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漢語思維?

經常聽到「英語思維」,我想了解一下,對於那些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來說,在看到漢字的時候,是否會主動或者下意識地翻譯成母語?假如存在「漢語思維」,那麼跟「英語思維」有何不同?


講道理我念了這麼多年物理書從沒有遇到漢語不適合科學記載的情況——有也是大家懶得翻譯成中文吧。


漢語這類語言叫做意合語言,英語這類叫做形合語言。

前者更注重表達時意群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不過理解時經常和語境也強相關;後者更注重表達時意群之間的外在連詞構成的邏輯,不過表達相應也繁瑣些。

這種語言習慣的差異,必然會導致思維差異。

ps:意合語言在信息爆炸時代也有優勢的,不覺得同樣一篇文章,英文的長度是中文的兩三倍嗎?

我也是語言學外行,大致說一下自己的淺見。

—————分割線—————

經評論區提醒,我再補充一點語言習慣導致的思維差異影響因素。

貌似是很多形合語言的字詞直接包含了它的讀音,很多意合語言的字詞直接包含了它的意思。

比如pork、beef,你看到了可以知道它怎麼讀,但不看解釋就不知道意思;豬肉、牛肉,你看到了就算不知道豬、牛是什麼,但至少知道它可能是動物的肉,但就是不知道讀音。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其實這也是意合語言在信息爆炸時代的優勢,你想啊,看到沒見過的詞,也能十有八九知道意思,英語不敢想像,大部分都得老老實實查解釋。


清末、民國,建國初期那段時間轟轟烈烈的廢除漢字運動,一大理由就是漢語表述不精確沒法做科學語言,發展科學不行所以要廢除,

還有其他理由如漢字難寫增加文盲率,漢字輸不進電腦(80年代了已經)等等,就算現在都還有人推廣這種思潮。

其實都是謬論,廢除漢字思想的流行僅僅是中國近代黑暗的一百年被列強侮辱和損害後自信喪失淪為洋奴的一種表現,在他們看來,連外國的月亮都比中國的大比中國的圓,這種思想可悲又可憐。

拉丁語系語言系統性,邏輯性較強,能夠細緻入微的描述事物,是一種科學語言。

漢語的抽象性更高,描述不講具體,更傾向於高度抽象概括和意境化描述。

你說漢語表述不精確所以低級,我還說英語表述太精確所以低級呢。

周口店北京人博物館有個牌子寫著,人類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是抽象能力的高低。

抽象,是比具象更高一級的思維模式。

所以漢語不適合精確描述事物,不適合寫學術論文。

但漢語更適合藝術和審美,適合寫詩,適合比科學更高一層的哲學和思想描述,適合體察萬物之道。


每一個語言體系對於母語者來說必然會形成一個慣性的思維,這是必然而且終身的


漢語是將文字作為中轉儲存,比如刻舟求劍裡面儲存了龐大故事對象和函數方法。程序員只要調用刻舟求劍到其他地方即可。中國人大腦中儲存了很多這樣的中轉欄位,別小看了這些欄位,這些欄位構成了我們群體之間獨特的信息傳遞方式:你懂的。這種精神傳遞往往眼神傳遞就可以完成還要說話?如此進化,是不是我們可以進化成精神交流?

所以漢語中的每個字每個符號每個成語每條詩句包含的信息龐大實在件過癮的事情。讀懂和記住這些信息對人腦和毅力絕對是考驗。還記得小時候背古詩詞古文嗎?很痛苦對吧,但是裡面的信息依然記得。

漢語作為儲存性質語言,在信息時代不但不能丟棄,反而要發揚,如此喜大普奔的好東西大家一定要珍惜。

人類當初發明文字是為了記事,和讀取記事。說白了就是存儲和讀取。漢字作為精鍊的存儲和讀取手段,對讀取人的智力和毅力要求相對較高,所以在古代普及有難度,但是也是主動排除智力低毅力差的人排除,漢語的普及其實就是一場優勝略汰。

去漢字運動的國家不但文化迷失,精神分裂,國格變形,還會造成文化的快餐現象,我想舉例,算了,你懂的。

漢字是進化的,從甲骨金文隸書到繁體簡體,朝代在變,文字在變,但是總體形象不變,最為重要的是,依然具備簡形重意。不管你是C語言還是C++還是lua語言,核心思想還是面相對象。

計算機語言和漢語都是極其精鍊的語言,外國人花了幾千年今天才發現語言可以如此精鍊。你有什麼理由放棄漢語。

漢語的未來。漢語真的不能編程?你真的明白每個漢語對象?能不能把漢語基礎字,詞語,成語組成基庫類,然後模擬複雜的AI?這個工程估計堪比四庫全書,永樂大典

因為漢語具有沉重的歷史信息,在面對科幻,科學等未來性質的東西時顯得有些阻塞。未來的對象具有很強的延展性,漢語對於延展和未知的存儲和讀取不太給力,甚至很突兀,解決的最好辦法是。。。你懂的


個人拙見

漢語思維或者英語思維這樣的說法比較抽象,語言脫離不開文化,而文化的表達也是多元化的,同一種文化的各種表達是具有同一性的。那麼拿比較直觀的繪畫來比較,中國的水墨畫和傳統西方油畫的比較。明顯能看出一個是講究意,要留白。一個是講究形,要栩栩如生像真的一樣。

讀英文翻譯作品的時候,就發現它們的行文有那麼多的形容詞,描述一件事一個人常常看到類似這樣的句子,「啊,但願我的心臟爆裂了吧!為了逃避那緊追著我的殘酷通緝令,我們大家都貪戀生活的甜蜜…」(正好手邊有本莎士比亞全集隨便搬了一句)

漢語追求簡練的表達,所以我們有那麼多的成語,四個字背後可能壓縮的一段長長的故事,聞雞起舞,愚公移山…四個字能描述的景緻遼闊和宏大,萬紫千紅,山清水秀…古詩詞更是把意境做的了極致。拿最淺顯最入門的兒童必背詩舉例「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閉上眼回想你的腦海里有沒有畫面,有沒有窗前的明月,皎潔柔和的月光,看到婆娑地月影有沒有一點點想起故鄉,想到家人。

對,這就是漢語思維。


我記得我的老師說過 英語比較注重句子完整的結構。漢語相對來講更注重意思的完整。(在一句話里)。另外可能語法結構不同,在閱讀時候先找的點也不一樣。譬如漢語習慣先找時間地點,而英語習慣把這些放在後面。


個人看法,抖個機靈啊。

看日本動漫的時候,主角老是裝逼呼呼的說「瓦塔西瓦什麼什麼加奈」,翻譯成中文就是「我否定什麼什麼」。日文里先把事情說了,然後加個「奈」表示否定,中文先表達否定,然後說事情。

俺覺得啊,在一些反對的事情上,日文先把反對的事情「默念」出來,然後加個後置否定,這種處理方式,會在潛意識中對本來否定的事情有某種認同感。所以俺覺得,很多日本文化中「矛盾」的行為跟這種語言上的處理方式不無關係。

不知道算不算跑題啊。


漢語思維不一定是語法,也可以是語音。

以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話音為美,就是一種漢語思維。

腦補聲音:沿著漫漫長征的英雄足跡,披著巍巍太行的烽火硝煙,穿過戰爭與和平的崢嶸歲月,肩負著新世紀新階段的光榮使命,受閱部隊昂首闊步地走來。

相比,英語因為音節比較多,沒有這種感覺。


沒有漢語思維,哪來的Chinglish。


@風塵

這個算「嗨,你好」嗎?

或者純屬Chinglish?


我覺得中文最精妙的地方就是【別把話說死】【說話留餘地】


嗨,你好。

中國人很常用,然而美國人就懵逼了,無法翻譯。

文不對題


哈哈哈 漢譯英課程的時候 ?個單元有提過這個概念


推薦閱讀:

刷題想要做到bug free要培養怎樣的思維?
如何反駁 你沒有XXXX過,沒資格評論XXXX?
如何鍛煉自己的大腦?
「田忌賽馬」的戰略可以用博弈論解釋嗎?
列數男女在思維上的差異?

TAG:語言 | 英語 | 漢語 | 英語學習 | 思維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