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對藝術、文學、社會等等的審美觀是不斷「進化」的嗎?重點在於、如果作為進化,那進化存在終點嗎?

比如,健康勻稱的身材開始成為目前體型審美的主流,我個人包括身邊很多人都就不認為自己會認同過胖或過瘦的體型是美的,但是過去對這兩類體型的喜好確實存在過。

當然這只是個最粗淺的栗子...


審美觀談不到進化,只有演化,我們很難說哪種審美觀相對於其他審美觀就是先進的。


是的,是不斷進化的。

但這種「進化」,不是內涵的提升,而是外延的拓展,有些根本性的東西自古希臘古羅馬先秦時期就沒有改變過,但它們的外延在不斷豐富和細分——比方說古典文學和先鋒文學並存,蒙娜麗莎和杜尚的小便池並存,科學和宗教並存這樣子。你所說的例子——健康勻稱的身材開始成為目前體型審美的主流——你使用了「主流」這個詞,表明還有許多「非主流」的審美存在(比方說喜歡美腿絲襪、喜歡老人、喜歡胖子……),並且它們各自也擁有為數不少的擁躉,這就是「進化」。

總之,從前沒有的新流派、新審美、新認知不斷湧現,並為人們所了解和接受,這無疑是「進化」。

其原因,當然是因為信息技術的進步——信息極大豐富,交流極度便捷。

一個戀足癖要找到另一個戀足癖在過去是很困難的事,但現在變得很容易;如今,一份《華盛頓郵報》周末版所提供的信息,超越生活在中世紀的人一生所能接受到的信息。


首先藝術、文學、社會等學科對藝術、文學、社會等等的審美以及審美觀這三條是要區分開的。

學科是指對該領域的研究,人文學科的發展是毋庸置疑的,從這個主義到那個主義,從這個思潮到那個思潮,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還在發展,那麼人文學科的進步就不會停滯。

對藝術,文學,社會的審美是一個實踐過程,它依照人們的審美觀而實現,所以會隨著人們的審美觀的變遷而變化。

所以,最終還是落腳到審美觀的問題上,審美觀是一個人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對世界觀的研究是哲學,對審美觀的研究則是美學。

美學的研究範圍包括美的本質,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審美價值等等,古典的美學研究從鮑姆嘉登創立哲學的美學分支,到康德三大批判中的《批判力批判》,黑格爾的《美學》,再到現代美學,美學的發展經歷了杜威的「經驗美學」,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論,和分析美學、接受美學、存在主義美學等等階段,可以說美學的發展是與哲學的進步齊頭並進的,哲學發展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實踐活動的擴展而不斷前進的,美學緊隨著哲學的腳步,那麼對於審美觀這一美學的基礎,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審美觀是不斷變遷的,且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擴寬而不斷擴展,它的終點,就是社會停止進步,人類實踐活動停滯的那一天。

至於這能不能叫進化,歷史還有開倒車的時候呢,不是嗎。


審美是主體經驗(童年經歷與後天教育)+時空,歷史的制約共同構成,如果說審美是進化的,不如說審美是隨時代而改變的。而且也隨個人的閱歷改變。

在每一個時代,難做到的,都是美的。

「進化」代表著我們論及的這個概念,是時間點上的後者永遠優於前者,而不會開倒車。比如現代人可以理解原始人的刺青穿孔,但很難認為這是「美」的,因為那種「審美」植根的社會構成方式已經消失了。

進化是否存在終點這個問題,看你賭人類最後是走入增熵的熱寂,還是共產主義了。

另外我覺得毀滅和死亡也是美的(如果你願意接受弗洛伊德的死本能理論)但很明顯,這不是「進化」的,而是反人類的。但是這種審美一直存在於人類文明史上,我想人類文明再進化也很難拋棄對這一部分的依戀。(至於為什麼,那又是另一個問題)


從只享受大眾文化到只享受精英文化不是進化

從只能享受單一文化到多種文化皆可享受才是進化

因為

人從文化中所獲得的幸福感的提升才是人對審美的進化。

所以

多元化本身並存並不是審美的進化而是審美可能性的擴展,而這擴展是由審美需求帶動的。從側面可以得出審美是在進化的它作為目的因造成了藝術多元化的現狀。

審美能力的終點還真是頭一回聽說。

稍微轉化一下,文化接受力的終點,只要有人能創造出新的文化產品那就一定會有人去接受它(哪怕是作者本身),所以審美的終點應該是文化史終結之日。

在可預測未來不存在其終結可能性


把不健康的、孱弱的瘦骨嶙峋視為漂亮,把金錢作為衡量人的象徵,給耗子拍動畫片,對信息和知識淺嘗輒止而不深究探底……明明是在退化。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跳舞?
剛剛開始學素描,一定需要買畫架和畫板嗎?用畫架畫板的好處在哪?
紅歌是藝術嗎?
如何理解「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這句話?什麼叫「時間藝術」?
如何用美學的觀點理解馬塞爾·杜尚的作品《泉》?

TAG:藝術 | 文化 | 文學 | 審美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