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我認為」的嗎?

昨晚突然想到一句話叫「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是盡不信書也還是不如無書。前一句是說要有質疑精神,但是對於我們不知道的內容,我們除了去相信它,沒有別的選擇。不可能因為質疑精神就質疑所有,這又是一個極端。但是,對於我們接觸到的知識而言,很多內容我們就算有質疑精神也沒有去考證的精力和能力。所以,是否可以認為這個世界——或者說,我們眼中的世界——就是「我認為」的呢?——因為「我相信」是這樣,所以它就是這樣。


世界不是「我認為」的。

但我的世界是「我認為」的。

以上就是「我認為」的。


謝邀。如果你只承認「眼見為實」,那麼,你可以認為我看到了什麼,世界就是怎麼樣的。

色盲和非色盲,有時候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因此他們看到的世界,有時是不一樣的,於是他們所認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如果許多人依據所見並由此產生了認知還加以了推理,認為世界是怎麼樣的,由於人與人之間,沒有絕對重合的經歷和認識方法上的差異,因此,世界是多樣的。

由於人們擁有許多相同的知識併產生了相同的認知,那麼,在相同認知的範圍內,世界是一樣的。

由於許多人都有自己的認識,於是就有了自己關於世界的解釋,由於許多人熱衷於用自己的認知去否定他人的認知,於是各種爭論蜂起,莫衷一是。

儘管爭論莫衷一是,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自己認知的世界。

不過我還是相信,大部分人眼中的世界是相似的,比如,人人都要吃飯穿衣,再比如,除非是瞎子,

人人眼中,都有日月星辰等等。於是便有了常識。在常識範圍內,大多數人的世界是一樣的。

所謂不一樣部分,主要在未知領域,對未知領域,人們的猜想可以無邊無際,求證卻難而又難。因為猜想和求證的不同,人們常鬧得不可開交,永無休止。這個世界,因此還將為此熱鬧下去。


挺簡單的一件事,就是凡事都是相對而言,而不是絕對而言。你只要認為你理解的世界是你的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就可以了。


二十世紀前的小說,作家們都是開的上帝視角,例如《三個火槍手》里主角們和黎塞留鬥智斗勇,雙方都不知道對手的牌,但讀者看的一清二楚;現在小說大都不是萬能視角了,讀者看到的和主角看到的一樣多,例如偵探小說。

對於你生活的這個世界,你永遠開不了上帝視角,得到完全的信息。你可以根據你已經看到的和別人提供的信息(正確與否還需甄別),在心中畫出這個世界的局部,再藉助想像,補全這個世界的圖景。你只能不斷的發現以前畫的有所錯誤,需要修改,但永遠不知道這幅圖何時完工。

【我們眼中的世界——就是「我認為」的呢?】你想想盲人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海倫凱勒呢?


說不定世界和萬物真的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得不到主觀想法承認的客觀事實相當於沒有。即不被「我認為」的客觀存在的世界就沒有意義。下面分類討論。

對於既可以影響「我」又可以完全了解的事物:其實這樣的東西並不多。你能說你完全了解一支鉛筆嗎?了解它的每一個分子和原子?每一個電子在每個時刻的位置?如果人類真的能完全了解這樣一個東西,那麼無疑的這是客觀事實與「我認為」的統一。即是「我認為」的事物等於客觀事物。

對於可以影響「我」但我無法完全了解的事物:這是大多數的情況。在人類登上月球之前,所謂的「月亮」到底是一張餅的客觀存在還是一大塊石頭的客觀存在呢?其實這根本無關緊要——這個未知的「客觀存在」反映到主觀上,它看起來就像是總在改變大小的一塊餅子。在這裡,「我認為」的事物概括了客觀事物的一部分屬性(月亮是圓的,會變),拋棄了客觀事物的其他屬性(月亮距離我們十萬八千里,是個衛星等等)。注意,雖然「我認為」的事物不等於客觀事物,但超出認知以外的客觀事實並不能真正被主觀想法所應用。人類看月亮像一張餅的時候,顯然是不可能去月球採礦或者考慮炸毀月球這種事的。客觀世界被「我認為」的世界限制住了。

對於影響不到「我」又不可能了解的事物:完全未知的事物,或者說是我們完全不知道其存在的事物。由於人類想像力的匱乏和自信心的膨脹,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的。假設有一種傳染性疾病,通過握手傳播,患病的人每天會比正常人多掉一根頭髮。這一類的客觀事物完全沒有被主觀想法所涉足,所以人類否認這種客觀事物的存在(但是說不定真的有這種疾病存在)。即「我認為」的世界不存在的東西,我們就忽略它在客觀世界中的存在。

綜上,客觀存在可能是個沒有邊界的平面,只有用「我認為」把它框出一部分,才是我們看見的世界。


有N個人,就有N+1個「我認為的「世界,最後的「1」代表那個「真實的」世界。

誰與那個「1」貼近更多,就會獲得更多的自由。


2015-2-13更新

題主在知乎提出這個問題,其實他心裡就默認了世界不是「我認為」的。否則,只需要自己去「認為」就可以了,哪裡需要通過提問來了解世界呢?

--------------------------------------------------------------------------

一個被毒箭射中的人,不會被「這支箭是什麼材料做的」「它沾了什麼樣的毒藥」「它是從哪個方向射來的」感興趣。佛陀打過這麼一個比方。

一個被毒箭射中的人,應該是希望有人把箭拔出來,並治療他的傷口。

這是《蘇菲的世界》講到的一個假設。

我認為,世界上雖然有很多東西是我們用有限的精力和能力無法考證的,但關鍵不在於向外去考證它,而是向內了解自己的疑惑。

看過@諶斌的回答,我想到,所有答案終究逃不過「我認為」。即使世界不是「我認為」的,到了你眼中,依然會變成「我認為」的。


世界不是「我認為」的世界,我卻只能活在「我認為」的世界中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是一種客觀存在,千迴百轉,千變萬化,怎麼能是一個「我認為」所能決定的呢,「我認為」只是自己對世界的個人認知罷了。


一個人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賦予我們所見,所聞,所想的一切以我們認為的價值,等同於一個創造的過程,而其他你沒有感受到的東西是不會被你納入你的世界的,所以從你自身來說,世界就是「我認為」的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


是的。離開「我」無從談「世界」。


世界當然不是「我認為」,可是我們除了做「我認為」對的事之外又能做什麼呢?


有什麼我們所認為正確的東西並不一定他就是正確的,雖然世界上很多事物的正義與否都有待判斷,但是當我們的做法,我們的想法違背了世界發展的規律的時候,我認為,那你是錯誤的。


推薦閱讀:

大學的這個寒假能做什麼呢?
喬布斯的世界觀是怎樣的?
一個曾經害過自己的人在自己面前瀕死,可以輕易救他,但是救他後可能要承擔他繼續帶來的傷害。要不要救他?
假如中國要創作一部類似魔戒,龍與地下城,上古捲軸那樣的奇幻作品,那麼世界觀設定應該是怎樣的?
有人覺得《三體》跟《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有些觀點相似嗎?是巧合是借鑒還是這些觀點已經普遍開始出現了?

TAG:哲學 | 人生 | 世界觀 | 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