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因素造成了某些音樂大部分人都覺得好聽呢?
比如一些流行單曲,大家都覺得好聽。但是一些小眾歌曲,只有一小撮人喜歡。
居然有人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不會是釣魚吧?
又要公眾認同,又想風格小眾,這是許多音樂人的一種矛盾。
至於聽眾,當然也是有品位高地之分的。
當然,除了音樂風格比較劍走偏鋒,影響一首歌只能在小群體傳播的一種重要元素是信息渠道。在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聽眾在浩瀚如海的歌曲中也是很難找出自己喜歡的歌曲。所以媒介的推廣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說,假設《董小姐》這首歌一開始出現在QQ音樂、百度音樂等各大音樂網站榜單的前列,肯定也會像其他流行歌曲一樣爛大街的。
另外,現在聽眾對於音樂的認識已經不向一些老樂迷那樣的精通,分不清音樂風格,只能聽著媒體的忽悠。
所謂流行音樂,面臨的當然是流行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比方說,商業電影當然是拍個普通人看的,文藝電影當然是拍給以文藝青年,知識分子為目標群體的電影。
所以,像《沒那麼簡單》《我的歌聲里》,大家都會覺得好聽。無論是作曲還是作詞,都取了普通聽眾的最大公約數。
大致如此。
教育。真的很簡單,就是取決於這個時代的大部分人受到的是何種美學教育。莫扎特以前也是流行來著。
流行歌曲能紅的原因,便是學習難度低,易傳唱。而想達到這兩點,最簡單直接的,就是旋律簡單,不停重複。
舉個例子。為什麼流行歌曲大家記得最清楚的永遠是副歌?因為大段重複,不聽重複。且副歌大多數情況下被伸展,讓人更容易接受。
往深了再看,就是和聲進行。很多流行歌曲的和聲進行都是經典的卡農和聲進行。1645或其擴展版1764532繼續舉例子以c調為例:Beyond《真的愛你》
汪峰《我愛你中國》只把音樂拿給固定的聽眾(那些會喜歡的人)聽。流行歌曲在電台和電視播放,藍調歌曲在酒吧和咖啡館播放,古典音樂在會館和音樂廳演奏。中文歌曲只在中國境內播放。獨立民謠在豆瓣播放……流行單曲?呵呵,我初中的時候每天抱著收音機,能把每周的流行音樂榜都背下來,而我老爸根本不明白這玩意兒為什麼「流行」,他一首都沒聽說過。流行歌曲確實很多人愛聽,拿到音樂廳,能說大多數人都喜歡?周杰倫很多人愛聽,拿到美國,聽都沒聽說過。有了固定的活動範圍才有所謂的大多數人。
音樂其實就像飯菜,有些菜很多人都覺得好吃,有些菜少數人才接受。
經過順便就在這裡胡扯一下。
就拿自己的樂庫做一點淺顯的分析吧。自己聽歌也比較雜亂,就大概地分為相對大眾與相對小眾兩部分。
其中,相對大眾的歌曲又被我分類為以下:1.經典傳唱。例如backstreet boys《as long as you love me》、westlife的《my love》、avril lavigne的《innocence》等等。這些作品,都是我們在最初擺脫稚氣十足的兒歌、父母愛聽的老歌后,進行獨立鑒賞時樂庫里必不可少的歌曲。2.各地流行。其實根據個人習慣,這裡還得分兩點。第一是旋律為主,例如日本某巨型女子天團的單曲,及maroon 5各種活力四射怪力亂神的躁動音符,它們的旋律都具有讓人在家搖頭晃腦上街步伐加快的魔力;第二是以歌詞為主,比如說醫神陳奕迅,五月天,歌詞足夠深情,總有那麼一兩句特別打動你。這兒也就不舉例了。3.被大家感覺「這首歌好像有點搞笑」的神曲。喜聞樂見的時候太多,神曲響起的瞬間也是。《奇妙的約會》《最炫民族風》《忐忑》,這些歌曲,一般大眾很難參透到其中蘊含的天地精華,聽了,笑了,大多數人私底下不會把它們作為心目中的歌單首選。然後,總結出以上歌曲的通性:
1.易於傳唱,傳播速度快。歌詞朗朗上口,基本上聽個幾遍就能唱出大概。2.旋律容易記住。你前天才把那首歌拉進樂庫,今天學習工作想心事時,腦子裡就奔騰著歌曲的旋律了。3.引起共鳴的幾率更大。它把某個群體心裡所想的事情寫進了歌里,自然而然地就會吸引大眾前來擁抱他們的思想。走在街上,你看見一個人衣服穿得花花綠綠五彩繽紛,你未必會認可他如此的著衣風格;但是,如果在另一頭又迎面走來了一個穿純色T恤的人,你就會覺得好接受許多。單從接受度來說,越是基礎的,便越是容易被接受。而大眾流行恰好就是那樣的存在。那就是最初的創作風格,無論音樂到最後衍生成多少複雜的流派,最為特殊的一種音樂,其中也借鑒到了其中原始的元素。
所以,基礎造就大眾。
反觀我樂庫中相對小眾的一部分。
不詳細舉例,但可以看看歌曲標籤。「獨立電子樂」、「弛放」、「氛圍」、「個性搖滾」——這些標籤之中,要麼的確是相對於大眾來說相對陌生的風格,要麼本身標籤中就帶有了「個性」「獨立」等赤裸的字眼。之所以小眾,是存在有特殊性。實驗音樂中的噪音是很好的例子。噪音,它可以是狂躁的,桀驁不馴的,難以捉摸的;它也可以是陰鬱的,低沉萎靡的,令人恐懼的。商場可以在春節的一個月前就怒刷劉德華的新年歌,顧客即使被洗腦,倒也沒多大意見。但如果是哪家個性的商場在平日里就關注於噪音音樂的播放,我很好奇這家商場究竟會在何時倒閉。既然是實驗音樂,那其必然混合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元素。而嶄新的東西,一來需要時間接納,二來需要灌注思想與情緒。它與個人的情感和需求緊密關聯。例如獨立民謠,它可以給某些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份安心的靜謐;例如氛圍音樂,它可以讓你在陰雨連綿里想像出陽光的輪廓。不勝枚舉。「只被一小撮人喜歡的音樂」,它更多的答應了小部分人的需求,本身面對的對象便不是大眾。寫到一半,經常忘記自己要寫的是什麼。總的來看,應該還是需求的問題吧。問為什麼這麼多人買大米,因為他們需要;問他們為什麼需要,因為要填飽肚子;問為什麼他們要用大米填飽肚子,因為他們愛吃,而且這也很傳統;問為什麼他們愛吃大米以及吃大米為什麼是傳統,我有點答不上來了。補充題外話。把心放寬了,用公平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話,其實「被大多數人喜歡的音樂」和「被一小撮人喜歡的音樂」本質上並無優劣之分,只是部分人就喜歡拿這個來說事。我有點無法理解。像我媽,她在城市裡居住了好多年,但一聽見我放自己愛聽的歌就嫌吵,然後躲進房間里聽她那個年代的老歌。像我姐,她和我同輩,和我一起長大,但她也不是特別喜歡我愛聽的歌,她偏好的,是抒情,是流行。
審美情趣,受制於地域,受制於年代,受制于思想,受制於閱歷。所以,什麼神曲,也許你認為是俗,但它確確實實地有它存在的價值。自己不喜歡,但也請尊重別人,不必肆意詆毀。態度很重要。音樂 開心時入耳 傷心時入心 。很關鍵的一部分要麼是旋律符合心情要麼歌詞唱出心聲。
比如愛情吧,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不管哪個年代都會有,這就屬於共同經歷了,因此情歌總是流行的,聽得人也是最多的,它們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我覺得應當是共通的一些東西讓大家覺得都有感觸,會喜歡,也就是大眾歌曲了。
好聽
因為有些歌唱的是他自己
之前我就一直覺得卡農好聽 後來又覺得有一批歌好聽 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以卡農為藍本創作而成
重點在於一部分人是否是真的喜歡這些歌 而不是從眾的心理在作祟 很多人是沒有主見的 他們喜歡一些東西只是為了與好友在一起時有談資 音樂也好 世界盃也罷 就連讀書 也存在著這一現象 我不說太絕對的話 但是我覺得大眾的東西不一定比小眾的好 我始終堅持這樣的觀點 藝術是孤獨的 好的藝術作品不會讓大部分人都輕易地理解 反正沒有人在意你的喜歡是否是出於理解
現在大部分靠炒作,不難聽的音樂一炒起來大家都喜歡了正因為大家都喜歡的才能做流行音樂,正因為只有小眾喜歡的所以才是小眾音樂不過你試試把一個旋律不突兀嗓音不難聽歌詞不太生澀的小眾炒一炒也是能流行起來的
有的音樂是靠一遍一遍的強姦你的耳朵讓你喜歡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王力宏27屆金曲獎零入圍?
※有哪些歌詞好的英文 Rap?
※為什麼粵語和閩南語能製作成很多流行歌曲,而其他方言卻很少甚至沒有?
※流行音樂究竟粗糙在哪裡?
※音樂專輯的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