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環境下,傳說中的殲-11D戰鬥機有可能下馬嗎?

國內的j20已經服役,日本的f35也已經到貨,就連ww也吵著鬧著要f35(滑稽)亞洲開始逐漸進入四代機時代

而國內沈飛目前的項目也很忙,j16生產,j15換裝有源相控陣,fc31研發,利劍等無人機的研發生產。

再加上還引進了su35(暫時頂一下j20產能不足)

還有人說j11b也要升級換裝有源相控陣……

那麼這種情況下沈飛是繼續研發j11d意義大還是下馬j11d,把資金用到別處意義大呢?


你們邀請了我兩次

我又不好不答,又不知道說什麼

1.你們誰給我解釋一下,啥是J11D?你們誰能確定有這個型號?誰能描述其改進並確保描述真實可靠?

2.無隱身能力的三代機,在未來執行制空任務,是否有必要?和四代機之間交換比的落差會有多大?

3.112的生產線產能有多少?在重點保障唯一的戰役戰術級多用途飛機J16和艦載機J15外,能有多少產能?你們就確定你們口中的J11D是新生產的,而不是舊機升級改造?

4.舊機升級改造的話,結構問題能改嗎?蘇27系列大邊條+後掠翼帶來的氣動問題以及相應的飛控能改嗎?舊機原有航電架構,特別是匯流排能適應新的AESA和航電,並發揮出最大效能嗎?F18E/F明細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樓上的所有回復,其實都迴避了這些問題

切入點都有些莫名其妙

設想就更不值一提了

補充:

上個世紀末,空軍表示不想要沒有火控雷達的戰鬥機了。

但是換裝壓力又很大,98年裁軍以後還有三個團的殲6急需更換。

於是成飛推出了殲7G,並表示殲7E也可以按此標準升級。

最後在02-04年空軍接收了三個團的殲7G換下了最後三個團殲6。並按G的標準升級了進百殲7E,非正式稱呼是殲7L。

十幾年過去了,你們覺得這批飛機還有多大價值?

又及:

殲10C和所謂的殲11D不存在競爭或替代關係


嚴格說,下馬的可能性必然是存在的,83工程那樣的爭氣機項目該下馬不也下馬了(抖機靈)

不過對於四代半戰鬥機的需求自然是穩定且不小的(不然殲10也不會一直發展BCD了),殲16作為顯然不可能滿足這其中重型機的全部需求,35的產能也很難滿足我軍的需求.既然如此,繼續挖掘11的潛力是自然的.


把答案調整一下:殲-11D很有可能下馬,但:

如果現在不凍結這個項目,且現在就可以保證2020年之前殲-11D能全方位超過或者至少達到當前進口蘇-35SK的技術水平,則存在獲得不超過一百架的裝備空間的可能性,而蘇-35SK將可能不再進口。

【注意:本答案中討論的殲-11D是否真實存在的問題,本人僅能根據一些可以接觸的內部消息推斷這個項目確實存在,但到底情況如何,叫不叫殲-11D,無法完全保證。】

然後講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在殲20進度順利的前提下,殲11D/蘇35SK的裝備空間是很小的,即使是不保守估計,二者加起來的在空軍的裝備數量也很難超過五個航空兵團(120架),或者傳說中軍改之後的四個航空兵旅(128架)。

道理很簡單,雖然說空軍大量部隊也換裝的壓力,而且殲20價格昂貴,但這無法構成空軍僅少量裝備殲20而大量裝備3++代戰鬥機的理由。三代機無論怎麼魔改,隱身性能都不可能理想,更不可能與四代機相比。而三代機的成本優勢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在採用大量先進航電和武器系統的前提下,就算是對機體結構、氣動外形和飛控不予調整,其成本也將飆升。舉例而言,殲11D如果服役,其造價極有可能超過殲20的六成,而無法隱身又同為空優機的殲11D作戰效能能否達到殲20的四分之一都很難說,在這種情況下,空軍斷不會做出為了省一些錢買性能落後很多的戰鬥機的蠢事。殲20確實昂貴,但即使與殲11B相比,其造價差異也沒有懸殊到二戰時虎式對比四號F2/四號G/四號H的地步【根據無法公布來源信息的不可靠推測,殲20的整機造價大致不超過一億美元,而殲11B達到五千萬美元,相比之下二戰期間虎式對比四號後期型的價格比一般認為是2.5~3:1,以上推算僅供參考,如果覺得靠不住各位完全可以將其視為胡說八道】,殲11D的價格肯定還要超過殲11B,如此推算,殲11D相比殲20的效費比可以說是非常糟糕。考慮到十多年後中國周邊可能將遍布F35,軍方實在是沒有理由大批採購服役即落後的殲11D。換裝壓力當然客觀存在,但並沒有緊迫到不大量生產新三代機空防就要完蛋的地步,在此前提下用殲11D擠占殲20,包括未來海軍艦載四代機的裝備空間無疑是鼠目寸光。

當然排名第一答案提到的產能問題也是很重要的

認真的說,殲11D到底有沒有被下馬,現在誰也不清楚,畢竟沒有正式官方消息。按照一部分知乎用戶的消息,去年還是在和殲16一起試驗的,以下是超大上找到的圖。

不過嘛,從小道消息來看,殲11完蛋的可能性可以說非常大。原因大致是兩個方面,一是本身性能落後,畢竟三代機後面多少個+號都不是四代機,更不用說就是在三代機中殲11D可能都不是最先進的;二是進度緩慢,這方面殲16和殲11D一個德行就不多說了,殲16好歹是作為多用途戰鬥機研發,未來主司對地攻擊,還算有裝備空間,殲11D這樣的純制空戰鬥機,發展進度慢成這樣就說不過去了,如果殲11D的研發進度連殲20都趕不上,那就必然會被空軍放棄。

本文以下部分內容選摘自觀察者網許達:論殲-11B的復產和殲-11D的命運,另一部分選摘自雜誌《海陸空天慣性世界》

殲11D和殲20的關係,就不說了,畢竟誰都知道脫胎自蘇-27的戰鬥機怎麼改都無法超過四代機。下面重點說殲11D本身的問題和殲-11D與其它三代機對比的問題吧。

比較早的時候,國內對於殲-11D還是比較樂觀的,我們可以從2015年5月3日觀察者的一篇文章中看出端倪:觀察者網一周軍事觀察:殲-11D是翻版蘇-35嗎?-席亞洲。文中提到殲11D相當於殲11B的改進主要是如下三點:

其一,安裝了全新的電子設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前視紅外系統、全向紅外/紫外告警系統、新的電子對抗系統和電子系統架構,這套系統的技術檔次不亞於典型第四代戰鬥機,這是目前三代半戰鬥機的共同特點。殲-11D的機頭部位雷達罩明顯「上翹」,是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的典型標誌,從照片上來看,它的機首部位的結構隔框等是重新設計過的,不過氣動外形與原來的殲-11B相比沒有變化。

……

其二,殲-11D升級了機體結構,最明顯的一點,該機機翼下和殲-16戰機一樣增加了一對重載掛架。從試驗機外表不同顏色的塗裝來看,該機增加了鋁鋰合金、複合材料的使用比例。這反映了瀋陽飛機製造公司在蘇霍伊原技術基礎上有了進步。網路軍迷經常引用沈飛研製殲-11B時一份文件中的話來嘲諷沈飛「不思進取」——「原始設計的修改要慎之又慎」。與共青城飛機製造廠對蘇-35幾乎「推倒重來」的改進相比,殲-15、16和11D結構上的改進幅度還是比較小的,不少設計能在蘇-30MKK等俄制飛機上找到源頭。不過沈飛不夠「大膽」也有它的原因,畢竟修改結構涉及長時間的試驗,在戰機生產「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下,最穩妥的方法是盡量沿用已經過驗證的設計。作為對比,去年俄羅斯共青城廠就曾表示,以中國對採購蘇-35戰鬥機提出的改進項目和交付速度,該廠根本無法完成生產計劃,因為僅僅是完成蘇-35電子系統和外掛武器的更改,使其兼容中國國產武器就需要大量試飛,耗時一兩年,更遑論按照全新標準組織批量生產了。

其三,注意觀察飛機尾噴口,明顯採用了國產「太行」發動機。由於前面提到的機體結構加強,該機的重量有所增加,因此推測採用了增加推力的新型發動機。不過,該機的進氣口外形並無變化,因此新發動機不大可能是去年珠海航展上透露的「14噸太行」。

可見當時大家對於殲11D的技術未來還是比較樂觀的,但到了今年,情況恐怕出現了變化,殲11D恐怕已經遇上了不小的麻煩,這個麻煩有進度上的,也有技術層面的。

進度上的麻煩可以從殲11B的復產(或者說從低速生產恢復為告訴生產)看出來,而殲11B復產的直接原因又與我國空軍當前推進的建制改革直接相關。根據已披露的內容可以推斷,此次改革可能主要包含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航空兵團將以實施基地化改革為重點,在吸收場站雷達等部隊的基礎上升格為航空兵旅,取消航空兵師的建制,旅由戰區指揮所直接指揮。改革前,我空軍航空兵團級部隊與場站相互分離,各師之間空域劃分比較破碎。而新的編製體系無疑將擴大戰術空軍的訓練空域面積,提高部隊的協同保障能力和減少指揮層級。

二是部分航空兵團即將撤編。前段時間,軍報暗示強擊航空兵即將退出歷史舞台。部分裝備「二十年老窖」、「三十年陳釀」老機型的航空兵團據消息也要撤併轉隸。這表明,新成立的航空兵旅編製規模將會擴大。往日編製黨們嘴裡的「24架大法」(改革前,我軍航空兵團部隊一般裝備24架戰機)有運轉不靈之虞。往後的航空兵旅定編可能是32架。一個航空兵旅多出這麼多飛機的編製來,為了戰鬥力考慮,不可能長期缺編,這意味著解放軍空軍短時間內需要一大批現代化戰鬥機,而且還要能直接融入我軍現有作戰系統。

按理來說,這原本應當是殲11D的列裝空間,可當前出現的卻是新生產的殲11D,而且極有可能是利用殲11D和殲16技術進行過改良的殲11B:

這就意味著,殲11D很有可能遇到了大麻煩,當前已經處於技術凍結狀態或仍然處於技術研髮狀態,在短時間內無法生產。因此沈飛方面不得不重新生產殲11B。而在已經復產殲11B的前提下,題主所說的沈飛產能問題就成為了實際限制因素——主要產能都用來生產殲11B、殲15、殲16和殲16電了,就算是現在殲11D立刻就能投產,恐怕也分不出多少產能了。

另一個問題就是殲11D的技術水平問題。就現在的情況看來,殲11D的性能可能根本就沒有達到空軍預想的要求,而空軍又等不及殲11D完善後再行採購,所以一方面要求復產殲11B,另一方面則從俄國引進了蘇35SK。

殲11D當前存在的缺陷可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機體結構、發動機、飛控。當然這裡的缺陷是相對於蘇35來講的,若是和早期蘇27系列相比殲11D自然只強不弱,但當中國空軍接觸了蘇35之後,對於現在殲11D的狀態恐怕就看不上眼了。

當然,這種差距並非不能彌補,但毫無疑問這需要時間,而現在最重要的是空軍戰鬥力的快速提高和集中資源完善殲20這樣的第四代戰鬥機,因此空軍恐怕也等不起殲11D的完善了。況且蘇35引進已經是既成事實,在殲20已經服役的前提下,同時裝備蘇35和殲11D恐怕也沒有必要。與其現在加大資源去把必然服役即落後的殲11D完善投產,不如好好研究一下怎麼用殲11D現有的先進技術改善新批次殲11B的性能,或者怎麼在未來對蘇35SK進行國產化升級。

那啥,今天頭暈(好像不是第一次了),先說這麼多吧,精神恢復之後更新一下蘇35相對殲11D領先三個方面的具體問題

————————————————大家好我是分割線————————————————

————————————————8.8更新—————————————————————

首先談發動機,這個問題比較簡單,現在大多數人也都知道國內發動機水平暫時還有限。根據我不能說來源的小道消息,渦扇15的研發進度現在很不樂觀【當然你們也可以認為這條是在胡說八道】,而渦扇10也就是堪用的狀態,其技術水平不會超過AL-31F(下稱三姨父)大改的水平,相比蘇35上面的117S也差不少。

現在的一個爭議問題在於,中國會不會對到手的蘇-35SK和附帶的117S發動機進行測繪,以至於逆向仿製或者利用相關技術改進渦扇10系列發動機。但個人的觀點是這麼做的可能性非常低,就算是俄羅斯人放任中國測繪仿製117S,也未必能夠成功。

有人會拿當年中國通過逆向測繪米格21MF的P13發動機仿製出了渦噴-13、通過仿製出英國進口的斯貝發動機仿製了渦扇-9的事情,來說明仿製117S是完全可行的方案,但實際上後者相對於前二者而言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中國航空工業之所以能夠自行仿製渦噴-13,是因為當初在引進米格21的同時還引進了P11Ф-300發動機的生產技術,國內也建立了仿製P11Ф-300發動機的渦噴-7生產和工藝體系,且逐漸發展成熟,基本吃透了相關技術,能夠獨立生產並對渦噴-7進行改進。而渦噴13測繪的是P13則是源自P11系列的完善型號。這就意味著渦噴-13的仿製相較於P11Ф-300/渦噴-7是一技術延續性的,這也是國內能夠逆向測繪仿製成渦噴13的基礎。而斯貝發動機則是原本引進的時候就購買了生產許可證、開始推進斯貝國產化的進度,因此後來才有了成熟的渦扇-9(雖然渦扇-9成熟的時候,時間已經有些太晚了)。

如果要仿製117S,則以上的兩個有利條件都不存在。首先俄國目前沒有出售117S生產許可證或者轉讓技術的計劃,中國可能也沒有類似打算。其次,中國航發當前對於三姨父的掌握水平,實際上仍然是有限的,再此基礎上要仿製117S就更難。

當前中國只解決了AL-31F/FN系列的維修問題,還沒有真正模仿出完整的三姨父,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內有性能類似的渦扇-10項目,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逆向仿製AL-31F的難度和投資恐怕比完善渦扇-10更大。當年國內在仿製P13的同時,也試圖逆向測繪同時期引進的P29(渦噴-15),但因為技術難度大婚缺乏基礎,這一項目最終停滯,可見用樣機逆向測繪仿製現代發動機並不容易。

當然現在中國的航發工業水平還是比那時候強多了,從理論上講,無論俄羅斯把117S密封成什麼樣,中國都有足夠的技術實力將其分解測繪。但需要指出的是,測繪只能掌握零件或部件的材料、尺寸,無法複製發動機零件製造和裝配的流程,也很難確定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標準和公差範圍。更何況117S採用了單元體設計,這意味著除非中國能複製出發動機裝配的工裝設計和工藝手段,不然就算有全部的零件也不可能攢出滿足技術標準的成品。當然這個問題可以通過要求俄羅斯技術轉讓或者進行海量實驗分析解決,但如此一來,為仿製117S發動機所付出的代價必然將大大超過自行研製的花費。就算是不考慮成本代價,這一過程所需要的時間也是漫長的,而前文已經說的很清楚,殲11D想要裝備部隊,在研發上根本等不起那麼長時間。

綜上所述,指望通過逆向測繪仿製引進117S來改善殲11D的想法,根本不可能,趁早洗洗睡。

然後說機體結構,之前說過,從目前可以公開獲得的信息推算,殲11/殲16系列的戰鬥機相對於之前引進的蘇27/蘇30系列戰鬥機,機體結構並沒有大的改動。但是蘇35則不然,其機體結構相對於最初的蘇27系列而言,實際上是進行了重新設計的。

重新設計蘇35機體的原因,源自俄羅斯在現代化改進蘇27S/P機隊過程中的教訓。在早期的蘇27SM項目中,俄羅斯利用蘇30MKK/MKI的航電等機載設備與現役蘇27S/P的機體組合,改善了其雷達性能、航電顯示並使之具備了使用R77主動中距彈的能力。但俄羅斯很快就在實際使用中發現了機體陳舊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舊的機體結構與新設備、新系統的兼容性實在是太差了。如果按照新系統的要求更改機體,則必然會破壞原有機體的完整性,對舊機體造成慢性的非使用消耗。反過來講如果按照機體條件讓新系統反向適應,則原始的結構會大大限制新系統的應用,使新成品和新系統的效能無法完全發揮。在蘇27SM/SM3項目中,受限於蘇27S/P的老舊機體和原本準備出口中國的半成品機體原始性能,改裝的結果並不算很理想。當時俄羅斯空軍最重視的改裝範圍大、以應用蘇30MKI體系為基礎、技戰術性能大幅提高的蘇27SM2方案,對機體的要求更高,現有的機體根本不堪用,於是俄羅斯軍方選擇了為SM2計劃開發全新的機體,這一新平台就是T10BM/蘇-35.通過引入西方的全新設計標準體系,以及材料、工藝的大幅提升;尤其是超大尺寸鈦合金件的加工能力提升,蘇35的機體相比蘇27有了很大的進步。蘇35通過中後機身的結構加強和設備分布調整等措施合理調整了重心分布,蘇27的大部分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方面的缺陷都得到了解決。這方面更詳細的內容我直接引用講的肯定比我好些的猴子在超大上發的東西好了:

新蘇35不僅在重新設計整個機身結構時有著非常高的技術起點,既往的結構改進工作積累下的大量經驗,尤其是蘇34轟炸機對於大掛載重量、長壽命要求結構的研製探索經驗對新蘇35的結構與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新蘇35不僅擁有6000小時的壽命,而且其含金量也比以往的型號更高:它可以允許更多、更長時間的極限狀態飛行,以及大掛載重量狀態下的起飛、飛行、降落。

國內還拿不出與蘇35強度壽命相似材料

而在我國針對蘇27家族的仿製改進型號中,根據現有公開資料所明確提及的內容,相關單位在殲11B等型號的結構上採用的仍然是剛度等代設計原則。剛度是指材料在受力時抵抗彈性變形的能力,剛度特性代表著結構部件在各種條件下的變形特徵;因此一個部件的剛度高低會直接影響它與周圍結構乃至飛機總體結構的匹配性。剛度等代原則的應用,說明殲11B等型號的結構設計被牢牢限制在被仿製型號的原始設計範圍內。

事實上在蘇27家族內部來說,自蘇27sk開始到新蘇35,結構演化增強已經到了第三代;而我國仿製改進的蘇27家族型號中,殲15的藍本對象蘇33僅僅是第一輪結構強化的產物。寄希望於我國負責蘇27仿製的相關單位在10-20年內拿出與新蘇35結構水平相當的型號,從歷史表現和技術規律上看,應該說是不現實的。

為了保證低阻力水平和控制重量增加,以提高飛機的航程表現;新蘇35並未繼續採用蘇27家族中的三翼面布局改進設計,而是基本保持了原蘇27的氣動外形,改變主要是機頭直徑的加大和翼展的加長。因此新35雖然更重,卻仍然可以保證3600公斤的航程,與蘇27sk非常接近。

蘇27布局採用三翼面設計的最大原因,是因為蘇27原始氣動設計中邊條與後掠翼的組合會帶來很的控制隱患。一旦蘇27抬頭拉大迎角,在達到、超過失速迎角時;渦流升力隨迎角增大而劇烈增強的非線性特徵,會與後掠翼在失速以後促使飛機猛烈抬頭的現象耦合在一起,使飛機猛烈而不可遏制的被向上掀翻。眼鏡蛇機動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出來的特技動作。

這個問題同樣導致了蘇27在氣動特性非常不穩定的跨、超聲速階段,並不能發揮出所有機動性能;從M0.85開始,蘇27的可用過載就從9G減低到6.5G。否則由於升力中心的劇烈移動,蘇27機翼升力形成的抬頭力矩會嚴重超出平尾的平衡能力範圍,導致飛機被掀翻失控——如果是在空氣密度大的低空,這足以讓蘇27直接解體。

跨聲速缺陷由蘇27原始設計缺陷所導致

這些大迎角控制缺陷、跨聲速缺陷均由蘇27原始氣動設計的配平設計缺陷所導致,是蘇27設計上為了保證航程性能而做出的犧牲;根本不是單純改改飛控、加強結構就能解決的問題。真相只有一個:蘇27必須引入額外的低頭控制力矩,這就是為什麼蘇27家族會有那麼多三翼面布局改型。

全動鴨翼俯仰控制能力極強,因為它向下偏轉的角度範圍非常大;這樣即使是飛機以非常大的迎角抬頭飛行時,鴨翼都能形成可靠、強力的低頭力矩維持飛行姿態的穩定,並且在需要的時候把飛機向下拉平。當然俯仰控制能力的強化,同樣會帶來滾轉控制能力的改善。因為蘇27機翼剛度很差,而翼根處的襟副翼由於力矩不夠長而氣動效率很低,滾轉操作非常依賴水平尾翼的不對稱偏轉。鴨翼在分擔了俯仰控制功能以後,平尾可以允許更大的差動角度來改善滾轉能力。

新蘇35的矢量推力參與機動控制。

針對使用後掠翼設計、本身就存在很強大迎角失控傾向的蘇27來說,它對鴨翼的選擇是強化低頭控制能力為主,渦流增升能力的提升則必須限制在較低範圍內。和水平尾翼相比,蘇27家族的鴨翼翼展、面積都不大,而且上偏幅度很小而下偏幅度很大。比如蘇27家族的平尾翼展達到9.8米,面積為12.2平方米;而偏轉角度向上可以達到+15度,向下達到 -20度。而其鴨翼的翼展為6.43米,面積為2.99平方米;上偏角度僅有 + 3.5度,而下偏角度則達到- 51.5度。

三翼面布局的問題來自於機身長度和重量、阻力的增加。老的三翼面布局蘇35空重從蘇27sk的16 870公斤增加到18 400公斤,即使扣除因為對地攻擊、轟炸、結構壽命提升等因素帶來的結構強化重量;以蘇30為參照物的話,單純因為增設鴨翼帶來的增重也至少超過700公斤以上。加上阻力問題,雖然三翼面布局的老蘇35在內部最大燃油從9 400公斤提升到10250公斤,航程卻仍然大幅降低到3200公里。

蘇35配矢量發動機提高空戰性能緩解缺陷

新蘇35通過117S發動機能夠在一定範圍內自由調整噴管方向的矢量推力功能,用發動機推力實現了額外的俯仰控制能力。在基本保留了三翼面布局優勢、大幅度緩解蘇27原有空戰性能缺陷的同時,又避免了航程與跨超聲速加速上的性能損失。這個型號是蘇27家族中的巔峰之作,在保持蘇27家族基本氣動設計的情況下,它已經沒有什麼可以進一步發展潛力了

總之要點在於蘇-35的機體是重新設計過的,其水平遠遠超過老的蘇-27,而當前國內的殲11系列尚不足以達到這個水平。在研的殲11D行不行,目前看來,恐怕也是難。


殲11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

在發動機已經能自產的情況下,更不是產能問題(沈飛瘋狂在爆殲16,速度也不慢的),現在我國就算10B還不穩定,10A技術也掌握的差不多了,AL31F-M1級(F110-GE-129)的發動機拿出來還是不難的,兩台也能提供260~270千牛的推力,即使是最白褲衩的情況下,也能輕鬆拿出兩台AL31F(通用F110-GE-100)級的發動機。

最大的問題,是特喵的生不逢時啊……

當然這也是中國發展太快了。

要知道殲11B服役和殲20服役的時間就差了10年……

美國F15服役和F22服役差了30年!

最蛋疼的就是殲11D存在的必要了。

畢竟殲11D價格並不比殲20低多少(據稱是4億比7億),但哪怕是5架殲11D一起上都掄不過一架殲20。

至於至於樓上說裝備數量這個問題。

其實倒不是大問題。

目前我國殲11/16/蘇27/蘇30總數量500架左右是沒跑的,殲11A是105架,11B空軍4個團,海軍3個團,還有2個團蘇27,4個團蘇30(76架),2個團殲16,20個團的殲11/蘇27系列總數應該接近500架。

這個不少了其實,美國也只有615架重戰(177架F22,438架F15),跟中國差距主要在第五代戰機上,美國有177架,中國可能也就17架,至於毛子不超過400架重戰(其中大概不到50架蘇35),毛子總三代機數量也沒超過800。

中國現在缺的反而就是殲10這種便宜用了撐軍隊三代機數量的飛機,要知道美國空軍有上千架F16,中國只有不到500架殲10。

殲20數量要是能到200,殲10上千,加上現在的殲11系列,我們在空軍戰術戰鬥機上,就可以說和美軍能爭鋒了。

而且中國和美俄空軍差距最大的並不是戰術戰鬥機,是大飛機。

戰略轟炸機,加油機,預警機,戰略運輸機,偵察機,指揮機,電子干擾機。

無論從哪一個方向來看,取消殲11D都是很合理的,數量完全可以造11B來撐,平常國土防空有10B/C,要質量有20,第一波攻擊肯定沒有你11的事兒。

至於20捅穿對面防空網以後的事情,主要執行打擊任務的16肯定更強啊。

所以對於任何一個能造出五代機的國家來說,四代半都是很尷尬的。

四代半這玩意與其說是寶貝,不如說是造不出五代機的國家,或者五代機生產能力不足的國家,給自己一點和五代機對抗的資本。

你看美國空軍有下決心去搞裝AESA的四代半么?

有研發和造D的錢不如扔到大飛機上,這才是真正最提升戰鬥力的。


下馬是不可能的,首先,殲16是多用途戰鬥機,和殲11D這種純空優戰鬥機沒有衝突,殲16主要是用來擴充我軍多用途戰鬥機規模,今年軍改,強5已經基本退役,殲轟7前幾年就已經停產,此外海空軍的蘇30MKK/MK2已經服役15年左右,已逐漸不能滿足當前的作戰需求,急於予以替換。其次,我軍目前還有不少的俄羅斯原裝蘇27SK/UBK,以及2000年左右組裝的殲11,還有部分殲8戰鬥機,此外由於我海空軍航空兵規模肯定是要擴編的,完全用殲20去填補我覺得不現實,第三,我認為殲20的裝備數量取決於我國周圍五代機的數量,從目前來看,韓國計劃購買40~60架F35A,日本是42架F35A,駐日韓美軍擁有大約二三十架F22,和二十架左右F35B,印度未來可能會裝備一百架左右的蘇50戰機,俄羅斯遠東應該還會有一些蘇50戰機,這樣來看大約有250架左右四代機,那麼陸基型殲20應該會裝備300架左右,而殲11D應該會裝備超過100架。最後談一下鶻鷹戰機,即使其轉正,首先陸基海航是不會需要的,其次即使空軍會裝備也應不會是用來取代殲11/蘇27系列,最大的可能是與殲10C搭配使用。


11D是怎麼回事,我告訴你們。11D本來定的目標是2018送部隊,藍圖是重構內部結構,打造全新原創電傳(以前的電傳是用黑盒模擬測試原樣山寨的,裡頭邏輯都不知道拷全了沒),使用太行B,基本達到不裝推力矢量的SU35水平。客觀原因也有,SU35是依靠在飛控中融入矢量噴管控制來最終解決困擾側衛系列幾十年的俯仰失控問題,中國的矢量不成熟,用不了,要用氣動舵面解決高迎角可控的條件比Su35更難,但是軍方也沒要求SU35那種高機動,只是希望在保證機動性的前提下修正飛控的bug。另外就是加強結構,因為側衛的特殊布局,機身「脊椎」位置受力特別集中,這一塊結構對提升過載是短板。最後就是換裝先進航電。結果SF搞了五六年,經費花了XX億,以上2個問題一個也沒搞出眉目,馬司令怒了。軍委這時候才發覺到SF其實完全沒有設計能力,只會一字不漏地抄作業,沒辦法只能把作業買了來給sf抄。側衛對中國太重要了,國土這麼大,你準備裝備1000架J20嗎?採購1000架J20的費用足夠建造一萬公里高鐵,養J20的費用也絕對不是小數,國土這麼遼闊,你肯定需要一款能大量裝備,隨時宣示存在,又有大航程,大載彈量的戰機。SF啊SF你怎麼就這麼不爭氣?

====================================================

空軍把戰轟的單子給了SF,算是給SF續了一口氣。西飛拿了隱轟和大運,飛豹之後就不做戰轟了也可以接受。洪都貴航這些小廠做做教練機,幫大廠補補產能,搞點輔助機種也夠滋潤了。成飛就不說了,中國洛馬已經初具規模,除了大家熟知的大明星J10,J20,其實CF的無人機也很強,翼龍翔龍這都是軍方掛名的重點型號。這波總結下來大家發現了什麼沒有,西飛人家原創過飛豹(軍方很喜歡的戰轟,設計的時候很接地氣,實實在在,低空性能好,成本低,效費比很高),研發了多款預警機和巡邏機(大型特種設備和大型運輸機的結合也不是簡單的事情,毛子那邊沒有太多作業抄),搞了運9(算半原創),運20(純原創)兩款設計很先進的軍用運輸機。CF原創了一整套高性能戰鬥機的原創氣動理論體系並且發展了兩款頂尖的戰鬥機(簡直是奇蹟,所以現在CF是真的高一檔)。就連貴航,洪都這些小廠,都有自己原創的JL9,JL10,外貿還搞得有聲有色。唯獨我們偉大的長子SF,拿著國家最好的資源,山寨側衛20多年,都沒山寨利索,連人家的飛控都不敢改動,出了事就賴飛行員。自己搞的所謂原創項目,都拿不到軍方的代號,說明軍方根本看不上。當然,拼院士,我SF是沒怕過誰。


第一批J11A都陸續封存且還要擴大機隊規模的情況下,空軍戰機缺口本來就不小了。

問毛子買飛機,一個是奶他們一口,另外一個也是因為的確缺產能。

還有蘇系三代機服役時間不太可能太長,所以機隊更迭規模實際不會很慢,畢竟不是8000hrs/25y的飛機,以現在這訓練力度,能活過15年算不錯了。

空軍可能更需要產能而不是不多,不直接的性能。


通常來講,落後飛機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來運泥巴。個人認為,與其造偏向制空的殲11D,不如造多用途的殲16。


下馬?下馬?下馬?

阿油k滴米?

我國領土遼闊,飛機急需補充,毛子都造不夠我們的

下馬?

四代機畢竟是少的,搞好一點的三代機很有必要,三代機服役的時間會很長的。


謝邀,

不完全正確說法和設想:

J20是四代機,效費比是偏高的,就像緬甸炮擊我們派了J7,一個道理,未來還會有一定的三代機保有量,而且畢竟我們周邊國家都不強啊,所以保有一定數量三代機想想也沒毛病,su35是為了給準備換裝J20的部隊適應部分性能用的,相對的J15作為海軍的艦載力量無法與J11D放在一起討論,骨頭鷹是對外的,當然據說目前TG還有一個艦載隱身機的計劃,具體未知,再說目前手上的J10,單發戰鬥機終究不能跟雙發重型比的,當然這就排除掉了J15,J20,Su35,J10剩下的J16,這個據說目前產量可觀,所以11D可能跟J16在一起裝備,這只是個人猜測,如有錯誤,輕拍

大家好,我給大家講個笑話,本子有F35,是五代機中的豪傑

有人懷疑肥電?來看看航空知識在4月刊對國內某專家的採訪是怎麼說的

要是看不清就自己買一本吧,我真沒電子版,要是有大佬補圖也是很好的,而且學校旁邊就是盧克空軍基地,整天看它飛,F35的表現我還是知道一點的


我覺得殲11D很有可能下馬。

現在空軍有很大的換裝壓力,沈飛也有很大的產能壓力。沈飛的產能肯定要優先照顧殲16,殲15這兩種機型因為他們的位置上是沒有相應的代替者的。

然後多餘的產能才能輪到殲11D,但殲11D作為一個空優機就非常尷尬了,是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面對五代機殲11D是打不過的,而面對周圍的四代機,尤其是日韓的F15,11D的能力是比他們強的。但最尷尬的就是這個位置上就是有競爭者了,一個是改進型的殲11B,一個是su35SK。

殲11B應該是一直有小規模生產,現在又有消息稱重新開始高速生產了

據說是新生產的殲11b。

新生產的11B如果運用部分殲11D與殲16的技術加以升級,那麼在日常巡邏對陣日韓的問題不大。反正在殲20數量上去前的這兩三年間和其開戰的可能性不大,完全可以湊合一下。對印度的su30MKI和陣風可能有問題。

另一個就是su35SK,說實話我認為現階段繼續購買su35SK是比較好的一種選擇。首先su35型戰機確實在一些分系統上採取了獨到的技術,比如它的超機動性,比如那個「怎麼看怎麼都不行」實際上效果卻出乎意料的「雪豹」雷達,比如它的機體結構設計,比如它採用了自適應技術的綜合電子對抗系統。據說,我空軍對該型機的評價是,之前低估了這種飛機。

相較於可能出現的完全體殲11D,su35SK的優勢在於她的機動性,航程和載荷。而殲11D的優勢在於航電和與國產武器的兼容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與國產武器的兼容是一個相對容易解決的問題。

現在還有一個對於su35SK有優勢的地方在於原來我們只買了24架,但在編製改革後,一個航空旅要32架飛機。那麼我們勢必還要再買八架,那不如順便再多買32架。su35SK和殲11D一樣不是立即就能夠到貨的,與其等殲11D,還不如等性能更好的su35SK。

當然,這裡面還牽涉到中國願不願意買更多的su35這個問題,就不是技術上所能解答的了。

-----------------8月8日更新----------------

其實如果把視野放開一點,還有一種情況是殲11D下馬,su35SK也只是再買8架或者根本不買了,而是依靠殲16解決問題。考慮到目前中國周邊的狀況,殲16解決不了的敵人,殲11D和su35SK也不一定能夠解決。而多出來的殲16在殲20服役以後也不會浪費,直接頂掉退役飛豹的空缺。


下馬是最好的,把所有錢拿出來買殲20和新的戰略轟炸機。第一,沈飛已經得到殲16續命了,代替完殲轟7需要的數量夠他吃十幾年。第二,殲11D的作戰效能相比於殲20實在不知道要差到哪裡,在殲20領銜的空戰體系中,殲11D可以做到的殲16全都能做到。第三,中國空軍又不傻,原來蘇27就刷新了我們對空軍的認識,現在手握黑絲帶,被他神奇的力量震撼著,肯定又刷新了認識,又不是錢多到沒地方花,還買死貴死貴的殲11D幹啥。簡而言之,殲11D對中國空軍來說過時了。

另外,之所以2006年殲7才停產,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殲10和殲11才穩定了。現在殲20穩的一批,還要殲11D幹啥


J20已經服役了.........J20已經服役了.........J20已經服役了.........(重要的話說三遍)

作為和J20衝突的J11D(重型空優)本身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可能有人會說你看人家美帝,有了F22這麼多年還不是照樣用F15。我想說的是,美國要是按照原計劃生產的F22數量,你看現在美國還有沒有F15。中國現在缺的是第四代多用途低成本戰鬥機,因為目前這種飛機被(J16 J7轟 S30 等等分開了替代了)

說白了,J11D是當年覺得J20沒那麼快服役 軍隊給老兄弟的補償,誰知道J20都服役,老兄弟還沒把J11D搞出來(軍方以為J11D頂多算升級,兩三年基本就能搞出來,現有的生產線改一下就能大批量生產,同時也可以給之前服役系列的飛機大修和技術升級),現在你讓軍方怎麼看,就當之前投的錢打水漂了唄,還想投錢,上面就該調查軍方是不是有人收了回扣了。

J11D能存在,就是靠著J20服役前的時間,現在這個時間差沒了,也就是說之前J11D有的優勢就全部失掉,沒有優勢雖說不會一定下馬,但是面臨的困難卻是倍增了。軍方扶持助力肯定就沒了,只能靠自己內部消化下來,雖然未來哪怕搞出來(時間還得快,慢的話J20產能上來勢必拉低價格)軍方採購也不會太多,但是可以對現有J11升級到J11D只要成本控制得住,軍方還是很樂意的。

SO,J11D可能會下馬,當然有可能,而且可能性還不小。

但是如果沈飛還是斤斤計較這些,總是以為搞點小項目就混日子的話,勢必會錯失未來5代機項目。

有混日子的心,還不如把更多人力 物力投入到5代機子項目的預研,總想著吃著容易吃的果實,不去啃難啃的骨頭,就別怪自己吃不到肉。

要麼就學人家洪都,知道自己身家定位,白米飯配小菜就這樣過日子,有時也能混點肉湯,這生活不能說大好,但是至少沒有了後顧之憂,各家關係搞得也都還好,未來也是有機會大富大貴。


在殲20已經量產服役的今天,11D還沒有出生就已經落後了。而且這種飛機據說也並不便宜,兩架就比一架殲20還要貴一點點。但是兩架11D能比得上一架殲20嗎?有造11D的錢,多造點20多好?

我覺得當年提出11D計劃,大概是擔心殲20會有拖延,這樣好歹有一種飛機能填補一下空間。只是大家萬萬沒想到,20姬都參軍了,11D還是個黃皮。這個進度,真是要你何用?

當然11D也不是完全沒用。它的相關技術,應該可以在大修的時候移植到11B之類的飛機上去。其實美帝的那些阿拉斯加版F-15,不也一直是在老飛機的基礎上升級出來的嗎?這大概就是這個項目最後的遺澤了。


20年前的1996年,共軍裝備蘇27,殲八的後續機型下馬了嗎

別說殲八了,就是殲七的最後一批也是2006年才停產

四年後的2010年,殲六用盡壽命全部退役

至於殲八最少在2012年下半年還在生產,當年超大怎麼口誅筆伐沈霍伊才幾年都忘了。殲八怎麼也要服役到2030年

2014年這個跟F4對位的鳥玩意還在出黃皮新機

在世界裝備速度明顯變慢的今天,這型雙發重殲會不再生產?會沒有改型?拜託,蘇27對於共軍,也就40歲出頭的當打之年。

且不說蘇27等改型遠不算落後,單單鋪下的產線,已投放的原料,等可以理解或者不可理解的非技術問題,管理問題,都足以讓蘇27再生產10年最少。別指望啥殲20一步到位了,就想想現在用盡壽命要退役的都是啥歪瓜裂棗吧。


從航母換電彈這事情來看,軍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大趨勢了,無論哪個軍種都是如此。此次軍改力度之大,指揮體制、編製形式和武器裝備很可能會一步到位,這是戰略判斷和國家意志的結果。 非常明確的一點是,當F-35在中國周邊鋪開後,殲-10、殲-11就會面臨當年BF-110的處境。德國空軍指望BF-110能夠成為一架萬能戰機,可是三十年代世界航空科技發展如此之快,以至於實戰環境已經完全變了,在不列顛上空遭受了嚴重損失,被新銳的噴火戰鬥機獵殺。


未來中國空中力量的理想戰鬥機配置應該是起到主力作用的殲20和FC31深度改負責踹門,斬首預警機和制空。殲16和殲十C負責壓制防空,舔地和輔助制空。81閱兵已經明確說過了:打造後天的軍隊才能贏得明天的戰爭。那麼蘇三五和殲11D算什麼呢? 只能算是用今天的眼光看還不落後的三代半。相比帝國空軍批量入役的F22和F35,這兩款都是絕對的代差劣勢,而相比陣風和颱風這些三代半的領路人,和改進航電帝國空軍F15和F16機隊,他們的優勢亦不明顯。他們作為純制空的三代半戰鬥機在今天的地位可以說是非常尷尬。特別是殲二十已經進入量產階段以後,他們對黨國空軍唯一的價值就是儘快把欠賬補齊形成即時戰力。對付明天的戰爭。畢竟殲七是只能維持編製的存在,在中緬邊境露個臉就算是實戰價值最大化了。能打主動中距彈的殲八2還能勉強當個偵察機啥的。蘇三五第一不佔用自己的生產資源而生產純制空的11D可能會影響16的產量。而16雖然舔地強大但是制空絲毫不遜於11D。第二蘇三五去年就開始到貨,而11D今年還在試飛,第三,機體和矢量發動機蘇三五比殲十一D有優勢,11D雖然雷達和武器系統可能更好一些但是本來就是補鍋匠角色況且沒有質的區別。總的來說:11D能做的蘇三五和16都可以做,16能做的11D和蘇35未必能做,而11D的進度又全面落後蘇三五和16。那麼在2017年,這個殲二十都開始交付部隊,16和蘇三五都已經進入現役的情況下再開一條單座純制空三代半的生產線就很雞肋了。 不如給老三代換裝航電划算。那麼11D下馬可能性就很大了。


我很懷疑11d就算搞出來了戰鬥力能比16這個雙座戰轟強多少。要知道16的部分配置是朝五代機看齊的

順便說下,沈飛在搞15d和16d,咆哮鯊咆哮石榴,這才是急需的

而且11d存不存在都存疑


你這樣說。讓那些還在飛殲7的單位的人這麼想?


現在看下馬的可能性很大。

倒不是 J11D 不行,而是601實在太坑爹了。

601幾乎是611開始搞 J20的同時開始的這個項目,甚至更早一些。

現在20 已經進入服役狀態批量生產了,J11D 到底啥樣子還不確定呢。

如果 J11D 的進度真的很好的話我們也不會引入蘇35來填補空白了。

問題是你這麼慢,等你真的搞定了服役了生產了,恐怕又是五年過去了。

到時候 J16、J10C、J20都有了上百架了,你到底還需要來填補什麼空白呢。

純空優我們有 J10C,多用途有 J16,偶爾兼職一下空優也不差。

就算國土太大需要手長的巡邏, J11B 改裝一下也夠用了。

偶爾欺負一下小朋友蘇35就勝任,真的干大活當然叫20啊。

J11D 來的太晚了,你看美帝的 F15超級土豪版也從來不自己用的。

我們為什麼還要搞一個 J11超級土豪版呢,在20成群的時候。

成本那麼高,戰鬥力差20那麼遠,真的只適合宰冤大頭。

有時候真的搞不懂601在幹嘛,希望後續的 J15B 能給力點,否則這地真的沒法洗。


推薦閱讀:

美日聯合研製的標準-3Block 2A是什麼水平?
中美空降兵跳傘離機的動作為什麼不一樣?
講真,魚雷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米格23這飛機到底什麼水平,按照蘇聯人分法和米格21不是一代的啊。和F15這種區別到底在哪裡?

TAG:飛機 | 軍事 | 軍事研究 | 航空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