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我看了幾篇文章說二戰德國經濟復甦的同時是財政破產,希特勒戰爭的一個原因是需要奪取法國的金庫才能彌補內外債。

有人反駁說當時德國gdp世界前列,但是我覺得德國gdp都在軍火上了,很多資料表明開戰前和開戰後德國食物不足。我覺得借債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是德國當時沒有外部信譽保障,借債無法拖延。


這個問題可以問的很好,但是也很專業,可以說是經濟專業和歷史專業的同志們值得了解的一個問題,估計都可以寫專著了,鄙人不才,說點東西,拋磚引玉。部分資料來自Economy of Nazi Germany

一戰之後協約國施加的凡爾賽合約讓德國支付了巨額的戰爭賠款,但類似於清末庚子合約,凡爾賽的賠款並沒有全部支付,有一些化為了其他列強對德的債務和經濟支援,比如說美國在1923年-1928年期間給了德國約價值200億馬克的貸款,協助戰後的魏瑪共和國工業復興。這一時期,德國的經濟運行尚可。

但是由於1929年喜聞樂見的大蕭條來了,美國自顧不暇,收回了貸款,英法兩國也陷入了空前危機,德國自然無法獨善其身。在這場危機中,德國工人大幅失業,國民經濟遭受到沉重打擊。

Gross national product and GNP deflator, year on year change in %, 1926 to 1939,in Germany

1933年,納粹黨正式獲得大權,亞爾馬·沙赫特被希德勒點為德意志帝國銀行的老闆,次年又被點為納粹德國的財政部長。這位仁兄為希特勒那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第三帝國的經濟復甦,他確實功不可沒。

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走上凱恩斯那條道路,也就是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1. 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比如說縱橫德國的高速公路網(當然也是為了更好地調動軍隊),就是那個時期的產物。
  2. 大力擴軍。德國的擴軍受到凡爾賽合約限制,是違法的,政府也沒有那麼多資金而舉債發展軍工,不等於在腦門上寫著「英法我要來打你么么噠」嗎?為此,沙赫特為德國再次武裝,提出了Mefo bills這一偉大構想,即帝國銀行發行Mefo bill這個匯票,相當於一個受到政府信用保護的賬外實體,用於支付軍火公司的產品,但是紙面上呢,這個東西只發了1M的馬克,就這樣,德國偷偷地重新武裝了起來,而帝國政府幾乎沒有付出特別大的代價。
  3. 配給制。德國擴軍,但是所需資源不夠,於是政府就採用配給制,限制供應比如油料啊,食物啊,blabla。通過推行配給制,獲得產業之間的剪刀差(我兔50-80年代也是這麼乾的),從而將這些資金進一步擴軍,簡直不能更棒啊!完美的產業鏈就這麼來了。其後果就是德國在30年代的農業水平相比一戰並沒有絲毫的進步,僅僅略高於1913年的水平。
  4. 沒收充公。猶太人啊,叫你們經營商店,控制零售業和物價,統統沒收。後來的種族迫害,大量猶太人的資產被納粹沒收,成為了納粹政府的囊中之物。

多管齊下,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蹟」,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真是厲害得緊。

但是,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經濟,帶來了幾個大問題。

  1. 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該何去何從?所以,這就成為了二戰爆發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納粹德國不發動戰爭,他們自己在未來就會崩潰,因為大量的債務和赤字。事實上,1936-38年,德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就成為了維持經濟的必須手段。

  2.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工業成品(德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國的出口下降了9%,進口同比上漲9%,帶來了嚴重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強行控制個人市場投資的方式來刮地皮。1934-38年,德國的非上市流通證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超過一半下降到大約10%左右。
  3. 即使在戰爭爆發,西歐都被納粹佔領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將工業產品往已經工業化的西歐傾銷,資本流動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所以可以知道,德國的擴張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所謂「換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間」,倒不如說是向東打開市場。但由於希特勒政權各方面的原因,德國沒能滅亡蘇聯,從而加速了其敗亡。

在戰爭爆發後,德國維持經濟和資源收入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點:

  1. 在佔領國的掠奪式經濟政策。在德國政府的「新領土」,德國買家以強制的極低價格購買當地原材料。所謂的「生存空間」理論又使德國強行掠奪佔領國資源,法國的全國近半的車皮被用來輸送貨物給德國;1940年,挪威喪失了自身經濟收入的20%,1943年時達到了誇張的40%。
  2. 在佔領國強制徵發廉價勞動力。當然,對於抵抗激烈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則送進集中營強制勞動。對於其他國家,主要是以廉價僱傭勞動力為主。直到1944年,強制佔領國勞工已經佔到德國全體勞動力的1/4,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

  3. 與同盟、佔領地區傀儡國的貿易。由於英國封鎖,德國基本隔絕於世界市場,無法從美洲亞洲獲得戰爭資源,於是納粹只能在歐洲範圍內尋求貿易夥伴,比如說瑞典的鐵、羅馬尼亞的石油、西班牙的鎢。甚至在蘇德交戰之前,德國與蘇聯的貿易也非常繁榮,蘇聯利用原材料、糧食和石油從德國換取了大量的工業產品。

與羅斯福新政類似的是,德國和美國在這個階段都採取了政府公共投資的方式來刺激經濟發展,但是與美國不同的是,納粹大多通過軍工產業來吸收政府投資和創造就業,走上了軍國化道路。

而我們來看美國。與德國幾乎相同,美國在40年代初,也陷入了無窮無盡的政府高額赤字和高債務的怪圈,由於美國民眾在二戰初期的孤立主義和反戰情緒,美國並沒有參戰,從而根本上解決經濟問題。二戰爆發後,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英國輸出軍火,是一個對於美國經濟的緩解,不過由於租借法案的性質,這些生產並沒有帶來真切的收入。真正解決美國經濟問題的還是1944年樹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和戰後西歐重建的馬歇爾計劃,使美國避免了戰後危機,資本得到了循環。德國發動的這場戰爭,竟然拯救了美國經濟,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令人唏噓的結果。


蘇德戰爭前夕,德國已經佔領控制了247萬6千平方公里土地和2億5百萬人口,而德國盟國另外有8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7800萬人口,蘇聯在德國入侵波蘭後又新併入了一些地區,達到1億9千3百萬人,同時擁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蘇聯當時擁有3150萬20歲~39歲的男性人口,但是俄羅斯人也只有1500萬20歲~39歲的人。同狀態德意志人有1550萬人,而在1941年5月前,德國已經有了175萬外國工人和127萬戰俘來作為勞動力。

在 資源上,德國煤和鋼優勢顯著,德國直接統治區生產了4億噸煤、3180萬噸鋼,而蘇聯只有1億5千萬噸煤、1790萬噸鋼。充足的煤使德國擁有700億度 電力(蘇聯480億度),開動了126萬台金屬切割機床(蘇聯58.4萬台),德國的機器製造工人超過蘇聯一倍。同時整個西歐也在為德國生產,那裡有 4876個兵工廠,僅法國每年就提供1300輛載重汽車和100萬發炮彈。

但是,德國缺乏稀有金屬,尤其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等一批國家的儲備880萬噸石油。

我知道截至1944年2月底德國在佔領區收入的佔領費為四百七十六億六千三百一十萬馬克,這也是巨大的經濟收入。

歸根結底,德國戰時經濟遠遠超過蘇聯。德國不是敗在經濟的崩潰,而是純粹敗在軍事層面尤其東線。軍事上的失敗更多源於工業部門的效率低下。雖然產能和機器數量大大超過俄國人,但是卻沒有生產出與這種龐大產能對應的武器產量。 加上德國產業界內部和行政部門之間,軍種之間的嚴重內耗內鬥,使得德國強大的國家機器沒有發揮出全力。 這也說明了納粹黨對國家的控制力,還是比較低下。


據我在德國問過歷史老師,當時的經濟的確是歐洲第一,主要是當時的人們都拚命為國家服務,同時在水晶之夜之後開始搶奪猶太人的財產。至於食物問題是因為德國發展不平衡,擁有極為發達的工業,然而農業卻不太好,總有食物短缺的問題。建議去看《我們的父輩》的德劇,講的便是二戰德國人的事。當所有人都瘋狂的為國家做事時,那真的很可怕


完全忽略美國/英國援助俄羅斯。單獨看蘇德對戰是不正確的。二戰時期美國還沒總動員之前鋼產量發電量就已經是德國的3倍了,總動員後更加不得了。。源源不斷的鋼材/戰備物資進入同盟國。打的德日完全擋不住


推薦閱讀:

如果曹操,曹丕沒篡漢,三國會怎麼發展?
小腳趾復趾的漢人到底是不是純正的漢族人呢?
為什麼一個世紀前作為海內最富的山西,在如今經濟卻萎靡不堪?
清末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清廷退居關外,在東北成立類似蒙古的自治地區?把關內讓給漢族政權?並且避免流血分裂?
為什麼同樣在二戰中遭受日本侵略和屠殺,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不像中韓那麼仇日?

TAG:歷史 | 經濟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