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發展初期打價格戰是中國特色嗎?

比如現在大熱的共享單車。ofo經常不要錢。不就是為了培養顧客。

比如當初的滴滴。拚命發紅包。

比如支付寶春節發紅包。

比如曾經的電器價格戰。

比美團餓了么外賣。

都是早期的時候企業使勁往裡貼錢。等擠掉對手後再提價。

結果穩紮穩打的在早期就死了。

我知道不管哪裡,不管哪個行業都有早期價格戰。

我的問題是:這樣形成氣候,不打價格站就活不下去的現象,是中國特有的嗎?

這種現象在國外普遍嗎?


一般都是有家底的在消費類打價格戰,要麼燒自己要麼燒乾爹的。

電子消費品這個行業玩價格戰的哪個花的是自己的錢?羊毛出在豬身上,呵呵豬和羊是一家吧,反正最後都是被宰咯?拿投資人的錢洗盤,為了讓更多的人...真的不是做上家的打手嘛?SOC進口價格補貼一半咯,有補貼還不給貨,柯柯....

好多自媒體號稱自己代表消費者,別TM騙人了,我真心看不起這種騙子。

有人扮豬吃老虎,有人就為虎作倀,還要擺出漂亮的姿勢,善良的面孔,騙誰呢?

好好做生意不好嗎?


有自己的一個小公司,深深明白生存不易

其實打價格戰能讓答主受惠的公司早早已經過了創業初期

在國內開啟價格戰的第一波應該是滴滴、快滴吧?

在兩位馬爸爸入局之前,滴滴也是窮的一批

滴滴打車CEO程維談自己的創業歷程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滴滴最開始也不是揮金如土。

1.你能想像如今估值500億美元的獨角獸,在最開始的時候連APP都只是花了8萬外包出去的嗎?

2.動輒幾億補貼款的滴滴打車,在創業初期的時候一天的司機端APP裝機量才7-8個嗎?

3.即使打廣告還是套路人家搖搖招車

當這家公司價格戰開始受惠到你身上的時候,這個公司早就過了發展初期。

所謂的中國特色,可以看到最後幾乎都是AT這兩家公司之爭。

滴滴VS快滴

大眾VS美團

微信VS支付寶

京東VS蘇寧

美團VS餓了么

膜拜VS OFO

其實到最後,還不是兩位馬爸爸之爭。

到了兩位馬爸爸入局的時候,還能說這個公司在發展初期??

做生意不容易,沒有利潤支撐都是扯淡。

其實我也只是個臭賣手機的,但也真心覺得生存不易。

在深圳的手機圈有一句話:新手拼價格,老鳥要質量。

其實也確實是這樣。對於新手來說不需要去維繫客戶,對於他來說生意就是買入賣出,這個生意也就完成了。

而對於老鳥來說,售出收到貨款,這筆生意才剛剛開始。售後,才是維繫客戶的根本。足夠好的服務,售後這些都是需要利潤支撐。

與其說價格戰是商業模式,不如說價格戰是一種無奈之舉。

他能想的出來的核心競爭力除了價格低大概也就沒有其他的了(參考目前的OFO)

作為消費者,關注的點又是否只在價格上呢?

最後,必然羊毛出在羊身上。

-----------------------------------------------------------

想了解更多華強北賣手機的那些事兒

加個關注,點個讚唄


在古代,這叫傾銷。

現在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共產主義在進行內測和公測。


不是「中國特色」,而是「國際慣例」。

「成本領先」是邁克爾-波特總結的企業三大競爭戰略、兩大競爭優勢之一,他的研究對象遍布全球各地。

很多企業,同一款產品的出口價都比內銷的出廠價更低,原因是在國外沒有品牌優勢,這也說明國外客戶也關注價格。

價格,以及品牌、功能、品質、服務等,都是商品的競爭優勢。其中,價格是最重要的之一。

如果把其他競爭優勢合併為一項,稱為「X」,價格競爭就有三種可能性:

1、我的X不如你,但我的價格比你更低,這是很多小微企業、不知名品牌的做法。

2、我的X和你一樣,但我的價格比你更低,這是很多中型企業、中端品牌的做法。

3、我的X比你更好,價格也比你更低,這是某些行業巨頭想要徹底殲滅競爭對手時的做法。沃爾瑪、國美、蘇寧、京東、小米,以及3C、數碼行業的很多企業都這樣做過。

就效果而言,1最小,3最大。所以,全面的價格戰往往由巨頭髮起,沒有巨頭參與的降價根本不能稱為「價格戰」,不過是幾個小企業的自殺行為罷了。

至於發起價格戰的時機,則取決於巨頭何時進入這個行業。

產業發展大致須經歷四個階段:起步、成長、成熟、衰退。

以前,由於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不夠便捷,企業只能日積月累慢慢做大,到了成熟期才會湧現出巨頭,所以3C、數碼產業的價格戰大多發生在成熟期。

如今,隨著VC的大舉進入,新興產業的領先者可以獲得大量資金支持,從而在起步期就有條件打價格戰,電商、團購、出行、O2O等領域便是如此。誠然,滴滴、快的並非巨頭,但它們背後的騰訊、阿里巴巴是。


價格戰肯定不是中國獨有的,這是一種商業行為,目標是要壟斷市場,用低價獲得市場佔有率,其他廠家死了之後就可以獨享市場了,這種商業行為全球通用,跟這個市場有沒有錢無關。

通常而言,汽車之父有兩個,第一個叫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他發明了汽車。而第二個汽車之父叫「亨利福特」,因為他發明了流水線作業,讓一款汽車的造價降低,從而佔領整個市場。而沃爾瑪是最出名的價格屠夫,沃爾瑪的成功之道就是天天低價。

難道美國人窮么?顯然不是,因為低價產品的市場雖然利潤低,但是他的市場容量超級巨大。當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利潤就很高了。這種商業思維不是中國人有的,發現這個規律並用在商戰中的都是經濟發達國家的人。


你成本10元賣12,我成本8元賣10,這叫價格戰

你成本10元賣5,我成本8元白送,這叫傾銷

所有傾銷都是看中未來壟斷市場後的暴利來的,參見滴滴、淘寶等

理論上說,壟斷資本主義又名帝國主義……


你看到案例只是鳳毛麟角,大部分創業公司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要解決生存問題,能拿到風險投資的是很少數,大部分都是靠自己的錢和借來的錢創業的,第一天就要考慮盈利的問題。


價格戰只是營銷手段的一種,還有更多方式表現其營銷策略,而且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商品、不同的人群,營銷戰爭會多種多樣,價格戰只是比較明顯的一種而已。目的都是為了引流,特別是一個新產品推廣的過程容易採用這種手段,就是為了吸引客戶瓜分市場。拿共享單車舉例,最先倒下的是悟空單車已經宣布破產了,而這家單車的主要地域是重慶---山城。在山多坡陡的地方怎麼會有人騎自行車,就算再給他融資也是干砸錢,沒有投資人會這樣乾的。如果悟空單車在重慶做的是共享汽車或者共享電動車,說不定還能存活的久一點。這就是地域的影響。打價格戰也要看具體的項目。阿里做淘寶的時候有許多的網購平台,很多平台背後都有資金的支持,為什麼阿里可以一家獨大,因為在後來阿里推出了支付寶,解決了網購安全的大問題,才能異軍突起,成為如今的超級贏家。

你會發現價格戰出現在當即將出現一家通吃的情況時,價格戰打的特別凶。其實其他的國家也是這樣的。沃爾瑪和美國其他的幾家超市連鎖價格戰打了很多年,最後沃爾瑪解決了倉儲物流問題降低了成本而且拚命壓低上下游企業的生存空間成為勝利者;更有名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之爭,價格戰變著花樣的打,好多營銷課程都會有案例。價格戰並不是中國特色,而是一種商業競爭的手段而已,任何國家都會有。豐田和本田進軍美國市場的時候也是價格戰開路,用低油耗低成本佔領美國市場的。


不是中國特色,一般來說是資本主義處於初級階段的企業的特色,你去讀讀美國早期商業史就明白了,洛克菲勒稱霸美國石油業前,零散石油商的價格戰可以把成品油價格壓得比水還要低。

當然我國政府改換一種說法就是,我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謝邀!

價格戰是企業在一定的市場階段,為配合市場戰略目標所採取的競爭策略,適合在行業同質化競爭環境下使用,一般為行業領先企業採用價格戰阻擊行業競爭者,或是新進入行業的企業運用價格戰快速搶佔市場份額。

價格戰必須建立在損失經營利潤的基礎上,而利潤是企業經營的核心目的,因此價格戰只是階段性,短期的競爭策略,也不乏有長期採用價格戰競爭的企業,最終的結果是,弱方被強方併購或者雙方和解,進入良性市場競爭!

既然是競爭策略,凡是存在商業競爭的企業都有可能採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只是行業成熟度和競爭環境不同,使用的頻次不同而已!


先說結果:發展初期打價格戰是為了生存。

生存也存在兩種情況:

1 兩三個人,幾萬元的創業公司,沒風投沒資源,生存是為了能活下去。

2 有風投,有相應規模的公司,價格戰是為了生存,只不過是「更好的生存」 拼規模,拼市場佔有率。接著拿風投、拿融資。

一款產品。定價680、 2600、 2.8萬 這三種價格(舉例方便理解,價格幅度較大)。對準的客戶群體也是不同的。

從客戶群體端看:在成本變動不大,且客戶滿意度也能達到的情況下,把2.8萬的產品降低為2.6K的產品。除了能縮短客戶成交的時間損耗外(快速成交)。能更有利的把2600這個價格區間的客戶拉動起來成交(畢竟提供的是2.8萬的價值,讓用戶2.6K買單)

從市場端看: 國內地大物博,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價格戰雖然在同行業內看是舉刀自損,但因為有外部很大的市場及區域經濟不平衡的特點。能更有力的拉動中、低端真實的存量市場。如果行動快速。則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在行業有一定的知名度。 舉刀自損、損的是同行或行業,並非自己。

不否認低價格伴隨著低端客戶的實質。但,低端客戶不是客戶?低端客戶的錢就不是錢么?

發展初期嘛,當然是為了生存,為了活下去!!!

是不是中國特色,是因為你身在中國、一葉障目。其次,中國是少有的地大物博的國家,適合打價格戰。


還有360遊戲商店全場1折我覺得stean離完蛋又近了一部


燒錢騙融資 互聯網泡沫


不是,比如戴爾,沃爾瑪,福特,


屁,打價格戰是為了壟斷市場,壟斷市場才有豐厚的利潤,你看看,中石油,中石化有沒有打過價格戰


公司能否生存下去 發展下去就一點:適者生存,能者生存

每種戰術都有適用的市場和產業,你提到的價格戰比較首先適用於人民普遍不富裕的市場(對價格敏感),高收入人群不會在意1塊還是5毛騎個車(當然也有很多葛朗台型)

其次是產業,同質化產品,沒有進入壁壘的產品適用於價格戰。有技術壁壘的產品可以靠功能拉開差距,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國外是否價格戰,參見價格戰適用範圍,適用的必然多價格戰


推薦閱讀:

往後的 5 年, 互聯網可能有哪些改變跟發展?
如何評價懶熊體育?
汽車售後市場該如何介入?
最近5年里,湧現出哪些你很喜歡的新品牌?
拿到天使投資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TAG:創業 | 經濟 | 商業 | 企業 | 經濟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