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17 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技術和新產品?

2017年美國拉斯維加斯CES展,展會時間:2017年01月06—09日,每年一屆,主要展出:消費類電子產品、通訊產品及配件、相關電子元器件及電子材料、節能環保等新技術、新能源產品、智能家居、3D列印產品、無人系統、遊戲類電子產品、可穿戴產品、感測器、機器人、健康健身有關的電子產品、運動類電子產品等。

Home

2017 Exhibitor List (PDF)


題圖來自 Pixabay

每年一月初,上萬人湧入賭城拉斯維加斯,參加科技領域最重要的一場活動——全球消費電子展(CES)。今年是這場展會的第 50 個年頭,會有超過 4000 家公司出現在這裡,從三星、索尼、華為、福特等等大公司到初創企業,都會在這裡集中展示最新的產品。CES 曾經被認為是整個硬體行業未來 1-5 年的風向標,你所知道的某些發明創造——VCR、DVD、高清電視,都是在這場展會上首次出現,並最終走向千家萬戶的。儘管最近幾年被質疑不再「預示未來」,重要的公司也越來越少,但 CES 仍舊能夠集中反應全球科技最重要的趨勢在哪。今年的 CES 從當地時間 1 月 5 日開始,《好奇心日報》也到了拉斯維加斯 CES 展會的前方。在展會開始之前,我們整理了一些這次 CES 上跟你有關的看點。

可穿戴設備不再只是戴在手腕上

過去一年,可穿戴設備市場上沒什麼好消息。Fitbit 的市場份額儘管排名第一,但數字已經從 2015 年的 34% 下跌到現在的 22%,今年發布了幾份表現欠佳的財報後,股價還一度下跌 30%,市值蒸發 10 億美元。Apple Watch 發布了一個沒什麼大變動的第二代,戰略方向從時尚換成健康,銷量也出現了 70% 的跌幅。2012 年的 Kickstarter 眾籌明星、最早做可穿戴的幾家公司之一的 Pebble 已經賣掉了自己。可穿戴設備不會再出現質變的創新,這個趨勢在 CES 上也已經體現。它過去兩年作為主角佔據了場館不小的場地,但今年卻被更多細分領域的智能硬體搶走了風頭,嬰兒、美容、家庭、健康、運動等相關的新領域被第一次劃分出來。也就是說「可穿戴設備」這個概念正在走向更具體的應用場景,它已經從「手錶」、「手環」這些戴在手腕上的設備,變成更多樣的健康追蹤工具。

虛擬現實冷卻下來,今年看不到新的東西

相比於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VR)的流行周期就更短了。2016 年,三家主要的頭盔廠商 Oculus、索尼和 Vive 分別推出了各自的消費級產品,Google 也拿出了 Daydream 這個覆蓋硬體和內容的開發平台。但它們的努力始終也沒能讓 VR 成為多麼普及的東西,資本對 VR 的熱情也在下半年落到了冰點。可以預期的是,三家頭盔廠商近期不會有變動很大的新品問世。今年的 CES 上你不會看到 Oculus 的身影,去年它可是最吸引人的展台之一;Vive 在主會場也沒有購買展位,而是在附近的酒店租下場地發布新品,有消息說這將是一個無線版本的頭盔;索尼的 PS VR 因為天然支持 PS,可能會成為唯一賣得還可以的頭盔,諮詢公司的報告也說目前它是銷量最高的那家。但在遊戲之外 VR 還是找不到更多的用武之地,整個行業或許會向著企業市場發展。今後它會在更多的商場、商店、企業宣傳中出現,但 VR 存在的意義也就還是製造點噱頭。總之,VR 不再是 CES 的明星了。

中國大公司:小米第一次參展,華為的位置更重要了

CES 從來都不是手機的主場,歷史上蘋果也只在這個展會上出現過一次,還是在 iPhone 誕生之前。往年最大的手機公司是三星,它是主會場最大的幾家展商之一。但你也知道的,Note 7 因為爆炸事故在今年成為眾矢之的,三星的展示和發布將把重點放在電視和家居設備上。值得關注的是,小米今年第一次參加了 CES,還會發布面向全球市場的產品。相關的工作由手機部門負責,所以很有可能他們要展出的也主要是手機。而華為也第一次登上了 CES Keynote 的舞台,這是每年 CES 最重要的大型表演,主要是大公司的產品演示和發布。往年參與的公司包括英特爾、通用、微軟……今年負責華為消費者業務的余承東會做一場演講。IDC 的數據顯示,在整體萎縮的手機市場上,華為、OPPO、vivo 是還在增長的幾個。

汽車,更多的汽車

CES 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汽車展。2007 年只有福特一家汽車公司參與了這場展會,10 年後有超過 500 家和汽車相關的公司涌了進來,CES 也專門開闢主場館中的一整層展示汽車技術。這些公司不僅僅有傳統車廠,隨著輔助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一些上游的技術廠商也成了明星公司,比如為特斯拉提供視覺系統的 Mobileye。晶元廠商也會加入到自動駕駛和電動車的競爭,今年英特爾、高通和英偉達都會展示與之相關的新技術。而在汽車的熱點中,今年吸引最多關注的可能是那家和樂視關係密切的公司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這家賈躍亭投資的美國電動車公司剛開完發布會,儘管這輛汽車 FF91 在一個多小時的發布會內,只出現了幾分鐘。在這之前,公司被曝光資金鏈斷裂、工廠停擺、高管離職……樂視和法拉第未來的故事還能不能講下去?

電視產業沒有新故事,但去年的新技術會更普及

電視依然是 CES 最主要的部分,三星、海信、LG、夏普等公司會在主會場的核心位置擺開無數的電視屏幕。但今年這個展區同樣看不到什麼新鮮事物,去年被拿來大談特談的 HDR、4K、OLED 等技術今年還是會出現,但隨著採購價格的降低,這些技術會普及到更多的具體產品上去。暫時沒有更新的賣點會出現在 CES 上,不過 LG 在 CES 前夕說他們要發布採用 NanoCell 技術的電視,這個新名詞的大概原理是讓屏幕減少光線溢出,比如畫面中的紫邊黃邊,讓畫面更生動。更清晰、更輕薄依然是今年電視的大方向。

無人機的身材會越來越小

佔據市場份額最高的大疆今年可能還是被模仿的對象,大疆在 2016 年的新品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 Mavic,這種更小更方便的無人機會在今年更多一些,其他公司能競爭的地方可能是更便宜。隨著整個行業的成熟,無人機也會走向更專業的領域,比如測繪、運送貨物、室內專用無人機……

(原文首發於好奇心日報 ,更多精彩請下載 閱讀。作者:周韶宏 原文鏈接:每年最重要的消費電子展來了,今年有哪些看點?| CES 2017 )


混汽車圈,所以幾乎把這屆CES上汽車廠家的動作都過了一遍,有個明顯的感受就是這種消費電子產品為主體的展會越來越被汽車廠家所重視。

怎麼個重視法呢,不僅歐美韓日的車廠均有參展,甚至是國內的長安汽車也聯手百度帶著自己的自動駕駛產品亮相,像大陸、松下、博世、采埃孚等等和汽車沾邊的零件供應商企業,紛紛踴躍的拿出自家在汽車上的概念產品。

這屆CES上,汽車廠家的展出概念基本以智能駕駛為主,智能出行和智能人機交互為輔。

反正各家都亮出了一點乾貨和不錯的概念創意,法拉第FF91熱度很高、本田豐田現代的那些概念產品也都不錯,但是最吸引我的是,來自寶馬一個非常迷人的技術。

寶馬帶來了一款i inside future的概念車,展示了寶馬對未來內飾的展望和探討。我被其吸引的是車內裝備的HoloActive Touch,說人話就是一個漂浮在空中的虛擬觸控屏幕,關鍵還支持觸控操作,據說靈感來源來自湯姆克魯斯的電影《少數派報告》。

電影《少數派報告》

說下寶馬 HoloActive Touch吸引我的原因

  • 首先寶馬是CES的常客,15年CES上寶馬帶來iDrive系統原型,引出了手勢控制的概念。16年CES上帶來Air touch,支持更多手勢控制的玩法。如今我們也看到了,新一代7繫上已經將手勢控制技術量產了,中期改款的新5繫上也會裝備此技術。所以我不覺得寶馬在CES上是玩概念的,想當年i系列說來就來,所以越來越科技的寶馬,把它HoloActive Touch量產了是大有可能的。

  • HoloActive Touch對設計沒有限制,因為一切都是虛擬的,感覺未來的拓展空間很大。

  • 戳天戳地戳空氣,操作各種狂炫酷拽。

因為確實挺吸引人,分享一些寶馬公布的技術原理。

首先,它的呈現形態是自由浮動的虛擬全彩色互動式界面。在這個可視化的虛擬界面上,手部在該界面區域運動,會被高靈敏度相機監測捕捉。相機會尤其監測手指的操作動作以及界面上手指相關區域的圖像,當監測到手指在該界面做出選擇動作,系統會精確識別並會激活系統的相應功能。

咋一聽有點投影鍵盤的意思

是不是有點投影鍵盤的意思,但高級的地方在於,因為有一個像手機一樣大小的超聲波設備被集成在了駕駛艙內,所以激活功能的同一個時刻,會發出一個直接指向指尖的脈衝信號。壓力脈衝會讓指尖感受到輕微震動反饋,觸覺與我們按壓在智能手機上的震動反饋類似。

也就是說,用HoloActive Touch去實現一個功能,在沒有物理材料的接觸下,同時實現了聽覺、視覺以及觸覺反饋,想想還是挺酷的。

至於虛擬界面是怎麼生成實現的呢,其原理和抬頭顯示有點像,只不過它投影的位置在中央控制台上方一個相對不錯的人機工程學位置。光束由儀錶板內的投影儀發出,通過微稜鏡的兩次反射後完成投影。總之,你需要,它可以快速直接的呈現,如果不需要則也會以淡化背景的方式消失。HoloActive Touch差不多是用了投影技術、觸控技術、手勢控制技術、虛擬全息投射技術於一體。

特斯拉搞定了中控實體按鍵、寶馬能用HoloActive Touch搞定實體觸控屏,YY一下吧。對了,我覺得HoloActive Touch的下一步可能像鋼鐵俠電影里辦公室的一個場景,不僅僅是虛擬觸控界面,而且可以實現立體視覺效果,或者說明年寶馬在CES上,會不會在HoloActive Touch上來個究極進化,加入AR技術啥的?

PS:補一個這次CES上克萊斯勒Portal概念車上雖然不難實現,但我覺得蠻好玩的想法,將社交娛樂系統集成在車內,關鍵是它自帶了攝像頭有木有!

歡迎關注我以往的回答:束靜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AL頻道

往期高贊回答:

汽車開到徹底沒油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自動啟停技術算不算一個雞肋配置,真能省油嗎?

有所謂「最省油時速」這一說嗎?

為何奧迪、謳歌、雷克薩斯要堅持造R8、NSX、LFA這樣的超跑?


最近幾年,風頭變了,汽車行業關心CES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北美車展。

因為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家開始認真的把CES作為宣傳最新科技的場所。

這背後也說明,汽車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明明是四個輪子加一組沙發,現在盡折騰一堆華而不實的電子產品,中看不中用,多花錢還容易出故障。如果按照保守派的看法,大概就會這麼說。

什麼車載智能系統,什麼車載4G通信系統,什麼電動車,什麼炭纖維新型輕量化車身材料,在自動駕駛的面前。這些技術都弱爆了。

自動駕駛,將是人類汽車文明的一個徹底革命。之前我寫過一個回答,談到了自動駕駛的價值。

在家用車領域,自動駕駛的價值在哪方面? - 一苒的回答 - 知乎

可以預見,自動駕駛將改變一台汽車的定義。

1 成本結構

自動駕駛系統本身的成本會很高,因為需要精密的感測器和超強超穩定的分析能力、通訊能力。

此外,目前汽車造型外飾重要性大於內飾的情況,在自動駕駛時代可能會被顛覆。因為汽車變成了移動的房間,你不再是開車,而是真正意義的坐在車內,因此裝修的舒服一點比外面看著順眼更重要呀。

可以預見各種時尚/豪華/科技/多功能的內飾風格,將會湧現,改變目前汽車內飾比較千篇一律的局面。

但是自動駕駛汽車的昂貴,最初可能是問題,但終究不會是問題。

因為自動駕駛汽車的效率和價值要高很多(下文估測,8倍),所以一台理想的自動駕駛汽車甚至比一台傳統汽車,性價比高很多。所以Elon Musk曾經這樣預言:以後Tesla車主可以買下一台自動駕駛Tesla,然後在自己不用車的時候,允許這台Tesla加入「公共車隊」,賣身賺錢,為主人貼補家用。

2 價值結構

傳統的汽車價值,包括運輸人和貨物,讓開車的人感受到駕駛樂趣和身份財富的象徵。

但自動駕駛時代,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汽車的情感屬性會下調,運輸的功能屬性會很強。

而且有一些新增的價值,並非單純運輸,而是讓你享受一段車內的時光:你可以寫字、畫畫、辦公、健身,或者帶上一個姑娘,做你想做的事情。

3 財產屬性

傳統的汽車,是個人除了房產之外,最貴重的私人財產之一。大部分汽車的產權,都是屬於個人的。

但是在自動駕駛時代,汽車可能會大部分公有。

原因就是:一台自動駕駛汽車在分享情況下的效率,根據我下面的估測,可以達到一台汽車被獨佔情況的8倍。因此,獨佔一定是非常不經濟的。經濟規律,會促成大部分非富豪的私人,選擇不佔有一台車,而是選擇共享車輛。

目前共享車輛,在我們的社會,還很難想像。這是因為車輛共享需要頻繁的交接、發生大量的位置轉移、還需要很多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都需要很多人力和溝通。但是在自動駕駛時代,這些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

邏輯1 汽車的使用率

假如當前非自動駕駛汽車,平均每日使用率是2個小時——沒錯,一天有24個小時,你花錢雇了一個長工,他就干2個小時,其它的時間還讓你幫他租一個車位。夠懶吧?

假如汽車可以自動駕駛,這台車在花2個小時滿足你的使用需求之外,車主是不是應該讓他去做點別的?比如,打工賺錢?沒錯,聰明的車主肯定會這麼做。於是,這台自動駕駛汽車每天的24小時=3小時保養、維修+3小時+2小時待命+16個小時工作。(數據來自拍腦袋的平均值)

Wow,一台自動駕駛汽車的工作效率=一台非自動駕駛汽車的倍。

所以,簡單的說,這台車的價值就是後者的8倍。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台自動駕駛汽車,即使成本比較高,也根本不算什麼。他一個人能解決高達傳統車8倍的交通運輸任務。

既然如此,純理性考慮,一個人如果買了一台自動駕駛車,他不應該佔有它。而應該在使用之餘分享出來,滿足公共需求,換去收入。如果站在宏觀的角度,就等於社會自動汽車大共享,私人只是各取所需——是不是很像現在的Mobike共享單車?

這樣效率更高,解決原來一樣的運量,只需要幾分之一的自動駕駛汽車就可以做到。道路交通也可以有很大的改善。

好了,上面說明白了自動駕駛技術將是革命性的。連我都看到了,各大車廠當然早有洞察。

這次CES,可以說是自動駕駛技術的一次密集發布,似乎任何一家車廠,如果沒有提到自動駕駛,就顯得非常落伍。

@汽車奇談高小強 的回答,已經敘述的非常全面了:CES 2017 汽車行業有哪些亮點的新技術?

賓士、日產、FF、豐田、本田、寶馬,都帶來了各自的作品。

在整車廠發布新品的風光背後,還可以看到供應商們在自動駕駛這條康庄大道上,也蠢蠢欲動:

GPU 驅動下的自動駕駛變革--百度百家

NIVIDA,這家公司以前被人熟知可能是因為男生需要玩的NBA 2k 2016需要買高性能顯卡。其實,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已經和全球多家整車大廠(特斯拉,寶馬,賓士,大眾/奧迪,福特等),達成了合作意向。其CEO黃仁勛先生,在這次CES上也是激情演講,介紹了公司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布局和最新進展。

在駕駛環境中,司機除了操作車輛之外,還需要同時做出大量的判斷——既要實時觀察路面上正在發生的各種情況,又要判斷自己在整個路線當中的方位。重複完成這種大量且相對比較簡單的計算判斷任務,正是 GPU 的專長。用 GPU 作為自動駕駛系統的核心大腦,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NVIDIA 在 CES 2016 上發布的 Drive PX2 就是這樣一台「自動駕駛超級電腦」。它同時搭載了兩顆 CPU 和兩顆 GPU,在浮點運算性能上,相當於 150 台 Macbook Pro,可以處理 12 部 200 萬像素攝像頭(60fps)的數據。

除 PX2 之外,NVIDIA 還發布了端到端的深度學習系統,能夠將 PX 2 與雲端 NVIDIA DIGITS 鏈接,上傳駕駛數據,並通過深度學習平台 NVIDIA DRIVENET,進一步提升所有使用 NVIDIA 自動駕駛平台的自動駕駛精度。

還有創業公司發布了低成本的激光雷達解決方案——沒辦法,之前谷歌的那套號稱要7.5萬美金,比一台入門級奧迪A8的美國售價還要高。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INNOVIZ」。讓我們樂見其成。

這個激光雷達要賣 100 美元,但是現在誰也買不到

谷歌也沒有閑著,他們的激光雷達成本也在快速降低——無論我們在談論自動駕駛、還是智能車、或者電動車,其實大家都需要考慮到一點,新技術的技術進步降成本效應,可能是非常劇烈的。我們即使很難但依然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問題,就像騎馬的古代祖先,可能不願意相信,有一天馬會被汽車如此廣泛的取代。

這不,都說谷歌的激光雷達很貴,人家的成本也要降低到原本的十分之一了。

谷歌嫡出Waymo將激光雷達成本降低90%,無人駕駛行業的「奇點」就要臨近了嗎?

國內在這方面,也有不少公司,提前布局這塊可能是汽車歷史上,半年一遇的變革機遇。

你真的知道「無人駕駛」是神馬?比如有一家公司,Uisee馭勢科技,他們提出:

「馭勢希望在2、3年內提出一個售價不會高過2、3000美元的自動駕駛的解決方案,只有實現了這種技術,無人駕駛才能真正實現商業化。」

來源:你真的知道「無人駕駛」是神馬?

售價2-3k美金的解決方案,和目前普通混合動力系統的價格增加是類似的,如果真的能夠實現,這項技術普及的速度,恐怕只會比混合動力更快——想想也正常,畢竟純電子系統,類似的摩爾定律的規律會表現的更明顯,降成本速度會更快。

引用一句馭勢科技的CTO姜岩的預測:無人駕駛,可能最早在美國,由谷歌這樣的公司實現。原因是美國的人力成本高。

谷歌很有可能是最早實現無人駕駛的,他實現的方式馭勢科技用一個比喻,「視力2.0,智商120」。他的視力非常好,因為谷歌用最昂貴的感測器,比如說一個激光雷達在美國是8萬美金,在中國是70萬人民幣,一個高精度的GPS又是幾十萬,一個激光慣導又是幾十萬,所以一輛車2、30萬美金。

為什麼谷歌能最早實現無人駕駛?因為在美國的成本體系是不一樣的,一輛車2、30萬美金,一個計程車司機的人力成本是7萬美金,所以他幾年是能夠回本的。

但是在國內,如果照抄這樣一個技術路線,一輛車200萬,一個司機6-7萬,你是猴年馬月都回不了本。這條路線一定要用非常昂貴的高精度的設備實現2.0的視力,在智商這塊就不用特別高了。

再說說我的看法:

自動駕駛技術,矽谷固然是領先的,但中國有應有的優勢,至少相對於除了美國以外的市場,有明顯的優勢。

第一:我們的汽車保有量已經靠近2億。僅次於美國。每年新車銷量則是全球第一。

對於無人駕駛技術,在研發成本和單車物料成本較高的情況下,誰能大規模應用,誰就更容易快速商業化。

中國有全球最多的千萬級人口城市,也許會超過10個。交通擁堵是超大城市的通病,至今並無有效的解決辦法。地鐵、高架和新區建設從來只是帶來了房價的高漲、更多的移民,而無法根治交通擁堵的問題。

但是如果一台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干8台傳統汽車的活兒,如果一台自動駕駛汽車可以精確文明的駕駛、提高平均的車速,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那麼擁堵大城市的潛能,將會進一步被激活。有一天,上海人口達到5000萬,或許並非無稽之談。

第二:我們的社會在過去三十年,發生著劇烈、迅猛的變化。中國人,無論政府還是民眾,都習慣了擁抱變化,時而擁抱嚴格的計劃經濟,時而接納文化運動,時而敞開胸懷走進市場經濟,微信和滴滴彷彿在一夜之間就得到普及,即使是老年人,也學會了在春節期間來回發送微信紅包和老年人特有聊天表情符。

相對成熟市場,比如歐洲或者日本,我們展示出一種「無知者則無畏、無傳統故無禁忌」的姿態,昂首闊步。日本的老年人們現在還在用按鍵手機,電商也沒有大發展。歐洲各國面對Uber,Airbnb的罷工、抗議不斷,工會、法律和民主選票等曾經優秀的社會制度元素,在面臨新生事物時,產生了排斥過敏一般的反應。

自動駕駛技術,毫無疑問會引發一系列的法律、倫理道德、基礎設施、消費者習慣的爭議和困難。在這方面,我相信中國人可能是現在在網路上罵的最凶,但是當技術來臨的時候,擁抱速度最快的。

第三:我最近一直在思考,電動車是否是新興創業造車公司的真正機遇呢?

我舉出過智能手機的例子,當智能手機時代和觸摸屏交互時代來臨的時候,小米和華為抓住了機會,Nokia和Moto則黯然失色。這毫無疑問,說明了一個道理:當產品有重大的技術變革,新來者才有機會。

但是對於汽車行業,電動車技術,是否是那個特殊的「重大的技術變革」?

再說回手機行業的案例,真正決定性的技術變革,是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轉變,不是按鍵手機到觸摸屏的轉變。後者是硬體層面的變化,你無法靠硬體去打敗Nokia和Moto這樣的硬體超人。

小米能夠崛起,最大的原因是,在智能手機時代,有了Google提供的安卓這顆陽光普照的大樹。這顆智能大樹,是如此的包容公平、極低的邊際成本,這才讓小米以及其它新興手機製造商崛起。

如果順著這個邏輯,電動車可能也不是關鍵的變革。因為你能拿來一堆電池和電機,加上底盤和車身,造出一台電動車。大眾和豐田更加可以。你很難讓人信服,你的硬體體驗能讓消費者更爽。你也很難向任何人說明,你有更強的控制電池成本的能力。

軟體層面的智能體驗才是真正的機會,而終極的秒殺其它一切智能體驗的智能體驗,就是自動駕駛。這顆王冠上的明珠,將是2020年,全球汽車行業命運轉折的關鍵。

或許有一家公司,會像當年的谷歌安卓一下,率先推出一個普適且普惠的智能系統,提供近乎0邊際成本的自動駕駛技術,然後呼應者甚眾。至少那些創業造車公司和目前混的很差的公司,會快速的響應,就像當年混的一般的三星、默默無聞的HTC和新創的小米更積極的響應了安卓系統的號召。而一旦它這麼做,可能也就同時扼殺了絕大多數人開發獨立類似系統的可能性。

老權貴們,期待依靠它,鞏固江湖地位;而New Money們,則期待依靠它,殺出一條血路,換一張全球汽車製造業的船票。


1、智能家居從2016年開始,到2017年才真正找到突破口。這個突破口並不是我們以前說的窗帘、報警裝置等,而是遙控電視、音響等。

現在可被遙控的音響做得比較多,但未來你會發現遙控音響不如遙控電視生產得多,因為電視是被遙控需求最大的東西。 黃仁勛在智能電視上下過不少功夫,推出過基於安卓系統的電視控制系統。還推出過Shield系統,相當於智能機頂盒,接管電視,將各家的內容植入到智能電視中,形成真正的智能化,同時能夠用語音進行遙控和檢索互動。一款產品有叫Spot,可以和網路互聯,貼在家裡各處,就能用語音傳達施令了。 從智能電視開始,這一輪的智能家居革命就已經真正開始了,它從電視擴散蔓延到了其他領域,而這的確是一個正確的擴散途徑。

NVIDIA是一個非常好的指標,它基本上是人工智慧的代名詞。因此,NVIDIA關注什麼,就意味著人工智慧在哪個領域裡面基本已經成熟了。但我們更要看NVIDIA暫時還沒有關注到的領域,這種時候你就有機會去做了。

NVIDIA的合作夥伴非常多,如果你在某個領域裡有了自己獨特的數據來源和用戶需求的理解,你未來或許是可以和NVIDIA結盟成為合作夥伴的。 希望中國的企業意識到人工智慧的核爆炸已經來臨了,趕緊行動起來,在全球人工智慧市場里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2、汽車領域內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在車上的應用已經逐步從車外進入到車內。之前很多領先車廠已經推出車外方案,利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以及普通的視頻攝像頭,人工智慧計算周圍的環境,包括識別標誌、躲避障礙物,實現更好的自動駕駛。今年核心車廠都從車外延伸到了車內,普遍都配置了車內對姿態、人臉、動作行為的感知。甚至NVIDIA和車廠合作,能夠識別司機眼神,包括你是否疲倦或走神,能夠使駕駛更安全。 唯一的問題是各大車廠的解決方案區別不大,電動車、人工智慧,再加上車聯網,這三條基本就可以總結各大車廠的表現。

3、2017年的CES展上具有重大突破的科技並不多,主要是將科技擴散到更多的應用領域。高通的突破算是最大的,高通的CEO在台上發布了一款10納米的微處理器晶元,叫Snapdragon驍龍835。

它應該是世界第一個10納米級的量產級微處理器晶元。據高通CEO說,2017年上半年就可以出貨。 他還推出了一個5G的數據機,能夠達到28兆赫的毫米波技術,能夠解決無線上網「最後一米」的問題,它的微處理器能夠高速地對海量數據作處理,5G技術已經準備就緒,剩下的就是5G網路的鋪設和服務提供。

4、Hanson Robotics家的愛因斯坦機器人

愛因斯坦原型機器人的外形和體態更接近我們熟知的「大愛因斯坦」機器人的形象,已經跨越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恐怖谷」(因不夠逼真而令人恐懼)的階段,惟妙惟肖,甚是喜人。 智能機器人成為一場研討會的嘉賓,這也證明人機互動的上升趨勢。此外,這台智能機器人在繼承愛因斯坦的睿智之外,設定了有別於愛因斯坦本人相對沉靜內斂的特徵,呈現了智慧與熱情外向相結合的「迷人」性格特點。即鼓勵參與,願意互動,在人性上更加完美,也反映了在不久的將來智能機器人更加「人文」的發展走向。特別適合做一個老師。

節選自【前哨.王煜全】

……


AMD ryzen


最期待的就是第一次參展的小米,16年底連續發布新機之後,這次是要玩出什麼花樣。

如果是米6和平板,我就該換手機了。


在 AMD 還在哼哧哼哧做顯卡,想要在新年一年重新佔據 PC 顯卡的一片天的時候。同樣作為老牌的顯卡廠商,AMD 的死對頭, NVIDIA 在 CES 上一舉展露了自己隱藏多年的野心,輕蔑一笑:

呵,本爸爸要去新的星辰大海了。

美國拉斯維加斯,著名 GPU 廠商 NVIDIA 在展會上一次性秀出了今年鍛鍊出來的「肌肉」。

我們才猛然發現,2016 年,NVIDIA 除了股票價格翻了整整三倍之外在人工智慧、AR/VR、汽車自動駕駛等領域,NVIDIA 早就擺好了自己的棋譜。

自古 NVIDIA 出核彈,誰知今年特別多。via.ifanr

#未來藍圖,NVIDIA 爸爸早都畫好了

在 CES 上,NVIDIA CEO 黃仁勛一上來就問大家,「深度學習」很牛吧?「神經翻譯」厲害吧?「人工智慧」要統治地球了對吧?

「呵呵,爸爸乾的。」

VR/AR 的設備和他們的附屬產品,要顛覆世界了吧?

「呵呵,需要爸爸。」

自動駕駛,共享汽車?

「叫爹。快。」

-

大家都可能沒有注意到,在 2016 年的各種新型技術的繁榮下,一個最關鍵的核心一直掌握在 NVIDIA 手裡 —— 圖形處理分析能力

· VR/AR/MR

VR/AR 其實不用多說,它們從小就是被圖像的實時處理奶大的。如果沒有強大圖形處理能力的硬體支持, VR/AR 的體驗根本無從談起。

英偉達的晶元還能為虛擬現實設備頭設提供強大助力, Facebook 和 HTC 推向市場的產品中都能找到英偉達的身影。

NVIDIA 作為一個老牌顯卡公司,這種圖形處理本身就是看家本領。

· 人工智慧

2016 年,「深度學習」一直被矽谷中的巨頭(谷歌、微軟等)不斷提起。儘管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些技術到底是啥,但是大家大概知道今年人工智慧的盛世都是因為深度學習。

那跟 NVIDIA 有什麼關係?

谷歌、微軟、Facebook 和亞馬遜這幾家技術巨頭正在大量購買 NVIDIA 的晶元來擴充自己數據中心的處理能力。這家公司在圖像處理上的技術居然可以神奇地為當前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熱點——深度學習——所利用。

深度學習是一個十分依賴 GPU 的領域。

深度學習就是用大量大量大量大量大量大量大量大量的數據去分析和教育 AI,讓 AI 通過不斷地歸納總結,形成 AI 自己的規則和對世界的理解。

人工智慧就是被數據餵養出來的怪獸。via 羅振宇

而 GPU 的長處恰恰在於大量數據的處理圖像分析處理,去完成遊戲中的實時圖像展示,這恰恰符合了深度學習的需求。 GPU 簡直就是為深度學習所設計的完美計算模型。

最近偽裝成 Master 擊敗了眾多圍棋大師的 Alpha GO 身上就掛著 170 個 GPU。

NVIDIA 心裡一個心花怒放。「卧槽,老子就是做 GPU 的!整個蛋糕砸頭上了?!」

所以在深度學習中, NVIDIA 在硬體方面基本就是壟斷的。絕大多數代碼,使用到的加速方案都是 CUDA 和 CUDNN,恰巧,CUDA 又正是 NVIDIA 深耕了數年的技術。NVIDIA 提供了目前 AI 所需要的深度學習的基礎。

2016 GPU 技術大會 -- NVIDIA 於今天推出了全球首款深度學習超級計算機,可以滿足人工智慧無限的計算需求。

怎麼講,這就像在 10 年前買了深圳幾套房,從此以後,躺著都賺的都比別人快。

NVIDIA 一直在始終專註視覺計算這個領域,誰能想這卻成為未來幾十年的核心技術。

· 自動駕駛

當我們理解「圖形處理能力」將成為未來技術發展的一個核心基礎設施的時候,再看 NVIDIA 接著推出的自動駕駛模塊(XAVIER)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自動駕駛難處從來都不在於「如何駕駛」,而在於「如何安全地駕駛」。

NVIDIA 的 XAVIER 能提供什麼?

高效的路面檢測,它可以通過多個感測器「識別」路面、標誌、障礙物等,並且能夠「快速」地處理。

在時速 80 碼的汽車上,些許的延遲的都可能釀成大禍。而快速識別和響應正是 NVIDIA 一直自信的地方。

不過可能 NVIDIA 也知道,現在去談完全自動駕駛還有些早,總會遇到一些複雜的路面和難以自動駕駛的時候,所以 NVIDIA 更強調該模塊的「協助駕駛」。

它可以通過感測器告訴駕駛者路面的情況,提示駕駛者,而且還可以檢測駕駛者的狀態和視線,提醒駕駛者安全駕駛。

面對全球龐大的汽車市場(小汽車近 10 億的保有量),10 萬億的產業價值,誰都無法想像如果未來「共享汽車」和「智能駕駛」等時代真正到來的時候,這個自動駕駛會為 NVIDIA 帶來多大的利潤。

NVIDIA 將與奧迪合作,在2020 年,通過 NVIDIA 人工智慧車載電腦驅動的、最先進的無人駕駛汽車就將上路。

#以後打遊戲,還要好電腦嗎?

可能 AI 的底層設施,自動駕駛模塊等等都離我們太遠了。那就再說一個更貼近我們的:遊戲。

NVIDIA 在 CES 上發布了遠程遊戲工具,GeForce NOW

解釋起來非常簡單:就是你可以在任意一個電腦上,打開他們的客戶端,就可以玩任意遊戲了。

對,沒有硬體限制,它可以實現像看網路視頻一樣的玩遊戲體驗,你可以實時的操作,而它會在他們的中央處理器完成所有的計算。不需要下載遊戲本身,不需要大內存,不需要好顯卡。

NVIDIA 工作人員表示用戶只要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網路環境(網速好一點),就可以使用這個服務,具體帶寬要求主要根據解析度決定,720P 推薦使用 20-25Mbps,1080P 推薦使用 50Mbps。

當然我是一個字都不信的。

就算 NVIDIA 的雲端的中央處理器能夠實現零延時的實時處理,消費端(我們)的網速不見得能夠足夠的實時傳輸的效果。特別是中國這樣的網路環境。

當然,這項新服務的收費水平也不低,目前公布定價是 25 美元可以玩 20 小時。畢竟這項服務如果興起了,誰還買 NVIDIA 的顯卡呢...

-

儘管這個技術可能在目前實現理想的體驗還比較遠,但卻深刻地教育了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雲端」

將「數據」交給雲端,類似網盤這樣的形式,只是一個雲端時代的初級的階段,我們只是將「存儲」功能解放了。

只有哪天將「運算」功能也交給雲端,消費者所有的設備僅僅是一個顯示設備,才算是進入了「雲端」的高級階段。屆時,我們就再也不用購買高檔的 CPU GPU 顯卡 主板,不需要手機每年升級配置,被移動性和性能拖累。

我們需要的只一個足夠好的屏幕,和足夠大的電池。

#NVIDIA 可能掌握著未來

如果你細看這次 CES 上 NVIDIA 所發布的東西,你會發現他們竟然已經在 AI 的底層建設(GPU),到雲端建設(GeForce NOW),再到現實中物聯網建設(自動駕駛),這些未來世界的基礎設施上,埋下了自己深深的伏筆,默默地包圍了我們。

在人工智慧到來之前,NVIDIA 從來都沒有處於一個如此巨大的市場的中心。


CES 2017吸引了比爾蓋茨、伊隆馬斯克來參加,而谷歌、亞馬遜等也都正式進入到了「硬體行業」,其實Google Home和Amazon Echo這些聖誕節大賣的語音對話機器人,背後還是以NLP、語音識別、專家系統等人工智慧技術為推動力,人工智慧與5G的到來讓無聊多年的CES又煥發了青春。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硬體生產本身也被人工智慧所顛覆(推動),無論是電動車還是IOT這些增量市場極大的硬體,他們的產品迭代速度是驚人的,與傳統製造業大相徑庭。這正是所謂德國提出的工業4.0、中國製造2025、或者美國叫「工業互聯網」。本次CES關於智能製造的看點又有哪些?

雲格物創始人 吳健明:

CES 2017與模擬

第一是汽車行業,這幾年的汽車行業正在往一些新的方向前進,包括輕量化、新能源汽車、和無人駕駛等方面。汽車產品和人們的生活更緊密,本次的CES上的汽車行業也會成為亮點,比如Nissan-Renault本次將會首次參展,Ford也會在本次CES上展示其第二代自動駕駛Fusion Hybrid汽車。汽車行業近些年的快速更新變化很大程度依賴於模擬技術的提升。汽車行業又恰好是CAE滲透最深的領域,安全、舒適、經濟、和操控等方面的設計,以及許多零配件的生產都會用到大量的模擬技術。市場需求的快速更新對研發周期有著更嚴格的要求,也就是說,大規模高性能模擬系統的提升對於整個汽車行業的革新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第二是IoT,Internet of Things,即物聯網。IoT包括兩部分,一端是「Internet」,而另一端是「Things」——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物品。透過CES,我們也可以看到智能設備的崛起。不少智能設備都是出自於創業公司之手的,智能設備的研發與傳統設備的研發有不少區別。一方面,主導人員很可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機械或材料等方面的工程師,他們需要更容易上手的模擬技術來幫助他們彌補工程上知識的不足。而最為主要的是,在I和T的成功結合是需要經過模擬進行驗證的,這樣的組合叫做「Mechatronics」,也就是Mechanics(機械學)與Electronics(電子學)的結合。另一方面,要PK傳統行業,新興企業對迭代速度也有了新的要求,智能設備的產品設計的迭代遠快於傳統設備。要滿足以上所有要求,就意味著需要用易用並且高效的模擬平台對開發人員進行協助。其實在國內也是有人關注到了這一變化所帶來的新需求,比如雲格物就是一個初創公司所打造的基於高性能雲計算技術的模擬平台。它關注到了製造業的變化和IoT的興起,關注到了易用、快速和協同這些新變化所帶來的新需求。這樣的平台可以給技術跨界的領域提供了更大創造的可能性。

(豐元合伙人是從吳健明在Facebook做為產品高手就開始關注他,如今也有幸成為雲格物的投資人,全球同步發展的智能製造更離不開中國,雲格物的模擬雲服務將加速解決其中最重要的技術瓶頸)


CES開幕啦!盤點目前為止最好的十款產品_網易科技

以上是原鏈接,我不原作者,我只是網易新聞的搬運工。

來源:網易新聞。

美國最盛大的消費電子展剛在拉斯維加斯拉開帷幕,到目前為止有哪些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優秀科技產品呢?

接下來,我們一一看一下。

1、聯想的Smart Assistant智能音響
聯想全新的Smart Assistant看上去就像是亞馬遜Amazon Echo的外觀略為改良版。這款音響有兩個版本,一個配有標準的聯想音頻(售價比Echo便宜50美元左右),另一個則是Harman Edition高端版。它們是智能音響領域的新前沿嗎?不。它們證明了從現在開始,每一款藍牙音響都將內置智能助手?很有可能。

2、 Blink的新XT安全攝像頭
Blink全新的XT攝像頭用兩節AA電池就能續航長達兩年的時間。該曾在眾籌平台上大獲成功的產品正在從當初的室內攝像頭擴展成為全面的安全系統,它配備的風感測器和水感測器能夠保護你的屋子的每一個角落。不過該堅固的防水設備的最大賣點在於:支持1080p視頻,運動檢測和紅外線夜視,無需任何的延長電線,即可提供全面的家居監控。它的售價是119美元。

3、 Ashley Chloe的Fuse無線耳機
在蘋果AirPods的刺激下,2017年勢必將會湧現大量完全無線的耳機產品。來自Ashley Chloe的Fuse陶瓷製耳機採用管狀的外殼,因而掉落或者丟失。它的充電選項也很吸引眼球:一可穿戴的手錶式充電帶,以及一條墜飾式的鏈子。該產品的售價和上市時間仍未確定。

4、 Withings全新的Steel HR智能手錶
法國公司Withings旗下已有Activite這一款相當精美的智能手錶。Activite配有瑞士指針式機芯,設計漂亮,但除了計步之外,它並沒有什麼功能。該公司全新的Steel HR智能手錶採用同樣的指針式機芯設計,並增加了當下聯網手錶的一項標配:心率監測器。其小小的屏幕可顯示你的心跳以及基本的智能手錶式的通知信息,如文本、電話和日曆事件。它的售價是180美元,定於本周開售。

5、 Mohu AirWave無線天線
「掐線」(Cordcutting)聽上去很美好,直到你意識到你將看不到本地直播頻道。天線在這方面可帶來幫助,但需要讓人討厭的客廳配件和切換輸入信號來接入。全新的Mohu AirWave無線天線能夠解決那些問題,它可與Apple TV、Roku等應用配對,能夠在同一簡單易用的界面上呈現實時直播和流媒體服務。它的售價為150美元,將於春季出售。

6、 Immotor滑板車
很多公司都在嘗試幫助人們尋找穿梭於城市和其它人口密集地區的新方式。Immotor顯然希望其27磅重的Go三輪滑板車能夠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其因創立電池外殼巨頭Mophie而出名的創始人Daniel Huang主要專註於做好產品內部的電池。他說,除了可摺疊的設計和安全功能之外,Go的「超級電池」代表著未來。它採用模塊化設計,安全沒有爆炸隱患,未來它將會驅動Immotor的所有新設備。

7、 PowerRay水下機器人
無人機已經改變了我們自拍和惹惱大猩猩的方式。現在,它們的水上版本要改變我們釣魚的方式。來自PowerVision的PowerRay水上機器人可潛到100英尺深的水域,能夠就按4K視頻畫面實時串流到你的移動設備甚至VR頭盔。另外,你不必擔心釣不到在更深位置的獵物,因為PowerRay能夠利用聲吶檢測到在它下面遊走的生物。它配備機器人輔助技術,支持通過遠程控制來釣魚。其售價尚未公布。

8、 金斯頓2TB快閃記憶體盤
想想看,你可以在2TB的快閃記憶體盤中塞入多少數字內容。事實上,金斯頓(Kingston)的2TB DataTraveler Ultimate GT將會是市面上容量最大的快閃記憶體盤,你可以往裡面塞入數百部電影。它將於2月上市,售價則還沒有公布。

9、 戴爾的新款XPS 13筆記本
戴爾的XPS 13可謂市面上最好的Windows筆記本之一,它擁有近乎無邊框的屏幕、出色的處理器和漂亮的設計。它的後續產品依舊擁有一流的水準,甚至比前代更勝一籌。新款XPS 13的鉸鏈支持360度翻轉該產品,讓它可以當平板電腦使用。也就是說,你可以隨意進行點擊和滑動觸控。鍵盤也保留了。該產品起價999美元。

10、 LG超輕盈的Gram筆記本
LG超輕盈的Gram筆記本採用鎂合金框架,13英寸版僅重2磅,15英寸版2.4磅。(後者算得上全球最輕的15英寸筆記本。)不過重量超輕可能還不是新Gram的最大亮點。它們的電池續航時間長達18個小時(三倍於去年的舊機型),設備兩側也配備包括HDMI、USB-C、 USB 3、MicroSD和耳機介面在內的各種介面。該款產品起價800美元。

11、 Sleep Number 360 Smart Bed智能床
Sleep Number 360 Smart Bed智能床擁有諸多很有吸引力的功能特性。當你換睡姿的時候,它會自動調整床的硬度。當檢測到你在打呼嚕時,它會傾斜你的頭部。它甚至還配備嵌入式的暖腳裝置。這種未來還真不是一般的舒服啊!


Samsung Chromebook pro和plus,屏幕360翻轉,12寸2k屏,支持Android應用。我的pixel可以安息了。

https://www.cnet.com/products/samsung-chromebook-pro/preview/


GH5,4K 422 10BIT 內錄,好給力,可惜最近我好窮


我就關心小米要發布希么,如果是米6,那年終獎可能要預提一下子了


除了一群大廠之外,CES上其實還有蠻多外國中小企業做的好玩的東西,也值得看看。

像去年有什麼異地戀遠程接吻儀器Kissenger

https://www.hwtrek.com/discover/search?keywords=kissenger

今年他們貌似出了新款,長這個樣子。最近網上傳的也挺火的

馬上到來的CES 2017,也有不少:

Woodpecker:能寫會畫的機器爪

https://www.hwtrek.com/discover/search?keywords=joto

Woodpecker將手機應用里的文字和圖案列印到實體白板上。包括移動應用中出現的內容,比如把微博內容都能列印出來。

Koski:「紀念碑谷」畫風的AR智能積木

https://www.hwtrek.com/discover/search?keywords=Koski

Koski是一個實體積木和增強現實技術(AR)相結合的兒童遊戲產品。除了用實體積木搭出各種組合之外,孩子們可以在積木上添加虛擬的人物、動物、植物等。動物可以在積木上移動或跟其他人或物互動,植物會生長或動。

Wordee:熒光塗寫輔助背單詞的大白機器人

Wordee是一個形似滑鼠的兒童玩具。底部有一排LED燈,把它放在配套的磷光板上,拖動划過的地方就會反覆出現熒光色的圖案。能用於教孩子識字和繪畫,並通過一種全新的互動教育方式,開發他們的創造力。

Glance Clock:掛鐘界的Apple Watch

https://www.hwtrek.com/discover/search?keywords=glance+clock

Glance Clock整合了手機、智能家居等智能設備中多類軟體功能,能在特定時間給你提醒或追蹤活動進度,比如日程提醒、追蹤健身活動、顯示交通情況等。它還是一個顯示屏,能根據相關應用或內容情況顯示文字或圖案,比如用語音給亞馬遜Alexa提問,Glance Clock能顯示它反饋的答案。

Foodini:米其林大廚都誇好的3D食物印表機

https://www.hwtrek.com/discover/search?keywords=foodini

Foodini是一個食品3D印表機,能自動操作和面、填餡、包皮和捏形狀等工序。聯網之後,在Foodini自帶的觸屏上選擇食譜,放進配好的食材即可。可以製作麵包、餅乾、蛋糕、披薩、巧克力、義大利面等。餅乾、麵包等只需幾分鐘。

SmartyPans:智能平底炒菜鍋

https://www.hwtrek.com/discover/search?keywords=smartypan

SmartyPans智能鍋指導用戶一步一步做菜。在移動應用上選擇一個菜,它就會逐步給出提示。鍋上的重量和溫度感測器能根據放入的菜量和加熱程度實時給出反饋意見。如果是用戶按自己方式做菜,應用還能自動記錄下用戶的菜譜,並可分享到線上社區。SmartyPans可以根據鍋內食物自動計算卡路里和其他營養指標。用戶還可以使用語音控制SmartyPans。

想看這些產品demo的話戳我,有同去CES的小夥伴可以拉斯維加斯約起:)


有多少產品最終能真正量產


update 1月5日。

汽車方面:

toyota 人工智慧AI Concept-愛i,跟小米mix一樣,概念機。

【Concept-愛iでは最新の人工知能技術を応用し、感情認識や嗜好性蓄積といった人を理解するための複合技術を確立。ドライバーの表情や動作、覚醒度などをデータ化することや、SNS発信や行動?會話履歴によって、ドライバーの嗜好を推定。この人を理解する技術を起點に、安全?安心やFun to Driveの領域で、新発想のユーザーエクスペリエンスを提供するとしている。】

電腦方面:

英偉達 自律自動運転、AI、VRなどの未來像を語る。

AI化GPU,自動駕駛DRIVE PX 2

聯想 Thinkpad X1系列

Carbon 2017(第五代)跟Carbon 2015 第四代一樣,14英寸屏幕。

整體的體積為323.5(長)×217.1(寬)×15.95(高)mm

左側為Thunderbolt 3埠(USB Type-C)×2(其中1個對應USB PD)、USB 3.0埠×1、HDMI×1とEthernet埠×1

右側面語音耳麥埠×1和USB 3.0埠

GPU「Intel HD Graphics 620」

價格:1349美元。

---

Yoga 2017(第2世代)

PS液晶模型約1.42kg、

OLED模型約1.36kg

===

雷蛇 三屏幕 Valerie計劃

家電:

索尼

LG:nano cell

大疆Phantom 4中國春節


拉斯維加斯的CES展已過,聊聊最近兩天的CES Asia吧。總體來講,在汽車領域,CES Asia和CES展展出的新技術和新產品類似,只不過可能中間增加了一些中國元素。下面也分享幾個CES Asia 2017上與汽車有關的新技術新產品吧。

一、賓士

CES Asia 2017上,賓士展示了Mercedes me暢心閣數字管家系統,駕駛者只要手持方向盤即可依據感測器測出心率等健康數據。並依據數據為用戶提供有關身體、情緒和感知健康的個性化建議。

比如,當喚醒「醒神(activation)」時,車內就會自動打開空調、香氛、氛圍燈、聲浪按摩等功能,甚至還可以在后座泡一杯普洱、紅茶或者烏龍。是真正能在車內得到聽覺 、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全感官享受的智能駕駛座艙。

除此以外,還有煥心(regeneration)、和氣(harmony)、舒活(motion)三類不同模式,以適應用戶的不同情緒健康需求。

二、寶馬觸控技術

寶馬把CES展上的i Inside Future概念車帶到了CES Asia2017,這款概念座艙實質上是數字化的私人移動生活空間。寶馬在裡面擺上了毛毯、影音娛樂系統以及書架,以暢想當汽車實現自動駕駛及高度互聯時,用戶可能的智能化生活圖景。

而在人車交互方面,寶馬給中國觀眾展現的也是 HoloActive觸控系統,主打手勢操控,展現了寶馬所暢想的人機交互技術趨勢。(目前BMW 5系和7系是應用手勢控制技術的先行者)

該觸控系統由一塊屏幕、一個捕捉手動作的攝像頭和一個超聲波裝置組成,它是有史以來首個無需物理接觸,實現可反饋式控制的人機交互系統。

這套觸控系統採用平視顯示系統的原理,將信息內容投射在駕駛者手邊的屏幕上,攝像頭可以準確識別車主的手勢,超聲波裝置則可以讓指尖感受到空氣的壓力反饋,同時保留了傳統觸屏的觸覺。

三、本田

本田展館展出的產品和技術很豐富,甚至吸引了比寶馬、賓士展台更多的人流量,新技術主要有:

  • 全球首發AI技術「情感引擎」

這一情感引擎被搭載在本田的一款名為Honda NeuV的電動小型概念車中,可以根據駕駛員的表情和聲調來判斷駕駛員的精神狀況並輔助駕駛員安全駕駛;還通過學習掌握駕駛員的生活方式和喜好,根據情況向駕駛員提出方案選項,實現駕駛員與移動工具的自然交流。

此外,當車主不用車時,還可以在車主許可下進行自動駕駛移動、拼車,擴大移動工具的可能性。

  • 全球首發實驗車
  • 個人移動工具
  • V2V

通過車車通信共享前方路況和障礙物信息,分析汽車併線和變線時的車速,輔助汽車在恰當的車速下併線和變線,從而防止交通堵塞,讓整個交通流變得更加安全、順暢

  • 本田HMI智能座艙

本田的HMI 智能駕駛座艙主要包括了可實現自動駕駛的圖像識別系統(例如行人、車輛等障礙物監測)、觸摸屏、遠程控制器等,展示本田對未來人機交互技術及方式的思考。

四、現代

現代汽車展示 FE 氫燃料電池概念車與 IONIQ 自動駕駛汽車,這是全球領先的第四代氫燃料電池技術和兼顧時尚外觀與量產化的自動駕駛技術。

與此同時,現代汽車還展示了可穿戴機器人與 IONIQ 電動滑板車,並宣布攜手思科打造「超連接汽車」。

五、百度

百度在 CES Asia 期間召開了合作夥伴發布會。目前百度已與德賽西威、聯合電子、航盛、博泰等領先的汽車零部件廠商達成深度合作。

而在國外方面,百度已經與博世、大陸達成合作夥伴關係,各方將分別將在自動駕駛、智能交通、智能車聯網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百度表示,未來這些 Tier1(一級供應商)廠商將加入到百度「阿波羅計劃」合作夥伴體系之中,與百度攜手共同致自動駕駛關鍵技術的發展,為汽車產業賦能。


CES2017首日,這些VR消息值得VR玩家們關注

一年一度的CES大展在今天正式在美國拉斯維加斯開幕,在之前就有數據顯示,今年已經有超過70家的AR/VR相關企業將會參展。在本次大展的首日,很多VR企業就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好消息。

三星Gear VR銷量驚人

雖然Oculus確定不會參加這次大展,但其在移動頭顯上的合作夥伴三星卻非常熱心,一口氣公布了許多值得高興的消息。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三星Gear VR的銷量已經突破了500萬台。毫無疑問這已經是除了谷歌紙盒外,銷量最成功的VR頭顯了。

除了頭顯銷售數據外,三星還宣稱,Gear VR用戶觀看VR視頻的時長已經超過了100萬小時。不過在小編看來,作為Gear VR上最受用戶歡迎的娛樂類型,這個用戶觀看時長其實挺少的,平均來算每個用戶觀看時長還沒達到20分鐘,可見移動頭顯的使用率依然不是很高。

HTC Vive發布多項更新

雖然確實沒有HTC Vive二代,但HTC Vive在大展首日帶來了更多的產品更新。首當其衝的就是新款追蹤器Vive Tracker。這個新設備將實現各種全新物品的運動追蹤與定位,為構建全新Vive配件生態系統奠定了基礎。Vive演示了多個第三方Vive追蹤器整合案例,包括VR照相機、VR射擊外設、VR觸感手套以及為棒球運動員和消防員設計的訓練應用等。

Vive追蹤器的重量僅有85克左右,直徑99.65毫米,高42.27毫米。該產品將於今年第二季度發貨,具體定價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公布。HTC Vive方面還為開發者準備了1000台開發樣機,將在不久後贈送給精品開發者們。

除了新款追蹤器外,HTC Vive還發布了配套無線套件使用的暢聽智能頭帶,簡單來說就是一款佩戴非常方便的耳機。這款更加舒適易用的一體化可調節式耳機,可以即時調節頭帶長短,確保頭帶能夠更加緊密、舒適地貼合用戶頭部,同時帶來逼真的環繞式VR音效。設計與佩戴也都很簡單,使用起來將會非常方便。這款設備也會在今年第二季度正式發售,用戶可通過HTC VIve官網訂購,不過售價暫未公布。

除了硬體外,HTC Vive還公布了自己在軟體商店方面的計劃。HTC Vive專屬VR應用商店Viveport將在2017年上半年推出訂閱服務,用戶僅需繳納很少的訂閱費,即可隨時訪問不斷更新的訂閱服務內容庫,第一時間發現並獲取喜愛的最新應用。內容開發者可以繼續發布獨立的應用,也可以選擇加入訂閱服務內容庫,享受這一額外創收渠道帶來的益處。

同時,HTC Vive方面還表示將會在2017年,將該商店的應用數量提升到3000多款以上,目前的數字是300左右,等於是10倍數量的增長。

英特爾將在第四季度發售自己的VR一體機頭顯

熱心於混合顯示領域的英特爾,曾在2016年中旬左右發布了自己的VR一體機頭顯產品Project Alloy,然而一直沒有公布具體的發售時間以及價格。在2017年CES大展上,英特爾的執行總監布萊恩·科茲安尼克終於帶來了最新消息,這款讓消費者苦等許久的設備,將在2017年第四季度正式發貨,不過的售價依然沒有被公布。

這款Project Alloy頭顯搭載了英特爾第七代Core處理器、一個視覺處理器、魚眼鏡頭和感測器、兩個RealSense攝像頭和一個電池。英特爾稱將會與一系列的合作夥伴生產該設備,不過目前並不知道有哪些合作廠商加入。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這款VR一體機的性能是非常讓人期待的。

索尼PS4銷量達到5340萬台

索尼雖然沒有在此次CES大展上公布PS VR的新消息,卻帶來了PS4銷量達到5340萬台的驚人數據,遊戲也售出了超過3.696億份。索尼總裁平井一夫稱,僅僅只在最近的假日促銷中,索尼就賣出了620萬台硬體設備以及5040萬套軟體。

這樣的銷量不得不說是非常讓人感到驚喜的,對於PSVR而言,自己的潛在消費者比起最初的4000萬,又增加了四分之一。索尼也表示,將會把遊戲主機的優勢移植到PS VR和PS4 Pro上來,這對PS VR的發展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消息。

JBL為Oculus頭顯帶來了新耳機

除了三星外,音響器材方面的巨頭JBL,也為沒有出現在此次大展上的Oculus刷了一會兒存在感,他們為Oculus頭顯帶來了全新的JBL OR300貼耳式耳機和JBL OR100入耳式耳機。這兩款耳機都採用了JBL的Pure Bass音效技術,而且各具特色。其中JBL OR100的耳塞設計可阻擋環境雜訊,給用戶帶來更具沉浸感的音效體驗。而JBL OR300則擁有更多貼合虛擬現實的設計,並獲得了CES創新大獎。

雖然Oculus Rift頭顯內置了耳機系統,但獨立的高質量耳機無疑能夠為玩家提供更好的聲音體驗,尤其是對部分音樂發燒用戶而言,這類產品是非常值得期待和購買的。著兩款耳機將都會在2017年3月正式上市。其中JBL OR300的零售價為149美元,JBL OR100入耳式耳機售價為79美元。

關注VR,關注高手VR,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高手VR」,我們正在送出數百台VR眼鏡。領取地址:(雞年來點ji情,高手VR免費送百台VR眼睛啦!_高手VR)


目前為止我關注最多的主要還是聯想在CES前夕發布的Thinkpad 2017產品線。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是在CES上發布的。

Thinkpad X1系列

全系列換裝Type-C、Thunderbolt3。更輕更薄更強大。

Thinkpad T系列

基本上全系列換裝Type-C、Thunderbolt3. 不光更輕薄,部分型號更是配備了Intel的新固態硬碟技術--- Optane。雖然容量只有16GB且只能用來做系統加速,但還是能讓我們對新的固態硬碟技術有一定的sneak peak. 希望Optane趕快普及啊(

這次Thinkpad更是非常大膽的加入了銀色配色,雖然幾乎丑的不可直視,也可以證明聯想正在為Thinkpad找更多的發展方面。但願今年黑五我能買得起新X1 Yoga吧...


CES挺爛的,別指望太多,新的東西各公司都藏在實驗室里呢。

我去過兩次CES,一次是蹭票,一次是用公司的票。因為去過,今年CES又給我發了免費的票,我沒去。實在是看膩歪了。

人擠人跟國內似的。然後大廠,比如intel sony等等,每年都葯不換,湯也不換。一樣的東西,連會場布置都一樣,偶爾展示點新產品。小廠展示的都是上市的產品,還沒什麼技術含量。所謂的新鮮玩意也都是些噱頭,比如炒菜機器人,可裝卸的手機殼等等,無聊至極。

更尼瑪不爽的是這個破會搞了4,5個會場,有時要做bus才能過去,其實沒有必要。但是我覺得他們為了賺錢吧,讓一些和電子沒關係的小屁包工頭也來參加,這些零星的場地充斥了這些廠商,比如賣工具起子的,顯示器架的,手機殼的,賣手機卡的。一大排搞得和城隍廟似的,而且可以講中文。

最最搞笑的是每個會場都有一兩個裝模作樣展示電子理療儀的,其實沒有任何新技術,早就爛大街了,你問他可以合作么,他說不,但是他們今天可以賣,100美元一個,而且可以講價。結果有些蒙在鼓裡的覺得走的腳累,就買了,其實這玩意在外面也就30美元一個。這幫人就是接著展示的借口做零售生意。

所以啊,在網上看看這個會就行了,沒啥高端的東西。


花了一天時間去轉悠了一圈。

先來一張正門照證明是早上9點到的新國際博覽中心。

主要有三款產品到現在仍歷歷在目 。

到N1,基本被虛擬現實的相關產品霸館了,胡亂的玩了幾家,基本都是HTC的VR眼睛的周邊開發。然後,就要進入正題了,我在這個展館前停了下來。

進去戴上眼鏡玩了一個密室逃脫類的虛擬現實遊戲。遊戲規則是這樣的,你要繞過這些激光到達另一邊,有點像生化危機里的激光通道,不同的是遊戲里激光是紅色的,然後還有一個大斧頭在中間做鐘擺運動。

為了躲避斧頭,逼真的體驗讓我直接撞到了旁邊的景觀植物盆上,胳膊嚴重損傷。

產品總結,上半輩子遊戲白玩了。VR作為新一代的終端勢必會極大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電影、甚至迪士尼投資巨大的加勒比海盜項目都不如VR眼鏡帶來的衝擊巨大。

第二款印象深刻很想要的是COWAROBOT,會跟著人走的旅行箱。(拍了視頻,可以看文章最後鏈接)

?這箱子的拉杆上四個激光雷達,對著你自己按一下上面的黑色按鈕,就會一直跟著你走了。

最後一款是中國移動的物聯卡,據現場的小姑娘講解說流量價格比我們日常使用的便宜喔。想不到國企大佬們也是能有一點戰略部署眼光的。

錄了點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yMDgwMzM0OA==.html


推薦閱讀:

TAG:互聯網 | CES | 科技 | 新技術 | CES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