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雲服務和谷歌、亞馬遜相比差距大嗎?表現在哪裡?縮小差距的關鍵是什麼?

在我看來,iTunes Store(包括 App Store)或者 iCloud 或者 iMessage 都是十分出色的服務,其服務規模也讓人咂舌,甚至線上零售商店的體驗也很讓人非常滿意。但似乎始終有一種論調認為蘋果的網路服務很差。或許是我知道的不多,所以很想好奇差除了是地圖服務沒有數據積累,除了 iCloud 服務有時候過載中斷以外,具體對比公認夯實的 Google 和 Amazon,蘋果究竟差在何處?產生差距的原因是什麼?是關鍵技術還是人才?或者,其實根本各有優劣方向不同?


說差距我認為有失公允,應該說是差異吧。

如果你只有mac,iPhone,iPad,那麼蘋果的雲服務對你來說會是非常完美的。因為蘋果是一家硬體起家的公司,它的軟體是為硬體服務的。它的基因首先是做出完美的設備。

但這幾年蘋果的影響力太大了,產生了非常多的「跨界用戶」,比如我這樣的,使用PC,iPhone,iPad.

從PC上我一直使用google的服務,用iPhone前用的也是android,一些服務的同步和遷移非常流暢,所以給每個android手機裝GMS,是我的首要任務。

所以對於我這類被google慣壞的人,一開始上手蘋果的服務肯定會有些許不便。

Google做搜索起家,其旗下的雲服務非常之豐富,且Google從一開始就要考慮到多平台用戶的需求,因此做好網路服務是他們生存的基礎。而且和amazon一樣,從一開始google就積累了大量的數據為其做支撐,而蘋果上線app store開始使用統一的ID,並且布局iCloud也就是這幾年的事情吧。

當然,我認為蘋果的雲服務會迎頭趕上,畢竟他們的設備現在越來越普及,但即便這樣,也無法讓所有人都習慣,這就是蘋果。


Amazon 的雲服務平台的技術能力,運營經驗和實際效果不是蘋果可以比肩的。 iCould 早期版本實際上是基於Amazon 的雲服務平台構建的。甚至,蘋果在這方面的水平,很可能還不如 Salesforce 。

Google 在雲平台上輸給 Aamzon 一頭,但是技術實力上是遠遠超越蘋果的。蘋果 iTunes 在中國悲慘的訪問狀況,推送伺服器早期繞道美國等等都是證據。

另外,瀏覽器應用的體驗上, Google 的 Gmail 等,也是完勝蘋果任何一個產品的。充分利用瀏覽器應用隨時發布,數據驅動迭代等等超越蘋果一個時代的開發方式,除了 Google ,我還可以舉出無數超越蘋果的網路服務的例子。大到 Facebook ,小到 invision 。在他們面前,蘋果小學還沒有畢業。

蘋果的優勢在於 OS ,Apps ,Cloud ,iDevices 的四者整合。他可以提供最完整無縫的服務給用戶。在最終的 iDevices 環境中的體驗,是無敵的。

而這種封閉,會被用戶整個設備中的一個非 iDevice 破壞。比如一個 Android 的手機。如果蘋果能在全線產品中做到最好(手機,平板,筆記本,TV ),那麼這不是問題。

但是,只有 4 寸的 iPhone5 ,會越來越讓這個事情成為問題。


以前是Google的重度用戶,Google的服務幾乎都用,包括App Engine。這幾年隨著iOS設備的增加和工作平台向Mac轉移,蘋果的服務已經成為主力。雖然我也是Amazon的重度消費者,但是Amazon的針對個人的網路服務用的不多,再說美國以外的地區,即使在加拿大,Amazon的面向消費者的服務也很少,所以Amazon不多說了。來說說我的感覺吧。

這個問題是「蘋果公司的網路服務和 Google 或 Amazon 相比差距大嗎?表現在哪?縮小差距的關鍵是什麼?」,基本論調我不同意。蘋果同Google和Amazon有很大的差異,無法直接比較。但就某些方面的服務而言,我認為暫時沒有競爭者。

蘋果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平台鏈的完整。從桌面系統到平板系統到手機系統,包括很多人都忽視的Apple TV,蘋果都擁有自家的硬體和操作系統,這四者的整合帶來的便利暫時無出其右者,而這正是依靠了蘋果的iCloud平台。

舉幾個例子,我同朋友家人聯繫,一般都用蘋果的Message服務。早年有過各種各樣方法,有電子郵件、Kik、GTalk等等,但是隨著蘋果的普及,大家都發現,還是蘋果的原生Message最好用。一個Apple ID,通過Internet或者手機網路怎麼著都發的到。所有對話是各個設備同步推送,換個地方可以繼續發,我常常是發著發著,為了找資料就換成Mac,這點很方便。由於是原生功能,同操作系統的整合緊密,發送照片和視頻都很方便。

蘋果的Photo Stream功能也很有用。我拍點小孩的照片,所有註冊好的iOS設備、Mac和安裝了iCloud的PC設備都會自動同步。我要給我父母看看,他們只要打開Apple TV,照片就已經在那裡了。有時候要挑一點照片編輯一下,回到Mac或者PC上,照片也已經在那裡了,非常方便。

Mac的最新版操作系統Mountain Lion整合了新的通知中心,更是進一步把iOS和桌面的體驗統一起來。Safari的自動同步,聯繫人,日曆,記事簿等都是自動推送,你打開這些原生應用,數據就已經在那裡了。我以為這種把數據推到用戶鼻子底下的能力就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好比電信行業的「最後一公里」。這背後都是蘋果的網路服務。

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Apple的FaceTime對一個有小孩的家庭是一個殺手級的應用。我自己和周圍的好多朋友都有同千里之外的父母家人溝通的需要,一般的時候Skype或者IP電話足夠了,但是一旦小孩出生,視頻通話的需求馬上增強了。目前最簡單好用的解決方案是什麼?Apple的FaceTime,沒有第二個選擇。FaceTime的通話質量和圖像質量要比同樣條件下的Skype好得多,現在還支持了3G和4G網路,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簡單好用到父母都可以自行操作。要讓父母註冊登陸Skype,在幾個菜單裡面切來切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了。由於是系統級的嵌入,所以不存在Skype那種需要打開App等著上線的情況(至少iOS版如此,另外iOS的Skype爛到讓人懷疑微軟想倒閉了……)。為了讓遠在中國的父母看到孩子的視頻,好多家庭都願意付出一兩個iPad的代價。事實上Apple的電視廣告往往都走這種家庭感情需要路線,真是直接擊中剛需……

我個人感覺,蘋果最終會把這條鏈延伸到客廳,目前的Apple TV已經展現出了很大的潛力,我相信蘋果正在悄悄布局,等時機成熟一舉推出一個顛覆性的產品,就像iPad之於Tablet。設想一個運行iOS帶有成熟的語音控制和the App Store的機頂盒……到時候有線電視和遊戲主機廠商又要捉急了……

還有國內用的很少,但是國外非常普遍的iTunes服務。iTunes不僅僅是個客戶端,而是一系列數字內容銷售的平台,其背後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數字內容消費發布系統。憑藉你的Apple ID在任何平台上的一次性購買,蘋果都能提供一致的服務。撇開價格和消費習慣,一旦當你適應了這種內容消費方式,你會發現其便利性是獨一無二的。iTunes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線音樂商店,對於歐美年輕人而言,音樂消費已經是根深蒂固的習慣了。iTunes Match服務提供了音樂的雲端存儲和「洗白」功能,一年28刀就能把你「不明來源」的音樂轉換成iTunes曲庫中的授權音樂。蘋果在這條線上唯一可能的對手是亞馬遜,事實上亞馬遜在美國提供的數字內容服務也是相當不錯的,但一是規模不及蘋果來的大,二是缺乏平台。除了桌面系統就只有Kindle Fire了,後者才剛剛起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Google自然有他無可比擬的優勢,但是這些優勢最終要讓用戶體會到,還是繞不開操作系統和桌面應用。Google在手機平台上已經開始奮起直追,但是缺乏自家的桌面系統在將來仍舊會是一個整合上的巨大障礙。另外,對於中國用戶,Android中的Google網路服務整合只能無視了。


說到網路服務,我認為無人能出google之右,蘋果更是無法望其項背。

誠如樓上所說,蘋果最大的優勢在於平台的整合以及軟體的質量與數量,從硬體到軟體,從手機到平板,當你擁有了全套蘋果產品時你才會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方便。

但事實是,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全套俱全呢?相反,google以網路起家,所有的服務都是跨平台的,用戶關於硬體的switching cost幾乎為零,能夠更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設備而不是被綁定在蘋果平台。 更重要的是谷歌跟所有的硬體廠商都是合作而不是競爭關係,從這一點上相較蘋果已經是立於不敗之地了,畢竟蘋果再強也只是一家廠商一年只能出一款手機,人總是會審美疲勞的,近來調查顯示最受歡迎最受關注手機已經不再是iPhone一枝獨秀一家獨大了,而有了galaxy lumia這等強大的競爭對手。

我認為,在將來,所有的移動設備都只需要有兩個功能就足夠了,一個是網路接入,一個是瀏覽器,所有的運算將在雲端完成,在那時平台本身的整合已經無足輕重了(當然前提是網路安全這方面做到萬無一失)。

說回到網路服務,當你登錄http://iCloud.com,你只能擁有如下幾個功能,

1,Contacts, Email,Calendar,我想這不需要多說了吧,只要你不是在中國大陸,google的服務就能甩開iCloud幾條街,就算你在大陸,這些個也只能管谷歌叫谷哥。

2,Find My iPhone,我覺得這純粹是個雞肋功能,稍微懂點iOS的人都可以在偷了手機之後抹掉,你的手機就永遠只能offline了,或許只有在手機掉床底的情況下有點用處吧。

3,Documents,Photo stream ,這兩個功能你一定需要有更多的蘋果設備才有意義,而在移動市場,並沒有像CPU產業那樣的sustainable barrier to entry,要做到壟斷是不可能的,蘋果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用他的產品,實際上它也不希望所有人都用它的產品重心一直在高端市場,這從根本上導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要麼就全套買到完,要麼這些功能對消費者完全沒有意義,無法鎖定消費者最終導致用戶群流失。同時,google的google docs以及google+的instant upload已經完全可以勝任替代對應蘋果服務的功能。

其實相比起來,蘋果跟谷歌網路服務最大的差距在於搜索和地圖,得數據者得天下,谷歌擁有兩大法寶,能夠及時地知道消費者在搜什麼,對什麼感興趣,什麼在流行,經常去哪裡,這不但使得它本身的廣告服務更加有的放矢,而且能夠讓谷歌及時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反應,這也是為什麼市場認為臉書能和谷歌抗衡的原因,事實上臉書擁有的數據比谷歌更為恐怖,至於它如何利用這些數據就是題外話了。蘋果目前在搜索方面毫無意圖,地圖又搞得一團糟導致iOS主管出走,完全是一邊倒的局勢。

最後說說Amazon,它的網路服務和蘋果谷歌很少有重疊的地方,主推銷售以及雲平台,但從它的Kindle軟體支持iOS和Android平台來看,它走的也是跟Google一樣的路線,與硬體廠商合作而不是競爭。另外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亞馬遜旗下擁有眾多品牌,大名鼎鼎的IMDB也是其中之一,我相信亞馬遜手頭所掌握的數據也是相當可觀。

當然,最新的iOS 6允許photo stream進行共享以及評論,顯示蘋果可能對社交網路也開始有興趣,不管在哪個時代,掌握消費者的喜好,投其所好才是王道,我們老祖宗說的知己知彼依然是百戰百勝。

以上。


蘋果的網路服務基本就是家用級產品,老人、小孩、以及白領MM業餘時間用正好。Google的 Apps和 GAE、Amazon Aws則在企業級、商業化應用上無人能比又各有千秋。

拿蘋果和谷歌、亞馬遜比較網路服務,那真是關公戰秦瓊,根本不是一個朝代的事。


無法在瀏覽器里查到app store的消費記錄。


Amazon就不說了,基本是個平台級的網路服務,主要面向企業用戶,和Google,Apple基本上沒什麼可比性.據說iCloud就構建於Amazon的網路服務之上.

@Avatar Ye 的答案基本上和我的個人感受差不多,蘋果的產品和服務就是個圈,你一但進了這個圈,就很難出去了,因工作關係,團隊都是使用Mac+iPhone+iPad,家人也基本是iPhone手機,平時的聯絡都是用Facetime加iMessage, apple tv暫時還沒有,但是也是計劃要買的,就是為了家裡老人家能方便看我們拍的照片,以前都是傳QQ空間的.

個人感覺Google比較強的是Gmail和Chrome,基本上無法取代. Apple比較好的是Facetime和iMessage,網路硬碟首推Dropbox.

另外iCloud也只能算個雲平台,好不好用還要看開發者的實現,有實現的好的,有經常出問題的,蘋果現在在iCloud上審查很嚴,不達到他們的要求,帶iCloud的服務想上很難了.


蘋果公司還是一個主要靠硬體盈利的的公司,也一直在完善自己在互聯網上的服務。雲服務出現雖然比google晚,但體驗一直不錯!而 Google 和Amazon都是互聯網公司。他們都是靠提供內容來盈利。在網路服務鄰域相比蘋果還是存在差距大。Ping就是一個例子。縮小差距的關鍵是什麼?通過良好的用戶體驗就可以。


推薦閱讀:

為什麼 iPhone 和 iPad 始終保留著靜音鍵?
關於蘋果公司的執行創意總監 Hiroki Asai,有沒有他的更多信息?
蘋果公司為什麼不採取低價策略搶佔市場?
為什麼看好 iPad mini?

TAG:亞馬遜Amazoncom | 蘋果公司AppleInc | 雲服務 | 谷歌Google | iClo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