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把我當做她生活的全部怎麼辦?

我媽媽特別愛我,事事親力親為。從小到大一直感覺她的世界裡只有我和我爸爸兩個人。媽媽她一直沒有任何朋友,有兩個親姐妹,但彼此關係都很差。年輕的時候工作過,後來結婚了以後在家做家庭主婦,基本上沒有興趣愛好,特別宅。她有一個特點,對別人的評價大多是不好的,經常會對我朋友和同學做出負面評價,總之是一直有點古怪的性格,經常對我和爸爸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吵架,大聲訓斥我們。性格很極端,激動起來完全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把自己的命當作是威脅別人向她低頭的砝碼,爭強好勝,發生爭執時無論對錯,別人一定要向她道歉哄她安撫她。我爸爸性格卻和她完全相反,寬容和善,對陌生人抱有善意,待人溫柔誠懇,人緣極好。

但同時她又特別愛我和我爸爸。永遠把最好的東西留給我們,特別是我。我剛上大一的那幾天,媽媽經常在家哭,中秋節因為要複習考試沒有回家,她一個人在卧室掉眼淚。從小到大潛移默化中受了媽媽很多影響(因為和媽媽待的時間最長,和爸爸卻不多),上初中高中的時候偏執易怒,從上小學時人緣很好到高中只有三四個關係特別好的朋友。大學後離開家心態平和了很多,性格也開朗了許多。但是媽媽把我當作她生活的全部想要時時刻刻和我在一起,我真的是覺得壓力特別大,時常感到焦慮壓抑。曾經不只一次勸她多交朋友,培養一點愛好。她總是會說朋友都會背叛你背後捅你一刀,閨蜜是最有可能搶你老公的人(她沒被搶過,因為從我出生到現在沒有見到媽媽和誰關係比較親近)我真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謝邀 @計量經濟學三折

這是一個非常讓人頭疼的問題。首先,被任何人當成一個工具來使用而不是被平等的對待都已經很令人痛苦了,更何況這種行為是頂著母愛這一名義,就更令人難以接受。

就像我以前很多答案中談到的一樣,解決問題的難點很多時候並不在於怎麼做,而在於從什麼角度出發。這裡也是一樣。首先要看清一個基本點:你需要應對的不是一個沒有自己生活的母親,而是一個不能擁有個人生活的自己。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改變母親生活空虛的狀態,而是學會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可以堅持、堅信並從中得到幸福快樂的生活

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首先因為「改變他人」從來都不是追求自我進步的有效途徑;第二,被母親當作生活的全部,這一狀態很可能是雙向的。即母親的咄咄逼人會讓你一方面覺得難以招架她的侵佔,另一方面則習慣於這種狀態,對外界的世界充滿恐懼,不敢獨自面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南方公園》第十季第七集,Cartman的媽媽希望他能有所改變,可是在Cartman真的做出了改變之後,他媽媽卻因為無法應對自己的生活而將他們之間的關係打回原形。這種例子在真實生活中非常常見,很多時候,母親滲透性的誇張焦慮會逼迫她們將孩子也拉入其中來作出對抗。就像動畫片里,表面上看起來是Cartman的媽媽很不滿意他希望他能取得進步,實際上是Cartman的媽媽需要他處於這種狀態之中,以此來對抗自己缺愛的狀態。這種強行拉入的後果就是孩子被迫要去面對一份自己無力面對的焦慮,同時喪失了去學習面對自己真實生活以及學習對抗屬於自己的焦慮、恐懼、未知的機會。當有一日和母親分離,孩子就如同不會游泳的人被扔進了大海,面對外界世界感到無法招架,最終只能重新回到母親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中。

阻礙我們無法應對母親的,不是她們的強勢,而是我們的缺乏自我。

下面來談談理論。孩子是始終需要母親的,不過這種需要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以不同面貌呈現。溫尼科特將這種依賴分為三個階段:

- 完全依賴

孩子全身心的依賴和需要母親,在這個階段,母親需要全面關注孩子,替他們完成各種事情。

- 相對依賴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對母親的依賴,並對這種依賴感到焦慮。母親開始減少對孩子的關注,將注意力轉回到自己身上。孩子開始嘗試自己關注自己,自己滿足自己;母親對孩子的這種嘗試作出關注和鼓勵。

- 趨向獨立

孩子開始構建自己的內在世界,母親完成從牽引替代、到並肩前行、進而退居身後的身份轉變,觀察孩子並給他們對出反饋,成為他們理解自己的一面鏡子。

完整的經歷這三個階段能夠讓孩子學會真正獨立,學會有底氣、有自信的面對嘗試入侵自己生活的人和事(他人的評價和批評)

對於母親來說,這個過程中有兩點十分重要:第一就是開始關注自己;第二就是學會轉換自己的身份,從照料者變成觀察者。當母親不能夠做到這兩點,就可能持續將自己置於孩子照料者的身份,演變為無法分清彼此的生活。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只能努力構建自己的生活,然後用堅定充實的自我,把母親推回他自己的生活中去。

這一部分可能會需要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找回自我。

在自己與母親的相處中,清醒的區分出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感受和責任。

生活大爆炸中的Howard,所有人都覺得他和母親的相處模式匪夷所思,而他自己卻早已習慣、不為所怪,直到有了妻子以後才慢慢感到羞恥。這一部分的工作就是要去打破這種習慣,把那些在和母親相處中習慣於放棄和割捨的自我需求重新找回來,把自己的自我意志重新找回來;同時,把那些自己已經習慣承載的卻並不屬於你的責任推回去。

問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對於這件事情,我的感受是什麼?如果是難過,是什麼樣的難過?

我做這件能得到什麼?媽媽讓我做這件事情,她希望得到什麼?我真的能夠帶給她她所希望的嗎?

以上問題的核心就是自我感受和責任劃分,我們需要通過大量的反省和思考嘗試將自己與母親分開來看。這個過程中你也許會傷心、會失望和憤怒,這就需要通過第二階段的工作來應對了,那就是學會分離。

第二,學會面對分離。

在第一階段的工作中,你會體驗到大量的負面感受,它們會比你面對一個非常令人頭痛的問題:我很氣我媽,好不孝順;我媽就是這樣一個人啊,我該怎麼辦。

沒有自己生活的母親通常都不快樂。可是如果母親有一個精彩紛呈的生活,又怎麼會揪著我們的生活不放呢?正因為如此,第一階段的工作後我們就會面對這樣一個難題:媽媽很痛苦,我不能再去增加對她的傷害。

事實上,這種擔心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假設:愛只能通過一種方式來表達,如果不以這種方式來表達,就是對對方的傷害。

回到孩子和母親的關係上來看,媽媽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是不斷變化著的。全能的照料者,細心的觀察者,默默的守護者,遙遠的關注者……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母愛不會變,但它的呈現方式始終都在變化。孩子對母親的感情也是一樣,崇拜、信任、理解、照料、支持……這種愛是隨著年齡和歲月不斷變化的。

我們談到對母親的憤怒,並不是在否定母親,而是在說你們之間的相處模式可能需要調整。令你痛苦的部分是母愛不再恰當的表達方式,這不代表母親本人。

這就是「分離」,不是撕破臉皮不再往來,而是調整舊的相處模式,學會新的愛的方式。我們說再見的對象是模式,不是這個人。這不是關係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不要害怕不解和傷害,人際關係其實是非常有韌性的,對於人間關係中的傷害來說,重點不是避免,而是彌補。你和母親之間還有很多的時間去互相陪伴,換個相處模式是為了給彼此更多的空間去更好的愛彼此。

最後,學會以成年人的方式探索和學習。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工作以後,我們就要開始構建自己的世界了。這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有挑戰性的部分。這種害怕往往會蟄伏在你的潛意識裡,以拖延、沒幹勁等一系列癥狀表現出來。它們是你內心自我懷疑的體現:我到底能不能做好?會不會犯錯?

嗯,你一定會犯錯的,肯定做的不會太好

可是人就是這樣成長的啊,犯錯、丟臉、躲開緩緩、總結經驗重新再來,再犯錯、又丟臉、繼續躲開……成年人學習和成長的方式就是這樣的,在這樣一次次的循環中慢慢學會生活,構建自我。這其中的難點在於選擇。自責和懊悔是很容易陷入的泥潭,我們傾向於花很多時間面對自己內心的糾結,陷入為自己辯解和維護自尊的鬥爭中。其實對於自我世界的構建來說,理解比自責更重要。理解自己為什麼做錯,當時有什麼考慮和感受。在成長過程中,這種理解往往是在父親的引導下進行的。遺憾的是,一般來說一個把你作為全部的母親都會搭配一個隱形的父親,所以這部分工作只能由你自己摸索進行。

最後簡單總結,無論你的母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成長的關鍵都不在於怎樣改變她,而是在於找到自己。畢竟你的生活才是真正基於你、屬於你的,你自己才是戰勝一切的力量。


路過。

看到你的敘述,能感覺到你的心境。。

其實還是有些複雜的。

對於媽媽,很愛。

也很清楚媽媽對自己的愛,是毫無保留,全身心的給予。

但這種愛的另一面,卻似乎總有些難言的感受,

自己倍感壓抑,焦慮,媽媽對於自己的依賴壓在身上的重負,想要掙脫出來有自己的人生,卻又好像帶著「拋棄了她」的不舍和不忍,當然,也夾雜著對她的擔心。

是么?

你有沒有發現,

你和媽媽好像換了個位置,也轉變了角色,

明明是她應帶著你前行,

但現在卻是,她在成為那個脆弱的孩子,無法離開。

而最難的選擇其實就是,

對愛的人放手。

親人亦是。

原本這個過程,是她要帶著你的。

讓你從孩童一點點成長起來,然後放手讓你離開,建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但現在,可能這一切都要顛倒了。

你需要讓媽媽成長起來,然後放手離開,建造屬於她的人生。

儘管這一切,可能都遠比「她要讓你離開」來的更為艱難。。

因為當她拿出幾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你的身上時,常常意味著,你承載了她的人生,你若分離出去,也許她就會被掏空。

所以「離開」,只是想想就可能引起她極大的恐慌了,對么?

所以你想好了么?

面對媽媽的恐慌,擔心,懼怕,絕對的依賴,與難以分離,還能下定「要陪伴她成長起來,實現最終分離」的決心與耐心么?

而這一點,比「你要怎麼做」都更重要。

因為如果難以確定,你就可能會被媽媽的種種表現拉回去,回到彼此的模式里,回到原來的軌道上,走不出來。

相信我,她會在這一點上,遠比你來的更堅持和強硬。

你問,你要怎麼辦?

我說,其實讓媽媽能改變,這不是你的責任,而是她自己的。

只有她自己有足夠的動力去改變,這一切才有被調整的可能。

但當下你的煩惱,卻是一個絕好的契機。

因為只有你煩惱了,想掙脫了,才可能讓她感覺到你想離開的心,想獨立的欲求,和要建立屬於自己人生的渴望。

而這些,也會逼得她,不得不面對自身的狀態。

所以我的建議是,

一面是你堅定不移的決心,

一面卻也是對媽媽不離不棄的情感,

前者是,讓媽媽儘管痛苦,卻也不得不去面對現實,促發她面對自我,反思自我。

而後者是,這份愛怎麼都不會離開,這份堅定的情感,需要讓她看到,才會讓媽媽少一些恐慌,也不會誤解,與思考角度的走偏。

因為無論是當年你被帶著成長,還是如今的她被帶著,這背後的強大的力量源泉始終是愛。

愛,讓你們依賴,但也是愛,會讓你們敢於分開。

當然,陪伴著媽媽,

原本就該有另一個更重要的角色:你的爸爸。

雖然不知為何,媽媽將重心都放在了你的身上。

但對於陪伴她去「找到自我」,獨立起來,

你爸爸才是那個更需要投入精力的人。

至於要做什麼,

其實這是要她來做決定的。

是否能信任別人,去建立朋友圈,或學點什麼打發時間的,

這些的起點,

總歸還是要建立在「她願不願意,想怎樣」的基礎之上。

有了敢於向前的動力,這一切也都是之後的事情了。

最後要說一點的是,

對於媽媽,其實她可能沒有做心理諮詢的動力,因為面對煩惱的並不是她,而是你。

所以如果這個過程對你來說很難,

就找一個信任的諮詢師來陪伴自己走吧。

畢竟學會分離,

對誰也都是人生重要一課。

不知所以的說了很多,

能引發你的一點思考,就好。

祝好。


看了題主的描述,你媽媽很沒有安全感,不安全感使她焦慮。

不安全感通俗可以解釋為你擔心你所關注的事物會脫離你的掌控

對於人格來說,安全型的人對情感親密很自在,一般熱情和忠實。焦慮型的人渴求情感親密,常常沉溺於親密關係,擔心伴侶是否愛他們。迴避型的人則視情感親密為自我獨立的喪失,會和伴侶保持距離。而題主的媽媽傾向於焦慮型人格。

」發脾氣吵架,大聲訓斥我們,性格很極端,激動起來完全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把自己的命當作是威脅別人向她低頭的砝碼,爭強好勝,發生爭執時無論對錯,別人一定要向她道歉哄她安撫她。 」 這些的事後,我相信題主的媽媽也心生後悔,一直在責怪自己

焦慮性人格障礙—(同迴避型人格障礙),以一貫感到緊張、提心弔膽、不安全,及自卑為特徵,總是需要被人喜歡和接納,對拒絕和批評過分敏感,因習慣性地誇大日常處境中的潛在危險,而有迴避某些活動的傾向

越是擔心,那麼控制欲越強烈。對於控制欲原因的解釋,心理學上有一種叫「被剝奪超級機制」的說法。當你心中一旦有了「對所關注的一件事的掌控感慢慢被剝奪、丟失「,那麼你的心裡不安全感就越強烈,控制欲就越加強烈。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對於異性也會有強烈的控制欲或者過於粘人,主要就是害怕失去和害怕遠離。
上世紀60年代,試驗發現嬰兒要麼屬於「安全型」、要麼屬於「焦慮型」、要麼就是「迴避型」。如果一個「安全型」嬰兒的媽媽離開房間,他馬上就哭起來,但媽媽一旦回來,他就能冷靜下來,又開始玩起來。

「焦慮型」嬰兒則顯得憂慮,而當媽媽回來的時候,他一邊推開媽媽,一邊掉眼淚。最後,對於「迴避型」嬰兒,當媽媽離開房間,再返回時,他的表現是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但是試驗表明他的心律和壓力水平(荷爾蒙、皮質醇)升高。

目前研究也發現當成年人進入親密關係時,令人吃驚的是他們的行為和嬰兒非常地相似。我們是哪種 「依戀類型」的人(依戀類型的形成取決於撫養方式和成年後的經驗)決定了我們如何在親密關係中表現。

對於任何的情緒,不去簡單的去否定它,而是去理解然後接受。

從題中可以看出來,「 從小到大潛移默化中受了媽媽很多影響(因為和媽媽待的時間最長,和爸爸卻不多),上初中高中的時候偏執易怒,從上小學時人緣很好到高中只有三四個關係特別好的朋友 」 題主的成長經歷也受到了媽媽的影響

那麼現在可以做的 一方面去緩解好自己的情緒,當每次覺得做的不對,痛苦時,反思自己,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提醒自己不要情緒激動。

這樣才能去體會到媽媽的不安全感,從而去一步步幫助媽媽,照顧好媽媽。

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去諮詢心理醫生。


什麼是愛,

愛是佔有他人,

愛是獨自佔有他人,

愛是完全佔有他人,

愛是不讓他人高飛,

愛是不讓他人離開,

愛是控制他人,

愛是操縱他人。

這真的是愛嗎?

愛的目的是為了完全得到他人的愛,

他人高飛之後就無法得到他人的愛,

他人遠離之後就不能得到他人的愛,

為了獨享這份愛,

必須不斷介入他人的生活,

為了享受這份愛,

必須堅持干涉他人的生活,

為了堅守這份愛,

必須用生命來抗爭,

除了這份愛,

到哪裡去找到這種愛?

除了這份愛,

到哪裡去享受這個愛?

九型人格2號(助人者)6層或7層之間,貼近不健康級別!

建議:

  1. (最優)對媽媽: 看專業心理醫生。
  2. 對自己:遠離這種控制,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自己的健康。


親子關係,是人世間最穩固的人際關係:基於血緣,基於利益高度相關,基於長時間的近距離相處,有無窮多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纏,無法逃離,無法放下,相隨終身。

對於已上大學的子女,我始終強調,長江後浪推前浪,你要比你的父母強,親子關係的好壞,可以由你來主導了。

從你的描述中看來,三個人處成如今的關係模式,全是你媽的錯。而你爸「 我爸爸性格卻和她完全相反,寬容和善,對陌生人抱有善意,待人溫柔誠懇,人緣極好。 」

你可以將自己代入你媽年輕時有工作談戀愛的時候,有一個真正關心自己前途命運的男朋友,結婚後夫妻都工作,在育兒和各種家庭事務方面都協作互助,結果又會如何呢?如此,你對你媽的感受是不是會有所不同?

花些時間獲得這個情感基礎,再考慮解決之道,可能做起來會順利些。


給你媽媽找個事情做就好了,愛好之類的,門檻低但是需要很長時間去精進的,比如去學個電子琴,學個畫畫,縫紉……什麼都行,最關鍵的是得是她能稍微上心就能做好的,這樣她有了屬於自己的成就感,就會轉移生活重心去這個愛好上,最終能幫助她建立自己的安全感,找到自己的社交圈子,你自然就解脫了。建議她在這個小愛好上取得每一個進步你和你父親都要大力鼓勵讚揚,這樣才能幫她更快的投入進去。

說到底就是脫離社會缺乏安全感,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重要意義只能控制身邊人。


我從小就被我媽當做自己的私人物品,試圖讓我的一生全部向著她給我規劃的那樣走下去,任何錯誤任何不服都會遭來毒打(我第一次被揍是我吃奶的時候嘴裡上火疼的一直哭,她嫌煩就把我揍了一頓,她告訴我的)。在我記憶中十二歲之前平均每天一頓揍,多了兩三頓。說實話我小時候貌似還真有多動症也不知道為啥但是貌似是給揍改了,後來上初中了開始叛逆,也越來越抗揍,所以膽子就越來越肥了。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雖然也有過錯誤的思維方式但是還好也算扭扭曲曲走上了一條正規。到了高中我開始了反抗,終於在我的不懈努力(鬥爭?)下,無數次的爭吵談心,雖然剛開始還是揍我,不過她發現揍我我沒啥反應她還手疼抄傢伙就被我搶走扔一邊去了就作罷了,慢慢的影響她的思維開始從我的角度想問題,現在挺好的。

我對試圖影響我深思熟慮得出的觀念非常強勢,我奶奶也開始變得很強勢,她三個兒子婚姻(包括我爸媽)都出現了問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有她的原因。我談戀愛,女朋友是我的高中同學,我大學輟學工作,她高三複讀現在在武漢讀書,我去年在武漢陪她一年,收入一個月六七千雖然不多也勉強夠用。過年時候回去去奶奶家,我奶奶就開始說這個事情,說我賺錢不存著光給她花以後要是不是你老婆你不虧大了什麼的巴拉巴拉一大堆。然後我就直接打斷了她的話,對她說:我不是傻逼,也不是腦殘,我有自己的腦子有自己的思想,我所決定的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其他人去干涉,以後出了任何問題我也能一個人承擔,所以不要說這些毫無意義的廢話,我不會有任何改變還只會徒增我的反感。然後我奶奶就噎住說不出話了了,我發現我爸還有我兩個叔叔都在偷笑。。。

在我爸媽婚姻出問題的那幾年(持續三四年吧,因為我媽脾氣問題我爸出軌,還有我爺爺腦淤血偏癱,我奶奶各種找茬等等問題)?每次去外婆家都會受到七大姑八大姨的輪番轟炸說我不懂事怎麼怎麼的,我就像看傻逼一樣看著她們或者理都不理玩手機,我知道她們為我好,但是可惜腦子是個好東西,都少了些。她們不知道我和我爸因為他出軌打過架,把我爸牙打掉了,她們不知道我媽發瘋帶我去找小三給我一把刀想讓我把小三捅死因為認為未成年人保護法我會不被判刑(當時我15歲),她們不知道我媽發起瘋來是什麼樣子,以前住的老房子裡面都被我媽給徒手拆了。。她們什麼都不知道,光知道指責我,我就像看著傻逼一樣看著她們,忍無可忍沖著她們吼道:行啊,你們牛逼啊,你去打啊,你們去砍死人家啊,你們打多少下我就打雙倍的,你們砍多少刀,我也砍雙倍的,去啊!然後摔門出去,以至於到現在去我媽老家見到那些親戚也就到了時候和走的時候打個招呼,其他時候都懶得理。

至於你老媽怎麼樣,告訴你一句話,不要做被他人所影響的人,而應該做影響他人的人。用你的腦子,用你的嘴,去反抗,去影響她,相信我,你可以的。


不要忙著譴責父母,她們那個年代成長過程中並沒人告訴她們你們最重要的是理想是自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然後結婚生子就是最大的追求,這不能怪她們。我來講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操作吧。

講下背景,我媽和題主媽媽很像,雖然有自己的工作和圈子,但是仍當我是她生活的重心。我記得我大一寒假回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叔叔阿姨見到我第一句話都是「哎,多陪陪你媽吧」。聽我一個叔叔講,有次他們組裡聚會,飯桌上有人提到了我,然後逗我媽說也見不到你女兒了,我媽接過梗來就說是啊然後掩面裝哭(一大把年紀了還賣萌),結果裝著裝著突然真的流出眼淚,著實嚇到了周圍的人,大家都很心疼我媽。但是我卻不是一個戀家的人,剛好相反,我非常的不安分,一直計劃著出國工作定居。可想而知我的壓力有多大。我是這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1. 讓她知道你愛她,不管在不在身邊。出去旅遊帶些小禮物,打電話時樂於分享自己的生活瑣事,如果你願意,偶爾策劃一些小驚喜,只要你願意花維持你和伴侶的關係十分之一的精力,父母就會非常滿足。比如我會在她生日的時候訂上一大束鮮花,並且讓人把花直接送到她上課的教室里,讓她接受所有學生的祝福。每次收到花,她都會開心很久,發票圈炫耀,還要把花做成乾花一直擺在家裡。你看,只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和一百多塊錢,她就能開心那麼久。

2. 她對你的依賴你無法改變,而你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她呢。你是不是對自己的未來沒有那麼清晰的規劃而需要家長的幫助呢,你是不是沒有足夠的能力在經濟上獨立呢。如果這樣的話,在你們意見相左的時候,她擁有一些話語權不應該嗎,在她需要你的時候,要求你的陪伴和照顧不應該嗎。所以你需要「斷奶」。

3. 做到上一點,就可以把你們之間的關係變成她對你的單方面依賴。那麼怎麼擺脫以親情為名的捆綁呢?幾乎沒有家長不希望兒女更好,有能力高飛就要讓她看到你作為一個成年人的能力,看到你清晰的規劃,看到你認真的執行,看到你階段性的成功。而不是畫一張餅給她說我要如何如何,你不要攔我,你懂什麼。

4. 上面幾點都是可行性比較大的方法,只要你做出改變就能實現。而最難的是改變你的母親,培養她的自我意識。不要想著開導一下就能徹底重塑一個人的價值觀,只能慢慢來。

因為她依賴你,所以她會想接近你。我的方法是給她培養一些和我有關的愛好,比如我喜歡看書,我媽剛好是語文老師,那我就推薦一些書給她看,看完就可以跟我交流體會。再比如她本身懂一點英語,我告訴她希望她學一學口語,這樣我以後就可以帶她出國玩。時間長了,她會在裡面找到樂趣,變成她的愛好。有愛好就容易找到圈子。慢慢的她會為了自己快樂去讀書,健身。你反倒沒那麼重要了。


題主家有點像這季日劇《媽媽,我不做你的女兒好嗎?》


確定你媽媽是愛你多些,還是愛自己多些?如果是前者,那就好辦了。學她樣來應付她,她一哭二鬧三上吊,你就假裝比她更嚴重;假裝抑鬱、失控,表演自殺威脅她。這樣你可以暫時脫離控制,讓她反思自己。這個主意有點餿,是以毒攻毒的做法。我試過類似的。有段時間我媽逼我相親、結婚逼得太緊,我壓力很大。然後,某天和她聊天聊得很開心,突然冷靜地和她說:做了個夢,夢到被你架著和別人結婚了,然後從男方家二樓跳下去了,摔得很慘。我媽媽聽了突然愣住了,然後過了好一會說:不會那樣,總歸要你喜歡、自願,你幸福才是真的好。我是的確做了一個那樣的夢,不過跳下去跑了沒摔。餿主意僅供參考,實踐有風險!各位不要打我哦!


我媽一天給我打四個電話 早上叫我起床 中午提醒我去姑媽家吃飯 下午打電話提醒我煮晚飯 她要回家了打電話問我想吃什麼菜下飯 甚至晚上睡覺前給我打個電話讓我睡覺 她有好朋友有牌友 在她打牌的時候要給我打兩個電話 她說過我為你兩爺子操碎了心 但是就是不能停止操心 我非常煩這種行為 說過幾次你為自己活好嗎 但是自從我生病之後 她就更加連環call了

前天早上我把手機放寢室里 去辦公室找檔案 中午一回來 九個未接來電 我打過去 想發脾氣 結果一接通 她就在哭 怕我一個人住寢室里暈了都沒人知道

我從小沒喝過母乳 出生後半年裡養在大姑那 小時候還走丟過 我媽覺得很虧欠我 就從各個方面保護我 不要我離開她的視線 我想出國就一直把國外的恐怖襲擊新聞發給我 打消我念頭

幸福而又苦惱著

回答問題 你就是媽媽的全部 所以接受她的愛 同時幫你媽找點事做


1.圍魏救趙。帶領並幫助她培養幾個興趣愛好並使她沉迷其中,轉移注意力,等她顧著愛好自己玩的時候就不管你了。還有個方法就是讓你媽再要個孩子(^_^)

2.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比她對你的掌控還要厲害百倍千倍的去掌控她,等她受不了了厭煩了自然想著怎麼擺脫,到時候順勢退出。

3.美人計。這個就看你爹的了(逃

4.


第一個回答很全面但是可操作性太差。因為媽媽經常以死相逼確實有點嚇人。從你的描述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媽媽極度的缺乏安全感,好像只有父女兩才能給她安全感,她的所做所為都是為了能掌控你們父女來滿足她畸形的安全感。可以說媽媽應該是患病了,因此用常規方法並不能解決,個人覺得在媽媽理性的時候說服媽媽一起去看看心理醫生,因該是目前最安全也最適合的方法了!


我好害怕我女兒以後也來問這個問題,因為現在她就是我的全部

我得反思下了,女兒目前不到一歲


有這方面的問題的


我看到有一個評論寫媽媽每天打4個電話...我媽媽現在每天給我打10-14個電話不等...這還只是在手機上看得到的...還有3-5個電話打在我公司座機上...我今天情緒崩潰在公司哭了一場...因為我受不了這個壓抑和焦慮了!一直以來我都順著她,因為她一個人把我帶大!我很感激我的母親,但是我發現現在的情況已經到了我再不阻止...我的情緒就要崩潰了...只能跟媽媽明說,讓她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盡量自理!她這種打電話的模式是不正常的!我覺得我自己可能需要去看心理醫生了


生一個孩子,你就不是全部了。

我不是真讓你去生孩子,孩子不欠我們。

擁有你自己的人生吧,嘗試過後你會發現你媽媽不會怎麼樣的。


謝邀

應該是 「媽媽根本不在乎我 不把我當成她的全部」

這種問題才值得提問吧?


你該想想你出嫁了她會怎麼樣


我們家的情況和題主一模一樣,只有一點不一樣,我爸是個悶葫蘆,不會哄人,不會低頭,講急了就發火撂挑子。我媽不是家庭婦女,有自己的事業。我和題主的狀況也一模一樣,性格,還有沒有朋友。我工作三年了,個人問題是家中一直在爭論的問題。我一直在尋求大家理性談論的途徑,可是沒辦法交流,什麼二十幾年的付出,什麼孝順,什麼生活沒希望,句句說的我啞口無言,只有愧疚。很憋屈,可是我忍了下來。現在媽媽不知是因為更年期的狀況還是我個人問題沒解決她壓力太大的原因,情緒波動更加厲害,在外常常發脾氣,回家常常崩潰大哭。照目前來看,她是不願意看心理醫生的,我爸估計也會嫌丟人。求各位大佬支招!拜謝!


推薦閱讀:

究竟是命運在選擇人,還是人選擇了命運?
有沒有人覺得自己有病?我老是覺得自己有病,一會懷疑這裡,一會懷疑那裡
搞心理諮詢的心理學家有了心理問題怎麼辦?
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如何在經歷災難後上開學第一課?
「融入」美國到底是我的問題還是環境問題 ?

TAG:家庭 | 原生家庭 | 心理諮詢 | 性格 | 親密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