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和俄羅斯,誰對中亞影響更大?俄羅斯為什麼不阻擾中國經營中亞?

事實


中國在中亞有多大影響?我看不比中國對朝鮮韓國的影響更大。中亞國家和俄羅斯依然是盟友關係,影響力根本不是一個級別,說誇張點俄羅斯可以決定中亞國家領導人的人選,中國連投訴個投資項目都困難。


近幾年,中國對中亞的經營日趨增多,而作為中亞傳統宗主,俄羅斯在當地的影響卻相對滑坡,而且,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不斷增長以及地緣影響力的釋放,這種趨勢還是繼續加速。

這當然不是俄羅斯所樂見的。儘管中俄關係日趨拉近,但對中亞這塊自家後院,俄羅斯顯然是不願中國分享的。

當然,鑒於俄羅斯國力衰減,國際形勢惡化,其在政治、經濟層面對中國多有倚重,所以不可能強力出手,直接阻擾中國。不過,作為中亞的傳統老大,俄羅斯已然有足夠的能力,通過向本地政府施壓,對中國在中亞的活動予以限制。

客觀的說,俄羅斯也確實做過這種工作,但是力度並不太大,未對中國與中亞的戰略合作形成重大阻礙。

這是為什麼?雲石君在此做個簡單的分析:

首先制約俄羅斯行為的,應該是中亞五國的態度。儘管中亞是俄羅斯傳統後院,但僅是不同往日,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對中亞的影響力已大幅衰退,儘管仍將其保留在勢力範圍內,但實質控制力已大幅衰減。倘若強力阻擾絲綢之路經濟帶這類能給中亞帶來巨大收益的合作,定將使中亞五國不滿情緒和離心力大增。現在俄羅斯內受國運衰頹之困,外遭西方列強圍堵,中亞是其僅有的大後方,若非情非得已,俄羅斯不能自亂陣腳。

而中國與中亞地緣關係的大幅拉近,也增加俄羅斯阻擊的難度。

俄羅斯本部核心區遠在國家最西段東歐平原,與中亞地緣距離非常遙遠,這天然削弱了俄羅斯對中亞的控制能力。俄羅斯之前之所以能吞併中亞,相當程度上,是由於在與中亞地緣關係緊密的烏拉爾山以東地區,有一個規模、質量還算不錯的次級核心板塊——以葉卡捷琳娜堡為核心的烏拉爾工業區。

以烏拉爾工業區這個北亞核心板塊做支撐,俄羅斯才能夠將自己的地緣影響力輻射至中亞板塊。倘若單單靠東歐本部,鑒於它跟中亞相距萬里,關山阻隔,其影響力輻射至中亞時,也已是強弩之末,壓根不足以維持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

可是,隨著蘇聯崩潰,俄羅斯元氣大傷,連東歐本部的能量都已大不如前,烏拉爾工業區的規模和質量更是急劇衰減,這大幅削弱了俄羅斯對中亞的輻射能力。

而與此同時,中國對中亞的影響卻日趨增長。隨著現代交通工具和設施的進步與推廣,中國與中亞的關係被大幅拉近,二者間的交流能力大幅提高;而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又為中國地緣影響力的釋放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這種外部變化,改變了中亞的舊有地緣政治經濟格局:俄羅斯影響力相對滑坡,中國則正在迎頭趕上,在這種情況下,要是俄羅斯對中亞逼的太過火,那會激發當地的逆反心理,引華為援——之前俄羅斯在中亞一家獨大,本土勢力還沒這麼大膽子,可是隨著中俄在中亞的影響力越來越趨於均衡,中亞本土勢力就有了左右逢源,均勢制衡的戰略空間。

最後,中俄對中亞的利益帶動模式不同

對俄羅斯而言,中亞的存在意義,主要體現在地緣政治方面:中亞作為亞歐大陸十字路口的地緣區位,使得俄國可以以此為基,對西亞、東亞、南亞三大地緣板塊的戰略後方直接投射影響。

但對中國來說,中亞的地緣價值除了政治,在經濟方面也十分重要。通過打造途徑中亞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大幅拉近東亞與歐洲、中東的地緣關係,這內中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對衝掉中國在開拓和維持中亞影響力過程中,所必須耗費的政治經濟成本——而這是俄羅斯無法做到的。

以上三個因素,大幅削弱了俄羅斯在地緣關係上的先天優勢,使得其在面對中國經營中亞時顯得有心乏力。

而且俄國糟糕的的現狀,也限制了它對中國經營中亞出手阻擾的決心。

隨著2014年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俄羅斯與美歐間的地緣政治矛盾愈演愈烈,而美歐的封鎖和制裁,更讓本就深受經濟低迷之苦的俄羅斯更加雪上加霜。而此期間國際原油價格的大跌和持續低迷,更加劇了俄羅斯的經濟困窘。

油價頹靡的大環境是全球經濟持續低迷,這不可能在短期內徹底逆轉,而俄羅斯與歐美的矛盾更是結構性的,完全沒有徹底解決的可能。這也就意味著,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俄國將不得不陷入內外交困的窘境。

政治姑且不論。單單從經濟層面來說,俄國有必要另尋他路,抵消這輪長時間經濟危機給國家帶來的衝擊。

而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對俄羅斯也有極大的經濟拉動作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北線,將中歐與烏爾拉、莫斯科以及南俄三大工業區串聯起來,如果這一構畫實現,對俄國的經濟帶動作用十分之大,是俄羅斯不可多得的新經濟增長點。

當然,這種構畫也有地緣政治層面的隱憂:畢竟這條東西向的經濟帶,途徑的是維度較低的內亞,而非緯度較高的北亞,一旦其成長為亞歐大陸的主軸,那麼西伯利亞鐵路這條傳統北亞大陸交通線的戰略地位就會受到影響。

西伯利亞鐵路是俄羅斯的國家地緣主軸。不過這個重要意義僅限於俄羅斯自身。倘若把目光拓寬到整個歐亞大陸,這條鐵路實在是過於偏北了些,沿線開發程度低,自然環境極端惡劣,所以其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其實也是有限的,但相反的,其維護成本卻天然的居高不下。何況相對於西伯利亞鐵路,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工業國的區位明顯過於偏南,因此這條鐵路在增進亞歐大陸兩端交流方面的能力也受到極大限制。

而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在相對最短的距離內,把中國和歐洲這兩個世界級經濟體連接到一起,而且作為中間連接帶的中西亞,其本身也有非常豐富的地下資源,開發難度更是比北亞低了不止一個檔次,這不僅可以有效降低交通運輸成本,而且其經濟拉動作用,也顯然高於西伯利亞鐵路這個亞歐第一大陸橋。

可如此一來,亞歐第一大陸橋的地位,就不可避免的被邊緣化。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成為亞歐大陸的陸上交通幹線,甚至俄羅斯的顳部經濟布局,也會不可避免的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轉移,這非但會弱化俄羅斯對自身經濟的控制力,從長遠來看,在政治上,也會影響到俄羅斯對西伯利亞和遠東等亞洲部分邊緣領土的控制。

所以,如果從國家長遠戰略利益考量,俄羅斯並不太樂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過分繁榮。不過,國家疲敝,外部封鎖的現狀,又決定了俄羅斯急需新的經濟增長點。這種窘迫處境下,俄羅斯也確實沒法下定決心,來斬斷這根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的經濟紐帶。

而俄羅斯的躊躇,正式中國所需要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牽涉多方,打造和運營過程中,免不了要應對各方勢力阻擾。不過,只要俄羅斯不撕破臉,那麼這其中的風險也就減少大半。即便有朝一日,俄羅斯走出泥潭,但隨著經濟帶逐漸成型,木已成舟之下,俄羅斯若不想國家再傷筋動骨,也只能咬牙認了。

中亞系列就此告一段落。從下一節開始,雲石君將把目光投向阿富汗,以阿富汗的地緣環境,以及美蘇兩場阿富汗戰爭為切入點,對美國中亞戰略,以及中國應對之道做一個簡單的解讀。敬請期待。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41節——中亞之第3部分。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可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即可閱讀雲石全部地緣看世界系列文章。


這個問題答案很清楚,俄羅斯對中亞的影響顯然要大得多。理由也非常的多,大家都知道,中亞在上個世紀蘇聯時期就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而俄羅斯一直都是作為蘇聯大家庭中老大的地位存在著,在蘇聯存在時期,俄羅斯就是中亞五國心目中的老大哥,所以從歷史上來看俄羅斯在地緣政治中對中亞發揮著重要影響。其次,在蘇聯解體之後,成立了獨聯體國家,中亞五國對俄羅斯都是一種依附的關係,它們都期待著俄羅斯為它們提供保護,而俄羅斯也一向樂於保護這幾個小弟,因為俄羅斯一直都把中亞國家當作自己的後院,就像是古巴支於美國一樣,俄羅斯在軍事上是不會允許有國家在自己的後院動土。最後,俄羅斯在中亞國家依然存在巨大的利益關係,比如拜科努爾發射場,雖然位於哈薩克,但是一直都是俄羅斯出錢當作租金在使用。俄羅斯在現在與中亞國家在反恐上也存在合作,總的來說,俄羅斯與中亞存在著錯綜複雜的聯繫,對中亞有重大影響。反過來看看中國,中國的實力主要表現在經濟方面,因為中國一向奉行悶聲發大財的策略,軍事實力很少走出國門,但是,中亞國家都是一些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的國家,也是一些與中國經濟聯繫不緊密的國家,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都很小,中國想要在經濟上對中亞施加影響都很難。近些年,雖然搞起了一帶一路,看似規模浩大,然而中亞國家雖然身在這一帶一路上,但是卻扮演著非常尷尬的角色,在我看來,中亞五國在一帶一路中扮演的就是兩個端點中國與西歐的鏈接作用,等同於古代河西走廊的作用,說直白一點,中亞就只是一個通道而已。所以說,在中國最有可能對中亞施加影響的經濟上都沒有足夠的影響的話,俄羅斯對中亞的影響是遠大於中國的。


中亞那個地方,俄羅斯伊朗土耳其這三個大國的影響力更大一些。中國與中亞雖然是鄰居,但之間有高山荒漠阻隔,實際上很生疏,有點像中國和南亞的關係。那個地方從來就不是中國的勢力範圍。中國也不會冒失到去經營那個地方,那是遠遠超出中國能力的事情。中國只是幫助那裡發展經濟,維護邊疆的穩固,不是去推廣文化、擴大政治影響力的。


我朝目前,與日本爭奪東南亞為上策,與英法爭奪非洲為中策,與美俄角逐西亞、中亞為下策。


肯定俄羅斯影響大,現在俄語依然通行於中亞地區,甩英語十八條街,更不用說漢語。

誰說俄羅斯沒阻撓?一直在阻撓,從未被消停。


不會打動俄對其影響地位。你想想斯坦人為什麼大部分都去俄打工賺錢。中國則偏少。我在莫斯科這邊兒有兩種毛子,純毛子跟二毛子。二毛子基本都是斯坦人。


一個寬軌已經把中國折騰夠嗆了,還想咋樣


推薦閱讀:

戰鬥民族養成記給俄羅斯貼上了什麼標籤?
如果評價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航母的現狀?
為什麼俄羅斯和中國人均gdp差不多,而購買力比中國強那麼多呢?
俄羅斯窮嗎?
俄羅斯有沒有可能再次吞併中亞五國?

TAG:俄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