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前積累的歌曲庫用完的流行歌手該怎麼做?

看丁勾老師的評價系列回答里經常會看到藝人的歌曲庫儲備不足,旋律性無法保證,乃至3張死的現象。所以很好奇,流行歌手創作不出旋律性好的歌曲了該怎麼辦?


大家好,又到了「丁勾閑扯淡」時間,這次的主題是「如果一個歌手/一支樂隊的靈感枯竭寫不出好旋律,他/她/它又不想隱退/解散/自殺/以頭撞牆直到撞斷脖子/賣弄兄弟情博眼球/投身影視圈被導演製片對戲夥伴潛規則(咦?...),那麼他/她/它該怎麼辦?」——抱歉我又不正經了...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尤其是一個目睹無數樂隊/歌手一炮而紅又或快或慢胡蘿蔔的老歌迷,的確可以就這個問題發發牢騷吐吐槽。你看,音樂創作並非「1+1=2」般有確定不移的定律,我也並非專業人士。所以我只能採取「列舉法」嘗試解釋一下,大家就當一個音樂愛好者的閑扯淡好了。

其實有很多音樂風格不是以"旋律"為驅動的。比如電音、說唱這種以「節奏」為驅動的音樂風格。還有以「氛圍」為驅動的,比如迷幻、後搖——這是我瞎扯的,大家領會一下意思就行=,=...上述音樂風格的旋律性相對(注意只是相對)較弱,但也不妨礙你喜愛不是嗎?所以辦法來了:轉型,把自己往「氛圍型」或者「節奏型」的風格整。唱不出來就說,說不出來就跳。(眾:...

讓我來舉幾個栗子。一說到「從唱到說再到跳」特點的樂隊,我就想到Dragon Ash。這個神經病樂隊在主唱兼創作核心Kj的帶領下把各種風格都踩了一遍:剛出道時唱著Mustang a Go Go!!!這樣的朋克歌曲(專輯Buzz Song);後來往Hip-Hop參合了一腳,提拔了一撥日本地下Hip-Hop樂隊,發了一張合集Mob Squad,自己也往說唱方向轉型(帶有說唱搖滾風格的Viva La Revolution和完全Hip-Hop化的Lily Of Da Valley);專輯Harvest開始加電音,往Mixture Rock方向上大步邁進。到了Ivory以後的專輯,樂隊就跑去玩大世界音樂,神馬非洲音樂桑巴風情全上來了(「大家一起來跳舞!!」)。就旋律性而言,表現最出色的的是Viva La Revolution和Harvest,也是我個人最偏愛的兩張。Ivory後面的專輯...簡直能讓我這曾經的腦纏粉抱頭痛哭:Kj你明明能寫出好旋律的,和Every Little Thing主唱持田香織合唱的Wipe Your Eyes就是明證,媽蛋玩神馬大世界音樂啊摔!!

英倫吉他流行的那撥天團,不少人都往電音的方向轉,比如Radiohead(反正RH轉型後我們就別指望還能聽到Creep啊HighDry啊這樣的歌了),Damon Albarn組建了Gorillaz,Suede在Head Music中有那麼點往電氣化轉型的苗頭,但沒堅持下去。比較有意思的是Oasis,它在諾叔的帶領下開始往複古迷幻的方向轉型,在我看來方向把握的不錯, Don"t Believe the Truth的可聽性比Heathen Chemistry好多了。如果堅持下去的話,不知道樂隊能取得神馬樣的成績,可惜後來兄弟不合樂隊歇火,諾叔只能獨自探索了。

Bon Iver和The National代表另一種方向:往氛圍型轉型。增加配器厚度,旋律性減弱。Bon Iver以前在回答中介紹過,這裡簡要談談The National。在專輯Alligator中,The National還能寫出變化明顯又抓耳的旋律,比如Lit Up、All The Wine、Mr. November、Abel。從Boxer開始旋律平淡配器增加(除了Mistaken For Strangers和Apartment Story,第一遍聽下來沒有旋律讓我印象深刻的歌曲),至High Violet終成大器。雖然以後主唱不會再像Mr. November中的副歌那樣嘶吼著:「"I"m Mr. November, I won"t fuck us over!!」不過High Violet的確較之Alligator有極大進步,反正腦纏粉是這麼認為的(挖鼻...

你也許覺得「轉型」這招太取巧,其實我也這麼嚼著(這也是我不喜歡後搖的原因)。有的歌手/樂隊絕對不妥協,抱定「旋律驅動」不撒手。首先我要為他們的勇氣和決心點個贊,接著就得提出忠告:如果你立志於寫出「上口抓耳不俗不low」的旋律,那麼一定要——

避免寫複雜的旋律!避免寫複雜的旋律!!避免寫複雜的旋律!!!

咳咳...重複那麼多遍是為了強調...我不知道是誰奠定了「主歌過門副歌搞不好還要加上過門2和尾聲」的現代歌曲結構,不過這太特么折磨人了!!還是舉栗說明,Paul McCartney爵士被認為是最會寫旋律的人,不過你聽聽披頭士那些金曲,大部分是結構短小精悍型的,比如黃色潛水艇啊隨它去啊一起來啊昨天啊你需要的都是愛啊…黑朱德是難得的旋律複雜之作。而且你看,後來披頭士去玩迷幻了...

同樣,Death Cab for Cutie的創作宗旨也是「簡單流暢」(上次列真愛樂隊名單怎麼少了它?趕緊加進去)。專輯Transatlanticism和Plans旋律寫得太好,簡單抓耳不複雜,還有精彩的編曲(What Sarah Said開頭的鋼琴前奏就把我震住了)。雖然Codes and Keys的旋律創作能力有所下降,不過樂隊轉型電氣化了...自從聽過You Are a Tourist,那段精彩的吉他riff就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堅持寫「上口抓耳複雜旋律」的風險在於,如果不是旋律大師,「複雜」和「動聽」兩者很難兼顧,三張就到極限了,其後旋律創作能力會有明顯的大滑坡。比如Maroon 5和The Twang,每張專輯中的旋律創作能力下降得猶如高台跳水般明顯;The Killers和Oasis在第三張專輯中旋律創作能力也明顯下降;The Kooks和Hard-Fi第三張專輯旋律平淡得我快哭了;The xx、The Vaccines和MumfordSons都撞上二專牆;Jason Mraz已顯疲態…黑名單太長,就不一一點名了。

旋律越寫越簡單的歌手/樂隊也有。比如John Mayer,剛出道時旋律段寫得很複雜,轉型根源音樂和鄉村樂後就專註於流暢了。當然,他的吉他演奏能力為他加分不少;ELLEGARDEN剛出道時能寫出Stupid、Middle of Nowhere、Can You Feel Like I Do這種複雜又流暢的旋律,到最後一張專輯Eleven Fire Crackers,即使身為腦纏粉也要承認,旋律創作能力下降到必須靠編曲撐住的程度,只有高架線和Winter還有早期創作巔峰期的影子。

也有能撐過三張專輯的旋律創作高手(即複雜動聽兩者兼顧),我所了解的有戴佩妮,OneRepublic(就是歌紅人不紅...),宇多田光(我是熊光大人的腦纏粉嗷嗷嗷!),James Blunt(雖然大家總是吐槽這吐槽那,但他的旋律創作能力的確很強),ELLEGARDEN(細美武士是旋律天才!),Jason Mraz...也算進去吧,至少撐過了三張。還有...艾薇兒——大家別笑,艾薇兒的胡蘿蔔原因很多,比如她在三專定位轉型的失誤,還有多年沒長進的歌詞,但她現在依然能貢獻抓耳的旋律段。不過你看,音樂創作並不是旋律寫得越好越紅,我說了流行音樂創作沒有定律可循,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在我心中,真正的旋律創作之神只有一位:菅野洋子大神。她為遊戲、動畫、廣告、電影創作了大量高質量的配樂、主題曲、插曲。坂本真綾出道前期的幾張專輯,作曲編曲都是她負責。橫跨多種音樂風格,並且創作巔峰期保持的相當久,真是恐怖啊...

所以,如果你不是旋律大師,想讓旋律抓耳動聽,又想保證專輯質量不墜,還要有穩定的產量,那麼請——

不要寫複雜的旋律!不要寫複雜的旋律!!不要寫複雜的旋律!!!

那邊有同學問:有逆行而上旋律越寫越好的歌手/樂隊嘛?用我爹的空茶杯名義起誓,的確有。Nirvana從Bleach往旋律化的Nevermind轉型是一個典型;Green Day和My Chemical Romance轉型另類流行後歌曲旋律更抓耳;Biffy Clyro在第五張專輯Only Revolutions中的旋律創作達到巔峰,這張專輯中每一首旋律都寫得極好;Boom Boom Satellites的轉型證明這個電音組合旋律創作能力也不弱;Los Campesinos!出道時更像一個EMO樂隊(這是戲言),旋律性一般。從專輯Romance Is Boring開始注重旋律創作,往合成器流行轉型。到專輯Hello Sadness旋律寫得相當不錯,有段時間我沒事兒就哼著Hello Sadness的副歌部分...

由於胡蘿蔔慘劇看的太多,每當有旋律寫得很好又很複雜的新人出現(比如Ed Sheeran、Tom Odell、Lorde、John Newman、Bastille...),除了為他/她點贊,我內心還有一個小人蹲在角落默默繞手指:「別看現在跳得歡,等旋律寫完就拉清單!——哦對了,我還等著Florence and The Machine和Fun.的第三張專輯呢嘿嘿嘿嘿....」——抱歉我不該這麼陰暗...

如果把上述的「旋律重要性減弱、風格化凸顯」和「簡單流暢旋律」結合起來,就會出現Kurt Vile和Ty Segall的情況:寫歌跟寫Demo似的,一年出一到兩張專輯,還能用Side-Project名義再出一到兩張專輯,這未免...太嚇人了...不少迷幻民謠就是這樣來的...如果將「旋律重要性減弱、風格化凸顯」和「複雜旋律」結合起來,就會有Arctic Monkeys、Beach House、Fleet Foxes、Deftones等各種風格的樂隊...

我要再次重複一遍,音樂創作沒有定律可循,我只是用列舉法說明幾支著名樂隊的大致創作思路。我記得很多年前聽到My Heart Will Go On還會擔心:那麼好聽的歌曲,以後再也聽不到了怎麼辦?事實證明這只是杞人憂天,因為「旋律」並不是界定「好音樂」的唯一標準。所以我對「只要活得更長,就能聽到更多的好音樂」還是很有信心的。


看了 @丁勾 大大的回za,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擴展到整個音樂界來看,不僅僅局限於流行音樂。

古典音樂結構夠複雜吧~其實很多大師的作品也沒有一個複雜的旋律

我要舉例,而且這幾個例子都是晚期浪漫主義及其以後的(古典音樂發展到後面越發複雜龐大)、也不是非常熱門的大俗作品(大俗作品的旋律一般人聲性確實很強,因為容易模仿而容易被記住),控制這兩個變數後隨手舉一些例子:

Scriabin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主副部旋律都非常簡單,尤其是副部簡直就是一個音型的下行模進;

Mahler的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主題,他的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還是兩隻老虎呢!

再比如Ravel的f小調弦樂四重奏第一樂章的主副部主題,副部主題還有點世界不知道哪個民族音樂的感覺;

Rachmaninoff的第一首前奏曲開頭同樣也是3音動機搞定。

古典音樂的理念就是將簡單精鍊的音樂材料加以發展形成龐大的整體,一部交響曲動輒幾十分鐘,哪怕一般的鋼琴奏鳴曲也有將近10分鐘。

而一首流行歌曲的長度一般不過3、4分鐘,在如此少的時間之內表現空間必然有限,再加上:

人聲本身就是一種音域很窄的樂器;

藝術歌曲是拿給歌唱家唱的,流行歌曲是拿給老百姓唱的,需要的音域就更窄;

如果在音高、節奏甚至在調性上變化太過複雜,寫出來別人根本沒法唱,自然傳播度有限;

一首歌又不光是你丫的唱歌的人在吼嗓子,你人聲不能和其他樂器在音程度數、頻率等要素上打架,寫出來的旋律要給別人留空間。

……

在綜合其他因素可以得知,尤其在流行音樂界里,多數情況下把旋律寫得很複雜本身就是不太妥當的行為,無論它能否寫得好聽、寫得流暢,聽覺感受始終會差點。

當然不排除旋律複雜且成功的案例,但誠如 @丁勾 所說,耗血太多,技能CD太長。

BTW,我覺得比如上面的Can You Feel Like I Do旋律並不算太複雜,也覺得不好聽,當然這只是個人意見。真正比較複雜的,舉個例子,嘿裘德真的該算一個。

所以,要想做一個有點逼格的樂迷,千萬不要擔心「旋律沒得寫」,那根本不是音樂的全部。

旋律的表現空間這麼窄,你是願意欣賞一個在籠子里跳舞的小猴子還是去花果山看齊天大聖?

你可以去欣賞它的和聲,它的節奏,它的配器,以及這一風格在音樂史上的來龍去脈,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且一定要注意音色!音色是現代音樂人最關注的東西,作為樂迷也應當「與時俱進」嘛:)

Hans Zimmer這種大神就不用細說了,比如之前很火的絕命毒師之主題曲,旋律非常簡單,基本上就是保持著一個節奏型然後將一個旋律小三度音程向上擴張,但是音色上的考究著實很深……

當然,音樂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爵士樂裡面確實有不少複雜的旋律,好些爵士歌曲長度也很長。但問題是人家的音樂理念不一樣,人家玩的是即興,況且很多爵士名曲也有一個抓耳的主題。


我覺得周杰倫就是好例子。。先確定個風格專精一方面,這一方面都撐不下去了轉型,現在周董已經是影視歌導主持製片等等等等N棲藝人了。


我覺得他應該去親近一下大自然看一些沒的東西,心裏面放鬆了,不壓抑了自然就來東西了,我覺得住市區的音樂人做不出很好的東西


圈子就那麼大點,唱不行就去演被,演完再唱,有孩子了玩孩子,年齡大了去拍椅子,出路大大的有阿


你在說東尼大木君么?

可以一直民族風啊

從最早一張專輯一首民族風

到現在一直民族風~~

現在大木君已經專心演藝事業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張碧晨和楊宗緯在《歌手》合唱《涼涼》的現場發揮?
關於這個中國公司推出的韓國男團uniq,大家是怎麼看的?
為什麼演藝圈不需要持證上崗?
歌手演唱時戴的耳機裡面放的什麼?
如何評價這次2017年江蘇衛視的跨年演唱會?

TAG:音樂 | 流行音樂 | 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