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年輕一代的國人開始逐漸拋棄不以「真」為前提的傳統文化?

眾所周知,越來越多的年輕國人接受了現代的科學的教育和邏輯思維訓練。

現在是不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不重視部分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不是也失去了以往的韻味兒?比如坐月子毫無科學依據且反人類,比如入新居看風水。

部分年輕人開始大操大辦西方的節日,追隨西方文化,以自己擁有西方的行為方式為榮,這是否符合現實?和傳承傳統文化是否矛盾?

「真善美」以為第一要義,請問諸如中醫、風水和陋習等傳統文化是否以「真」為前提,如果不是,拋棄此類糟粕是不是就很合理了?

雖然中西方文化交流不可或缺,但當下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否有些不合理呢?


多年以後,雙11就會變成傳統文化。

要被歷史車輪碾碎的東西,遲早藥丸。而新的歷史也會被創造出來。

事實上,西方的傳統節日也沒有傳統的感覺,都是商業炒作出來的。


西方文化的影響擴大我覺得倒是沒啥大問題,不同文化之間的充分交流也是商貿交易繁榮的必要條件之一。擁抱西方文化,崇拜西方文化那也是個人選擇,不犯法的話就沒啥不合理的

「警惕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入侵」現在不是韃清,不要那麼介懷。有很多事情並不是不合理,而是題主你看不慣罷了


符號化的東西不值錢,你拋棄一個,消費主義立馬能給你創造出十個。

傳承文化要重內容,不要拘泥於形式,不要沉溺在虛妄的儀式感中。


瀉藥

1、窮

現代社會,無論是什麼節,我們都不重視。華節就是吃,洋節就是買。中國節怎麼過?放假,回家吃飯,旅遊,朋友圈。洋節怎麼過?買買買,吃吃吃,朋友圈。過節的目的是為了給人看「我在過節」,「我過得很好」。反映出來的問題是:我國生產力極為低下。

大清之所以表面上飛速發展,其本質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這是馬克思主義客觀規律,無論叫什麼主義,這個階段不可避免。

馬克思論述:在資本主義框架下,一切人與人的關係都變成了赤裸裸的利益關係。資本主義撕下了家族的,血緣的,羞答答的面紗,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金錢關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清在現有階段,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傳承,都是零。所謂的過節走親戚都是過場,過節是問候領導,要債和睡覺的日子。而過洋節只是為了商場打折。人們沒有正常的休息時間,疲於奔命;沒有精力去體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沒有錢所以只能買便宜貨,甚至去日本買中國製造的馬桶蓋。這是現實基礎,一個字窮!只有人富裕了,閑下來了才會考慮精神文化的事情。

2、教育

青年一代是在公知的口水中跪著長大的。課堂上,教科書,歌頌的都是西方的偉大,燈塔國的光芒。寫作文都要寫:美國XXX怎麼說,歐洲XXX怎麼說。從幼兒園的教育就是英語,到了博士生還是英語。從來沒有所謂的傳統文化,連傳統文化這個詞這都是最近這兩年興起的。

不要怪現代的年輕人不知道傳統文化,因為從我們這代人開始,從小的教育就是做一個精神歐洲人,日本人,美國人,中華的精神與傳承被我們自己閹割了30多年,早就硬不起來了。這種思維深深地紮根進每一個人的思維中,即:大清一切都是不好的。直到今天,大清的大學培養的博士生,自己都不用。為什麼?因為我們以前太落後了,太窮,太無知。跪著跪著,站不起來了,爬著爬著,不會走了。

3、斷代

去年同學開了個國學館,糊弄小孩子的,念念三字經,就算是國學了。知道我喜歡研究些玄之又玄,就邀請我去講講。我臉大,去講了一會,穿插著講了幾個寓言和笑話,效果挺好,小孩子都愛聽,哈哈一笑,過後一問除了笑話都忘了。講完一大姨問我,你講的這個是啥?從來沒聽過,挺新鮮。我說這都是幾千年的老東西了,有啥新鮮的。回頭一想那大姨的年紀,大清朝某些歷史事件啊,真的造成了文化斷層。

4、行政

大清是馬教作為主體思想,無神論為根基。而傳統文化是講神性的,祭天,燒紙等等。其背後都有神學基礎,信仰基礎。現代不讓提了,沒有了思想基礎,文化也就漸漸消失了。

5、時代

時代在變化,人在變化,過去的習俗不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沒有產生新的意義,所以便不復存在。既是時代的選擇,也是人的選擇。

問:當下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否有些不合理呢?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文化這麼說的: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1、國家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黨的領導。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合而成。

3、馬克思主義為標尺,越界的全砍掉。

4、中華文化是根,堅定民族立場,打造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氛圍,抵禦外來文化的衝擊,防止和平演變。

5、結合實際,創新求變,面向未來,面向國際,與其他文化競爭國際市場。

6、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根本,國家仍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發展帶動文化建設。

以上就是未來五年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現在網上出現的豫章書院,少年經懺班之類的,都是跑偏的。我去過所謂的佛學經懺班,那的小孩子,那麼小的年紀學那種東西,真的,一輩子毀了。

打著國學幌子的騙子,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毒害下一代的混蛋,根本不懂什麼是文化,也不懂國學,更不懂政治。他們只想賺錢,而且人家有錢。所以,看看馬雲爸爸的功守道,有錢才是文化的根基啊。


謝@Typhoon邀請,

作為一名普通的高三理科生,「年輕一代的國人」,我清楚的明白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意義。

傳統文化的衰落,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上的問題,他們不是拋棄了傳統文化,是現在的教育體制使他們漸漸遠離了這些「老掉牙」的東西。

那不叫傳統文化!那得叫「四舊」!

年俗拜天祭灶是要被嘲笑的,逢節上墳掃墓是文化糟粕,中國本土宗教就是迷信是要不得的,佛教耶教天主教甚至於某些不可說的宗教都是哲學是信仰,你把自己擺在哪了?

這就是那種對傳統文化秉持著一種「改造性繼承」的人的看法,實際上就是拋棄了中國傳統,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現代文化」,那群人是見不得傳統文化發展的啊!什麼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什麼倫理道德,賽先生和德先生一炮就給你轟得找不著北。

眼裡揉不得沙子,要繼承就好好的學,弄得不倫不類算哪家的傳統文化?

你現代先進文化在中國發展,我舉雙手贊成,能使進步能使強大的東西越多越好,但你不能影響我,共同繁榮共同發展不好嗎?那非要弄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甚至說改造我您還是該滾哪滾哪去吧。

東方巨龍是啥?

那叫奧瑞恩韜·卓萊哥恩斯!

—————————

看了其他答主回答,大概就可以知道傳統文化該怎麼樣被遺棄了。

所謂傳統就真和現代不能共存??

發展了物質文明,代價就是犧牲民族的精神文明是嗎?

從前,狄夷進關,倭寇侵略,中國上上下下幾千年的文化挨過了一劫又一劫,這在那時是融在人們骨子裡的東西,想滅也滅不掉,而現在呢?

「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革命家」希特勒說的好啊:「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

說什麼傳統文化「該進博物館的進博物館,該進焚屍爐的進焚屍爐」之類的,

送您們一句話:

「幺爺終於開口了:『先回家問你爹,看你有沒有祖宗。再去問你娘,看你是吃奶長大的,還是吃屎長大的。』」

語出朱道能的

《風景樹》

好一個風景樹。


這個話題總是令人非常感慨,甚至都不知道從哪裡說起,年齡越大的人,可能越是如此。我的簡單想法如下:

  1. 如果放棄個人的情感因素,只是從邏輯和現實上去觀察,那麼你所說的是否合理問題,答案是很簡單的,那就是非常合理,每一步都是合乎邏輯。看看每一步的邏輯和和理性如下。
  2. 無限往前推演會令話題太大,那就從戰國開始。不斷的戰爭,生死存亡,必致人於死地的環境,一個民族會有時間去不斷的發展文化嗎?會有時間去培育人心嗎?從秦始皇的名字,我們就可以清晰的判斷出,那個年代發生了文化的大斷裂。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個基督徒,每周去教堂聽牧師講道,牧師一直在宣揚上帝,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說他就是上帝,並且超越上帝,想像一下,台下的教徒會怎麼想?人們會承認他是上帝嗎?人們會認為他說的僅僅是不對嗎?我想絕大部分人會認為他病了,馬上送他去精神醫院檢查。同樣,在遙遠的古代,最高統帥自稱為王,而不會稱帝,也不會稱皇。考察英文中的「皇帝」,也僅僅是王的含義,而沒有帝的含義,因為帝不是人的名字。但是秦始皇能夠自稱為皇和帝,並且周圍的人以及整個社會不會感到非常驚訝,這說明那個年代的中華文化已經喪失了很多很多。不要認為秦始皇大腦突然有了問題,是整個社會的文化體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裂變,然後才會導致這種皇帝名稱被用到一個王的身上。不要認為周文王和殷商的王就沒有大的權力,他們懂得王與帝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事情,自稱為帝(並且還要加上皇),那是一種精神錯亂。
  3. 文化的巨大墜落,會導致從秦朝始,中華文化的根沒有了,然後一個大一統的政治方式,又把整個國家捆綁在這個沒有了根的文化體系上,並且一直重複2000年。那麼想想看,我們今天的情況會不合理嗎?當然不要小看文化,文化的衰落不會那麼簡單,它自有一番維護存在的努力。比如在漢朝時,形成了很多文字性記載,習俗,節日,這說明那些覺醒的先祖正如今天一樣,他們開始把那些被人們遺忘的東西,經過外層的包裝,塞入到社會的各種習俗和故事中,這樣以便通過傳承這些習俗,讓那些隱含於習俗中的種子被攜帶下去,他們希望有一天,後人能將這粒種子放到土壤里,讓其再次煥發生命。遺憾的是,即使是這粒種子,在元清兩次朝代的更替過程中,再次遭到打擊。並且中華歷史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不僅只是外來文化的侵入,更厲害的是,它抹去了漢人的自我身份認同,哪怕是髮式和服裝這些外在的形式,也被消滅了。從裡到外,我們並沒有漢人的身份象徵。問問今天的華人,我們是否還有漢人身份認同?如果你不是漢人,憑什麼繼承漢人的文化傳統?或者又怎麼能有強烈的個人情感去繼承文化傳統?即使想繼承傳統文化,我們知道中華傳統是什麼嗎?這樣看來,傳統文化的消失是否合理呢?
  4. 所以傳統文化的消失自古就開始了,而不是從今天開始,中華文化從天上直接垂直墜落,到清朝後,已經墜落到地面,然後才發生新文化運動,開始粉碎地上散落的那些殘存的文化碎片。但是這還不夠,到文革時,我們開始粉碎物理上的中華文化碎片,各種建築,書籍,祭祀用具等等,一律雜碎燒毀。這樣看來,我們已經從人心上,頭腦中,紙張上,外在的物理存在上,銷毀中華文化,那麼今日的傳統文化消失,是否合理呢?這裡有什麼邏輯問題嗎?
  5. 似乎我是反對傳統文化的,其實不是,我對每個中國歷史朝代都抱著一顆珍惜的心情,那就是我們的歷史,無論對錯,遺憾與否,那是我們曾經走過的路,每一個腳印都值得保留和反思。並且在這種文化的衰落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認真觀察每一個朝代的文化,都會發現背後有人一直想保存那粒種子,通過各種變形,將其塞入到民俗中去。他們這麼做的目的不是為了直接彰顯中華文化,而僅僅是讓那粒種子存在下去,在等待中華之春的來臨。
  6. 下一步怎麼辦?未來不可預料,不要認為年輕人是放棄了傳統,從而山寨西方傳統,其實我們是沒有家園的,在東西之間遊盪的孤魂。一個放棄自己民族文化的國家,是不可能繼承西方文化之本質的。如果我們真的了解西方文化本質,我們早就回國頭來立刻從自己的文化之根上繼續成長了。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所以才接受西方的外在皮毛。所以我的個人看法是,一個孤魂在尋找著一個身體,但不知道那個身體在哪。我自己的個人經歷是,那個身體,就在那粒種子里。雖然枝幹沒有了,樹根也被挖了,但是還有那粒種子,它在尋找著那顆華人之心,然後在那裡再次復活為一顆中華之樹。
  7. 如果僅僅看現在的環境和現象,真的是太令人遺憾,但是當我看到那粒種子,我沒有任何的絕望。不要認為我們已經知道了傳統節日,從我個人對節日的學習和探索,傳統節日的內涵還根本沒有展示出來,2000來年的傳統節日,我們就像到電影院去看電影時,只是去觀賞演員的長相,然後就回來了。秦漢以後就已經衰落的文化,再加上民國之後的去中華文化方式,我們只能從中華文化的影視中,看到「演員的影子」。而下一步,我們需要將背後的故事和情節展現出來,第一次讓中華之節日走上舞台,所以我對此沒有任何絕望。
  8. 那麼年輕人會突然回頭而轉向中華文化嗎?我對此沒有那麼高的預期,在短時間內,我認為國人還會繼續遊盪於沒有身體的孤魂狀態。上面說過,我認為國人不可能繼承西方文化的本質,如果我們真的理解人類文化的根源,那就已經意味著理解了中華文化,那麼為什麼還需要跑萬里之外,只為了去尋找自己腳下已經就存在的東西?所謂的西方節日熱,其實只是遊魂的一次夢,還是沒有找到身體。所以我的希望,並不在於是否有大量的國人,開始轉向中華傳統文化的皮毛,因為那還是遊魂狀態(當然,如果有很多華人關注和繼承中華文化的形式,那麼會幫助這粒種子繼續存在下去,雖然我們還不知道這粒種子到底是什麼)。我的希望在於,那粒種子已經不再潛伏,它就在那裡,只是需要有一個華人站出來,把那粒種子變成鮮活的生命。在14億的人口中,找到一個這樣的人,是否有可能?找到10個人,是否有可能?找到100人是否有可能?

回歸中華文化,不只是因為民族情感,而是因為那裡有我們的生命,有先祖的生命,也有我們後代的生命,那裡也有孕育人類的土地和陽光。在這裡敲打這些文字,不是探討簡單的文化,而是和同胞們一起,去讓那中華之扶桑,再次屹立於東方。

(令人擔憂的,不只是節日的暗淡,也不是我們不理解傳統文化,而是那顆還沒有找到土壤的種子,就要消失了。只是繼承傳統文化的外表形式,也是有意義的,那就是我們雖然不知道什麼是傳統文化的本質,但是種子還在。但是,如果這種外表形式也不繼承了,那麼那粒種子就消失了。希望有志於此的同胞團結在一起,多交流。我的時間有限,短期內可能要關注其他事情,有的時候不一定登錄知乎,留下你的信息,希望我們將來能有更多的交流)


謝邀。(第一次被邀略激動:))個人認為不合理,學習外來文化並不意味著要拋棄自己的文化。現在許多同齡人確實認為傳統文化是老舊無聊的事物,遠不如什麼西方神話,傳說來的有趣。

西方文化對於中國年輕人的吸引力主要在於新鮮感和神秘感,大多數題主所說的追求西方文化的年輕人並非對西方文化有多麼深的了解。也許只是跟個風,聖誕節送送禮物,看點西幻電影啦,大多數人可能連耶穌十二門徒的名字都認不全。以我的觀點來看,優秀的電影,小說,遊戲在傳播西方文化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比如我很喜歡的《巫師》系列三部曲,是以中世紀為背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一款遊戲,口碑與銷量俱佳。可能它經不起細緻的推敲,和那個時代的生活也多有出入,可是這些東西是很吸引人的。

記得知乎看到一句話:現在我們看到的許多暢銷作品,最初都是他們拿來自己爽的。話糙理不糙,文化傳播首要一點就是要引起受眾興趣,然後循序漸進不斷灌輸更多的文化知識。(見識短淺,若有錯誤煩請指正)


中國的傳統節日失去了韻味,西方的傳統節日在西方以前是這麼過的?

聖誕節一開始就沿襲羅馬的阿波羅紀念的慶祝傳統,復活節更是直接引入了波斯曆法的羅馬「洋節」。西方自己的節日也是在不斷變化,萬聖節和情人節都是這一百年才逐漸流行的產物。

我國傳統節日主要受到農業傳統影響,其中大量節日還有這傳統信仰傳統,比如說北方過臘八喝臘八粥,背後有一整套有關灶神崇拜的信仰理論。這些東西現在國家也不提倡,家庭也很少會傳承,年輕人更不感興趣,知乎上全是無神論擁躉,誰相信有灶神這麼個存在?

所以節日的精髓變簡化成了「清明節祭祀祖先,端午節紀念屈原,中秋節思鄉念親,重陽節孝敬老人。春節一年一度闔家團圓」

我想請問題主,哪個中國人開始拋棄了這些節日?

清明節路上堵成什麼樣自己心裡沒數?

端午節沒吃過粽子?

中秋節沒給家人打過電話?

重陽節沒給媽媽買過東西?

春節?春運知道不?

看到有些人開始慶祝萬聖節就在那擔憂什麼傳統文化要丟失了,這種心態送你五個字

文化不自信


沒有任何不合理,只要不犯法,沒有干擾到他人,愛過什麼節就過什麼節,這是個人的自由。

少拿什麼傳統壓人。


新陳代謝,正常之極。年輕人為什麼會拋棄傳統文化,就跟你現在為什麼不吃人肉一樣。

什麼?你說吃人肉是傳統文化的糟粕?我告訴你,古人食人習俗中體現的宗教意識正是文明之始。是精華中的精華。

從精華到糟粕,時間是充要條件,不需要其他解釋。

古人的山珍海味滿漢全席,古人已經吃下去了,然後變成屎拉出去了。這就是新陳代謝。號稱要繼承傳統文化"正宗""精華"的人,不過是在糞坑裡打著手電筒從屎里摳玉米粒。

說實話還不如學伊斯蘭國那樣直接大塊屎往人臉上糊更有戰鬥力。

當然了,現在人家也學精了,也在倒騰弟子規,女兒經之類的大塊屎,還辦了不少塔利班,啊不對,好像叫什麼書院。


始終記住這條箴言:這個社會,談情懷的都是耍流氓,談錢的才是真感情!

傳統文化是好,但若是不能與商業行為發生關係,被大家消費;全憑對傳統文化的惺惺相惜,這需要多大的魅力才能辦到!

小時候,會有扛著扁擔沿街串巷磨剪刀的,這應該也算是一個傳統文化,但是在如今,誰還會去磨剪刀?磨著玩?沒有生意的話又怎麼會有人去傳承?

上次看過一個新聞,某地街頭有一個祖傳的吹糖手藝人,就是把煮化的糖水,用嘴吹出精緻的形狀,圍觀的人很多,但是只賣出一個。不客氣的說,要是我我也絕對不會買,我想原因不用多說了。但是做糖畫的人卻一直生存下來並且發揚光大!

我國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想辦法讓年輕人對之發生興趣,願意為它消費,才能以市場養活傳承的人。以前在中國達人秀看到一個表演者,是少數民族,表演的是民族的一種舞蹈,真的非常無聊,也不好看,才出場幾個評委都不看好,但是達人秀總是這樣,一開始表演的再不怎麼樣,到了例行的講故事環節,一旦你的故事精彩,感動了大家,在觀眾的輿論下,評委也不好給你no。他的故事是,他師傅是這項手藝的傳承人,找到了他,說我們民族就這麼點東西,你不幹,就失傳了,於是他毅然決然地挑起了這項復興傳統文化的重擔。評委說請上你的師傅一起給大家表演吧。不得不說,師傅出馬,一個頂倆。師徒兩個用精湛的表演……也沒讓我感覺好看哪去!最後在觀眾帶著鼓勵的掌聲中全票通過,但我卻感到一絲悲哀,因為他的師傅只能靠這種方式才可以找到傳承人,但是傳承了又如何,有多少人會看!不知和這位年輕人能堅持多久,就算堅持到老,還能找到下一代嗎?

同樣作為傳統文化,為什麼相聲的、中餐、漢服、唐裝、民樂這些東西能長久不衰,因為大家都在消費它。

說到這裡,又不得不提到戲曲。戲曲特別是京劇,一直以來都是作為中國的名片--國粹,為了弘揚它、傳承它,國家可以說是煞費苦心:每年春晚少不了它,大型活動開幕式少不了它,甚至央視專門開闢一個頻道一天放到晚,想想受眾群體很大的軍事節目都是和農業一個頻道。雖然京劇從老到少都有著龐大的消費群體,無論國內外都有很多人喜愛,但是在年輕的群體中,它的接受度顯著有些力不從心,像我就根本不聽。但是京劇在古代就像現在的流行樂一樣,老少通吃的,不明白為什麼淪落到如此地步,需要國家強制地推行。同樣作為國寶,為什麼澳大利亞鼓勵大家宰吃袋鼠;但中國的熊貓需要建立保護區。曾看過一篇回答說它吃上了皇糧以後就失去了自由發展的土壤,但是也不敢完全推崇這個答案,因為深層次的原因個人也沒有研究過。郭德綱曾經說過,要做到雅俗共賞,雅是品味,俗是穿透力。若是一個手藝,一種藝術,只有雅沒有俗,始終都是給大眾以距離感。現在很多流行樂都在把戲曲等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技巧融入其中,讓流行樂更有張力和活力,也有用另類的方法演繹戲曲,也有不錯的效果,西方流行樂吸收各民族的文化在各地開花結果,我們的京劇為什麼不可以反向吸收呢?但是令人費解的是竟然有傳統的人站出來說這是褻瀆國粹……(ー`′ー)

總之,傳統文化,不要談為什麼大家不喜歡了。

應該換一種說法:為什麼它不招大家喜歡了!


文化本來就是一個偽概念。

假設我們這個時代是剛好處在人祭之後。會有人說拋棄這種算是拋棄傳統文化嗎?

所謂文化只是人類社會採取的一種生產方式的顯現狀態。古代社會認為神靈主宰人,需要去祭祀或者禮拜。這樣一代代沿襲。然後有人發掘其中的問題,社會就改進了。比如人祭的替代,新教的創立。

人常常以為自己是人,其實只是環境的一條狗。枷鎖套在身上,要取掉反而不自在。傳統文化只是那個時代的當代文化而已,是那時代能想到的最合理的東西罷了。而隨著時代進步,很多東西被證明是錯的,或者已經沒有存在的土壤了。所以一個新的時代就要有一個新的合理性,這並不是過去的重複。

你說傳統文化。然而周朝完全摧毀了商朝的文化。秦朝也完全摧毀了周朝的文化。你認為那個是你認為的傳統文化?還有人說秦朝以後就沒有傳統文化。這真是是大笑話了,有多少東西是秦朝之後才有的。而且如果說秦朝摧毀了所謂的傳統文化,那我們的文化就是秦的文化,它也是非常久遠,也是傳統的吧。

文化用學術點的說法是,社會演進的路徑依賴。這僅僅是可走路的一種顯現方式而已-----不僅不必必走某一條路,而且更無回復的說法。

所謂文藝復興,其實並沒有復興希臘羅馬的文化。因為希臘羅馬並不頌揚自由和實踐。這些都是西方人借古來推動那時代的今天的阻礙而已。真正推動所謂文藝復興的是黑死病之後的醫學、解刨學、天文學、數學等東西。

一些人所謂復興傳統,就像西方人要復興基督教羅馬傳統一樣。你說現代性是西方的。但是西方人有多少人是基督教教徒,又有幾個人是傳統的打扮。

必須要弄清楚現代性和傳統性的區別。這點以建築來看非常明顯。所有傳統文化,建築都非常整齊,而且雕樑畫棟。現代建築不對稱很常見,幾乎沒有雕樑畫棟的。

現代性是人更自然存在的反應。自然世界不會有整齊劃一的存在,也沒有多餘的無意義的點綴。

很多人以為傳統。其實也是在向現代化發展的。比如祭祀。孔子那時候葬禮的過程更加複雜,而且守喪時間更長。如果今天還是像他那時候那樣,那社會都完了。

所以形式上的文化其實就是為了寄託一種精神而已。精神到達了就夠了。孔子貌似也是這樣為自己辯解的。

不過其實精神上糟粕更多。比如家族思想、鄉黨思想。一村一地打群架不鮮見。就是現在地區保護主義也是阻礙。更別說重男輕女了。

還有就是所謂的文化本身就有政治性的意味。你說很多節日是節日難道不是統治者或者巫師傳播流下來的?聖誕節並不是耶穌生日,而是埃及人的奴隸後代借用了埃及的節日。即便不說這個,會現在聖誕節也是出於政治目的吧。這也是我發現人喜歡做奴隸的地方。

再如清明節、端午節。一個是被火燒死,一個是被淹死。他們為什麼被紀念?還不是因為名節嗎?中國曆來就是推崇面子上的高貴。當然他們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他們真的值得紀念嗎?那些不喜歡出風頭卻做出極大貢獻的人呢?沒有一個傳統節日是紀念醫生等為社會以及其發展起到真正核心作用的。像關羽這種目中無人的也照樣可以成為神被崇拜。有人會說關羽講信義。但是他真的講信義嗎?在我看了他只是在乎虛名。如果重義,應該謹守而不是自大導致失職。如果有一個朋友可以為你上刀山火海,但是你交給他的事情都被他當做很簡單的----你會覺得這是義氣嗎?

我們每個人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上,並沒有什麼東西規範這我們。但是有的人覺得好像那些東西就像長在骨頭上一樣。如果你不生在這個地方呢?我只知道能促進人,帶給人更美好的就是對的。如果這(能帶來進步)東西是過去,可以稱作真正的傳統。如果不是,本身就如同進化過程退化掉的東西一樣,就又有什麼可惜呢?

中國傳統節日,一般性較重應該就元宵節了。像中秋節、過年,其實西方或者其他北方的都一樣。秋天豐收慶祝,冬天無事可干又是下一季的開始。這些既有政治性又有一般性。元宵節雖然在春節附近,但是原本並沒有什麼位置。據說是東方塑給宮女放假。所以這個節日就輕快的得多,沒有太多限制。花燈、純粹聚會就是主題。這也有現代節日的色彩。

現代節日,婦女節、兒童節什麼的。不就是為了表彰人權平等,同時讓人可以純粹的休息嗎?難道過個節就應該正正經經比一般工作還要嚴苛?

所謂的批評其實是可笑的。在合適的時候大家一起休息、娛樂。這不是人性最自然、最好的表現。就算是過聖誕節,也是脫離了西方人的文化內涵的。這種出於自由目的的盛會就像其他的同好會----演唱會、嘉年華什麼的一樣。我倒是覺得這樣更多更好。


只是想多過幾個節日而已,只不過西方的節日活動更有意思更容易湊熱鬧。清明節和端午節也都有人過的,不信你看下朋友圈肯定有人祝你清明節快樂端午節快樂。這代年輕人只是比較喜歡玩,新文化運動時期那才是真正拋棄中華傳統文化。


完全合理,這是歷史唯物主義規律。

有位答主回答的很好。自然經濟基礎的產物,在商品經濟時代是必然要衰落滅亡的。

題主之所以會感嘆和質疑是否合理,原因有二。

一是歷史守舊主義思想殘餘,畢竟中國泱泱大國,千百年來都是外國人文化上學我們,怎麼這幾年就算我們學外國人了?

怎麼就不能學了?洋務運動的失敗,明治維新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佐證。誰好我學誰。這是歷史定律。

另一層原因是當代中國社會,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文化消費突飛猛進。文化工業的落後,使得文化消費供需失衡。打個麻將,斗個地主也能稱作文化消費。

某手平台的異軍突起,整一個城鄉結合部,微博大V千萬粉,知乎大V十萬粉,將軍墓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都嚴重地體現出文化消費的不足。

因為沒有,才不斷強調傳統文化,有點類似於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

可是人家復興的時候,經濟基礎沒多大變化啊。還是自然經濟。我國早就是商品經濟了。還談自然經濟基礎的產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定的經濟決定一定的政治和文化。

這是歷史基本規律。

至於那些美其名曰的傳統美德,該送進博物館的還是送去博物館吧,該推進焚屍爐的就推進焚屍爐吧。

開發適應商品經濟社會的文化才是正道。因為歐洲文化符合商品經濟需要,才如此流行。那為什麼沒人去學習歐洲的封建文化啊?人身依附文化,騎士文化,宗教裁判文化啊??那些就是博物館文化,一個道理。

修個孔子雕像就是傳統了?


首先,謝謝邀請。個人認為不合理,私以為一個民族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是很可怕的。

作為當今年輕人群體的一員,除了家人以外,同學、朋友甚至是同事也都屬於這個群體,通過跟他(她)們的接觸,不難發現日韓文化以及歐美文化深受他(她)們的喜愛,而要向他(她)們提及中國的傳統文化,她們大多會認為你太out了,並且在他們的心目中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刻板印象:傳統的必然是無趣的、保守的、過時的,應該被淘汰的。

這誠然是十分可怕的,個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先輩留給我們的瑰寶,我們應該高度弘揚而不是把它遺忘直至消亡。經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傳統文化傳承人都過世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徹底沒人繼承,沒人記住的時候,我們民族還剩下些什麼?

不得不承認一個問題,傳統文化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很難符合所有年輕人的趣味,誠然作為文化部門的領導人以及教育部門需要擔負起重要的責任,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應該大力去除,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應該大力弘揚,同時還需要不斷創新形式和內容,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自主的喜歡上本民族的文化。


現在的小學裡都有朝讀經典這門課,裡面全部是國學經典。每天晨讀是必須要背誦的,也會小考,也許是因為這個,我兒子對文言文比較感興趣,三年級就迷上了劉秀傳,成吉思汗傳和忽必烈傳等,10歲不到三國演義基本倒背如流了,現在開始看通史演義什麼的,他給自己微信取名叫忽必烈,懂的歷史知識好像比我這個水貨大學生都要多多了,我現在經常回答不上他提的問題了。偶爾帶兒子出去玩,同事們更喜歡跟他聊天,我和他爸到成了陪襯了。

我認為傳統文化教育是必須的,傳統文化的美好,君子六藝的教育體系確實比高考什麼的對孩子更有益處。有次,我去接兒子放學,看他擰著垃圾袋走出來,我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不丟學校垃圾桶。他說:垃圾那麼多,保潔阿姨那麼少,何必增加別人的勞動量還污染學校環境呢,順手拿出來丟掉也不費力。聽他這樣說,我感覺比考了雙百分還開心。我問是老師教的嗎?他說沒有,自己這樣想的就這樣做了。還有孩子每次學完跆拳道回來都會給我們鞠躬說媽媽做飯辛苦啦,爸爸賺錢辛苦啦,經常幫忙洗碗疊衣服做家務什麼的,這個也跟傳統教育有關,因為這些都是教練們布置的家庭作業。

捫心自問,我並沒有刻意去教導孩子什麼,但是他的所作所為是怎麼來的?不是老師教的就是書上學的,多一些傳統文化的教育,孩子只會變得更好!


謝邀,從客觀來看,中國發展現在處於一個投筆從商的大發展趨勢,商家利用外國文化來製造噱頭,引起年輕人的關注。

而從主觀來講,真正那些以西方文化為榮的年輕人,每天生活也是以網路世界為主。我所認識到真正年輕人,儘管有自己網路世界,但是能分清現實,反而是利用西方文化,給自己利益上增添更多的提高、實際上,分不清主次的年輕人,也是社會上需要淘汰的年輕人。

中國已經面向國際,應該是世界靠近中國,而非中國靠近世界,拋西瓜撿芝麻這種事,通過人們常見的網路途徑,去給年輕人一個整體隨意下定義,只能說網路提供年輕人一個展現自我的空間,但是真正的個人魅力,還是屬於少部分,成功人也比失敗者少很多,一朵花上面,有幾片綠葉,但是,終究只有一朵花。


文化漢奸們居功至偉啊~ 帶頭過聖誕節。


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的概念,是「天人合一」。拋去這個核心,幾乎所有傳統文化的內容都是浮於表面的東西。

但「天人合一」這個觀念是和科學相衝突的。

「天人合一」相信天是有意志的,人應該順應天的意志。

而科學告訴我們的是,天,或者說自然,是沒有意志的。

甚至連人的意志都不是什麼需要特彆強調的東西,只是神經電流和複雜系統罷了。

當拋棄了最核心的觀念,慢慢拋棄只剩下表面的傳統文化也就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謝邀

文化和物理定律是不一樣的,他在地球範圍內也是隨著時空急劇變化的。

所以不要擔心傳統文化的丟失,因為時間變了,必然要誕生屬於新的時空的文化。

也不要擔心全面西華,因為空間變了,外來文化自然要本土化而變成我們的文化,遠的有佛教的漢化,近的有平安夜發蘋果——這都是本土化後成為我們自己的文化之後的產物。


推薦閱讀:

如何反駁「武術只不過是花拳繡腿」?
如何看待【韓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受國家傳承保護 漢服卻受冷落】?
如何客觀評價王財貴教授的讀經教育運動?
有沒有必要隨父姓?
為什麼說男人三大喜事:升官發財死老婆?

TAG:中國文化 | 道德 | 傳統文化 | 東西方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