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為奴十二載》?
看到太多類似「工整」,「平淡」的評價,感覺有失公平。我認為本片最大特點就是平實的敘事方式中蘊含著深沉的情感。主角雖然沒有與所謂的反派進行正面衝突,但依舊不斷地嘗試恢復自由的方法。失敗後幾盡絕望的心情,農場主毫無人性的方式和身邊黑奴的悲慘遭遇慢慢將本片絕望的情感推向最高峰,這讓才凸現了主角重新得到自由的心情。
我認為很對人認為本片平淡的一大原因是缺乏對那段歷史的理性認知,受認知的限制不能對原本為自由人的主角追求自由的渴望感同身受,不能認識到當時大部分黑奴受到精神控制根本沒有反抗意識以及個人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對抗龐大的黑奴體系。而後者恰恰是主角一次次絕望心情的根本原因。當然,本片除了體現對自由的追求外還表現了個人對抗社會體系時的無力感。
很多人太過注意電影之外的因素,比如導演是黑人,主題討巧等等,卻忽略了電影本身的藝術成就,太可惜了。。。
這部劇其實最大的特點就在於非常平靜的以一個為奴者的角度講述了這個故事(平靜到好像他自己不是自由人,因為作為自由黑人和奴隸真的沒差多少)。因為就黑奴這個題材,實際此前已經被演繹多次了,聲嘶力竭的呼喊,暴力的反抗,撕心的情感糾葛,各種跌宕起伏的類型也都被演繹的太多了。(從70年代末的電視劇《根》,到後來的電影《紫色》這種作品出完,再用類似直接渲泄的手法來拍這個題材,可說是余詞盡廢了)。而且有個背景,
電影是有傳記原著的,傳記是主人公獲釋的1853年寫的,很快出版。然後緊接著下一年就發生了有關廢奴問題的激烈衝突事件「流血的堪薩斯「,然後整個國家無可避免的意識到和平保留奴隸制已不可能了。 所以,這部劇選取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從一個並沒有激烈反抗的自由人為奴的經歷,來審視風暴來臨前的美國奴隸制的現實狀況,要的就是這種平靜下暗流涌動的效果。
每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總會有那麼幾部電影像是專門拍給學院派的評委們看的,它們有著高大上的主題,八段式的工整結構,可圈可點的主角演技。總之不光價值觀要像《人民日報》一樣絕對正確,還要適當保留一些導演的個人特色。當然,這種專門為「申奧」而拍的命題影片雖然在劇情和結構上沒什麼驚喜,但也因其迎合主流且製作優秀而讓一般觀眾並不反感。就像這部獲得第86屆(2014)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編劇本獎的「為奴十二年」,影片的價值觀想當正確,不過豆瓣評分顯然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
有個性的導演+無數打醬油的大牌
影片是英國導演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在廣受好評的「飢餓」和攬貨無數大獎的「羞恥」後的第三部作品,延續了剋制、冷靜,既置身事外又富於力量的風格。只不過並不像前兩部作品一樣定位於小眾藝術市場,而是玩了一把主旋律題材。不過史蒂夫·麥奎因作為一個讀了紐約大學電影學院一半後中途罷學的導演,指導理念確實和很多好萊塢大片導演很是不同,骨子裡帶著歐洲藝術電影的影子。在影片中對色彩、構圖、明暗光線的運用達到了一種至美的境界,大量的長鏡頭運用更是起到了推進角色和渲染情緒的作用。
本片的演員陣容也是一個不小的噱頭,就是主角的名氣遠遠抵不上幾位配角和打醬油的演員。切瓦特·埃加福特(Chiwetel Ejiofor)飾演了因陷害而失去自由做了12年奴隸的男主所羅門,他也因出演「為奴十二年」而攬獲了各種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和獎項。不管是被吊在樹上用盡全力的掙扎,還是在被人背叛時強掩慌張的淡定,亦或是聽到故人呼喚自己本名時的狂喜,都讓人切實感受到了應有的情緒波動。
此外,法鯊(邁克爾?法斯賓)飾演的男配演技爆表,卷福、香蕉姐、布拉德·皮特等幾位打醬油的大腕也都發揮穩定。更值得一提的是憑藉此片中黑奴帕西的表演而攬獲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的露皮塔·尼永奧,將身為黑奴+性奴那種壓抑又無望的情緒演的極具震撼力,成了本片一個不小的看點。
長達12年之久的黑暗生活
影片改編自所羅門?諾瑟普的同名自傳,以一個自由的黑人被當奴隸賣作為切入點,講述了這個因偏見而遭受歧視群體的一段長達12年之久的黑暗生活。其實影片比較難編,畢竟很容易讓人看了開頭就能大抵猜到結局。不過導演把故事的起承轉合和每一次的情節推進都拿捏的爐火純青,自始至終都在放大這段經歷的苦和冤,並著重刻畫了在奴隸制度下與男主所羅門發生過交集的幾位白人。
保羅·吉亞瑪提飾演的奴隸販子特奧菲盧斯·弗里曼與為了賺錢的兩位白人將男主騙到華盛頓,將其灌醉後用鎖鏈綁住了屬於所羅門的自由,將其偽造成一個從喬治亞州逃跑的奴隸普拉特並將其售賣,從此開始了在幾個奴隸主莊園的生活。
卷福飾演的擁有善良本性的福特先生是所羅門的第一個莊園主人,他會把選擇海運而立功的所羅門當成一個正常人看待,甚至送給他心愛的小提琴。但美國當時的大環境又迫使他無法做出太出格或是與眾不同的事,於是在所羅門與他的白人監工鬧矛盾之時,他只能用送走他的方式來保全其性命。
與福特比起來,他手下的白人監工迪比茨是一個很典型的奴隸主形象,在白人群眾得不到重視的他開始在黑人中尋找優越感。不光戲弄乾活的黑人讓他們要求人無條件服從,甚至會因嫉妒比自己能幹的所羅門而對其挑刺並「痛下殺手」。
好在有另一位白人監工查賓的幫助才讓所羅門「苟且」的活了下來,然而他與福特先生類似,不會厭惡黑人卻也只願站在中立角度做好本職工作。而他的這種不僭越,也讓所羅門承受了將近一天竭盡全力踮起腳尖的「垂死掙扎」。
法鯊飾演的第二位莊園主人艾普斯是個頑固不化的舊派資產階級典型代表,他將黑奴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對待他們更是像對待商品和動物一樣任由自己處置。他給自己的黑奴嚴格要求了每天的產量,達不到平均數或是產量不如昨天的奴隸都要因此而受到懲罰。
甚至還背著妻子對年輕的女奴帕西肆意強姦,還因懷疑她與別人染指而情緒失控打到她皮開肉綻。當然,他與白人監工迪比茨有所不同,在白人的世界中他並非不受重視,反而會對幫助過自己的白人異常慷慨。
隨著法鯊莊園棉花地里的減產,所羅門等一干奴隸又被送到法官大人的莊園中服務。法官大人並不是一個非常苛刻的奴隸主,他會推薦所羅門去拉小提琴甚至允許他自己拿著報酬。
當然,所羅門的最終獲救離不開布拉德·皮特飾演的北方異鄉客巴斯的幫助,巴斯與以往的白人有所不同,他會與奴隸主艾普斯辯論人權並堅決支持廢奴制度。儘管他拒絕替所羅門郵寄信件,但最終還是去紐約找到了認識所羅門的朋友並隨紐約州州長一同前來搭救。
自由不是奢求而要自己爭取
影片的紀實風格導致劇情幾乎就是平鋪直敘,並沒有什麼跌宕起伏,但幾處細節還是把黑人奴隸尊嚴被剝奪的殘酷和絕望刻畫的很生動。比如販賣黑奴的人將黑奴視為商品,甚至剝奪他們的姓名權,讓他們忘記自己上半生的名字;比如幾位奴隸主和白人監工整天對黑人的非打即罵;再比如每天勤奮的帕西不光被當做幹活的機器甚至還成為奴隸主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性奴。
片中有幾處非常虐心的地方,首先就是男主被監工妒忌而差點被弔死的橋段。雖然另一個監工因他的才能而試圖阻止了弔死的過程,但他也沒去把他放下來,而是讓其在濕滑的泥地里努力的踮起腳尖來求得生存。而在此期間來來往往的奴隸都視若不見,只有小女奴偷偷的為其送水。
而同樣面臨生死抉擇上,在女奴帕西的心中死都是一種奢求,她因被人隨意鞭打毀容,而忍辱負重甚至對生活提不起任何興趣。她求男主幫她解決掉自己的生命,卻最終敗給了他的不忍心。此外,男主在被酒鬼告密後遭到奴隸主拿刀訊問時,只能努力編謊言來求生。當面對同胞的生生死死之時,黑人們能做的除了將屍體用麻袋裝好並認命般的唱歌祈禱的情景,也都讓人感受到了奴隸制度下黑人生活的無望與悲哀。
當然,從影片中奴隸主都喜歡對黑奴宣講聖經,並挑出渲染逃跑可怕的章節也不難看出,表面是在給黑奴洗腦,其實不過是一種骨子裡攜帶的人種優越感罷了。因此他們對待黑人視若商品甚至動物,而這一切的癥結也正是黑人奴隸制產下的惡果。
再來看目前的情況,黑人奴隸制雖然早已取消,但其實種族歧視在美國社會仍然存在。比如在美國的某些行業中,黑人即便有能力也很難獲得到很高的職位。而從前段時間發生的美聯航事件也可以看出來,其實華裔在美國的地位也並不高。但不能因為被定義成下等民族就意味著要屈服,還是應該靠自己的反抗來改變自己和族群的命運。
事實也證明,黑人最終的自由並不單純靠白人而是靠自己的爭取。就像影片中講說的所羅門一樣,他一方面接受自己的命運,另一方面又不斷的尋求機會與不公平命運做鬥爭。甚至在歷經12年逃出魔掌後,把兩個綁架騙子和販賣人告上法庭。即便最後都因種種原因敗訴,但他卻因此而堅持參加黑人組織的各項運動,走上了「不為生存只為生活」的漫漫長路。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金融界不務正業的電影發燒友一枚
專註於各式影片毒辣點評
關注「金融毒舌女」微信公眾號,來一起玩兒吧!
剛看完,奧斯卡,當之無愧。
平淡,簡單,沒有感官上的震撼,有些類似往年的《林肯》,追求電影的技巧刺激的觀眾肯定不會喜歡這樣的影片,而真正優秀的電影給人帶來的刺激是在電影之外的,哪怕是我並不太喜歡的《地心引力》,也在炫技的外表下試圖詮釋「孤獨」這一命題。對好的影片與好的導演的評價並不止步於是否好看,而更多要探究電影能讓你如何聯繫,如何反思你生活的現實。覺得這部電影不夠「好看」的人,恐怕鑒賞水準只停留在「看電影」這個層面上。
「好的制度讓人變成人,壞的制度讓人變成魔鬼」,一覽無遺。《為奴十二載》討論的是人性、人類社會和制度的問題,而並非局限於種族。這個世界上,真理有時並不一定在大多數人的那一邊,在納粹屠殺猶太的時候,很多歐洲人也是幫凶,真理有時也不一定出現在法律文書當中,在南部聯邦的法律里寫著黑人是白人財產的時候。但任何理由,甚至絕大多數人都在做惡時,甚至法律也允許罪惡的行為發生時,這些都不會被赦免遺忘,因為真正的真理一直存在,永恆的正義會做出審判。 電影裡面的長時間特寫都是比較重點著墨的地方,比如男主人公被吊著的時候,象徵的是他的生命已經不再屬於他,再比如女黑奴被抽打抽走之後地上的肥皂,象徵的是人的尊嚴,個人最震撼的是燒信的時候,看著它慢慢成灰燼,那是自由。
完全不能理解那些說電影敘事平平,毫無亮點的說法。主人公看似平靜的忍受著所遭遇的種種苦難,但心中始終沒有放棄重獲自由的堅定信念,好像看到了肖申克的救贖的影子,難道不震撼嗎?不論是為奴十二載,還是辯護人,類似這種帶有明確歷史背景或是濃重政治色彩的電影,難道還不夠有深度嗎?看完電影就想去搜索相關資料,漲姿勢的同時不禁思考,為什麼人類歷史上會出現這樣殘忍而毫無人性的黑奴制度,同樣是人,為什麼會遭遇如此不公正的對待?
整個電影的主線並無出奇或與眾不同的地方,敘事樸實,中規中矩。我重點關注的是帕奇這個角色,片中用了不少篇幅去表現這樣一個人,農場主對她的感情把當時白人的那種狹隘思想、嫉妒心、虛偽的面目都演繹出來了。我感受到的不是奴隸的悲慘而是農場主的殘暴、無恥。
這學期選了一門美國文明史的課,順便來看了為奴十二年,這部電影剛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它反映的是十九世紀美國黑奴的悲慘遭遇,影片的內容就不多說了,前面評論也很多,給我的感受就是,美國人能對自己的黑暗歷史,赤裸裸的揭露,反觀我們自己,還是無法客觀面對自己的近現代史,一直存在著隱瞞,欺騙,避重就輕的現象。一個強大的國家,應該是有足夠的自信來面對自己的歷史。
看完心裡只有一句話:草,得奧斯卡的應該是法鯊啊
一如既往地失望,而這個失望是來自於國人的諸多評價。【美國版建國大業】,【好萊塢政治正確電影】,【奧斯卡獻媚電影】,這些污衊性的評價紛至沓來。我想問一句,難道你們不看新聞嗎?這部電影放映後才一年不到,美國就發生弗格森槍擊事件,黑人平權運動再次推向高潮,弗格森差點因暴亂癱瘓掉。你有見過給自己添亂的【政治正確】電影嗎?如果是【獻媚】,你告訴我這究竟是在向誰獻媚?說的好像奧斯卡是外星人組織的一樣。還【建國大業】,你有見過【建國大業】把自己的恥辱史公之於眾,最後展現人性光輝的竟然還是個外國人(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巴斯先生是個加拿大人)?說的好像實行奴隸制的美國不是美國一樣。這不但侮辱了《為奴十二年》,更侮辱了《建國大業》。
很多批評這部電影的人總是強調這部電影過於平淡,像流水賬。另一種論調是說這部電影的感情過於外露。兩種完全截然相反的觀點只在黑這部電影上達成了共識。你們不是為了黑而黑?
有人說這部電影之所以在中國和美國有不同的評分,是因為中國沒有經歷過奴隸制。我真的很想說,恰恰相反,正是因為美國已經徹底廢除了奴隸制,不僅廢除,更向著消除歧視、消除不平等的方向前進著。因此在美國人看來,電影里呈現的一切都是他們新鮮的,聞所未聞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他們無比震驚於原來自己的祖國竟然還有這樣一段骯髒的過去。為什麼最後一個重要角色巴斯先生是美國人演的,奴隸主都是英國人演?因為自由的信念已經深入美國人的骨髓,布拉德皮特一出來就是一副自由不羈的氣息,你讓這樣的人怎麼演奴隸主?幸好英國還是個階級壁壘森嚴的國家,這在我評論《王牌特工》時已經提過一次。如何評價《王牌特工:特工學院》(Kingsman:The Secret Service)? - 包思聰的回答
反觀國人,電影里呈現的不就是我們身邊一日復一日正在發生的嗎?原本平凡地過著日子,突然之間就被關進監牢里,然後被強迫承認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不承認就往死里打。這不就是呼格吉勒圖嗎?把那些關押所羅門的綁架犯置換成公安毫無違和感。
有多少人關心過這位女士的遭遇女性遭遇強姦時如何有效地保留證據? - 知乎用戶的回答,還有誰在繼續關心這個問題下的當事雙方怎麼樣了?如何評價「華東政法女生因點名遲到被批評,潑老師熱水」事件? - 法律,女生有沒有被刑事處罰,她的未來如何,老師的後續康復如何,能否重回崗位?沒有人在乎。所有人都不過是當熱鬧看看,吃干抹凈,嘴巴一擦,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該幹嘛幹嘛。這和電影里所羅門幾乎被絞死,一群人同為奴隸的黑人除了第一眼驚訝一下,之後在旁邊若無其事地工作,玩耍不是一模一樣嗎?
又有多少人在網上慷慨陳詞,痛罵各種劣行,充當鍵盤俠,但是一旦需要他伸出援手時,又開始袖手旁觀。這不就是一開始指責出賣奴隸的人沒人性,等到自己出了事,明知所羅門是自由人,還要把他賣給「黑人殺手」,一心念叨著自己債務的福特先生嗎?
至於看似好心腸,最後出賣所羅門的安斯比、被奴隸主包養的肖夫人、見到比自己聰明的黑奴就心生嫉妒故意找茬的木工工頭,這些人在中國不也是隨處可見嗎?
有人還說,為什麼奴隸不反抗?我好奇問一下,你面對壓迫,面對不公,面對赤裸裸的掠奪和剝削有反抗嗎?你們身邊的人有反抗嗎?你們最多也就給楊佳點個贊罷了。
《為奴十二年》是近乎白描一般勾勒了奴隸制的圖景,之所以平淡是因為它真實。真正的奴隸生活哪像其他電影那樣有那麼多高潮,有那麼多驚心動魄的故事,有的只是在爛泥堆漸漸腐爛的奴隸屍體罷了。能像所羅門那樣,重獲自由對奴隸而言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件了。站在法庭上對著奴隸主大聲控訴?這只是傳奇故事而已。醒醒吧,老實回去搬磚要緊,說不定哪天被哪個奴隸主看上了就可以有人服侍,過上人上人的生活。這就是所謂遇到Mr.Right了吧。
拍的沒滋沒味的。這麼深刻的一個題材,看的我一點都不感動。你細看吧,發現每個人演的都特好,方方面面都挺好,但就是覺得沒有情感。應該是鏡頭和節奏出問題了。總是給我一種紀錄片裡面 找演員還原當時事件始末的感覺。導演小家子氣。
工整,恰當,不偏不倚,也只有這樣的主流價值觀才能當最佳.
作為外行的我也實在不懂前半部分插敘的意義是什麼,當時看著有點亂.也許是受&<姜戈&>影響,覺得&<為奴&>對當時南方莊園主牢握的奴隸制度描寫的不太夠,開始"剩下的都是黑鬼"一句點了我一下,不過個人覺得也沒有展開.不過畢竟是真實事迹改編,也就不好說什麼了,自己見識淺薄吧.另,特別想了解當時莊園主的真實心理狀態,求教.美國人看這片子肯定另有一番感覺。對中國觀眾來說,這片子其實離我們並沒有那麼遠。惡制度面前,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蓄奴制度一朝存在,即便你是北方自由身的才華橫溢的小提琴藝術家,一夜之間你就可能淪為南方種植園主的奴隸。惡制度面前,人人都可能是受害者。我天朝上國,文明開化的早,奴隸制我們沒有太多感覺;但直到如今,我們類似的惡制度可一點都不少,惡的程度也並不遜色多少。典型惡制度,比如收容遣送制度,勞動教養制度。無數人自由和生命的代價下,制度廢除了。說到這,要向當年上書廢除收容制度的三博士致敬,向推動廢除勞教制度的律師們致敬。沒有取消的惡制度仍然存在,還需要更多的人去大聲抗議和努力,為受害者疾呼。比如,強制計劃生育。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覺得那些踐踏人權的惡制度跟自己不會發生關係,可以容忍惡制度存在、傷害別人,那誰能保證你不會成為酒醒後的所羅門!--------------------------------------分割線-------------------------------------------說點別的:1、片子開頭,甘蔗地旁,那些奴隸的眼神,麻木獃滯,不禁讓我想起賈樟柯《小武》、《站台》中的國人。2、所羅門和工友們唱歌那段,太有明星范,有點齣戲。
無比好的一個題材,被拍得波瀾不驚。
鏡頭運用感覺很平淡,不能抓人,多數時間男主角就好像一個旁觀者,總是有種疏離的感覺。
有些情節不合理,講不清楚,所以讓人迷惑齣戲。比如被多數時候看不出為什麼他們不反抗,一群黑人和兩三個白人的畫面對比、劇情設置都沒有說服力。最後和家人相見的時候場景奇怪,親人的表情也不對勁,看似還有敵意,需要觀眾去揣摩猜想多出來的人的身份,這就導致原本應是情感爆點的地方變得很莫名。
節奏失准,為奴十二年好像為奴十二天。
還好演員撐起來了。
再怎麼說,作為電影來評價的話也比《地心引力》強。
一個滿足好萊塢左派 「白人負罪」(white guilt)情懷的史詩級爛片。
看下來感覺角色塑造比較單薄,其實這部電影就兩個角色, 奴隸和奴隸主,每個人都差不多。 感覺一些細節處理得不好,一些人物本來可以更加豐滿,比如拐賣他的人,比如他經歷過的幾個奴隸主,白人工人,這些人物就像走馬燈一樣一個個掠過,前一個還沒給人留下足夠的印象下一個就出現了。跟往年獲獎影片連一個小角色都很豐富比起來差距比較大。總體來看從電影本身感覺不足以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我個人預測它將獲得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剪輯-------2014-03-07:最終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預測準確度40%
到這裡的時候啊 真的淚流滿面。就單單這雙眼睛足以打動所有。命運弄人 十二載歲月星辰能回到這裡是千萬種不易「再回首時真真重來已三生」
01
少時,回老家玩的時候,有次跟著外公去買豬崽。集市上,賣豬崽的人把豬崽放在背簍里,有的賣家仁慈,一個大背簍只裝一隻,有的賣家背簍里擠滿了小半米的豬崽。外公挑選的時候,會扯扯豬崽的耳朵,扮開嘴巴看看,或者用棍棒捅一捅肚子,通過叫聲察看是否健康。一個健康的豬崽肯定能賣個好價錢,買家願意,賣家樂意。
上前天看了一部電影——《為奴十二年》,又花了兩天把同名原著小說刷了一遍。裡面的一個場景,讓我想起多年前跟隨外公挑選豬崽的那個下午。
弗里曼先生的確能說會道,他唾沫四濺地講述我們的優點和素質,隨後又讓我們昂首挺胸,快步地來回走動幾圈。買家們也會摸摸我們的手、胳膊和身體,把我們撥得原地打轉,問我們會幹什麼,還讓我們張開嘴,察看牙齒,跟農貿市場上買牲口一模一樣。
有些恐懼,我們能從電影中感受,而有些恐怖,藏於字裡行間,直白且黑暗。
02
201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所羅門·諾瑟普既是電影中的主人公,也是《為奴十二年》這本紀實小說的作者。小說中,他極盡闡述自己在路易斯安那州貝夫河沿岸為奴的十二年人生。
十二年前(1841年),主人公所羅門·諾瑟普是紐約州的一名自由黑人,有人權,有妻女,做過伐木工、趕過馬車、修過鐵路、拉小提琴,努力建設家庭。直到一天,受到名叫漢密爾頓和布朗的兩人欺騙,被奴隸販子伯奇賣到了蓄奴州——路易斯安那。在好心的福特奴隸主手下過了兩年的好日子,在暴戾的艾普斯奴隸主手下過了十年昏暗的日子。在1853年,他抓住機會,請求一名叫貝斯的反對奴隸制的流浪木匠替他捎求救信給家鄉的熟人,並因此得救。
十二年,足以讓諾瑟普的女兒長大嫁人,並有了小寶寶;十二年,諾瑟普把奴隸制「光明」和黑暗的面悉數領盡;十二年,足以創造一個人或者毀滅一個人。
沒有這十二年,諾瑟普可能只是北方的一名普通自由黑人,對於南方奴隸所受的虐待和傷痛,對於奴隸制的黑暗和恐怖,只是從別人口中聽說的微薄之言。
而道聽途說之言,終不及親身體驗來得刻骨銘心。
因此,十二年後拯救的不僅是他的肉體,還有他的精神,以至於在他生命的後半程,一直致力於解救更多的黑奴。
關於《為奴十二年》,電影也好,小說也好,有兩點我想說說。
1 故事是否是好故事?
2 真正黑暗的是什麼?
03
故事是否是好故事?
對於奴隸和奴隸制,《湯姆叔叔的小屋》似乎更為出名,作為19世紀僅次於《聖經》的小說,產生的意義非比尋常,有人說,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催化了美國南北內戰。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小說的作者——斯托夫人,是一位白人,儘管她一直從事解放黑奴運動。包括在它之後的其他反奴小說,都是白人所著。
《為奴十二年》貴在真實,通過作者真實的受奴經歷寫成。若說文學上的藝術,《為奴十二年》造詣不高,平鋪直敘的時間敘述,並不華麗的用語,讓它在小說殿堂難以立足。但它基於第一人稱的細節描繪和心理鬥爭,刻骨銘心。
關於勞作。
棉花播種與採摘,甘蔗的播種,收穫,製糖,對於種植園的日常勞動描述,詳實無虞,連我這種從未見過棉花和甘蔗的人都有很強的代入感。不同的是:奴隸的勞作,不分黑夜和半天,朦朧時出發,天黑回家,不僅如此,如若每天採摘未達到規定的採摘磅數,還得遭受鞭打,挨上二十鞭子算少的了。
關於吃。
艾普斯老爺家的豬吃的是玉米粒,而扔給奴隸的卻是結著穗兒的玉米棒。
一句描述,盡展全觀。他們的食譜只有三樣,玉米、麵包、熏肉,玉米是帶穗的,麵包是渣料做的,熏肉是頭年的,大多生蛆變味,一天之中,只吃兩頓,而做飯的時間被壓縮在日常勞作後的深夜;一年之中,除了聖誕節,沒有一天是飽腹狀態。
關於住。
無錢購置私人用品,無論寒暑嚴冬,都住在薄木板房裡,睡木板,無墊無遮,寒冬時,也只能鋪層苔蘚植物。更別說,因小事被鞭打得皮開肉綻時,植物墊層下數不盡的跳蚤蠅蟲的侵擾。十二年中,諾瑟普唯一一次躺進豪華的莊園內,還是因為被人追殺,主人為了避免損失的行為。
在主人眼裡,黑奴牲畜不如,他們贊同《獨立宣言》里的「人人生而平等」,卻狡黠奸詐地認為這句話是對「人」所說,而黑鬼和猴子一樣——都不是人。
若沒有親身體驗,在田地里受苦,一年四季都睡在冰冷木板上,吃著難以下咽的食物,遭受鞭打,追捕,蹂躪,那麼,作者的觀點和角度,必定大不相同,也寫不出這些內容。夾雜著主人公的逃亡,自救,毆打白人後,害怕報復的激烈心理鬥爭。平平淡淡的故事講述那段不平凡的黑暗時期。
不過,諾瑟普終究是一個幸運兒,他有文化,聰明,會拉小提琴,但凡周圍種植園有舞會的時候,可以不用勞動,還可以賺取錢財,在家鄉有不懈幫助他的白人朋友。同時,他是極少數獲救的自由黑人,在他身後,有更多的自由黑人被綁架到蓄奴州,無法得救,而在他們身後,還有成千上萬生來就是奴隸的黑人,他們從未品嘗自由的味道。
他的救贖故事是特例中的特例,更別說《被解救的姜戈》中的姜戈——特例中的極例。04
真正黑暗的是什麼?
諾瑟普說出了他的看法:
「我不想因為奴隸主的殘忍而責怪他們,這不是他們的錯,錯的是他們生存於其中的這個制度。社會環境和生活習俗對個人的影響很大,從小耳濡目染,人人都被灌輸了這樣的理念:奴隸生來就低人一等,黑人接受白人的奴役,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種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深入骨髓。」
他駁斥的是制度本身,就像《湯姆叔叔的小屋》,把奴隸制的黑暗、不公平、不道德表現得淋漓盡致。
慘無人道的奴隸制扭曲了人性,人類美好的情感都被殘酷和暴戾所取代。
故事裡有個女黑人——帕茜,她是位心靈手巧的姑娘,她跑得快,精通騎術,會翻犁,會編籬笆,能用玉米殼編織小人兒,她是棉花地里的女王——一天能采500磅,(種植園的男人一天最多也才200多磅)。
而這500磅,並沒有為她贏得主人的關懷。她是哭得最多、受苦最多的人,背上的傷疤不計其數,因為她遇到了一位好色的主人和一位嫉妒心極強的太太。在人性的貪婪和慾望中,帕茜過著暗無天日的悲慘日子,她是慾望和仇恨的犧牲品。為了擁有一塊香皂,她被醉酒的主人打得肉裂見骨。面對主人的強暴,總想致她死地的女主人,自尊、嫉妒、報復、貪婪、獸慾,曠日持久地摧殘著本來樂觀活潑的姑娘,剝離她僅有的靈魂。
制度本身就有錯,而在制度的庇佑下,人性惡的一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無限放大,無限擴張,才有了這一個個沉重地讓人難以喘息的悲慘故事。
當棉鈴裂開,露出潔白的棉花時,那種景象實在是太美,太令人陶醉。一大片棉田,那麼純潔、完美無瑕,就像輕盈的、剛剛降落下來的瑞雪。
與潔白的棉田相對應的,是黢黑飢瘦的軀體,一面忍受負重勞動,一面忍受無情鞭打,而精神上的約束:如若不聽主人的話,不順從主人,必多受責打;如若逃跑,有「鬼」來抓;鞭刑、絞殺、狗刑,讓他們的憧憬徹底毀滅。甚至連識字識字的權利,書寫的權利都被剝奪,因為那是反叛的象徵。
想起一句話:中國封建歷史上的農民,不到迫不得已是決計不會造反的。放在這裡:奴隸若非受到非常殘忍的對待,也決計不會冒死逃亡。我想,這便是黑暗的最終結果:壓迫勝於死亡,死亡反倒成為解脫。
最後,摘錄一段諾瑟普剛被綁架時的描述:
那是一寂靜的黑夜。我看到賓夕法尼亞大道上有些燈光,或許是有些反光,但整條街上沒看到一個人影,連流浪漢也沒見到。當時我產生了逃跑的念頭,要不是手被銬住了,我會不顧一切地逃跑。拉德·伯恩拿著一根大木棍走在我們身後,不停催促孩子們走快點。就這樣,我們帶著手銬安安靜靜地穿過了華盛頓市的街區——這個宣稱秉承不剝奪任何人生存權、追求自由和幸福權利理念的一國首府!歡呼吧,「人間天堂」哥倫比亞特區,真是諷刺!
今天坐在車上,想起了這段描述。我望了望窗外,說不定,在夜色的掩蓋下,黑暗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未曾察覺。
06
總結如下:
01 《為奴十二年》電影不錯,小說也不錯,平鋪直敘,不修辭藻,以真實經歷依託,代入感很強。
02 前人歷事,後人看事,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很美好,要知足,要熱愛生活。
作為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絕對值得推薦,我一直到最近才觀看影片,是因為我一直在等一個合適的心情,一個平靜的狀態,才來慢慢的仔細品味這部影片。雖然影片的片名帶著些許暗示,但如果你真的抱著窺視的心裡想在這部影片中尋找些激情鏡頭,或者想看激烈的槍戰和殺戮,那麼,請點右上角的叉叉,很抱歉,顯然你選錯了片子。135分鐘的時長,縱觀整部影片,情節簡單,節奏緩慢,敘事平緩,甚至沒有一般影片應該具備的高潮部分。就像是舒婷的《致橡樹》,娓娓道來、輕聲訴說,直至影片結束。但是,在結束的後五分鐘至十分鐘里,如果你是孤身一人,又恰巧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那麼,請準備好紙巾,因為很可能會不由自主,潸然淚下。影片帶給觀眾心靈的震撼,大概就在於此了。
這部影片是根據所羅門.諾瑟譜的1853年的傳記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自己一段痛苦且艱難的人生歷程:一個原本生活在紐約的自由黑人,因受誘拐綁架並被賣給白人為黑奴,歷經磨難12年的奴隸生涯最終獲得自由。
整部電影的色調相對明朗,多用了長鏡頭,慢慢推進,把原始的叢林和原野漓淋盡致的展現在大熒幕上,視覺效果有相當大的衝擊力。人性
誘拐男主角的兩個白人以給他找工作為由把他騙了出來,並賣給了奴隸市場,很明顯是金錢的利益所驅使。在他一直重申自己是自由人的時候,旁邊的人警告他「如果你想要活下去,就別再說這句話」,所以,在看不到任何曙光和沒有任何依賴的時候,唯一可以追求的,就是活下去。
影片中的天空幾乎都是灰色的,暗示了主人公這是一段煎熬的旅程,天空從來沒有看見過 太陽。當他遇到一個心底善良的好人「卷福」後,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這時候,天空似乎看到一絲泛紅的雲彩,主人公以為希望就要降臨了。卷福顯然是個有正義感的主人,但是作為一個牧師,他明確知道自己力量的薄弱。所以,他斷然不會因為一個黑奴而得罪整個奴隸系統,所以,男主角又一次被轉手賣掉了,人性的懦弱,表露無遺。
女配角露皮塔尼永奧整晚被男主人折磨,終於有一天受夠了想一死解脫,可發現,在黑奴的世界裡,連尋死都是種奢侈。無奈之下只能繼續妥協,個人的力量終究渺小,改變不了自己慘淡的結局。善良在略顯壓抑的劇情里,也處處體現了人性的善良。當主人發現黑奴的音樂天賦後送了他一把小提琴,以平等的姿態對他,而女配角可以坐在另一家黑奴為主人的院子里跟主人一起喝咖啡。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才覺得自己是個活生生的人,而並非與牲畜別無二致的黑奴。最後,白人木匠——布拉德皮特出現了,黑奴把最後的救命稻草壓在了皮特身上。雖然他也害怕這個社會制度,也有猶豫和掙扎,可是最後還是幫他寫了信,讓他在12年之後終於獲得了自由!
此時,天空泛晴了!
堅持
影片最想告訴我們的,大概就是堅持吧。在人生中哪怕最灰暗的歲月里,也不能放棄你心中最美麗的花朵,只有堅持,才能看到曙光。在為奴的十二年里,男主角經歷了非人的折磨和打擊,到最後剩下的,也只有堅持了,因為他始終堅信,自己是個自由人,而非奴隸。
如果你恰巧在人生的停滯或者黑暗期,強烈推薦觀看,相信收穫頗豐。
文章來源 簡丹愛電影
推薦閱讀:
※有什麼非常棒的華語電影呢?
※電影應該有批判性嗎?
※搞笑的電影有哪些?
※瑪戈皇后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如何評價李煥慶執導的電影《7號房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