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二世與他母親維多利亞公主關係惡劣的原因是什麼?
是對自身先天殘疾的自卑轉而仇恨母親,還是因為母子兩人政治觀點上的分歧?俾斯麥是否從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謝邀
威廉是一個天生殘疾,這一點對研究他這個人的性格形成很重要。我無意於因為這個先天因素而貶損威廉,我只是說,這個事實給母子兩個的關係天然蒙上了濃重的陰影。不光是對威廉本人,對他的母親也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首先從母親這方面來說。
維多利亞公主是英國女皇的大女兒,在當時,英帝國可謂是如日中天,公主自然也帶上了英國人的自負,她對她嫁到的普魯士,是有一種面對蠻荒、施以教化的使命感的(尤其是當時她嫁過來的時候,普魯士還沒有統一,只是歐洲列強的末席)。
而對這樣的自尊心極強的母親來說,生出來的第一個孩子居然是個殘疾,這是一個根本難以接受的事實,連帶得她對長子也就充滿了一種厭惡感,認為他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但是要說威廉的童年,基本上沒有得到過來自母親的關愛,這也是不確切的。不管怎麼說,威廉也是長子,註定要繼承家業的人,所以在童年時期,維多利亞公主還是十分注重去嘗試建立良好的母子關係。
然而,這種努力,在現實政治的博弈和考量當中,註定會走樣。
有一個很明顯、而且很致命的事實是,在當時的德國上流社會當中,維多利亞公主並不討喜。她確實對德國的態度有些傲慢自大,認為「這個國家的軍國主義毒素和自由主義潮流格格不入」,姑且不說這種傲慢態度到底有沒有道理,就算有道理,又有幾個貴族願意聽一個外國太子妃說「你們這裡那裡都不如我的祖國」?
太子妃的態度,影響到了她的丈夫,然後很快又讓德國上流社會認為太子和太子妃身邊有一個「英國幫」,而且這個英國幫是準備改造具有光榮傳統的普魯士,讓德意志英國化——這個看法有些是有根據的,有些則是無端揣測,但是不管怎麼樣,它敗壞了維多利亞公主和德國上流社會的關係,尤其是和皇帝威廉一世夫婦的關係。
在德意志帝國最初的20年裡面,皇帝和太子兩對夫婦就圍繞著類似理念進行了爭鬥,而這種爭鬥也註定會蔓延到身為皇位繼承人的威廉身上。
同時,在上流社會和宮廷當中不討喜的事實,讓維多利亞背負了極大的精神壓力,並且讓她轉而變得痛恨依照普魯士傳統方式培養起來的大兒子。
更加致命的是,在70年代,維多利亞夭折了兩個兒子(4個兒子只有兩個活到成年),這給她帶來了極大的打擊,精神上和身體上都變得不堪重負(根據當時的記載,太子妃從那時候開始有相當嚴重的神經痛)。
精神上的病變,和對兒子「越來越像個波茨坦大兵」、背離她的教育初衷的失望之情,讓她潛意識裡對這個孩子的厭惡變得越演越烈,最終使得母親徹底放棄了這個兒子。
然後從兒子這方面來說。
天生殘疾不管怎麼樣,都會給一個人帶來一種自卑感,雖然威廉總喜歡用驕狂自大的態度來掩飾這種自卑感,但是還是經常會流露出來。
那種積累起來的對世界的憎恨,使得他喜歡以特別無情的態度來對待他人,某種程度上甚至帶有「虐待狂」的特質。
這樣的性格,在小時候就讓威廉痛恨不夠愛自己的父母親,轉而和祖父母親近,進而認為父母為代表的英國幫就是帝國的毒瘤,應該予以徹底根除(最好英帝國也一起灰飛煙滅)。
不過,威廉也不是怪物,本質上他也是個人,他也渴望被關愛,在青年時代,他做了很多矛盾的表現。
他既說過很多粗暴的話,詛咒過父母,咒罵那些母親喜歡的人,但是又曾給母親寫過幾封熱情洋溢(甚至有些過激)的信,裡面充滿了「我想要親吻您」之類的曖昧話,但是這種期待,在現實的海岸當中得到的只是孤寂的回應(維多利亞公主已經徹底對他失望)。
這種兩面性的做法並不奇特,人類多多少少都有些矛盾性,青年時代的威廉粗暴對待母親,更多也許就是為了得到母親更多的肯定和注意。也正因為如此,在沒有得到期待的回應之後,他越發憎惡母親和她為代表的英國。
當然,我要著重強調一點,一個君王、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並不會僅僅是出於個人感情因素,德意志帝國和英帝國走向世界大戰,更大的原因是急速上升的德意志帝國渴望擊垮英國、進而在歐洲建立支配性的統治,而英帝國為了維持自己的帝國則希望擊垮德意志帝國——威廉對英國的個人感情,充其量是助燃劑,而不是世界大戰的決定性因素。
說回到這對母子。
本質上他們之間一開始就因為殘疾而產生了隔閡,但是這種隔閡如果在正常家庭的話,是可以因為家人之間密切的生活羈絆而慢慢被融化的。但是很可惜,德意志帝國的皇族並不是一個正常家庭,所以母子之間註定從互相充滿期待走向了愛恨交織、最後互相憎惡的決裂境地——當然,對王族來說,上代人和下代人之間的不和與憎惡,也是平常之事。
母親對孩子的期待與失望造就了這一切,而舊普魯士傳統與英式自由主義的衝撞,急速發展的德意志帝國和日薄西山的英帝國之間的鬥爭,在這對母子當中也成為了一種象徵。
雖然德意志帝國和英帝國演變成兵戎相見,並且最終激發了兩次世界大戰,是有其必然因素存在,但是作為第二帝國最有權力的人,威廉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容小視。
在某種程度上,這對母子之間十分相似的傲慢自負,以及互相之間夾雜著失望的痛恨,孕育了一個驚天大悲劇的種子。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一直以來對威廉二世母子之間的關係以及這段關係對德國政治和外交的影響很感興趣,也讀過一些關於威廉二世和維多利亞皇后的傳記,下面就我所了解到的情況來回答一下。
要知道為什麼威廉二世與其母維多利亞皇后的關係如此惡劣,首先要了解維多利亞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裡先簡單講述一下維多利亞的成長環境和她與腓特烈三世結婚的背景。
維多利亞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與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的第一個孩子,阿爾伯特親王是出了名的學究和完美主義者,從小就給孩子們布置、設計了大量非常艱深的課業,阿爾伯特希望孩子們都能像自己一樣好學、自律,讓他失望的是長子愛德華完全沒有繼承他的基因,不愛學習、上課搗亂、沒有任何自律精神,而長女維多利亞(昵稱維姬),則完全相反,她跟父親就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一樣,極度聰敏、好學,維姬三歲就能用法語背誦詩歌,隨著年紀的增長,各門科目都非常優異,阿爾伯特將這個女兒視為掌上明珠,對她寄予厚望。
阿爾伯特來自德意志邦國薩克森-科堡-哥達,他一直希望德意志能結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完成統一,此外,他堅信,各邦中唯一有實力完成統一德國的大業的就是普魯士。但是阿爾伯特是一個堅定的自由主義者,他認為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後,必須從奉行保守主義轉變為奉行自由主義。
那麼要如何讓普魯士實現這種轉變呢?將維姬嫁給普魯士的繼承人腓特烈王子(當時的普魯士國王是腓特烈的伯父腓特烈威廉四世,但他沒有子嗣,因此他的弟弟威廉是第一繼承人,而威廉唯一的兒子腓特烈就是第二繼承人)是最好的辦法,阿爾伯特很早就有意向策劃這樁婚事(阿爾伯特的叔叔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被認為很可能是最早提出這樁聯姻的人)。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夫婦與威廉一世夫婦最早的交集發生在1848年,這一年歐陸多個國家爆發自由主義革命,普魯士也不例外,當時還未登上王位的威廉一世,因為其強硬的保守主義理念,成為了眾矢之的,他的宮殿遭到攻擊,甚至被燒毀,他和妻子奧古斯塔被迫前往英國避難。在英國,威廉一世夫妻受到了英國王室的熱情招待,奧古斯塔王妃與維多利亞女王建立了友誼。
值得一提的是,奧古斯塔王妃也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她因為長期鋒芒畢露且性情古怪暴躁而受到普魯士宮廷的排擠。與威廉一世接觸之後,阿爾伯特發現他是一個典型的容克貴族,也就是說,寄希望於他在繼位之後去實現自由主義是不可能的,所以阿爾伯特把希望寄托在威廉和奧古斯塔唯一的兒子腓特烈身上,因為腓特烈從小受到母親影響,推崇自由主義。這個時期,要把維姬嫁給腓特烈的想法已經成熟了,威廉一世夫妻回普魯士之後,維多利亞和奧古斯塔王妃保持了通信,在信里,維多利亞不停地向奧古斯塔表揚女兒維姬,希望女兒能給王妃留下一個好印象。
1851年英國舉行萬國博覽會,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決定抓住機會,邀請威廉一世一家來英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聯姻打下基礎。威廉一世一家到了之後,女王夫妻安排當時只有11歲的維姬帶著腓特烈去參觀,腓特烈當時的英語不是很好,維姬用流利的德語跟他交流,給19歲的腓特烈留下了很不錯的印象。
威廉一世對跟英國聯姻並不感興趣,他更希望兒子娶一個俄國女大公,因為當時普魯士跟俄國的關係更為密切,兩國的政治制度相近,而且王室之間有非常緊密的血緣關係(當時的俄國皇后是威廉一世的妹妹,威廉一世的妻子奧古斯塔是俄國沙皇保羅一世的外孫女)。但奧古斯塔王妃不願意兒子娶俄國女大公,因為俄國奉行保守主義,而她本人支持自由主義,她害怕一個來自俄國的兒媳會進一步加劇她在普魯士宮廷的孤立無援,她希望接受自由主義教育的維姬能夠成為自己在普魯士宮廷的盟友。
1855年,腓特烈向維姬求婚,兩個人訂婚。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知道腓特烈向女兒求婚之後,激動得無以復加,維多利亞甚至激動得哭了,可想而知二人對這場聯姻渴望到了什麼樣的地步。
訂婚之後,阿爾伯特對女兒展開了嚴格的政治訓練,他每天定時定點給維姬上課,上課內容包括霍亨索倫王朝的歷史,普魯士的歷史和政治制度,還有最重要的,英國的自由主義制度,阿爾伯特再三向她強調了自由主義的優越性,以及普魯士捨棄保守主義、改走自由主義道路的必要性。維姬從小就是父母的重點培養對象,原本就具有政治方面的知識,經過了出嫁前的這段密集式突擊訓練,自由主義的優越性和改造普魯士的使命感已經深深地在她心裡紮根。
1858年,維姬跟腓特烈在英國完婚。之前關於婚禮的舉辦地引發了爭議,普魯士方面要求繼承人在本國完婚,但維多利亞夫婦堅持要在英國舉行婚禮。維多利亞甚至說「我不管普魯士的傳統是什麼,但不是每天都能有普魯士王子娶英國女王的長女」。這個衝突看似小,但實際可以看作是日後兩個國家、兩種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激烈對抗的縮影,這種對抗的主題就是「我比你更加強大,一切秩序應以我為主導」。
維多利亞婚禮照片
然後開始講述維姬嫁到普魯士以後的生活。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各種不適應,各種看不慣。當時的普魯士尚未統一德國,在歐洲列強里,還是處於比較靠後的位置,而英國已經是世界頭號強國,維姬性格中帶有非常明顯的日不落帝國時期的英國人的特點:高傲、優越感爆棚、喜歡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別人。
普魯士宮廷從傳統習俗到人際關係都跟英國宮廷有很大的不同,維姬不能很好地適應,而且因為本身帶有英國公主的優越感,有時候也不願意去做一些表面功夫。更加火上澆油的是,婚後母女之間通信,維多利亞還時刻不忘提醒女兒「你是英國公主,要時刻以英國為優先」,當英國宮廷的習俗跟普魯士宮廷的習俗發生衝突的時候,維多利亞要求女兒遵守英國的習俗。普魯士上層原本就因為排斥英國的自由主義而對這樁婚事不太滿意,現在看到這個英國公主嫁過來不但不積極融入他們,還時刻表現出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時不時還鄙視一下他們,心裡能爽嗎?而普魯士宮廷越看維姬不爽,她心裡就越排斥他們以及他們所信奉的理念,雙方的矛盾越積越深。可以說,維姬終其一生沒有贏得她丈夫國家人民的好感和愛戴,無論是普魯士還是後來的德意志帝國,對她最典型的評價就是「那個英國女人」。
婚後不久的腓特烈夫婦
這是一場悲劇。不僅是母親和兒子兩個人的悲劇,也是德國,甚至整個歐洲的悲劇。
威廉是臀位生產,當時因為難產,母子二人都差點沒命,雖然最終母子平安,但威廉的左手落下了終生殘疾。這隻殘疾的左手,是之後所有悲劇的源頭。
大部分人應該很難理解對於一個普魯士王子,尤其是一個有朝一日要繼承王位的普魯士王子而言,有一隻手殘疾,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當威廉一世得知孫子的左臂有殘疾之後,他對兒子表示出自己的困惑「我到底該不該慶祝這個殘疾兒的誕生呢?」
威廉一世的反應表現出了普魯士人的傳統觀念,這是一個軍事社會,殘疾是不被接受的,對於一個繼承人來說,他必須擁有強健的體魄,這是成為一個出色的軍人的必要前提。在威廉日後的成長過程中,這隻殘疾的左臂帶來的恥辱始終伴隨著他,比如他的一個堂叔,就非常鄙視他的殘疾,曾揚言「一個獨臂的男人不配登上普魯士王位」,諸如此類的鄙視造成了威廉內心深處對於自己殘疾這個事實的強烈自卑,也成為後來他複雜的性格、一系列矛盾行為的根源。
而威廉的殘疾也帶給了母親維姬毀滅性的打擊。從國家層面來說,為普魯士生育一個健康的繼承人是她來到普魯士以後的第一個任務,而這第一個任務,她就慘遭失敗;從個人角度來說,維姬是一個非常驕傲、自視甚高、帶有強烈的完美主義(這一點完全繼承了她的父親)的人,她無法接受自己生下了一個殘疾的孩子,在她的潛意識裡,她認為這個孩子破壞了她的完美,是她人生的一個污點。雖然她一直試圖克制這種想法,努力去愛這個兒子,但這種潛意識在無形中影響著她對待威廉的態度,這是她的理智所無法控制的。威廉自己也清楚地感受到了這一點,這進一步加劇了他的自卑,也成為了他痛恨母親的一個最主要的理由。
童年時期的威廉,他一生的大部分照片中,有缺陷的左手都被刻意地掩飾起來
除了潛意識裡對威廉殘疾的排斥,維姬的另一個行為也深刻影響了她跟孩子(不止威廉)之間的關係。前面已經說過,維姬是一個時刻以自己英國身份為榮的人,她在孩子面前也毫不掩飾這一點,她經常會在孩子面前大肆讚揚英國,貶低普魯士。比如她會說「你們能建造艦隊,但你們的艦隊永遠無法跟英國的相比」,她會滔滔不絕地誇獎英國,然後加上一句「但你們是無法理解的,因為你們是德國小孩」。任何一個人,聽見母親這樣貶低自己的國家,心裡都不會好受,何況威廉是一個成長過程中經歷了三次王朝戰爭、親眼目睹了德意志帝國的誕生的普魯士王子,以他為代表的這一代普魯士人,都對自己的國家有很深的自豪感,因為他們親眼目睹了國家的輝煌。威廉從小就非常崇拜祖父,崇拜以祖父、俾斯麥為代表的傳統普魯士精神,在這種情況下,面對一個時刻喜歡在他面前吹捧英國、貶低普魯士(德國)的母親,他能有多少好感?
在所有的孩子中,維姬並不止與威廉一個人關係惡劣,只不過威廉對近代歷史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大家對他們之間的關係最津津樂道。維姬一生育有八個孩子,除了早夭的兩個幼子,有六個孩子活到成年。基本上所有傳記在討論這一家人的時候,都會把這六個孩子分成兩組,長子威廉、長女夏洛特、次子海因里希被分為一組,他們從小由保姆和家庭教師負責撫養,從思想和價值觀上都與以祖父威廉一世為代表的普魯士傳統派更親近,三個小女兒被分為另一組,她們是由維姬親自撫養長大,接受了母親自由主義的教育,思想上比起三位兄姐更親近英國。
而維姬與三位長子女之間的關係一直非常緊張,除了思想觀念的分歧之外,很大原因是由於她過於挑剔的性格。維姬是個寫信狂,一生跟母親通信上萬封,她喜歡在信件中評論、吐槽別人,大部分歐洲王室成員都被她在信里評論過,而被提及最多的自然是她的孩子們。仔細看這些信,會發現她對三個長子女,很少有好話,幾乎永遠是在吐槽。評價威廉脾氣古怪,評價夏洛特不愛學習、舉止怪異、身材極差(然而比起她自己,夏洛特的身材根本沒有槽點),評價海因里希智商極低、丑得讓她絕望(又是欲加之罪,雖然海因里希智商確實不高,但長相絕對沒問題)。維姬一生都是如此挑剔,她跟母親維多利亞一樣,希望孩子們個個集天才、美貌和完美性格於一身,並且當孩子們無法達到她的要求的時候,毫不掩飾地表現出自己的失望。並且她對於三個年長的孩子和三個年幼的孩子的態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對三個由自己親自撫養、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價值觀的小女兒,她就是個非常慈愛的母親了。
童年時代的威廉、夏洛特、海因里希
可惜的是,這些信沒有引起維姬足夠的重視,她並不理解這個夢境背後的真正含義,也沒有對兒子的情感訴求作出回應。這些信件可以理解為是威廉最後一次對母親發出感情上的呼籲,在此之後,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母子二人徹底走向敵對。
青少年時代的威廉
威廉與母親有病
結合一戰史來看,當時的歐洲的關係很緊張,而英德矛盾為當時主要矛盾,威廉二世是一個軍國主義的狂熱分子,性格各個方面應該是和他的母親不同的。應該是答主要的答案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這一期《天下足球》的《k神無雙》,k神的哪個方面給你觸動最深?
※美國為何沒在德國使用原子彈?
※德國自助游應該如何安排行程?
※美軍在二戰後虐死百萬德軍俘虜是真的么?
※德國工科碩士 汽車方向前輩們來侃一下當初是怎麼在德國畢業後找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