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百多年來中國科幻小說發展不起來?
國內有很多好的科幻小說,為什麼出名的就大劉,王晉康,韓松
【認真答一下】中國科幻小說自梁啟超、魯迅引入中國以來,100多年經常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受歧視。
●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中國全面學習蘇聯體制,蘇聯文學中有科幻這個門類,中國也要有。其實,科學幻想小說一詞就是翻譯自俄文。1954年,鄭文光發表《從地球到火星》,成為中國科幻小說第一次高潮到來的標誌。繼鄭文光之後,大陸出現了一大批科幻作者。
●到了60年代,科幻小說被看做是「唯心主義」,在文革中,科幻作者受盡折磨,四川地質學院教師劉興詩因為六篇科幻小說吃盡苦頭,發誓決不再寫任何文章。
●文革結束後的1977-1983,是【中國科幻的黃金六年】,科幻創作也有了回暖跡象。可正當中國原創科幻要重新蓄勢待發醞釀突破時,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開始了。
一時間,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門風聲鶴唳,噤若寒蟬,相關雜誌紛紛停刊整頓。最嚴重的時候,中國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發表一篇科幻小說。鄭文光成為第一個倒下的科幻作家,隨後,葉永烈退出科幻界,童恩正出國,其他科幻作家紛紛封筆。
這次運動使中國科幻再次元氣大傷,發展至今也沒完全恢復。
●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略。上世紀50年代起,中國科幻就被打上了兩個烙印:給孩子看的、用於科普教育的。
科幻小說家們並不認可如此定位,他們的寫作既不是只寫給小孩子看的,也不是只為了科普,而是有著更遠大的理想。有社會批判、人性洞察,他們要寫社會、寫民族、寫對科學和人類命運的思考。
但官方和社會主流就是不承認,科學家們居然從科普的角度批評小說中的科學錯誤說他們不實事求是,很讓人無語,連錢學森曾多次表示,科幻是個壞東西,科學是嚴謹的不能瞎編亂造。當時的科幻作者的藝術貢獻如果要得到認可,必須參加科普作協,或以兒童文學作者的身份加入中國作協。這個慣例影響至今,使出版界一直將科幻文學視為某種兒童文學,或者某種科普作品。
【寫在最後】
草創之初,戰亂不止,隨後又經歷種種政治運動,將要發力之時,又逢各種通俗文學、網路文學如雨後春筍般佔領市場,科幻小說只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小圈子裡有一些影響力,社會大眾沒有了80年代初對科幻的熱情。直至《三體》出現,大劉用筆尖魔力掀起一波新的科幻熱潮,讓科幻回到社會大眾的視野。真心祈禱中國科幻小說接下來可以不受干擾自由發展、醞釀更多經典大作!
――――――――――――――――――――――――碼字不易(可能還是自己手慢),路過的朋友們看完在左下角點個贊吧!(最喜歡收藏完還殺個回馬槍點贊加關注的小可愛~)謝謝啦么么噠(^з^)本質上講,科幻小說是文學和工業社會結合的產物。
西方之所以科幻小說量多質好,除了我們動不動就以中國一國和歐美全體列強較高下以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現代文學的發源地是歐洲,蒸汽機革命、內燃機革命和信息計算機革命,這三大技術起源地都在西方。
在現代文學這方面,我國自創的流派就很少,更不用談系統性的理論了。
至於工業化,也處於未完成的階段。
科技小說的發展也不像佛教,起於印度,興於中國,它在歐美流行文化市場佔有的份額,能讓它良性發展。
但在中國恰恰相反。首先它是舶來品,需要進行本地化。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幻小說是被主流當作玩意看待,也就是可有可無瞎寫亂寫的消遣物。
要知道,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為英語貢獻了一個單詞Frankenstein,意指一個最終毀了它的創造者的東西。
即使是現在,當作家,尤其是當科幻小說作家,在很多人看來不是一個正經職業。
其次是民眾的消費習慣難以支撐一個良性循環的市場。
一直到現在,就算是在平均學歷較高的知乎,依然存在是否應該購買正版的爭論。
我也經常看到,有的網路小說作者發帖抱怨一些網友覺得免費看自己寫的小說天經地義,看小說就是給面子,給錢絕對不可能。
小說當然不是生活必需品,科幻小說也不例外。而且在科幻小說之外,還有更多更加刺激的免費娛樂。再次,就是一些社會固有的問題在這個行業中表現出來,其中之一就是文學組織的官僚化。
無視這個行業的自身規律,互相吹捧,評選作品不參考作品本身,而是關注作者和相關人士的社會地位,進行老幹部體式的自嗨。
最近比較著名的事件,就是《宇宙鐘擺之末日衚衕》入圍華語科幻星雲獎。群眾基礎不夠
很大程度是因為國內科幻圈的審美太狹隘,認為平鋪直敘不厭其煩堆設定細節的才是好科幻、主角性格單薄符號化胸懷家國天下肩負全人類使命才是好科幻,故事性、文學性並不在科幻作品好壞的評判標準之內,或者嚴謹的說是權值特別低。
三體在科幻圈 也 被推崇其實就是由於具備了這兩個因素,哪怕把情節改成以三體人為主視角一根筋的克服重重困難終於逃出家園找到一個沒人的宜居星球過上幸福生活,只要吧原著里的設定都保留下來就仍然能在科幻圈內獲得特別高的讚譽——但是就別想在主流社會有什麼知名度了。
所以托尼史塔克儘管是用科學的語言和邏輯製造的戰甲,但因為發明戰甲原型的過程很緊張刺激、設計成型戰甲的過程用上了煞費苦心的鏡頭設計,於是鋼鐵俠就被中國科幻迷們開除了科幻籍,而花費大量單調、枯燥固定機位無配樂長鏡頭描述與故事情節毫無關聯的未來太空生活瑣碎細節的《2001太空漫遊》,則成了不容置疑的科幻經典。
說到《2001太空漫遊》,崇古也是國內科幻圈的奇觀之一,不少自稱資深的科幻迷言必稱黃金時代三巨頭,一提起就說那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之後的科幻都是褻瀆科幻純潔性的「軟科技」,完全無視軟硬科幻的區分方式幾乎已經被時代淘汰了。
這種極端的傢伙雖然不是主流,但也在科幻迷當中佔了一定比例。其實這還是因為黃金時代之後的大量知名科幻作品已經超越了開頭所說的兩種因素,開始注重科幻小說中「小說」的部分,這些原教旨主義極端科幻分子於是就痛心疾首了。
其實說到根本上,是因為國內相當多的科幻迷(甚至許多科幻作者)並不是多喜歡看科幻小說、電影,他們其實是為了通過看這些東西讓自己產生「我很懂科學,我很愛科學」的錯覺,設定越複雜細緻越會讓這種錯覺加深,人物越蒼白越不容易沖淡這種錯覺,而這樣的錯覺越深,他們從中獲得的虛榮感就越強烈。
然而大部分正常人是沒興趣從這個方面獲得虛榮感的,因此當他們發現科幻迷們是這樣一群人的時候,就會有意無意的避開科幻了。既然大部分人都避開科幻,想靠寫科幻小說賺錢就會很艱難,艱難的事情自然就不容易發展起來了。
突然覺得韓松老師幸虧成名夠早,放在現在估計一出頭就被科幻迷當中虛榮的那一部分人噴死了。1.受眾少
目前國內受眾最多的就是各類爽文和各種甜虐言情文了。你和看各類龍霸天的人扯沒有文學性沒有營養?抱歉,看著爽還需要別的?
而言情文就更不用說了,大把妹子沉浸在思春期的幻想,用言情文里完美的男主人設規劃愛情道路或是意淫。2.認知不夠
挺多人一提到科幻小說,「科幻」兩個字就讓人想到各種學術上的東西,各種深奧難理解的名詞。但是,科幻小說主要還是在體現「小說」上,既然是小說,總歸表面上要通俗易懂,優秀的科幻小說也不會故作高深的放一大堆普通人不懂的名詞啦。4.對作者的高要求
由於科幻小說的特殊性質,就要求作者不僅要在文學方面要優秀,更要有大量的科學知識來支撐小說。優秀的作者很多,優秀的科學工作者也很多,但同時擁有這兩個特性的人就比較少了。再從本來就少的人里挑出些佼佼者,就更是鳳毛麟角了。3.難以翻拍
例如,言情小說永遠是不愁翻拍的,而一旦翻拍,作者就可以拿到豐厚的版權費。從而使許多人投入言情小說的創作,這個基數一大,總會有好的作者脫穎而出。而科幻小說的翻拍因為其特殊的性質要求就比較高,從而大部分科幻作家苦兮兮的寫作拿出來的高水準作品,也許還沒有一個抄襲癌晚期的言情作者收入高。
以上謹代表個人觀點。在此,祝大家↓↓↓1.中國人的科學素養以及科學精神還很差,迷信之風依然很強,大多數人幾乎還都不知道科學精神為何物,甚至對科學幾乎就不感興趣。
2.正統的小說的情況如何我不清楚,不過網路小說,竟是一些什麼YY、色情、暴力、迷信、仇外之類的,而且凡是涉及到興趣愛好以及大學專業的內容時,絕大多都是些什麼藝術、文學、語言、經濟之類的,幾乎很少有能跟理工類沾邊的,這些風氣無助行業科普意識的形成,更別提什麼科幻小說了。
3.國內喜歡小說的讀者群眾一般都是偏文學的,對科幻類的沒有感興趣。
4.國內文學小說影視劇的氛圍太差,各種夏獻帝、五毛黨、腦殘粉……
12.14更新一下,看了其它答主的回答,學習了不少以前所不知道的,之前光看小說了,對發展史了解的很有限。看起來,我們科幻小說發展的道路還真是坎坷,不過,依然覺得前景是光明的,隨著時代的進步,重視科學的氛圍會逐漸的形成,我覺得現在周圍人已經多了很多思辨精神了,而且教育也變得越來越開放和靈活,隨之而來的,科幻小說也會擁有越來越廣的受眾。關鍵還是,希望不斷能有好的作品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線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我覺得中國的科幻小說沒有發展不起來啊。其實我們的科幻小說一直在發展著,而且很平穩,很健康。當然跟國外相比,起步晚一些,但是對於前景,我是充滿信心的。國外科幻小說客觀來看,確實要更繁榮,稱得上偉大的作品也要多一些,不過,大家能叫出名字而且仔細讀過的也就那些吧?最早的,英國詩人雪萊他夫人瑪麗的弗蘭肯斯坦,法國凡爾納,英國威爾斯的時光機器,美國不必說,永恆的阿西莫夫。畢竟經濟社會和科技的發展還是存在差距,人的觀念啊什麼的,也都會影響,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基本國情,科幻小說也是如此,我們應該心平氣和的看待差距,多給他一些時間。說起科幻小說,不得不說小時候陪伴我的大鯨牧場,一本兒藍色的小書,四五個中短篇科幻,不是一般的好,有講到如何放牧抹香鯨,如何解決長途運輸牲畜的問題,如何培育大象一樣大的豬,如何從海洋生物里煉金,稱得上天馬行空。遺憾的是總感覺這個書傳播的似乎並不廣泛,裡面有些想法在今天都是挺創新的,作者遲叔昌似乎是去了日本。還有小靈通漫遊未來系列,這個知道的人會多一些,葉永烈老先生半生致力於科普和科幻,向他致敬。現在感覺逐漸在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的狀態了,每個作家還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三體系列和大劉就不說了,王晉康王老的人文關懷,在nature雜誌發表小說的才女夏茄,還有,最難忘的就是那篇一日囚,願柳文揚大哥安息。題主能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我們很多人在關心著科幻小說的發展,也有不少人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去做出貢獻,我相信未來我們可以對那些逝去了前輩的自豪的說一句,這盛世如你所願。謝謝!中國科幻一路走來是什麼原因導致今日之處境,心理是有點……數的吧?
第一、從開始到現在,很多人就缺乏真正的科學精神。總是只把科學當成是一種工具,追求的是切實的功利目標,而不是純粹的求知慾。一切能轉換成實在利益的科學才有價值,科幻小說這種不能轉換的「不著邊際的胡思亂想」有什麼用?是吧?
大體只有不被功利目標干擾的受眾才會欣賞科幻,所以科幻的主體是學生。因為學生不賺錢,沒有步入社會不受生存或誘惑為主的功利目標的影響,他們要的是知識、想像力……這些是科幻有的。別看自三體獲獎之後,好像中國科幻一下子「火了起來」一樣,事實上那只是幻覺!和以前一樣,科幻還是大眾眼裡那個「不著邊際的沒用的小孩子的胡思亂想」,主流文學還是排斥,受眾還是學生……它仍然是主流文學之外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眾的邊緣小圈子。科幻受眾小、窄,所以這方面的作家也少,都去寫言情、玄幻……了。沒有市場就沒有製造者,中國這方面的產業鏈不完整,存在缺失和觀念上的謬誤。同樣的情況還有:動畫是小孩子看的,遊戲是害人的……第二、科幻也確實有門楷兒,正常作家寫不出來,限制了它的發展。很簡單啊。。市場太小。。
我們學校,怎麼也算個名校了。現在已經買不到科幻世界了,科幻協會比較活躍的人,就那十幾二十個。再舉個例子吧。三體在得雨果獎以前,三體吧就是國產科幻最大的貼吧了,13年末的時候有兩萬多人,那時候隔壁網文吞噬星空八十多萬。你以為中國很大,理應科幻比較強,其實完全不是這回事。跟足球一樣,你13億人又如何,註冊球員還沒韓國日本多,你踢不贏韓國日本不是很正常的事么。國產科幻的市場很小,現在辦的下去的科幻雜誌就那兩個了,情況也越來越糟。幾年來,乘著三體的東風,國產科幻市場有不小的提振,但隨著三體慢慢冷下來,還有去年某獎的破事,沒有更多的三體出現,國產科幻文學前景並不光明。
講個真,你說科幻小說發展的不好,但是什麼小說發展的好呢?
除了泛濫的一塌糊塗的網文不提,其他種類的小說有多少是發展的好的?
別說科幻題材了,就連其他大部分經典題材傳統題材,能說得上名的作者也不都是個位數的嗎。
再加上科幻小說目前在國內是作者普遍水平低而讀者普遍審美高。
讀者們的審美都是劉大那個階段的了,而中國有幾個劉大那種水平的科幻作者?
反觀網文,就是作者水平和讀者審美高度統一,所以才能這麼泛濫的發展。
謝邀首先,我覺得不是科幻小說發展不起來,而是科普發展不起來,沒有群眾基礎怎麼發展?簡單瀏覽一下各種閱讀App和文學站點,玄幻、腐文、快餐文學全面壓制,而科幻的分類里,以未來世界為背景的玄幻、YY、同人、耽美、種馬等類型小說,也佔了很大比重…呵呵復呵呵。
看選秀、看腦殘劇的人多,還是看BBC、看Discovery的人多?
讀科幻,尤其是能夠鑒賞好的科幻,需要基礎的常識、廣泛的知識,和一定的思考能力。全民族民族心智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階段大部分人滿足物質需求是第一位,然後是放鬆和娛樂,願意深入思考現時社會問題的人尚且不多,願意「杞人憂天」的就更少了。
當然,除了讀者的問題,作品本身更加重要。對比一下同是科普節目的《走近科學》和《流言終結者》,就理解了為什麼國內科幻小說發展不起來了。一部好的科幻小說,首先得是一部精彩的小說,然後才是科幻,深入解讀也是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上,立意再深刻,邏輯再嚴謹,沒人讀一樣白費。也許精英知識階級會覺得好書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但是失去了群眾基礎談什麼發展?石頭記如果不好看沒人看,又哪來的紅學?
科幻小說的發展,取決於市場,更取決於作者和讀者的共同努力!因為科幻小說和其它文學最大的不同是科幻小說需要嚴謹的邏輯
看上去外星人機器人時空穿越天馬行空,但是科幻小說是需要嚴謹的邏輯設定才能寫下去就像《阿凡達》卡梅隆構建了一個那美星球然後才講故事而那美星球僅僅是故事的背景,對於觀眾可能也就一晃而過沒有嚴謹的設定,那是網文,不是科幻小說而嚴謹的設定,需要極強的邏輯
比如一個外星人來到地球,他長成什麼樣子,他之所以長的不像地球人肯定是他所在的星球和地球不一樣,他適應他的星球,所以他的星球必然要和他的長相有嚴格的關係所以,寫科幻小說,邏輯非常重要
所以,理工科背景的人寫科幻小說是先天的優勢因為科幻小說必須要有邏輯,所以讀懂科幻小說的人也要有邏輯思維
就像能看懂專業論文的人必然也是具備專業水平的人所以,科幻小說在中國發展不好,最大的原因就是,邏輯思維在中國並沒有普及對應的社會現實是保健品雞湯文國學中醫盛行
這些東西稍微用邏輯一分析簡直漏洞百出但是這些東西就是流行就是因為大眾還是沒有邏輯思維沒有邏輯思維,就看不懂科幻小說,看不懂科幻小說,就不會感興趣,不感興趣,你還怎麼發展?
就像一個公司,努力在做最好的產品,但是,沒有人買,沒人買就形不成產業鏈,沒有產業鏈,自然更無法推廣
前段時間造訪了科幻世界雜誌社,他們真的不容易,在一個沒有人關注的地方堅持
劉維佳老師對科幻的前景持悲觀看法但是我不這麼覺得因為科幻是需要科技實力作為基礎凡爾納誕生於歐洲工業革命賽博朋克誕生於信息革命所以美國成為了科幻中心也是因為美國是科技的中心而中國現在科技水平在不斷提升所以以後科幻肯定會在中國發揚光大甚至中國日後必將成為世界科幻的中心所以我很樂觀唯一的問題就是時間而已你說我這個原本寫科幻的,咋就異變成爽文了。
我覺得我國人民大眾普遍關注史哲,大家喜聞樂見,而和科幻有關的科技了解的特別少,所以。。。
看見三體沒看見優秀兒童文學沒這都二十一世紀多久了,科幻文化還不被主流文學流派接受。你讓他怎麼發展?
簡單從以下幾點闡述下個人想法:
1.我朝缺乏西方科學起源發展的那種主動探索力。真正意義上的近代科學技術和理論,最初基本是向別人學來再慢慢發展,而非自己從無到有地研究發現出來。
廣大吃瓜群眾缺乏這種科學探索精神的氛圍培養,科幻小說讀者基礎先天不足,本來就不屬於大眾圈子。2.不少的科幻作者,文筆和敘事能力不足,無法讓普通讀者輕易地理解他們的設定、問題和理論。
小說本來是一種通俗文體,閱讀應該產生愉悅感和滿足感,如果一篇小說構思不錯,但遣詞造句敘事描寫全部亂七八糟,讀者為什麼要糟蹋自己的時間費勁兒理解。3.還有一部分科幻文學愛好者,腦洞一開拿筆就寫,目的是為了闡述其關於某一問題的理論,故事性和行文邏輯直接被吃掉。
實際上,想了解理論的人大多數會去看學術論文,想看小說的人看到稀爛的文筆或者一堆枯燥冗雜的論述可能會直接右上角。4.至於重思考輕理論、更能兼容故事性和趣味性、相對通俗易懂容易吸引科幻入門讀者的軟科幻,因為偏幻想性而非科學性,血統不純已經被很多老科幻迷開除粉籍了。
5.另外,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八九十年代的科幻之爭,姓「科」還是姓「文」。我覺得應該等我這個初中生寫完家庭作業再抄完提綱什麼的再來回答比較好。
要看你站在什麼角度了
除了網文之外都不好賣。大環境就是這樣,不光是科幻小說。
《科幻世界》的大門向你打開。其實我覺得三體的火爆已經證明科幻小說的逐漸發展起來。你不能用大躍進幾年趕超英美,幾年稱霸世界這樣的觀點看文學。主流文學如今都有些不振,何況是科幻文學。這些優秀的科幻小說家已經夠我們享用很久了,都在進步,別著急。
看的人少啊
一言以蔽之,中國老百姓的科學素養太差了……
推薦閱讀:
※如何側面評價汪精衛,張學良和袁世凱?
※皇道派和統制派觀點的核心差別是什麼?
※埃及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清朝為什麼不用禪讓制繼承明朝?
※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給現在的南京帶來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