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夕蘇聯為什麼不相信「德國將要進攻蘇聯」的情報?

最近在看邱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裡面提到中英美都曾向蘇聯提供德國準備進攻蘇聯的情報,蘇聯方面是不相信這些情報還是另有原因,為什麼前線部隊都沒有準備?

情報收集不是一份情報,而是很多情報的匯總、判斷。英國、美國、中國都得到了相關情報,蘇聯自己沒有情報機構嗎?蘇聯陳兵百萬在邊境上,發現不了德國人上百個師的兵力調動嗎?這麼大的戰爭準備工作不可能保密到對方完全不知情吧?

是什麼使得蘇聯方面對於即將到來的進攻顯得毫無準備?


中英美都曾向蘇聯提供德國準備進攻蘇聯的情報

蛤蛤,蛤蛤,蛤蛤蛤蛤蛤

對於斯大林來說,他有著充足和明確的理由來把英美方的所謂「情報」視若無物:

與丘吉爾本人的自吹自擂相反,他向蘇聯提供的所謂「情報」,其軍事價值簡直少得可憐。

上面只是說:德國人在3月20日以後將駐紮在羅馬尼亞地區的3個裝甲師調往波蘭,而在南斯拉夫事件後又取消了這次調動。

「想必您會很容易看出此事的意義」。

不過話又說回來,英國在前一段時間對蘇聯的所作所為:包括但不限於——

與法國共同策劃並試圖實施轟炸蘇聯的巴庫油田

對芬蘭這個准法西斯國家提供軍火支援和志願軍隊並試圖挑撥蘇聯、瑞典、挪威、芬蘭之間爆發地區性戰爭。

與法國、美國聯手將蘇聯逐出國聯的鬧劇。

以及蘇聯情報部門所偵查到的柏林與倫敦之間的和談意向(納粹德國的赫斯駕機赴英「尋求和平」更是坐實了這種說法)

再加上丘吉爾本人一貫的反共行徑,都足以讓任何一個人將其信譽和可靠度掃進垃圾桶。

美國的情報來源同上,這會兒美國對蘇聯的所謂「道義禁運」,以及美國國內對於「共產主義者」的監視、驅逐、非法關押及處決還沒完事兒呢。

至於凱申物流......先不說「向蘇聯提供情報」這個段子哪來的....

蘇聯援華顧問們對凱申物流市場調研部....啊不,情報系統的評價相當低:

「你們是如何確定日軍員額的增加數量?」

「根據日本今年的大米產量,上校先生。」

中國作戰部門就是依據這些「情報」來制定未來戰略的。

當然,顧問們不能把這些作為依據,那是瀆職。

不過他們有一點倒是博得了蘇聯顧問的特別注意

「情報長官和參謀們玩的很歡,吃的很多,一天能吃4頓,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無休不止。有整箱的酒、肉、蔬菜、水果、點心和精米白面。」

丘吉爾的這份半吊子「情報」發於1941年4月19日,那我們可以把時間段設定在1941年1月到5月,看看此時的蘇聯情報系統都得到了什麼消息。

自1940年秋季開始,各邊境軍區軍隊偵查機構、無線電情報部門、邊防軍、內務部隊及當地的加盟共和國內務部就多次報告德軍兵力的集中。

1941年2月,蘇聯駐德國大使館陸續接收了一批投誠德國人,他們帶來了一些印刷中的德國文件,其中包含了軍用蘇聯地圖、俄語喊話手冊等。

1941年4月中旬,蘇聯駐德佔布拉格的情報機構發來情報,稱德國將在6月進攻蘇聯。

1941年5月5日,理查德·佐爾格發報,稱德國將在6月份進攻蘇聯。

1941年5月15日,理查德·佐爾格再次發報,提供了準確的行動日期:6月22日,以及德國三個集團軍群的情報。

為佐爾格建立的一座紀念碑——「觀察一切,懷疑一切。」

眾多雜亂的情報來源同樣給蘇聯情報機構自己造成了麻煩——單單就開戰日期一個問題,近百份類似報告中,就有幾十個不同版本,包括但不限於:

1941年3月開戰

1941年4月開戰

1941年5月15日開戰(「巴巴羅莎」確定日期,後取消)

1941年6月15日開戰(「巴巴羅莎」確定日期,後取消)

1941年6月中旬開戰(前提是英德「和解」)

1 9 4 1 年

6 月 2 2

大 凶

1942年春季

1942年夏季

而在整個1941年上半年,蘇軍各邊境軍區及邊防軍通過抵近偵察,無線電竊聽,查明了自己對面德軍的師一級番號及數量。

布列斯特要塞和西部特別軍區方向觀察到:

德軍準備了火炮陣地,趕走了邊境居民並設立了軍醫院。

大量的木柴捆堆積在德軍出發陣地,很明顯是為了穿越蘇聯普里皮亞季沼澤準備的。

德軍在華沙及其頻繁的調動,特別是德軍千方百計去掩飾和偽裝這種調動。

從4月份開始,德國偵察機開始頻繁越過蘇聯國境。蘇聯邊防軍也開始抓到一些德國偷渡特務。

「根據一系列經過核實的情報,德國針對蘇聯的戰備工作最近以來,特別是從5月25日以來,進行的更為緊張」。

邊境也出現了逃亡蘇聯的德國人、波蘭人和羅馬尼亞人(畢竟是當時的燈塔國),帶來了德國準備戰爭的各種情報。

嚴陣以待的蘇聯內務部邊防軍,戰爭的火藥味已經愈發濃烈。

到了3-4月,緊張的氣氛已經蔓延至邊境的普通士兵和居民,士兵家書中對於即將到來的戰爭威脅憂心忡忡,而臨近國境線的居民已經出現混亂局勢,平民們開始囤積麵粉、燃料、火柴和食品,有條件的公職人員把配偶子女送到內地,大批的人口已經開始向東遷徙。

情報到齊了,接下來就是篩選與判斷的問題了。

作戰計劃和動員計劃規定的措施,只有根據政府的特別決定,才能付諸實施。而這個特別決定,直到1941年6月21日夜間才作出,而且沒有完全實現。

戰前最後幾個月里,領導機關沒有規定軍事威脅特別嚴重時期採取所應採取的一切必要措施。

這就自然而然產生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以斯大林為首的領導機關沒有完成由他批准的作戰計劃所規定的措施呢?

對於這些錯誤和失算,人們經常責怪斯大林。

當然,斯大林無疑是有錯誤的。

但不能離開客觀歷史進程和現象,不能離開一系列經濟和政治因素孤立地去看待錯誤的原因。

再沒有比這樣做更容易的了,那就是當一切結果都很清楚時,再來對事件發生以前的作法發表各種各樣的評論。

也再沒有比這樣做更困難的了,那就是在事件發生的那個歷史時刻,立即就對所有的問題,各種各樣的鬥爭,許許多多互相矛盾的意見、消息和事實作出正確的判斷。

——《回憶與思考》 Г?К?朱可夫

正如上文所述,各種各樣的情報來源提供了十幾個進攻日期,這就給蘇方的判斷造成了很大幹擾。

同時,蘇聯依然在疑慮,這些「真真假假」的情報中包含著德國或英國為挑起戰爭準備的假消息。

不過蘇聯作為一個初生伊始,就體會到了各帝國主義列強對其深刻敵意的國家。自列寧到斯大林兩代領導人,一直在努力地督促這個落後的農業國進行近乎瘋狂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不過這裡和本文主題沒什麼關係,先摁下不講。

面對咄咄逼人的德國威脅,仍然處於(或者換言之,不得已處於)和平狀態下的工農紅軍也在暗暗磨刀,在這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刻做著緊張的準備。

1941年1月開始,工農紅軍各級軍官的課程中的「外國軍隊研究」更換為「德國軍隊研究」。

1941年的軍官學員、軍士學員和空軍飛行員學員提前畢業。以彌補快速擴軍引發的軍士官缺口。

各級部隊為了彌補軍官缺口,也開辦了自己的軍士訓練班和少尉訓練班。

1941年5月,近30個師準備在保持高度隱蔽的狀態下,從蘇聯內地軍區調入邊境的西部、基輔兩個軍區。

新出廠的T-34和KV坦克、Yak、LaGG、MiG殲擊機和伊爾裝甲強擊機也開始配發,然而這些新式武器在德國入侵時,尚沒有訓練乘員,修理備件和燃料彈藥也很缺乏,兵器本身的數量也不多,從而未能改變開戰初期萎靡的戰局。

1941年4-6月,根據情報系統提供的幾個「進攻日期」,工農紅軍開始對邊境警戒系統進行檢查,各軍種也開始進行戰備檢查。(例如空軍的戰備檢查就在1941年6月1日)

1941年4月,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指示,要求各部隊要按照最嚴苛的戰鬥環境和野戰條件訓練士兵。然而1941年新兵的訓練普遍在5月份才開始,直到6月22日戰爭爆發當天,邊境上很多1941年新兵沒有武器、沒有軍裝、更沒有進行軍人宣誓!

然而這些夠嗎?

不夠!不夠!

上面我們說到,蘇聯正在內地往邊境上調遣部隊,然而時間根本不夠:

計劃規定,盧金將軍的部隊從6月15日到7月10日在基輔特別軍區境內集結完畢。

由於軍隊處於和平狀態,蘇軍各部隊都不滿員,各師部隊只有3000-8000人,相比之下德軍每師有1萬5千到1萬8千人。

裝備完好率極低(以坦克為例,只有27%的坦克可用)。

我們改建了工農紅軍,並開始用現代化的裝備武裝她,但目前還不能說是一支現代化的武裝力量,總體而言,她還是一支老化的軍隊。

不應該對你們隱瞞這點,不告訴你們,就等於欺騙你們。

——斯大林

邊境軍區的鐵路、公路、機場、通訊線路、邊境工事、部隊營房、隱蔽指揮部、木料、水泥、鋼筋......除了麻煩之外,什麼都不夠!

紅軍總參謀部雖三令五申,但永備工事安裝武器和作好戰鬥準備的進度,仍遲緩得令人不能容忍。」

國防人民委員命令;

1.軍區所有用於築壘地域的武器,應立即安裝到工事中,並使工事作好戰鬥準備。

2.如缺乏專用武器,應暫時(經過簡單改造)在射孔內安裝帶野戰槍架的機槍,可能時安裝火炮。

3.在對工事作戰鬥準備時,即使缺乏其他制式的設備,也必須安裝裝甲的金屬柵門。

4.對工事內武器應妥善保養,保持完好無損。

5.紅軍國防工程建築部部長應立即將在鋼筋混凝土工事內安裝暫用武器的技術指示下達到各軍區。

各軍區應於1941年4月25日前將所採取的措施報告紅軍總參謀部。

紅軍總參謀長大將Г·朱可夫(簽名)

紅軍總參謀部築壘地域處處長少將С·希利亞耶夫(簽名)」

道路和鐵路的情況更糟,被逼無奈的巴甫洛夫大將甚至請求斯大林取消蘇聯大中小學的暑假假期,將學生拉到軍隊中築路。

「我認為,西部戰場務必在1941年內準備完畢,要使建設工作拖延幾年之久是完全不可能的。」

——Д·Г·巴甫洛夫

東歐的自然環境使得泥土道路脆弱不堪,戰爭中泥濘的道路無時不刻都在給蘇軍添堵。

一如德軍推諉稱泥濘道路使他們輸掉莫斯科戰役,差勁的道路同樣是蘇軍在蘇芬戰爭第一階段攻勢失敗,以及輸掉1943年初哈爾科夫戰役的重要原因。不過俄國人似乎比德國將軍們要點臉,倒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水平不足,部隊不夠。

而在蘇德戰爭中,雙方部隊和補給的長距離調動一般都依靠鐵路來進行。

白俄羅斯西部和西烏克蘭的公路網情況很糟。

許多橋樑承受不住中型坦克和火炮的重量,鄉間道路需要徹底翻修。

各邊境鐵路區很難適應卸載大量部隊的要求。這一點可以從下列數字中得到證明。

德國人通往立陶宛邊境的鐵路,其通行能力為每晝夜220列火車,而我們通往東普魯士邊境的立陶宛鐵路,每晝夜只能通行84列火車。

白俄羅斯西部和西烏克蘭的情形也並不好些,這裡我們的鐵路線要比敵人的鐵路線少一半。

鐵道兵和建築部門在1941年內顯然不可能完成需要做的工作。

——Н·Ф·瓦杜丁

在戰前,蘇聯5個邊境軍區的陸軍空軍總計268萬人,而他們面對的德國及其僕從國軍隊有550萬人。

根據計算,波羅的海沿岸軍區、西部軍區、基輔軍區和敖德薩軍區的現有部隊,不足以抵抗德軍的突擊。

可出動的完好坦克及飛機也只有德軍的一半,更不用提這些坦克和技術裝備由於燃油耗盡與缺乏維修設備扔了一地。

更糟糕的是,很多蘇軍師都是1939-1941年間匆忙建立的,不僅員額不夠,武器裝備也很匱乏,而像這種師團足足有125個。

截止1941年春夏,德國軍隊總員額達到850萬人,另有數白萬的軍隊輔助組織和軍用勞工。

而蘇聯陸軍、空軍、海軍和防空軍只有420萬人,要特別注意的是,德國和芬蘭、羅馬尼亞、匈牙利只需要應對一個方向(對蘇聯),因此可以自由的集中優勢部隊,挑選突破口,掌握戰爭主動。

而蘇軍則要面臨三個至四個方向的威脅,蘇聯龐大的兵力和技術裝備要防備兩個居心叵測的鄰居:

高加索方向的土耳其

(土耳其人對面的蘇軍擁有70萬軍隊,3000門火炮,800-1000輛坦克,500架飛機)

遠東的日本

(日本人對面的蘇軍擁有120萬軍隊,15000門火炮,4000架飛機和2500輛坦克)。

相比之下,哪怕是1943-44年「三線作戰」的德國人,也不過將80-100萬軍隊,1000輛坦克放在西線與義大利。

固然,軍隊的種種問題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裝備去填補。不過由於國家也處於和平建設時期,工農業也需要大量勞動力與資源,除非國家轉入戰爭狀態,軍隊總動員。

1940年作戰計劃經過修改後於1941年付諸實施,其中規定,一旦遭到軍事威脅時必須:

——使全部武裝力量進入高度戰備狀態;

——立即在全國進行軍隊動員;

——根據動員計劃按戰時編製擴充軍隊;

——根據邊境軍區和統帥部計劃,將完成動員的軍隊集中和展開在西部邊境地區。

這樣,問題又來了。

我們應該都知道一戰是怎麼打起來的

——各列強宣布動員之後,要求對方撤銷動員令,未遂,即開打。

只有動員之後,軍隊才能徵召預備役人員和民間物資、車輛,把部隊填滿。

軍隊才能徵用和調派勞力,修築軍用基礎設施與工事。國家才可以將工農業轉入戰時狀態,對生產資料進行管控,在全國實施戰時配給制,將工業生產能力集中起來生產軍用裝備物資。

不過,一如硬幣有正反兩面,由於動員之後的國家能對其他和平狀態國家產生巨大的軍事優勢——以及威脅,「動員」這個詞兒也同「開戰」聯繫了起來,更有所謂「動員即宣戰」的說法。

(因此在蘇芬冬季戰爭前,芬蘭的秘密動員與宣傳戰使蘇聯看透芬蘭假談判的把戲,產生了搶在芬蘭動手之前,武力解決卡累利阿問題的決心。)

(不過芬蘭的秘密動員令其取得了對蘇聯列寧格勒軍區的均勢,這使得蘇軍在戰爭第一階段無法達成進攻所需的兵力數量優勢,從而受阻。)

(笑死,居然有人認為芬蘭很冤枉,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芬蘭人的「卡累利阿研究協會」、知不知道圖謀鯨吞整個科拉半島、兼并列寧格勒、愛沙尼亞的所謂「大芬蘭」?1939年高級別德國軍事代表團去芬蘭是看北極光的?更別忘了曼納海姆那個關於卡累利阿問題的著名宣言,卡累利阿一日不全歸芬蘭,蘇芬即為仇敵。有人居然稱蘇聯應該尊重舊蘇芬國境線?笑,曼納海姆這一幫自20年代以來可就沒尊重過。)

更不要提和平時期的動員對國家經濟造成的巨大衝擊和傷害。

「所有這些問題,斯大林都很清楚。不過我認為,目前國家無法給我們更多的東西。」

——С·К·鐵木辛哥

因此,此時蘇德兩方在兵員、武器上決定性的數量差距。

決定了蘇德戰爭中第一階段的發展,必將以德軍戰略進攻,蘇軍戰略防守——退卻作為主基調。

畢竟蘇聯從和平轉入戰爭狀態需要時間,龐大的戰爭機器發動需要時間。

至於使軍隊獲得戰鬥經驗——不僅需要時間,還要敵我雙方千萬計的鮮血和生命。

然而錯誤就是錯誤,戰前蘇聯高級軍政領導人也要擔負個人的責任。

「德國人都是些很不可愛的傢伙,你所犯的任何錯誤都有可能葬送性命。」

以後世諸葛亮的視角去看待,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當時的蘇軍完全有更多手段去增強軍隊戰鬥力。在開戰後許多指揮上的錯誤也葬送了大批官兵。

(巴甫洛夫)一個人的死固然是一個悲劇,然而因為他的錯誤而犧牲的萬千名紅軍戰士就只是一個統計數字嗎?

——斯大林

————————未完待續————————

雜記

其實這話應該這麼理解

蘇聯人把希特勒當成了一個思路清晰,邏輯縝密的德國人。

不過,希特勒他可是......奧地利人!而且是奧地利的落榜藝術生!

直到戰後,蘇聯人才悠悠的醒過神兒來——希特勒這個瘋子,居然想半年之內踏平俄國?

難怪沒有過冬準備呢。

諸如此類,還有——希特勒這個瘋子,連軍事挑釁都沒有,宣戰借口都不找就直接開打了?

怪不得開局就一波流呢。

不過也巧,德奧聯合軍事藝術團的瘋病達成了巴巴羅莎計劃第一階段的戰術突然性,可也促成了千年帝國的崩塌毀滅。

畢竟德國人將在6月22日開始,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出一廂情願的特點

——總是把自己想的太強,把對手想成又蠢又弱。

德國人認為,他們的軍隊是最理想的、最優秀的和戰無不勝的。

這是錯誤的,軍隊必須時刻學習,時刻完善。

任何產生了自滿情緒的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家都會遭遇不測之事,就像法國遭遇亡國之災一樣。

——約瑟夫·斯大林

1941年5月5日

————————————回應評論——————————————————

謝謝評論,這個思路也有一些蘇聯將軍提到過,例如他們要求把新組建部隊的組建地與集結地設在斯大林防線——第聶伯河一帶而不是將部隊一味向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前移。如果非要前移部隊,那最少也應該把冬季儲備物資留在那裡。

然而這個問題也凸顯出戰前蘇聯在軍事戰略規划上的矛盾之處:

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將在德國兵力優勢下處於一段相當長時間的防禦階段。

可他們的計劃是怎麼制定的呢?「一場正義的,進攻性的,無堅不摧的戰爭。」

戰爭爆發後也出現了這種情況,各方面軍在彙報阻擋了德國攻勢(雖然這完全是撒謊)後,最高統帥部隨即下令將機械化軍投入反擊,不僅要把德軍打回出發陣地,而且還要令其前出至德佔波蘭,消滅幾個德軍集團。

停一下,停一下,這劇本是不是串了......?


引用一個我轉過的貼

「蘇軍把德軍當成了一個可怕的對手,進行了嚴肅認真的準備。他們相信德軍也會這麼干,為此甚至導致了蘇軍總參謀部軍事情報局(即格魯烏,其情報滲透能力比克格勃還強)誤判了蘇德戰爭爆發的時間。格魯烏情報專家認為,德國要進攻蘇聯,不是幾個月能夠完成的,必須應對蘇聯冬季的嚴寒。為此,德軍要大量採購羊皮襖,這意味著有數百萬頭公綿羊被宰殺,大量超出日常需要的羊肉湧入歐洲市場,引起羊肉價格的大跳水。同時,德軍必須換用適合寒冷地區的特殊擦槍布以及在嚴寒地區使用的燃油。基於這樣的判斷,格魯烏密切注意歐洲各綿羊產區動向,收集整理各地公綿羊的數量、主要集散地和屠宰中心的情況,格魯烏局長葛利柯夫每天兩次聽取歐洲各地公綿羊的價格情況。蘇聯情報員還費盡千辛萬苦搜集德軍使用過的擦槍布,偷運大量煤油燈、煤油爐和打火機等物品。直到戰爭前夕,格魯烏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綿羊價格沒有異常波動,擦槍油和燃油的配方也沒有變化。基於上述情況,葛利柯夫雖然知道了德軍的大規模集結,甚至知道了德軍行動的代號,卻向政治局擔保德軍沒有做好開戰的準備。結果,10小時以後,德軍的全面進攻就開始了。希特勒根本沒有打算將對蘇戰爭拖到冬天。」

另外提一件事情,雖然無論是書籍還是影視劇都喜歡渲染「諜戰」,但在情報工作中間諜獲得的人工情報雜訊是非常大的,比如斯大林同志拿到的德國進攻蘇聯的時間據說有10個包括德軍原定的5月15日和後來的6月22人,相對而言還是電子情報更加精準。

關於大雷雨計劃嘛。。。。

斯大林大雷雨計劃是真的嗎? - 御風的回答


情報的研判,不是一條兩條就夠的

你是鐵木辛哥的話,你的秘書收到的德國要入侵蘇聯的情報少說幾百份,從41年元旦到9月,每一個日期都被傳說是進攻的日子,你怎麼辦?你怎麼就確定6月22日的那個是真的。

所以情報工作,拐了個彎又回來了,無數詹姆斯邦德和錢壯飛們,各種刀尖上舔血弄回來的情報,最終的研判,最終還要看大形勢。

蘇聯認為德國不會兩面開戰,沒事多找一個對手,《條約》剛簽呢,即便開打也在41年末

而且西方這種話在蘇聯眼裡是有私心的,故意炒作蘇德矛盾,好給英國減壓。

其中還有個插曲,41年5月10日,納粹副首赫斯,莫名其妙坐飛機去英國,然後當天德國停止轟炸,對西方不信任的蘇聯順理成章認為英德正在探討妥協,所以對於西方放出的消息覺得一定是坑自己的。這條各方面可以印證的信息,分量自然遠遠高於真假難辨的地下情報。結果赫斯這個神棍幹了什麼至今眾說紛紜,公開說法是赫斯帶著希特勒的親筆信和英國談停戰,一下灰機就被扣押至戰後。目前看這筆就是個傻屌,納粹送的這個大人頭最大的意義就是干擾了斯大林的判斷。

一個國家,千萬人口,這麼大體量想做什麼是肯定掩蓋不住的,除非讓對方相信這不可能。蘇聯最大的憑藉就是,一戰德國兩線作戰吃了大虧,批判戰略失誤的事後諸葛們的作品汗牛充棟,德國不會這麼蠢。然而德國真的就把戰略上的愚蠢,變現為戰術上的突然性,強行東線開戰。以至於駐蘇大使自己都不知道這事,跟蘇德不會開戰一樣在莫斯科談笑風生。

蘇聯研判失誤,也有自己原因,因為很多人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蘇聯當時的備戰已經在進行,然而還要半年才能完成,那麼多未到部隊和裝備,那麼多未修築的工事,這麼一個大爛攤子放在這,層層上報的情報報告,也不敢說的很堅決,含糊其辭的,說要當心西方挑唆的比比皆是。

蘇聯不願看到開戰,甚至到了前一晚有德國士官叛逃透露計劃,這個消息有幸一路到達蘇軍總參,朱可夫通過旁證認為是真的可能性極大,拉著鐵木辛格去見斯大林,斯大林的批示還是,一定要剋制,不要開第一槍。結果電報在電線里往前傳的路上,德國人的炮彈就來了。

蘇聯備戰未完成,蘇聯不樂見幫西方分鍋,蘇聯認為德國人兩線開戰蠢等等大的戰略態勢,最終壓過錢壯飛邦德們的努力。

至於仍在對立中的西方給蘇聯的警告,蘇聯自己人的報告都不信,他們的肯定當屁放了。

所以說有人說網特網上騙情報的我就不信,話說換你是敵人,你會覺得那麼個看著被激出來機密的人,是真為一點情緒跟自己飯碗過不去的可能性大,還是故意拿你尋開心的可能性大?每次看到那種要大家都注意保密不要多說的話我覺得很搞笑,這個時候難道不是擺開龍門陣口燦蓮花經天緯地的時候嗎?你敢信多少我就敢泄多少。


1,無效情報太多了,雙方都知道蘇德必有一戰,但關於具體的計劃無效情報太多。

2,蘇軍自身沒完成換裝和整編。

3,蘇軍覺得德軍應當準備更充分的情況下才發動進攻。

綜上所述,蘇軍在上述因素影響下覺得德軍應該在準備更充分(自己準備也更充分)的1942-43年發動對蘇聯的攻擊,而不是倉促在1941年開戰。現在我們都知道這個想法有一些一廂情願了。


幾種可能

1:蘇聯準備先下手為強

2:蘇聯對這種情報不信任

3:蘇軍傻缺到把所有部隊沿邊境排開防禦

個人覺得12兩點之中,是有可能的,第一點論述的不少,至於第二點

舉個栗子,情報這種東西,是要經過人的參考的

你看40年的法軍,都知道德軍A集團軍群的兵力部署情況,英法為什麼就不相信呢?

換你是斯大林,你會把它當成一種忠告,還是驅虎吞狼之計?

另外,邱胖子的回憶錄可信度不高


這個很好理解啊。就像大家都知道房價不會永遠漲下去,但是拐點在什麼時候呢?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 中國向美國通報了日軍要襲擊珍珠港的情報」

「在巴巴羅薩行動之前,中美英都向蘇聯提供了德軍即將進攻的情報」

也就是說 在德國 日本準備發起突然襲擊之前 全世界都差不多知道了 然後德國 日本居然不知道 而 蘇聯 美國 居然不相信

哈哈 哈哈


蘇聯在蘇德戰爭前沒有針對德國的襲擊做好準備,但針對對德作戰做了準備。

有人說蘇德戰爭之前斯大林毫無防備,這種論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事實上和這也差不多,在二戰爆發剛開始由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囧狀。但是對英作戰無限期的延長和新一輪的擴軍備戰讓所有歐洲人都感到了不對勁。德國的坦克數量進一步增加和大量部隊東進讓事態有點不對勁。我要從一下幾個方面來證明蘇軍在蘇德戰爭是有所準備的。重複一遍,是在蘇德戰爭有所準備,不是應對德軍的進攻有所準備。

1.
德國的準備

2.
蘇聯的準備

3.
外交上的交流

4.
其他國家的干預

德國的準備:41年德軍進攻法國,誰也沒能想到弱小的德國會爆發出這麼強大的戰鬥力。當時法國陸軍的實力在歐洲是排第一的。我認為這是謙虛,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有幾個能打仗?亞非拉國家都處於半殖民地殖民地狀態,美國全國上下都在奔小康,美國陸軍的數量還趕不上法國的軍官數量。所以說歐洲第一實際上就是在說:勞資世界第一。然後就被德國打臉了,法國戰敗後對英作戰出現了失利但主要是空軍的損失對陸軍的影響並不大。但德國的工廠仍在源源不斷的生產坦克和大炮,對飛機的補充都排在了二等,到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後德國空軍在英國作戰的損失都沒有完全的彌補回來。所以在重武器的準備上德國還是可以的。在後勤方面有這麼一句話:德國有一流的總參謀部,二流的後勤。但在巴巴羅薩計劃中有特例,希特勒對對蘇作戰有著神經質一樣的關注。即使是在南斯拉夫戰役中(我之後會講)希特勒仍然在關心對蘇作戰的軍隊士氣如何,彈藥是否充足,幾乎每一件事他都參與,他的頭銜也一直在變。有德國元首希特勒,三軍總司令希特勒,集團軍司令希特勒,師長希特勒,掃雷兵希特勒(在對列寧格勒的作戰做希特勒親自指導了如何用水雷封鎖港口)這麼細緻入微的討論不會存在冬季補給不足的情況。但是影響德軍冬季作戰的是運輸上出了毛病,由於鐵路蘇聯和歐洲歐國家不一致所以大批的冬裝滯留在華沙。由於缺少卡車,一些補給只能通過馬車運輸。所以不要把蘇德戰爭想像成是現代戰爭,真正完成機械化的就是那三十多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其餘的步兵師仍是依靠馬匹作為交通工具,相對比的是拿破崙對俄作戰,兩次戰爭相隔129年,所動用的馬匹數確不相上下。所以德國對蘇聯的戰爭中沒有做好準備。而且德國總參謀部沒人在意這一點。

蘇聯的準備:1939年蘇聯在的國境線上蘇聯人修建了防線,在外國的報紙上稱之為斯大林防線,對波蘭的戰爭之後蘇聯的國境線向西推進了400公里。並修築了新的防線—莫洛托夫防線。在蘇德戰爭之前並沒有修築完成,但我認為防線沒有修築完成的原因之一就有斯大林一直想主動發起對德國的進攻,但準備一直沒有完成。但蘇軍的準備過程的跨越性是蘇軍在蘇德戰爭初期吃虧的原因之一。表面上看來蘇聯西方面軍的部隊超過80萬,包含30餘個集團軍。但直到1941年級6月22日就位的軍隊數量不到50萬人。其中歸屬西方面軍的21集團軍和22集團軍才剛剛到達斯摩棱斯克,19 20集團軍停留在斯摩棱斯克。坦克已經被接收了,但燃料和補給還沒有就位。部署在比亞韋斯托克的前線機場沒有修建完成,千餘架新式飛機直接停放在跑道上。同樣缺乏燃油。如果按照標準完成了準備的話就會發現光是比亞韋斯托克就有著多麼強大的力量,無論是空中力量或坦克部隊都對德軍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準備還是非常的不充分,所以的德軍在準備欠佳的情況下在巴巴羅薩初期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外交上的交流:德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後英法開始向蘇聯尋求同盟的機會,蘇聯也釋放了善意,但英法愚蠢的表現使蘇聯人對英法充滿了敵意。德國人在之後與蘇聯人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也在一起瓜分了波蘭。所以我認為二戰不是納粹德國一家挑起來的,其中也有蘇聯的參與。1940年9月27日三國公約正式簽訂,標誌著軸心國德成立,但是1940年11月12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訪問德國,有建立四國公約的意向,但公約的內容是要求蘇聯放棄東歐國家的政治利益轉而向印度尋找出海口。老希很厲害啊,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 ,向印度尋找出海口意味著對英的宣戰。希特勒義憤填膺的向莫洛托夫宣傳英國已經被擊敗,但莫洛托夫不為所動,以克里米亞戰爭後俄羅斯人一直將大英帝國視為魔鬼,儘管人人都能看的出來大英帝國已經日落西山,但俄羅斯人對大英帝國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這也是為什麼斯大林踐行希特勒在擊敗英國前不會對蘇聯宣戰。邏輯上沒有錯,但他們沒想到老希會不顧一切的在兩條線上作戰。對於這次訪問英國報刊所評價的是:這兩個強盜分配不勻,而吵起來了。但這次訪問莫洛托夫也把蘇聯所想的全部暴露出來了,加上蘇聯在蘇德邊境的增兵,不難看出蘇聯對東歐的政治利益的渴望和決心。在外交的交流中蘇聯人也暴露出來了對戰爭是有所準備的,甚至可以說為了保衛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發動戰爭的決心。

其他國家的干預:幾乎所有國家都對德國即將發起的進攻向蘇聯發出了警告,德國的保密也做得忒差了。

1940年11月,一位反希特勒組織成員同莫洛托夫談話,他把希特勒1941年進攻蘇聯的計劃告訴了莫洛托夫。但莫洛托夫並不相信,沒有認真對待。

1941年1月,一份由美國FBI頭頭埃德加·胡佛核實後的文檔被發往莫斯科,其中包括最高機密的德國總參謀部計劃(也就是「巴巴羅薩」初稿)。

1941年3月5日,德國駐東京大使館工作人員理查德·佐爾格(德國共產黨員)給莫斯科發去電報:「9個由170個師組成的集團軍將於6月下旬不宣而戰,向邊境發起進攻……」

還有一個就是丘吉爾給斯大林寫信道:我從可靠渠道獲得獲得消息德國將駐羅馬尼亞的裝甲師調往波蘭,而當他們獲悉南斯拉夫發生革命時又取消了這一調動。想必閣下很容易明白這些事實的意義。

我一個一個來解釋這些警告有多不靠譜。第一個1940年11月正值莫洛托夫訪問德國,當時德國和蘇聯關係很緊密這份警告的意義並不大。第二個,美國一直是反共產主義的前鋒,美國和德國誰是敵人在蘇聯看來還不一定呢。第三個,因為第三國際的性質開始發生轉變,實質上蘇聯對其他國家的共產黨是保持的一種警戒的態度。這種情況在蘇德開戰後得到了緩解。最最不靠譜的是最後一個,丘吉爾的警告毫無意義,他試圖禍水東引的事還沒忘了,斯大林不可能相信丘吉爾這種含糊的警告。哪怕到了6月22號有德國士兵向蘇聯人告密時,斯大林第一反應是丘吉爾派來的間諜。所以蘇聯不可能德國在擊敗英國前對蘇宣戰,所以應對攻擊毫無準備,還在慢慢悠悠的準備進攻的事宜。

後記:1941年全歐洲就剩下幾個還有主權的國家,英國被壓在小島上瑟瑟發抖,西班牙傾向德國,義大利不想多說了,德國還依然的擴軍備戰,德國人總不能拿幾千輛坦克去非洲打仗吧。蘇聯是唯一的目標,也是德國的打的敵人,共產黨的國家。斯大林想到蘇德必定有一仗。只不過斯大林沒有計算好時間他想準備好對德發起進攻。沒想到德國人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提前發起進攻。所以蘇聯對德國有點作戰的準備,但沒有應對德國經過的準備。

哼 我不就不提大雷雨計劃 哼

最後我要說 我沒寫好這個,刪了很多內容就怕有人說我給納粹洗地。所以有什麼問題和我說,我一定改。勿噴。


參考資料:《巴格拉米揚元帥回憶錄》

首先題主認為蘇聯沒有做準備,這是錯誤的。

蘇聯人早就對德國人持警惕心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只是為了防止「反動派假手德日軍國主義消滅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換句話講,互不侵犯條約只是一個緩兵之計,蘇聯就一直在準備著與德國交戰的可能。

另外,蘇聯方面也早就收到預示著德軍即將進攻的情報。書中這樣寫到:「

還在早春時候,就開始收到情報,說德國人在邊界另一邊構築為數眾多的野戰機場,鋪設鐵路支線,還把無數土路直接延伸到我國國界。從4月起,德軍開始加緊調兵遣將。這是什麼意思呢?大演習嗎?但任何大小演習都有開頭和結尾,而德軍向邊界的調動卻沒完沒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增加。現在,每天有二百列左右滿載軍隊和軍用物資的軍列開到與烏克蘭接壤的邊境地區。

……

德國人在被佔領的波蘭領土上把所有和平居民都趕出了邊境地區。而且德軍各警備處已向波蘭地方當局發出警告:如果發生軍事行動,居民不得驚慌,否則就地處決。德國人在波蘭境內將所有民用醫療機構改成了軍隊

……德國人已開始在各處把邊防軍換成野戰軍了。在佩列梅什利和拉德姆諾以西地域邊界附近,他們集中了大量從農民那裡徵用的大車…………空軍司令員e·c·普圖欣將軍提請軍事委員會委員們注意法西斯飛機日益頻繁的越境。」

蘇聯收到的許多情報,都證明德軍將會進攻。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蘇聯在開戰之初處於劣勢呢?

首先,蘇聯武器裝備,人員,工具嚴重不足。

1)人員方面。1939-1940年蘇聯從預備役中徵召了十七萬四千名指揮員。各軍事學院的學員人數增加了一倍。僅1940年就創建了四十二所新軍校,用以培養陸、海軍指揮人員。軍校學員由三萬六千人劇增至十六萬八千人。全部軍校的訓練期限都由三年改成了兩年。與此同時,還組織了為數眾多的少尉訓練班。但是,指揮員人數依舊不足,僅基輔軍區就缺失指揮員及技術人員3萬餘人,到人員補充完整,已經是戰爭開始幾天前的事了。

2)坦克,飛機等武器裝備不足。到1940年初,蘇聯才成功研發並投產了t-34坦克。飛機也是相同的情況。於是基輔軍區最新式的飛機當時只佔飛機總數的百分之十五,坦克的情況也相似。更糟糕的是,蘇聯工業部門自從轉產新技術裝備後,急劇縮減了舊裝備的備件生產。所以,當舊裝備因加緊使用而損壞時,就沒有辦法修理。這導致戰爭頭幾個月舊式坦克和飛機損耗很大。

3)運輸工具少。基輔軍區「汽車和拖拉機只及應有數量的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就連國界旁的那些師也未裝備夠數。在絕大多數機械化軍中,被認為已經摩托化的步兵,卻只能徒步行進,而相當大一部分師和軍的炮兵,則由於缺乏牽引工具成了不可機動的炮兵了。」

4)許多機械化部隊剛剛組建,人員訓練水平不足(甚至無經驗),武器裝備數不足,連訓練所用器械都不足。

其次,由於受互不侵犯條約制約,蘇軍既無法大規模調動部隊,也無法進行偵察作業,更無法發動動員令以加大軍事生產。原本蘇軍前指已佔據有利地形,亦因為「防止刺激德軍」而後退。甚至戰爭開始後,蘇軍部隊依舊被下達「擊退」命令而非「擊潰」:調集部隊也被限制在深夜進行。

另外,蘇軍的戰略思想重進攻輕防禦。原本蘇軍計劃在抵禦第一輪進攻後就發起反攻,所以蘇軍用於抵禦敵軍部隊過少,以至暫時無力反攻。

最後,蘇軍通訊系統過於暴露,在第一輪進攻中德軍就已經破壞蘇軍通訊系統,致使蘇軍指揮部與各部隊失去聯繫,只能以飛機及徒步方式收集情報,導致情報不準確,不及時,指揮部出現誤判。甚至出現了防禦無力卻依舊被要求進攻的情況。


就是不相信, 蘇軍自己的情報系統收集了一年來羊毛市場的變動情況,發現德軍沒有採購棉衣,以此作為德軍不打算進攻蘇聯的依據


如果你是一位提供情報的間諜,你覺得這麼準確無誤的情報你竟然不信——這很自然

如果你是一個天天看四處傳來情報的情報分析人員,或者是手下有一堆情報分析人員的高級情報官員,每天看幾十上百份德國進攻蘇聯可能的資料分析,你就不會這麼想了。

另外就是,邱吉爾的二戰回憶錄……咋說呢

不敢說不可信,但是吧,比咱站隊要站得漂亮得多……

另外感興趣的話題主可以研究下大雷雨計劃是否真的存在┑( ̄Д  ̄)┍

==========================================================================

即使有了準確情報,以蘇聯幾百萬的軍隊數量,也不可能摁下滑鼠就完成戰備

另外,任何情報分析都離不開當時的國際環境

我覺得大家仔細看看二戰時期整個世界是什麼樣子比較好。

比方說,寫這個二戰回憶錄的丘吉爾同學,在他領導下的英聯邦是什麼樣的情況,他本人的政治思想是什麼(比方看這本書就知道,為啥斯大林不願意信他)。

不了解二戰前後各國的基本情況就無法了解每個看上去令人匪夷所思的決策是因何做出的,也就更不了解,為什麼在那個時代法西斯主義如此盛行,為什麼很多國家都有一股不小的共產主義運動在如火如荼的展開。

二戰不僅僅是歐洲的二戰亞洲的二戰太平洋的二戰

它是對一戰戰後利益分配和秩序的挑戰,更是一場深刻的意識形態戰爭。

所以對所謂的英國情報,斯大林為什麼要信?

==========================================================================

又忘了說了,大雷雨計劃是個坑,別輕易帶著結論跳進去。

二戰前美國有一地作戰計劃,登陸英國啊,轟炸加拿大啊,對日本先動手啊,干翻蘇聯啊……反正寫策劃案嘛,又不是真帶人去┑( ̄Д  ̄)┍大家看看就好,有興趣研究的一定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別被別人牽著走。


蘇聯沒備戰?你在逗我嗎?我想說蘇聯備戰了,絕對備戰了。

蘇德自瓜分波蘭後,早就心懷鬼胎,開始備戰了。舉個例子:瓜分波蘭後,蘇德進行軍事技術交流,德國給蘇聯參觀了大量的軍事裝備,但是最新的半履帶車沒給蘇聯看,只給看了一些老舊型號。蘇聯參觀完3號、4號坦克後,絕對不相信這是德國最新的坦克的技術。因為蘇聯沒把KV-1、T-34給德國參觀。蘇德這兩個好兄弟可是在一戰後同穿一條褲子的,德國最初的裝甲力量也是在蘇聯領土上訓練出來的。

如果這還不能說明問題,那就套用一句死不悔改的納粹老兵的話「如果斯大林沒有備戰,那我們在三個月內擊潰的150萬軍隊是誰的,是誰把軍隊放到邊境線上的。」


不是不相信,德蘇之間必有一戰,這是誰都知道的,不可否認的是斯大林在開戰前的6月21日已經得知進攻時間,雖然為時已晚。

這裡援引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中《諜報戰》有一段台詞:

1941年6月21日,莫斯科。一列從柏林始發的特快列車抵達莫斯科白俄羅斯火車站,蘇聯駐德使館海軍武官米哈伊爾·沃龍佐夫走出車廂冰握緊了手中的公文包。兩天前,蘇聯最高統帥部的一份急電將武官召回莫斯科。為了充分利用這次機會,他帶上了近來收到的所有報告和文件。這是他的「護衛隊」,一名外交委員會官員和兩名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官員。一輛汽車正在車站旁等候他們。沃龍佐夫在左右兩名護衛的陪同下坐在車的後排。離開柏林後,他第一次鬆了一口氣,現在有人替他關心「貨物」的安全。司機在斯巴斯基鐘塔門口停了下來,10分鐘後沃龍佐夫走進了斯大林的辦公室,他從柏林帶回的文件中最重要的是他從瑞典海軍武官處獲得的複印件,這份文件名為為避免與蘇軍交戰時誤傷瑞典船隻與飛機,自1941年6月22起柏林對瑞典在波羅的海航線的官方調查

可見在戰爭爆發的前夜蘇聯已經獲悉了德軍進攻時間

關於佐爾格,雖然最後他準確得知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準確時間,但是他之前提供的時間點分別是播種季節結束,五月底,六月下旬,六月底。所以時間點之前也是混淆的,並且沒有旁邊情報的印證,當時各種情報混淆有些情報甚至連開戰不開戰都不清楚。

當然還有來自中共特工閻寶航的情報。

6月21日晚有德軍士兵先越過邊境向德軍投降,他直接報告了德軍6月22日黎明越過邊境,並且駐德大使館人員也印證戰爭48小時爆發。

關於斯大林之前為什麼不相信

1.斯大林自己的原因,應該是主要的,更何況當時國際局勢讓斯大林不能輕信。

2.蘇聯戰前情報工作混亂,嚴重分析不足,消息沒有互相印證,並且互相矛盾,有價值的數據全部都在無關緊要海量信息下。所以蘇聯對自己的情報都不覺得怎麼可信

蘇聯的情報系統分析判斷不足也是主因之一。

但是斯大林也根本沒有無動於衷,很早以前,蘇軍就知道德軍集結,早在6月初,實際上斯大林早已經將軍隊開往西部,但是蘇軍訓練準備不足最後吃了大虧。但是斯大林本人也沒有相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看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這些人的回憶錄,蘇聯不是不相信,而是情報過多已經被搞的神經緊張兮兮了。蘇德開戰其實已經板上釘釘,只是德國準備完成的更早先下手為強了。


倖存者偏差,對如此,對消息也是如此! 那些事後被證實子虛烏有的消息何止百十倍,都淹沒在時光的洪流中了。


實際上戰術上來說蘇軍只有西方面軍完全沒有做好開戰準備,戰略上則是客觀的準備還沒做好(差個半年-1年左右至少硬體還能應付過去)+總體的情報失策。

實際上那麼大規模的集結蘇軍也不是看不出來,西南方面軍就在沒命令下做出了一定的戰術行動,包括一定規模的破壞橋樑和集結。

還有,就算有準備,以蘇軍當時的情況來說,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突襲的突然性即使很高,以蘇聯的幅員看也不可能保持3個月以上,搞得好像基輔集結了那麼多士兵和技術裝備,就沒被德國幹掉一樣,這不是什麼「突然」的問題。德軍的攻勢真停下來都還是兩年之後的事情。


回頭看和往前看的難度不是一個數量級別

情報不是記敘文,6w要素個個齊全,往往是道聽途說隻言片語。對於情報分析人員來說,如何把真正的信息從無邊無際的噪音中提取出來,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必須從來源可靠性,公開背景材料來對情報作一個全面分析。即使能夠彙編形成一份情報,到了決策層是否相信也是大問題,因為代價實在太大了,有時候相信面臨的風險,比真的風險還大。不要老看準確信息,烏龍也是很多的。

對一個大勢判斷是不難的,樓上說的,格魯烏很早就有了基本判斷了。但是,對於具體何時開戰,這個需要軍事情報局戰場偵察才能知道,往往提前量很小。原因很簡單,作戰決定由最高層下,軍事一線拿到命令也會嚴格控制知秘範圍,真正能夠通過戰場偵察,通常是抓俘虜審問,那都是12小時內了。

那種說提前很多就預測準的,和預測地震差不多,全靠狗屎運和事後諸葛亮。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英法為了推動德國進攻蘇聯而採取的綏靖政策不但滅亡了波蘭,而且滅亡了法國。

您說好不容易等到德國進攻蘇聯,丘吉爾會這麼傻的告訴蘇聯人準備嗎?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蘇聯被閃擊那一下真是傷筋斷骨啊 然而why?

為何蘇聯要把大部分兵力陳列在沿線上?

還是那句話 羅斯福給的好處已經打動斯大林了 只是希特勒動手比斯大林早而已

甚至有這種可能 海獅計劃——丘吉爾被迫與羅斯福一起加大蘇俄參戰的籌碼——斯大林開始準備——德國開始掉過頭準備巴巴羅薩並先於俄國動手


開上帝視角的總覺得所有人都不如我聰明


推薦閱讀:

軸心國怎樣才能打贏二戰?
推薦些以二戰軸心國勝利為前提的架空歷史/科幻作品?
如何評價法國「貝亞恩」號航空母艦?
平型關大捷日本損失多少?
為什麼在南京很少有反日遊行?

TAG:歷史 | 軍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