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克服喜歡買大量書而看不完的缺點?
實體書和電子書都買了一堆,電子書買了上百本,涉及各個方面的書,但根本看不完,養成了收集書而不看的壞毛病了,總以為書買了就感覺安心了,但是放著又看不完,iPad,手機,Kindle裡面都放了很多書,我感覺是執行力不足加興趣過於廣泛導致的壞毛病。愛好雜而不精的孩子很痛苦,只能通過囤積書來消除不安感。
請教各位:1、樣克服這種壞毛病?2、如何有效的閱讀,提高閱讀效率與質量?3、《如何閱讀一本書》我看過,但裡面的閱讀方法還是作者的,很多書都是看後都還給作者了,請問如何把書中知識法轉化為自己的?通過習慣么?很多時候當我們在談論閱讀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4、iPad,電腦,手機,網頁,新聞,rss,IM,消息大爆炸,環繞周圍的信息根本處理不完,怎麼管理自已的看書時間?PS:其實這都可以提幾個問題了,但是我感覺這些問題都是相關的,提一塊方便大家討論。
我以前也有這個癥狀,也苦惱買了看不完,或者說是想看但是總是會分神去玩手機玩電腦。後來我堅持了一個月,把電腦直接放在公司,每天下班吃完飯就看書,一個月後已經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了,不會再隨便分神了。3月份開始實施這個計劃,到現在已經看了140本書了。
看不完沒關係,只要你一直在看就好了。
前幾天在買書如山倒 讀書如抽絲小組看到一個貼,有人問你們買這麼多書都看了嗎?為什麼一直買書?
有個回答非常好:當我想看一本書的時候,它就在那。書這東西,是永遠看不完的,只要你保持閱讀的習慣就好了。曾國藩讀書觀點可以解決你的幾個問題
1、怎樣克服這種壞毛病?2、如何有效的閱讀,提高閱讀效率與質量?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這與現在流行的GTD思想是吻合的,GTD認為人生最大的不安的來源不是事情太多,而是有很多事情你該做卻沒有做,換成讀書也是一樣的。
如何把書中知識法轉化為自己的?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其精髓無非就是堅持與記錄,特別是自己的心得體會。
胡適也有類似的說法:
要使你所的印象變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記錄或表現成文章。---引自《介紹我自己的思想》
---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
怎麼管理自已的看書時間?
這個「老曾」沒說,只有個人經驗的分享:讀書應該是一件長期而又持續的事情,最好養成每天固定時間讀書的好習慣,我一般是睡前,一直看到困,就可以睡了。額外的零散時間隨時都是,想當初《信任代理》我是在公司廁所讀完的......
曾國藩還有個關於讀歷史的:
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當然有個前提:去選好書讀。
分享幾個選書方法:
1.他人推薦:名人啊,領導啊,書的作者在書中提供的參考書籍啊。我看的大多數書,都是這個來源。
2.豆瓣評分:選出經過時間沉澱且評價較好的書。
3.關注相關行業最前沿的科研單位、大學等相關人員的最新論述。
書非借不能讀也。 ——《黃生借書說》看見心儀的書,先從圖書館借來讀。若是當真覺得有價值,在買一本珍藏。
借給別人看,然後別人不還給你,你就想讀了
總的來說不了解自己才會有那麼多興趣,這種無所不能的感覺在青春期特別躁動。
這種情況下,其實跟限制自己手淫一樣難,但是不一樣的是,大多數人跟你說手淫傷身,我們不論對錯,你的快感多少還是帶有點罪惡感,說不定咬咬牙就成功把蒼老師封印在移動硬碟裡面。
但買書不一樣,知乎/微信上雞湯文總是讓你多讀書,各領域的高質量書單都讓你蠢蠢欲動點擊購買。
每次當你懊悔沒有看那堆未拆的書時,就有個磨人的小妖精在你耳邊說「沒關係,那些太難了,你應該多看一些基礎一點的書,或者來基本簡單有趣的先吧!」 好了,晚上下單某東第二天中午送到你面前,你在收快遞時就能高潮,哦不,拆完快遞高潮了,哦不,拍個照放朋友圈立志國慶七天要攻下它!
愉快的國慶過了,你只看了幾頁書,你又陷入深深的自責了。
「不!我是積極向上的好同學,我要學習!我要努力向上!」你吶喊完,就熟練地拿起 Kindle 在書城加了十多本書進購物車。。。以前的人裝逼,買書-看書-看完裝逼。現在很多人,買書-裝逼,直接跳過了看書的過程,我認為不是浮躁,而是社會壓力導致的。工作的角色就如螺絲釘,買房壓力大,娶老婆壓力大,在你的潛意識裡面,有種無形的壓力要你得志,你不自覺看得越來越快,你想靠大量輸入來獲得大量的輸出。
現在互聯網發達,書還沒看完就能在豆瓣上看到無數牛人的書評,知乎各種大 V 的獨特見解,最後你發現自己太菜了。他們總是人帥有錢讀書快,貌美有型視野廣,你很挫敗,在不安中繼續看書越來越難平靜,但那股無形的壓力又涌了出來,你的大腦告訴你要加快腳步追趕啊,於是你很多下意識地買書行為,過了很久都不能察覺自己真正買書的理由。
但這真的不是社會的錯。而是你,你工作學習忙碌,想在業餘8小時加強自己的能力,從不敢「浪費」時間,所有精力都放在上面所說的過程中「奮鬥」。
可惜,你從未把注意力放在了解自己身上,自己都不了解自己,自然無法應對各種莫名其妙的壓力。你可以在下班回家裡靜坐,關閉手機電腦,什麼都不想。你可以不帶手機在喧囂的麥當勞,坐著看人來人往3個小時。你可以去圖書館/咖啡廳,一疊白紙和一支筆,度過一個下午。
其實,我說的都不一定適合你,只是給些方法你試錯。但你想走出怪圈,可以用新鮮的方法去刺激自己從不同角度看待自己。多看閱歷統計我閱讀時間超過99.47%的人(OvO)
分享一點點經驗
實體書:
看上什麼書只放購物車,別下單,過一個星期再來看看,購買慾瞬間消退很多。或者上豆瓣看看書評,有的總結提煉的好,根本不用買原書也能了解中心思想,尤其適合什麼職場法則三千條之類的教程類書籍。Kindle:
首先整理你所有的書籍!我個人是將虛擬,非虛擬作為大類,剩下再分別分為人文社科外國文學等等等等。做完這步之後,把整個文件夾移回電腦里,然後在全部書籍里挑出你目前,目前!最想看,或是最有興趣的兩到三本書,放進Kindle,其餘清空。給自己一個外在的強迫力,專註於當下這本書。
我電腦里少說也存了兩千來本了,慢慢磨慢慢看唄(≧?≦)看書說到底是為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本身就不是功利性和目的性特別明確的。
但看的時候要帶著批判思維和明辨能力。另外在《每周工作4小時里》,作者傳授了一個非常非常有用的技能。
及時止損。如果看了四分一發現這是本爛書是部爛電影,那就停下,刪除。沒有必要為了追求一個圓滿浪費你剩下四分三的寶貴時光。祝題主享受閱讀的快樂=3=我覺得閱讀的大忌是在潛意識裡給自己定讀書目標。像我今年要讀多少本書,我的閱讀量只有多少本不行我要再多讀100本才行之類的想法,最好不要有。為什麼呢,因為我以前就是在這種念頭作祟下,往往買了過多的書,而自己卻讀不完,壓力一大直接就放棄,束之高閣。等過一段時間覺得不行還是要讀書,結果看到艾瑪剛好某某網買書打折滿300還送50,又是一個不讀書找借口墮落的輪迴...在多少次糾結痛苦後,我決定改變這個陋習,並定了個看書的規矩:第一,在看完一本書之前絕不碰第二本。當然,如果書本身內容不好是果斷得放棄的,但這個涉及一個好書的選擇問題,這就見仁見智各取所需了。第二,看書的時候絕不碰電腦和手機。第三,不給自己下讀書指標。就這樣,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我的閱讀量就這麼慢慢增加了,而且這個過程中我本身是輕鬆和愉悅的。閱讀應該是個人的生活態度,讀書的益處不用多說,只是我們讀書的功利性太強,虛榮心太重,今天讀了點人文讀本,便覺得自己是半個文人,明天讀個日常經濟學小知識,又勵志要當經濟學家,後天看個窮游攻略又異想天開要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們老是想走捷徑,要一口吃成胖子,結果折騰來倒騰去,沒人發覺我們就是那玉米地里的猴子——貪婪沒有毅力不能堅持而半途而廢,到頭來兩手空空一無所有。
看書不要圖快求量,如果一本書夠好,能對自己有所啟發並化為執行力,改變並提升自己,那麼你半年讀一本都是極好的。否則就算一年讀個一兩百本,除了書名和作者簡介你沒記住啥,即使閱讀量蹭蹭蹭上去了朋友面前倍有面子說話貌似有底氣了,但那些書的養分沒真正進入到你的身體里被吸收,你也沒有與作者有超越時空的對話與交流,沒有擦起理智的火花或引起思維的震蕩,那我們這種讀書的行為也不過是一種遮蔽自身無知本質的虛榮罷了。
讀書其實就是一項娛樂活動而已,和看電影玩遊戲聽音樂沒有什麼兩樣,只不過這種娛樂是純精神層面的,看似有些逼格,其實完全沒必要看的那麼神聖。單純通過讀書來學習,對一般人來講效率低得簡直不忍直視好嗎!!真正想鍛煉提升閱讀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還是得回歸到筆頭上來,多記筆記多寫日記什麼的,有計劃有規律地強化已吸收的知識為長期儲備,最好能進行歸納與演繹。要不死讀書讀死書是真的會讀書死的!!!磨嘰了這麼多,答案也就一句話:不要去想書櫃里還有多少書沒讀完,只管從裡面選一本現在想看的書出來,甩開電腦甩開手機,找個舒服的地方坐下,打開封面,看吧。個人經驗,大家隨便看看...其實嘛,真覺得自己要多看書的人,少刷點知乎豆瓣也是極好的....你買了那麼多書,因為你認為書中的知識有益於你;你之所以不讀書,是因為你並沒有在那些書中找到你自己的影子,沒有情感的共鳴,自然就不想讀了。所有一切在於目的,所有目的來源於價值觀,價值觀受社會影響。在這樣一個社會,你形成了不正確的價值觀,有了沒有目的的盲目需求的目的,所以就買書了,但是由於這些目的不是自己而是社會加之於你的,所以你不能也必然沒有利益去讀它們。克服了上述關係鏈中任意一條,就可以打破這個怪圈了。但願對你有幫助。
問題太多,關於買書不看,我講講我的理解和建議。
按照整理書籍的講法,如果買書當時不去看的話,後續看的可能性會非常低。親身經歷也是這樣。所以最可能讀書的時間是購買後的幾天,所以建議一次買最近要看的2、3本即可。
像買書多不看,和我之前的狀況一樣,純粹是滿足內心的安全感,但因買的多,反而基本不看,帶來了負罪感。
我建議先明確自己的近況需要哪些書,將沒用的書先清理掉,集中時間看這幾本自己非常想看的。一次攻克的成就感會非常激勵自己,如果有收穫,更有一種賺到的感覺。和題主有相似的毛病,但已經想開了一些,希望能幫到你。
很多答案大談計劃與執行,我認為這些都不能切實解決題主的問題。每天讀規定的頁數、一本書看完再看下一本云云,是個人都能想到的辦法,並不是什麼獨門秘籍,相信每一個有志於讀書的人都在儘可能朝這個方向努力。每當我們為自己沒有超人的自制力和記憶力苦惱時,泛讀精讀結合、做摘抄寫筆記等等提議自會蜂擁而至——這些不說婦孺皆知,也是老生常談了,我相信題主不會不知道。
能堅持任何一種讀書方法都是好的,只要把書真正讀進去,有所思有所獲,目的就達到了,把讀書搞得和打針吃藥一樣不是我們的初衷。其實也遠不必懷疑自己,只要想想每個期末考試之前的日子和考研成功的例子,就都釋然了:逼到了份上,什麼書、多少書都是能看完的,不是嗎?就算看不完,也長了很多經驗,看一分有一分用。
但如果只是為了博覽或怡情,不是為了在規定時間內掌握規定知識技能這麼迫切強烈的需求而讀書,我覺得題主大可以想開一點,別太焦慮。藏書家們也不會讀盡自己所有的書,換成電子資源也一樣,這是人之常情。對於讀書這件事,我目前的看法是六個字:盡人事聽天命。
看別的答案有所提及,我也這樣認為:讀書和看電影、逛街等其他活動相比,在發掘人的進步空間上有高低之別,但格調上沒有貴賤之分。就像不同正當職業的薪水有高低之別,但格調上沒有貴賤之分一樣。所以我們讀書就讀書,讀得慢就讀得慢,不要先天預設一個光環,給自己增添不必要的負擔。私以為真正的讀書人(也可能他們作為天才不懂凡人之苦),心態都是很平和的。
另外,我認為當下許多鼓吹必讀書單的論調有點兒過火,好像不談論某些書、不讀某些書就不配做人一樣。和備考有點相像,真是要看個人心力,別人說再多也是沒用的,和興趣吻合的書讀起來自然不覺得難受。
不讀又不會天塌地陷,給自己倒找一堆焦慮,得不償失。
最後,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讀書和找對象一樣,要靠緣分。顯然我和題主一樣沉迷於這個找的過程,找著了就喜新厭舊然後跑掉了,不想費力維持……大概是人的劣根性之一種。
然而,久別重逢和老房子著火,體驗何其絕妙啊!(不是)
書能容忍我所做的一切,書能等我一生,所以我喜歡書。
祝題主學問日進,天天開心。我以前有一個方法,看兩本才能買一本新的,效果很好。因為內心的慾望是買新書,但是給自己設了一個限!
自從有了kindle……就不是這樣了去一個上不了網的地方,我覺得北京很多地方的水泥牆特別厚,3G都上不了,譬如我們公司旁邊歐美匯三樓的雕刻時光啥的。進去了之後手機就只能打電話了,平板啥的沒有網路,大部分功能成了廢物,正好適合看書。
首先,題主對知識的渴求和好奇心值得我學習。在娛樂手段越來越豐富的今天,主動讀書表現出一種上進心,愛讀書的人,我想學識和修養都不會差到哪兒去吧。
接下來分析一下題主遇到的困難,我認為根源在於兩個方面:
1-【選擇困難】
書太多而時間有限,主觀上不易判斷,客觀上又不具備學生階段那種「指定教材」式的強制力量替我們做選擇,因而難以抉擇。2-【沒有期限】
項目有工期、考試有考期、寫稿有截稿日,而自發性的讀書往往沒有這樣的時間限制,缺乏緊迫感,容易拖延。最後說說我的解決方案。
1-解決【選擇困難】的問題
先做「加法」——把最近一個月想讀的書統統拿出來,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最近一個月」、「想讀」。不想讀的書,丟到一邊;一個月之後才會想讀的書,也丟到一邊,剩下的統統留下,我們得到【書單】。 再做「減法」——假如現在發生火災,你帶不走【書單】里所有的書,必須扔掉一些,而且一旦扔掉就再也拿不回來。好了,動手扔吧,直到剩下最後一本書,就從它開始讀。2-解決【沒有期限】的問題
把這最後一本書翻一翻,估計每天能讀多少頁,假如有400頁,計劃每天讀20頁,那就是20天讀完,再預留出20%的時間(4天),24天內,必須讀完。 做個記錄表,每天讀到多少頁,都記下來。 如果怕自己定力不夠,還有最後一招,找個朋友,承諾他24天後,把這本書送給他,強行給自己設定一個讀書的「交貨期」 開卷有益,祝大家閱讀愉快。個人見解,有錯勿怪前提:你要明確一點,你為什麼要看書?假設你能活到75歲,900個月.一個月看4本書.一輩子也就3600本書.所以,要先明確一點,你看書為什麼?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在明確了,為什麼讀書之後.
問自己幾個問題:看書前:我看這本書希望的結果是什麼?看書後:我看書前的希望結果達成了?下一步該怎麼做?接下來我要看那些書?參考下搞定 (豆瓣)搞定Ⅲ (豆瓣)OK,上面都是一些理論.隨便哪裡都能找到的.
就像所有人都告訴你「1+1=2」,但沒有人能證明一樣.不過,我相信關於樓主的問題:1、樣克服這種壞毛病?
買書不看,怎麼能說是壞毛病呢.
套用倉央嘉措的《見與不見》你買,或者不買書
書都在那裡不悲不喜你看,或者不看書書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說不定你愛看TED,愛刷知乎,愛攝影,愛旅遊.對不?2、如何有效的閱讀,提高閱讀效率與質量?
3、《如何閱讀一本書》我看過,但裡面的閱讀方法還是作者的,很多書都是看後都還給作者了,請問如何把書中知識法轉化為自己的?通過習慣么?很多時候當我們在談論閱讀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2.做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壞筆頭
3.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方法中,成本最低,最可行,想像力最豐富的一種.打個比方:你可以自己週遊世界,也可以看週遊世界的人寫的書.你可以自己去實驗,讓蘋果砸腦袋,推算出F=GmM/r^2,也可以不用.因為牛頓被砸過了.他推算出來了.寫在書上了
4、iPad,電腦,手機,網頁,新聞,rss,IM,消息大爆炸,環繞周圍的信息根本處理不完,怎麼管理自已的看書時間?
4.保持一顆求知的心.看書還是刷知乎,都是它的表現而已.
我覺得這是一種囤積症,和必須把冰箱塞滿、電腦硬碟總是標紅、衣櫃里總是有一堆從沒穿過的衣服一樣。。所以同意樓上,這種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行為可能就是為了某種安全感。看書本來是一挺快樂的事兒,不是什麼強制性的義務。
.........吃驚,我怎麼能看到這種問題
先分享個方法,就是想買的書不要急著下單,放購物車裡或者在豆瓣上標記一下就好,等到急需或者馬上就要看的時候再下單,現在電商也挺快的,有時次日就送達了,慎重參加大額滿減購書活動。
其實我自己買回來的書也看不完但我不太在意這件事情。原因如下:
1.我每年大概花費500元左右買書,買回來但沒看的書大概有一兩百元,本科+碩士七年積累下來就很多了,但是我算了算無非就是每年少買件衣服的事兒,相比其他非理性消費,這點錢不算多。2.沒看完的書我或多或少都有翻過,也有些許收穫。3.現在看不進去不代表以後不會看,逼著自己看只會適得其反。4.誤買了一本爛書,果斷不讀,賠上了錢還要賠上時間么?5.由於常年買書,選書的水平不斷提高。6.對我而言,有一個個人圖書館會促進我讀書,方便我查閱資料。7.就算最後真的不可能看還可以送人。8.我所需要考慮的事情僅僅是花這些錢收穫這些知識值不值得而已。我曾經有一個室友很少買書看,偶爾想買一次書要糾結半天,先查查圖書館有沒有,然後再嘀咕買回來要是不好看怎麼辦,我問道:看你下館子買衣服的時候怎麼從來都沒糾結過?然後,他就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所以在我看來這真不算什麼缺點,不看書不買書才是缺點。本來想曬下書架,在外出差沒得照,電腦里只有這張帶人的老照片,大家湊合看吧:---------------------------------------------------------------------------------------------------------------------------更新:額,剛剛看了一下買書的賬號,貌似低估自己了,有兩年買書也有800+,好在大部分都看過,至於屯書不看的童鞋,我就啥也說不出來了。有人留言說照片中的書類型比較單一(也不算吧比如《羅素論幸福人生》),我讀書是這樣的,有陣子就瘋狂讀周國平李敖,有陣子就瘋狂讀傳記,有陣子讀了好多蘋果和喬布斯相關的書,照片里那會兒讀中信的經管書比較多。一般都是跟我的生活狀態、個人經歷有關,讀周國平那陣子是因為人生低谷,快找工作的時候就讀了些職場書籍,讀喬布斯和蘋果的時候是因為iphone引爆潮流,後來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發現原來這就是所謂的主題閱讀,對我個人而言,這種方法真的很奏效,而且我覺得,如果能在人生體驗的當口讀相應的書才是最受用的,我稱之為體驗閱讀。如何克服書多而看少,如何提高閱讀質量。
喜好與迫切需求
在所有書中,首先你應該整理出自己喜好的書本,以及迫切需要從中獲取某些知識技能的書本,因為喜歡與最迫切的需求會提供你源源不斷的閱讀動力,促使你堅持讀下去,而這些書本也是短期內就可以從中獲益的。閱讀分類
篩選出自己迫切需求的書本閱讀以後,為了堅持讀完所有手上書本,你應該為你的所有書本及電子書進行分類,這個分類不是說對書本的知識進行分類,而是對書本的閱讀時間與場合分類。比如某些技能類書本(類似語言類書籍)你可以分到清晨閱讀;某些新聞、短片故事、激勵書籍可以放在早晨上班路上閱讀(這類書籍通常是電子書);某些雜文隨筆可以放在下午茶時間閱讀;某些小說類書籍可以放在下班路上閱讀;某些人物故事及喜好的書籍可以放在睡前一小時閱讀,當然我的分類不一定正確合乎生理,僅作參考。思考與分享為了鞏固閱讀效果提高獲益,閱讀過程中你需要保持思考能力,閱讀不是為了看完某本書某段落,思考可以讓你進入書本的「境」,閱讀完某章節,某本書以後,你可以在朋友,書友會,豆瓣網等線下線上分享你的閱讀體會,這樣能有效的保持你對知識的牢固。這算壞毛病嗎,恩。。。
買正版總比看盜版好。看不完總比不看好。拉動內需拯救出版業也有你的一份力~同樣病症患者在此自我安慰,讓我們抱團取暖噢耶(不知道有人家裡兩櫃書外加兩位數正版遊戲都爛尾這件事有沒有讓你心情好一點)感謝各位的回答,經過幾個朋友精彩回答的提示,我總結出一些閱讀的方法,現在分享出來以供大家討論。
關於選擇困難症:
@尹為@袁寶新 答案中克服選擇困難症的共同點在於一次只讀一本書,一本未完之前不讀第二本。@羅瑤@上官文商 答案中克服選擇困難症的共同點在於把迫切想讀幾本書篩選出來,集中讀完。@上官文商 提到閱讀一本書可以制定閱讀計劃,這方面前期可以通過GTD軟體制定計劃,然後形成閱讀習慣,習慣養成後的讀書行為都是自發的,是一個好辦法。@羅瑤 提到閱讀分類可以依據閱讀場景分類,這是一個好思路,一般的書架分類都是依據知識類別來分為比如:技術、投資、歷史、心理學等。而依據閱讀場景來分類則可以分為:深度閱讀、淺度閱讀、隨時可讀等。深度閱讀可以在晚上讀一些投資、技術類的書籍;淺度閱讀則可以在中午讀一些報刊、周刊、雜誌等信息類書籍;隨時可讀則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小說類書籍。關於知識轉化自身技能:
@羅瑤@袁寶新提到通過讀書筆記、思考分享來深化知識從而轉化自身技能,通過分享自己對書中知識的理解來形成自身習慣。解決方案:
結合上述幾位,我總結了如下方法。由於我電子書居多(220本),實體書少而且不方便攜帶,現在電子書則通過手機、iPad、Kindle來閱讀,以前主要以Kindle為主力閱讀設備,現在發現iPad更適合閱讀技術類書籍,而Kindle適合閱讀小說、社科、管理類書籍,手機則適合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小說、信息類書籍。首先,下圖是我對電子書書架的整理:其中主要的三部分就是在讀、想讀、讀過待結。從技術、投資、小說、歷史、職場、心理學等書庫中篩選出自己迫切想讀並感興趣的書籍放入想讀書庫中,從想讀書庫中篩選出幾本有關聯的書籍(不超過四本)放入在讀書庫,讀完後的書籍從在讀書庫移入讀過待結書庫。每周周末從讀過待結書庫中找出需要寫評論、分享、思維導圖的書,如果總結完畢後就刪除此書(默認還保留在雲端)。大體流程就是這樣,解決了選擇困難症與知識轉化自身技能的問題,最重要的要養成一種習慣!習慣成了,一切都是下意識的行為。最後,衷心感謝所有提供答案的朋友!
現在要做的就是執行這個流程從而養成自身習慣。推薦閱讀:
※Windows 上有什麼比較好的可以閱讀 ePub 格式電子書的軟體?
※目前的kindle和多看在排版方面就真實的閱讀感受來說差距大嗎?
※多看電子書那種精美的排版怎麼實現的?是EPUB嗎?
※多看閱讀有哪些體驗不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