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學過醫的人,看了一些病症的特徵後會發現自己都符合,但醫生卻不會在意?
是因為普通人(非醫學專業出身)對病症的描述有誤解還是因為什麼原因?
謝邀
我又想放我自己畫的圖了,雖然不是太準確。
我想問的是,如果你現在發熱了,你覺得最可能是什麼病?
我先不猜你想的答案,免得有的人不好意思承認被我猜到了。
發熱是癥狀,就像「流涕、鼻塞、咳嗽、咳痰」等等這些癥狀一樣,人們只能感知癥狀,將癥狀對應到疾病,那是一項屬於醫生的工作,叫診斷。
僅就發熱而言,可能對應上百條診斷,所以醫生在接診病人時,需要挖掘更多的信息,比如「20歲男性,無肝炎結核傷寒病史,無手術史、輸血史、無冶遊史,既往體健,本次發病前4天與上感患者有接觸。本次癥狀為發熱、咳嗽、咳痰、乏力,自服某某葯治療,未見明顯緩解,查外周靜脈血白細胞不高,中性粒細胞比例不高,淋巴細胞比例稍高,PCT正常……」
以上種種種種,最後對應到一個診斷:上呼吸道感染。所以為什麼要做檢查,為什麼有的人「只是感個冒」,也要做檢查。拜託,感冒是感覺不到的,你感覺到的只是癥狀。
=================================上面好像偏題了,所以我們說,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組特徵,包括但不限於:(1)發熱;
(2)頭痛;(3)鼻塞、流涕、打噴嚏;(4)咳嗽、咳痰、咽痛;(5)乏力、嗜睡;(6)周身酸痛;(7)外周靜脈血白細胞總數不高或略低,中性粒細胞比例不高,淋巴細胞比例正常或稍高;(8)PCT正常;(9)發病前3-7天可與上感患者有接觸(因為該病原空氣接觸即可傳播,比如在公交車上、教室里等等接觸過都有可能,有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有么有接觸過);(10)…………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我今天有點打噴嚏,是不是感冒了?
當然有可能。不過也有可能,我只是嗅到了胡椒粉而已、所以,一種疾病,往往都有若干組癥狀或特徵,我們符合其中的一種特徵,什麼問題也說明不了,那可能代表著幾百種疾病,也或者只是我們接觸了一個洋蔥或者一根狗毛而產生的現象。
================================
其實醫生才不是你想的那樣,不會把癥狀往自己身上套,很多醫生都有點疑病的,而且他們還會往最嚴重的那個方向去疑,你之所以不認為他們疑病,只是因為:疑多了,就成老油條了,覺得反正人隨時都可能得各種怪病一命嗚呼,與其擔心明天,還不如把今天過好。謝邀。高票回答已經說得很到位了。
在才開始學習診斷學和內科外科的時候,醫學生們也是學到哪一章就覺得自己得了哪種系統的疾病,畢竟很多疾病的癥狀並不具有特異性,很多常見的癥狀也並沒有特別具體的指向性(所以某種特定疾病在描述癥狀的時候會有很多定語),很容易套在自己身上。比如說乏力,前一天晚上沒睡好,會覺得睏倦乏力,這應該算是生理變化,正常人都會這樣的;惡性腫瘤病人因為慢性消耗也會覺得乏力,這是病理變化。因此「乏力」既可以是正常反應,也可以是異常信號,這樣的癥狀就不具有特異性,因此也特別容易讓人對自己的身體情況判斷錯誤。再舉個例子,腹痛——在我學醫之前,覺得肚子疼就是腸胃炎嘛,拉幾次肚子,吃得清淡一點,過兩天就好了。在學醫之後發現,腹痛還可以是膽管炎,可以是闌尾炎,可以是胰腺炎,可以是腸梗阻——這些都是消化系統疾病,可以理解。不僅如此,腹痛還可以是宮外孕,可以是腸系膜血栓栓塞性疾病,可以是腹主動脈夾層撕裂,甚至可以是心梗,這些都是其他系統的疾病,而且都是會死人的!出於對自己生命的愛惜,在那段時間每次腹痛都想把相關的指標都查一遍,特別害怕自己是罕見病急危重病,所以特別容易把各種急危重病的臨床癥狀往自己身上套,並且選擇性忽視那些並不符合的癥狀——生病哪有按教科書生的,有幾條癥狀不符合也很正常啊——當時抱著這樣的心態,真的是覺得自己得了好多病。為什麼到醫生的階段反而淡然了呢?
首先是學會了鑒別診斷,知道了具有某個特定癥狀的疾病之間的區別,同時也知道了這些疾病的典型癥狀,再結合基本的輔助檢查就可以基本明確診斷思路了。比如手術後患者說自己沒力氣,我首先會考慮電解質有沒有紊亂,血鉀血鈣異常可能會有這個表現,並且高鉀和低鉀都可能致死——抽一管血,看了看發現電解質沒問題,那可以先鬆口氣,基本可以再觀察一下,畢竟大多數手術後的患者都會因為麻醉、體力下降、甚至心理因素導致自己覺得沒力氣。在這個過程中,我就抽了一管血,也沒給什麼處理,看起來似乎並不在意,其實我已經在患者看不到的時候排除了最危險的情況。另外,有了一定臨床經驗之後,結合患者的基本情況知道出現哪些癥狀需要立即處理,哪些癥狀可以繼續觀察。比如說,雖然平時我會時不時會腿疼(運動過量會肌肉酸痛,有時候莫名其妙地會有肌肉痙攣),但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一般休息一下就好了。但是腫瘤術後的患者腿疼,就要當心下肢深靜脈血栓了,患者和我的很大區別在於,他是有這個疾病的高危因素的(理論上來說,高危因素越多,越有可能罹患這種疾病)——腫瘤本身造成的血液高凝狀態、長期卧床、大手術、年齡較大等等,因此我會更傾向於考慮下肢深靜脈血栓,而這個病也是可能致命的,我需要立即處理。不同的人,不同的基本情況,危險因素就會不一樣,患某種特定疾病的概率也會不一樣,所以即使是同樣的癥狀,我的處理方式也會有差別。最後,患者關注的往往是自己的強烈的負面感受,比如說術後疼痛,疼痛越劇烈,患者越覺得自己情況緊急,越容易覺得醫生怎麼還不關注我怎麼還不處理。但醫學有時候就是反直覺的。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在找到病因之前,不主張鎮痛治療,因為疼痛是人體傳遞出的一種信號,不適當的鎮痛可能會掩蓋病情,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另外,其實對於術後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我們特別害怕他們用了鎮痛泵之後完全不痛,特別舒服——這可能提示了鎮痛過量,鑒於鎮痛泵中主要成分是嗎啡、芬太尼之類的強鎮痛葯,鎮痛過量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比如說呼吸抑制,這也是會致死的。因此我們認為比較滿意的術後鎮痛效果不是一點都不痛,而是有一點點痛但不影響正常活動(比如說咳嗽、翻身等等),這樣的觀點是絕大多數患者不知道的,因此容易產生誤解。其實,即使是現在,我在遇到不太了解的疾病的時候,依然會有那麼幾秒,覺得自己是不是患有這種疾病。因為他們不懂醫學的至高境界——「鑒別診斷」
俗稱大三綜合征。
竟然有人不知道大三綜合征?
診斷,病生,外科等隨著學習依次出現各個系統的自感不適,隨著學習進程考試壓力逐漸變大而恢復正常。。
我不相信你們學淋巴結查體的時候沒覺得自己腹股溝還是腋窩下是淋巴瘤需要做個活檢,我不相信你們學寄生蟲時候沒有懷疑過自己是不是大便性狀不對,甚至學完神經查體覺得自己共濟失調走路很怪異,看見皮膚上的黑點就覺得是黑色素瘤,偶爾拍個胸片覺得全特么是影。醫學僧表示每學一個病就懷疑自己得了那種病,並不以為然。
誰說不在意的。。。
學循環系統,我勒個去,怎麼覺得心律不齊!怎麼會漏了一拍!不會有梗阻吧!不會有夾層吧!
學消化系統,我勒個去,肚子痛不會是潰瘍吧,會不會惡變?肝區怎麼不舒服,這不是蜘蛛痣吧!唉,腸鳴音不對啊,咦,大便顏色怎麼這麼深,完了不知道哪裡出血了。。怎麼辦。。哦。。昨晚吃了豬血。。學泌尿系統,我勒個去,腰痛,有結石?尿里不會有血吧,不會有泡沫尿吧,慘了慘了。。怎麼半夜還起來上廁所,不會前列腺又出問題了吧,我還那麼年輕。。額。。喝酒喝多了。。balabala。。。總給老媽打電話(老媽在醫院工作),說等我放假回家要帶我檢查這檢查那。。老媽一開始還安撫我的情緒,後來都懶得理我了。。如今紮根骨科,有次上樓梯摔得好慘,脛骨結節那裡疼了半個多月,也就這樣了。。大概,習慣了吧。謝邀。
可以查看相關問題:醫學生學哪哪疼怎麼辦
你就會發現其實有醫學知識的也覺得自己符合啊!他們也很害怕啊!
疾病的臨床表現和體征就像恐怖片。
普通人偶爾看一下,覺得好可怕,好嚇人!
醫學生看的比較多,但是看的類型很多,每個類型涉獵卻不多,也會覺得好可怕,而且展現恐怖的方式之多套路之深超出想像,好害怕!
醫生們呢,因為專業的劃分,他們只看自己那一型的恐怖片,對於別的恐怖片漸漸就忽視了,所以多少有點麻木。加上後來他們甚至開始自己講解恐怖片解構恐怖片,那就沒那麼恐怖了。
上學的時候內科老師說原來教過一個學生就是
學什麼病就覺得自己得了什麼病一下課就問老師自己有什麼什麼癥狀是不是得了這個病?每門課的老師都認識這個學生,都覺得很無奈後來有一天下課,這個學生並沒有來問老師自己是不是得了今天學的病,老師微笑著問,你怎麼不來問了啊?他不好意思的嘟囔著,因為今天學的是婦產科…所以生病了一定不要百度啊!特別是覺得自己了解一點感覺百度能幫忙診斷的!
我上次長了凍瘡但是沒有明顯的疼和癢,一個學長熱心地翻了半天書,跟我說你恐怕是得了硬皮病!然後不斷建議我去做免疫檢查【微笑】後來我買了一個加熱滑鼠墊病就好了哈哈哈哈我能告訴你每次懷疑自己有什麼什麼病就出一身冷汗嗎?
誰說不在意的,我就很在意啊。作為一個頭頸腫瘤的放療科前醫生。前陣子發現喉結有點偏,最近有感冒聲音有點啞,緊張的我每天自己摸甲狀腺,頸淋巴結,最後忍不住去做了個增強ct好么。
我們學習生物學的時候,我懷疑自己有狂犬病、破傷風、血吸蟲、華支睾吸蟲、豬肉絛蟲、瘧疾、出血熱、癌症……我們生物老師表示:「害怕是好的,這也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動力。」
學醫的人也是這樣。我們醫學生圈子的一個普遍現象,學完寄生蟲就覺得自己身體里有蟲子在動,學完遺傳就感覺自己走遺傳病,學完病理就覺得自己是癌症早期,學完診斷就覺得日子不多了←_←我們已經儘力了,想吃點啥好的就買點啥吃吧。。。。。
謝邀
看大家的回答都很好,我添點不重複的看法。我認為這也算一種信息不對稱。
首先,是你訴說的癥狀和你的感覺並不是完全對應的。你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的癥狀濃縮在幾分鐘里可憐的幾句話里,有時候還詞不達意。其次,是醫生聽到的癥狀和他腦中對這些癥狀的理解也不是對應的。就像其他回答里說的那樣,單單發熱這兩個字在醫生的腦海中產生的信息量是無法估量的,我想起碼有半本內科書吧。再其次,人們對同一個段描述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你看疾病描述,統統都看,沒有主次章法,可能把一個次要的癥狀安到自己身上而診斷。而醫生看到一段描述,要想很多很多,綜合評價後才診斷。最後,是疾病對病人和醫生的權重不一樣。你只不過是他眾多病人中的一個,但卻是你自己的全部。所以重視程度不一樣產生的結果肯定也不一樣。我同意其他人的觀點,就不一一點贊了。學過醫的人都有一種疑病綜合征吧,就是學什疾病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得什麼疾病。學完了這一章好像就慢慢好了,然後學下一章時有感覺得了新的疾病。
其實因為很多疾病的早期癥狀都是非特異性的,幾乎都有疲勞、乏力、頭暈這種正常人都會有的感覺。所以。。。
毛遂自薦一下我的專欄,《醫學江湖》,看一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醫學江湖 - 知乎專欄
醫學過去、現在、未來,和那些不得不提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學了醫以後發現,你被別人拍一下有可能就會死,因為動脈瘤。你突然拉個屎就有可能撒手人寰,因為你有栓塞。你突然發現頸部有腫塊,你明天有可能就死了,因為你可能已經得了全身性膿毒敗血症。你有一天突然覺得胃痛了,你有可能已經胃癌晚期了。其實醫學生比你更有這種體會,只是看的多了,也就放的開了,與其擔心這擔心那,還不如好好生活。
我在學習消化系統疾病的時候,懷疑自己得了胃癌,抑鬱了好一段時間,晚上睡不著覺,還吃了地西泮。終於在考英語四級的那天,我去醫院做了胃鏡。現在想起來,真是弱智得要死。
我記得有一個說法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找到了真相,就會努力尋找一切可以證明它的線索。
五年前,應該還是在上初中,一次身上有幾個淋巴結腫起來,上百度搜「下頜淋巴結腫大,可以滑動」 「淋巴結局部多處腫大,無痛」
結果是大概十個網頁有八個說我得了癌症。胃癌,肝癌,白血病,還有說艾滋病的,基本都湊齊了。
鬱悶了好幾天,不斷回想自己一生的經歷,幸福,和遺憾,差點寫遺書了。
後來一次幹嘛去門診,我忘了,反正順便問醫生我還能活多久。
「你下次上火了不要亂扣,你上火鼻子里長泡被你扣感染了,要不要開點抗生素?」至今淋巴結還在,不過誰有功夫去管它。有病了就去找醫生,不好的東西你不要去看,對眼睛不好。因為要確診一種疾病是要多方面評估,根據癥狀,病史,查體,輔助檢查等等來多方面分析的,並不是有其中一種或幾種癥狀就能確定是什麼病噠~
因為我們知道得太少。
比方說我們知道病症 A 會有 癥狀 A" ,當我們一看到癥狀 A" 就會覺得是得到病症 A。
但對於一個專業醫生來說,他知道,除了病症 A 之外,還有病症 A、B、C、D、E……都會出現這樣的癥狀,根本就不能以癥狀 A" 來判斷是病症 A。不但如此,他看過無數病人的經驗告訴他,是病症 E 的可能性最大、最常見。
這種問題並不是僅僅出現在醫學,也普遍的出現在很多地方。
很多人看一件事情,想到一個解釋,就以為這是唯一的解釋,以為這就是答案+事情真相。但其實往往不是這個答案,真的不是。還有很多可能性,你根本沒有想過,或者你想過但覺得不可能。推薦閱讀:
※濱州醫學院的臨床醫學怎麼樣?
※肺淤血和左心衰兩者聯繫?
※為什麼班主任總是跟我們講學醫的好處?
※不做細菌培養的情況下醫生是怎麼使用抗生素的?
※請問各位大佬誰知道2017比較冷門的專業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