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亞/香港/紐西蘭都很發達富裕,而作為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戰略基地印度,卻窮亂呢?


第一,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自然資源極大豐富,土著居民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幾乎沒有什麼耗用,等於它們目前的國民在幾十幾百年內開發了腳下的土地幾億年來的所有資源。而印度的土壤是幾千年來一直被耕作的,氣候條件也不適合出現好的森林和草原。(國家的富裕)

第二,這三個國家人口跟印度比密度極低。加拿大的森林和農地、澳大利亞的礦產、漁業和旅遊、紐西蘭的草場所得,除以他們的人口(即使刨去給管理者、勞動者以及資金提供者等的報酬),足以讓每個人過上正常的生活,除以印度的人口試試?(國民的富裕解釋一)

第三,上述三個地區的居民大多數是歐洲殖民者後裔,雖然歐洲殖民國之間有過戰爭,但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來到此二地的其他歐洲移民(包括之前生活在美洲的歐洲裔移民)主要是尋求生計的平民。他們要麼有體力,要麼有技能,沒有挑戰原本英國殖民秩序的慾望。雖然歷史上很可能有過XX國苦力、XX國小偷,XX幫這樣的年代,但基於生產方式的發展,更多資源可以被利用,而勞動力不足,這些歐洲移民就被招安進了開發本地區資源的勞動力大軍中,降低失業率可以提高社會治安(就是不「亂」)。

第四,上述三個地區被殖民時的土著居民跟被殖民時的印度人比極度落後,雖然有家族家長制度但等級分化不嚴重,而且人口絕對值少,遭到殖民者殺戮之後,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就更小了。現在這些土著要麼大量接受歐洲人先進的文明,與歐洲人混同居住,活方式思維舉止與歐洲人類似,要麼保留原本的生活和原始習俗(比如崇尚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活比較窮困平淡。但鑒於上面第二點,他們的國家低保可以俯視印度一般白領;而這些土著本來等級差別小且均貧,除了個人參與政治的個人訴求、保有居留地、文化保護、政府補貼之類民生問題外,沒有足夠的土著會從要求獨立或自治或獲得某些州/鎮議會的多數票而獲得比在現秩序下更多的金錢或威望,因此他們不會形成用暴力、賄選、不實宣傳、陰謀等方式要求獨立或自治或尋求多數票的團體。(不亂的解釋二)

第五,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而借花獻佛不會心疼。自然資源像是從天而降的大彩票砸在移民者的頭上,最初付給土著購買大塊土地的金錢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把它們的收益(相關稅收)拿出一部分來分給全體國民的不會讓某些大商團/家族感覺是在割他們的肉,而是像是在踐行「平等、博愛」。(國民的富裕解釋二)

第六,由於每個國民能分到的自然資源收益足夠高,他們有足夠多的時間來脫產學習。長時間學習獲得的較高技能能使勞動者從事複雜勞動獲得更多收益並提高生產效率。從事各種不易進口的本地服務者的所得與能進行國際交換的勞動的勞動者的所得正相關。因為高技能勞動者的勞動在國際上能賣出高價,則其他國民(比如廚師、理髮師、房產中介、會計稅務、律師、售貨員、酒保服務員等等)也間接受益,獲得了資源稅以外的一筆收入。印度從事外包服務的勞動者獲得了尚可的收入,也有一些鋼鐵汽車醫藥等公司共同帶動了一批中產階級,但既沒有資源也沒有資源按人分配,僅依靠10%不到的高技能高收入人口來帶動90%其他人口的收入,顯得杯水車薪。(國民的富裕解釋三)

第七,在英國僅佔據加爾各答的年代,該港口市無疑是當時的印度國土上近代教育、科學、文化和政治最先進的城市。後來作為英屬印度的首府,看該市GDP、進出口量、白人與印度最早的中產階級收入,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富裕的城市和市民,即使底層市民收入也未必差於農民收入。倘若英國並未佔據整個(或說絕大部分)印度,在印度長期內戰中加爾各答作為一個英國領土未受波及,印度大體統一後幾乎閉關鎖國但保留了與加爾各答的貿易作為國際門戶,我相信,加爾各答的表現不會比2007年前的香港差。(治理一個作為封閉國家的門戶的港口市和一個地大人多的國家要求的技能是不一樣的;各國沿海/鐵路公路機場樞紐城市通常都比全國平均更發達富裕)

第八,英國人殖民的時候沒有辦法像屠殺上述三個國家的土著那樣屠殺印度人,因為印度人口密度相對而言很大,而且有完備的國家、城邦國家、王公政治系統,各種資源都被更牢固地佔據,因此英國人只能通過正規意義上的戰爭、與現存體系的談判、交換(即使有時帶有欺騙性質)來獲得資源。除了在極少數上層家族裡,歐洲的政治和文化理念並不能壓倒印度的本土文化和習俗,而印度目前的各種制度也不是它自己的國民思考研究比較後接受的、拋頭顱灑熱血地改良或革命爭取來的,因此究竟有多少人真心相信並奉行這一套系統?當大家都利用這一套英國人留下的系統來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種群(印度更深刻的傳統)謀利時,不同家族/種群之間的衝突導致了「亂」象。這到底算是英國人戰略失敗的結果,還是英國人的戰略的結果呢?大概都有吧。


這是自然條件因素和人為政策因素共同造成的後果。殖民地作為宗主國整個貿易鏈的一環,往往都會淪為宗主國的原材料提供地以及商品傾銷地。所以我們現在還是可以看到,無論澳大利亞,紐西蘭還是加拿大,它們的工業結構中,原材料開採及出口仍然佔了很大的比重,比如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工業,加拿大的原木出口工業等等,雖然這些國家在國際貿易體系中處於低附加值輸出的低級地位,但憑藉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稀少的人口很容易便成為發達國家。而印度的情況則相反,相對於他的人口基數而言,他的自然資源實在算不上豐富。他在整個英聯邦貿易圈內,商品傾銷地的角色遠遠重要於他作為原材料提供地的角色。所以在印度建立的原材料初級加工的工業體系對於整個印度的工業發展來說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好吧,其實我就是想說主要原因是因為印度人口太多了。。。^ ^

(新加坡與香港這種作為自由貿易港的存在完全不同於對於一般殖民地的管理方式,沒有比較意義,這裡不細談)


印度裔當選微軟ceo了,希望那些不從客觀方面分析,只會扯種族論的人能收嘴,看不起印度人也看不上自己人,抱歐美白人大腿的人,能認真思考自己是什麼?


印度是英國長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是英國的兒子,香港由於地理位置特殊,造就今天區域金融中心的地位。


很簡單,沒有英國,印度這一名稱還只是一個地域總稱。


印度不比中國,數千年也沒幾百年統一過。而且自雅利安人入侵開始,北方印度幾乎一直都是異族統治。我覺得印度今天能發展成這樣很不錯了。上學時課本一勁兒批判《蒙巴頓方案》。說英帝國主義居心叵測,殘忍狡猾啊。我現在倒是覺得,這個方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印度長時間大規模的內鬥。如果不分出巴基斯坦,沒準今天的印度分成一堆國家。西北的穆斯林國家天天和南部的印度教國家打仗。


還有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這個對印度發展的制約性就不必多言了。


印度就是個跑步進入資本主義的怪胎,他今天這個實力,還是拜英國所賜。若西方列強不征服印度。你就看吧,這個地區會和東南亞諸國的實力差不多,諸國林立,最好的可能是建立一個大印度聯盟


印度文化深厚,被殖民後仍保留了大量本國傳統文化,例如種姓制度,印度教,耆那教等。同時,印度民族成分複雜,王公對社會影響較大,英國殖民統治時,王公為代表的傳統勢力並沒有被打倒,反而成為殖民統治的工具。反觀紐西蘭,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幾乎或完全沒有傳統文化,人口構成以歐洲移民為主。從英國殖民者角度看,印度是用大棒子來榨取油水的奴隸,而紐西蘭等三國更像自己的兒子,是要認真養大來回報自己的。所以,片面的講,傳統文化在這裡影響很大。


印度自身有一些原因:種姓導致的社會階層持久分裂,古老文明物質豐富導致的樂觀而不勤勞

另外英國主要是去掠奪資源傾銷商品的,在甘地成功之後,英國對印度的影響也小了很多,再加上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是移民國家,對英國認同感強於土著多的印度,聯繫更緊密。 香港因為地理位置,發展起來確實是特例了。


氣溫是一個原因,此外文化也是一個原因


可以翻一下二戰史,一個挺重要的原因是蒙巴頓弄亂的,包括現在的克什米爾和印巴分制。


「在最後一個印度人死光之前,大英帝國決不投降!」(逃


主要和當地信仰有關,其他上流都信基督教新教,只有印度信印度教。

我覺得當地信仰世俗化,與當地文化關係密切。

香港的富裕貴族階層信基督教新教,底層人民和廣東一樣是信一貫道。底層人民覺得自己不配信那高級的,說有個關公土地送子觀音就夠了,,,,所以中小學教育很重要


種姓制度!我認為就這麼一個


我想說一點, 殖民地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的本土人基本被殺光了,現在的都是他們的同文同種的移民。 印度就不一樣了,雖然是殖民地,但是人太多殺不完,就只好當畜生養起來了。西班葡萄牙殖民地同理。


英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不長,並且是當作資源掠奪地進行殖民統治的,而對澳洲紐西蘭香港則不一樣吧


推薦閱讀:

UCL的語言課程容易通過嗎?
英國是怎樣從王國上升為帝國的?
愛爾蘭共和國公民在英國擁有投票權是真的嗎?
英國地名詞尾的含義是什麼?
如何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陸軍的表現?

TAG:世界歷史 | 殖民地 | 英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