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漢文帝?


作為漢朝的三代目

原本的計劃僅僅是偏安一隅

只想著做一個普通的代王

誰知風雲突變

不知怎麼的就去京城做皇上去了

大概是開國的功臣認為他寬厚仁慈名聲較好吧

上位後他展示手段

逐漸架空元老周勃陳平

任用名仕賈誼晁錯

勵精圖治興修水利

發展農業

實行列侯歸國

廢除肉刑等政策

在他的魅力下

南越回歸漢朝

實現了一統

在對外上人們往往認為他過於軟弱

對匈奴採用和親政策

苟的不能在苟

即使匈奴入境

他也保持極度克制

為此他遭受到很大的壓力

但歷史告訴我們

只有先低調悶聲發財

積攢實力

至後世到武帝一朝

才能掃除六合

雖遠必誅

我的知乎回答: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突然喜歡上一個歷史人物?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566570/answer/245584997?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這裡就把我當初的文章搬運過來吧。

劉恆是文景之治中的漢文帝,歷史對於他的評價大多集中在了他是一個賢明的皇帝,在他治理下漢朝度過了初期的弱勢,他減輕民負又廢黜重刑,讓漢朝看起來和平安寧,但是為何賈誼卻在自己的《治安策》中對於漢初的評價是另一番景象,這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子,母親薄姬原來是魏王魏豹的側室,魏豹被擊敗後由於薄姬長得好看就被選入劉邦宮中的織房中工作,但她擁有兩個好閨蜜管夫人、趙子兒,三人立下約定如果大家成功了不能忘記彼此的情義,結果她倆人被劉邦看中,在她們的訴說下劉邦臨幸了薄姬,但這並未改變薄姬不受寵愛的命運,可就是一次臨幸使得劉恆出生。

當時的皇帝繼承人已經選擇為呂后的兒子劉盈,劉盈身體偏弱又被呂雉弄出的戚夫人人彘驚嚇過度很快就死掉了,可是並不像一些史書中記載的那樣劉盈沒有子嗣,相反他有6個兒子,其中劉恭與劉弘分別成為少皇帝,在前少帝劉恭時代,他的生母周美人被呂后打壓,強行將劉恭過繼給呂家勢力的張嫣。結果知道自己身世的劉恭說一定要報仇,這導致他被呂雉殺死。

在後少帝劉弘時代呂雉去世,劉邦的舊重臣聯合起來打壓了呂氏一門,在這種情況下將劉盈的子嗣不是殺掉就是廢黜,面對如此局面他們需要一個新的繼承人,這個人就是:

劉恆。

所以劉恆和薄姬他們的身份是非常弱勢的,並且由於他們身份弱勢,甚至呂后都懶得對付薄姬,相反讓她回到了劉恆的封地就藩,當時聽到自己即將成為皇帝的劉恆非常驚恐,並不認為這是什麼好事,認為這沒準是要毒害他的謊言,在前往繼統的路上一直讓自己的心腹重臣宋昌在前面打探情況,當見到以周勃為代表的隊伍後也並不是很放心。

當周勃要求與劉恆單獨會談時,宋昌機靈的阻止了並說出公事可以當著大家說,皇帝又是沒有私事的,周勃等人見狀擁戴劉恆為帝。如果清楚了劉恆的出身再來看他的行為,他為什麼在人生中總是小心翼翼或者對別人寬厚呢?

這是因為劉恆的基礎非常的差,他在人生的前半段甚至不敢相信自己還有什麼發展,不管如何排序似乎都不該輪到他,可是命運就是如此,那麼劉恆成為皇帝之後為何繼續使用黃老之術呢?

這一點是判斷劉恆的關鍵,在漢初時代黃老之術盛行的關鍵是因為在「儒」、「墨」、「道、「法」四個大學派之中墨家首先不會被王朝制度所用,能夠被選用的「法」家剛剛因為秦朝的失敗不受重視也沒有被選用,當時的儒家還是封建儒家而非董仲舒之後的王朝儒家。使用封建儒家的結果是不但王朝能力不會上升,相反諸侯勢力會死灰復燃自然也被罷黜。

而可以使用的唯有「道」家。

所以當時在漢初的時候,社會制度缺乏運行的基礎,而「道」家往往使得很多人產生誤解,認為「無為」便是接受道法自然或者無所自作的讓事情發展,但這顯然不是帝王之術,在漢初一片表面安靜的背後是諸侯王們的快速發展,最終釀成了七王之亂。

如果將道家思想認為「無為」是通過遵守社會中的自然規律或者不多進行干涉,那麼這種政策所導致的結果不但不是太平,相反是諸國的作亂,所以該如何去理解道家呢?

道家的核心在於「道可道、非恆道。」,為了避諱劉恆的恆字才改成「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天下有大量的道理卻沒有一種恆久不變的道理便是道家的核心,另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道法自然不可理解為人服從於自然去做事,應該理解為當人掌握了自然規律之後,就可以將道自如施展了。而這一點就是無為的關鍵:

「我為」。

即是說道家是一種分析規律的學派,並非讓人去如何順應自然,是讓人掌握自然的規律,然後用自己的手段是去施展的學說,「無為」就是以「我為」的手段去應對不同的變化。那麼這對於劉恆有什麼意義呢?這意義非常重要。

呂后為何支持道家,便是在於道家給她提供的優勢,儒家、法家更多強調建立社會制度和文化的框架,通過「規範」來治理社會,這將使得皇帝得到優勢,對於太后顯然是不利的。道家是一種權謀之術,這為呂后提供了優勢。呂后以「殺重臣、輕民負、行黃老」作為自己的方針,使得對內他重用劉邦的舊重臣打壓異性諸侯如韓信、彭越等人獲得了內部上層支持,對下層則採用輕民負的手段獲得民眾的支持,對外重用黃老宣傳自己不會過多干涉諸侯的發展使得諸侯支持他,所以她的手段獲得了從內到外的支持,才讓她長期得利。

而現在劉恆比起呂雉來更具有優勢,因為他本身就是皇帝,在這種手段之下他同樣採取了「用重臣、輕民負、行黃老。」的思想,他通過調整內部勢力將自己的重臣逐漸替代舊劉邦的重臣,並且對待他們非常寬容,這種寬容同樣使得內部上層支持他,繼續執行呂后時代就進行的輕民負使得內部下層民眾也支持他,在對外的策略上他一方面維持和親的策略穩住匈奴人,另一方面他同樣宣傳自己維持諸侯的地位,但這樣的做法目的是什麼呢?

是積攢實力。

為什麼漢文帝會重視賈誼的《治安策》?難道漢文帝看不出諸侯會產生紛亂么?顯然不但是看得出,並且在當時就已經有一些諸侯開始進行叛亂,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文帝為何仍然持續的堅持他的方針呢?

這就是因為如果將勢力作為一個對比的話,漢朝的內部矛盾有兩種,第一種是王朝的皇帝與重臣之間的矛盾,第二種是王朝與諸侯之間的矛盾,所以他以發展王朝皇帝勢力的方式進行總目標,即漢朝皇帝擁有更多強勢資源的情況下,隨著時間的發展皇帝的能力會繼續上升,由於漢朝在最開始的時候內部資源十分衰落。使得發展經濟和發展勢力作為諸侯王和皇帝都在進行的事情。

但從根本上說不管是皇帝還是諸侯其實都在等待,對於諸侯王來說他們雖然擁有封地,單獨的封建諸侯與王朝的皇帝勢力進行比較是不足以撼動漢文帝位置的,想要進行削藩戰爭卻並非那麼容易,在這種基礎上通過穩定內部使得漢文帝的基礎變得牢固的同時讓自己的勢力變得非常強大則是漢文帝,另外漢文帝將自己的目標放在了下一代。

他立自己的兒子劉啟為太子,竇氏為太后,讓漢朝的傳續穩定下來,目標就是為了讓他的兒子時代可以擁有即便諸侯王們造反也能進行打壓的能力,這使得漢文帝一朝變得十分穩定和安寧。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不管是從呂后時代還是從漢文帝時代他們都缺少足夠的勢力去真正的進行削藩戰爭,蕭何與曹參的碌碌無為不多干涉也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干涉,而是他們要以發展作為首先的目標,在這種目標中將自己的目的隱藏下來,最終一擊即中。

在漢景帝時代發動了削藩戰爭造成了七王之亂,終於以漢景帝的勝利結束了戰爭為漢武帝開創盛世奠定了基礎。

那麼該如何看待漢文帝呢?

漢文帝的出身和他的成長過程都非常弱勢,所以在一個弱勢的情況下他非常善於把握進退之道,既沒有在得到皇帝之位時候變得囂張跋扈,又沒有激進的去處理諸侯王的隱患,相反他以實事情況出發分析當時的環境和能供他施展的空間。

在這種基礎上他真的如同道法自然一樣的去「無為」,只是這種「無為」不是沒有任何作為,也不是順應自然的發展,相反是在分析清楚了敵我態勢後,用一種最合理以及最穩妥的方式積攢力量,等待時機的成熟,這種「無為」正是漢文帝的「我為」的體現,也是他自由施展道法的一種體現,雖然表面上看來漢文帝沒什麼驚人的舉動,但是真正確立未來削藩戰爭勝利基礎的人便是漢文帝。這為後世漢武帝的崛起提供了基礎。

(PS:喜歡或者對我的觀點感興趣的話可以加QQ群27704239來一起討論,同時也可以關注下微信公眾號博通聊聊(微信號:botongliaoliao)來關注我的更多文章)


已經有很多高水平答案了。我的水平有限,就不班門弄斧了。

這裡我就說2件對漢文帝劉恆印象深刻的事吧:

一、以低姿態安撫南越王趙佗。

趙佗本已向劉邦稱臣,後來呂后時又反了。到了漢文帝時候直接用了天子儀制,明擺著的不服。作為大漢皇帝,劉恆先生非但沒勃然大怒,反倒是為趙佗父母墳設置守邑,並善待他的親屬。給趙佗的信里也是各種謙遜,自稱為高皇帝側室子。客氣的趙佗都不好意思了,也客客氣氣的回信一封,主動去了帝號,甘為大漢藩王。這跟當年劉邦兵不血刃而下城池有的一拼,頗有乃父遺風。在當時休養生息的國策下,劉恆用這種方式安撫了南越,並為他的孫子劉徹統一南越打下基礎。

二、 開放民間私自鑄幣,成就了人類歷史上唯一的「良幣驅逐劣幣」的例子,為「格雷欣法則」提供了反例。 (參考了這篇文章:賴建誠:良幣驅逐劣幣:漢文帝的放鑄政策)

前面有答案提到過文帝朝放鑄,說是自廢武功。但是據我的了解,漢文帝時放鑄對質量有嚴格的要求,保證私鑄的錢質量必須不低於官方規定。

放鑄並不表示,民間可以鑄造任何重量、任何成色(含銅量)的錢幣。事實是:政府會提供「標準貨幣」的樣本讓民間遵循,重點是要讓民間賺取「鑄幣成本」與「錢幣面值」之間的鑄幣利潤。換言之,政府把原本由國家賺取的鑄幣利潤,轉讓給民間。放鑄的目的是希望:(1)透過民間的競爭,錢幣的質量會愈來愈好,國家的幣制可以更快統一。(2)減少政府的負擔,不必支付鑄幣成本與發行費用。

在這種鼓勵下,民間有意願鑄造成色較佳的錢幣,這樣才比較容易把自己鑄造的錢幣賣出去。在利潤的誘導下,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錢幣的質量就和其它商品一樣,會愈做愈好,劣幣自然會被驅逐。於是乎在兩千年錢的中國,出現了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的「良幣驅逐劣幣」的例子。後來的考古研究通過對歷代銅錢的成色進行比較,發現漢文帝放鑄時的鑄幣是成色最好的。

這可是連以自由市場為傲的美帝都沒能做到的呢。^_^


個人意見:中國所有皇帝中的排名絕對是第一流的梯隊。

主要在這些方面很顯著:奪權,政治,治人。

首先說奪權,漢文帝的母親地位很低,漢文帝出身基本是有天劉邦沒事亂逛發現有個漂亮的女的直接風雨之後就撒手不管了,然後漢文帝就出身了。在漢文帝幼年絕對是個大!壞!事!尤其他母親無法自保。還生了個男孩,沒錯,男孩,你能感受劉邦周圍那些妾的感受嗎?沒錯,嫉妒!所以,漢文帝從小被迫學會一件事,認慫裝孫。劉邦基本不管,然後劉邦嫡子軟弱無能但是有德,沒才能有德並沒有卵用,劉邦死之後就是呂稚搞事!搞事!搞事!陳平很淡定的讓呂稚搞事,封呂姓為王,然後等呂稚死候,一 鍋 端!和周勃一起把一幫子姓呂的不老實的還蠢的殺的乾乾淨淨一個不留。之後漢朝大權全部在周勃和陳平手裡(韓信,張良,蕭何不是老死就是被砍死),這時候陳平和周勃就要找個老實聽話的傀儡。漢文帝沒權勢,性格過得去,就隨便內定他了。正常人都這麼想,然後請允許我為周勃晚年默哀一分鐘。哀悼詞:陳平狗屎運真好,居然老死的早逃過一劫×10......然後漢文帝第一次迎來人生第一個副本,難度:地獄。至於有多難,如同曹操赤壁之戰前你是漢獻帝你成為一個真正的皇帝不是傀儡。不要覺得當時以漢獻帝環境不可能做到,只是他太蠢,不然曹操還真的會讓出來,讓天下繼續姓劉,個人覺得當時可以用的人有荀彧,荀攸,賈詡(漢獻帝太蠢居然不知道怎麼用)。不過曹操給了他最好的下場,算不幸中的萬幸吧。 漢文帝非 常 聰 明!在得知自己被內定後,首先派親戚去問問,得知確定後,再出發,進京幕繚還沒有10人(基本全是3星,有的還是2星),面對陳平和周勃相關勢力時(一堆5星4星,陳平周勃還是滿破5星,可怕的很),然後漢文帝開始暗中搞事,首先握兵權(陳平周勃無視操作,反正是老劉家的),接著把一幫子人「請」出首都(漢文帝:周勃叔,你們一幫子人在京城吃吃喝喝開銷有點,不如您做個表率?帶頭回到自己封地去? 周勃:陳平,有這些事? 陳平:哈?有,的,吧?不知道,有吧)然後基本屁股坐穩了,免得哪天自己死了,然後陳平心裡有譜不說,周勃這個大老粗就成了下一步漢文帝開刀的人。由於陳平和周勃是兩個丞相,陳平聰明人不敢拿他開刀,然後有天漢文帝上朝就陰周勃。 漢文帝:周丞相,我問你幾個問題,一年中要審理多少案件?周勃心慌,一個大老粗哪去顧這個,漢文帝陰笑:周丞相,一天中財政收入有多少?周勃徹底慌了,不知道怎麼回答(記住了!這就是汗流浹背的由來!)。漢文帝心裡大喜,直接問陳平徹底坑周勃,陳平說:丞相管理百官並不直接管理這個,您應該去問具體管理這個職位的官員。漢文帝目的達到了。周勃自己羞愧難當直接自己卸職,陳平也懂了,以後更加老實不搞一丁點的事。(聰明人從不想給自己落下惡名)然後就是削藩,原本姓劉的是父親領地大兒子繼承,漢文帝接受賈誼的意見讓父親領地必須分給他所有兒子,不能只繼承給一個人,老爹這麼多,兒子也得這麼做,兒子的兒子也得這麼做,無限循環這種行為造成劉備家境極其貧困,但是為後面景帝反亂有很大幫助,如果不這麼做,詳情請見明朝朱元璋死了以後的一堆「血濃於水」大戲。在奪權路上,漢文帝絕對在古代皇帝中頂尖!

政治,這裡我要用更多的廢話鋪墊。在教材書後有個問題,寫蘇武回來後只賞了200萬,錢很少,問值得嗎?

諷刺技能CD冷卻中。

5!

4!

3!

2!

1!

寫這個問題的人,他的頭用在別處不合適,但是呢,要是哪家缺個糞坑,他的腦子絕對是最好的選擇,不讀史書就瞎問,還誤導學生,絕對是小時候專門給驢的蹄子當踏腳石,沒事就被驢踩來踩去,他絕對開心的不得了,還特別討厭別人用鞭炮炸屎,每當有人炸屎他就上去阻止,你怎能把我腦子中的精華炸呢了,這不文明。

諷刺完畢。扯正題。

漢宣帝特別敬重蘇武,詳情見晚年蘇武的待遇,但是整個漢朝都因為漢武帝打匈奴敗的一乾二淨,經濟問題極其頭痛,所以,皇帝根本沒錢,根本就無法賞,罰更罰不了,下面也沒錢,所以蘇武晚年的待遇主要在官位和地位,極其得到漢宣帝側重。

為什麼漢武帝要打匈奴,很簡單,匈奴讓人頭痛,然後,文景之治留下來的錢,太!!!多!!!了!!!不打匈奴就是腦子有包,結果沒想到打仗費的錢把文景之治的家底全敗光了還搭了不少進去。

文景之治指的是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治理,非常成功,積累大量錢財,漢景帝作為皇帝及格,(一個國家裡面有大叛亂,說這個皇帝優秀的人不是瞎說話就是真的蠢)主要靠他爹漢文帝。事實就在那,要證明漢文帝政治一般不算拔尖就跟證明孔明有不止黃月英一個老婆一樣難,現在不少關於政治經濟問題都可以參考漢文帝當時的治理。再強調一遍,文景之治積累的錢非常多,多到可怕。具體讀史書,這裡不一一介紹功績。再強調一遍!!!文景之治非常成功!錢多的嚇人!!!任何史學家都承認了的!百度文景之治就可以知道一二!!!

治人絕對算漢文帝黑歷史,原因是太腹黑了,可憐的周勃啊~漢文帝非常在意周勃這個眼中刺,陳平聰明,知道自己老了最好比孫子還孫子,不然死後鞭屍都有可能。周勃晚年全靠漢文帝母親說話才勉強保住一條命,漢文帝還覺得報復不夠,他,居然,重點培養,周亞夫,當他,親信!!!周亞夫老爹可是周勃啊,這麼缺德的事情,打壓老爹提拔兒子,萬一有天老爹反了兒子還幫著皇帝打壓老爹還有匡複漢室的美名,漢文帝真的毒。而周亞夫的投資是對的,在漢文帝兒子漢景帝成功證明自己不算優秀國君鬧出七王之亂後,還是周亞夫徹底擺平,抗擊匈奴時候周亞夫治軍嚴謹深得漢文帝賞識。不得不說雖然毒但是漢文帝治人有術,只是可惜了賈誼,要是出生晚點就不會死,賈誼在漢文帝屁股沒有完全坐穩時候就一直囂張鬧事,漢文帝空有愛才之心,但是受形勢所迫,不得不不問蒼天問鬼神,真是令人嘆息,這不算漢文帝的鍋,後面漢文帝保護賈誼也免不了賈誼之死。(賈誼你學學人家公達!!!額,忘了公達在賈誼死了近兩個世紀才出生...賈誼你學學人家子房,實在不行學漢文帝行不,真是令人嘆息),漢文帝在建立自己的漢朝中治人有術,至少算優秀,不算平庸,是不是頂尖就不知道了。

漢文帝的優秀是得到很多史學家承認的,具體事迹可以多去搜索得知,在現代,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值得讓人敬仰。

可能我個人是漢粉有點過於誇獎漢文帝,但是在政治方面,漢文帝絕對是在歷史長河的第一梯隊!


三代以下 稱賢者 文帝也。 次之 光武 唐太宗。 至於宋仁宗 雖然仁 但是國家治理的爛。 和前面三位大佬沒得比。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啊

開國皇帝,文景之治(鄧江湖),然後是武帝的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漢文帝殺舅舅這事情來的可是經典!


三代以下第一君,萬世明君之表,,夠了吧


海瑞的偶像!


上面有高人作答,閱後受益匪淺,我就不狗尾續貂了。

漢文帝很多時候的評價都是,他沒做過什麼豐功偉績。

但正式他與景帝的沒做過什麼,才有個漢武帝功績的資本。


8分功2分過。一個人物,要把他放於當時的局勢中進行評價。文帝即位時當時的大勢是漢朝立國也就幾十年,經歷了秦末混戰,漢初異姓王之亂,諸呂之亂之後,社會生產力被破壞,所以你只要休養生息,不去侵擾,民眾自己就會過上好的生活。漢文帝就是這麼做的。加上文帝本人比較寬容,所以對大臣比較仁慈。生活在文帝朝的不論百姓官員幸福指數應該來說比較高的。但是文帝不足之處他的才幹膽識不如武帝,內受到官僚集團的掣肘,外有諸侯王虎視眈眈,對朝局掌控不足,養虎遺患。吳王可以說就差把造反兩個字寫臉上,文帝卻不採取有效行動。漢景帝時要不是周亞夫和梁王超神,天下怎麼樣還不好說。還有就是放任私自造幣,中央政府又自廢武功,又少了一樣控制地方的強力武器


謝邀!

漢文帝劉恆開創了我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可謂一代明君。他深悉治國之道,也頗具治國之才,他奉行漢初以來「休養生息」的政策,採取輕徭薄賦、發展農業、安撫百姓的措施,使全國上下呈現出國富民強的景象;同時推行安撫邊疆、減少征戰的條例,節儉費用、除苛政、除肉刑、杜絕誹謗等措施,開創漢朝國泰民安的中興盛世。

漢文帝的政治清明為後人所敬仰,其身世之奇也同樣讓人好奇。

神奇的繼位史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打垮魏王豹,掠奪了他的宮人侍女,讓她們負責織布。一次,劉邦偶有興緻,到織布處巡視。人群中看一美女,頗有姿色,劉邦心動,把其納入後宮。可無情莫如帝王,劉邦轉身就把她忘掉了,此女「歲余不得幸」。此女即薄姬。

戲劇性轉折的一次,劉邦又來興緻,找兩個嬪妃,飲酒作樂。這兩美人往昔和薄姬十分要好,形同姐妹,曾相約誓:先貴勿相忘。而此時的二人已榮華富貴在手,哪裡還記得不得幸的薄姬,並把曾經的誓約當作笑話講給了劉邦,劉邦聽後,惻隱心動,可憐薄姬,於是當晚召幸了她。

就是這短暫的一夜歡愉後,薄氏竟然神奇的產下一子,即劉恆。薄姬雖生皇子,但並未以子貴,一夜寵幸之後,再難見到劉邦。而劉恆也因母不受寵,極少見到父親劉邦,自然也不被劉邦喜愛。母子二人謹小慎微、低調生活。劉邦死後,呂后當政,劉邦的寵妃如戚夫人等屬,皆受毒害或被貶冷宮;劉邦一共有八個兒子,結局都很不幸,唯獨劉恆因為母親不受寵,反而不被呂后嫉恨,母子兩個反而因此得以保全性命。也正因不受寵兼薄姬娘家地位卑微,呂后去世後,陳平和太尉周勃在商議誰來繼承皇位時,為避免重蹈呂后專政覆轍而選擇了代王劉恆,即漢文帝。

恭儉樸素一生

漢文帝的一生奉行並精彩演繹了「無為而大有為」黃老學說。黃老之學崇尚: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恭儉樸素、公正無私,漢文帝可謂以身以政一貫之。曆數古代節儉之皇帝,漢文帝劉恆當考第一。

《史記》記載:孝文帝從代以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文帝當皇帝二十三年,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沒有增添。這在歷史上是很難得、很罕有的。明朝朱熹曾說:」三代以下,漢之文帝,可謂恭儉之主。「他關心百姓疾苦,即帝位不久就下令:供養八十歲以上的老者,月供發米、肉和酒;對九十歲以上的老者,再增發麻布、綢緞和絲棉。

北宋文人吳垧《五總志》記載:漢文帝劉恆以「履不藉以視朝」。不藉通「不借」,「不借」即草鞋,其賤易得,人各自有,不須假借,因為名也。「履不藉以視朝」意思就是文帝穿著草鞋臨朝上班。史記中記「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綉,以示敦樸,為天下先。」綈就是一種很粗糙很厚的色彩暗淡的絲綢。文帝就是常穿著這種廉價粗糙的龍袍,就連自己榮幸的夫人都不準穿下擺落地的衣服;規定宮中帷帳不得刺繡,不帶花邊。就是綈衣龍袍,也是一穿多年,破了就讓皇后給縫補一下再接著穿。可見生活中的漢文帝,節儉一致如斯。

漢文帝曾想在宮殿中做一個露台,以賞山水風光。他把工匠招來,讓他們合計一下成本費用。工匠答說:「百金足夠了。」漢文帝聽了,大吃一驚,自己算計道:「百金相當於十戶中等家庭的家產了!這露台不能造了,否則羞對先帝、愧對百姓。」於是遂罷露台之議。

漢文帝尤其重視農業,親自帶著大臣們下地耕種,皇后也率宮女採桑、養蠶。他在生前修築自己的歸宿「霸陵」時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形勢因地制宜而建,不要大興土木,不要改變山川原來模樣。

正因漢文帝這種恭儉樸素和清政愛民,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據史載,當時國庫里的錢多得數不清,穿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的糧食都溢出倉外。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漢文帝說:「德至盛焉」。後來赤眉軍作亂,攻進長安,所有皇帝的陵墓都被挖了,唯獨沒動漢文帝的陵墓,也就是因其知道這位「小氣」的皇帝陵墓中不會有啥值錢玩意。

漢文帝作為漢朝的第三任皇帝,他的節儉和勤政給經曆數百年戰亂的中國休養生息的機會,也為後來漢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景之治的基礎 才有漢武帝之功


黃老之道形象代言人

外柔內險,雜王霸刑名之術


人王

仁王


推薦閱讀:

你記得最深的一句老話/古語是什麼?
古人十年寒窗學什麼?科舉的鄉試、省試、殿試等都考些什麼?
古代人上學從開蒙一直到科舉,學習的書籍或者接受的訓練的順序是什麼?
有哪些比較好的史學史書籍?
應該怎樣評價中國古代的和親政策?

TAG: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西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