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F,AFX,F-22N這三個項目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這三個項目之間是否有關聯?各自的側重點是什麼?每個項目都進行到了哪一部?是否有相關的圖片和資料?
先分開來港一港,
1. 「F-22N」:
........
Never heard.
至少不是任何正式項目(目前已知)。
如果是指長得像變後掠翼YF-22的傢伙,那是Lockheed Team 的NATF proposal
到數年前為止,被人熟知的只有一張Lockheed官方的效果圖和Jay Miller F-22書里的兩張官方展示用模型的照片(兩者還不完全一致,翼套前緣形狀不一樣)
官方的效果圖:
Jay Miller《Aerofax F-22》里的模型照片:
沒了,直到2013年之前這 能找到的Lockheed NATF 不是假貨的唯二資料。
2013年ebay上有人出售一個Lockheed官方的展示模型實體,人們才能更多了解到Lockheed NATF的一點皮毛:
可以看到變後掠翼可動部分根部前緣靠近轉軸處的多邊形前緣處理
注意機鼻下的IRST/EOSS
尾部類似YF-22
附贈三套不同樣式的可動替換垂尾和平尾翼面
鋸齒狀的後緣在不增加翼根弦長和翼展的條件下增加了翼面積,並且保持了翼面邊緣的平行對齊,
在當時是很常見的隱身設計手法。
2. NATF:
NATF嚴格說是part of ATF,海軍當時和空軍的交易是海軍使用ATF的技術開發下一代艦載戰鬥機,而空軍則採購海軍的ATA(A-12)的陸基型作為F-111的後繼機種。這種各懷鬼胎的交叉持股只不過是為了保障自己項目在國會砍刀下的一個保險而已,海軍其實沒有真的很想要NATF這種東西(有限的資源和隱身技術應該投入到ATA上,而對隱身戰鬥機海軍有和空軍不同的看法。)
1988年8月海軍進入ATF項目組設立NATF SPO,ATF的兩個競標組開始在海軍的要求下提供NATF構型的設計,這也是兩者在Dem/Val phase 里的一部分競標內容。
NATF將大量沿用ATF的技術(包括隱身技術,航電和動力),
但是完全是按照海軍的要求來設計,(比如對艦上操作時的外形尺寸的嚴格限制,海軍規定不得超過F-14的外形)
所以後來的構型基本和ATF挨不上了。
比如Northrop,最早拿出YF-23的HSF構型直接改,結果發現要麼尺寸超標要麼性能不足。
後面交出的東西和YF-23完全不同:
具體的一些介紹請登錄 @牢不萌 的論壇:
http://guohaohit.com/aer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76extra=page%3D2page=2
(快給我打錢!)
到1990年DoD已經決定下調ATF/NATF的生產速率(ATF+NATF的總數從每年48架調整至36架),由於成本上升外加ATF泥潭一樣的開發壓力下海軍決定扔掉NATF。(1991年2月)
時間上整個NATF項目並不長,所以並沒有太深入的工程化設計(比如Northrop還來不及考慮隱身飛機在艦上的維護性能)
3. AX/AFX
就簡單了,1991年開始的海軍項目,作為死掉的ATA的備胎,為海軍提供一種隱身的縱深打擊機
增加的「F」字頭並不是說要做戰鬥機用(雖然確實增加了艦隊防空能力,不過怎麼說呢,海軍艦載機哪個說必要時不能幹「防空」呢?:-D),而是和以前一樣,是希望做空軍F-111的後繼機。
21世紀頭10年的艦隊防空戰鬥機中央決定還是F-14來做。
AX項目時間很短,1993年就死在國會砍刀之下。海軍被迫開始搞Joint項目(最後大家知道和空軍大佬一起強姦了USMC)
AX開始時共有五組人馬收到合同:
Grumman/Lockheed/Boeing
Lockheed/Boeing/General Dynamics
McDonnell Douglas/Vought
Rockwell/Lockheed
General Dynamics/McDonnell Douglas/Northrop
方案則是千奇百怪,從變後掠翼機到長得像飛翼的都有
Northrop:
最早的AX直接是從ATA的縮小B-2飛翼方案轉化,
把並列雙座改為串列,進氣道口從背部移到機鼻兩側(類似GD/麥道的A-12)
發動機是 F404 F9D2 (應該是無加力)
武器艙大小比ATA有很大的弱化,2000lbs的LGB只能攜帶2枚(ATA是4枚)
這個方案明顯是向VLO最優外形優化的結果
第二個方案被稱為performance-driven configure,突出機動性。
外形有些像之前的鴨翼NATF(有點像而已),菱形對稱主翼+全動上反鴨翼+全動垂尾。
但是仍然是亞音速打擊機,最大馬赫數0.95
最後的是balanced design,
在飛翼的基礎上增加了略微上反的平尾
仍然是亞音速
Rockwell/ Lockheed
ATF的贏家Lockheed在場混戰中沒有自己主導獨立方案,而是自己有絲分裂出3個team(一說甚至是4個)參與到其他公司的方案中.
Rockwell/ Lockheed的設計看上去是VG-wing
McDonnell Douglas/Vought 的AX
未有找到過全貌
NASA蘭利16呎 穿音速風洞試驗照片中有其進氣道的吹風試驗照片
背置進氣道,估計是較大展弦比的後掠翼
最後比較出名的就是Lockheed/Boeing/General Dynamics的AFX-653,拜 Flight International 1994年1月號 的特輯所賜廣為人知,人氣很高(其實當時項目已經死了)
相對來說也是信息最完備的。
從 AX到 AFX-653外形上最大的變化就是原先機頭直到翼套的直線型大邊條前緣改成F-22式的曲折型
原因是VLO性能要求的一定放寬,改進後解決了原先直線前緣會造成的高AOA下產生的強渦流帶來的操控問題,提升了機動性。
AFX-653的隱身性能相較於ATF,明顯向地面雷達信號特徵和IR信號特徵優化。
AFX-653使用普惠計劃中的PW7000引擎(加力推力113KN),保留了類似F-22式的2D TVC。此種引擎也是當年普惠在F/A-18改進型號中和F414競爭的機種.
按照一等人的觀點,基於F-22隱身和動力的NATF,作為打擊戰鬥機在VLO性能和航程上是不合格的。
內置武器艙相比ATF大大增加了容積,主彈倉可以內置2000lbs的LGB和 AGM-84E (但是載彈量仍然比ATA少了一半),對空武器裝在F-22式的側彈倉中,可以容納AIM-120
雷達沿用F-22的技術,AESA陣面由於對地攻擊的要求,傾斜安裝的方向和ATF相反,是斜向下,除了雷達外諸多的航電設備都沿用F-22上的產品
座艙前的機鼻上方有IRST/導航用FLIR,機鼻下方則有攻擊用FLIR和激游標定,裝在一個多面形的隱身外形透明罩中,類似於多年以後的EOTS
蘭利16呎穿音速風洞中的AX模型 :
AX的TVC nozzle,和F-22相比,平面鋸齒的方向相反(F-22: &>, AX: &<)
表面也有非常複雜的曲面,
這是為了儘可能擴大噴口處的冷熱空氣混合部的空間,改善紅外型號特徵
AFX 的風洞模型:
AFX653 原廠展示用模型:
請移步AX / A/F-X (1991~1993)
(快給我打錢兩次!)
最後NATF和AX有關係嗎?
看上去直接的關係很淡,都沿用了ATF的技術是確實的。
但是從開發目的和性能需求來看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飛機。
哎喲,這都是要付稿費的?
推薦閱讀:
※殲15空戰是不是能完勝大黃蜂?
※F22為什麼無法從航母起飛?
※雙座戰鬥機上的飛行員是怎樣的分工?
※為什麼洛克希德馬丁經常生產那麼不靠譜的東西 還能成為軍工巨頭?
※如何評價殲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