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ABA DTT PRT這些干預方法,可是這些究竟是什麼意思?該怎麼操作呢?

孩子在機構很配合,一回到家裡就不行了,該怎麼辦?孩子學習的哪項技能適合用DTT教授?每天要花多長時間進行DTT訓練?


什麼是ABA?

ABA是科學的應用行為分析療法,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的簡稱。ABA認為操作性行為是由行為的結果決定的。

舉個常見的例子:媽媽帶著孩子去商場,孩子看到玩具吵著要,媽媽不給,他就開始哭鬧。看著眾人投來目光,媽媽無奈之下只好趕快給孩子買了,滿足了孩子。之後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景,孩子依然會哭鬧。

另外一種情況,換了爸爸跟孩子逛街,面對孩子的哭鬧,爸爸不理睬。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景,孩子哭鬧的行為減少。

從這兩個例子來看,是因為孩子看見媽媽的刺激決定了他哭鬧的行為呢?還是因為行為(哭鬧)的結果(得到東西)決定了行為呢?顯然,是因為結果。

一哭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所以下一次他還會哭。這就是結果決定行為。

ABA引用這個理論應用一系列的行為指令(指令模仿,語言理解、聽指令,語言表達,認知概念,社會交往,生活自理,遊戲與休閑等)來給孩子進行干預。

ABA訓練方法——DTT

ABA好比一棵大樹,DTT、PRT、VB、核心反應、圖片交換系統、泛化等是一根根樹枝。

DTT是回合式教學法,英文Discrete Trail Teaching的簡稱,又稱為「分解式操作教學」,是ABA的核心。

此方法是把每個孩子的訓練課題(任務)分解成最小,把最簡單的元素呈現給孩子,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教,每個步驟都通過一定的輔助,反覆幾個回合,循序漸進,逐步完成。

DTT是東方啟音上課中常用的方法。比如教孩子洗手,我們先將這個操作分成打開水龍頭,搓手,擦肥皂,再搓手,關水,把手擦乾幾個步驟,接下來從第一個目標開始,逐個加入新目標,最終完成整個任務鏈。

以打開水龍頭為例:

1、下達指令(刺激):「開水龍頭」

(輔助)

2、反應:學生打開水龍頭

3、結果:行為正確或者錯誤

4、強化結果:

回答正確,給予強化: 老師讚揚:「非常好!」「你好棒!」觸摸,撓癢

回答錯誤或無反應 : 老師說「不對」,「再試一次」 (或者採取錯誤糾正)

5、停頓兩三秒進入下一回合。

PRT干預模式的理論特色和主要操作技巧

與DTT相比,PRT運用步驟類似於DTT,但PRT更強調孩子的興趣和教學環境的情景化。

PRT要求以兒童興趣和能力為導向,專業治療師要根據兒童興趣組織教學,制定個性化解決方案,要求治療師具備很高的處理教學能力,是一項挑戰。

PRT強調在自然環境中干預,要求從一對一的小房間里逐步發展到各種日常環境中的遊戲活動中自然實行的形式。

PRT要求專業治療師對孩子的周圍環境、生活規律和喜歡物品有較好了解。PRT也使用一些經過實證研究的動機教學流程,比如「讓孩子選擇」,「任務輪換」,「交替難易任務」,「獎勵嘗試」,「使用自然強化」。

真正的ABA並不只是回合操作教學,讓孩子坐在一張小桌子邊被動地等待治療師的提示和獎勵,ABA要把行為分析的原理和技術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在不同場境中、不同時間和不同人群中進行泛化訓練。

▲孩子在機構很配合,一回到家裡就不行了,該怎麼辦?

根據我們的經驗,孩子不配合訓練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環境不同。一對一的訓練通常在一個小房間裡面,沒有過多的雜物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建議前期家長在家裡也建立一對一的環境,不要有玩具、食物等干擾物出現。

指令重複。想想你是不是經常會這樣呢?你跟孩子說「拿起蘋果」,見到孩子沒有反應,於是有點著急,「把蘋果拿給媽媽,看看哪個是蘋果。蘋果,蘋果........」這是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平靜的語氣說:「沒關係,我們再來一次」,來「關閉」本次操作。然後重新髮指令,並且輔助其完成、強化。

孩子前備技能不足,導致孩子信心崩潰,最後啥也不配合了。

比如給孩子做「把紅色西紅柿拿給媽媽」這個指令時,孩子需要具備「安坐、紅色認知、西紅柿認知、給、媽媽」這幾個技能,當一個技能沒有達到,這個指令孩子就完成不了。

可以跟老師溝通,看看孩子的水平達到什麼程度,家庭訓練時明確干預目標。

▲孩子學習的哪項技能適合用DTT教授?

DTT能夠教授的技能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下面舉例一些最基礎的。

生活技能:吃飯,穿衣,洗澡等,都可以根據步驟分解學會。

語言表達:如語言課展示一個蘋果,問「有什麼!」或者「看到了什麼?」,孩子可以用「我看到了...」進行表達。

發展學業的技能:同樣可以用DTT分解步驟的方式教孩子寫字,組詞,看圖寫話。

社交性的遊戲。首先教會簡單的桌面遊戲,再到帶有邏輯性的,需要計算,觀察別人,謀略等技能的。

▲每天要花多長時間進行DTT訓練?

洛瓦斯說過:「孩子醒著的每一分鐘,都是對孩子進行教育訓練的時間。」

北大六醫郭延慶教授的ALSOLIFE團隊最近做的國內自閉症家庭問卷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孩子接受機構一對一桌面訓練的時長大多數在每周5-15小時以下,遠遠沒有達到「早期強化行為干預」模式每周28-40小時的要求。

如果來補上訓練時長的缺口呢?這就需要家長擔起「半壁江山」,每天給孩子提供1~3個小時的家庭干預。


推薦閱讀:

為什麼自閉症患兒有很多天才?從腦科方面來講有什麼原因?
非典型自閉症?
自閉症孩子該接受融合教育嗎?
如何跟自閉症家長相處?
朋友兒子三歲,卻被診斷患有嚴重的自閉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TAG:家庭教育 | 自閉症 | 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