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的外國文學作品是什麼,原因是什麼?


《安娜·卡列尼娜》。

放下書中所有對於生和死,對於自由和愛情,對於人生價值等等的討論。

只談文筆,就是登峰造極。

對於心理和情感的極致刻畫,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天花板在哪裡。

書中安娜卧軌之前的心理獨白,堪稱絕唱。

那一刻,托爾斯泰儼然把讀者拉進了安娜的身體。我們在她的處境下,在她的軀殼裡,共享她的大腦和心臟。然後發現我們也別無選擇,只能分秒不差地撲向死亡。

至今未見超越者。


《局外人》

阿爾貝特,加繆。

敘事節奏太好,小說寫出鏡頭感,看的停不下來。誰看誰知道。


了不起的蓋茨比

談不上最喜歡,因為沒有都讀過,也沒有資格去比較好壞,但目前來說這確實是最喜愛的外國文學了,或許以後也不會找到更喜歡的,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它。

不同的譯本我都讀了讀,原版因為英語所限雖然看了但的確沒大看懂。

觸動我的一是語言的華麗精緻、輕巧。

不同於同時代冰川理論的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很多文字,美麗夢幻,僅僅靠簡單複合的詞藻就打動了我的眼睛。

二是它所展現的時代和悲劇。

我不能很確切的說出來,我的理解能力很有限,但我確實感受到這個愛情故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愛情故事,它還代表了美國夢的時代人們的追求等等。它所展現的絕不是一個普通的愛情悲劇,黛西不僅僅是人,更是綠燈那樣具像化的事物,更是一個人生的悲劇、夢想的悲劇。

而且菲茨傑拉德和他的作品完美貼合。我很敬仰菲茨傑拉德,他是個文字的天才,寫作的高手。他的妻子創造了他,也毀滅了他。蓋茨比的故事就像是菲茨傑拉德自己的故事,也是那個時代的人的故事。


信馬由韁地來說一下。

首先,這個問題有點大。外國文學作品,依據國家(英法德美西日印非)、世紀(古希臘、中世紀、17、18、19、20世紀)、流派(文藝復興、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題材(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維度,可以劃分為多姿多彩的種類。

這就好比你問我最喜歡吃什麼菜,我就要仔細想一想,素菜里我可能最愛吃地三鮮,肉菜里可能是油燜大蝦;四大菜系裡我最喜歡川菜;主食里我最喜歡東北餃子。

所以,當你看多了文學作品後,你會發現並沒有所謂的「最喜歡」,只能說詩歌里我最喜歡誰誰的詩,小說我最喜歡誰誰的小說。現實主義作家中我喜歡誰誰的作品,但浪漫派我覺得誰誰的也非常好。

其次,我相信題主問這個問題,是想要從別人那裡得到一些推薦。但我想說,文學是一個非常個人的東西,它不像互聯網、建築、科普類的書籍,有絕對的好與壞。可能我覺得甘之如飴的小說,在你看來就是味同嚼蠟。我覺得俗不可耐,你卻覺得陽春白雪。

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看同一本書,也可能有天上地下的感覺。比如我在大學某一年的暑假讀《悲慘世界》,讀完我感覺整個人的狀態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我從畏首畏尾變得通達無比,自信心爆棚,覺得世界都在我的掌握之中。那種狀態迄今為止我都難以忘懷。

而如今,想起《悲慘世界》,我甚至不太清楚故事情節是什麼,那種讀完書後的通達感也只停留在了大學的那個暑假。以至於我懷疑到底是書給了我那種奇妙的體驗,還是其他的人和事帶給我的影響。

最後,我還是姑且說一說我喜愛的外國文學作品,從題材來說。

詩歌里,不太喜歡20世紀以前的詩人(比如拜倫、華茲華茲、雪萊、濟慈),因為他們寫的都太抽象了。相反20世紀的詩人,大部分都寫的很具體,很對我的胃口。

最喜歡的三位,愛爾蘭的葉芝,前蘇聯的帕斯捷爾納克,美國的畢肖普。

小說里,更加喜歡現在還活著的作家。

最愛的是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等。那種細膩到骨子的文筆營造出來的王家衛式氛圍,讓人慾罷不能。

戲劇無感,看得較少。

ps:作品就怕做比較,讀的多了,就會覺得一山更比一山高。我看的書還是很有限,只能說到這了。見笑。


《堂吉訶德》

從小到大讀了幾十遍,讀了快20年,這麼喜歡它沒有什麼偉光正的原因,就因為一個字,哏。


看過的外國文學不多,幾乎都是小說類,並且大多屬於科幻小說。

說到最喜歡,一時真想不起來哪部,就說說印象比較深刻的幾部吧。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科幻短篇,看幾遍淚目幾遍,看第一遍的時候還小,總覺得…借一句老話:如果不能天長地久,還不如不曾擁有。後來隨著慢慢長大,有了新的理解。

《永恆的終結》科幻中篇,小說設定非常有趣,時間廣,空間窄,所以並不是一篇「宏大」的小說,看起來很輕鬆。

《海伯利安》科幻長篇,太空歌劇,這個算是科幻長篇里的初心了,能看下去全是因為第一部穿插了七個故事,畢竟我對長篇怵得很,即使這樣,我第四部也沒看完_(:_」∠)_

說起來,我雲盤裡有幾百篇國外科幻經典才看了幾篇,有需要,你懂的


《紅與黑》

談這部作品,其實是需要回顧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影響近代世界文明的幾個時間線。

1、從16、17世紀科學革命和18世紀工業革命的開始,人們的生活及工作方式得以改變,擺脫了幾千年的古典時代,它們也支配著19世紀的歐洲。

2、到19世紀,歐洲全面開始了經濟革命(經濟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政治革命,因為它產生了許多新有的利益)和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實質是結束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是由神註定的這種觀念。)以及化學革命。人們開始覺醒,逐漸的認識到權益的得失(這裡提一句,俄國在20世紀前很大程度受歐洲影響,步伐跟的很緊,日本緊隨其後,中國慢了半個多世紀而且科學與工業革命我們也落下了,記得在看《走向共和》時,李鴻章在甲午海戰、在談判桌前、在面對西歐列強時,那個老頭是多麼的無助)。(英國在17世紀時就開始了經濟和政治革命,隨後是美國、法國,到19世紀遍布整個歐洲,20世紀初影響整個世界。在此,17到18世紀開啟的啟蒙時代,很多哲人開始思考和解釋該如合理的運行這個社會,在那個時代比較有代表性是法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3、於此,20世紀前半集開始全面爆發戰爭(這與19世紀的經濟、政治、化學革命是對應的,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一戰前後列強完成了經濟擴張也是經濟戰爭,二戰洗牌定了政治格局也是政治戰爭。至此,形成了新的世界秩序。20世紀後半集明確了世界意識形態,各種意識形態開始角逐,待以爭奪世界秩序的紅利。

《紅與黑》完成於19世紀30年代(也是上面提到的那條處於中間的影響著全世界的時間線),之前正處于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很多事情都是禁言禁行(作者司湯達是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支持者、拿破崙的追隨者),而《紅與黑》反應的就是當時的社會現象和矛盾(法國的舊政權就其組織而言就是貴族政權,所有法國人屬某一「等級」,即社會階層。教士和貴族在總人口2450萬的2%,而土地佔有35%,並享有諸多特權),這種社會現象和矛盾不止代表法國,它可以代表當時的整個西歐,乃至全世界。

這部現實主義作品,可以說是世界文明從近代轉折到現代過程中的一個縮影,都濃縮到於連那個「聰慧」而又「弱小」的身上。記得看《人民的名義》里勝天半子的祈同偉,裡面對他也有一句評價,於連。

摘一段旁白――

(第二十三章,一個官員的悲傷)

在一個有兩萬人的小城裡,這些人操控著輿論,而在一個法治的國家裡,輿論又是可怕的。一個心靈高尚而又忠厚的人可能是您的朋友,但是住在一百法里以外,他評價您的依據就是您那個城市的輿論,而這種輿論是由一些傻瓜製造的,他們只是出於偶然,生來就高貴、富有、穩健。誰出名誰就倒霉!

寫到這裡,感慨一下。其實,當很多現實批判性的作品蜂擁而至的出現時,社會是需要恰當的變革的。

不當之處,敬祈校正。


1. 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寫的主要是中下層階級的生活,無恥的流浪漢,生活卑微的小職員,沒有結婚的老女僕......他們沒有光輝的事迹,沒有高尚的精神,他們庸庸碌碌,麻痹癱瘓。作者對他們的看法是揶揄諷刺的,但與此同時,喬伊斯的筆觸卻是克制的、優雅的、藝術感的。以文學性的筆調描述最普通的人的生活,文字上有美感,思想上有深度。

我希望能讀到類似的中國小說。感覺現在的年輕作家寫的中文短篇都是乾巴巴的,要麼太小資翻譯腔太重,要麼全是零散的短句,男作家的文字都是痞痞的,又沒有王小波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和幽默。我當然寫不出來,但讀上去就是很差,乾巴巴,一點也讀不下去。

2. 《理智與情感》 《傲慢與偏見》,初高中讀的,後來也讀了好幾遍。現在回想起來,簡直就是文學版的女孩戀愛婚姻教科書:

過於理智克制或太浪漫熱情都不是對待戀愛正確的方式。前者容易錯過,後者容易上當受騙。

《傲慢與偏見》里,有賓格利先生愛慕簡的美貌溫柔,有達西被伊麗莎白的聰慧機智(當然外貌也不錯)吸引,有聰明的容貌欠缺的大齡姑娘基於現實嫁給了迂腐不可理喻的男人,也有愛慕虛榮的五妹和人渣男看對眼。這幾種婚姻生態從古至今都不變的,什麼鍋配什麼蓋,擇偶需要看重什麼,女孩們,簡奧斯汀的書都能告訴你。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理由見圖,寫於2014年驚聞馬爾克斯逝世的消息後。


謝邀,我最喜歡的外國文學作品是《哈利波特》。

我覺得好書是有共同特點的,那就是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穫。這套書不太難,作為一個英語勉強過六級的學渣都能夠讀懂。讀哈利波特,那些英語梗,雙關語,每讀一遍都會戳中新的點。我從不敢問津英文原著,到擼一本又一本,是這部書帶我走進了這個美妙的世界。


謝邀 《半輪黃日》奈及利亞作者寫的,在文明世界的今天 讓我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依然有人的生命如螻蟻一般。


《野性的呼喚》

或者說傑克·倫敦的小說中那些類似的形象都讓我喜歡吧,無論人還是狗,務實而充滿血性,理智克制著深情,不慫,不瞎逼逼雞湯。


約翰厄普代克 《馬人》

沒什麼戲劇衝突,起承轉合,故事情節也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是寫的極為優美動人。:)


太宰治《人間失格》

連城三紀彥的《一朵桔梗花》

井上靖《浪人》

這三者,在我心中

一個是精神契合最高

一個是意境塑造最美

一個是女性形象最可愛


轉了一圈沒有《教父》,我很生氣

永遠不要動怒,絕不要威脅,要講道理。


One day

有同名電影,不過書比電影好看,好像沒有譯本。


ok,fine

我最喜歡《飄》英文名《gone with the wind》。

猶記得那年高二,在自習課膽戰心驚的看著女主的半世。過眼雲煙。看完彷彿看到了一個人的一生。曲曲折折。一覽無遺。

嗨?


哈姆雷特 原因…每個一人眼裡都有一個哈姆雷特。


《佩德羅.巴拉莫》

刷新年幼的我對文學的看法。


把《聖經》當作文學作品來解讀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感受。如何敘事,如何寫人,都有獨到處


推薦閱讀:

有什麼詩詞或者句子是你看了一次便有畫面感且影響深刻?
宋至民國之間,中國有哪些值得一讀的私家史著?
請問葉渭渠和唐月梅翻譯的作品究竟如何?
瓦爾登湖為何看不進去?
古希臘風的女性名字格式有哪些特點?

TAG:文學 | 外國文學 | 文學家 | 文學作品 | 西方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