詞可以說精闢地概括了很多網友抱有「宋仁宗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好皇帝」想法的根本原因。然而我要說,這個詞用在這裡,是大錯特錯的。當好人有錯嗎?博愛仁和有錯嗎?沒有,任何時候都沒有。難道因為人善被人欺就要當壞人,脾氣好大臣不聽話就要當暴君嗎?如果一個仁愛而努力的統治者沒能治理好國家,可能是能力的問題,可能是局勢的問題,但絕不是性格的問題。哦,當然如果是聖母的話就真無可救藥了,那麼宋仁宗聖母嗎?聖母會引入凌遲嗎?!事實上宋仁宗對於犯罪,是非常尊重法律的,不尊重也不行,因為制度沒有給他隨意干涉的權力。他只是要求對存疑的案件從輕處罰,這是沒有錯的。而對於那些會動搖國本的罪行,則是完全相反,恨不能讓罪犯比死痛苦千百倍。如上述的凌遲,處置對象是荊湖地區的邪教首領(虐殺活人祭鬼)。對於西夏戰爭中帶頭逃跑的將領黃德和處以腰斬。以及為了維護京畿地區的治安,創設「重法地」,加重該地區的犯罪(主要針對盜竊)處罰(拿這些黑他假仁假義的我已經不想理睬了,你們應該先和那些指責他濫好人的人統一意見)。然而一到饑荒年間發生盜米傷主事件,仁宗卻說:「飢劫米可哀,盜傷主可疾。雖然,無知迫於食不足耳。」免除饑民死罪。你可以像「天下第一宋粉」吳鉤先生那樣嫌棄他資質平庸,也不要說他性格有問題,這涉及到三觀了。「宋仁宗碌碌無為,除了脾氣好一無是處。」別的不說,交子被你吃了嗎?世界上最早的紙幣誒。其實你們想看什麼?他頒行過很多法律,建過各種福利設施,完善社會保障,發展醫療和教育事業,切切實實希望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只不過你們要麼不了解(即使是唐太宗,大部分人獲得信息的來源也不過是人云亦云,有幾個會去真正翻史書的),要麼選擇性忽視了。最重要的一條,軍事上他從容解決了內憂外患,而你會說,這算什麼啊!我不知道你要求多高,反正在我看來,無事就是最好的事。仁宗朝有段時期被稱為「至治」,就像今天一樣,我願意永遠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前面說了,宋仁宗是一個真·有文化的皇帝。真正有文化的人是不喜歡顯擺的,導致很多亮點都易被人忽視(所謂羊肉湯根本只是皮毛,害別人以為他只有小聰明)。幸好他是有文章傳世的,你們可以去查一查全宋文。閱讀了他的文章,對他的治國理念可能會有一個新的認識。(君主立憲的雛形什麼的……姑且不論)歸根結底,宋仁宗的思想和所有帝王的主流思想沒有區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為了避免混亂,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宋高宗殺岳飛,明太祖殺功臣,明英宗殺于謙——儘管有些會引起更大的混亂,有些則根本是妄想。而宋仁宗是其中一個領悟比較好的皇帝,他消除了自己能夠消除的隱患(因為沒發生所以你根本不知道,當然他也沒想讓大家知道),且沒有引發新的混亂。然後就是很多人黑他的地方:把解決不了的爛攤子留給後人。關於這個我沒啥好說的,宋仁宗死後新皇帝精神失常國家還照樣好好的,而朱元璋死後國家打了4年內戰,你說哪個攤子更爛一點?還是那句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無論如何,在我看來,他都已經是一位足夠優秀的君主了。
最後的最後,我來談談宋仁宗是否偉大。
最開始我提過,「偉大」這個詞,是有情懷的。
比如超級大宋吹吳鉤先生正是對「節制」這種美德有一種特殊的情懷(我猜),所以他將宋仁宗捧為「第一聖君」。
這個萌點太高端了,一般人可能get不到,我們來說點別的吧。
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文學方面的成就不必多言,懂得人自然懂。就算你不關心文學,那中學時需要背誦的古文就那麼幾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赤壁賦》、《六國論》作者都是仁宗時的人,你要背的詩詞,「春風又綠江南岸「、「衣帶漸寬終不悔」、「楊柳岸、曉風殘月」、「庭院深深深幾許」、「大江東去」、「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作者要麼是活躍在仁宗時期的人,要麼是仁宗為後代選的人。
「小說之興,始於宋仁宗。於時天下小康,邊釁未動,人主垂衣之暇,命教坊樂部纂取野記,按以歌詞,與秘戲優工,相雜而奏。是後盛行,遍於朝野。」百姓們不知道仁宗為這份和平背了多少鍋,他們只會腦洞出《狸貓換太子》這種狗血故事。
至於科技經濟方面,活字印刷在仁宗時發明,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在仁宗時發明,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廣告實物是仁宗時期的……多說無益,去看沈括的《夢溪筆談》吧,這位也是仁宗選的人。
想要知道他治理後的宋朝是什麼樣,可以去看《東京夢華錄》,當然這也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
有些人覺得雖然宋朝很了不起,但跟宋仁宗沒什麼關係,如果不是他,宋朝經濟照樣發展,所以他談不上偉大。
我就講一件事,當年真宗出殯,棺槨太大,要拆遷道路兩旁民居才可通行。宋代取消了坊市分離制度,大家離得很近,近到皇宮中也可聽見青樓中奏響的樂曲的地步。仁宗阻止了,說:「城門可拆,民居不可動。」那時候他才十三歲。
你敢說和統治者沒有關係?
所以現在是,有些人根本不在乎這些,不愛讀詩詞,不愛書畫,看不起先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沒有情懷,自然不可能覺得宋仁宗偉大;還有一些人覺得宋朝文明是很先進,仁宗朝大家輩出,但不能算是他的政績,而且因為統治太爛使得宋朝亡於夷狄全搞砸了……
我不可能讓大家都統一評判標準,但無論如何,我都感謝他為創造那樣一個充滿美好傳說的時代所做的努力。
綜合一句話是一個沒有魄力的明君,個人道德操守文化修養很高同時感情豐富。 仁宗本人擱現在應該是個善良聰明的小男生。他有判斷非曲直忠奸的能力同時年輕時素有大志是個明君做派,但是由於個人魄力不足導致有人誣告韓奇富比範文正謀朋黨,他就忍痛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得廢掉不那麼重要的慶曆新政(雖然在晚年有重新開始啟用韓奇繼續變法不過這回溫和許多效果好許多)我們足見他不如神宗的魄力。 個人生活上對周圍人都很有感情,服侍她多年的老太監去世他都要厚葬鬧出個風波,為了真愛敢於冒天下大忌換皇后,但是事後發現自己又對前皇后日久生情愧對人家,為了自己恩師他又甘願鬧個謚號風波,為了偶像狄青他還甘願鬧個樞密使風波。最後還是個宅男。。。
仁宗駕崩的消息傳出後,當他的死訊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里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為謚號或冠以「仁」。儘管沒有多少人喜歡當戰爭的犧牲品,但人們總願意記住那些會打仗的皇帝,而忘卻仁宗這樣以「仁」治國的「仁主」。宋仁宗在位期間西夏對宋發動戰事,雙方損失都很大。最終達成和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歲賜」西夏以銀、絹、茶。宋中期土地兼并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仁宗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但最終失敗。公元1063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54歲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國歷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手中有著皇帝的權力,而不濫用,這已經是人中龍鳳了。
天下盜賊蜂起,國庫消耗殆盡,軍隊虛弱不堪,這基本上是所有朝代要到亡國時才有的景象了,至於某些人推崇的文藝作品井噴式繁榮,朝廷對官員們只優撫不處理,這不更是歷朝歷代走到末期時才有的景象么。很多人指責宋神宗的變法破壞了精密的權力結構,但另一個問題是如果仁宗時代的頹勢沒有扭轉過來,宋朝怕是在神宗手上就要亡了,完全不用等到徽宗繼位後。
仁。
為什麼要稱為仁宗。
因為仁。這個仁是誰給的呢?
統治階級。對底層民眾仁不仁呢?who care。我發現一個現象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超過百年的大一統王朝有六個:西漢,東漢,唐,北宋,明,清其中西漢,唐,北宋,清在建立了較為穩定的統治之後,都有(至少一個)在位時間超過四十年,實際執政時間超過三十年的皇帝,西漢有漢武帝,唐有唐玄宗,北宋就是宋仁宗,清朝是康熙帝、乾隆帝這些皇帝的特點是:「存在感」都非常強,一提到某個王朝,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這個皇帝;在他們手上,王朝達到了鼎盛(有些還盛極而衰)。只有宋仁宗例外:既沒有存在感,也沒有豐功偉績, 庸庸碌碌地度過了一生,而且哪個臣子都比他有名。活了這麼長,居然文治武功無一建樹,也是夠悲哀的
不是,他是守成之主,政績可圈可點,但在他的任內,北宋的痼疾(冗官、冗員、冗兵)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有所加重,所以他不能稱之為偉大,在皇帝里算是中人之姿吧。
一千年前的曼德拉嗎?
推薦閱讀:
※如果下一瞬間人類全體滅絕,我們有什麼是能留存到下一個文明的?
※為什麼非洲的文明一直沒有發展?
※中國歷史上哪些事件或時期或人物是對中華文明或文化的浩劫?造成浩劫的原因與對後世的影響?
※如果人類誕生在一個比地球大十萬倍(或一千倍)的星球上會怎樣?
※文明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