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對白酒如何評價?
其實我們很能喝酒。。。只是喝不了中國白酒
也不是度數的問題,匈牙利也有60度的水果酒
主要是不喜歡中國白酒的味道,太奇怪了,
估計就跟你們喝洋酒一樣,覺得是中藥的味道。。。。。
···················
所以造成了這麼一種現象:在中國,大家覺得老外不能喝酒
在歐洲,大家覺得中國人不能喝酒
這是聖誕節前,我和我爸爸,還有弟弟,三個人喝完的酒。
葡萄酒大家的印象是慢慢喝,其實很HIGH了之後,也是一樣停不住。
看到高票答案是這麼個玩意,我有種嗶了狗的感覺,對不起,這種噁心人的玩意還上了知乎發現頻道,我必須要正面懟一下了:
白酒這個東西,本來就是歪果仁帶到中國來的。至少幾千年前中國人是喝不到白酒的,直到蒙元時期,波斯人給中國人帶來了白酒。這種白酒就是現在的亞力酒(arak),現在老外們還在喝,在元代它的名字翻譯為阿剌吉酒,其實是用山西一帶產的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再蒸餾的白蘭地酒。
當中國文人頭次喝到這麼烈性的酒,也是非常吃驚的,多有詩文,比如黃玢形容:「一酌嚨胡生刺芒,再酌肝腎猶沃湯,三酌顛倒相扶將。身如瓢壺水中央,天地日月為奔忙,經宿不解大蒼黃」無非就是說東西太TM燒喉嚨,太TM燒心了,暈得我顛三倒四的。這跟有的答主說老外喝茅台,感覺像喝剃鬚刀片,是不是挺像的?到了明代,人還是記得白酒的外國名字:阿剌吉(arak),比如《本草綱目》里說:「火酒,阿剌吉酒」。更有意思的是,這種arak酒原先是透明的,加冰之後會變成乳白色,這個也在黃玢的詩中提到了,他說這種酒
作者:溫飽生閑事兒
鏈接:外國人對白酒如何評價? - 溫飽生閑事兒的回答 - 知乎300多個人給這個答案點贊,還包括了我很尊敬的 @螺旋真理老師。
我來噴噴這個答案:「白酒這個東西,本來就是歪果仁帶到中國來的。至少幾千年前中國人是喝不到白酒的,直到蒙元時期,波斯人給中國人帶來了白酒。這種白酒就是現在的亞力酒(arak),現在老外們還在喝。」
當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就意識到了問題,因為他提到的arak確實現在也有,中文名叫茴香酒,也有叫椰子酒的,這玩意我相信知乎還是有喝過的,跟白酒就完全不是一回事。說外國人給中國帶來了這種酒,沒錯,說這種酒是白酒?也太扯了。
當我提出質疑的時候,這位是這麼回我的:《現代漢語詞典》對燒酒的解釋:「用蒸餾法製成的酒,透明無色,酒精含量較高,引火能燃燒。也稱白酒。」《辭海》對「白酒」的解釋:「亦稱白乾,燒酒。透明無色的各種蒸餾酒的總稱。」我說您不認字兒,去查個字典很累嗎?
原來整個一偷換概念。因為辭海根本就不是權威的定義書。不然按照所謂辭海的標準,透明無色蒸餾酒就是白酒,那不止他提到的「茴香酒」,連伏特加、朗姆酒、龍舌蘭、琴酒都是白酒了,你這麼能定義,外國人答應么?
真正權威的定義自有國家行業標準去定義,具體來說,就是《GBT208222007》等一系列國家標準。總結一下,就是「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澱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製而成」。
這個定義其實簡單來說,我國白酒最初就是蒸餾過後的糧食發酵酒。
糧食發酵酒在我國由來已久,9000年前還處在新石器時代的我國,就曾發現了糧食發酵酒(河南·賈湖遺址發現了盛酒陶器碎片),9000年啊,我國歷史往多了算才上下5000年,酒可比中國歷史還長。據分析,當時的釀酒材料就包括了稻米、蜂蜜、葡萄、山楂等等,別急著噴,這個結論是美國人下的,後來還有美國知名酒廠角鯊頭就曾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教授帕特里克·麥克戈溫博士考古研究出來的配方復刻了這款酒,命名為「Jiahu」(賈湖),淘寶可買到呦。
學過初中歷史,大概也該記得我國很早就開始用曲釀酒,根據目前的考古證據來看,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酒器,還有釀酒作坊的痕迹:「台西釀酒作坊遺址的殘瓮中出土了8.5公斤酵母殘骸,經中科院專家鑒定,這是人工培植的酒麴酵母」。
而關於用曲制酒的具體過程,在《齊民要術·卷七》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載,工序非常多、也很繁瑣,已經很接近現在白酒釀造過程中的一些工藝了。因為方法眾多又太長,我就不引用了,自行百度即可。
而用「曲」釀酒,才是中國白酒區別於其他糧食發酵酒的主要特徵。
對於糧食發酵酒來說,比釀造水果酒在技術上要更難,因為果糖可以直接轉化為酒精,但糧食里的澱粉則不可以,糧食中的澱粉要先變成單糖類,然後才能變成酒。在工藝上,就是糧食得先糖化才能酒化。我國關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利用酒麴,通過加入酒麴讓穀物直接轉化為酒精,一步到位——對比國外的糧食發酵酒,比如威士忌、啤酒則通過先讓穀物發芽(糖化),再轉化成酒精的方式來釀造,多了一步。
這種用曲釀酒是中國獨創的。
順道一提,糧食發酵酒的釀造還有另一個解決方案,就是用嘴嚼煮熟的穀物,然後吐出來保存,利用唾液里的澱粉酶來轉化澱粉——是的,就是《你的名字》里的口嚼酒,口嚼酒在唐朝的時候還能喝到。
相當長期以來,我國喝的都是這種糧食發酵酒,在古代文學中經常見到喝酒場合的描述,古人無論聚會、會友、閑聊乃至於進行藝術創造,都要喝酒。
古詩文里動不動就「會須一飲三百杯」、「莫厭狂歌酒百杯」,固然有詩家誇張的成分,但其實背後也透露了一個事實——在蒸餾術傳進來之前,受限於釀造工藝,早期的酒普遍度數不高,普通的酒很濁——沒錯,濁酒說的就是這種酒。你要是不挑,簡單過濾下就能喝。這種濁酒,第一眼看上去,通常有點發綠,正如白居易所說的「綠蟻新焙酒」,再如李白所說「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面紅妝惱殺人」,這是因為釀酒工藝上,酒麴品質難以保證,往往混雜了其他的微生物,釀造過程中酒就綠了。這種酒往往沒有辣口感,而是有點甜,很多詩文都用甜來形容當時的酒,比如高駢的「花枝如火酒如餳」、劉禹錫的「湖魚香勝肉,官酒重於餳」等等(餳是唐時的甜味調料)。這也是因為工藝的問題,導致發酵的時候穀物往往有很大一部分糖化、但是沒有酒化。另有高品質的酒,通過用高品質的酒麴,比如紅曲(含有紅麴黴素),發酵效果更好,釀造工藝上也更多一些步驟,比如釀好之後會加熱一段時間以徹底殺死微生物結束髮酵過程。而好的酒麴釀出來的酒,因為相對純凈,顏色就不再是綠色,而是介於紅黃色之間——這就很接近現代的黃酒了,這種琥珀色的酒,在唐時就被認為是最高檔的酒,有白居易的詩為證「世間好物黃醅酒」。
可以說在絕大部分所謂的古代時期,古人喝的酒是要麼濁酒、要麼是這種類似於黃酒的糧食發酵酒,直到元朝時期,蒸餾術傳進來,傳統糧食發酵酒工藝結合了蒸餾術,才產生了今天白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粗略描寫過原始白酒的釀造方法:「燒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簡單來說,就是穀物蒸熟、然後加入曲之後放到大瓮中十天,蒸餾之後就是白酒,其中無論是穀物蒸熟、還是加入曲,然後在大瓮中發酵,都是在多部書中都能找到傳統工藝(比如我上面提到的齊民要術劵七),唯一的不同就是蒸餾。
所以,你要說元朝時期引進了蒸餾術、結合我國傳統工藝,釀造出了白酒,這很有可能是對的,也有很多學者支持這個觀點。但你上來說白酒是國外引進的,那我就不怕寫個幾千字來抽你臉。
當然,關於元朝引進蒸餾技術其實也是有一些爭議的,比如海昏侯墓就出土了蒸餾器,蒸餾在我國歷史悠久,特別是在白酒上,我國的蒸餾是固態蒸餾,通過甑桶來進行蒸餾,甑桶就是底下有好多小洞洞來透蒸汽,這個跟國外的蒸餾技術也是完全不一樣。即使是真的利用了國外引進的蒸餾技術,也只是借鑒了原理,發展出了中國特色的白酒蒸餾技術。
從上面也可以看出來,事實上白酒的歷史比很多人想像的要短很多,誕生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黃酒還是全國的主流,就連「白酒」這個名字,都是建國之後才確定的,也是建國之後,才正式成為當今中國酒文化的主流。
不過說真的,就連中國人接受白酒都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外國人一時之間不能接受是很常見的,我見過很多人,都是第一口就不喜歡,覺得有怪味,還辣口。(加最後一段,不能說我跑題了吧)燒心!!!!!
我不可能說我沒喝過高度的酒。在我的國家,波蘭,我們經常喝伏特加。過生日,婚禮,跟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經常喝。一般白酒酒精度跟伏特加差不多。但是,我覺得白酒這個東西完全不一樣。這麼辣,感覺氣味跟毒藥或者化學品一樣。第一次喝白酒,喝以後我的臉馬上就變成紅紅的,嗓子和胃裡面感覺特別熱。我在中國喝過多種白酒,有便宜的也有貴的(茅台),說實話我覺得差別不大。白酒也不適合做雞尾酒,太可惜。
我覺得中國人的勸酒文化很有意思。跟我們波蘭有點像。有一次,我在包頭市參加一個婚禮的時候,飯桌上兩伙男人為了面子要拼酒。過了一兩小時他們已經喝了很多,但是誰也不示弱。越喝越凶。 這時候,我看到幾個人偷偷的帶酒杯去衛生間接自來水,但是對方已經有點醉了,居然沒有發現。所以我覺得白酒的優點之一就是它無色透明跟水一樣,拼酒的時候容易作弊。
乾杯!
關於老外喝白酒這事兒,我給你們講件真事兒,你們可別笑
坐標荷蘭,緊鄰英國,雖然不像鄰居以曠世名著《大英帝國食譜》而出名,但在我看來也是除了生鯡魚之外沒啥能吃的喝的了
來組裡讀博頭兩年,大家聚會總是西餐廳:法餐廳、意餐廳、希臘餐廳挨個吃,都差點要去吃英餐廳了。自知不應自討沒趣提議吃荷蘭餐廳的我我強烈建議:要不試試中餐廳?
然後去鹿特丹找了一家荷蘭最好的川菜
是的,全荷蘭最好吃的川菜餐廳,比起國內一點都不差,各種菜放辣椒一點都不含糊,用料都最貴的那種去了餐廳必須點酒喝吧,來都來了,不嘗嘗中國白酒?
跟餐廳的宜賓大廚算認識,提前也預定了,知道我們去,大廚特意拿出了從四川空運過去的五糧液原漿給我們喝,一杯才算6歐元給我們,有一兩多吧!
注意,原漿五糧液,一兩6歐元!
真是捨得啊,算賭了全部面子進去了!畢竟在同事面前裝逼要緊!
然而,
葡萄牙人聞了聞,直接就搖頭了荷蘭人嘗了一小口,也棄權了(其中有倆貨是重度威士忌患者,還好泥煤那種)德國人、印度人、哥倫比亞人也都繳械了最後秘魯人說,還行!聞起來挺香的
後來我倆就在眾人的圍觀下,把五杯喝完了,又點了兩杯。那個味道啊,真心比以前喝過的好喝啊!還想再點,最後大廚連忙說沒有了沒有了!
在此期間,他們拿著喜力,我們倆觥籌交錯老歡樂了!
但他們看我倆完全一副看奇葩的表情。
後來又去了那個餐廳一次,他們提議說,要不再試一次中國白酒吧!
但是很不幸,已經木有五糧液了,餐廳里說只賣黃酒,是5歐元一杯,我一看,原來是這貨
餐廳也太沒有誠意了,這都行么?這玩意兒不是做菜用的?能喝下去?反正我是沒喝下去
有了上次的經驗,我只點了兩杯,還是10來個人輪流嘗試
然而!前方高能!
他們說非常好喝,再來幾杯!
他們說非常好喝,還來幾杯!
結果把餐廳剩下的兩瓶全都喝了,那天的酒錢跟飯錢差不多。。。
看他們那麼激動,我差點都要去問後廚還有沒用完的料酒,哦不,黃酒沒?
那兩個荷蘭威士忌重度患者直接讓我以後幫他們買,他們用威士忌跟我換,為表示誠意,第二天就拿來了一瓶市價50歐的蘇格蘭威士忌。。。
這料酒我家裡一直都有,一模一樣,中超2歐買回來的
該不該告訴他們真相呢?今年final考完 我下一屆program的一個四川大哥
他夫人從國內過來看他順便給他帶了幾瓶白酒他找了我們一群人其中包括中國人俄羅斯人跟日本人一起吃個飯酒具體叫啥名字我記不太清楚 好像是濃香老窖 五年的 酒精度52我一個不喜歡喝白酒的人喝了都能感覺到醇香 應該是挺不錯的酒俄羅斯人說他們俄羅斯基本都是喝伏特加
但是他更加喜歡中國白酒因為他覺得伏特加喝下去就是燒 更多的是為了追求單純酒精帶來的快感他覺得中國白酒很香 剛下去非常溫和但是後勁足 "It is very warm but not burning"他以前覺得二鍋頭還不錯但是那天晚上喝了四川大哥帶來的白酒覺得不是一個水平FYI 這位毛子哥多次跟我說他戒酒了因為之前喝酒鬧出過很不愉快的事情據他自己說那天晚上喝的白酒是他兩年來第一次喝酒精度數那麼高的酒然後有四個日本人
他們喝了之後用日語討論了一番後得出的結論覺得很像燒酒但是也覺得白酒更加溫和 香氣更濃郁然後就開始問我們是用什麼釀造的可惜我英語不行 當時不知道高粱應該是怎麼說但是他們對白酒有一點點遺憾就是分量太少了
一桌子人一人倒個兩三杯就完了不夠盡興另外 我校有一個中國通老師 地道美國人
熱愛中國文化他的辦公室有一整面柜子 上面放著許多他從世界各地帶回來的紀念品我有看到非洲的面具 青花瓷什麼的在柜子的正中間 他放了一盒沒開封的茅台最後高粱的英文是Chinese Sorghumb站有個視頻幾個外國人依次嘗各國酒,先香檳,然後威士忌都說好,當然都是一杯子,然後到茅台也是,喝完茅台人人都說太難喝,然後是日本清酒,韓國米酒,評價還好。但是,但是!!!看視頻的彈幕大家都看出來了,自從茅台下肚,他們開始音量升高,大叫大笑,整個人看起來都不正常了,可他們一點沒覺得……
我的感覺是他們可能更喜歡清香型(二鍋頭)或者醬香型(茅台)的白酒,而不大喜歡濃香型(五糧液)的。
我以前的一個老闆是歐洲人,喜愛喝酒,尤其喜愛泥煤味的威士忌。他第一次來中國時,我們請他喝二鍋頭(某個牌子的高端線),他表示非常喜歡,喝了很多。但是後來他有一次問我,上次的酒是什麼牌子?說是有另一個學生送了他一瓶據說是很好的白酒,但是味道極其難喝,比之前喝的差遠了。我反覆詢問之後基本判斷是五糧液。按國際習慣做法,一般國宴只喝紅白葡萄酒,而且,自1992年以來,我國已實行了禮賓改革,國宴上也已取消用烈性酒,一律改用了低度酒。此番前來的俄羅斯客人都有喝烈性酒的習慣,於是工作人員決定作為特殊情況,破例在宴會上用烈性酒,選用我們中國的國酒茅台。
宴會上,葉利欽對茅台大為讚賞:「茅台酒好,我很喜歡,氣味很香。」據當時的服務員介紹,當晚葉利欽一人喝了足足有半斤。
翌日,江澤民總書記在釣魚台國賓館宴請葉利欽。席間,江澤民向客人介紹茅台酒是53度的酒時,葉利欽興緻極高,他拿起一根足有二寸多長的特大號火柴棒,燃著後放在酒瓶口,看火柴的反應。他頗為內行地講道,「53度以上的發出藍火,53度以下則為紅藍色相間的火焰;40度以下的則全發出紅色火焰」。葉利欽確實是一個懂酒的行家,茅台酒除了香醇之外,著火時燃出藍色火苗也是其特點之一。從伏特加到茅台,葉利欽對酒的欣賞真可以說是跨越了國界。
1996年4月24日,葉利欽對我國再次進行國事訪問。這次訪華,他心臟搭橋手術才過6個多月。24日晚,江澤民主席在人民大會堂為葉利欽舉辦大型招待會,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沒有用烈酒招待。葉利欽發現宴會上沒有茅台酒,於是就對江主席說,「我清楚記得上次我來時有一種白酒……」江主席問,「想喝嗎?」他毫不猶豫回答:「那還用說嗎?」於是江主席這才示意上了茅台酒,葉利欽連喝下三大杯。當時,葉利欽的夫人勸他不要再喝,他開玩笑說,「你不要干涉我的事,不然以後我不帶你出來了。」一句話把在場的人都逗笑了。
http://www.clii.com.cn/zhhylm/zhhylmHangYeZiXun/201504/t20150408_3870123.html
咦,這個問題可答。
前幾天一中國同事帶了一瓶 52 度五糧液回來,邀請組裡美國人開了一個 Exotic Chinese Baijiu Tasting。
首先,大家認識到中國白酒真 TM 難開。我們花了 20 分鐘...
然後,大家交口稱讚白酒杯 Cute.... 這形容詞用得略醉,白酒瞬間變萌了。
每人一杯,當作 Shot 喝下,一飲而盡。然後我們一共有 7-8 個人,每個人臉上都是先茫然,繼而轉為痛苦的表情。
有一半的人開始咳嗽,趕緊找水杯。還有一半在堅持。有人說後勁太足了,都說不上話來了,過了一會喉嚨才開。
有一位女士再也喝不下去了,說喝上去像黑橡膠,起身去洗杯子。
另一位說,這比他之前喝的二鍋頭好多了,以前簡直就是垃圾,這還能接受。
還有一位說,感覺這酒很劣質,只有酒精沒有味道。(劣質?要是說出價格估計他們會嚇死)
當然,有那麼兩三個人覺得後勁中還甜甜的,雖然依然燒得難受。
於是我們還能接受的幾位,繼續喝了兩杯,到三杯結束,雖然不少人臉上都感覺像吃了某種飛行生物,想點評也發現根本無法點評。
最後大家客套寒暄感謝,愉快滴散場了。
總結:對於習慣了種類花樣繁多的 Wine、cocktail 等等的美國人,白酒這種高粱酒真的是很難 Enjoy 的,因為味道太單一、太烈了,不是吃飯可以配菜慢慢享用的酒類,也不是去酒吧可以點來營造氣氛的飲品。小賣部里經常有個黑人買二鍋頭
老闆教了他什麼叫小二放牛,什麼叫橫二勁一,什麼叫溫酒,什麼叫白加啤!沒問題!啤加白!隨便來!黑黑原本只買二鍋頭的
註:
1小二放牛,二鍋頭加紅牛2橫二勁一,找一盆,一手一瓶二鍋頭,然後再來一瓶勁酒3溫酒,冬天喝酒要用溫水燙燙黑黑最感謝老闆的事兒,是老闆跟他說:你把二鍋頭倒丁丁上試試?黑黑感謝老闆治好了他的早泄里約奧運會期間,在奧運村旁邊的小餐館,我用半瓶白牛二(鍋頭),和老外換著喝,分別干挺了如下國家的友人:
厄利垂亞巴西西班牙委內瑞拉希臘突尼西亞阿根廷烏拉圭玻利維亞加拿大巴布亞紐幾內亞巴哈馬群島並嚇跑了幾個連名字都不敢報的結論就是:1,他們說我給他們的是毒藥,必須讓我也喝一口證明一下。2,某教也有人喝。3,希臘那哥們還行,沒太慫白酒這個東西,本來就是歪果仁帶到中國來的。至少幾千年前中國人是喝不到白酒的,直到蒙元時期,波斯人給中國人帶來了白酒。這種白酒就是現在的亞力酒(arak),現在老外們還在喝,在元代它的名字翻譯為阿剌吉酒,其實是用山西一帶產的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再蒸餾的白蘭地酒。
當中國文人頭次喝到這麼烈性的酒,也是非常吃驚的,多有詩文,比如黃玢形容:作者:溫飽生閑事兒鏈接:外國人對白酒如何評價? - 溫飽生閑事兒的回答 - 知乎
液態酒蒸餾確實是元朝的時候引進的,但是白酒不是。白酒是唯一採用固態蒸餾工藝生產的烈酒。而且白酒使用的是酒麴作為糖化劑,這個也是東亞獨有的釀酒工藝。
茴香酒、苦艾酒加水就能變成乳濁液,不用加冰,不信可以買一瓶自己試一下。白酒是全固態發酵,最後通過甑桶蒸餾出酒。
作者: @陳振宇 鏈接:知乎專欄
如何進行糖化發酵之類的請移步陳振宇的專欄,這塊他比我熟悉的多。
至於給外國人喝白酒這種事情,估計知乎干過比我多的人不多。三里屯有個白酒的雞尾酒吧,也多是外國人光顧,我和調酒師談笑風生。在小帥的方家小館我還麻煩調酒師做過70度白酒版本莫斯科騾子,嘗過的一家外國人喝得也很開心。比只嘗過二鍋頭就就感覺喝過白酒的年輕人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簡單來說對於歐美版本的外國人來說他們平時接觸的烈酒主要是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所以他們對入口燒灼的酒都心懷抵觸,但是入口柔和的濃香型倒是都不討厭。當然也有隻喝清香的,上次我和陳振宇去三里屯的首都酒坊玩,就是那個主要外國人來玩的白酒雞尾酒吧,裡面那個外國吧員,他就只喝清香,慫恿了半天才讓他嘗了一杯觀雲,覺得喝起來也不錯,可見也不能一概而論。
對於日韓來說似乎對濃香和清香都能接受,有一次請幾個韓國朋友喝白酒,觀雲,水井坊和世紀金輝都蠻喜歡的,當然世紀金輝是紅瓶18年,比較好的版本。不過他們對水井坊的「陳味」覺得很奇怪,因為其他酒很少有這種味道。
之所以大家總是遇到外國人喝白酒感覺「很刺激」的原因是口味不同,引導他們品嘗的人太年輕,對白酒太輕率,總是對烈酒缺乏了解。老外不大能感受到我們的美感。對我們的煙,酒,茶的體會較膚淺。
他們對於酒的美感和我們的判斷不是一個體系的。煙,茶也一樣。平常老外對於這些東西的味道的體會給人感覺就像兒童原始的追求。煙要有香味,薄荷味。茶可能有糖,或者調入花香果香。酒要喝雞尾酒。他們也有高級的煙酒茶,但不是大眾文化。我們的煙酒茶,有傳統文化,有苦難記憶,表象有時候是強烈的,但又有深邃的,極度感性又極度內斂的美感。我們的這種高級的品味又很大眾化。這是我們的文化,我們是會寄情的民族。酒入腸成相思淚這種東西
不怕大家笑話。在一個喝燒酒的國家,白酒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神仙尿啊!長命百歲有木有!益壽延年有木有!!事情如下:
研究生第一個學期,來到了棒子國,尋思著給老闆帶瓶白酒吧。沒敢上茅台五糧液,想著等畢業的時候再送好的。開始就送,送兩年豈不是很虧,所以就想有個梯度,越送越好的那種。
本來是單獨送教授的,但是沒機會,就在實驗室大家歡迎我來的聚會上,帶上了這瓶白酒。(其實帶了兩瓶,另一瓶留著,等不想喝燒酒的時候解解饞。)
高潮來了。。。。。
教授對白酒愛不釋手啊!!!!
只給實驗室的人一人倒了小半杯,其他的他自己全喝了。。。。
自己抱著瓶子,拿著那個小酒盅,一杯一杯喝。所以就成了,我們喝燒酒,教授自己喝白酒的情況。。。。。。
然後喝了一會兒喝完了!!!
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 讓我意想不到的是!!!!
教授大爺竟然把燒酒倒在白酒瓶子里,晃一晃,再倒出來喝。。我當時就想著,大爺啊,起碼您老人家也是一個大學的堂堂副校長,又不是沒去過中國,每次見著白酒就像見著媽似得這樣兒好嘛!!!!!!!!
更搞笑的是,教授大爺把我酒瓶子和小酒盅全揣回去了,二茬三茬都沒有去。。。。。
我想了想。。。。大爺,下學期給您老人家多帶兩瓶兒。。。只要讓我畢業,白酒管夠。。。咱以後不那麼沒出息。。。。。。。
剛來中國天天喊著要想喝酒。第一天給他點了紅酒,一個人幹了一瓶,說度數低,沒感覺。第二天給他點了紅酒和黃酒,各干一瓶,說度數低,沒感覺,要高度數的酒,叫囂著要喝中國白酒,高度數的。第三天給他點了瓶白酒,幹了一瓶,問他感覺如何,叫囂著i am fine,不到晚上就倒下了。第四天問他要喝什麼酒,一口都不喝了。酒店自釀的一小壺楊梅酒,大家都是淺酌嘗一嘗,他都不要嘗試下。beer都不要了第五天他就走了。不然我真要煩死了
如何評價?
我在國內認識的聊過天的老外,當我和他說起白酒的時候,他們臉上的表情和第一次喝豆汁兒的人的表情是一樣樣的~
摺疊我吧這是Quaro上一個在中國工作的英國人寫的。
挺好玩兒的。我特別喜歡這句「oh didi I will get one star」,我在會在滴滴里被人打一星。https://www.quora.com/China-What-do-you-feel-about-baijiu看了知乎的回答,難道歪果仁喝白酒也不就點下酒菜嗎?這很西北啊!
1.白酒一詞具有多義性。
2.現在很多的研究,是基於器物的事後歸因,事後歸因雖然可以提出可能性,因為忽視了當時社會背景,所以很容易失准,這就是為什麼歷史時期要重視文獻記載的重要性。
3.考古領域出土了一些元代以前的蒸餾器,但是是否一定用來蒸餾酒,則需要歷史文本對當時習俗的描摹才能判斷。
4.蒸餾酒的起源和發展目前還有很多過程並不清晰,需要進一步的材料和研究。以此為背景,可以有很多看法和觀點。只要能自圓其說,就都不錯。所以可以說大家的看法都對,但是卻不能輕易說誰的看法是錯誤的。
5.白酒(燒酒、阿剌吉)元代出現、由西域傳入的看法,自元至清留下來大量記載,由於元、明論阿剌吉是當代人說當代時,一起出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並不能說錯。
看到很多新答案在爭論白酒起源於哪裡的問題,我也分享下手邊一本書上的截圖,但不代表本人認同該觀點。
————————————原答案及截圖備份分割線————————————
你讓外國人喝點汾酒老白乾什麼的試試,他們肯定習慣,還能兌著飲料果汁喝呢。
老外不習慣的是清香型白酒以外香型的中國白酒,不符合他們的口味習慣,這跟度數關係不大。
伏特加度數夠高吧,老外照喝不誤。白蘭地什麼的度數也不低,中國還有29度的白酒呢,濃香型的,老外一樣喝不習慣。
為什麼不問問中國人喝洋酒呢?白酒就是酒精,尼瑪的威士忌就是汽油好不好???~~~我替評論區大家總結一下:帶酒精的一切飲料都是辣雞
推薦閱讀:
※有什麼不難喝但是酒勁比較大的酒?
※日本產葡萄酒在原料、工藝和風格上有哪些特別之處?
※150元以下有哪些推薦純飲的威士忌?
※為什麼洋酒(紅酒以外的)在中國普及不起來?是價格還是口味、文化等因素?
※散裝白酒 純糧食酒是最好的白酒嗎,國產白酒如何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