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傳統漢字究竟該稱「繁體字」,還是現在台灣所稱的「正體字」?


很顯然,正體字是台灣的叫法。這個完全可以理解,也不用否認,這個叫法就是針對簡體字的。大陸沒有叫正體字的,大陸全稱作繁體字。

香港我記得有稱呼繁體也有稱呼正體的,稱呼正體字應該是跟台灣的風吧,至於新加坡,新加坡是推行簡體字的國家,完全使用中國大陸制定的簡體字方案啊,所以如果在新加坡有「正體字「說法,那也必然是跟風台灣的情況。

對新加坡而言,官方文字之一是簡體漢字;

對香港而言,其官方文字之一是繁體漢字,那個簡體是不是沒查過,但97前應該不是的;

對台灣而言,唯一的官方文字就是繁體漢字;

而對大陸來說,唯一的官方文字是簡體漢字。

大陸把文字分為繁簡二體,不過是因為大陸有了簡體字,所以相應的簡化前的文字自然稱為繁體;所有大陸人都明白這個所謂的繁簡稱呼只是事實描述,不存在褒貶意味,但是似乎」繁體「這個稱呼給台灣民眾帶來了不好的語感,所以台灣提出了所謂「正體字」,這個正字自然是「正宗、正統」的意思,相對的簡體字實際就淪落到「異體字,山寨字」這個層面上去了,所以這個稱呼的區別里包含著褒和貶,我想這個根本也不用否認。

但其實對於台灣來說不存在簡繁二體,也不存在正體不正體這種區分,除非台灣在越來越多場合需要使用簡體漢字需要面對簡體漢字,才有提出稱呼區別的需要,才有所謂「正體字」這種叫法的誕生。

毫無疑問的是,台灣把繁體字稱作正體字是帶著某種防衛的姿態的,這當然可以理解,而且作為大陸人我也能感覺到台灣民眾對於漢字的拳拳愛意。可人群之間的爭執就是這麼好笑,台灣方面剛剛擺出防衛姿態,大陸方面某些小群體就已經感覺到受到傷害了,於是紛爭起,再然後,再然後台灣更受傷啊好不好........,莫名的噁心循環就此開始,這真是件讓人覺得無奈的事情,不過還好,這一切的原因僅僅是對事實了解的深度不夠,彼此溝通不充分造成的,並不是多嚴重的問題。

不過,因為突然之間我們來到了電腦時代,所有簡化漢字的理由一下子都變弱了,所以之後漢字肯定不會由官方繼續簡化下去了。

不過說到簡化漢字看,我們可以看看日本,日本不是也簡化了許多漢字嗎,簡化的原則和民國政府、PRC政府的簡體字方案的簡化原則幾乎是相同的,哦,說遠了,還是回到正題。

該如何稱呼,我們該選用什麼態度?

我覺得啊,對於台灣人來說,明白一點很有必要,那就是繁體字、簡體字這個稱呼在大陸屬於事實描述,不存在褒貶意味,因此當台灣人看到繁體字這三個字的時候,請反覆的告訴自己——在大陸語境中這仨字沒貶義沒貶義沒貶義。

對於大陸人來說,看到台灣稱呼繁體字為正體字,也別覺得自己被冒犯了,相反,還請感謝台灣和港澳留存了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傳承吧,因此當大陸人看到正體字這個三個字的時候,請反覆告訴自己——看在台灣沒有破四舊的份上,他們還真當得起這個正字啊。


"正體" 是相對 "異體" 而言的, 同一個字可能有多種寫法, 官方或主流認可的唯一寫法被稱為 "正體", 其餘寫法則叫做 "異體".

簡繁本無褒貶之分, 只是從筆畫多寡的角度直觀起的一個名字, 畢竟總歸要將兩者區分開來. 雖然在歷史上這個命名可能會有一些導向作用, 但並不包含貶義. 而著重強調 "正體" 則無疑是在說簡體字是異體, 雖然對於大部分簡化字而言確是事實, 但這很明顯的存在敵對情緒. 況且如今的繁體字標準並不是很 "正".


「正體」比「繁體」更合理。

不過,我從來沒意識到「繁體」居然是有歧視的,倒是一些港台人在向大陸人強調「不是繁體是正體」時會表現出優越感,那種「我們是道統,你們是匪眾」的潛台詞,有時候已經不是很潛了。在這樣的語境下,我覺得一些大陸人有情緒也是人之常情。一切都在「腔調」上,很微妙,說不出什麼得體的道理,但的確是存在的。


可以叫傳統字。 評論里@如是我聞 兄提供的文章很好。理由夠充分。

之前我認為應該是叫正體字。 反正繁體字貶義太大,完全是官僚興風作浪,為非作歹的產物。文字簡化,古也有之。但是,破壞得特別嚴重,導致今天百姓難以了解和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簡體字從民國開始,但是因為歷史條件,並沒有真正大面積實行。在49後,被官僚利用,極端化簡化,最後割裂了華夏民族之間的紐帶。


笑...

簡體字最早是有花生米提出來的好不好...如果不是後來敗退到台灣...GMD也會推行漢字簡化政策的...後來是TG在大陸推行之後,花生米又開始調頭而已...

另外,「正體字」兩千年,笑話...

從秦始皇統一文字開始,用得是「小篆」...漢代是「隸書」...之後,如「魏碑」之流,層出不窮...

把「繁體字」統一,規範起來的...恰恰是「滿清」...發布了相關的赦令,統一了繁體字的寫法...

有朋友戲言,應該把「正體字」成為「韃體字」...因為是滿清確定的標準喲...

PS:如果知乎可以貼圖的話,就可以把當時GMD「國史館」確定簡體字標準的書籍,標準原圖貼出來了...遺憾啊...遺憾...

以下是從新貼圖的圖文版: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08744?nr=1?i_id=14350634#721942


個人覺得還是叫繁體字好,這本身就是個簡繁的問題,不是個「正」不「正」的問題,非要說「正體字」,那反而應該是簡體字,因為這是正字法規定的,適合叫做「正體字」。

下面說幾個常見的錯誤觀點:

有人認為簡體失去了繁體的許多,比如「後來」「皇后」都用「後」,比如「愛」沒有了「心」的問題,這都是個偽問題,來看幾個例子,先看看《六書通》

大家看看紅圈中的兩個字,差別之大,絕對不比「後」「後」小吧。但是現在正式的寫法,無論是簡體繁體,都只有「柔」一種而已,另外那一種「脜」字已經不見了!但其實呢,「柔」的意思是「木曲直也」,也就是「揉」的意思,而「溫柔」「柔軟」的意思的「正字」是「脜」!

再來看個例子,

這是一個小篆的「殳」字:

這是小篆的「江」「河」「海」三個字

請猜猜「沒」字怎樣寫?

請往下拉看答案:

(不要偷看)

(千萬別耍賴)

答案揭曉!

「沒」字:

震撼嗎?看起來跟「殳」一點也不一樣!怎麼回事?來看看第一個字《說文》的解釋,「沒」,沈也。從水從 ,從字形上你可以看見一個漩渦,然後下面伸出一直手試圖去撈什麼,這不就是「沉沒」嗎?你現在還覺得奇怪嗎?你還覺得「沒」和「殳」有關係嗎?

再來看:這是小篆「農」(「農」的簡體)字:

小篆「辰」字:

請問「曲」字怎樣寫?

繼續震撼你沒商量:

看見了吧,這就是你想稱為「正體字」的文字,正規嗎?一點也不正規。

好好研究研究篆籀就知道,其寫法和結字規律和楷書大相徑庭,差異程度之大,絕不次於簡體繁體之間的差別。如果要說繁體簡化丟失了很多東西,那何不恢復小篆?乃至大篆金文?對個人來說,這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說法罷了。


簡、繁是描述性的語言,本身並無情感色彩,「正體」反而有價值判斷在裡面,不夠中性。

我覺得還是英語里traditional chinese這種描述最好


英文里有 Simplified Chinese 和 Traditional Chinese,字面上看應該分別叫做『簡化字』和『傳統字』。


文字是為了溝通、交流、記錄而存在,不是為了美學,為美學而存在的那叫書法

如果能同意以上觀點,那麼到底叫繁體還是正體,在文字、文化層面其實根本不重要。就好比現在的英語國家的人是否是應該把從前的英語的稱謂從Old/Middle English改變成True/Authentic/Original English?

所謂簡和繁,完全是從字形上出發的劃分,不具有孰優孰劣。而這裡有位台灣的朋友認為用正體字這個稱謂比較好,潛台詞是:「沒有所謂的簡繁之分,只有正體與殘體(相信你們知道什麼是殘體字),所謂中華正統在TW,大陸只是異端。」這句話雖然在我接觸過的許多台灣朋友口中沒有說出來,但我能領會他們的意思。其實許多台灣人(特別是藍營的朋友)心目中,正統和合法性永遠屬於他們那邊,我不恰當地評論一句:請及早從夢中醒來。

這個問題本身其實沒有什麼好爭的,語言只有在說的人口中才是有生命的,大陸13億人,台灣兩千萬人,中文的生命活力最終來自於哪裡不言自明。

P.S:個人來講,我在能夠寫繁體字的場合都寫繁體字,因為代表著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根。不過曾經因為考試寫繁體字沒答完試題,後來在圖效率的時候堅決用簡體字了。(是否在這就是時代的選擇,功效才是最高目的?)


偶然看到相關主題,還是雞婆說一下,怕有人被誤導。先說明裏頭沒有意識形態之爭,也沒有簡繁之爭,純粹敘述一下相關觀念。(想看結論可直接跳到最後一行)

先從大陸說起,大陸最早在簡化字改革之前,並沒有繁體字這個名稱(那時除去俗體字的標準中文有一些說法,但那時沒有叫繁體字的),而是在簡化字改革後,新產生的字體就叫做簡化字簡體字等,原先修改前的通用傳統字體就叫做繁體字簡繁的分別是從大陸簡化字改革後開始的

而台灣官方起先並沒有簡繁這種概念,因為台灣也從未推行過簡化字政策,單純只是把符合教育部規定的標準中文字體叫做正體字並不是自詡為正統文字也不是把大陸的繁體字換個名稱,原意只是規定一個中文標準名稱。而這個中文標準沿用很多大陸所稱的繁體字,但不完全等於。事實上有做過研究的人也知道,台灣的正體字跟大陸的傳統繁體字有一些小小差異台灣有小修改或定義一些新標準。(台灣的正體字也跟香港、澳門的繁體字有些小小差異,但確實不容易發現)。

而台灣官方也把承認的非正體的民間常用俗體字,稱之異體字,而不是大陸稱之的簡體字(很多異體字也跟大陸的簡體字不同)。有些異體字的用法,早在大陸簡化字改革之前,在日治台灣時期就已在台灣流傳。

而隨著兩岸的交流,簡體字、繁體字、正體字、異體字等概念才被兩岸常常通用。而繁體字與正體字的原先概念也開始被混淆以為只是兩岸的不同名稱罷了

做個小小結論,按照嚴謹的說法,台灣的正體字不完全等於大陸的傳統繁體字,不同概念。而台灣正體字的對比也不是大陸的簡體字,而是異體字。

回到題主所問的,答案是:

傳統漢字在大陸等於被稱之繁體字的字體
不完全等於台灣所謂的正體字


本人從小接受大陸簡體文化教育,從未學習過繁體字。可以在讀香港報紙及相關繁體字文章時,並未造成讀的障礙,可能在寫方面有障礙,假若真花些心思去學寫,我相信也並不是什麼困難事。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此體會。或許這就是同源的親近感。簡體字便於推廣學習,繁體字承載著中華文化……各有優缺點。英語都分英式和美式,繁簡何必爭個你死我活,為什麼不能共存共榮。本人到覺得可惜的就是文言文教育的丟失,不管是在台灣、香港、還是大陸都是白話文佔主導地位。


1、我不認為繁體字有貶義。繁體字顯然比簡體字複雜,繁有複雜之意,繁體字這個用法並無不當。

2、誰先誰後跟名稱沒什麼關係。本來沒人把老王稱為「小明他爸」,是因為他的兒子王小明出生之後,他才有了小明他爸這個稱呼,難道這個「小明他爸」就叫錯了嗎?小明本來沒有「哥哥」這個稱呼,小明的弟弟出生之後,便有了哥哥和弟弟這兩個稱謂,難道小明的哥哥稱謂就不對了嗎?

3、中國大陸習慣上一直都將那種書寫方式稱為「繁體字」,知乎主要面向的是中國大陸用戶,不用中國大陸的習慣用法,而使用中國大陸以外的一些地區提倡的用法,這不是蛋疼嗎?


一句話,參考一下英文的說法

Traditional Chinese 傳統中文

Simplified Chinese 簡化中文


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地方都看過。其中台灣的論壇對這方面反響猶大,認為簡體離經叛道,影響極壞。

但我個人認為,簡體的出現要從多方面去看。從政治方面看,當時簡體的出現,當然有老毛他們政治的考慮,但從一方面來說,簡體的出現,對識字的普及起到了積極作用。

台灣網友喜歡把簡體字稱之為「殘體字」,蔑視意味很重。有趣的是,不少台灣網友表示看不懂簡體中文,或者看起來極為吃力。當然,我不是台灣網友,對這種感受不能深切體會,但是我發現,周圍的很多朋友或同學,看繁體字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只不過寫起來有困難。由於新的輸入法的廣泛使用,打出繁體字對大陸網友來說,也不是什麼問題。

幾位網友的回答我表示贊同。簡繁之稱,體現包容性。正殘之說,可以休矣


其實這不就跟中華民國的稱呼一樣么,有的人不承認有的人承認而已

如果硬要堅持所謂文化傳承,為何大家不用篆書呢?漢字進化本身就是由繁到簡,沒必要抓著繁體字自認正統,不然照這個理也可以說皇帝制度集權統治傳承了數千年,讓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不至於完全分裂,所以辛亥革命應該被批判,我們應該讓皇權復辟。

樓上那篇維護繁體字的長篇大論本身邏輯也有問題,同樣我也可以用這個理來為皇權和重農抑商辯護。

======================================================

中國數千年文明之所以延續,兩大重要利器。皇帝制度,在辛亥革命中被摧毀。要知道,民主共和的最大缺點,就是會隨時間與地域不斷變化。不若皇權,是死板的制度,所以可以歷時間之摧折而存活。

中華民族能保持數千年的向心團結而不離心分裂,皇帝制度功不可沒。

而另一項,就是重農抑商的政策。

自秦漢開始實行重農抑商後,這一「本末」變革極少。就是變化,也保留了在土地、戶籍、政治、稅收等方面對商人的嚴格限制,這些政策,利於在戰亂後,讓中國迅速恢復生產。

但,近代的西方餘毒波及到中國,破壞了這一政策的延續性。其一是商業革命,其一是工業革命(西方人亡華之心呀!殖民政府竟然打開了國門要求發展工商業!這是元朝、清朝的外來民族幾百年都沒幹過的事……)

保護皇帝制度,保護重農抑商政策,是作為中國人應盡的責任。其實,也就跟保護熊貓一樣,當所有中國人都生活在民主共和與發達工商業的陰影下時,保護皇權與農本,中國人不願正視,難不成要叫清朝遺民來負起責任?

================================================

至於扯字形就未免牽強了,我也可以說「廣」明顯比「廣」更有一望無際的感覺,「國」里的玉比「國」里的或更能代表國家的美德與威嚴,這種例子誰找不出?

所謂「繁體字」「正體字」之爭,不過是兩岸哪邊代表中華正統的爭論餘波罷了。當初國民政府留下大陸一地狼藉,5.5億人口裡80%是文盲,如果不是TG的義務教育和簡體字政策來給他們擦屁股,現在上大街隨便抓幾個人,十之八九連字都不識,何談文化傳承?


從大陸人的角度講,我覺得與其討論該叫什麼名字,不如自己嘗試開始用用繁體字。反正可以用拼音打,沒什麼轉換成本的。

你跟簡體字朝夕相處了幾十年,不花點時間實際體會一下持續使用繁體字的感覺,很難對它有公平的認識。


1. 這個名字大家愛怎麼叫怎麼叫,有自己的自由,我願意叫繁體字,也不反對別人叫正體字。

2. 我覺得繁體和簡化字相對而言的,就像大寫和小寫是相對而言的一樣。而所謂正是相對歪,斜而言的,難道簡體字就是斜的,歪的嗎?

3. 就像文言文和白話文相對而言一樣,難道也要分正斜嗎?


這可能不是一個學術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而政治問題,在我看來永遠都是只有立場,沒有是非的。


叫異體字還是簡體字,無關緊要。我個人覺得都可以接受,沒有感情色彩之分。

但我對於異體字的解讀,倒是有不同的看法。引用yolfilm:

---------------------

比如「發財」「頭髮」都成「發」字。(頭發?)

又比如吃「麵」,變成吃「面」。(把臉給吃了?)

又比如「恥」變成「恥」,一筆沒少,而意義大變……。

這些,都是很糟糕的異體字。

---------------------

這是一種逆向解讀,先有的這種漢字現象再去解釋它的構造思想,而不是先有這樣的思想再去造字。我覺得不需要把每個漢字的每一種用途都規定一種寫法。比如「米」字,可以指食糧,也可以指一個人的姓,那麽用一種寫法就夠了。相同的,頭髮和發財都使用同一個「發「字,也沒什麼不可以。我不認爲異體字或者說簡體字有什麽不科學或怎麽樣,至少在內地沒有人因爲發財還是頭髮而有閱讀障礙。


從個人愛好來說,我贊成把「繁體字」稱為「正體字」。理由我在回答另一個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4875)時已經闡述。相對於以隸楷為主,有2000年左右傳統的「繁體字」而言,1956年以後推行的「簡體字」就是「異體字」。

但從社會接受程度來說,我同意@厲向晨 說的,強化「正體字」,會帶來敵對情緒。

20世紀初至今近百年,總是在中國文化由於軍事、經濟等其他原因,被打得昏頭轉向的時候,社會上會冒出比較多的去方塊字主張。漢語拉丁化是一項有百年左右歷史的議題。事實上,毛澤東當初力推簡體字,目前能查到的資料,也是把簡體字當作漢語拉丁化的一個中間過程。

但值此GDP全球第二,天朝唯我獨大,文化上動輒喊走出去或者偉大復興的時候,強化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敵對情緒,對繁體字的推廣和接受並不是有利的事情。


推薦閱讀:

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否是一種進步?如果是優點是什麼?
為什麼要支持繁體字?
對於不懂漢字的外國人,簡體和繁體哪種好看?
食野之苹的「蘋」和蘋果的「蘋」是一個「蘋」嗎?
簡體字好還是繁體字好?為什麼?

TAG: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