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錄音或混音中使用硬體壓縮器是怎樣的體驗?
音樂製作愛好者一枚,徹頭徹尾mix in the box~沒有硬體效果器,很好奇老師們平時工作中是如何使用硬體壓縮器的,比如:
1.硬體壓縮是更多的使用在錄音環節還是混音環節?
2.錄音環節中某個軌道如果使用了硬體壓縮器,那麼混音過程中,一般情況下這個軌道是否還有可能會需要使用到插件式壓縮或者硬體壓縮?
3.mix in the box這種純應用插件式效果器的混音方式,大部分情況是在軌道中插入壓縮器插件,但如果混音環節中使用的是硬體壓縮器,那麼這個環節大概是怎樣的呢?
4.我的音效卡(Audient ID22)帶send-return介面,手頭還有一個話筒放大器,如果購入硬體壓縮器一枚,可以怎樣在自己的設備鏈中使用它呢?
期待老師們的回復!感激不盡!另附自己的混錄小作品,唱的不好老師們見笑~~
深海少女(中文)(Cover 初音未來)-馮爽
用到的設備:
話筒-Avantone CV-12
話放-Alctron MP100
音效卡-Audient ID22
插件效果器:Slate-Digital、Fabfilter、Eiosis、Lexicon、Brainworx
體驗就是牛逼且神煩……
比如我要讓guitar、bass、kick都進api,
那我至少要調三次參數,而且由於參數不同的關係,我還只能回錄而不能insert,所以相當於純聽音樂6遍,才三個樂器……
軟體的話隨時隨地隨性亂來……反正音效卡運算力夠就能一直加……當然你也可以笑話我窮沒多買幾個……KPA作為吉他貝斯效果器也是,
硬體不能像軟體那樣隨意切參數,踏板再多也不可能細到env的每個參數,而我同時擁有guitar rig,我可以懶到去官網論壇下模版自己畫線……時間又是成倍節約。再比如編曲的時候,
我同時擁有matrixbrute和massive或serum,在不重要的聲部我堅決用軟體……我堅決不用preset……所以硬體可能我得花三四個小時,才調出一個真正滿意的音色,而且還不能讀取automation,要自己扭,神煩……而軟體你可以隨便Marco control,Marco不夠了就直接對應參數來個automation,一樣達到效果,還快到飛起……
----------以下原答案----------
硬體不可代替的是動態和聲音連綿的質感,所以發展到今天,母帶環節還是以硬體為主,而混音環節基本已經插件化了。特別是頻率修飾類和Mod類效果器,軟硬體區別已經不大了,甚至軟體更好參數更多的情況都有。動態類效果器硬體優勢還是巨大的,主要因為電路用物理的方式處理聲音,在電信號階段就達到了效果,
軟體的數字運算是有限的模擬硬體。所以一個製作、錄音、混音工作室,真正需要的硬體只是音箱音效卡話筒話放,有時候話放都省了直接進檯子或者音效卡,而一個母帶工作室必備的硬體就得有:足夠好的且多個雙通道壓縮器,或者是兩個單聲道壓縮器一左一右;立體聲擴展器、限制器;母帶級別的立體聲EQ,
其實這個環節隨便一個靠譜的Eq都可以,不過所謂母帶級別就是保信號不保參數;足夠好的三分頻音箱,大部分人都喜歡PMC和Barefoot;足夠多的各檔次對比監聽音箱……以上就是母帶工作室最低配置,一般來說還會有一個極其精密的頻譜儀,一套聲場測試系統和一套神級ADDA。如果這個工作室比較全能且追求極致,那麼還可能有summing box以及開盤機,
來把音樂記錄還原到「沒有採樣率」的高度。說硬體和軟體沒有多大區別的,想必是因為沒有用過硬體。
由於軟體和硬體的工作原理不同,一個是程序演算法,一個是模擬電路。同款壓縮器的硬體和軟體,可能界面差不多,聲音風格能做到接近,但聲音品質上的差別是非常明顯的。
硬體壓縮器雖然貴(一條一兩萬)和使用不便以外(一台只能用在一個軌道上),但錄音和母帶環節,硬體壓縮器仍然是無法被替代的。
錄音時使用硬體壓縮器,不僅不用時刻擔瞬間電平太大導致破音,而且能提升信號質量。
硬體壓縮器對電平有更大的寬容度,軟體壓縮器只能對進入音效卡後的數字信號進行處理,如果電平在進入音效卡前已經出現削波了,軟體壓縮器根本壓不住。
有的歌曲人聲動態非常大,在不使用硬體壓縮器的情況下,為了保證副歌不錄破,主歌電平就只能錄的很小,然而後期使用軟體提升音量(超過6dB)就會使聲音發毛產生塑料感,類似於把地低解析度的圖像放大而產生的模糊。因為軟體是通過差值提升,而硬體是通過電路放大,所以在錄音棚,錄音時使用硬體壓縮器很普遍。
題主其他幾個問題提的不錯。答一下。
音樂製作愛好者一枚,徹頭徹尾mix in the box~沒有硬體效果器,很好奇老師們平時工作中是如何使用硬體壓縮器的,比如:
1.硬體壓縮是更多的使用在錄音環節還是混音環節?
陳明:各個環節都會用。錄音環節主要是起到控制動態提升電平的作用,壓縮量很少,因此也不會給混音造成衝突。混音環節由於硬體數量通常有限,一般僅用來處理比較重要的軌道上,例如用來處理人聲,貝斯,底鼓等。
2.錄音環節中某個軌道如果使用了硬體壓縮器,那麼混音過程中,一般情況下這個軌道是否還有可能會需要使用到插件式壓縮或者硬體壓縮?
陳明:會使用,參見上一條。
3.mix in the box這種純應用插件式效果器的混音方式,大部分情況是在軌道中插入壓縮器插件,但如果混音環節中使用的是硬體壓縮器,那麼這個環節大概是怎樣的呢?
陳明:(1)mix on the box我的解讀是混音時更多用插件,錄音時母帶還是會用硬體效果器,以為混音要用到效果器的數量太龐大了,幾乎每個軌道都要用壓縮器和均衡器。(2)混音使用硬體效果器,只需要在軟體中分配好效果器匯流排,然後在軌道上插入就行。
我見到一些業餘愛好者。使用效果器處理聲音一點思路都沒有,完全憑感覺瞎調,還認為做不好是因為軟體不去硬體,這是不對的。雖然軟體和硬體存在一些差別,但也不必糾結軟體和硬體哪個更好,而是認真理解效果器原理,把基本功練好。謝邀。剛好我有使用一台電子管硬體壓縮器Art Pro Vla II,我個人主要是使用在人聲的錄音階段。
兩個原因,一是電子管潤色,二是輕微的避免爆音的出現。
第一個原因,電子管潤色只有Gain(或者叫Makeup)大於0以上,硬體壓縮中的電子管增益電路才會工作。這個確實是數字效果器難以完全實現的效果。
第二個原因,我們都知道錄音師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幫歌手錄完音,對方走了之後才發現錄的音頻有點爆音,所以很多有經驗的錄音師一般在錄音之前就已經把話放的電平填至一個合適的位置,似乎是無論怎麼大聲喊叫都不會爆音。可是即便這樣,有時候還是會遇到大嗓門/喜歡把麥克風吃了的歌手,甚至很多時候這種爆音是非常難以察覺到,只有在Solo人聲軌才能聽到,一跟著伴奏放就不太明顯了。
那怎麼辦呢?幾乎是沒辦法了。
因為一段已經爆破的聲音的電信號經過音效卡模擬轉數字的採樣之後進入DAW里已經是一連串的二進位數字了。就算你再掛載軟體壓縮也已經無濟於事了,因為數字採樣到的信號是早已失真的數據了,軟體壓縮只是在改變這段數據中代表著音量的數值。
而如果你有一台硬體壓縮器就可以在錄音階段,音效卡數字採樣之前把電信號代表的聲音的電平壓縮至你設定的水平,電平的電壓降下來以後,這段電信號所代表的聲音信息依然是完整的。所以硬體壓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輕微避免錄音階段的不易察覺的爆音。
為什麼說是輕微的?很簡單,壓縮器不是限制器。它的壓縮程度不是以電平閥值優先的連續可變壓縮比,而是以固定壓縮比為標準來進行壓縮的。這個應該很好理解,其實就是壓縮器和限制器的區別而已。
如果你購入一台硬體壓縮你可以把麥克風插話放Input,話放Output插硬體壓縮器Input,硬體壓縮器Output插音效卡Input或者Return應該都可以。
----------------------------------------------
擴展一下思維(你不需要考慮這種Case,也可以忽略這一段科普文)。如果音效卡Send出來的模擬信號是未經數字採樣再進行模擬轉換的,從只是輕微避免爆音這個應用上來講,不需要話放都可以。
麥克風插音效卡Input,音效卡Send插壓縮Input,壓縮Output插音效卡Return。但前提是音效卡的Send出來的信號是未經數字轉換的。
因為某些音效卡Send出來的模擬信號,因設計上的某些原因,是將已經進行經過增益放大並且數字採樣的信號重新進行模擬轉換得來的。(存在這種案例,比如Focusrite 6i6的軟體路由設定的Analog Input N -&> Output N的信號就是已經數字採樣重新模擬轉換的信號)。就像之前提到的,舉個形象的例子。考試交卷至少無論你寫錯多少題都沒事,你可以改回來,而分數出來之後,無論你怎麼修改答案,試卷上的分數也不會變了,也沒有意義了。
-----------------無聊的科普結束--------------
順帶一提混音階段用硬體壓縮也是有的,具體操作是軟體DAW里設置路由某一軌音頻信號如鼓經過音效卡的某個Output輸出,壓縮之後的信號再經由音效卡某一路Input回到Daw里。不過我不喜歡鼓的這種壓縮方式,所以未曾以這種方式使用過。一般這種信號的路由設置是在Daw里操作,如Logic Pro在一軌道上掛載一個內置的插件,我記得是Utility -&> I/O,就可以設置了。不過很久沒用這個功能了,可能記錯插件的名字了,歡迎糾正。
再次擴展一下,假設你購入了一台Mastering的硬體效果器可以把Master軌從音效卡的某一路Output路由出來,經過處理之後再弄回去。
Output選擇音效卡的某兩路合成的立體聲出口,比如Output3/4(Output 1/2通常是用來插監聽音箱的出口),同時音效卡的Output 3/4連接硬體效果器的Input口。
Input選擇音效卡某兩路空閑的立體聲入口,比如Input 5/6,同時音效卡的Input 5/6連接硬體效果器的Output口。
Dry/Wet就是信號的混合比例,濕聲是經硬體效果器處理過的信號,干聲就是未經處理過的信號(效果鏈中這個插件的前端),看你需求,一般是100%。
如果你用的是硬體的Summing box,雖然我沒有使用過但是可以推測。每一軌道輸出到Summing Box直接用混音台的輸出設置對應的口就好,不需要I/O。
然後Master軌上的I/O的Output選擇空(也就是--),因為你已經不需要把信號再發送到別的設備上了,而且如果你所有軌道輸出全部都路由到Summing box上了此時Master軌應該是沒信號的才對嘛,Input選擇Summing box的Output。播放一下,應該有聲音了。應該是來自外置Summing box的聲音,而且如果你用外置Summing box的話,那硬體壓縮這些也不需要通過I/O進行軟體跳線了,直接接在信號鏈上summing box之前就好了。
最後並軌,完事兒~就是可能要用在線並軌的方式?離線並軌有可能還是用CPU並軌的?
僅是推測,因為這種高端的東西沒有Budget買啊……要玩這種起碼得先把ADDA配好才行,或者音效卡的數字介面,歡迎幾位大佬探討一下。
這大概就是DAW時代使用硬體效果器的方式。
另外你的作品很出色,只要唱的好,後期就是錦上添花。唱的不好再怎麼後期都是渣,慚愧慚愧。謝邀。
1. 硬體壓縮是更多的使用在錄音環節還是混音環節?
都有,這根據不同錄音師的工作習慣而定,也根據不同的session而定——
很多錄音師在錄音時會把一些很vintage的壓縮器當做塑造音色的工具;有的音樂類型動態起伏很大,極具情緒化,所以很多錄音師會串入一個染色很小的壓縮器作為動態控制;也有很多錄音師在錄音時盡量不去損失聲音的動態,畢竟錄音是個不可逆的過程;有些錄音師同時也是case的混音師或製作人,他們中有的甚至會把錄音過程直接去向成品盡量靠攏,因為他們已經很明確自己想要的了。
/////////////////////////////
2. 錄音環節中某個軌道如果使用了硬體壓縮器,那麼混音過程中,一般情況下這個軌道是否還有可能會需要使用到插件式壓縮或者硬體壓縮?
視不同需求和情況而定,多數情況下是的。
來,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用壓縮器呢?要把聲音變成我們想聽到的樣子對么?動態太大就把它控制一下;不夠實就把它做實;不夠厚就把它做厚……沒錯,錄完的聲音是不是已經是你最後想要的樣子了呢?這是唯一的準則(其他類型效果器同理)。切忌定式,切忌畏首畏尾,也切忌over-produce。
/////////////////////////////
3. mix in the box這種純應用插件式效果器的混音方式,大部分情況是在軌道中插入壓縮器插件,但如果混音環節中使用的是硬體壓縮器,那麼這個環節大概是怎樣的呢?
如果有很多硬體要使用大多會通過跳線盤構建跳線系統,這個工作起來就很方便了,就和在軌道中插入插件類似,一般大型模擬調音台也都是自帶跳線介面的。
/////////////////////////////
4. 我的音效卡(Audient ID22)帶send-return介面,手頭還有一個話筒放大器,如果購入硬體壓縮器一枚,可以怎樣在自己的設備鏈中使用它呢?
這個對於錄音和混音會有不同的信號chain,如果是錄音的話,是這樣的:
話筒——話放——壓縮器——AD(Analog to Digital)轉換器——音頻介面——DAW
如果跳過AD轉換器也是可以的,但萬元以下的音頻介面的AD水準普遍一般,會對聲音質量有一定影響。同理,如果是混音的話,聲音信號就不僅要經歷AD過程了,在此之前還會經歷DA(Digital to Analog)過程,如果AD/DA的水準不過硬的話其實很不建議這樣做,因為那對聲音質量會是兩倍的損失過程。
其實現在大部分大師的混音過程都是hybrid式的,硬體和軟體會結合使用,軟體也不都是類似UAD這種DSP驅動的,像Waves、Slate Digital、Sulftube等這些我們常用的玩意兒也都是他們的家常菜。甚至像Serban Ghenea、Andrew Scheps這些大師中的大師早就多少年前就ALL MIX IN THE BOX了(除了summing用硬體),這些大師們在不斷的拓寬ITB混音的界限的同時,也讓人們一次次看到,最終決定音樂品質的究竟是什麼——技術、經驗、審美、態度。所以,騷年,MIX IN THE BOX沒什麼,大師們站在你身前不要怕。
(但以目前的科技,錄音、母帶、summing環節還是盡量使用硬體去做)
/////////////////////////////最後,聽了下你po的作品,這樣的設備做成這樣還是值得鼓勵的,給幾點小建議吧:
1. automation可以再好好設計一下,缺少點發展性,尤其是這種情節感較強的抒情作品。
2. 空間類效果可以再有些設計感和氛圍感,尤其是這類配器很簡單作品。3. 整體有些偏薄Have fun.謝邀……我幹啥?
補充式回答,樓上幾位已經回答的十分詳細。1.硬體壓縮是更多的使用在錄音環節還是混音環節?
答:混音環節。想必題主十分喜歡錄音,一般愛好者都是把更多的預算投入到硬體效果器里去了。但是在錄音時候使用壓縮器,更多的真的是為了防爆電平而不是為了塑造聲音質感。如果想在前期錄音中完美解決這個問題,從歌手本身出發無疑是最經濟實惠甚至效果還更好的解決方案。2.錄音環節中某個軌道如果使用了硬體壓縮器,那麼混音過程中,一般情況下這個軌道是否還有可能會需要使用到插件式壓縮或者硬體壓縮?
答:1中已經答到了,用壓縮器只是一種無奈之舉,所以回到了它本身應該呆的地方——混音階段,當然是要大顯身手的。
同時更具體地去考慮:儘管你在錄音階段已經確定好了自己想要這個聲音的味道並且過壓縮器錄好,但是在混音階段面對無數軌道的映射,你發現你的選擇是多麼錯誤,想要修改,卻發現只能重錄一遍。
混音絕對不是一個一開始就定好了人聲的啟動時間是多少多少,壓縮比是多少多少的純技術性操作,而是需要通過自己耳朵去聽整體混音demo,然後在慢慢調整的過程中給出方案。
回答第二個小問題,不要把你已經洗乾淨了(或者說是烘焙好了)的聲音再不小心掉進水池裡(或者說是開大火再炒一遍)。
這二者之間的對比就是插件和硬體壓縮器的對比。哪怕題主受限於監聽設備和訓練不足,真的聽不出來,也不要相信誤導「插件和硬體沒什麼區別」。人外有人,肯定有人能聽出來。插件和硬體的差距有太多太多。從單純的「誰比誰好」來說,工作站cpu運算的插件&<伺服器或效果卡運算的插件&<硬體。而且基於硬體設備的使用方法(見第三點答案),再在上面添加插件式壓縮完全是在給它「抹黑」。
3.mix in the box這種純應用插件式效果器的混音方式,大部分情況是在軌道中插入壓縮器插件,但如果混音環節中使用的是硬體壓縮器,那麼這個環節大概是怎樣的呢?
答:Mix in the box並不是像題主想像的是只用插件混音,而是把混音工作集成到電腦工作站中完成。不要相信某某新聞中所云:外國大師xxx用純插件混音獲得了xxx榮譽。且不說這種別有用心的宣傳裡面的利益相關問題,就算人家用插件,用的也是dsp的。
一個完全用插件混音的工程,可以在插入端(刪去發送端,發送端沒有插件)看到無數灰色條塊——一個個插件。但是一個完全用硬體混音的工程,插入端發送端——啥也沒有。當然也不是絕對啥也沒有,有的硬體還是可以掛上去留著的。但是大多數硬體只有一台,掛在某一個軌道上就不能掛到另一個上面。想要留住硬體的效果,就得把這一軌錄一遍。所以硬體混音的耗時倒是會比插件混音多上一段時間(倒也不會太多)。
如果仔細說壓縮器,那就是打開壓縮器,在daw里把它的埠插到軌道上,一邊solo聽一邊調節效果,然後分組、整體聽繼續微調,然後錄下來,繼續掛到下一軌再來一遍。所以使用硬體混音的時候,也對你的混音順序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一會兒人聲一會兒鼓,掰旋鈕都煩死了,一邊掰一邊罵自己傻。
4.我的音效卡(Audient ID22)帶send-return介面,手頭還有一個話筒放大器,如果購入硬體壓縮器一枚,可以怎樣在自己的設備鏈中使用它呢?
不需要我補充什麼,莫老師答的很適合你。謝邀。回答代表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1 通常在混音環節上使用。因為前期錄製時加入了處理,意味著後續工作中想要有所反悔和修正將沒有任何餘地。但不是絕對的,在需要一些特定音色時會有這樣使用,但總體而言,這種情況相對較少。
2 是否還需要,這個與你在混音時的需求有關。作為混音師,你覺得想對聽到的聲音做怎樣的加工以達到你預想的狀態是真正指導混音工作的前提,並不應該完全依賴於,應該怎麼做、流程怎麼樣這些形而上的東西。3 如果在混音中使用到硬體效果器首先涉及到一個問題:你所使用的是硬體效果器是模擬效果器還是數字效果器。 如果你使用的是模擬效果器,那麼你的音頻介面需要有符合模擬線路輸送阻抗的模擬的輸入與輸出埠。而如果是數字效果器,則需要有數字的埠。對於更龐大的數字音頻系統,還需要有信號同步的發送埠。 對於模擬設備而言,你的音頻介面的A/D,D/A的品質會非常重要,因為串接了模擬效果器就意味著一輪的ADDA轉換的損耗。因此,如果你所使用的設備在ADDA的表現上一般,則一般不建議這麼干。 對於數字設備而言,則需要確定數字設備間的主從關係:比如是以音頻介面為主機,其他設備為從機。或者以數字時鐘作為主,其他設備統一跟它的同步走都是可以的。通常情況下,數字信號流會帶有同步信號在裡面,因此在直接的設備串接中可以簡單的以信號發出源作為同步主機,這樣不需要額外加同步信號的串接。設備同步設置上,工作站一般選Internal(內部時鐘源),而效果器設置選External(外部時鐘源)。而如果需要有主時鐘串接時,一般都需要選擇External或Wordclock等時鐘方式。具體情況要視設備與系統而定。 在使用中,可將通道的插入效果埠設置為效果器對應的音頻介面的埠。在未使用時,將設備處於旁通狀態。因為設備關閉或線路未接通情況下,信號會處於斷路情況,而旁通的狀態,會讓信號旁路,不載入效果但能保證有信號。4 參照上一點解決。另外,以你的設備情況,建議還是採用軟體效果插件的方式。主要受限於ADDA。插件都還是不錯的。為了方便,也可考慮做一個跳線盤,便於信號的跳接。硬體效果器在處理效果上,一定優於軟體復刻版,尤其是EQ與Dynamic類效果。但是,現在軟體處理的效果正變得越來越好,要正視這個趨勢。混音最重要的還是想法、意識、情感。效果器的使用也還需要綜合其他非效果器本身的因素,諸如AD的損失(只串接一台可能損失不大,多台就會有損失的累加),工作效率的問題(使用外部效果器效率一定遠遠慢於使用插件類效果器的工作模式),底噪的問題(模擬設備有模擬底噪,數字的有數字雜訊。情況各不相同需要分別考慮)。硬體已經到位,還沒使用過,問題不好回答,就這個問題下面的一些回答說一下。
首先,錄音時,話放後面要不要加壓縮,國內知名混音師李金城的網路課程上說過,他說一定要,否則動態無法控制,錄後再加軟體壓縮就不是一回事了。
前段時間參觀某知名錄音師,製作人的新錄音棚,據說是某屆(廣州?)亞運會首席錄音師,這個問題我也問過他,他回答也是要,在桌上我也看見了單聲道壓縮tube-tech。
在今年出版的一本引進的母帶的書中也提到了硬體效果器的效果,硬體效果器(書里指的應該是壓縮,記不清了)本質上其實是提供了一個悅耳的失真。但是不管是誰,但凡我看過的所有書籍,遇見的從業者,沒有任何人否認硬體效果器帶來的效果超越軟體效果器,並且比較明顯,硬體效果器帶來的處理後的聲音不會有軟體的明顯的聲音密度降低,劣化明顯,動態降低的缺點,所以大家看硬體效果器貴的飛起,專業的從業者依然將可能是設備中最大的預算投到這裡。
母帶階段,硬體效果器是必須的,軟體做母帶比起混音來限制更多,效果更差。先按照問題的順序大概說一下我個人的習慣:
1、我個人因為錄音和混音用的不是同一套設備,錄音室里有一台量產LA-2A,一台量產1176LN和一對Distressor;而我混音95%的壓縮是純ITB。錄音的過程中我會在錄人聲、電貝司DI和鼓組room mic的時候回先壓縮再進AD,其他的樂器我在錄音的時候一般是不壓的,因為硬體壓縮沒辦法撤銷,必須commit,不過這也是硬體的魅力。硬體壓縮對於我個人起到的不僅僅是控制動態的作用,同時也是tone shaping的工具,因為不同的硬體聲音都不一樣,比如我錄人聲的時候,只要不是特別柔和小清新的女聲,我都喜歡電容麥(U87或者M149)進API 312或者Millenia之後先進1176,4:1(偶爾8:1),最響的部分壓4到5dB,然後我會去嘗試進LA-2A再進AD,50%的時間我1176出來會進LA-2A,壓縮很少,最高的地方只壓2dB,大部分的片段是不壓的,只要設備的染色。LA-2A的染色對於特別猛的搖滾歌手或者說唱歌手可能不太合適,但是對於偏慢的歌簡直完美。注意這個階段的壓縮基本是「聽不出」壓縮的,還是我剛才說的,硬體壓縮沒法撤銷,所以寧願不壓,也不要壓過量。
2、 這個問題要分情況,要去學會判斷某個樂器或者是人聲是需要壓縮還是單純的音量控制。我個人混音的時候如果人聲是我自己錄的,然後錄音的時候壓縮使用得當,經常在混音過程當中都不需要用到壓縮,經常用automation就可以解決問題,比如主歌音量合適,到了副歌樂器一多就聽不清歌詞了,我個人會選擇用automation調整音量,或者有某個詞聽不清,或者後一句需要比前一句更響來表達情感,我都會去選擇用automation去達到效果。當然如果是處理transient之類的問題當然還是要使用到壓縮,硬體軟體都可以,看習慣和條件。要善用automation,有的時候比壓縮還管用,我幾乎所有的人聲都會從頭到尾自己手動寫automation進去。
3、混音的時候如果使用硬體,把你要處理的音軌的output(或者在軌道上使用發送)換成你音效卡上面輸出到對應硬體的output,硬體的輸出鏈接音效卡的line In口,在DAW中添加音軌,把用硬體處理過的音頻錄下來。這個是針對小規模的錄音室,設備多的錄音室會使用到patch bay,你可以理解成是一個接線器,把所有的設備都連在patch bay上,然後需要使用的時候只需要把patch bay上的相應通道連通就好。
4、同上。
另外個人非常同意@Kevin Hwang老師的觀點,現在混音中使用的大部分軟體的效果已經非常棒了,只是動態處理和混響上可能還有使用硬體的必要,因為硬體的壓縮聲音真的不一樣,不管軟體模擬得有多好。一般硬體壓縮表上的數字都不準,我做過測試,硬體LA-2A和Waves的CLA-2A,同樣都是壓3dB,硬體明顯感覺壓縮感更明顯,可是聲音整體卻更飽滿。題主的插件選擇不錯,Slate最近更新的電子管系列我剛試過,個人感覺非常不錯
不是錄音師的來答一下。
硬體混音和軟體其實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logic或者pro tools里用滑鼠調節的參數變成了用手扭的。但是軟體的計算是絕對標準的,而硬體會出各種各樣的瑕疵,這裡的瑕疵並不是貶義詞,是指[可能存在的靈光一閃]的那個意思。
正在錄音的時候也確實可以直接放一個實時的壓縮,還有一些經驗老道的錄音師會直接在歌手聲大的時候緩緩降低mixing board上的preamp,但這麼做的結果是破壞性的,一旦哪個地方壓的不和心意,或者preamp降的過大了,雖說後期也能修復,效果也就差了一點。相比之下,直接普普通通的錄個乾淨的音,音量什麼的都在混音的時候壓縮和automation會更方便一些。
各種效果器的插入,一般也沒有太大的標準。壓縮也是想怎麼壓就怎麼壓,只要是你想做,你可以給自己掛100個壓縮器。
發燒友非專業閑扯。要看錄什麼。不少發燒唱片只用兩隻全指向話筒,話放直入硬碟錄音機或開盤帶機,後期簡單剪輯完就可以發行。比如雨果唱片,水星唱片,有不少錄音都是這樣完成的。中間過程沒有任何壓縮均衡之類的修飾。還有的雖然是多軌錄音,但也不做任何效果修飾,比如環球唱片給蔡琴做的「金片子」系列,徹頭徹尾的不插電同期,效果棒極了。
推薦閱讀:
※做貼唱後期如何讓人聲聽起來寬而不散?
※耳屎會不會影響編曲後期的混音效果?
※請問樂器實錄的干音輸出時需要混音嗎?
※想學習製作電音需要什麼?
※錄音入門求推薦一些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