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流行音樂(包括嘻哈音樂)和古典音樂有什麼關係,聯繫,淵源?
還有將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進行比較是否合理,將二者進行音樂深度和專業程度的比較是否有意義?而這樣對流行音樂是不是不太公平(因為題主本人現在一直有一點褒古典貶流行的想法,除了一些很精彩出眾的流行歌曲,其他的我就看不上)
現在我會不由自主的將流行歌和古典音樂進行攀比,然後得出古典音樂秒殺流行的結論。
我覺得無法比較,有人說現在的流行音樂就是未來的古典音樂,顯然是不全面的。因為古代也有通俗音樂,通俗歌曲。這主要是創作目的不同,流行音樂,首先他要流行起來。要流行起來,要易於傳唱,節奏鮮明,旋律好聽。。然後再考慮別的,可以根據作曲者的理論知識,情感需要,以及最近流行的音樂形式進行創作。而題主所說的古典音樂,我猜想題主指的是嚴肅音樂,他並不需要考慮能不能流行起來,於是有人就喜歡創新,搞無調性,偶然音樂,尋找新的樂器,尋找新的演奏方式等等,或者是新古典主義,還有最近復興的提倡音樂要返回悅耳的特性。
所以,創作目標不同,一個為了流行,一個為了表達,一個為了商業,一個為了藝術。
我和其他答主有點不同的意見,請指教
「古典音樂」(廣義)這個詞其實有些不嚴謹,我覺得用「學術音樂」更好其他兩位答主說到的演變史是學術音樂的演變史,但是這些只是每一個年代用來探索音樂可能性和表達思想的「體系化音樂」。在這之外還有很多民間的民謠之類的沒有被包括在內,但確實是受一定的影響。
舉個例子,中世紀的「學術音樂」是格林高利聖歌,但在此同時也有中世紀的民謠。聖詠使用了樂譜把聲音理論化的記載了下來,但是那些民謠卻並沒有「譜子」。但是這些民謠通過民間的傳統卻流傳了下來。從那時起「學術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區分就已經分開了:後者借鑒前者,前者負責探索未來音樂界的走向和探索音樂與社會思想發展的關係。
現在流行音樂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是電子科技。錄音使得古典音樂閱歷和琴譜記載不在是壟斷音樂記錄和傳播的唯一途徑;硬碟數據和網路要比出版社的琴譜傳播的快;電子聲音編輯可以創造自己獨立於古典學術體系的樂理語言來搞創作。現在的流行音樂已經有了自己的體系,並在向古典體系借鑒的同時更加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科技發展,貼近群眾,更加方便。雖說仍然幼稚,但已經非常偉大了。
最後一個就是「生存者偏差」。我們感覺以前的音樂好其實是因為以前爛的作品大家都不記得了,現在的東西「爛」是因為爛的還在污染我們的耳朵。現代音樂一定是前人的音樂發展過來的。
西方音樂發展脈絡大概是
古希臘古羅馬
中世紀
巴洛克
(巴赫家族過渡)古典(貝多芬過渡)浪漫現代
這個【現代】更多是包含了先鋒音樂,各國民族音樂,印象派,而不僅僅是你所知道的流行歌。
比如印象派
,往後推就是法國浪漫樂派,其奠基人就是肖邦李斯特,
李斯特的老師是車爾尼
,車爾尼的老師是貝多芬,
貝多芬早起曲目有記錄獻給約瑟夫海頓,
海頓被稱為交響樂之父創作思維受cpe巴赫影響。
cpe巴赫的爸爸是js巴赫。
js巴赫一生服務於教堂音樂,也收到了格里高利聖詠的影響。
.......就這麼推唄....
流行音樂,只有能追溯的音樂才有根基,才流傳廣....流行音樂不屬於古典音樂的分支。
廣義的古典音樂有非常多的時期,舉個例子。
巴洛克時期(巴赫)古典主義時期(海頓,莫扎特)浪漫浪漫主義時期(李斯特)強調一下!後浪漫主義後期有些作曲家就是現代音樂,但是像拉赫瑪尼諾夫,柴科夫斯基,比如寫梁祝的何占豪陳剛他們雖然活在20世紀或者至今還活著由於他們的作品不具備有現代音樂的特性明顯具有浪漫主義音樂的特質所以他們還是浪漫主義風格,不屬於現代音樂。
現代音樂大概是從1907年開始,有印象派,未來主義,噪音音樂,無調性音樂,表現主義,象徵主義等等。然後才是當代音樂二次大戰以後至今的。代表人物Dutilleux. Varèse. Boulez. 梅西安等。
還在1948年法國作曲家Pierre Schaeffer創造的具體音樂。這個具體音樂是在電聲音樂的門下。至今法國音樂的作曲專業有四大門類。器樂和聲音當代作曲composition instruments et vocal contemporaine傳統音樂風格模仿écriture(法國人認為寫傳統音樂不能叫作曲),電聲音樂électroacoustique,這不是流行音樂的那種電子音樂,是錄下任何自己想錄的聲音,然後用電腦把自己錄好的音再次創作。還有一個Mix,是將電子音樂與樂器相互融合的一個專業。所以把現代的流行歌,按照古典音樂的風格去判斷他屬於哪個時期,這根本不能判斷,現代音樂和當代音樂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無調性,而流行音樂調性這麼明顯,從古典音樂的判斷方式,流行音樂都不能說是現代音樂。所以流行音樂是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半夜逛知乎看到這個問題就點進來答一下(坐標美國),想起之前看的樂理書有關於流行音樂的起源介紹,摘抄了一些下來:
流行音樂作為一種音樂現象,最早出現在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當時,隨著工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狀況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開始尋求音樂娛樂。大都市裡紛紛建立起公共舞廳和遊樂園。為了滿足大眾娛樂的需求,許多通俗易懂的音樂作品應運而生。例如,魯賓斯坦的《F大調旋律》便是為家庭鋼琴娛樂而作;約翰施特勞斯家族為舞會寫了大量舞曲;羅西尼和韋柏的序曲也是當時「流行音樂會」的節目。
流行音樂的音樂語言直接產生於浪漫音樂的早期傳統。但是,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流行音樂和浪漫派音樂便分別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浪漫派音樂屬於藝術音樂,其音樂語言在後來的發展中不斷趨於複雜化,它的欣賞者必須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音樂知識。而流行音樂是大眾化,它的語言通俗易懂。在19世紀,歐洲剛剛興起的流行音樂又被歐洲的移民帶到了美國。在這塊「新大陸」上,直至20世紀初,流行音樂的風格並沒有太多的變化。但是,自20年代之後,美國黑人音樂的廣泛傳播對流行音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一時期,致力於流行音樂創作的作曲家們還廣泛地吸收了德彪西、拉威爾、格里格等20世紀作曲家的和聲手法。關於題主思考的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相互比較的問題,之前我也有思考過。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就如上面所說,流行音樂是為大眾服務的,也就是說正因為聽它的人多所以才叫流行音樂。而古典樂、爵士樂的門檻就要高得多,沒有具備一定音樂素養的人是不會理解和喜歡的。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本質上是平行關係,我個人覺得沒有必要把這兩個放在一起比較。我也和題主一樣看不上現在的很多流行音樂,也就是同學中的異類,高中時我喜歡鮑勃迪倫、朴樹、大門、平克弗洛伊德,坂本龍一、押尾……和其他人在音樂方面基本沒有共同語言。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好的作品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會流傳下來,若干年後依然有人聽。正如鮑勃迪倫說的:
「在我看來,我寫的任何一首歌都不會過時,無論它們是關於什麼話題的,它們承載的是那些我永遠找不到答案的東西……《雙城記》是一百年前寫的,現在我們還在讀這本書,那這算『懷舊』嗎?「懷舊」這個詞充其量是人們一廂情願的想法,他們自以為是地用這樣的辭彙把你放在他們認為合適的位置上。只不過是另一個標籤而已。」
最後用我最喜歡的作曲家坂本龍一的話結尾:
「100年後,人們還會聽的音樂。這就是我想做的音樂。」謝邀。不很懂。
題主比賽加油* (?′?`?)?*給你打電話 (*′?`*) ~~~
推薦閱讀: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音樂?
※怎麼樣了解美國音樂史?
※要提高作曲水準是否應該能夠做到脫離鋼琴也能寫好?
※20歲以後還能否學小提琴?
※2016年古典音樂界發生了哪些重要事件?
TAG:鋼琴 | 古典音樂 | 流行音樂 | HipHop嘻哈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