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我國機械領域發展遠落後於通訊IT金融等領域?

為什麼在我國通訊(移動 華為 小米)金融(各大銀行 投資公司)IT(阿里 百度 騰訊)能得到迅猛的發展,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而機械傳統工業大概落後頂尖國家(美 德 日)2-30年左右,造成這種畸形發展根本原因是什麼?

按理說 世界機械行業發展歷程也很有段歷史了,不管是理論還是應用,它的大廈已經基本完成。為什麼我們還造不出自主研產的汽車發動機?

又為什麼在我國傳統工業領域待遇遠不如金融IT?

求解答 問題描述中如有不對的地方請指正


前面幾位回答的都挺好。

我說幾點原因:

1.機械產業中生產資料和工具的價值以及重要性遠遠大於人

機械行業的產業升級是需要國家意志推進,大量巨無霸組織和無數小組織經過幾十上百年的積累配合完成的。這種積累包括物質上的生產資料,技術體系數據,人才迭代。環環相扣,互相制約和促進。單一元素在產業中微不足道。用一句殘酷的話說,生產過程中寧願死一些人,也不能損壞一台設備和產品,這點在越龐大複雜的工程和工業品中越明顯。當然實際生產中不是要死人,表達的意思是人的價值在生產資料面前微不足道。而這些生產資料又是一代又一代人心血的結晶。

2.各產業要素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要素更替率低且難度非常大

下圖是核電半速轉子在超重型數控卧式鏜車床粗加工後,這麼一根傻大黑粗的軸,看起來平平無奇,而實際上要做出這麼一個東西,需要幾十個細分產業部門數十年的積累。任何一個要素不到位,產品就出不來。下圖反映出的產業部門和領域諸如:鐵鋼,重型冶金,鍛造,材料,刀具,熱加工,焊接,工業工程,自動化,工藝.,工業母機..隨便一個關鍵詞都夠一票人死磕一輩子。這還只是生產中的一個小環節。而這,離機械工業的頂級水平,差得還遠。

要素升級困難,互換性制約關係複雜:產業升級不是軟體升級,而工業領域的商用軟體,尚且是一項大工程,要素更新僅僅是更好的計算機和更優更強壯的代碼而已,機械產業升級,你得把圖中的物理實體一個一個都換了。這一點也導致了機械工業中的人才,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要得到貫徹執行,難度不僅在於知識和專利本身,而是在於生產資料是否配合。反過來又制約了產業內人才的升級。如果和你一輩子打交道的生產資料更新很慢,那麼你不可能像IT業一樣過段時間就搭個新環境寫代碼。

3.生產過程中信息化水平低且數據介面混亂

這點在流水線程度高的產業部門裡較好,比如手機製造業。而切換到輕工業,乃至上升到大國重器的重工業,則嚴重製約了效率的提高和生產的順利進行。企業在這方面有饑渴的需求,奈何互聯網和信息化的風到這裡阻力特別大,參與過企業信息化的IT業人員想必深有體會。


別的不知道,表現在科研上就是科研成本太高。

隨便做個實驗所用的東西都夠上固定資產了。一台工作站或者電腦算是實驗中最便宜的地方了。隨便做個實驗就要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而且前提是測量儀器已經具備了,否則準直儀,干涉儀都要幾十萬以上,三坐標也要幾十萬,而請第三方測試,基本測試費一次也要近萬元。

學校沒有這麼多資金可以隨便做,基本上都在模擬。而企業具備這些儀器和條件的,由於生產任務和科研上的不熱心,特別是科研基本屬於短期大投入但收入是遠期不確定的,也很難開展。

這也導致了人工反而是最便宜的。人工便宜就沒辦法留下,很多也都跳槽到外企做銷售諮詢了。

在國外進行技術封鎖的條件下,基本靠市場力量是不可能的了。

如果有可能,應該以國家身份成立一個企業,就像商飛或者航天一樣,以行政力量和國家投入做保障,以二十年為規劃,逐步縮小與國外的差距。可以說,已經在遠落後別人的前提下,我們現在又考慮掙快錢,又想做科研,投入還有限,基本不可能了。

我理解的 機械行業本身就是長跑,別人跑了一半了你才跑,你不開車怎麼可能攆得上,根本不是打一針興奮劑就能解決的問題了。而互聯網是新興產業,起步可能晚了,卻晚的很少,而且大家都不知道這是長跑還是短跑,也許運動員努力努力就趕上了,至少不會差太遠。

跟同行聊天時,大家也經常吐槽說互聯網經濟掙得不是消費者的錢,而是反向壓榨製造企業的利潤,我對這種觀點持保留意見。畢竟互聯網提供的信息平台增加了製造企業的資金流動性,也給製造企業提供了發展的可能。但同時由於較低的利潤導致企業在真正的原創發展上沒有魄力。企業對互聯網經濟是否可能在預期的未來泡沫崩掉沒有信心,而且也怕反向引起製造業的崩塌。

互聯網經濟確實是掙快錢的經濟,壟斷容易形成卻也容易塌掉。機械靠技術積累緩慢形成的壟斷地位,慢但是堅實。可以說,十年乃至二十年內,可能THK,NSK,Fanuc都不會倒閉(如果不算收購合併的話)。但是也許一年後,滴滴就被另一家公司取代了。

沒辦法,這行根本不是錢的事,除非你的錢是沒上限的。個人千萬別投資機械,企業也別衝動(說的就是格力),甚至地方政府也別衝動(有點錢修修路挺好),你那點錢投進去連響都不響一聲。你想想,一百萬夠一個月電費嗎?如果摺合成計算機,足夠一萬台開一個月了(其實根本用不了)。

經提醒,最後一句不嚴謹,^O^,可能這樣算的話就是把互聯網企業按網吧算了。不改了,評論里 @寶術 有正確計算方法。

更:

抱歉,通篇是沒有跟IT,通訊,金融等等做比較的,因為這些技術我是不了解的,談的互聯網是指互聯網經濟。評論里我說了一句百度不是互聯網科技企業,而且互聯網科技應用企業,這句話是真心^o^,我為什麼這麼說,你懂的,歡迎來黑。至於有說百度搜索引擎多麼自主演算法什麼的,我的回應就是,雖然我不太懂這些技術,但是百度搜索乾的壞事有點多。很多技術都有黑白兩面,但是怎麼利用,是取決於人或者企業的黑白的。

看了最高票關於工業軟體的答案。只能說,目前對類似的工業軟體能夠國產真的很期望。三十萬一套正版的creo其實是真值那個錢的。而我們太沒有競爭了。作為機械科研狗,誰沒做過軟體。只是在creo下做個插件,就是巨大的工程。一套類似creo的工業軟體,是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學,材料科學,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的集成。也許我們再也沒機會趕上了。


我從CS本科轉到EE讀博士,看到這個話題真是感慨萬千,也一直在思考這個轉專業到底為了什麼。下面每一段自成一個理由,想到什麼說什麼,沒有前後關係。希望給無腦逃離製造業的人一點啟發。

1. 起步。機械自動化行業的論文毛子和美帝從19世紀就開始發表了,那批鼻祖跟中國沒有任何關係,導致中國的這個行業從一開始就是遠遠落後的態勢。美蘇爭霸又把兩國的製造業推上了新高度(阿波羅登月),這都是中國沒趕上的。IT行業全世界從70~80年代起步,最開始那批人多少有些華裔,現在也還活著,離我們並不遙遠。如果真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們或許極少數還是會回國的。科技方面你懂的,一個鼻祖的回國就能極大帶動國內此行業的發展,參考錢學森錢老。

2. 人才限制。這一點比較重要,機械這個行業是個十分敏感的行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的極致就是軍事武器,航空航天科技,一般國家不會把這麼重要的東西外傳,都防著呢。舉個栗子,BAT可以輕易地挖來google,FB的核心技術人才,中國公民也可以輕易地獲取這些企業的工作;然而中國挖得到洛馬,波音,NASA,SpaceX的人嗎?別說挖了,核心部門就是實習也只對US-citizen開放,英法日都不行。這一點嚴重限制了中國航空航天和機械技術的發展。去美國學ME的同學可以來聊聊你們同學的就業情況。

3. 禁運。機械行業的生產水平幾乎完全依賴生產資料(機床等),然而高端機器是禁運的。IT行業的生產水平部分依賴於人(程序員),部分依賴於生產資料(電腦, 操作系統, C++, MATLAB, Python, Linux...),然而這些生產資料要麼免費要麼買得到,人也可以從矽谷挖得到,也就是說,IT行業完全站在跟美國同一起跑線上,而機械行業是「不平等追趕」。

4. 工資。這個比較複雜了,嚴謹點肯定需要用經濟學來解釋,但我又不太懂。單從我自動化方向的職位來看,國內普遍欠缺高端職位。國內自動化專業出來能夠應聘到職位90%以上是單片機開發、嵌入式開發,自動化測試工程師等職位,恩,也就是「做產品」的職位。對於自動化方向比較高端的研發職位,如系統工程師,控制演算法工程師,國內的工作需求非常非常小,因為這個領域高端企業和實驗室本來就少。既然職位低端,工資自然開不高,因為可替代性太高了。我想機械行業也是這個原因,職位大部分集中於製圖員、操作員之類,高端的設計職位欠缺。然而美帝的system engineer、control engineer需求非常龐大,工資不輸矽谷程序員(10-14萬刀第一年)多集中於大型高端製造公司和實驗室,當然,多半還是us-citizen only。國內的類似職位只有軍工集團和航天集團有,然而待遇你懂的...

國內IT行業並不欠缺高端職位,可以說FLG招什麼職位BAT就招什麼職位,競爭之激烈完全不是機械行業可比的。不欠缺的後果就是掩蓋了很多工資跟機械差不多的,月薪六七千的低端碼農職位。(不信?這個檔次工資的碼農非常非常多,據說叫碼奴)

5. 市場。不是說機械行業的市場不如IT大,只是IT的繁榮搶了本應屬於傳統行業的市場。我一個在華為工作的技術宅同學每個月給騰訊遊戲貢獻4000塊錢...但我相信如果有質量上乘的可編程機器人玩具他一定會買一個。現在一個美女網上直播每小時能賺好幾千,大家的錢都是閑的么?還真是,因為實在沒有好東西可買,國外的東西又不是每一樣國內都有代理,中國本土市場上質量優秀的東西太難覓了。大家看國產的日用百貨、玩具,一看就是「能用就行了」這個心態做出來的,真是逼著大家不得不把錢都花在虛擬世界裡,確實悲哀。

6. IT的繁榮。其實中國IT做到現在這個樣子真的不錯的。但是給人感覺就是缺少一些真正領先的技術型公司。強如BAT,國外也有幾個同質公司,但其他小的領域和大型傳統軟體領域我們非常落後。比如矽谷有很多奇思妙想,天馬行空的小型大數據,人工智慧企業;比如全世界的優秀程序員目前還是圍繞著github, stackoverflow這幾個網站的;比如傳統IT行業的Intel,Nvidia,Mathworks,Adobe還是在各自領域擁有壟斷性壁壘;如果沒有那麼多國外原創的開源軟體和操作系統,國內IT真做不到這麼好。我國IT其實遠遠比美國落後,雖然穩居世界第二,但也沒必要沾沾自喜吧?

關於這一點,評論里有人提醒我中國人現在參與開源項目並不少,這當然是好事。但是要知道,開源項目能提高程序員的編程水平,但是並不能給經濟帶來直接受益。現在我國的國情導致一個正常受雇於IT企業的程序員不可能有太多時間和精力放在開源項目上,當年12306出來的時候因為被人吐槽太多,有一些雄心勃勃的程序員建立了一個12306ng項目,但這種非常有意義的開源項目卻因為大家各自沒時間投入而導致夭折。這就是國內為什麼沒有大型原創開源項目的原因。

我認為,開源項目的繁榮一定是在IT行業商業化到極致之後的一個自然現象,而不是沒經驗程序員面試的時候用來裝逼炫耀的。大家都不愁吃穿不愁加班了,才會有閒情逸緻投入到開源項目中。中國IT行業現在迫切需要的是一些有真正技術的公司,無論公司大小,這種企業才是IT行業中的製造業,而建立在各種開源介面上的中國式互聯網行業(送餐團購打車買機票),只能算平台服務業。平台服務業的工資不一定低,但對民眾來說不是剛需(相比之下,我上述提到的軟體你們相關從業者砍得掉嗎?)。對於一個科研狗,我不用淘寶最多買東西變慢,但不用MATLAB我會餓死。變窮的時候首先砍掉的消費就是平台服務業,這也是現在IT行業的一個危機。因為中國人富有不是真的富有,是靠全國體量大,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的富有,並沒有藏富於民。還有一點,為什麼IT行業加班多?因為全國的IT幾乎都是平台服務型的互聯網公司,這類公司為了提高服務質量只能延長服務時間,利用半夜搶修bug。而有技術壁壘的公司加班其實是不多的,因為沒必要趕在半夜非要上線。新版本晚個兩天發布根本不礙事。中國一旦有了一定規模的技術型公司,那麼平台服務類的互聯網公司為了跟他們搶人才,也不得不考慮加班太多是不是要給加班費的問題了,最終受益的還是廣大程序員們。

7. 技術壁壘。什麼叫技術壁壘?評論里有人拿外包公司說事,說做工具軟體的時代過去了。對此我只能呵呵了,外包那也叫技術?我來好好跟各位解釋一下技術壁壘的定義,如何判斷一家公司的成功是技術上的還是商業上的?

要做到這一點判斷你就算不必精通,也多少要懂點技術。我們拿微信打比方。微信剛出來的時候幹掉了簡訊和飛信,微信有技術壁壘嗎?我們首先要了解微信發送消息的原理,手機通過電磁波傳送消息給基站,基站再通過地下光纜傳輸給另一個基站,另一個基站通過電磁波傳送給手機,微信沒有改變這裡面的任何一個過程。微信只是把發送電磁波的模塊從2G模塊變成了3G模塊,造成費用大大降低,進而成功。理解了這個原理,只要3G模塊能買到,且微信用到的編程語言、庫都是公開的,那麼微信就是沒有技術壁壘的,是商業模式上的成功。那微信有沒有自己的壁壘呢?當然有。微信壁壘靠的是騰訊帝國的用戶粘性,靠的是就算你做出了跟它一樣功能的產品,用戶因為遷移成本過大也不會選擇新產品。所以新產品必須要在某些方面超過微信才能勝出。這樣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比如chrome打敗IE。

那什麼叫做有技術壁壘呢?技術壁壘不是絕對的。比如在這個case中,你卡住了消息傳送的任何一環,比如基站,就佔有技術壁壘,不管哪個app都要通過基站傳送消息,是難以繞過的。注意,有技術壁壘不一定賺錢多,但是技術壁壘的作用是掐住了微信的命門。如果基站運營商提高流量價格,降低簡訊價格(甚至絕一點,只提高微信的流量價格而降低其競爭對手的流量價格),那麼微信就會遭遇危機。這是個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招數,但狗急跳牆的時候,也給運營商提供了一個殺死微信的招數,微信完全沒有對運營商的制勝方式,只能拚命提高流量消耗以保證運營商有足夠的錢賺。但基站是不是一定繞不過呢?不是的,比如我發明了無人飛艇作為空中基站,那麼該哭的就是中國移動和華為了。無人飛艇是不是有技術壁壘呢?如果別的公司造不出飛艇,就有;如果別的公司很容易就造出來了,就沒有。

這個CASE中,真正有技術壁壘的大BOSS是電磁波。如果有公司發明了不靠電磁波傳送數據的方式,又比電磁波效果好,我敢說這家公司如果保密工作做好,能活200年不倒閉。管你無人飛艇,基站,微信,飛信,通話都掌握在我手裡。 所以這個CASE中,電磁波傳輸數據是真正有壁壘的技術。

所以我們發現,技術壁壘也是分層的,最上層的創新(應用層)是最沒有技術壁壘的,而最底層的創新是最有壁壘的。每個技術行業都有自己繞不過的東西,那就是真正的技術壁壘所在。用windows來說,它的創新已經非常底層了,但Intel比它更底層,煉硅廠比Intel更底層,石油比煉硅廠更底層。大家懂了么?如果搞出能替代石油的新能源,這技術壁壘簡直不可估量,控制了全人類的工業;如果搞出不用硅的晶元,Intel也就被比下去了;這才叫彎道超車。每一層有都自己的技術壁壘,每個人都應該去思考自己的公司的技術處在哪一層,這樣才能判斷公司的成功是商業上的還是技術上的。

肯定有人要問了,為啥底層技術壁壘那麼高,工資還比上層低?這是因為很多底層行業已經一百年都沒有過大的創新了,很多電氣設備現在還在用麥克斯韋、愛因斯坦那時候的技術原理,石油開採也是很多年前的技術,是全人類皆知的。一項牛b的技術剛出來的時候,會的人最少,需求很大,這樣工資就會很高;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去學這門技術,市面上培訓班層出不窮,會的人越來越多,門檻越來越低,工資就慢慢降了下來。等到全世界都已經普及了這門技術的那一天,只剩維護需求的時候,這門技術的工資就完全失去吸引力了。而現在工資最高的企業都是靠科技創新吸引資本的。底層行業雖然重要,那麼多年沒有重大科技突破,資本當然願意投給科技上不斷有突破的互聯網行業(當然也有炒作嫌疑,比如大數據,VR都沒有做到令人很滿意,與獲得的投資數目預期相去甚遠)。所以,底層行業的科技重大突破之日就是漲工資之時。

8. 本質。IT的本質是什麼?是提高信息處理能力。而機械行業的本質是什麼?是提高工業生產效率。兩者的本質區別還是挺大的,意義也不同。信息處理能力的提高帶來的是社會運轉效率的提高,工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帶來的則是社會生活水平和購買力的提高。前者省時間,後者是實實在在的賺錢。我們知道,國際貨幣的匯率就是以社會生產力為基準的,簡而言之,如果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了,人民幣可以大幅升值,中國經濟可以強硬。而IT繁榮帶來的社會運轉效率的提高,讓人們省下時間來研究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這是一個正向反饋。這個方面來說,兩者缺一不可,沒有說誰地位高誰地位低。

9. 怎麼辦?機械行業目前這種製圖員滿天飛的情況,想趕上IT的工資是不可能了。在美國,製圖員的工資也沒法跟程序員比。除非有質的變化,引入大量高端職位。然而這需要國家的產業形態進行大幅度調整,湧現出一大批高端製造企業,提供這麼多職位才是正道。不要老想著轉CS。轉CS你也就是個二三流程序員,一流程序員從來都是初中高中就嶄露頭角的,如果你十分在乎多出來每個月這幾千塊錢工資,那當我沒說,好好去賺錢,好好對待父母和愛人;如果你家裡有些資本,還對改變這個現狀抱有一點點想法,就出國努力讀個博士回來,利用你的人脈和資本,好好思考自己想再哪個層面的哪個技術壁壘有所突破,發展一個高端製造業方面的企業,慢慢扭轉機械學生無腦逃離的現實吧。

10. 科技發展的模式。傳統的機械行業、電力行業和現在的互聯網行業都是科技行業,區別是前兩者分別興盛於兩百多和一百多年前,互聯網則是近三十年的產物。麥克斯韋剛剛發現那幾個偉大方程的時候,電力是全世界最有前途和錢途的高科技行業。因為利潤極高,資本家為了賺大錢,就會用高薪吸引技術工人(其實工資只要比別的行業高30%-50%左右就已經足夠吸引頂級人才了,但是利潤很可能是其他行業的數倍,資本家怎麼會讓工人賺得比自己多?)這時候工人根據技術高低,有一定範圍內的議價能力。等到電力行業已經有足夠多的人,並且沒什麼錢可以賺的時候,工資就回歸正常了。這個過程在全世界只有十幾億人口,信息傳播主要靠馬車和船的19世紀,大概用了60-80年完成。只要一直沒有新的革命性技術搶掉電力行業的風頭,那麼最好的人才還是趨向於去電力行業的,這樣電力行業仍然會出現很多微小的創新。但是等到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時代來臨之後,電力行業基本在20年之內就沒落了,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創新的任務已經交給了信息行業。目前(2017年),暫時還沒有別的科技行業風頭蓋過信息行業,因此最好的人才仍然趨向於留在信息行業。其實信息行業內部也分檔次,像數據結構與演算法、控制論等就已經比較成熟,沒什麼人指望這些東西賺錢了;風口所在的人工智慧,終究也要回歸到跟機械行業一樣的傳統地位,被新技術所取代。至少在我們有生之年,肯定能看到它回歸到跟現在控制論一樣的地位。

11. 關於集體主義。有碼農說我這是狹隘的國家主義集體主義思維,現在是金融資本的時代,資本會追著互聯網公司走,讓有才能得人得到最大的發揮。那麼我解釋一下這種觀點的錯誤。

我不否認現在是金融資本時代。為什麼呢?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最新的科研成果都會出現在論文中,只有少數軍工領域的技術才會保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代跟冷戰不一樣了,比如一個國家連續在幾個高科技行業有重大科研突破,國家當然可以選擇不公開這些成果。但公開了有什麼好處呢?可以增加全球資本對這個國家的投資期望,覺得這個國家有希望誕生出領先的高科技公司。那麼公開成果吸引來資本的好處遠遠高於不公開帶來的壁壘,國家當然會選擇公開。比如谷歌的圍棋程序alpha狗。這個壁壘沒什麼實際意義,但給google吸引去的資本卻不計其數。

國內互聯網行業工資高的重要原因是現在資本投資的幾個高科技方向,VR,雲,大數據,人工智慧都在互聯網行業。幾年前同學創立的上門美甲網站也居然能拿到1000萬風投,說明現在中國投資的情形是錢寧可投一個前景不那麼明朗的公司也不會爛在手裡。這也是因為底層行業重大科研突破太少了,投資焦點全被互聯網搶去了。現在國家大力發展的量子計算就是非常底層的突破。量子計算機如果成功,本來對現有計算機架構來說極其複雜的計算可以完全甩開Intel的處理器,並輕鬆得到結果,那麼大家認為這樣一個行業能搶掉多少現有互聯網的熱錢呢?

其實我們都是被資本家牽著鼻子走的,政府存在的意義在於雖然也想牽我們的鼻子,但與資本家的目的不同,所以兼聽則明。年輕人遇事不要無腦贊無腦黑,多思考方顯沉穩大氣。


題主的問題提的很好,但是你想偏了,以汽車發動機為例,四個循環寫進了初中教材,動手能力強的小朋友甚至可以自己DIY一個,看起來中國很容易自造?

是,也不是。

如果中國閉關鎖國獨立於世界,那好辦,咱自產自銷,北京212、解放,二戰水平的車開30年也挺爽。可改革開放後,歐美先進汽車湧入,國產老車自然毫無競爭力。

歐美的汽車製造業已有百年歷史,在這一百年中,人家的從業者自然不是吃乾飯的,他們已經把這座大廈,建設的盡善盡美。你亦步亦趨建設出的毛坯房,憑啥跟大廈比?當然,咱們努力鑽研,也能把毛坯房建設成大廈。可人家百年來的積澱,你落下這麼久,想一步登天直追寶馬賓士?德國人都是傻逼么?

國家等不起,人民等不起,企業等不起,工人等不起,最關鍵的是,市場不會等

這也是中國軍品不落後的主要原因,沒得買。。

所以,新世紀中國從「製造大國」轉型「製造強國」,先低端後高端,出現越晚、競爭對手積澱越淺的行業,越容易彎道超車,比如手機PC,小米去國外發展有個障礙」專利壁壘「,就是說這產品你造出來了,但是侵犯了人家的專利;傳統製造業,給你專利你都得琢磨這東西怎麼做。所以四年前中華酷聯還是低端國貨,現在華為已經可以在歐洲攻城略地了。

轉型「製造強國」 中國高技術製造業居世界第二

當然,製造業也沒這麼玄乎,有資金有市場有客戶需求有利可圖,就能發展。高鐵獨步天下,就是靠市場強逼國外廠商轉讓技術;三一振華耀武揚威,和中國這二十年來的狂飆大建密不可分。在中國現在到底有多強大? - 社會 問題下,不少從業者現身說法,我們的發動機、鋼鐵、工程機械現在如何如何。

而許多日常生活用品,比如電飯鍋,中國電飯鍋的大規模應用也就這十幾年,消費者對電飯鍋的需求是從無到有,你費盡心思研究個高端電飯鍋出來賣給誰?現在中國人手頭闊了,開始追求生活質量,就一窩蜂買起了日本電飯鍋,這麼大的市場,美的海爾誰都不瞎,都在往這使勁,用不了幾年,電飯鍋一樣全是沒定拆哪。


終於輪到我可以談談了……

從畢業就在美的,到年初離開美的,見證了美的一個子公司,從0起步,從購買日本二流技術,在一臉茫然的情況下,8年時間裡,做到世界產銷前3,業內技術一線,完全自主。你說中國機械製造行不行?

1、家電是不是機械製造?我大美的,大格力,海爾哪個不是世界級的,頂尖水準?沒有這些國貨,你還在用著兩三倍的價格買家電,ok?國貨平均質量沒有歐美平均質量高?技術含量沒有外國強?你倒是花等同價格買啊?我保准技術把國外干趴下。

國人總想用低價格買高技術高品質的東西,你覺得可能嗎?買不到就說國貨不行。或者運氣不好買了不良品,就說品質控制不行。品質的控制需要大量金錢,供應商控制,加工精度,品質過程跟蹤等等,及其耗費功夫,你覺得100多200多塊的東西會去過度追求這個嗎?想要好產品,加錢啊。你買人家muji一個小破電風扇要500多,同樣成本國貨只要幾十塊。我多花100成本花在品質上,你願意買嗎?!不會,你依然會買muji,因為你心理瞧不起國貨,國貨被你定性了。

一個價位就是這個價位的技術含量,這個價位的品控,尤其是中國軍隊進入後。

2、國內機械製造的的最大缺陷是什麼,不是製造技術,而是材料特別的是,金屬材料。搞機械的,搞到最後基本都是受制於材料,尤其是高精尖的產品,對材料的要求也特別高,很多都是獨一家。就如同你說的刀具問題,說到底還是材料,特種材料。

除此之外,基礎材料力學、動力學、熱力學,極其受限。突出表現在發動機。民用的感受最多就是國產汽車發動機非常少,特別少,穩定性、效率都不太滿意。但是在更多的工業、軍事領域,受限的更厲害。飛機發動機,國家投入多少錢?幾千億!依然達不到國際平均水平,甚至可以說很遠。這裡面設計到大量的實驗計算,材料研究,加工工藝(尤其是金屬材料元素添加,加溫保溫對金屬結晶晶格的影響)實驗數據非常空缺。

更正:

中國的殲6發動機渦噴6,全壽命只有100小時,被美國人譏笑為「一次性發動機」(同期美國人是1000-1500小時)同樣的渦噴6。

太行發動機,理論首翻期的壽命為600~800小時,總壽命為2000小時。

進步明顯啊。

底層技術沒得到突破,在高端上都是被控制的死死的。

機器人,國內外的差距太明顯了,一個典型差距突出的表現在減速器上……又說道材料了,唉,一開始就是獨家材料,加工成型為鋼材,然後齒輪的加工精度等等。國內的齒輪,用用就出現裂紋,或者磨損過大,會產生過大的震動,極其影響機器人的精度。根本還是材料,其次是力學、強度、疲勞等等計算。

PS:美的收購了全球四大機器人公司之一的庫卡,國產能不能、有沒有技術突破,過幾年再看。

3、國內機械的待遇低,大部分從業者也是從事低端製造業的工藝,產品研發也是採用通用的材料,特種材料很少有企業大規模涉及。這也導致相應的人才需求少,大部分集中在研究所。產品到商用有很長一段路走。

另一方面,傳統機械行業待遇低,是機械行業已經玩了幾百年了,該玩透的都玩透了,一個技術發展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積累,也許是幾十年的跨度。這個時間段內的基本都在拼價格,怎麼可能有高薪?!

再看看身邊的實物,幾乎可以說,凡是用通用材料能夠造的東西,以及產業鏈上下的設備,我們在全球都是頂尖水平。

小米的奧氏體304不鏽鋼,早就已經被製造企業玩透了。當初ppt的時候,機械圈的都是一臉鄙視,什麼玩意嘛!

~~~~~~~~~~~~~~~~~~~~~~~~~~~~~~~~~~~~~~~~~~~~~~~~~~~~~~~~~~~~~~~~~~~~~~~~~~~~~~~~~~~~~~~~~~~~~~~~~~~~~~~~~~~~~~~~~~~~~~~~~~~~~~~~~~~~~~~~~~~~

2016.8.13忍不住繼續寫

4、機械是需要大資金支持的,隨便一個落後的機床都還十幾萬,跟別說加工中心了,都是幾百萬幾千萬一台的。作為一個普通人眼中的製造企業,只有一台車床算什麼,連作坊都算不上。普通金屬加工,車銑刨磨床總要要吧。

衝壓落料機,滑鼠墊大小的鈑金件,3mm厚鋼材,要80噸以上的落料機衝壓才可以取材,一個飛輪式的80t落料機,80年代日本的淘汰品,依然要幾百萬。

一條德國產生產線,5000w起步。

隨便一個備件,都是按萬算的。龍門磨床,一個砂輪就要2w,多大?直徑和你家電飯鍋的鍋體差不多。高精密測量探頭,一個探頭2w,比大拇指還小。

1000w,搞IT,O2O,物聯網什麼還能燒半年一年,找幾十個人。搞機械,sorry,你還開不起公司。

況且,機械的投資回報慢,出成果也不容易。萬一出成果,可以笑很多很多年。

這麼大體量的資金,民間不會去慢慢等效果,而是喜歡熱錢。國家又不是萬能,首先會選擇性的突破軍工、航天、國防方面,幾千億扔下去,分到各領域也就是打個水花。

5、贊多了再寫……

~~~~~~~~~~~~~~~~~~~~~~~~~~~~~~~~~~~~~~~~~~~~~~~~~~~~~~~~~~~~~~~~~~~~~~~~~~~~~~~~~~

補充說明:

有人說家電技術也就那麼回事,尤其國產的,技術垃圾。我想說,你假如辭職了,跳出家電圈,去別的什麼圈,發覺其他圈子也就那麼回事,同樣和你想像的不一樣,一樣垃圾。

因為你根本沒深入了解,歸納,總結,拓展!!

另外,不要用你眼中的圈子質量去衡量別人眼中的圈子。家電產業一萬多億的規模,沒技術含量,能讓自家企業吃下絕大部分?那些企業中心研究院都是吃乾飯的?

任何一行,做技術的發展步驟基本都是:哦,原來是這麼回事——不過如此——原來還可以這樣——唉,也就這樣吧——好像還可以這樣搞搞——還行,加把勁——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啊。

技術的提升,都是反覆自滿,然後突破現有的格局、技術框架,再次自滿,再次突破反覆進行。

沒有5到十年的積累,沒資格說了解行業,小行業。

半桶水晃蕩的聲音很響,滿了之後再換個大桶繼續晃蕩。

~~~~~~~~~~~~~~~~~~~~~~~~~~~~~~~~~~~~~~~~~~~~~~~~~~~~~~~~~~~~~~~~~~~~~~~~~~~~~~

有人回復說,關於發動機的,我要被打臉。我了解的粗略情況是這樣,前幾年的情況。也許是不對的。

我期待被打臉,打臉就打臉,這樣國內技術水平進步很快。

有準確的指教的,請回復,一定及時改正。

我有不少同學在做發動機,各個方向都有,軍用的,航天的。有一回聊天,兩三年前吧,一個同學和我說,最近他們的飛機從天上掉下來了,原因是他們家的發動機突然熄火了。我這汗啊,幸好是無人機。

很多發動機實驗數據ok,測試也行,挺好,但是裝到飛機上,實際飛的過程就會有各種問題。地面和高空情況不同,上面的天氣情況也不一樣,需要大量的實際檢測才可以。這方面我國一直是弱點。

(現在大學同學,就我一個做家電,其餘基本都是航空航天,還有就是做汽車的,做的也不是研發,唉。然後最近2年也不聊技術了,都是老婆結婚孩子房子車子。

不過最近1、2年,突破性的技術發展也開始爆發了。)

不僅僅是發動機,其他軍用,民用的工業、工程類都是這樣,需要不斷的和客戶匹配,一起解決問題。像家電這種面對普通消費者的行業,還有售後、上下游匹配,出了事故也容易挽救,但是大型器械、工程,很難去彌補,只能盡量在前期做好更多更細工作,還需要時間積累。

時間,時間,研發、工藝、品質都是要時間去積累,去彌補,通過一個個實際過程遇到的問題,去積累,去突破。

~~~~~~~~~~~~~~~~~~~~~~~~~~~~~~~~~~~~~~~~~~~~~~~~~~~~~~~~~~~~~~~~~~~~~~~~~~~~~~~~~~~~~~~~~~歡樂的分割線~~~~~~~~~~~~~~~~~~~~~~~~~~~~~~~~~~~~~~~~~~~~~~~~~~~~~~~~~~~~~~~~~~~~~~

2016.8.14

1、隔了2天,終於有人說我歪樓文不對題了。O(∩_∩)O哈哈~

題主說,為什麼我國的機械這麼薄弱?我扯了一大堆,其實已經說了原因啊。關鍵字:材料,基礎科學,成本,大資本大投入的限制,實踐積累太少。

說了很多機械哪塊薄弱,你才明白為什麼薄弱。地基不牢,發展處處受限制啊

2、回復里不少材料的朋友在訴苦,材料苦逼啊,和機械難兄難弟,要轉行什麼的。

我要說,做事情,取勢明道優術。大勢浩浩湯湯,違背大勢,總是事倍功半。過去10年,跟著大勢,做互聯網,炒樓市,估計您早就財富自由了。這道理很早就知道,但是直到自己掉到機械大坑裡才痛苦的明白。

已經做了這麼多年的事一下子放棄掉,難以割捨,也難以轉行。明白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能做什麼樣的事,再考慮要不要轉行。裸職窮半年,轉行廢三年。30歲,最遲35歲,沒轉的就沒機遇轉了,生活的壓力很大的,一個家庭擔的風險太大。大學沒畢業的可以慎重考慮做材料機械這類研究性工作,銷售另算。


題主說目前這個發展態勢是畸形,其實這才是正常的,發展中國家最難發展的就是製造業(印度的IT也在世界前列),原因如下:

  1. 機械行業是「牽一髮動全身」的行業。好的機械追求的是精度、可靠性、壽命等等,想要解決其中任何一個問題都少不了模擬,新材料,加工工藝,控制系統的問題,如果說單純實現功能的 機械大廈早就發展完全了,那麼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要涉及到各種學科了。
  2. 機械行業是「眾人的行業」。學機械設計的都用過機械設計手冊,設計手冊上的內容其實很老舊了,為什麼不能設計出更新的更好的?因為我們的經驗和材料學告訴我們:這樣設計會出問題。就是說一台優秀的機器需要的是整個行業的進步,不像金融互聯網這類能夠用幾個人、幾個企業就解決得了的。
  3. 機械行業需要積累。經驗和數據是一個機械強國最寶貴的財富,發動機原理沒有大變過,但是真正做出一台能與美日德等國家媲美的發動機很難,想量產更難,這就是我們的底蘊不夠,即使找到了問題所在也無法解決。

最後解答一下題主問到的待遇問題:從小我們就在相互比較,通過量化我們的能力獲得自尊和榮譽,但是到了待遇這裡出現了另一個變數:行業。男怕入錯行,有些時候真的不得不服,一些行業中沒有提供大發展的機會,而一些行業中的機會到處都是,機械行業屬於前者,IT金融屬於後者,原因我相信閱讀了以上幾點的各位心中應該明白。一個企業本身不需要一個能創造上百萬價值的人才的時候,有著這樣能力的人才只能拿比行業水平高一些的收入,這就是行業現狀。西裝革履,小資文藝的生活大家都喜歡,可惜機械行業提供不了這種生活,於是很多工科生都會逃離,真正留下耐心做學問的很少,能給國家做一輩子貢獻的就更少了。


主要是 @Jasonbai 所說的「封閉世界和開源世界的區別」,手機領域可能是全世界專利訴訟最集中的地方了,而機械領域很少,為啥?因為通信涉及到的專利多,機械涉及到的專利少,這又是為啥?因為專利是要公開的,在通信領域不公開就沒法和別家的設備連,而且不公開別人也很容易反向琢磨出來,但機械領域的看家手藝就可以藏著,別人也琢磨不出來。

還有就是產品檔次劃分,機械產品有高度細分的市場,關鍵指標差個10%可能就是完全不同檔次的產品,做低檔次產品的廠家就是做不出高檔次指標的產品,至少無法用合理的成本做出來,技術鴻溝難以跨越,但手機呢?蘋果能賣五六千,華為能賣三千,小米能賣兩千,599、499的4G智能機也越來越多,它們的無線指標是基本相同的!

計算機領域比通信更加透明,所以追趕更加容易,看看印度的軟體業。

同樣在密林里落後一千米的時候你要全力追趕,在機械行業你要把領先選手砍過的樹重新砍一遍才能到他目前的位置,在通信行業領先選手砍樹通過的路你可以直接沿原路跑過去追他,而在軟體業你可以隨時傳送到領先選手之後的一身位。


金融業,了解不多,應該是和中國人口基數大,改革開放經濟增長速度快等方面有聯繫。

IT行業發展不過一二十年,入行門檻低,而且中國趕上好時候,所以發展比較生猛迅速。

相近的電子硬體行業,拿處理器晶元來說,入行門檻高。中國沒有技術積累,被英特爾、英偉達、高通等甩好幾條街。龍芯不提也罷。

再說機械行業,成本高,利潤低,周期長。拿材料力學性能來說,多少含碳量的鋼力學性能如何,都是老外一根一根鋼條,長期實驗得出來的。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技術積累,拿來別人做好的實驗結果來指導生產,可以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親自做實驗研究過各項元素含量帶來的材料性能變化,如何來開發新材料?

另外,大多數中國人做事愛鑽空子,機械行業來說,做的時候不用心,人為的降低標準,產品質量自然就下降了,對產品的影響就大了。IT行業,軟體有Bug了,第二天火速出個補丁包,新版本就ok了。

總的來說,中國太需要可以不顧名利來投身實驗的科研人才。可為什麼人才都跑去做金融、IT了?待遇好,能養家。重工業,待遇差,成果少。自然是發展快的行業更快,慢的更慢。

不知不覺噴的有些過了,大概是愛之深吧。

突然想起來補充一下,IT行業,操作系統,編程語言,這些底層的,哪個不是需要技術積累,哪個又是中國走在世界前列的?


IT、金融等行業依靠建立在數字化、網際網路的基礎上的先天條件,可以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交互。這就使得這些行業相對於機械行業、甚至整個實體經濟都具有多個獨到的優勢。

首先,IT、金融這樣的行業信息的溝通和代碼的儲存是低成本的,比機械這樣的實體經濟低太多太多。在目前通訊行業器材大批量國產化的基礎下,所謂工作站、交換機,甚至超級計算機都相當廉價——相對於機械行業高昂的成本,這簡直是九牛一毛。

舉個例子,某國內柴油機大廠技術中心來人講座,提到卡車&>動力總成&>柴油機&>曲軸的加工裝備造價是:鍛壓機3000萬,磨床800萬,曲軸1000萬,這還算是廉價的加工設備,且每種設備2~4台。在另外一家幾乎和聯想同樣市值的企業里,由某些發達國家進口的鍛壓機報價是1.3個億,某些優酷上令國人感嘆的德國機床,那都是以億計算的。這樣一條曲軸加工線上的工人有多少?算上天車、叉車等等車間物流人數,不超過50個,而曲軸還只是柴油機的一部分,殼體、箱蓋、連桿等等零件的生產設備個個不是便宜貨,從國產到德國製造,幾百萬~幾億不等,任何一個工人面前的機床比十個程序員,或者十位金融從業者的生產設備加起來還貴。這種昂貴限制了產品的更新換代。

機械、造船、土木等等行業是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生產設備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百倍甚至千倍,設備貴而人廉價,而且物流也極其不便。今天100個程序員的辛勤勞作2小時後就能發送到美國東海岸,耗費的電費、寬頻費用均攤合計還不到1台加工中心的十分之一。換作一叉車圓錐齒輪要從中國東部運送到美國東部,光海運時間就要一個月,還不算廠房——碼頭時間。如果產品需要修改,出廠的零件和產品幾乎很難能修改,而IT業通過用戶的「軟體更新」按鈕,依靠技術員走訪各公司手動調試程序即可,金融業補發款項也不需卡車,押運出動即可。可以說,機械行業的物流成本和耗時可能是IT、金融行業的數倍。

試想如果有一天金融業把1億人民幣從上海匯到紐約必須要運實體鈔票,金融業還會如此盈利嗎?去銀行存點分幣都大呼小叫的金融業,怎麼能體會沒有空調的車間和碼頭是什麼環境?鍵盤敲擊和人員嘈雜就算是最大雜音的IT業,怎麼能理解鍛造工件時大地震顫、說話靠喊的工作環境?

當然這並不是決定性的,IT和金融業發達還有兩個機械行業不具備的優勢,即壟斷優勢和抄襲優勢。

先說壟斷優勢,國內的銀行業進入門檻高,四大銀行+各類地方銀行看似選擇多多,其實哪一家都是清廉的主,金融行業創造的利潤與其獲得的成本遠不成正比,借個錢貸個款動輒6%——20%的貸款利率,存款利息卻低的可憐,定期活期基金哪個產品都跑不贏通貨膨脹。前兩日我參觀某個國有企業鑄造車間,講解員介紹熔化的爐子是美國伊拉的,翻砂的機械是德國KW的,鐵礦石我估計也是國外進口的——即便是國企也得把質量第一放在支持國貨前頭,更別提以德國轎車、義大利跑車、日本電器為傲的普通消費者了

建行行長稱銀行是弱勢群體 引起李克強大笑(圖)-搜狐財經

敢問某些嘲諷的網友,如果金融和機械採購一樣,完全開放美國、瑞士、英國、日本的國外銀行進入中國開展個人業務,ATM機像現在滙豐渣打在深圳一樣多,如果可以自由兌換外幣並存入外國銀行,多少人還會老老實實取人民幣,存四大行?

1年陡增3成的日元兌人民幣匯率

其次國內貌似發達的互聯網行業並不如表面上那麼出色。的確百度、優酷、騰訊在百姓中的知名度遠高於廣數、新松、三一、徐重等企業,但是糟糕的情況是,前者的用戶幾乎只集中於大陸市場,而後者一個個早已經走出國門,廣銷世界了。誠然,題目中提到的行業範疇里不乏阿里、華為這樣的例外,但某些國內的IT巨頭和這些機械行業巨頭比國際化,幾乎不具備可比性。國內Google要通過Yahoo!検索訪問搜索結果,F、T、I等社交平台也只有少數人在用,IT是相對封閉的生態圈,就如同大洋中的一片珊瑚礁,它出一個地圖,我做一個地圖,它做一個視頻網站,我做一個視頻網站,反正只要做到中國最好。而消費者和公司在採購機械時則毫無國內政策導向之約束,只要不是巴黎協議等西方主動限制不讓出品的產品,德國、日本、美國、瑞士的機械產品可以說想買就買,沒有任何屏蔽、禁止採購外國貨的規定。

世界領先的工程機械信息提供商英國KHL集團旗下《國際建設》雜誌(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發布2015年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2015 YellowTable),可以看到徐工和三一的市場份額都達到了小松的三分之一左右,接近了德國利勃海爾,要知道中國大陸市場僅貢獻全球市場的1/6。

排名/ 公司名稱/ 總部所在地/ 銷售額(億美元)/ 市場份額(%)

1.卡特彼勒(Caterpillar) 美國 282.83 17.8

2.小松(Komatsu) 日本 168.77 10.6%

3.日立建機(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日本 77.90 4.9%

4.沃爾沃建築設備(Volvo Construction Equipment) 瑞典 77.85 4.9%

5.特雷克斯(Terex )美國 73.09 4.6%

6.利勃海爾(Liebherr) 德國 71.29 4.5%

7.迪爾(John Deere) 美國 65.81 4.1%

8.徐工集團(XCMG) 中國 61.51 3.9%

9.三一重工(SANY) 中國 54.24 3.4%

不知道如果沒有準入壁壘,銀行方面排名上四大的排名會不會還名列前茅呢?(qq.com 的頁面)在美國和歐洲,有多少當地人、當地企業會選擇中國銀行,會選擇平時到優酷,會選擇BYT的產品?今天的年輕人打開計算機,會選擇美日韓的遊戲還是仙劍6?

仙劍奇俠傳六最高畫質下的魚,國產遊戲編程優化水平的負面招牌維基百科:百度日本 這樣寫道:

百度日本(日語:バイドゥ株式會社)是中國大陸的網路業者百度公司在日本的分公司, 這是百度首次進軍海外市場、啟動國際化戰略的第一站。但目前百度日本的市場佔有 率處在較低水平,遠遠不如雅虎日本和Google

就算這些IT企業和金融行業推出支持英文或其他語種的產品,能否被當地消費者廣泛接受?這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的。就像@畫話的回答所提到的:

它們的成功並不是創造了核心IT技術,而是掌控了巨大的消費市場,是商業理念的勝利

通俗形容就是別人給了你一把斧頭,你一轉身發現了一片森林

你發財是因為你用斧頭砍伐森林成了木材販子,而不是看到人家賣斧頭,靈機一動去製造了一把電鋸

而且更糟糕的是這個商業理念往往還是copy過來的。不僅抄襲了,還大喊自己是弱勢群體,真感覺是前一陣抄襲本人回答的微信公眾號一樣呢。

講道理,現在機械行業使用的軟體,UG、ProE、AutoCAD、Soildworks、CATIA、ANSYS、Altium Designer,等等,沒有一個是國產的,沒有一個是中國程序員寫出來的,全是美利堅和法蘭西的東西(經 @doc only 提醒Altium Designer為澳洲的),甚至有些軟體的生產商來都到中國大陸了,在中國雇的人漢化都搞不好,以至於我見過一些工程師和教授們寧可看英文單詞也不肯用漢化版,一群水筆。

硬體呢?當下機械加工的最終精度其實不比Intel處理器線程要小,但背景是較為缺乏的。正如 @Charles小狼所說的,材料學不行。提到金融提到互聯網,很多人都會說,960萬平方公里,13億人的市場如何如何,但如果從機械行業看,中國的「大」其實並沒有看起來那麼遼闊。材料學上,主流的金屬的材料需要添加合金保證質量的很多,例如18-8不鏽鋼加18%的鉻和8%的鎳,高溫合金的葉片主流是鎳或鈦合金,輔助性地添加錸——而中國的製造業恰恰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僅僅是缺鉻少鎳,鈷、鈦、錸等合金元素,這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儲量都相當尷尬,以至於院士需要研究用錳代替鉻,上海交大往不鏽鋼里加稀土。而某些發達國家的鎳、鉻、鈦、錸等金屬在世界卻是名列前茅,雖然不是不能進口,卻使得合金元素較高的材料普遍偏貴,科研投入少,風險係數大,產品壽命短。我國在鎢礦、鈦礦、稀土礦上的儲量沒有問題,但眼下最主要的集中合金元素儲量卻並不樂觀。有色金屬網的刊文中國金屬礦產儲量與世界排名地質礦業寫了一串世界第幾位,到這幾種關鍵性元素上就只有儲量了——因為儲量還不如人家的零頭呢

  錳礦資源有213處,總保有儲量礦石5.66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鋁土礦資源有310處,總保有儲量22.7億噸,居世界第七位;

  鈦礦資源中,鈦鐵礦的鈦保有儲量為3.57億噸,居世界首位;

  銅礦資源有910處,總保有儲量為6243萬噸,居世界第七位;

  鉛鋅礦資源有700餘處,保有鉛儲量3572萬噸,鋅儲量9384萬噸,居世界第四位;

  鎳礦資源較少,共有產地近100處,總保有儲量鎳784萬噸,居世界第九位;

  鉻礦資源比較貧乏,總保有儲量礦石1078萬噸;

  鈷礦資源有150處,總保有儲量鈷47萬噸;

世界各國鉻儲量,中國就在這12%其他國家中都說機械這造不出來,那搞不定,的確國內機械行業在很多領域和某些發達國家還是有比較大差距的。不過題外話,建議多看看官方背景的媒體。看到其他回答下提到彈射器、提到汽車發動機,說真的,不經意間往往會透露這些產品的研製進程。摘掉貧油帽了,表揚王進喜的新聞就出來了,最近,這篇對解放軍高級人才的報道同樣透露了對另一種關鍵機械的研發成功(http://news.sohu.com/20160807/n462973845.shtml):

我國正在製造第一艘國產航母,其作戰能力能否取得飛躍,電磁彈射器的上艦問題是關鍵。自2002年開始,馬偉明帶領團隊開始對電磁彈射器原理樣機進行科研攻關,於2008年完成,隨後又馬上啟動更尖端技術的研發。2015年時,馬偉明表示,中國艦載機彈射起飛技術完全沒有問題,實踐多次也很順利,有信心運用到現實當中去。他還強調,中國掌握的技術已經不輸美國,甚至更為先進!

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軍用產品在國外技術封鎖的情況下的質量,比某些優越感爆棚的網友見到優秀網頁只會按F12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互聯網行業要引進和查看代碼架構不知道比實體經濟開放多少,從編程到各個網站分析,互聯網上關於IT的資料和解讀比機械的多了不知道多少,這點評論區也有網友提到了。

這裡問諸位一句:機械行業在國內的國民經濟中是什麼地位?以前授課時老師總會講這是國民生產的基礎,機械工業_百度百科則描述為:

一切經濟部門發展的基礎

作為基礎地位自然較為卑賤,要為其他行業讓利退步,機械行業的處境不是「高新技術」IT可以比擬的,它不像金融行業一般是「國家命脈」,也並非「上層建築」的經濟、工管那麼高大上,相對於很多行業, 機械沒有那麼多政策扶持。隨意在網上搜索都會有這樣的台詞:

金融是國家命脈

再比如這個回答:

為什麼在國家整體支持互聯網和金融創新的大環境下,還要很多條款限制互聯網金融? - P2P 網路借貸平台

舉國扶持工業化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現在社會利潤流向是金融業。例如接近尾聲的2016年高考招生結果中國36位高考狀元,沒有一個願意做「工匠」!細思極恐

根據澎湃新聞「2016高考狀元調查問卷」(全國22個省份36位狀元填寫了有效問卷)數據顯示,61.11%的狀元傾向於報考經濟類專業(多選),33.33%傾向於報考管理類專業,選擇哲學的為8.33%,歷史學和教育學同為2.78%,農學、醫學、軍事學類專業均無人選擇。

(工匠相關職業)對個人技能的要求都比較高,而且賺的永遠都是辛苦錢。的確,要是論及財富的堆徹速度,這相對於那些通過創業、融資、併購、上市就能一夜暴富的傳奇來說,確實不值一提。

同時,我們也都把目光和讚譽都給了那些暴富的人,無論是電視還是在互聯網上,那些「少年得志」的創業者總能搶到頭版頭條,90後、95後的標籤也被貼了上去,從而引導了下一代人的價值觀。

為什麼?這篇文章也給出了答案:

根據麥肯錫2016年的調查報告,中國80%的經濟利潤流向了金融行業

機械行業在中國大陸的生存沒有防火牆,沒有外企准入壁壘,更沒什麼媒體追捧,靠的只能是踏踏實實。錢少,危險,工作環境差,政策不照顧,哪怕國家命脈的軍工產業也待遇不佳

既然中國航天待遇如此之差,未來會不會出現缺少人才被迫提高待遇的情況? - 航空航天

航天專家40歲已滿是白髮 攻關期吃數百盒速食麵

當然,咱們沒少看到IT和通信行業行業猝死的新聞(尤其某為),不過反過來說有哪個銀行業務經理為了鑽研讓中國老百姓搶著購買的理財產品而嘔心瀝血,病倒甚至猝死的案例嗎?


昨天把這個問題反映給了某個院士,院士說:

機械大發展的時候,俄羅斯趕上了,中國錯過了;

信息技術大發展的時候,中國趕上了,俄羅斯錯過了。細細想想,還挺有道理的。

------------------------------------------------以下原答案-------------------------------------------------------

說中國機械落後的,是要拿中國的機械行業,與所有其他國家的機械所有長項相比!

比如說中國的軸承不行,殊知軸承生產上超過中國的只有德日美;

說中國航空發動機不行,殊知航空發動機生產上超過中國的只有美英俄(現在俄都不一定了);

說中國大飛機不行的,殊知能造大飛機的只有美和歐、俄(現在俄都不能了)。

說中國精密機床不行的,殊知精密機床真正牛X的是德國、瑞典,美、日同樣也要買們的精密機床。

根據瓦森納協議,發達國家不與中國共享技術;而發達國家之間可以互通有無。這就無形造就了一個中國和「國外」的概念,似乎國外機械(這個整體)樣樣都比中國高了一個級別。但事實只有因為瓦森納體系的存在,才能有這一說法的成立。

事實上,撇開少數幾樣的高、精、尖(軸承、航空發動機、光刻機),中國在絕大多數的機械領域已經可以媲美世界頂尖水平。比如最近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只中美俄3家有實力搞,而美、俄的項目基本基本因實驗失敗告吹中斷了,目前只有中國的WU-14一枝獨秀。有的領域由於中國獨有的龐大市場帶來的低成本邊際效應,一些機械設備目前只能在中國生產。下圖是我們修高速鐵速的神器------高鐵架橋機,這個利器目前只有中國能生產和大規模使用!這是不是機械呢?如果我們用這個來比,是不是中國的機械是世界第一了呢?


題主應該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金融領域我沒熟到可以下定義的程度,就不強答了。

但從IT高端技術或者科研前沿角度來講,國內所謂IT領域發展的發展,特別是軟體行業,大部分都是基於應用領域的發展,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而不是「計算機科學」。

甚至,就業火熱、從業人數眾多,甚至讓人有些引以為豪的我們的計算機軟體應用領域,互聯網方向大部分的中、底層用的其實仍然是國外的開源框架。截個「開源中國」的圖你感受一下:

上面幾乎全部都是國外的開源產品和框架。對於中國包括BAT在內的大部分工程師,甚至很大一部分架構師、高級架構師來講,新的框架出來後能用明白、準確評估其使用場景和優劣,就已經很不錯了。

而在企業級應用層面,中國其實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市值/營收拿得出手的在全球範圍內有技術競爭力的產品級的軟體企業(或軟硬體一體化企業)的。做的東西也大都粗糙的可以。

所以國內的IT科學的發展,從總體框架上來看,遠沒有現在大家看到的這麼具有前沿性、創新性和影響力。甚至某種程度上還不如機械領域。

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司里,實際營收能力遠沒有想像中的強,BAT這三家的營收加起來,加起來,加起來,大概也只能排到世界500強的240位左右。

而這些公司,大部分收入並不是軟體,而是在賣廣告和服務產業:BAT財報數據大比拼:騰訊年營收破千億 阿里凈利最高

最後看一下普華永道給出的全球的軟體企業營收排名吧,注意最後一列,這不是該公司全部收入,而是純軟體收入及其佔比:

任重而道遠啊,同志們!


首先,推薦你看《大國重器》這個紀錄片。 其次,我所認為的是,機械行業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比如一個大型機械設備的製造要依靠強大的國家裝備製造業作為依託。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時候,你設計的出來不一定能做出來。甚至壓根沒有做的設備。再者,國外的機械行業大公司,無不是發展了幾百年的巨頭,在經驗,技術,研發,哪裡都不是對方的對手,除了勞動力成本低以外毫無優勢,很容易被對方打壓,還沒有發展就被巨頭吞掉了。而且,機械行業起點太高,入門門檻高,不同於互聯網一台電腦就能創業,有時候光是一個機械零部件,比如大型葉片,就要投資上千萬去研發。

機械專業學生,如有不周還望指正。


@kvein lee 說的挺好,點贊。如果加上對通信,it行業的分析就更全面了。

正因為機械製造歷史悠久,很多是經驗和工藝的積累,沒有積累怎麼發展成世界第一。但是it不一樣。互連網出現才多少年,中國基本上是趕上了it的發展熱潮。

說極端一點,軟體門檻低,硬體門檻高,有台電腦,撘好環境,學編程吧!畫個電路不投版製作,親自調試,壓根就學不會。兩者投入都不成正比,學生哪有那麼多閑錢玩硬體。如果做的電路是高頻,在設計電路之前確定用什麼板材,一張A4紙大小的板材幾百塊錢太常見了。有的還買不到。所以機械和it就不是一回事。

雷軍團隊從操作系統做起,到賣手機用的時間不長,讓雷軍生產手機基帶晶元試一下,沒有技術,工藝儲備能做出來?

機械製造要發展好不僅要投錢,更要投時間去積累。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內功要慢慢來,火候到了,自然由內而外散發,快了容易走火入魔。

本人非機械製造行業!


我學機械的,現在寫代碼,寫寫我的感受:

機械各種關鍵工藝都是保密的,都是一層窗戶紙,一旦泄露直接可能導致倒閉;但是研究如何捅破這層窗戶紙的方法成本非常高,需要長期的積累,大量的研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經費,最終證明這樣做可行可靠。但結果可能就是一個小小的數字微調,保密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認為機械長期不好發展的原因除了底子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抄不到」。

回過頭來看寫代碼,各種基本理論、基礎庫、經典書籍,也都是外國人做出來的,我們發展的是快,快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家都開源了啊,一開源我們立即就能自主知識產權啊!拿來現成的東西改改還不能快速發展?


機械自動化信息技術接金融跨界亂跑狗來粗暴怒答一發:

你們啊!圖樣!

機械能力提升很簡單,來一場三戰,若我中能於戰後廢墟中獨腿屹立,機械熟透可期。戰爭是催熟機械工業成熟度的唯一捷徑。德國、日本、前蘇聯、美國的機械工業不錯吧?造軍械多漲經驗值啊!是吧。

別和我撕,你們都是對的,人民萬歲!行不?


安川電機成立於1915年

1958年 發明DC伺服電機和Minertia電機,擦,我們現在都造不好。

abb的兩個前身分別成立於1883和1891年

FANUC 公司創建於1956年

庫卡公司最早於1898年設立

NACHI不二越公司創立於1928年

舉機器人行業為例是因為智能製造是機械製造業的前沿。世界四大機器人公司基本都有半個到一個世紀的歷史。普遍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生產機器人推向市場。那會我國在階級鬥爭,國民在讀語錄,學生在斗知識分子。

其實現在我們也能造機器人,也能造機械臂,也能造伺服電機,也能造減速器,最擅長做集成。

我們這幾年偷了不少技術,然並卵,基礎科學不發達,材料不過關,工藝不精密。所以人家的穩定性是我們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你造個機器人出來碼垛,300個小時就要大修,人家20000個小時閉著眼玩。你造出來了又如何。然而我們造價還比別人高,這不科學啊。於是國家開始補貼價格,使我們有價格競爭力。

那就是國家出錢PK進口貨啊。

然而這幫孫子沒好好研發,整天做集(zu)成(zhuang)騙國家錢。管你百年大計,錢騙到手哥幾個移民了再說啊。於是機器人產業的投資迅速降溫,我們投資人不是傻子啊。

人家百年大計已完成。

幾十年的市場試錯和改良,這不是花錢能填上的,只能花時間。

中國智能製造業,假設投入資源無限,假設國外停止發展,差距依然也在20年以上。這沒辦法,這是歷史。小鬼子開始研發機器人的時候我們還在給佛爺請安。

說起IT業,那不叫發達,只是我們有幾個像模像樣的大型IT企業而已,BAT的成功不是技術上的成功,而是商業模式的成功,他們的成功來源是毛主席鼓勵大家生孩子造成的必然結果。什麼是發達,你開發了一個windows,開發了一個android,開發了一個IOS,那叫發達。百度還在賺莆田的錢,股溝的無人汽車已經跑3萬小時了。所以我們依然還是落後啊親。

我們國家理所當然是發展中國家,因為真的還很落後啊親。跟鬼子打仗,鬼子把零件斷了我們連手機都造不出來啊親。發現我們國人真的是有劣根性的啊。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出來的關鍵詞全是O2O,90後,互聯網。搶著賺快錢。因為大家感覺是發財時代的尾聲了啊。基礎研發去死吧!賺好錢去美利堅了誰跟你搞這個。

悲涼。

不過我們的美的把庫卡給收了。美的何德何能,國開給了不少併購貸款吧。我猜也是,至少1:4吧。國家也許對孫子們失望了。直接買個過來完事。

真是個有意思的遊戲呢。


首先,中國的金融根本不算先進,無論是體制還是自身發展水平。如果非要比,遠沒有機械中某些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短。

第二,it是新興行業,從第一台計算機發明到現在5,60年,從互聯網技術大規模應用20多年,我們和最前沿的距離較短。機械好幾百年前人家就起步了,我們是最近60年的事兒

第三,機械行業也在進步,但是很多細分子行業的龍頭都已經確立優勢幾十年了,想超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技術積累就不夠,慢慢追趕,相信總有一天是可以與之競爭的


機械工業和IT計算機行業簡單來說就是封閉世界和開源世界的區別。

機械行業的大量試驗數據,製造工藝是各國保密或者需要花高價購買授權的。IT計算機整體來說是一個開源世界。

還有就是發明創造成本不同,買一台車床車一根軸遠比買一台電腦貴。有人可以憑藉天才智慧,用一台1000刀的電腦創作出估值過億的網站,但再天才的人拿1000刀是無法獨立造出台自行車的。


IT,電子技術換代快,落後一代也就幾年的差距。

機械技術換代慢,落後一代可能是十幾年的差距。

所以,電子晶元落後5年,其實是落後2代。這麼看,察覺也不小


102米吊臂,世界最大起重機,武漢大橋旋轉,高鐵,天宮嫦娥,FAST射電望遠鏡,量子計算機,核能技術,電磁炮......這些都跟機械有關係。

雖然知恥後勇是好事,但是真別太自卑了好不好?

中國不是個發達國家,是個還在集中投資干大事的國家,偏科很正常,不造圓珠筆芯,機器人不如日本,智能手機不如美國,骨科不如德國這些是必然會出現的,然而拿點中國沒有的,落後的,不行的就強行把中國黑死,也真的過分了。

一個後發太久的國家,從一無是處,到偏科嚴重,已經很不簡單了。

機械「傳統企業」紅海的沒中國份了,外國也不能靠這些量產品吸中國太多錢,研究回報不足。在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時候,比起鐵心鑽研圓珠筆芯那種事,幹什麼不好?

何況中國IT軟體行業當真還沒這麼多世界上拿得出手的東西呢,至少我列舉的這些和「機械」有關的,真的不是百度阿里那種級別的。是真的能換來尊重和形象的東西。


推薦閱讀:

為什麼宋鴻兵的《貨幣戰爭》飽受質疑?
如何了解經濟形勢?
經濟學、金融學專業對於家庭不富裕的學生來說,適合學習么?
什麼叫一級市場?什麼叫二級市場?
滬深 300ETF 為什麼不能完全追蹤滬深 300 指數?

TAG:工業 | 信息技術IT | 機械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