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是怎麼解決「畫什麼」的問題的?

畫家是怎麼解決「畫什麼」問題的?就是怎麼挑選畫畫的題材,挑選畫畫的主題,安排進入畫面的主體和各種元素的?


當你不想說話的時候,最好不要說話,與其沉默,也不要沒話找話。

當你沒有什麼想表達的時候,最好不要試著去表達,與其拼湊一些空洞的言語,畫一些可有可無的顏色,還不如多看看書,多出去走走。

當你突然有一天,感覺有一種情緒,有一些話,有一種力量,越來越強越來越強,強到你自己都無法抑制的時候,你再說,你再畫,那個時候,你會發現,題材只是一種套子,換一個題材,換幾個題材,對你的表達,對你的情緒,影響不大。


大部分畫人一生在題材上做不了太多太雜,主要注意力並不是在畫什麼,而是怎麼畫。

比如像豐子愷、老樹畫畫這樣偏漫畫和有一定宣教作用的,更注重題材的多變,但創作手法基本是固定的,一生都看不出太大變化。

像黃賓虹,題材就山水和花卉,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並且層層遞進,脈絡清晰。

究其原因,因為表現方式、創作手段等繪畫原理有延續性,而題材這個東西有隨機性。

至於最開始時怎麼確定那個可能貫穿一生的題材,這個很難有標準答案,更多的是和境遇性格有關。就好比信仰什麼大多不是你選擇得來的,而是環境下的必然。八萬四千法門,刻意去找一個都尋不見,順其自然。

唐寅風流多情,甚至有狎妓的惡名,但也因此他善畫仕女、春宮。

科舉舞弊案以後寄情山水,從蘇州一路南下,遊玩了九個多月,所以他的山水畫有通融南北的氣質,並且同沈、文偏向於書齋的山水有較大差異。

再有唐寅一生命運多舛,造化弄人,於是他寫的詩文言苦的居多,加之性格上的放蕩自任,他的詩里口水詞也頗多,後人詬病其「乏韻」。

……

你看,後人看他的藝術,筆筆有脈絡,件件有根據。創作手段、技法、置呈這些都可以用後半生研究、完善,但題材更多的是和自己的所學所見有關。

但題主的疑問也讓我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比如莫蘭迪畫畫靜物、盧西安畫人體,或者郭熙畫寒林、鄭板橋畫竹,畫家也在尋找那個與其生命氣質性情經歷相吻合的物像,中國藝術里講「寄情」講「感興」,大概是這個道理。

願天下有情人都能找到自己那個的「宿世因緣」~


人是有邏輯的生物,任何行為都會有個動機,而對於畫畫這種勞神費時耗金錢的事情來說,其動機的訴說則非常明顯。

有的畫家則重於技術,那麼他們畫畫的動力則來自於技術的挑戰,比如想挑戰羽毛、魚鱗、毛髮等高難度技巧的,則不會太多地關注畫作的意象和故事性,從而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技藝,技藝上的缺點就是他們「畫什麼」的來源,不會畫什麼就畫什麼,畫到會為止。

有的畫家則重故事性的,他們對於畫技的具像表現不太花心思,畫面講究故事的表現力及內心思想的傳播,對於這類畫家,他們畫作題材的來源則來自於自身與社會的互動,就像與社會對話一樣,社會表述一個觀點,接著他表述自己的觀點。所以這類畫家的「畫什麼」主要源自於他聽到了一種聲音,之後他想回復什麼就畫什麼。

則重金錢的畫家則會十分關注市場的動向,什麼值錢畫什麼,所題材來源與經濟調查關係密切。

當然,人是複雜的,更多的時候一個畫家的動機是雜糅的,不能簡單地表述為一種動向。如果你對自己要畫什麼失去了方向,不妨看看自己的創作動機是什麼。


可能跑題,但是題主的問題可以被分成兩部分。表達動機和技巧。

挑選題材,挑選畫畫的主題,安排進入畫面的主體和各種元素,我認為這些是技巧問題,雖然一樣很難具體概括出來,但與「解決畫什麼」這種出發點性質的不是一類問題。

因為是「畫家」,能被稱為畫家應該不同於一般的藝術工作者,畫家不僅作畫技巧出眾,對在平面上表達這件事一定有超乎常人的熱情,天賦(感受力等能力)。

而且不管他們畫什麼,首先他們熱愛作畫這件事本身。我相信大部分畫家開始作畫時,都不是從想「今天我該畫什麼呢」開始的。

當我畫一個太陽,我希望人們感覺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正在發出駭人的光熱巨浪。

當我畫一片麥田,我希望人們感覺到原子正朝著它們最後的成熟和綻放努力。

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裡面的果汁正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果實奮進。

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

梵高是當之無愧的畫家。上面據說是梵高的信,雖然不知道是否真實,應該也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常人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我猜想,梵高看到太陽,他看到旋轉,看到噴薄的光和熱。看到蘋果,他看到果汁幾乎要噴射出來的力量。他看到一個人,他看到人騰騰的生氣。

看到這些之後,表達的慾望產生了,於是他作畫。摁下短促又充滿力量的筆觸。

每個畫家都有不同的例子,莫奈看到陽光下的蘋果樹,大概他看到的是太陽照耀下光和影在流動,蘋果的顏色在變換,那麼神奇的過程,他想要表達,於是他作畫。

在表達中,因為作者的性格,經歷,作畫風格,技巧水平,一切不同,所以畫面有無限可能。

有時候我畫畫,先是打算「現在畫畫吧」,然後開始想「所以畫什麼呢」,有時候想很久。這完全反了。

如果是想要畫出準確的人體,好的構圖,安排好主體和各種元素之類的,就去臨摹和嘗試相應的練習。

如果是不知道想要表達什麼,就應該問作者自己。


觀察生活,發現打動自己的東西,遵循自己的感受主觀調控畫面


達利靠潛意識,手裡拿著一個勺子,坐著等睡著,尋找半夢半醒的狀態,在那個狀態會看到一些東西,畫下來。


舉個栗子

朋友家住江蘇興化。每到春天,那邊油菜花就會四處揚名的。開花時節去了,到處都是遊客。在她家吃飯,村後的小橋上,可以向兩邊看,都是美景。我問自己,畫哪邊?——哪邊難畫哪邊。

女兒在佩魯賈讀書的時候,住在義大利朋友家裡。有天早晨我從弄堂後面過來,抬頭看見她的陽台在逆光下的絢爛,馬上就把畫箱拿來畫起來了。這是雨後。

這條弄堂里還住著我們的音樂家朋友安德烈,所以也會引起我更多的關注。

這條弄堂叫巴斯蒂奇奧,我們稱它為拔絲地殼,後面還有一條跟它平行的路,巴薩格萊麗,很漂亮。

這就把我們住在佩魯賈的房前屋後都畫了一遍。如果以後再去,一定還會畫。

回到正題。畫家為什麼要挑選題材?挑選題材可能在認識上有一個誤區。比如,某畫家擅長畫竹子,所以一提起竹子就聯想到他。其實那是為了讓人聯想。你只要高興,完全可以自顧自的去畫你的竹子。畫馬也一樣。畫煤礦工人、畫向日葵也一樣。你不要在乎別人有沒有聯想到你,這不就完了么。

我住在南潯沉香會館的時候,每天早晨五點起來看日出,這叫江南水鄉的日出。太陽從左邊過來的時候,很快就會爬到房頂上的,那個輝煌只有很短的時間。我觀察了兩天,畫了三天,每天早晨六點多畫到八點多。想想莫奈畫的盧昂大教堂系列,人家的難度和毅力由衷的欽佩。

這是威尼斯的聖艾蓮娜。它有時候更像上海某地的弄堂,衣物拉線晾在頭頂上,很親切啊……

怎麼畫比畫什麼重要。怎麼畫不僅僅是繪畫的技術問題,也是做人的問題。繪畫的專業深度越深,它的學術吸引力就越大。而吸引力越大,你就會鑽得越深……那個時候,也許就是你不會太在意這個問題的時候……


你是怎麼解決今天作文寫啥,和今天日記寫啥的問題的。


最近在看梵高的《親愛的提奧》。其實我不是一個多懂畫畫的人,結合之前看《小顧聊繪畫》的經驗猜測一下吧。

首先畫家都是經過了無數的臨摹階段,這期間他們應該都是看到自己喜歡的畫,就模仿畫中的內容,題材手法等等。當然,臨摹也是貫穿畫家整個繪畫生涯的。

然後進入到可以自主作畫的階段。這期間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自己想畫的,一種是為了賺錢。第一種一般會畫身邊的景物和人,就是天天都能看見的,容易畫的好,也比較有感情。另一種一般是按照買家要求畫一些肖像和景物畫。

當然像梵高後期,還有很多後現代主義風格的畫家,畫的應該都是自己看見的世界,還有想讓別人看見的世界吧。


有些跑題,作為純業餘愛好者,畫畫很多時候就是一種發泄。如同寫日記,拿起筆才有感覺,絕大多數不成文,也不乏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妙筆。

記得某位台灣的佛家大師曾說,凡世間傑作,皆大師忘我之作。隨性,或能更好的放下「我執」,讓筆帶出自己的靈感。說不準便成了下次大作之源。當然,或許這就是畫家與業餘者的區別。


這從來不是什麼難題!有感而發!


不是拿起畫筆開始想畫什麼,而且想畫什麼拿起畫筆。


多看好看的圖片(花瓣網),給圖片圖片里的創意和畫風分類,並多給自己積累幾種風格。


題材不重要,重要的是表達的語言。


我一般都是畫生活中偶然看到的或者感悟很深的。比如有一次看見了一撇樹枝在路燈下,就畫了下來。有時候畫一句歌詞。畫的不是寫實,是一個概念,完全不是主流的畫法。大概這也是因為我的畫不被人承認的原因吧。


靈感來源於生活,畫什麼取決於你的日常生活狀態!你需要細心留意發現觀察生活中的美


真正好的畫家能抓住每一個突然到來的靈感並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將其畫下來,才思泉涌莫過如此,能夠決定自己要畫什麼的畫家無疑是厲害的,在他們決定自己要畫什麼的時候,他們已經抓住了自己此時此刻的靈感,作畫自然是信手拈來!


畫自己感興趣的 畫畫的有激情的 或者已經創作


很簡單,畫家也是人,一個是畫客戶要的,另一個是畫自己想畫的。


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吧:政府官方的訂製件,迎合市場的作品和個人思想觀的展現。不管國內外,都可以歸為這三類。宗教類的作品也算官方或半官方的訂製件。前兩種畫什麼很好確定,宗教故事,歷史事件什麼的,取決於客戶需求,後一種對畫什麼的要求就很寬鬆了,但後一種也是決定是否能夠成為藝術家的決定性因素,因為它反映了畫家的藝術素養、文化水準、對人文的關注關懷等等。


推薦閱讀:

你支持「音樂自律論」還是「音樂他律論」?為什麼?
「創新」有多難?
如何評價俞心樵的詩?
日本的家紋有哪些講究和歷史?
如何自學雕塑?

TAG:藝術 | 攝影 | 設計 | 繪畫 | 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