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思想文化區別使得德國可以勇於正視歷史而日本總是在掩蓋,都是軍國主義在這兩國有什麼區別?


這樣的問題總會引來各種爭論。

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畢竟思想文化太深奧了。但是,我覺得人們對德國人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總有點理想化,儘管這並不否認歐洲人在歷史問題上的理解的確不同於東亞。

戰後德國與鄰國在歷史問題的認識上也有摩擦。最近聽過一個捷克裔教授的講座。

在二戰結束後,很多居住於現波、捷等國的德國人被驅逐(有上千萬),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流血報復事件,比如在蘇台德地區。但關於死難的德國平民數目,雙方有分歧,德國人說多大幾十萬,是一場大屠殺,捷克人說人數極少。不過他們處理爭吵的做法比較好。最近兩國學者聯合進行調查研究,先確定事實,而不是去下結論,結果的數據是,驅逐德國人的過程中被殺害的德國平民有幾千人。這是最近才發生的事情。

另外,在國家政策層面,聯邦德國曾有過十分強硬的立場。阿登納政府聲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德國唯一的合法政府,最嚴重的問題是,它宣稱戰後劃定的、以奧德河和尼斯河為界的東部邊界不是德國最終的邊界。民主德國則說,它是德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實現德國統一是它的目標,薩爾州的自治不是正常狀態。這些立場,可以說是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公開否認和挑戰。

勃蘭特上台後,搞新東方政策,在波蘭下跪,但是他在國內有不少批評者,特別是從波蘭等地被驅逐的德國人,一些保守派說他下跪有辱德國的尊嚴。

另外,1980年代,圍繞納粹的性質、德國罪責的性質等重大問題,德國歷史學界有過一場大辯論,即Historikerstreit,有興趣可參閱維基:http://en.wikipedia.org/wiki/Historikerstreit

當然,隨著冷戰的結束,德國問題最終得到了一個比較圓滿的解決,包括邊界問題。但即使在德國重新統一期間,也並非沒有異樣的聲音。比如撒切爾夫人曾安排一些歷史學家討論德國統一的前景問題,一些人對德國人的品性發表過激烈言辭,但另一些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年輕的一代德國人不像他們的先輩。由於這個事端,據說當時德國總理科爾在一次有很多國家首腦參加的慶典上沒有邀請撒切爾夫人。

我想,今天歐洲與東亞的一個非常不同的現實是,歐洲已經進入了一個「後民族國家」時代,這當然得益於歐洲的一體化進程。在東方,似乎很多人都急於張揚本民族之偉大和力量,競爭對抗的意識多了一些,共同體意識幾乎沒有。大家都知道,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100周年,但據說歐洲人現在關心的,主要不是去追究誰是責任者,而是從更大的範圍去考察:大戰給歐洲造成了什麼後果?

最近安倍的那個比方——如果屬實的話——很鮮明地反映了歐亞兩地之間國際關係格局的某種錯位,以及對於歷史的不同理解。安倍的那個比方是非常危險的。

政治局勢的變化可能是解決歷史問題的重要的契機。德國戰後命運的變化很清楚地反映了這一點。

至於思想文化,這個太深奧了。我只是隱約覺得,東亞世界大概從來沒有過平等的國際關係,即使有,也是拜戰後世界秩序所賜。相比之下,現代國際關係體系來最早出現於歐洲,可能那裡的人們比較容易從一個相對平等的立場上去看問題,尤其是經歷了那麼多戰亂並從頂峰跌落之後。


預設立場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光從特定人物的特定行為來判斷是一件更不靠譜的事

小泉純一郎也在抗日戰爭紀念館裡道過歉,促成中日建交的田中角榮也參拜過六次靖國神社。鑒於德國和日本都是憲政,兩國憲法均從戰後秩序中誕生,兩國人民都很較真,所以來看看憲法是怎麼「反思」「正視」的吧。

準確來講,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並非憲法,但在德國制定憲法前其地位等同於憲法。

德國憲法戰後修改了4次,日本憲法戰後修改了0次。

序言

德:我德意志人民,認識到對上帝與人類所負之責任,願以聯合歐洲中一平等分子之地位貢獻世界和平茲本制憲權力制定此基本法。 我....各邦之德意志人民依自由決定完成德國之統一與自由。因此,本基本法適用於全體德意志人民

日:日本國民通過正式選出的國會代表而行動,為了我們及我們的子孫,確保各國人民合作之成果及我全國獲得自由之惠譯決心根絕因政府行為而再度釀成戰禍,茲宣布主權屬於國民,並確定本憲法.....日本國民誓為國家名譽竭盡全力以實現這一崇高理想和目的

對戰爭的態度:

德:第26條 禁止侵略戰爭,戰爭武器 (1) 可能擾亂各國人民和平相處和具有次種意圖的行為,特別是準備發動侵略戰爭的行 動,均屬違反憲法對此種行為應予以懲處。 (2)只有經聯邦政府的批准,方可製造、運輸和銷售戰爭武器。具體由聯邦法律 予以規定。

第9條 結社自由 (2)社團的宗旨和活動違反刑法、憲法秩序或違反民族諒解原則的,予以禁止

第139條 非納粹化規定的繼續適用 為「破除國家社會主義和軍國主義解救德國人民」而制定的法律規定,不受本基本法規定的影響。

第87a條 武裝部隊的建立和投入使用 (1)聯邦為防禦而建立武裝部隊。預算計劃中須載明武裝部隊的數量及其組織規 模的基本情況。 (2)除用於防禦外,武裝部隊只有在本基本法明確准許時,方能投入使用。

日:第九條 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家權力發動的戰爭、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憲法地位,對國際條約的遵守:

德:第79條 基本法的修改 (l).......簽訂 以和平,準備和平或廢除佔領法規定的秩序為內容的國際條約時,或簽訂有益聯邦共和國 國防的國際條約時,為明確基本法條款不與此類條約的締結和生效相抵觸,對基本法條文予以上述限制補充即可。

日:第九十八條 本憲法為國家最高法規,凡與本憲法條款相違反的法律、命令、詔敕以及有關國務的其他行為之全部或一部,一律無效。 日本國締結的條約及已確立的國際法規,必須誠實遵守之

作為兩國法制,政治,社會之根干,一個認識到對上帝與人類所負之責任,一個為了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孫,乍看之下日本人非常自私。那麼有沒有想過,若是有人冒犯了「上帝」和「人類」呢?

德國出兵阿富汗,出兵敘利亞,出兵南斯拉夫,空襲塞爾維亞。光靠首相跪了一跪,還不能代表全體國民,就變成「正視歷史」了。


其實要說德國認罪陳肯,大部分的人是從德國總理下跪得來的,但人們應該知道這位總理在二戰期間就反對納粹黨,並且在他下跪之後有近50%的德國人認為是過火地政治作秀。


並且現在的德國的一些專家對現在國內的輿論也表示憂慮,人們對於萊茵大營,蘇聯迫害俘虜、百姓的漠視甚至於厭惡談起,更願意過度的反思歷史。

所以與其說德國認真反思,不如說為了政治的需要,為了通一歐洲,而做的政治秀乃至於讓步。


而日本沒有像德國那樣的政治環境,並且亞洲國家總想著自己來完成統一,而不像歐洲那樣互相讓步。並且靖國神社怎麼說呢,日本普通人也經常去那裡祭拜,畢竟那裡埋著他們的親人,就和美國阿靈頓公墓一樣。


所以德日兩國的差別,與其說是思想的差別,還不說是互相不同的政治需要。


民眾上應該無太大的區別,更多的是政府的引導。

日本因各種原因保留天皇,保留了體制,甚至連首相也是原來那批人的子子孫孫,所以從根本上就不大可能完全否決先輩們的所作所為。

德國完全是另一種情況,被完全佔領,分為東德西德。新一任政府於納粹無任何關係,甚至是被納粹整的那一批人,所以他們懺悔起來就爽快多了。

就好比我黨從來不會承認締造者們的錯誤,就算真的錯了也是要找替罪羊的,不然這個政黨的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但黑起國民黨來就完全不用客氣了。


日本是美國獨佔,後來因為kmt退出大陸和韓戰的關係,美國對日策略由懲罰改造變為扶植,這是日本戰後所謂的「反省不徹底」的根本原因。德國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整個國家被打殘,四國分區佔領,東德西德分治,從上而下從裡到外追究戰爭和種族滅絕責任。和戰後對日本的改造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

我其實挺反感把德國日本對二戰態度不同完全歸結於什麼民族性的說辭。最好的反例就是奧地利--這個日耳曼民族為主體,二戰期間廣泛參與各種納粹侵略種族滅絕等行為的國家因為盟軍將其定義為「受害者」,在二戰後的很長時間裡對其戰爭罪行遮遮掩掩,奧地利戰犯很多都沒有被追究。

如果真要說日耳曼人跟日本人在對待戰爭行為的不同,日耳曼人更直接,日本人無論是懷念還是反省都沒那麼直接。


與其說是文化影響還不如說是政治需求。


這個問題就是錯的,德國人沒有正視歷史到中國人意淫出來的那種程度,日本也沒有不反思歷史,而是中國人選擇性的誇大和屏蔽了各種信息


題主提這個問題是已經設定日本沒有反思戰爭,這是一個陷阱。下面我從兩個方面說下自己的看法。

日本有沒有反思戰爭?

「世紀90年代堪稱「日本道歉與和解的10年」。1991年,太平洋戰爭50周年,首相海部俊樹訪問新加坡時表示反省,1993年,首相細川護熙訪問韓國時列舉「創氏改姓」「隨軍慰安婦」和「強制徵用」等具體事實就日本殖民統治道歉;1995年日本眾議院通過了一份面向戰後50年的反省決議,稱「本院對世界近代歷史上許許多多殖民統治和侵略行為進行回顧時,認識到我國過去進行過的這種行為及給予他國人民特別是亞洲各國人民帶來的痛苦,對此表示深刻的反省。我們必須超越關於過去戰爭的不同歷史觀,謙虛地吸取歷史教訓,並建立和平的國際社會。」

1995年可謂是絕無僅有的一年,眾議院通過決議後,首相村山富士發表戰後50年談話,表示由於「過去的侵略」與「殖民統治」給亞洲各國民眾帶來「極大的損害與痛苦」,對此表示「沉重的反省」和「由衷的道歉」。

中國主流的觀點,特別是常年來政府宣傳主導灌輸的論調都是,日本從政府到民間都從未曾真正深刻反省過戰爭中所犯下的罪行,並且始終百般狡辯,惡意顛倒黑白,既不認錯、也不道歉,更從未對戰爭中對各國所造成的損害進行過任何形式的補償。

第一,日本戰後究竟有沒有就戰爭中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

有,而且還不少。雖然並沒有以戰爭賠款的名義支付,而改以無償經濟援助、以及無償提供科技支援的方式。1978年,松下電器成為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1978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出訪日本,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參觀日本企業現代化的生產面貌。在經濟和技術都給了我們幫助,只是我們認為理所當然。

第二,日本究竟有沒有對他們的戰爭行為進行過深刻反思。

有,而且非常深刻,只不過反思的角度有所不同。中國人提及侵華戰爭,首先想到的是侵略者對我國領土的蹂躪與侵害,以及一手犯下的種種惡行。但對於日本人來說,戰爭就是戰爭。他們所反思的,是戰爭本身的殘酷與不幸,而並非對他國的侵害。對於亞洲諸國的侵犯以及所造成的慘烈悲劇,常年來都在政府主導下被有意淡化,甚至是抹殺了。

在日本人的眼中,他們也是那場戰爭的受害者,而非加害者。是的,他們反思為什麼要發動一場會打輸的戰爭。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日本沒有在反思

日本有一個非常矛盾和有規律的現象,即日本一方面通過不斷道歉和反省,積極努力地與亞洲各國和解;但另一方面,日本國內政治中又涌動著一股強烈的民族主義和保守主義思潮。若宮啟文先生在其著作《和解與民族主義》中發現並提出了這一現象,並將其生動地命名為「翌年法則」。

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不是因為日本沒有反思,而是你不認同這樣的反思。我想造成這樣的是日本一邊反思一般又在做出讓我們反感的事情。

下面是KOKO僅代表KOKO說的,戰爭本無對錯,勝者王,敗者寇,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


政治引導,我覺得造成德國日本對待歷史態度差異的原因本質上是資源存儲量與人口數量迫切發展的矛盾關係區別。

同樣作為發達國家,德國人是徹徹底底的富二代,資源豐富,生活安逸,社會慵懶。日本人卻因為腳踏彈丸之地,資源匱乏,雖然憑藉著極強的管理水準和超高的資源利用率持續著高水準的生活水平,但是整個日本社會的民眾都活的小心翼翼,規規矩矩,從不敢真正和西方發達國家一樣放開手腳揮霍資源。所以,我個人理解日本擴張領土是時間問題,這是他們發展到某一程度的必然結果,當然在經濟全球村的今天,擴張領土並不是只有戰爭一條路,這個就不去扯了。簡單說,我的理解是正因為日本始終持有向周邊擴展領土的需求,所以在他們的角度而言,曾經的歷史行徑是必經之舉,不存在錯誤和懺悔,另外對青少年隱瞞歷史或曲解解說方式是為了在日本後輩成年之前不影響他們世界觀和理解能力的成長建立。德國的行為也是一樣,一個過的很好的人,未來也不再會考慮來侵犯你的人,自然可以大度認可自己的錯誤,還雙方一個輕鬆的共存心理。順便說一下,對青少年曲解和隱藏歷史的又何止日本?看看教科書,看看國內大批上映的雷人抗日劇,我覺得無所謂曲解不曲解,只是各國有各國的立場而已。


只說說立場。人家是對外戰爭,為的是本民族的利益。有何錯要認?輸了認輸就行。

說一個不太相似的案例。我們自己在建國初期因為領袖崇拜造成的那些上至高層領導下至貧民的死亡,那些神一樣的運動。那些可是我們的自己人,我們自己認錯了麽?


我相信日本的經濟衰退,政治地位下降,是導致國內這些輿論成為主流的根本原因。


我只想知道戰爭反思,是反思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而是來舔受害國的菊花才稱為反思?


從心態上兩國民眾都是「對於過去發生的感到很遺憾」,現在這輩沒有參加過二戰,根本不可能有父輩的負罪感。

東亞三國這日本問題更突出。一方面是日本自己的原因:首相需要遺族會的選票;另一方面我們這個鄰居自己的一些狀況需要這樣。


求摺疊

-----

雖然兩個國家所表現出來的道德感,自制力,和對秩序的喜愛和遵守都很相似,但是本質是完全不同的:

德國所受的熏陶是宗教和康德哲學,兩者強調都是把自私從體內剔除出去。雖然日耳曼民族的某些特性(更確切的說是 缺點)被納粹利用了,但這個民族所受的教育的本質始終是宗教和哲學的終極目的:至善。

而日本則是典型的島國思想,道德和自製大部分是為了自己看起來得體--也就是說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和自己民族自私的慾望。

所以說,兩個國家的道德,一個是為了抑制慾望,一個是為了滿足慾望。孰善孰惡高下立現。


這個問題其實是中國是和誰發生了戰爭?這場戰爭中國是否戰勝了?中國的戰勝國身份和一戰時期有多大不同?看開了這問題也就看透了。


推薦題主看看《曉說》講日本的那幾期,個人覺著說的還是還挺在理的。日本主要是一直有著天皇,天皇在他們眼裡就是上帝,承認歷史,基本等於否定天皇。


不記得德國有和我國有啥交集,但是和日本總是在尋找交集,就像你使用一個電子設備感覺不錯,但是負責維修的就覺得卧槽,渣質量,每天這麼忙。。。。


據說日本的反思被我朝屏蔽了。還是先研究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吧


推薦閱讀:

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後,各邦和帝國的關係是怎樣的?
二戰時期的德國究竟屬於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
蘇德戰爭中有哪些令人震撼的照片?
如何反駁別人說俄羅斯是戰鬥民族?

TAG:日本文化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德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