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宏觀經濟政策應如何調整?

新常態 中國 經濟政策 宏觀經濟


您好,去年11月我發表了一篇文章:《「新常態」需要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這篇文章的內容剛好包含了您想要的答案。文章全文如下,僅供參考。

  國家統計局不久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第三季度中國GDP增速為7.3%,較第二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同比增速創下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22個季度新低。經濟增長的持續放緩引起了不少人士的擔憂,加強政府干預、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的呼聲越來越高,市場上對央行全面降准降息的預期再度升溫。

  事實上,這是用過去的思維邏輯來分析當前經濟數據,從根本上說是沒有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變化。用政府干預和全面釋放流動性的方法刺激經濟,只能保證短期的總量增長,並不能優化結構,更不能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本輪經濟下行,一方面是前期大規模經濟刺激的遺留影響,另一方面是我國主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結果,是結構調整陣痛期的基本表現。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來自結構,而非總量。惟有咬緊牙關,冷靜面對,避免再度刺激,在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中堅定不移地「轉方式、調結構」,才能優化結構,培育新的增長動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從2011年開始,我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從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平穩增長的「新常態」。出現這一變化之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總量來看,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現象。在經濟發展初期,由於總量小、起點低,增速自然會很快。但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總量擴大到一定規模時,增速下降是客觀規律。從供給來看,一是我國過去以廉價勞動力、資源、土地等成本為主的比較優勢正逐漸失去,經濟增長的成本越來越高。二是科技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後,通過模仿國外先進技術提高生產率的難度越來越大,在自主創新一時難以銜接上的情況下,生產率的提高就遇到瓶頸。從需求來看,一是國內投資需求下降。我國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市場上很多商品處於過剩狀態,投資機會越來越少,投資回報很難提高。二是國內消費需求長期不振。從2001年到2013年,我國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從45.34%降至36.17%,而世界平均水平一直穩定在60%左右。三是外需不景氣。事實上,中國在經濟「新常態」遇到的煩惱很多發達國家都經歷過。「新常態」是我國完成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型的必經階段。

  過去遇到經濟下行時,我國習慣用凱恩斯主義進行需求管理,主要政策手段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此刺激有效需求,實現總量增長。需求管理是總量調控,不能化解結構矛盾。當出現重大結構性矛盾時,需求管理就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過度使用反而會扭曲市場、惡化結構,對長期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四萬億刺激計劃就產生了這樣的後果。一是過度投資雖然保證了一時的經濟增長,但刺激虛假需求,固化原本已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造成大規模產能過剩。二是政府主導的投資行為佔用大量金融資源,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削弱了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動力。三是大量流動性釋放導致物價上漲,產生通貨膨脹,一方面扭曲價格信號,造成資源錯配;另一方面稀釋購買力,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四是房地產業成為吸收過量貨幣的主要資金池,導致房價急劇上漲,不僅造成房地產業畸形發展,而且形成強烈的財富再分配效應:普通居民為買房耗盡多年積蓄,甚至透支幾代人財產;而富裕階層通過房產投資使財產迅速膨脹,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巨額土地出讓收益。在居民收入大部分用於住房支出的背景下,居民消費自然難見起色,而掌握大量財產收益的富人和政府為追求更高收益產生強烈的投資動機,因此消費與投資必然失衡。

  在「新常態」條件下,再度依靠政府干預和全面釋放流動性進行經濟刺激,無異於飲鴆止渴,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困難。面對「新常態」,宏觀經濟政策重心應從總量調控轉向結構調整:在供給方面,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使企業成為調結構的真正主體。在需求方面,加快收入分配結構調整,提高居民實際收入水平,擴大居民消費需求。

  實現這些目標需要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一是財政政策從積極轉向穩健,從服務需求管理轉變為適應供給管理。需求管理主張加強國家干預,擴大政府投資。而供給管理主張降低邊際稅率,把利潤留給企業,以企業為主體進行投資。產業結構調整是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只有企業最了解市場需要什麼。因此企業投資比政府投資更能創造有效供給、抑制產能過剩等無效供給。這就要求政府審慎擴大赤字,減少政府主導型投資,通過結構性減稅,刺激民間投資。二是貨幣政策既不放鬆也不收緊,以穩定幣值為首要目標,防止貨幣本身成為經濟波動的一個誘因。要加強定向調控,加大對居民創業、小微企業等居民內生性投資需求的支持力度,促進金融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支持結構調整。三是以平常心態看待房地產業發展,回歸市場化調控。要通過市場力量促進房價回歸合理水平,避免房地產業匯聚過量資金;抑制房產投機,引導富人更多地投資生產,而非炒作房產;杜絕房價上漲再次擴大貧富差距。四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

  總而言之,我們要以「新思維」面對「新常態」,避免總量調控的思維慣性和凱恩斯主義的路徑依賴,著力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促進中國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值得注意的是,從2014年前三季度數據來看,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增長放緩,但質量在明顯改善。一是產業結構改善,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繼續提高,比上年同期提高1.2%,高於第二產業2.5個百分點。二是需求結構改善,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三是居民收入和就業穩步增長,特別是就業形勢較好。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條件下,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四是增長效益提高,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6%。另外,我國居民的消費信心不斷提振。據萬事達卡近日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大陸消費者信心指數為82.6,創四年來新高,遠高於亞太地區平均水平(68.3),大幅領先日本(37.6)、韓國(34.7)。可見,我國「轉方式、調結構」的成效正在逐步顯現。我們更不能全面放寬貨幣政策,再次刺激經濟,否則會前功盡棄,將來可能陷入「衰退—刺激—再衰退」的惡性循環。只有為「轉方式、調結構」創造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經得起結構調整的陣痛,中國經濟才能鳳凰涅槃,實現轉型升級。(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工商銀行聯合培養博士後)

文章載於《證券時報》2014年11月7日A8版。


過去一年裡,我們把美利堅曾經奏效的救世良方挨個體驗了一遍: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刺激需求;馬歇爾計劃 的一帶一路;柯林頓的互聯網加萬眾創新;弗里德曼的貨幣供給理論;里根的供給側改革,哦還有熔斷制;最後又回到我們熟悉的房地產拉動經濟上.


思考了很多關於經濟政策的話題,終於找到一個可讓我當一回領導的話題了。

廢話少說,上牛肉!我的政策三條:一是量化寬鬆;二是打碎企業;三是構築平台。

量化寬鬆是針對需求端的,後兩條是針對供給端的。

一、量化寬鬆

(一)量寬有用?為什麼?

1.有用?

美聯儲經過接近八年的量化寬鬆政策,終於開啟了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機關。美國經濟基本步入了較為強勢的復甦階段。這說明,量化寬鬆是有用的!

和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美國由於債務纏身,沒法採用較為激進的財政政策,只能採取量化寬鬆,從貨幣政策上入手。嘿,08年中國債務問題不嚴重,好了,我們就來凱恩斯主義吧,政府擴大投資,4萬億上馬。

So,我們成了英雄,拉動了世界經濟。So sad,我坑了自己!

2.為什麼?

為什麼量化寬鬆有用,而財政政策刺激效果就不咋地?

很簡單,量化寬鬆是將投資的權利交予市場,讓市場花錢。我們反過來,政府直接花錢,so?

我們才有了如此嚴重的產能過剩,市場不需要你生產的東西,不需要,所以麻煩了。而美國由市場投資,即使自己再便宜,也是自己的錢啊,再怎麼也得有點回報吧。

(二)為什麼我們也要搞量寬?來得及嗎?

1.為什麼?

很簡單,全世界都面臨著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產能過剩是全世界的問題。這時候供給側沒那麼急迫,反而是需求側必須給提起來。

可以百度一下「國務院+有效需求」,就知道,連中央也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現在中國的情景跟90年代日本很相似,經濟增長降溫,通貨緊縮。就這樣日本通縮了二十多年,雖然安倍上台不得我們的喜歡,但是他那幾劑強心針卻是有點作用。如果日本能夠早一點用如此大馬力的貨幣刺激,可能就不是今天的日本了。

所以,現在最大的威脅是通縮,不是滯漲。供給側改革有必要,但不是核心。因為供給學派是解決「經濟停滯、通貨膨脹」的結構性問題,而不是通縮的需求性問題。

總之,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需求,刺激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市場投資,刺激市場投資的最好方法就是量化寬鬆。

2.來得及?

當然來得及,我們還留存這麼大的購買力,我們的人口老齡化儘管開始加速,但不是不可挽回。現在開始放開生育政策,還有一救。

(三)結論

央行已經開始逐漸增加貨幣供給,麻辣粉(MLF,中期借貸便利)、酸辣粉(SLF,短期借貸便利)和再貸款就是前哨戰。所以,我感覺中國還是會逐步量寬的。

量寬量寬,不晚不晚。壯士回頭,千金不換!

二、打碎企業

(一)什麼是打碎企業?

不是產能過剩嗎?那就把企業剁碎了,一百個企業有一百種樣子,總有不同的,這不同,叫做個性化,就是所謂的創新!so,鼓勵創新創業,就從打碎企業開始。

總之,打碎企業,就是小微企業發展,促進經濟多元化。

(二)為什麼要打碎企業?

為什麼要打碎企業,那就是促使要素多元化,有一屆十八屆全會,記不得了是哪一屆了,提出解放市場要素,讓生產要素要自由流動。企業是生產資料的擁有者,企業都被剁碎了,也就實現了生產資料的自由化,客觀上也就能夠自由流動。

更重要的是,剁碎企業能夠方便用戶按照自己需求選擇產品。以往的產品都是一整套,包括營銷、產品,服務,售後等都是一家企業提供。現在不一樣了,以保險為例,你想買保險,可以找網路獨立中介推薦保險,解決營銷問題。獨立中介推銷的產品很廣泛,市場所有的產品基本上都涵蓋了。至於簽合同這一系列指導,也可以由自己選擇獨立的法律人士指導介紹。

總之,一個企業要做的流水線工作,就被打爛了,客戶可以自由選擇其中任一環節的服務,而不是賣方決定。

(三)總結

打爛企業,有助於要素流動,也便於培育消費者的需求。在這個需求為王的時代,客戶便是上帝,他要啥,就給啥吧。

三、構築平台

(一)是什麼?

既然要素自由化了,企業被打爛了,但不能讓這頓碎片就這樣雜亂無章的擺著,你還得讓他們動起來,跑到客戶那裡去。這就是平台該做的事情——對接供需。

(二)為什麼?

1.邊界

市場是有邊界的,如果不構築平台,企業就可能僭越他該運行的領域,毒奶粉、毒跑道事件就會層出不窮。

2.對接

平台不是框框,你還得做事,做什麼事情,就是對接產需。就像淘寶、P2P平台,幹得也就是這個事兒!

(三)總結

這個沒什麼可總結的,就八個字:對接供需,設立邊界

大總結:一刀量寬,直擊需求,至關重要;兩刀供給側改革,也是為了釋放需求的活力。沒有需求就沒有發展動力,中國現在世界聞名,不是因為世界工廠,而是因為世界市場!需求不滅,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猶在!


先從貨幣說起.

根據貨幣的通常概念,它是一種一般等價物,在當今社會通常是以政府的強制力推行,以收稅權、財政收入背書的一種信用產品,社會生產的各種產品、服務都以貨幣為參照,確定各自的相對價值,而後以這種相對價值形成交換的基礎,促使大範圍統一市場的形成(都使用法幣作為交換媒介)。

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維持一定的數量規模,可以起到潤滑市場交易的作用,但同時因為其作為一種信用產品的本質,其數量存在內在的不穩定性,貨幣發行量的變化會對市場交易,進而對社會生產造成不同的影響。

假設存在一種初始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貨幣與各種產品服務的比價設為初始狀態,那麼如果減少貨幣的供給,比如有的貨幣損壞或被長期貯藏,使得社會可用貨幣量減少,就會導致社會產品和服務在尋找一般等價物來方便交易時遇到麻煩,因為按照初始的比價,難以找到足夠對應的貨幣,一部分產品或服務就面臨無法順利被交換的處境,不能使社會中的部分個體順利得到原本可以獲取的產品或服務,從而造成社會福利損失,除非在市場範圍足夠小(比如局限於一個小村莊)的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替代。那麼一般情況下,人們為了減少福利的損失,會用相對較多的產品服務(注意相對,因為總量其實未變)去追逐較少的貨幣(少倒是絕對的,在這個語境下),從而使產品服務價格下跌,並最終重新達到均衡,產品服務又可以便利的交換了。但在這個重新均衡的過程中,會產生社會福利的損失。

在貨幣流通量減少的情況下,貨幣貯藏者會獲得利益,因為其貯藏的貨幣的購買力提升了。但這僅限於概念上的財富增長,因為這些貨幣並沒有實際用於換取產品或服務(處於貯藏狀態),社會福利的分配並未改變,直到貯藏者將貯藏的貨幣拿出來使用。

反之,如果貨幣流通量增加,這通常是由於發行者,或者說政府創造了更多的貨幣,由於貨幣比價的相對穩定性,發行者會獲得更高的產品服務購買力,但由於過多的貨幣追逐相對較少的產品和服務,隨著比價逐步調整到均衡,會使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上漲。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發行者憑空獲得了更高的購買力,會對原有的社會產品服務分配造成持續性影響,但是是降低社會福利水平(過度集中到少數人手裡)還是提高社會福利水平(補償原來獲得的分配比例不足的人群),取決於發行者獲得的產品服務用途。

所以,貨幣流通量的變化會對社會福利產生影響,可以確定的是通貨緊縮一定會在再次均衡過程中降低社會福利,而通貨膨脹是造成社會總體福利水平上升或下降,取決於發行的貨幣的用途。補充一點,在由於貨幣貯藏導致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均衡後貯藏者再把貯藏貨幣投入流通,其效果相當於貨幣發行,其影響與通貨膨脹一樣取決於貯藏貨幣的用途。

所以,很多經濟學家擔憂通縮大過擔憂通脹。

但由於人的自利性,使得發行者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增發貨幣的用途,從而使通脹的效果絕大多數都表現為加劇貧富分化而減少社會福利。所以經濟學家也非常擔憂通脹的破壞性,從而把央行的職能定位在維持幣值穩定,實際上也就是盡量使得貨幣流通量與社會產品和服務的變化一致,既防止通貨緊縮,也防範通貨膨脹。這是古典經濟學的主流觀點。

這些都是在市場交易正常的假設前提下有效的,也就是社會產品和服務不會發生劇烈擾動。但是由於社會生產力是在不斷提升的,社會產品和服務也在不斷增長,加之存在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等因素,社會交易個體難以對自身的生產消費做出完全順滑的安排,會造成某一類產品或服務的相對過度生產,或者某一類產品或服務的生產不足,一些思想家也就是在這種思考的促使下,發明了計劃經濟體制,試圖用計劃性指令來糾正此類擾動,但是忽略了產生這種擾動的深層原因在於技術進步、生產力提升都依賴於社會個體,從而存在天然的不可預知性,使得計劃經濟體制反而阻礙了生產力水平的正常發展。

而凱恩斯則傾向於在不限制個體自由發展的情況下,對這種擾動進行干涉,他認為這種擾動源於個體也就是人本身的動物精神(恐懼、悲觀、興奮、衝動等),希望通過對動物精神產生結果的反向操作,如擴張財政支出或擴大貨幣發行量等,對沖或減緩其對市場的擾亂。這或許比計劃經濟體制要深入細緻一些,而且從歷史上的效果看,也確實相對較好。但是這種思想仍然忽略了技術進步作為人個體的思維活動升華的天然不可預知性,以及個體博弈及自利性對反向政策操作的消減或扭曲,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準確知道大量個體的思維情況是不可能的,因為變得最快的或許就是思維。所以,許多匆忙採取的逆向操作政策效果並不理想,甚至會由於對個體思維情況的誤判,而導致反面的效果。

所以在決定採取哪種貨幣或財政政策時,難度還是很大的。

以當前中國的經濟問題來看,比較明顯的是貨幣超發或通貨膨脹比較嚴重,只是由於統計樣本選擇的範圍過窄,沒有從CPI等數字上反映出來,比如高漲的房價;同時,基礎建設領域投資的迫切性已略顯不足,對經濟的邊際拉動正在迅速下降。所以從一般的角度講,沿用傳統的積極財政政策或者貨幣政策都不再適合現狀。但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樣,貨幣增發是否會引起社會總福利的下降,關鍵看增發貨幣的用途,是不是用於補償社會中的相對貧困個體。財政政策也是如此,怎樣積極,是繼續投資於經濟拉動效率已然下降的基礎設施,還是通過定向減稅等方式扶持社會弱勢群體,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當然,由於社會個體間博弈的存在以及不可能抹去的人的自利性,如何有效地達到政策目標仍是非常考驗政策制定者智慧的,或許調動弱勢群體的博弈積極性是一種打破傳遞無效的方式,但其潛在的破壞性如何得到有效控制,仍是一個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或許英國脫歐、特朗普上台已經向我們暗示了什麼,但可惜的是我們恐怕永遠無法得到清晰的答案,「摸著石頭過河」恐怕也不只是一種過渡型的、短期的策略,而是一種長期的思維方式。


我想了解以I寫經濟新常態方面的知識,主要是重貨如何適應並且引領經濟新常態


轉南書房行走。


【2015.01.14 宏觀經濟.關於經濟新常態思考】

2015開始,不再著重考察GDP,必須增速8%以上,標誌著中國經濟進入盤整期,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增強,風險性提高,資產價格卻在下降,環境的多變性和複雜性增強。這是大家看得到的……

而官方文件定出的GDP7%卻是意味著,系統的熵增是7%,【關於熵,度娘去。】經多次測試發現體制的核心結構決定了這個成本難以降低,(GDP一個百分點大約對應2000萬人就業情況,現在中國大概有1億5千萬人失業,詳情見溫家寶和奧巴馬的對話,幾年前數據,現在估計有增無減,不然不會天天鼓吹創業了,可惜了多少青年炮灰)。

所以要維持耗散結構,必須保證外部輸入的負熵高於7%這個基本條件(即改造自然創造的實體財富增量大於7%),否則耗散結構根據熱力學原理將不能自我維持。

①不二是站在整個宏觀經濟學的高度,結合自身學習,從系統的角度,運用自然科學進行分析, 上面這段話其實的潛台詞是為了維持上層建築的開支,經濟系統運行的底層實際上貢最少也要7%。而經濟增速如低於7%,將導致系統中的基礎部分收入不足以支付稅費,整體上虧損運行。最終持續的虧損運行將導致有效實體投資的停止增長和全面退出(即【博弈論藝術】《成都貨幣空心化研究》里所謂的經濟空心化),使整個社會的運轉難以為繼。投機者和旁氏騙局層出不窮,跑路和資不抵債滿街都是,整個社會進入自相殘殺,以舊系統為食,以自然法則為社會法則的社會達爾文化加重,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整個社會更加浮躁和波動變化。

②如果這個條件由於技術擴散勢能的枯竭和底層經濟體「庶民用暗器」式的怠工而無法達到,則轉入統治成本更低的、符合最小熵產生原理的封閉保守系統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中國社會進入保守時期】

這時體制通常會在經歷一輪短暫的、以舊體制本身為勢能來源的耗散結構創建過程之後,由新的上層來建立這類統治成本更低的、符合最小熵產生原理的封閉保守系統(比如當年元末朱元璋領到的農民起義什麼的)。

當然也有遲遲不能建立新穩定態的,那樣系統就陷入長期的混沌局面(比如唐末的五代十國,西晉末年五胡十六國,近代北洋軍閥或辛巴威黑人起義驅逐白人農場主後的現狀)。


全中國最多不會超過500個人了解並給岀可操作性的方案,而且這些人都不會上知乎,上了也不會告訴你,而在這裡洋洋洒洒數千文的多是鍵盤局常委,知乎應少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問題,多一些細務實操


新常態就是按經濟規律辦事。這是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最近談中國經濟十大問題時發表的一個觀點,深富啟發性。在我看來最大的經濟規律是市場規律,比如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等等。企業家在經濟新常態中需要站在用戶立場,重新審視企業是否順應市場規律,如何為用戶創造價值。這個是在微博上看到的。。。。


1,一路一帶。2,混改。3大數據。4,城鎮化。4已進入封閉測試。看新聞聯播定調,然後等具體文件出台。沒必要整天看這看那,都是一些不同陣營的號角手,看新聞聯播定調就行。


推薦閱讀:

經濟學專業對數學的要求有多高?
中國降存准率,美聯儲和五家央行降外匯互換利率fed swap line rate,歐洲銀行日本銀行等等借美元利息立降50bp,這預示了什麼?
無相關背景,自學自考CPA,應該優先閱讀哪些書籍?
國外牛奶消耗量這麼大為什麼還是很便宜?
除了作為燃料 石油有其他難以替代的作用嗎?

TAG:經濟 | 中國經濟 | 宏觀經濟 | 宏觀經濟學 | 新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