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成功的養育一個孩子?

這個話題有點大,不過沒關係,能談多少是多少,希望能與志同者共勉,相互學習。這個話題包含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方方面面,比如生理髮育以及知識學習、技能掌握等,又可以分時期和階段,比如嬰幼兒期、兒童期、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大學階段等,希望能系統性的談一下,越詳細越好,最好是乾貨,感謝!


謝邀,照我自己養。

剛才抖完機靈寫了半個小時的乾貨,花費了我青春期一般美好的睡前時光的一多半,結果知乎突然自己升級,升完就剩了開頭一句話,差評!知乎你還我青春……

重新打。一把辛酸淚。

乾貨上:

以幼兒為例,個人感覺在幼兒階段要注意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是,從父母到子女,盡量減緩形成思維定式的過程。個人認為一個人發展的廣度和深度相當程度取決於他的思維定式程度(及形成思維定式的速度)。舉個例子說說什麼是生活中的思維定式。剛回國時我帶女兒去打疫苗,聽說是美國回來,被問:上一針打的國產還是進口?我說:美國國內生產的,算美國國產吧。護士說:那這次還是打國產。我說:上次是美國產的,在中國算進口。護士說:是從哪國進口到美國的?什麼?不是進口到美國的,那還是國產啊……

這是極端案例,說給誰誰都笑,但是事實是這樣的事情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答主很不喜歡看現在的很多育兒公眾號,因為裡面打著培養所謂「情商」或「想像力」的幌子要麼矯枉過正,要麼直接就是胡謅八扯。舉個例子說說現在中國的很多媽媽們思維定式(媽媽們的思維定式會導致子女的思維定式)有多嚴重:

在這之前,先說一個有名的故事,很多人都聽說這麼一個故事:兩個人一個臉上弄髒了一點,另一個乾乾淨淨,誰去洗臉了?答案是乾淨的那個,因為他看到同伴臉上有塊臟,以為自己也沾上了,而同伴看他乾乾淨淨,所以以為自己也乾淨。這故事邏輯上還說得通對吧?

有篇文章聲稱要培養孩子的情商,該文章說,所以媽媽們可以拿這樣一個故事問孩子:兩個工人鑽煙囪,其中一個全身沾的都是灰,另一個沒臟,哪個去洗澡了?孩子如果回答是髒的那個,做媽媽的要馬上告訴他:錯!是乾淨的那個,因為乾淨的那個看到髒的那個,因為自己也一樣臟,所以去洗澡了,髒的那個以為自己和對方一樣乾淨,所以沒洗。而我朋友圈裡有一些媽媽還在大聲讚歎這教育方式真好。

照這篇文章教育孩子,問題在哪兒?首先,馬上對孩子說「錯!」這個字,除非有極為標準的答案,否則怎能隨便對小孩子說他的想法是錯的?何況這種問題原本就是完全開放式的答案。其次,如果非得有標準答案,那答案是什麼?當然是渾身全是灰的那位去洗澡,很多媽媽崇拜這篇文章的回答,因為他們隨意就將洗臉和洗澡等同了。你看不到自己臉上髒了,能看不到自己渾身都是灰嗎?這就是思維定式,隨意照搬、套用,在完全開放式的一個問題中,隨意設置標準答案,而這標準答案還錯得離譜。(為什麼是開放式問題?因為答案還可以是:家裡沒浴室的那個沒洗澡;或是要去見女朋友的那個洗澡之類,只要能自圓其說。)

思維定式對生活對自身發展、子女發展的負面影響就不一一說了(因為發現自己想說的太多,可以直接寫篇文章了)就說說怎麼防止。很簡單,父母先擺脫思維定式。我的原則一貫是,要想子女成為怎樣的人,自己先成為怎樣的人。那父母怎麼擺脫呢?說出來其實很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讀各個方面的書,物理、生物、科幻、哲學、歷史;此外,多與本地區之外的人交流,這一點很重要,和別人觀點遇到衝突時,先想想,對方為什麼會這樣想,有沒有他家鄉(國情)、家庭狀況之類客觀條件所導致的原因,在他的那個背景下,是不是那樣想就是完全正確、正常的了。

第二,擺脫「只授其然不授其所以然」的教育方式。這是中美之間的一個很大差別。這種方式導致一個人從日常生活到考試學習無不事倍功半。

太晚了,我如青春期一般寶貴的睡前時光的另一半也要用完了。有人看的話明天繼續寫~


我來湊個熱鬧吧。

關於家庭教育是個大的課題,首先我們先要分清,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沒有目的而去談方法,就是耍流氓。

我認為,中國現在可以大約分為三個階層,低收入階層,中產階層,富人階層。這三個階層是按照收入不同劃分,教育的目的也不盡相同。

先說低收入階層。(由於本人不是經濟學家,沒法準確的描述各個階層的特徵,只能大概描述,如有得罪,請勿噴。)

這個階層中,孩子父母是低收入者,勉強可以維持除了義務教育之外的生活費用。雖然這個階層可能離知乎遠,但是數據告訴我們,這個階層在現階段的中國還是很多的。這個階層的教育目的就是,擺脫父母的生活困境,讓子女在這個發展的社會中活下去。

這個階層的子女一般會步入兩種生活,一種是父母堅持子女在教育方面的發展,一種是父母過早的結束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後者我不想多談。說一下前者。

第一種家庭往往極度重視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擺脫由於父母知識睏乏而低收入的困境。所以在教育上的投入竭盡所能。這種家庭的教育方式,就是以大學或者重點大學為目標。為了這個目標,需要犧牲孩子的天性,興趣,愛好甚至會犧牲孩子一部分的性格。

天下是公平的,也是殘酷的。低收入者家庭中的孩子,想要憑藉教育完成跨階,不僅僅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力,也沒有精力顧及孩子愛好和性格的發展,一切都是以應試教育的分數為結果。

這種家庭,可能有一些坐而論道的教育學家覺得這是應試教育的黑暗,但是我想說,值得,真TM值得!應試教育是這個階級,最光明,最便捷的升階之路。

下面說一下中產收入,在中國的家庭教育方面,一個家庭月收入3千和月收入三萬,給予孩子的教育環境差距很大。但是月收入3萬和月收入30萬,這兩個家庭之間的教育差距,就沒有前者那麼多了。當收入到達一個值之後,家庭之間的收入,就不會成為教育的限制。那麼什麼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差距?

時間!

我想說,對於時間這個定義,在座的都是垃圾。額,對不起,拿錯台詞了。在座的都沒有認識。

對於一名年收入百萬級別的CEO來說,他能給子女提供的教育環境,並不一定比年收入10W的但是休息時間充裕的人提供的教育好多少,甚至後者對孩子教育的幫助要大於前者。

其實,大部分知乎還是屬於用時間和精力換取收入的階層。在這個階層中,提供給孩子教育的硬環境其實都差不多,起碼對於孩子而言,在社區幼兒園和雙語幼兒園沒有太多區別。

這個階層,有太多的無奈。我曾經已經在隔代教育帶來的問題下面,寫了將近兩千字的回答。但是又給刪除了。為什麼,我覺得我寫的很對,但是然並卵。因為你讓一個熬夜工作到晚上十點多的碼農去帶孩子,還不如讓他的父母去帶孩子。隔代教育的問題,是我們這個年齡動動腦子就能想到的。但是很多依然無法擺脫隔代教育,不是因為不想,而是真的因為不能。

這就是我們這個階層,由於收入分配方式決定的,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的無奈。

哪位受過高等教育父母,不知道要陪著孩子多玩耍。但是這個教育理念,能敵得過你老闆的加班微信嗎?

哪位父母不知道,不能對孩子大呼小叫。但是加班到11點回到家,看見被孩子折騰亂糟糟的屋子,幾人能收的住脾氣?

哪位父母不知道,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最好是陪同孩子身邊,一起營造一個家庭學習的氛圍。但是在公司忙了一天,誰不想捧著IPAD追下美劇,放鬆一下。讓明天更好的掙錢給子女?

非不願也,實不能矣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有十幾條,上百條的教育心得想給在座的諸位,但是我真的寫不下多少。因為這些教育方法,只要靜心下來,有幾人不懂?又有幾人能做到?

寫到這,我只想說,在座的父母,或者即將為人父母,或者終將為人父母的各位盡其心就可,沒有完美的教育準則,父母對子女的愛,可能有錯,但是沒罪!父母的教育不管多完美,總會造就孩子的缺點或者缺陷。但是,碧玉微瑕,尤其珍貴,不是嗎?



第一個孩子是照書養的,

第二個孩子是照豬養的。

歡迎舉報摺疊。


一說起科學,那就是雙盲實驗,標準化。養孩子和科學有半毛錢關係。養孩子只要把他養的像個人,像個人一樣養他,就好了。說白了,他是個人,你要尊重他。比如:你想使勁喂他吃東西的時候,你要體察到,他吃飽了之後在抗拒繼續吃,而不是只顧自己我想喂他,等到長成一個胖子又說,你吃那麼多要減肥。這都是自己的心魔,克服吧,孩子就是孩子自己。所以說來說去,你能體察到別人的前提是你能體察到自己,自己像個人,孩子就能像個人。

另外,7080後的這一代父母沒幾個小時候是健康長大的,因為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因素。大家都在探索,這是一個矯枉過正的過程吧。我覺得現在的90後的孩子,更加忠於自己的心,不知道再過幾年00後,10後,大概真的能出一些大家,因為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都寬鬆了許多。

輕噴,玻璃心~


我是相信順其自然的養育,我女兒現在所有的優點都不是我培養的,所有的缺點也都不能被我改變,我只能儘力做好自己給她看。


謝邀。

我開始也是這個想法,害怕自己做錯了,把孩子弄壞了,後來孩子真出來了,慢慢長大一點了,也就順其自然了,孩子比想像中要「結實」,而且有時候越不在乎,反而越好養……

分享兩點思考吧。

一是嬰兒時期別吃太多。當時腦子裡總有種想法,因為我們倆個子都小,希望孩子先天不要缺營養,使勁喂……

結果回頭一看小時候的照片,臉通紅通紅的,典型的傷食!現在孩子便秘一直都特別厲害不知道有沒有關係……

所以第一點:「養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古人的話還是有道理的。

二是學東西別著急。「人生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在我看來就是「毒雞湯」,人生到底是「馬拉松」還是「百米賽跑」?什麼比賽才需要「搶跑」……

換句話說,您是希望孩子充實而圓滿的過完一生,還是希望他(她)沖完一小段路之後,早早結束人生……

支撐起孩子一生的,是美好的品德、開闊的眼界、豐富的知識、內心的堅守,以及面對風浪的泰然……

這些東西都不是各種「特長班」能提供的,所以我們從不會逼孩子學任何她不想學的東西,當然也會報一些班兒,但只是幫助她發覺自己的「興趣點」,不感興趣的馬上結束……

相反,對孩子品德方面的關注,卻從來沒敢放鬆過,我在給她講故事的時候,有時也會故意選一些富含「愛意」的東西,尤其對「三字經」、「弟子規」中的一些故事會經常去講,因為那是做人的「根本」……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說的多精闢,我相信,一個內心種下了「愛」的種子的人,即使將來面對再大的困難,即使有一天身患抑鬱、痛苦不堪,內心也不會失去希望,不會走向沉淪……

相反,一個內心沒有「愛」的孩子,即使學習多麼出色,生命也有可能因為什麼而迅速凋謝(北大、清華、復旦不都有這樣的例子)……

先寫這些吧,都還在過程中,隨時交流(^_^)


伴侶關係保持和睦,親自帶孩子,獎懲分明,張弛有度。這樣就差不多了。【也是很大】


不要把他當大人、不要把他當小孩


這的確是個比天還大的無解之題,而且人人不同、天天不同!在此嘗試著給大家一頓行為文化方面的快餐——就幾個字——感、知、近、為!

感——父母自身對一切與孩子悠關的事物必須有感、能感、主動去尋感,也就是更多的學習和了解當下和未來的各種狀況。交給孩子敏銳有感、能感、盡感接觸到的所有事物全部信息的能力。這是讓孩子聰明起來。

知——能夠自主認知一切自己感興趣且力所能及的所有事物及其變化,並探求之間的相位、邏輯以及變化關係。這是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提升孩子日後的解決能力。

近——近而親,包括人與物兩個維度。及物而言,抵近才能徹察而知;與人而言,親近是尊重、平等、合作、契約等社會關係建立的通道。這是培養孩子的心智健康和堅毅品行。

為——有作為、能作為而且必須是自主自動去作為。這是訓練和養成孩子親力親為、動手動腦解決一切問題能力的必須通道。

孩子即將面對的是一個完全智能化的時代,當下灌輸、強記現成知識的教育稍加思考便可知道這是在培養連機器人都不屑的「磁碟人」。誰敢說聰明、探求、發現、解決、創造不更重要——這些是應試教育所做不到的,惟有獨闢蹊徑的思維才有可能——中產的教育憂慮源於此也只能徹解於此。


尊重孩子的天性,接受他的性格,耐心地和他交流。多陪伴,多總結。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搞得亂了自己的腳步。


我覺得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根據孩子自己的喜好興趣培養,順其自然就可以了。


你知道啥叫科學嗎?科學那就是得試啊 。凡事都得多驗證 養孩子這事兒 你多生幾個,總能找到科學方法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2016 年的《開學第一課》?
如果一心只想讓孩子出國讀名校,需要怎麼培養?
線性代數從矩陣和行列式入門真的是最恰當的學習方法嗎?
一級註冊建築師2016年考試沒有出現在人社部的考試規划上,是不是說不考了,以後會考試嗎?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高等教育 | 家庭教育 | 教育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