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智能家居與智能穿戴誰更有發展前景?


現在各種智能硬體層出不窮,而最通用的做法就是做個app,將設備和手機連在一起,在手機端通過app來查看設備的狀態,或者對設備進行控制。這種智能的實現方式最為常見。受此影響,設備商就會產生一種心態,以為智能家居所有產品都要和手機互聯,那麼手機自然而然就會成為智能家居的最佳載體。

實際上,自從客廳的商機被挖掘出來之後,多屏互動的概念就被頻頻提及,所謂多屏,則包括電腦、平板、電視、手機幾塊屏幕,如果智能手錶成為主流,還可能加入智能手錶,甚至路由器、凈化器都開始出現帶屏幕的產品,這些屏幕也都有可能成為多屏互動中的一部分。

減負:智能家居的終端不是手機?

當家中擁有了不只手機一塊屏幕,一些監測及控制功能就可以由其他屏幕來承擔,並獲得比手機更好的體驗。比如你在客廳看電視,想利用監控攝像頭來查看寶寶的睡覺狀況,通過電視畫中畫功能來實現就比通過手機來查看要方便和安全得多;再如你在電腦旁工作時有人敲門,恰好你裝了智能門鈴,直接在電腦上查看誰在敲門就比拿起手機打開app去查看要方便得多。

手機控制無法帶來最佳用戶體驗

手機不適合承載整個智能家居,其實不僅因為家中的屏幕越來越多,還有一個原因是通過屏幕控制而實現的智能並不適用於所有智能家居產品。

以最常見的智能電視為例,不少廠商都在做手機和電視的互動,支持將手機的屏幕推送到電視上,也支持將電視的屏幕拉回到手機上,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體驗,但長虹這樣的傳統電視廠商在轉型推出互聯網電視的時候卻喊出了扔掉遙控器的口號,最近在對CHiQ TV APP進行升級的時候這種呼聲更加強烈。

實際上,手機控制電視只是一個對控制功能的增強,只要你真正體驗過手機控制電視,就會發現效果並不理想,虛擬按鍵手感體驗不如實體按鍵是不爭的事實,就單說便捷程度,實體遙控器無論是採用紅外還是藍牙的連接方式,拿起來就能用,手機則還要經過解鎖、打開app、連接電視、選擇需要的控制模式等諸多步驟,要多煩瑣有多煩瑣,可以說手機遙控無論手感還是便捷程度都比不上實體遙控器,扔掉遙控器完全是為了宣傳噱頭而不顧用戶實際體驗的提法。

除了智能電視,智能燈泡、智能窗帘等無不如此,清晨起床後,伸個懶腰,伸出雙手「唰」的一聲將窗帘打開,陽光瞬間充滿整個房間,這是一個多麼愜意的事情,如果用手機來控制,就會變成清晨起床後,先翻身找手機,找到手機打開app,連接上智能窗帘,然後再控制將其打開,搞不好還會連接失敗,需要多嘗試幾次,這不是進化,而是一種退化。

我曾專門講過無感化的智能家居,在我看來,真正的智能應該是看不見、感覺不到但又無處不在的,用手機控制讓家居產品動起來是基礎的智能,進階的智能應該是依靠感測器工作的,窗帘你可以手動打開,也可以設定讓其定時打開或關閉,或者感應到環境光的變化而自動控制。燈泡也是,人來燈亮人走燈滅,有人也許會說,我離開房間不一定希望燈泡就關閉,因為我很快還會回來,這其實就需要智能家居的下一個進階,通過記錄用戶的行為習慣並進行分析,燈泡可以自我學習和進化,知道你一般離開多久應該關閉燈光,或者知道你在哪個時間段離開房間就不會回來了。

英特爾中國區在線業務部總經理王稚聰在談及物聯網浪潮下的智能硬體時曾講過,技術不應該用來炫耀,而是隱藏在消費體驗的背後,他還指出,如果產品不能和實際生活高度融合,那就不能稱之為產品,只是一種試驗性的概念,我想,大抵也是同樣的意思。

數據融合讓智能家居無中心化

現階段的智能家居產品大多仍採用手機控制的方式,這和目前智能家居沒有形成體系化是分不開的,現在的智能空調就是智能空調,智能冰箱也就是智能冰箱,不同智能設備之間缺乏互動,也沒有數據交互,每個設備都是獨立的存在,但這種情況很快會得到改變。

最新的消息是麥開和Bong兩家國內做智能硬體的公司達成了合作,旗下的bong II智能手環、Lemon體重秤、Cuptime智能水杯等智能硬體產品將實現互聯互通,第一步是在Bong的app中可以查看到Lemon體重秤或Cuptime智能水杯的數據,在麥開的app中也可以查看到Bong手環的數據,後續雙方的數據會做更多的融合,入口的體驗也會更好,可能不限於手機app查看這一方式。

這樣智能硬體之間的合作並非首次出現,在今年6月的時候Misfit和Pebble就達成了深度合作, Msifit將自家的演算法嵌入到了Pebble的硬體設備中,在Pebble智能手錶中,通過Misfit Pebble App就可以查看Misfit的數據,還能在成就榜中和朋友PK。同樣在6月,Jawbone和Nest也達成合作,Jawbone UP24手環將能夠與Nest恆溫器進行數據互通,Nest則可以根據你的睡眠狀態來自動調整室溫。

隨著智能設備之間數據的互聯互通,智能家居越來越不依賴於單一入口,可以想像,以後會有更多的智能設備實現數據共享,也會有更多的智能設備開放API給其他廠商,這就促使數據融合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最終的結果就是智能家居去中心化,可能從智能家居中的一個設備就可以訪問到另一個設備。智能路由可能無法成為智能家居的中心,智能手機也可能無法完全承載整個智能家居。


這類問題其實是沒什麼答案的,也沒有討論的必要。

如果你是在猶豫要進入哪個行業,想參考一下大家的意見是可以的,但最終還是要相信自己的判斷。畢竟關於趨勢潮流這些東西是見仁見智的,因而每當一個新的時代到來時,勝出的總是那麼少數的幾個人。

=====

如果你要觀察物聯網時代趨勢的話,包括智能機器人都是在列表裡的,而且我覺得這才是物聯網真正的核心應用。決定未來趨勢走向的,是那些躬耕在某個領域長期積累、探索、思考的一類人群,是他們對這個領域的理解和努力。

實在不懂,就說這些吧。


謝謝邀請,兩個都有前途,兩個都是很廣泛的行業內容,而且巨頭,創業工資,資本開始介入,

就等著一些 killer 的應用跟方便的使用模式的推廣。

而且這兩個並不是對立,分開的,智能家居以後就是服務家庭,服務居住著,保證人身安全,提高家庭效率,節能減排的為目的,而其中,智能穿戴將會起到,探測人體,識別人體,識別動作的重要的手段;

穿戴設備跟人體綁定,聽過靜脈跳動識別,跟人臉識別,指紋識別一樣,識別人的個體,

通過血液跳動,感測人的心情,體力狀況,

通過溫度感到人體的提問變化,通過汗水感知人的勞累狀況;

通過內置GPS感知人的位置,動作;

通過內置陀螺儀,感知人是不是有突然的運動,人是不是立著,躺著;

通過通信系統,將這些信息發送到智能家居中控器;

利用系統,分析人體,人的位置,判斷人的情況,自動調節家裡的智能家居,布置安防系統,撤銷安防系統,老人突然摔倒,晚上睡覺心跳突然加快,孩子醒來,孩子跑步摔倒,孩子在哭泣,孩子在哭鬧,孩子在哪裡玩,等等。。。這些都有可能是智能穿戴跟智能家居的結合發展。(沒寫各種娛樂功能。。。不然篇幅太大。。。)

發展是必須會有的,只是時間問題。

物聯網是東西的網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是電腦跟手機的網路;

智能穿戴可以實現一個人聯網,物聯網,互聯網,人聯網形成了大的網路,就是新一代的社會體系,社會規律跟新一代的人類的誕生了。

有點扯遠了,LZ問這個問題應該是跟創業或者發展方向有關,我的建議,不要選擇其中,兩個都要充分考慮,而且要結合應用,早日做出 killer service。


我認為是智能家居。

1、智能家居的技術成熟度更高

2、家居智能化需求更強烈,更具備剛需

3、智能家居已經有爆款產品出現,例如nest溫控器和煙霧報警器


周總說的不錯,有沒有市場前景要看市場容量和生活需要。

智能穿戴和家居類一個對應的個人使用,一個對應的是家庭使用。趨勢應該是兩類融合的,比如通過戒指控制燈光,指那開哪。

目前兩者都面臨一些問題,如果智能穿戴不能解決待機電量消耗的問題,功能越多消耗越多,發展前景面臨的問題,從電池技術來看,智能手機一直再尋找電量解決辦法,很多年了,還是沒用好辦法,電池的體積在整個智能手機中佔有不小的比重,相對於智能穿戴這種小體積的設備,如果沒有電池更新技術,小容量大存儲的技術,發展不容樂觀。


你問的是那個更有發展前景,要從什麼角度去分析 的確智能家居是比穿戴式設備要成熟點,但是不能否認穿戴式設備將來會有取代我們日常通信設備的一天


實際是智能硬體的發展是這樣子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正在發生,這場革命的火種源自矽谷,然而真正蔓延卻是在中國。

作為智能手機之後出現的一個新的科技概念,智能硬體標誌著電子製造業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從產品定義、設計、生產、營銷、供應鏈、融資、銷售、營收模式等各個環節,均出現互聯網化的特點,不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加入到硬體陣營中來,這也促使傳統製造企業加速轉型。

然而,以「創客」為代表的個性化定製群體才是智能硬體創新的中堅力量。對於傳統製造業來說,生產製造就應該大批量生產,個性化意味著成本高,沒有效率。然而智能硬體卻反其道而行之,個性化製造反而逐漸成為主流。2014年,智能硬體運動在中國迅速崛起,我們主要會關注其發展的什麼問題呢?

存在問題

深圳作為全球電子元器件的集散地,可以非常方便的採購到你所需要的幾乎任何元器件,這裡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智能硬體的中心。

在日前剛剛舉行的Maker
Fair(深圳制匯節)上,國內百餘名創客團隊在這裡分享自己的DIY硬體產品。來自Make、Arduino、Intel Lab、PCH
Shoplocket、Atmel、Sparkfun、華強雲谷等企業的嘉賓參與了此次活動。此外,深圳還接連舉行了大大小小的多場智能硬體行業論壇。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硬體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貼近消費者身體的可穿戴設備,比如手環、手錶、戒指、項鏈、甚至紐扣等;另一類則是主要面向智能家居領域的,比如說遠程紅外遙控器、WiFi插座、多功能椅子等等;此外還包括智能汽車、醫療健康、智能玩具、機器人等領域。不過目前最主流的產品主要集中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醫療健康這三個領域。

這些智能硬體的特徵主要表現在:功能可以擴展,產品快速迭代。它可以自動感知、自我學習、實現設備之間、與人之間、與環境之間、與互聯網的緊密連接。除了產品本身之外,產品的募資、設計、研發、生產和營銷會互聯網化,應用到眾籌、預售、3D印表機、雲平台、反向定價等多種手段。

儘管看好智能硬體未來前景的企業越來越多,但整體來看,該行業還處於早期萌芽階段,目前主要還是集中於電子業圈內火熱,而普通消費者對其概念並不是很清楚。不少廠商表示,智能硬體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重重挑戰。

一、創客DIY難以商業化

科通集團營銷副總劉宏蛟表示,國內的創客做的東西很多是基於自己的興趣或想法,而不是針對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這些創意做成產品沒有問題,但要實現量產並推向市場比較困難。此外很多創客也並不具備足夠的經驗或能力將其進行商業化。

在科通芯城舉辦的「硬蛋i未來硬體大賽」上,其篩選標準主要基於可量產的創新,除了考察產品外,還要考察創業團隊的工作背景。「我們是希望這些團隊中能誕生未來的小米,成為我們未來的客戶。」劉宏蛟表示。

二、不夠智能

三諾電子智慧家庭事業部副總經理彭曉峰認為,智能的真正意義在於不需要人的參與。而目前的智能硬體設備只是採集到相關的數據,這些數據並沒有真正的發揮作用。比如普通消費者不會僅僅為了得到自己的心率和血壓指數而買單。這些數據只有經過醫療機構的分析,並主動為用戶提供相對應的醫療服務才算真正有價值。不少智能硬體沒有抓住用戶的痛點需求,或者說抓住了但技術不成熟解決不了。

事實上被谷歌巨資收購的Nest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這一智能概念,NestLabs推出的智能溫控器可以記錄用戶的使用習慣,形成數據,在雲端對數據進行分析,再控制溫控器自動調節到用戶最舒適的溫度,而不需要通過手機APP來人工控制。

三、受限封閉體系,互聯互通難度不小

以智能家居為例,其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家庭內所有電子設備的互聯互通。然而幾乎沒有消費者會只購買一個品牌的電器。由於不同品牌的電器均採用封閉平台,競爭對手之間的互聯互通難度很大。因此除了互聯網廠商,傳統廠商要做開放平台難度非小。儘管如三諾、風向標、萬興、歐瑞博等第三方平台提供商開始出現,但傳統廠商並沒有足夠的動力採用第三方平台。

事實上,智能硬體跟手機、PC等消費電子產品的最大不同是,不再追求硬體的快速迭代與高性能,其運算大部分可以在雲端上實現。因此未來真正具備足夠雲計算能力的企業,可能只有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

四、製造困境與品牌運營

ibody CEO韓建海認為,目前只能硬體廠商面臨的很大一個問題就是製造困境。許多智能硬體團隊(特別是北京的企業)並非製造業出身,因此對硬體設計的各個環節不是很清楚。事實上,如果要量產,硬體設計涉及的環節非常多,包括電路設計,PCB
Layout,ID設計,結構設計,包裝設計,製造工程DFX……各個方面,如何控制成本和保證產品質量也是許多智能硬體廠商頭疼的問題。

許多互聯網出身的企業過於輕視硬體,在產品性能、質量沒過關的情況下,搶先發售,並快速迭代。結果出現監測空氣質量的硬體測不準、主打曲面屏幕的手錶觸摸失靈等各種情況,不但影響用戶體驗,也透支了品牌信譽。

此外,得益於市場對智能硬體的追捧,不少智能硬體在眾籌、預售等階段十分火爆,但產能卻跟不上,這也是缺乏對供應鏈和生產製造的經驗所致。

「總結下來,感覺是深圳的企業不知道怎麼做市場和品牌,而北京的企業不知道去哪找供應鏈,找懂硬體的人。」劉宏蛟表示。

深圳的傳統電子製造業進入智能硬體領域,帶來了豐富的硬體設計與製造經驗,然而他們一方面缺乏品牌運營的經驗,另一方面也缺乏軟體及後台雲服務的支持。這與北京的企業剛好相反。

硬體供應商在做什麼?

智能硬體的迅速發展離不開供應商的大力支持,加上各種開源軟硬體、開源社區、3D印表機等桌面工具設備的普及,藉助各種開發板,許多非電子專業出身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變成實際產品。此外,越來越多的代工廠為了跟緊消費新趨勢,也逐漸願意接受小批量的訂單。

國外的開源開發板多數由深圳電子工廠生產,這同時也帶動了國內對開源開發板的發展,目前國內開源開發板比較流行的幾大流派:

採用Atmel
AVR CPU的Arduino開發板,可稱得上是創客運動的導火索。Arduino以其最低廉的價格、電路結構簡單、甚至玩家可以自已DIY電路板吸引國內一大批玩家及高校學生,做為入門級的開源開發板,國內玩家最多。各類開關、感測器、輸入輸出等控制器的開發都可以使用Arduino完成。日前,Arduino還發布了Atmel與其聯合開發的新一代Arduino
Zero開發板,Arduino
Zero搭載Atmel
SAMD21微控制器,新品不僅性能遠勝前一代產品,且功能更上一層。

Arduino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CEO
Massimo Banzi表示:「Zero開發板的發布擴充了Arduino開發板系列,且同時具備更高的性能,有助於發揮創客群體的創造力。其靈活的功能集能夠為各類設備帶來無限的項目機遇,而且也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工具,可用於學習如何開發32位應用程序。」

Atmel公司微控制器業務部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Reza
Kazerounian則表示:「自AVR問世以來,我們積累了逾15年的專業經驗,操作簡便和易用性一直是Atmel技術的核心。Atmel很高興看到,Arduino等開源平台的日益普及正在推動全球創客社區的茁壯成長。我們是創客的火引,但真正的力量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

Raspberry PI(樹莓派)和Arduino可謂一時瑜亮,樹莓派基於博通出產的ARM架構的700MB
CM2835CPU。做為一個價格低、簡易搭建外圍電路深受玩家喜好。

除了上述兩個最流行的開發板外,深圳致趣科技公司生產的Mixtile
Garage採用三星Exynos4412四核CPU,其高級版本還內置了陀螺儀、動力感應、電子羅盤、光感應及接近感應器等功能。

珠海一家公司推出的Cubie
board採用的是Allwinner(全志) A10 CPU,這款開發板具有1080P高清影視播放能力,支持的系統包括Android4
ICS、Ubuntu12.04
desktop、Fedora、Arch linux等,這也是國內最早自主設計的開源開發板,目前Cubieboard已加入全志A20、A31等更高性能的開源開發板。

Cubieboard的核心開發人員還開發了採用Rockchip的RK3188四核CPU的RadxaRock。做為最新設計的開發板,RadxaRock內置2GDDR3運行內存、8GNAND、內置藍牙4.0、紅外線遙控等高端硬體配置。Radxa較低的售價使得高級玩家們能以較低的代價來實現對高性能系統及應用軟體的開發。

除了上述廠商外,不少國內廠商如上海慶科、珠海炬力也在採用第三方資源來開放自己的開發板。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CES上,Intel也推出了基於夸克(Quark)平台的Edison開發板。從Galileo開發板到Edison初代微機、Edison初代改版,再到未來的下代Edison,Intel在一年內多次迭代,圖謀的正是智能硬體市場。

Edison內建一顆雙核心Quark系統單晶片(SoC)、Linux作業系統,在內部平台還可以運行App商店。除此之外,Edison使用極低的能耗,並運用了Wolfram
Language and Mathematic, 支持Wi-Fi與藍牙無線網路。運算能力和英特爾之前的「Pentium」處理器等同。英特爾的合作夥伴Rest
Devices利用Intel
Edison製造了名為「Nursery
2.0」的設備,將所有計算智能融入一個嬰兒連體服中。這個嬰兒連體服配備了一個可拆卸的,內置感測器的龜形夾子,可以用來監測嬰兒的身體姿勢、活動水平、心率和皮膚溫度。  

不過在今年4月的深圳IDF上,Intel CEO科再奇宣布Edison初代的處理器將由Quark改為Atom。據稱升級原因主要是由於Quark 的性能不足以滿足需求,雙核中大核的性能還是比較差勁,是一顆22nm
400MHz 加強版486架構(增加了新的指令)的Quark核心。除了已有的在使用Edison 構建應用的廠商外,Intel 今年發起的一個「Make It
Wearable」挑戰賽,匯聚全球的創意產品,其中「構建」環節也是使用Edison來做。從Intel的規劃來看,Edison未來將支持可穿戴、嵌入式、IoT以及更廣泛的領域,Intel所圖非小。

在Maker
Fair 2014上,Intel首席科學家Randolph
Wang表示,「如果說Arduino是創客運動的導火索,那麼Edison則是創客運動的新里程。」  

互聯網公司如何卡位?

除了硬體的支持,由於智能硬體必須連接雲和端,因此後台的雲服務和相關生態環境至關重要。目前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推出針對智能硬體的開放平台,希望提早卡位,在未來的大勢中分得一杯羹。

小米作為手機廠商和互聯網公司中的「異類」,兼具兩方的優勢。從小米TV、平板、智能路由器等產品的接連發布來看,目前小米的戰略布局已經逐漸清晰,那就是布局「全硬體」平台。「智能家居」也將是小米的重中之重,未來出現「小米空調」、「小米馬桶」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據了解,360智能硬體事業群也正在獨立,而智鍵被排在了比隨身WIFI優先順序還高的位置。360按照業務重要性安排工位,智鍵團隊擁有更重要的工位。

2014年5月5日,騰訊在北京召開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正式發布了自己的智能硬體與軟體產品——路寶盒子+路寶App,並攜手中國人保、殼牌兩家巨頭共同宣布成立「i車生活平台」,為車主提供一站式的汽車生活服務。此外,騰訊還宣布開放智能硬體平台,面向第三方硬體產品開放,開發者可以藉助於QQ聊天軟體,騰訊服務,移動支付解決方案財付通等來打造自己的智能硬體產品。此系統可以讓用戶使用騰訊QQ賬號登錄,或者與他們QQ的聯繫人互動,或者來定位用戶。騰訊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財付通已經在微信支付和手機QQ當中使用,現在也已經向第三方硬體產品開放,通過似於微信支付讓公眾賬號接收付款。據稱騰訊自己的硬體團隊已經成立,而且規模不小。

百度則很早就上線了硬體平台(http://yingjian.baidu.com),百度硬體平台模擬了睡眠、家居、運動的三種生活場景,產品涵蓋了智能手環、智能床墊、智能燈、掃地機器人等產品。除了百度旗下的小度WiFi、小度路由和小度TV伴侶等多款產品,還包括百度與第三方硬體廠商的深度合作產品,如Boom
Band健康手環、MUMU血壓儀、Latin智能體脂測量儀、O-Band智能手環、樂心I3 GPRS遠程電子血壓計、樂心A2智能體重秤等多款產品,以24小時行為監測、健康檢測和體表特徵檢測為指向的智能硬體。

阿里則重點構建自己的阿里雲生態鏈,並針對智能硬體推出了「聚無線」平台,首次開放了阿里巴巴在移動領域的雲計算、大數據、支付、分發推廣、移動營銷和廣告等重點能力。該平台聚合了科大訊飛的智能語音技術、高德的地圖、友盟的統計和社會化分享、雲測的測試、雲通訊的通訊服務等業內優勢資源,為開發者提供一站式服務。據介紹,目前圍繞該平台的合作夥伴超過20000家,並不斷攜手廣大合作夥伴聯合推動各類語音應用深入到手機、電腦、汽車、家電、玩具、醫療、教育等領域,服務用戶超過4億人。高德LBS開放平台產品總監李樂認為,未來LBS應用與智能硬體有天然的結合點,他表示高德地圖開放平台為360手環提供了整體定位服務。

生態系統的建立

除了軟硬體方案提供商,智能硬體的發展也離不開相關渠道商及眾籌平台的支持。

成立近三年,點名時間從一個被看做中國版Kickstarter的硬體眾籌網站發展成了國內智能硬體的第一平台。年初也獲得了來自經緯中國和英特爾投資的數百萬美元A輪投資。硬體開發者可以在點名時間這樣的眾籌平台上提前發布項目,獲得首輪啟動資金,進行宣傳,同時吸引投資人的注意。

目前點名時間已經轉型為一個專門關注智能硬體的眾籌平台。同時點名時間還取消了向創業團隊收取10%費用的合作方式,改為全免費的方式,這標誌著點名時間正式告別Kickstar模式,開始自己摸索商業模式。

目前許多創客團隊有好的Idea,但是從idea到原型,從原型到產品,再到量產要面臨許多問題。「比如人才、比如供應鏈、資本、市場。」電子製造業涵蓋的領域和環節太多,包括北京甚至矽谷的企業都必須和深圳的供應鏈企業合作。


智能家居是一個行業,根據最新的定義(中國智能家居網2009年4月15日),智能家居是以住宅為平台,利用綜合布線技術、網路通信技術、安全防範技術、音視頻技術將家居生活有關的設施集成,構建高效的住宅設施與家庭日程事務的管理系統,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藝術性,並實現環境節能的居住環境. 智能家居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智能單品,一類是智能系統。 市場上的大多數單個獨立運行的智能產品都可以稱為是智能單品,像智能穿戴、智能家電等各類智能硬體均屬於智能單品範疇。智能單品大多利用無線WiFi或藍牙技術使智能設備與網路相連,用戶可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無線終端對設備進行本地或遠程控制。

智能穿戴簡單的理解就是感測器穿戴,指包括人與物在內的一切智能化活動。也可以理解為產業智能化相關載體產品的總稱,所涉及的領域遍布整個物聯網所覆蓋的範圍,包括人體、環境、工業、農業、家居、汽車、軍事、航空航天等。當然,在學術層面的名詞定義為物聯網的終端物理載體。

199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之後整個產業開始進入討論、形成階段,至今已經有24年時間,但相比於互聯網產業而言發展相對緩慢,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受制於產業基礎技術與智能終端產品的發展。當然,關於物聯網在名詞解釋上目前已經形成了非常複雜、系統的解釋,也就是一個非常複雜、龐大的系統。簡單地理解,所謂的物聯網就是藉助於網路技術將所有的智能終端連接在一起,並由此構建出一張具有真實物理特性的網路。

從這個層面我們就能了解為什麼物聯網從提出至今,真正意義上開啟物聯網時代是在谷歌藉助於智能眼鏡引爆了整個智能穿戴產業之後。隨著整個智能終端產業的快速裂變,以及通訊、雲服務、人工智慧等物聯網基礎設施技術的發展,加上智能穿戴產業的發展,物聯網時代從真正意義上被開啟。這也就意味著從互聯網向物聯網演變的過程中,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就是智能終端載體,也就是智能穿戴產業的發展。

從這個定義出發我們就能了解到智能穿戴產業的重要性,當智能穿戴在工業領域進行應用的時候就構建出了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以及中國製造2025,這些基於信息化技術所建立的自動化生產製造模式。不論是德國、美國還是我們國家自己的模式,其基礎都是工業智能穿戴,也就是感測器在工業製造領域的應用,當然還包括智慧工廠、智慧物流等工業領域相關的智能化。

當智能穿戴在汽車領域進行應用之後,智能汽車就隨之出現,尤其是自動駕駛技術與城市的智慧交通,其關鍵基礎都取決於智能穿戴產業的發展。嚴格意義上的名稱應該叫「智能穿戴汽車」,只是我們為了更好的傳播與理解而採取了通俗的名稱,也就是智能汽車。同樣,在家居領域也是如此,所謂的智能家居只是智能穿戴產業中針對於家居智能化方面的一部分內容,簡稱就是智能家居。因此,所謂的智能穿戴產業直觀的理解就是一切智能化終端的總稱,也是構建物聯網的關鍵終端載體。


智能家居同智能穿戴,毫無疑問都會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並且也有交互,例如智能穿戴可以訪問智能家居的設備,使用、檢測、觀察等等、而智能家居也可以把智能穿戴的產品融入,畢竟家居是為人服務的,智能穿戴也可以算作智能家居的擴展或者一部分。


智能家居,但是目前智能家居沒有好的產品,而且不穩定,我是2012年做智能家居的,後來主動放棄了,到今天智能家居依然舉步維艱,而且沒有統一的標準!


先不說誰更有發展前景,還是先從深層的體驗來看看這兩者的小區別。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為平台實現系統性萬物互聯的場景;而只能穿戴就是人和科技設備全新的一種交互方式,跟人體綁定,實現人與設備的聯網,為每個人提供專屬的、個性化的服務。但從這點來看,貌似智能家居比智能穿戴更具平台性、廣泛性。

但是仔細想想,智能穿戴又可以實現人與智能家居之間的連接交互控制,某些智能家居也需要穿戴設備來實現用戶身份的識別。

從最有利於智能方面來說,這兩者的相互促進作用更具競爭力,而不是對立、要比出個高下。


概念不同於產品,現在提出的互聯網新概念因為一直沒有成熟的產品,所以常常被人理解成一件產品去看待了。

最典型的是 穿戴=手錶 vr=頭戴眼鏡

如果反過來去先解讀智能是什麼,穿戴是什麼,他們有什麼特性,而不去轉化成具體的產品,其實每個概念都是非常可行的,也不存在穿戴和家居哪個有前景的問題。我看來,這個概念被融合和進一步細分後,都將不復存在(就像後諾基亞時代基本上沒人提智能手機這個概念了)。

兩者的共同點都有一個詞:智能,何為智能,我想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智能是一個比較級,比如會調檔的風扇比只有開關的風扇智能,能玩上網的手機比不能上網的手機智能,直至今天,我們認為能進行更多手勢和動作交互的設備,比觸屏設備智能。

隨著技術和設計上的交互帶寬提升,一個區間內的大部分電子設備或許會被串聯,他們不在是硬邦邦的執行著一點一的指令,他們組合起來被轉化成人類所更好理解的性能。我想,某一天冬季的周末,我僅僅需要傳達我要睡懶覺的指令,我的窗帘會自動幫我掩上,暖氣的溫度會自動稍微調高一點點,掃地機器人會等我起床了才工作。每一個智能設備都為我而服務,他們的集合將會是有獨特生命里的系統。


個人覺得在未來十年 智能家居會普及到像智能手機一樣的程度 微軟和谷歌在智能設備上面的競爭一直持續了到了今天 未來會升溫


從市場規模來說,當然是智能家居,10倍的差距。

20億家庭 x 80K > 70億人 x 4K.

道理和你在裝修上的花費Vs服裝上的花費一樣的。

不過,如果購買頻率足夠高,例如智能服裝、Apple Watch、人體植入,一年換一次、兩年換一次,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超過智能家居也是可能的。


我覺得這兩者是一體的,智能穿戴可以成為智能家居的一部分,比如你的手錶,可以控制家居中的電視,電燈等等。雖然這兩者現在是獨立發展,但是最終這兩個是互助前進的。


還是智能穿戴比較好一些吧,畢竟價格更加親民一些


他們的都差不多,發展前景都挺好的,相對來說物聯網的規模會更大,層級不一樣。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物聯網行業應用領域市場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我國物聯網應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工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醫療、智能農業、智能家居和智能環保等領域,雖然應用領域非常廣闊,但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在我國物聯網市場中產值貢獻不足10%,而在物聯網的成熟階段,應用層的產業產值將超過物聯網整體的50%。

《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中國要在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關鍵標準研究與制定、產業鏈條建立與完善、重大應用示範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協同發展、安全可控的物聯網發展格局。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完成產業體系構建。形成較為完善的物聯網產業鏈,培育和發展10個產業聚集區,100家以上骨幹企業,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建設一批覆蓋面廣、支撐力強的公共服務平台,初步形成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物聯網產業體系。

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廣泛應用,在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應用水平明顯提高,形成較為成熟的、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在9個重點領域完成一批應用示範工程,力爭實現規模化應用。從物聯網的市場來看,預計至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0%。預計未來幾年我國物聯網行業將持續快速發展,年均增長率30%左右,到2020年,物聯網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2.4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在20.0%左右。


要說哪個最有前景,我覺得是沒有可比性的。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為平台的一個系統性萬物互聯

智能穿戴是人和科技設備全新的一種交互方式,為每個人提供專屬的、個性化的服務

有時我們可以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實現與智能家居的連接交互控制,反過來智能家居也會需要智能穿戴設備的感應來識別身份。

我覺得它們之間更多的是依存關係,雖然目前這兩個之間的實際交互案例不多,但卻是一個趨勢


額~我個人覺得智能家居可以達到萬物互聯

而智能穿戴可以移動互聯

其實如果說哪一個更有發展前景,我不敢做什麼評論?

但是我覺得智能是一個趨勢,好好把控,應該說會有一個美好的前景的~


其實呢,個人感覺兩者在未來之間發展前景是一樣的。如果按照目前來說,智能家居的發展相比可穿戴來是比較成熟的,比較完善的。畢竟可穿戴才剛剛起步沒多久。不過按照未來的發展跡象,二者應該是相持平的。


推薦閱讀:

智能家居的未來發展方向?
為什麼沒有一家系統全面的智能家居公司?
路由器哪個比較好?
為什麼智能穿戴設備這麼流行,還有人選擇戴傳統的表?
新房想走智能家居風,哪些單品可以迅速提升逼格?

TAG:物聯網 | 智能家居 | 智能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