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劉鎮偉說《大話西遊》被過分解讀了?

《大話西遊》是上映後多年才走紅的電影,觀眾對該片的各個細節都做了很多解讀,劉鎮偉卻反覆強調,觀眾是過度解讀了,「我拍《大話西遊》是為了圓小時候喜歡《西遊記》的夢,只有《西遊記》能滿足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但我拍的時候真沒想那麼多。就像片尾說孫悟空『他好像一條狗』,我當時只是覺得孫悟空很可憐,像狗一樣,而且狗也很忠誠,可以陪伴唐三藏西天取經。但是觀眾卻給出了很多種說法,那真的都不是我想的。」

《大話西遊》中,羅家英扮演的唐三藏演唱的《only you》成為喜劇電影的經典,劉鎮偉說,這首歌是因為羅家英才有的,「其實最初唐三藏不是想要找羅家英來演的,我是想要吳孟達。但是周星馳覺得吳孟達更適合二當家的角色,才找了羅家英。這首歌劇本里是沒有的,但是我看見羅家英就覺得他好煩,立刻就想到我小時候家裡一張《only you》的黑膠唱片,那張唱片很舊總是卡碟,一卡就很煩,和羅家英扮演的唐僧一樣煩。《only you》的歌詞是我寫的,寫完發現那麼紅,我差點改行去做寫詞人。但是剛寫好羅家英很不滿意,他講我的歌詞都不押韻,我就說不押韻才好笑啊,他想了想就回去唱了。」

此外,劉鎮偉還透露,明年會開拍一部新戲,「大家不是很喜歡解讀《大話西遊》嗎?不是很喜歡問我這個片子里這樣那樣的情節嗎?所以我現在在寫《大話西遊3》的劇本,明年開機,在這個故事裡我會把所有的疑問為觀眾解開,同時也是另外一個角度的《西遊記》。」


關於這個話題,我想說的五句話:

一,作品可以比作者本身更加偉大。當有狗屎運的時候,平庸的人也可能創作偉大的作品。概率論告訴我們,老鼠在打字機上跳躍億萬次,就可能打出一行精美的詩句,但並不表示老鼠能理解這詩句

二,偉大的作品從來不是由作者獨自完成,冥冥之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姑且說是上帝之手),幫助作者一起完成

三,江郎才盡的創作者,有一天會蠢到自己都無法理解當年靈感噴發時創作的作品

四,作品一旦誕生,就不再只歸屬於作者。所以,聰明的作者,只會解釋創作的意圖,不會揭示作品的真相

五,解讀作品,不只是發現的過程,也是發明的過程,所以才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當人們喜歡上一個東西,總會給他編出一些他本沒有的優點。

時隔一年半還有人贊,再說兩句

這算是證實性偏見吧,人們很不理智,往往不是根據一些客觀證據而得到結論,而是先產生了結論,然後去找證據支持自己的這個結論,這個過程往往還是無意識的。

很多時候,小到買個鍵盤,大到選專業,我們想著要盡量客觀,盡量收集多方的信息和建議,到最後,不過是讓自己更安心地選擇早就有了的那個偏好。

這不是病,這治不好。


青年問大師如何看待《大話西遊》被過分解讀。

大師笑著指了指自己的頭頂。

青年大悟道,您是指觀眾想得太多?

大師說我只是有點痒痒,你過度解讀了。

中國文化有一個詞叫意境。「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明明只是一句最直白的話,在你眼前的卻是一幅白雲圍繞群山的畫面,仔細想想又彷彿在訴說某一種人生際遇,再想想又似乎說的是某種境界……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被創造出的藝術品很多時候會展現出超越作者想像的美,這不也是藝術最大的魅力么?

最後,劉鎮偉覺得《大話西遊》被過度解讀只要看《大話西遊3》的劇情就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了。

夕陽武士那段劇情很符合星爺的一貫風格:絕望之中帶著一點希望。可在這部電影中這個結尾卻是一種生華,讓人感覺至尊寶與紫霞之間的感情是不可違背的宿命安排,無法改變只能得到一點安慰,悲劇的意味更深了。

所有的「過渡解讀」都是基於這個結尾的,而如果《大話西遊3》作為結尾,命運可以隨心意改變,那麼《大話西遊》的內涵將大打折扣。

星爺的風格就是體現小人物面對命運的悲哀中的強顏歡笑,王家衛《東邪西毒》的內核則是時間對執念的嘲諷。

劉鎮偉最大的貢獻就是整合了這兩者,小人物所追求的執念在時光中不過是命運的玩笑。這才是《大話西遊》!

為白晶晶回到五百年前卻愛上紫霞,歷盡千辛萬苦明白自己愛上紫霞卻不得不帶上金箍,猜中了幾乎不可能實現的開頭卻猜不到理應理所當然的結尾……

《大話西遊》的經典應該算是妙手偶得之吧?


「魯迅:晚安!」

「魯迅的『晚』字透露出社會的昏暗,國人的意識混沌,而『安』字則體現了國人安於現狀只圖享樂不思進取的狀態。最後句末的感嘆號體現了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理活動。言簡意賅,字字如刀。」


大眾藝術自當由大眾來解讀

對於影視作品的解讀本身就是觀影的一種樂趣所在,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拋開這些人們往往忽略了影視本身的樂趣;忽視了編劇本身所要傳達出來的東西,如同電影《功夫熊貓》中阿寶的父親所說的那樣奧秘就是『什麼都沒有』,可是自詡專業、狂熱的影迷們如何能夠讓自己區別於普通觀影群眾呢---------唯有過度解讀它。

曾經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兩部作品都是屬於過度解讀的典範。一度的使人覺得如果兩部電影你不談論點政治隱喻、人物類比之類的東西出來,你就根本沒有看懂電影。這無疑會讓電影以及影視評論整體走入一個誤區,也讓更為龐大基數的觀影群體受傷。電影本身作為大眾藝術的一種就應當由大眾來評判,而非所謂的精英人士。

回到問題本身,《大話西遊》對於看到這裡的每個人而言基本不存在觀影障礙,但是隨著人生經歷的增多,每次重溫又確實是有那種更多的感觸和解讀,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好的作品應當如此,觀影者的個人經歷、近況、境遇有都會導致不同的解讀,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過度解讀?導演未必有發言權,請交給大眾!


不然高中閱讀理解不白學了嗎


完全正確!但是那又怎樣?


魯迅淚流滿面表示感同身受


以下全部來自網易一位易友的回帖:

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會不自覺的開啟「上帝視角」,即從全面信息量的高度審視作品中每個人物角色的是非對錯,有時甚至會把自己想像成作品中的主角(或其他某個人物角色),通過腦補的方式完善著自己內心的「哈姆雷特」。

所以這裡就存在一個「留白」的問題,也就是作者有意(也或者無意)將合理的線絡與情節掩埋起來,以供讀者觀後玩味,正所謂「草蛇灰線 伏脈千里」。如果對事件與情節的過份清晰的描寫,甚至直透人物內心的心理描述,就會把人物寫死,讀者也失去的想像空間,最多算來也只是教學文本式的作品。

而真正好的作品,應該是讀者觀看之後,留無限想像空間,使其留戀忘返,無盡的回味,然後重讀作品,而且每一次重讀都會對作者的創作心得有新的感悟。通過讀者自己內心的解讀,完善作品的「留白」,最終作者的創作與讀者的「腦補」達到完美的結合,甚至能超出原創的境地。

不止小說,什麼雕塑繪畫建築等藝術都是同一副尿性,都是有意無意地壓縮表現出來的信息,也就是說留下了大片空白,這直接導致了模糊抽象。神奇的是,人在自行腦補缺失的信息時產生了「美的感受」,而美有多美則取決於個人的牛逼程度。你知道得越多,腦補得越多,該藝術就越豐富,甚至超越原作者的想像。

小時候你媽媽送你一件很漂亮的禮物,如果她直接塞到你手裡,你會很高興。但如果她藏起來(又或者她忘記放在哪裡了),你通過種種線索不斷的發現新的線索,直到最後找到禮物,最終不僅是高興,更有興奮。因為不斷的剝開線索會使之感到快感,找到目標則有成就感,期間的享受遠超坐享其成的塞到手裡

完美的藝術來自於創作者與觀賞者的共鳴,如果兩者之間的思想意味沒有交集點,那麼就不存在美的感受。比如就我而言,紅樓夢、大話西遊、清明上河圖都是藝術。但梵谷的向日葵、蒙娜麗莎的微笑、各種抽象派野獸派現實主義在我眼裡統統都是垃圾,絲毫沒感覺到哪裡美(因為對這些我根本不懂)。

好比大話西遊,他所反映的兩難情節,正好與當時大陸年齡轉型期的吊絲產生共鳴,所以大話雖在港、台正式的電影院線票房大敗,卻得到了大陸盜版影碟吊絲的認可。

大話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目中,是藝術。一個痛苦的問題放在那裡,作為上帝視角的觀眾卻無法解決,即你願意成為快樂的至尊寶還是希望成為強大的孫悟空,現實中作哪種選擇都是痛苦。至尊寶是快樂的,可以不受約束的去追求真愛,但至尊寶卻無力承受,他的快樂存在於一個可憐的狀態,黑暗勢力(牛魔王)輕易摧毀了他所有的快樂,無論是五百年前還是五百年後,牛摩王殺死晶晶、殺死三十娘,霸佔紫霞,奪取他的一切快樂,他只能靠月光寶盒逃避。那麼他就必須成為孫悟空,可成為孫悟空的條件是放棄快樂,象狗一樣的去擔負責任。(我想起了一則新聞,一個快樂的80後富二代,過慣了隨心所欲的生活,有一天父親老了,要把生意交給他,讓他來管理廠子,但他寧願斬斷手指也不願意接手父親的生意,他父親雖然是遠近聞名的企業家,但他看到了父親多年來為了廠子苦心操勞,看到父親當初因為資金周轉不開被民工堵在家門口討薪。)

大話是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在(大陸70末與80初一代人)產生影響的,這群人在當時有著同樣的生活經歷,也有著同樣的兩難選擇。是成為一個小人物與鄰家女孩過個沒有任何保障的窮日子,還是決心去闖一闖,把這年輕十年或二十年的快樂都交待了,換取一個成功的希望。

大話整條故事以西遊為背景,講的卻是現代人的故事,故事情節匪夷所思,各種橋段奇思妙想,小人物不斷地在仁義與利益面前搖擺,轉換之快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一秒鐘之前還高呼兄弟義氣轉眼就為了活命出賣兄弟跪在敵人腳下。而且給人感覺情義是真實的,想活命也是真實的,笑料百出之餘又在自行腦補。而作為神仙的菩提為了活命居然也是不則手段,捧腹之餘不免令人想像,那些表面偉大之人也有齷齪之事。

大話在這一代人群中形成共鳴,我們身邊的那些狐朋損友不正是如此,平時兄弟哥們喊的親熱,在利益面前就搖擺不定了,若是在生死關頭還不果斷自保。誰見過捨身取義,兩肋插刀?相比較之下大話的無厘頭看似荒唐其實合理,而那些高大上影片中的英雄(從不為已專門為人)造型才是要好好考慮一下是否貼近生活。至於神仙為保命也會挾持人質,雖說可笑但也合理呀,誰說神仙不怕死?只有無知的蠢貨才不怕死,越是高等生命越怕死。這又讓我想到前幾年的一條新聞,說某位當位數記,是勞模標濱出身,一臉嚴肅渾身正氣,都是大苦大難的竿哥名出身,平時如何潔簡樸素艱苦。後來出了事才知道,原來就是這位艱苦樸素的勞模表濱,生活腐爛的無以復加,包養嫖幼數十少女,雙非三P騾照還收集鷹毛。這種人前一套背一套的事情少嗎?我們這一代不就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嗎?那麼表面的神仙其真實的不擇手段有什麼荒唐?我們身邊不天天出現這種反差新聞?

但其他而言,比如我父親看了一半便看不下去,說這簡單胡謅,沒有共鳴所以在我父親眼裡大話就是垃圾。而對我們則不一樣,

小說最成功之處有兩點,一是留白(上篇可有小論),二是兩難。也就是觀眾即便從上帝的角度出發,也沒法解決故事中人物的痛苦選擇。無論是周星星選擇作放棄至尊寶成為孫悟空,還是賈寶玉跟薜寶釵結婚林黛玉死去,都是痛苦,卻又是不得不為的痛苦。即在成長的過程中,只能選擇成為孫悟空與薜寶釵,天真的至尊寶與純情的林黛玉必須放棄。換句話說,在成長過程中,快樂必須放棄,否則更加痛苦。


就像一個人出名了,他一下子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傳奇人生與感動中國。

也像一個人落網了,他曾經被人歌頌過的東西都成了「奸」、「妖」、「腐」、「詐、「蒼蠅」、「老虎」、……


魯迅和宋冬野聯手表示說的對。


導演說的對,所以當年沒火,現在火了,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看這個故事產生了共鳴!這讓我想起了《董小姐》這首歌,之前知乎上好像有人問這首歌為什麼好,大家都說因為「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產生了共鳴,結果作者宋(誰誰,不記得了,手機碼字,不查了)說被過分解讀了,然後大家都不買賬!我也是,如果不是因為這幾句歌詞,抱歉,這首歌我還真不會循環幾遍… 好了,最後,我想說,劉鎮偉,劉技安,雖然您老說沒我們過分解讀的意思,但這份意想不到的解讀,不就像一場美麗的意外?縱觀大技安編導的電影,您要是刻意的話,估計您還真達不到這高度


一千個觀眾眼中就應該看到一千種不同的大話西遊,導演沒想表達的被別人理解了,這沒錯,一花一世界嘛。但是自己理解的認為就是標準,非要讓別人也按照自己的理解來理解,那這樣就是不對的。


導演說被過分解讀就被過分解讀了?

文學批評有三個評論作品立場,以文本以作者以讀者。

也不要說魯迅怎麼樣。都已經站了作者中心,怎麼就不考慮讀者文本?

作品誕生之後就不再是單純表現作者創作意圖的東西了,它產生的價值不單單來自作者本身。

作者中心的理解很早就被批過,這個問題靜靜看看就好。


並不是這樣,王羲之寫蘭亭序時候也沒覺得哪裡多好,觀眾看了之後才對其評價是天下第一,若是王羲之在世知道後人因為蘭亭序有那麼多論文研究,王羲之一定說蘭亭序被過分解讀了。肖申克救贖的導演拍肖申克時候也沒覺得怎麼樣,更不會想到十幾年後還常年雄踞豆瓣影評榜前幾名,如果讓他來看,他也會說是過分解讀了。馮·布勞恩為德國發明V2導彈,他自己覺得沒什麼,但是同時期其他國家科學家和後人卻為之驚嘆認為是黑科技,馮·布勞恩來看待後人評價的時候,也一定會說是人們過分解讀了。

可是事實是這樣嗎?真是人們過分解讀了?

並不是過分解讀,而是他們因為過於優秀創造了自己認為理所應當的事情,而其他大部分人達不到這個高度,而當這些普通人達到或者接近這些成功人的高度之後,他們就會被震撼,以至於他們會根據多年的經歷形成的感悟來對這些事做出解讀。例如:馮·布勞恩是天才物理學家加化學家,他所理解的和掌握的知識和資源是同時期其他科學家的幾倍,他就會利用當下的東西造出來當時人們不能理解的V2導彈,因為他已經掌握了這些東西,他覺得很正常而其他人沒有掌握,看到之後自然會為之驚嘆並且做出解讀來給自己一個正兒八經的台階來下,比如說那是黑科技之類的。同樣道理一個孩子要是父母都是北大中文系博士,3歲識字5歲背詩7歲讀古文,10歲就發表很有獨到見解的文章,這時候一定會有人出來做過分的解讀,但是孩子本身及其父母卻覺得很正常啊,就是沒事教教小孩什麼的不用刻意去培養啊。說到這裡你是不是明白了什麼?

劉鎮偉之所以沒覺得自己拍的時候有那麼多想法,是因為他們本身層次較高,他們所理解的普通藝術就是普通人所理解的高級藝術,劉鎮偉經歷的事情以及他對世界愛情觀的認知造就了大話西遊的成功,這些都是他自己本身就有的,所以他覺得沒什麼,但是普通人尤其是青年人從沒有經受過什麼生活的波瀾和大起大落,對世界充滿美好的幻想,等他們見到大話西遊之後自然為之驚嘆,覺得裡面的故事邏輯性和嚴密性特別值得探究,才完成了過分解讀的「假象」。

補充7.26日

有人沒有明白我的意思,舉個栗子 再

重點在:不同經歷的人對同樣的某件事會有不同的看法

舉例:兩個人a和b,a50歲時候得了癌症,但是他周圍的朋友很多得過癌症的都全部治癒了,於是他並沒有覺得得了癌症有多難過,並且他心態積極,積極配合治療,沒幾年癌細胞全部消失他痊癒了。

而b50歲得了和a同樣的癌症,他周圍很多朋友因為癌症失去了生命,他很難過,但是還是配合治療,治療時間花的比a多的多,但是也痊癒癌細胞全部消失了。於是這時候b覺得生命是如此珍貴,如此來之不易,他比其他人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這時候a和b相遇了,a聽了b訴說自己癌症的治癒艱難以後a覺得b過分解讀了治療過程的艱辛,a覺得就是一個癌症而已,治癒哪有那麼不容易。


因為生活中我們需要裝逼,至於用什麼道具那就要看當天的心情了。

我十分欣賞劉鎮偉的說法


個人覺得,任何文藝作品產生之後,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就像父母不可能左右孩子,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些都是文藝作品生命的一部分,原作者並不一定具有天然的最終解釋權


你們一邊罵著中學語文閱讀理解傻逼作者本人來了都拿不了幾分,一邊又說電影上映了就不屬於導演了。承認自己腦洞大有這麼難么?


我像這個電影被解讀這樣,和周星馳是脫不開關係的


影視,文學等作品不會也不能只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不同人解讀出不一樣的東西是正常的。

不過,一些爛片雖然也有人能解讀出了不起的東西來,可還是爛片


推薦閱讀:

大話西遊的導演和編劇都是劉鎮偉,但為什麼大家提起它都只說周星馳呢?例如大話西遊是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之類的
《大話西遊》里至尊寶的椰子心對紫霞說了什麼?
大話西遊結局有什麼含義?城樓上那個是至尊寶嘛?
無意中發現一張暗黑西遊的圖片,上面除了師徒四人還有什麼?我實在是找不清
如何看待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又要重新上映?

TAG:電影 | 豆瓣 | 周星馳人物 | 大話西遊系列電影 | 劉鎮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