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拒絕『大洋怪』,中央提出建築『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八字方針」這一政策?
針對當前一些城市存在的建築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和文化傳承堪憂等現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築八字方針「適用、經濟、綠色、美觀」,防止片面追求建築外觀形象,強化公共建築和超限高層建築設計管理。鼓勵國內外建築設計企業充分競爭,培養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築師隊伍,倡導開展建築評論。
謝邀 @姬騰飛
這個問題是近些年建築圈早已探討無數次的問題了,習大大也不是第一次說「奇奇怪怪「的建築了,不過我想把這個問題展開到建築理論,歷史和本土建築師的生存現狀來詳細談一談。題主題中說到針對當前一些城市存在的建築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和文化傳承堪憂等現狀
這麼說大家可能不理解,我把這五個詞來分別轉化一下大家就都明白了
貪大——我們叫擴大城市化進程
媚洋——我們叫國際化設計求怪——我們叫地標性設計特色缺失——我們叫標準化生產/工廠化施工,或者叫模塊化設計文化傳承缺失——這個可不對,我們可有新中式/仿古建築,更早的我們可有大屋頂呢然而擋中央提出來的「適用、經濟、綠色、美觀」,也基本只是對2000年前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中的建築三原則「堅固,實用,美觀」三點的優化調整。
——————建築觀點的分割線————————————
在正式開始說題主問題之前,我要闡述一個觀點,就是什麼是一個好的建築?
我說說我的觀點,大家有不同可以來交流。1,我對一個建築的評價基本分三個等級,一個是不及格,一個是及格,一個是超過及格
先說及格線——一個建築能基本滿足其功能定位的功能使用需求,同時滿足技術(包含基本的節能措施),造價等多方面的需求,可以保證其設計使用年限的,就是一個及格的建築。
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這個建築就是不及格
如果達到了這個標準,同時更多的滿足了城市,文化,經濟,綠色,甚至於設計哲學等等其他更高層次的要求,才是好的,優秀的建築。
但要注意的是,首先你要達到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滿足使用需求,保證基本的使用年限。
2,當然還要注意的是,這個標準會隨著建築本身的重要性而進一步上浮及格線。
例如,你只是自己家蓋個房子,可能上文所說的及格線就可以了但如果是一個城市的博物館,體育場這種的,這個標準就不能僅僅是滿足功能使用需求了,要提高到與城市的協調,與文化的交融等等方面,因為其建築地位就決定了,這不能是一個「自得其樂」的建築。——————建築觀點的分割線————————————————
開始正文,說一說題主的問題,文件中所說的「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和文化傳承堪憂」其實包含多方面原因,我來分別談談。
1,,政府主導下的,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
還記得小時候自己出生的縣城到處張貼「招商引資」的海報,在以經濟利益為導向下,如何把城市打造的更加international(此處韓庚音樂響起)就成了所有城市執政者的首要問題。
如何更加國際化呢?大家看看自己所在城市,有多少個「托斯卡納小鎮」,有多少個「塞納河」,大家就知道有時候我們的處理問題的方法,是多麼簡單粗暴。2, 政府主導下的,以城鎮化為目的的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
國家總在提城鎮化,然而大多數人認為的城鎮化是擴大城市範圍,而更深層次的城鎮化卻是提高城市生活質量,這個質量不僅僅只是收入和生活配套,還有城市的街區環境的提升,城市的歷史文脈的保留改造等等等等,不幸的是,大多數的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3,社會新貴階層的崛起,伴隨的文化不自信,以及對更高精神文化的需求。
就像當年歐洲工業革命後,新興的社會資本家階層打破了原有貴族集團對高級精神文化物質的壟斷一樣。
當年的西方建築界曾經風風火火的搞了了不少如折衷主義,復古思潮,以及新藝術運動等的建築思潮運動。其實不負責任的很表象的來說,這些都是對古典主義的改造,改良,或者更直接點說就是山寨。
新興的資本家團體大都不是原有的貴族階層,大都也沒有受到純正的古典教育,所以他們只見過之前的古典建築,再加上自己對古典建築的理解——建築師為了迎合一定程度的甲方需求自然也要對其予以表現,就逐步形成了那個年代獨特的建築形式。
中國當今也一樣,甚至更甚,因為中國從嚴格意義來說,是沒有西方藝術傳承的。包括現代主義建築在內,都是舶來品。同時由於當年鄧小平的「甭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耗子就是好貓」導致很多新貴階層也沒有接受到更高層次的文化教育,然而很多甲方經常在旅歐或者旅美過後,就認為那才是符合自己貴族形態的精神文化,同時也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就是為了裝bility)
4,社會不習慣為隱性消費買單,導致建築師話語權的微弱。
就像中國現在依舊沒有培養起來正版意識一樣,我們不習慣為歌曲買單,不習慣為單機遊戲買單,好在我們逐步開始為電影票買單了。
中國人的內心一直認為買實物是消費,而買設計不是消費。就我工作的這些年,已經有無數甲方表示過「你們設計多簡單,畫幾筆就出來了」而我想說的是,你看到建築師最後的設計成果,殊不知為了這個成果,我們要有無數想法,無數嘗試,最終分析比對思考,才最終得到了這個業主最終所說的的「畫幾筆就出來了」的方案。這種業態共識下,又由於傳統的「誰有錢誰是爺」的心理,導致建築師話語權微弱,在城市建設上,就算建築師知道業主某些做法是錯誤的,也然並卵。
5,房地產業的暴利發展,大量不合格的甲方和建築師的湧入
商人逐利,建築設計單位和甲方說到底都是商人,逐利的心理讓很多本沒能力和資歷的人或企業湧入,導致了更多劣質建築的產生。
6,歷史因素導致的傳統文化失傳以及媚洋心理。
論壇上長有人探討「崖山之後再無中華」,暫時將蒙滿統治下的中國是不是中華放到一邊,單從建築上來說,綿延至清朝的建造傳統早已失傳,雖然有梁先生林先生以及營造學社當年的奔走呼喊,但文化斷絕的大勢是無法讓建築幸免於難的。
與此同時,當年西方鐵船堅炮打破了中國的大門,天朝上國的中國人第一次知道了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媚洋情緒自此發軔,從此變一發不可收拾,我們從開始懷疑當年的政治制度開始,逐步懷疑了自己的文化,緊接著那個民國中要取締中文改用羅馬字母的事件是個笑話,但笑後卻是文化的哭泣! 這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所有國民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7,媚洋心理,成為國外實驗建築師的練兵場,本土建築師發力不足
其實大家評價的國外建築師中,扎嬸子和老庫首當其衝,嬸子的廣州歌劇院有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體驗,而老庫的CCTV大褲衩更是被罵的體無完膚,不過罵歸罵,說起來中國本土又會有幾個可以參與國際競爭的大師。
除了幾年前的王澍獲普利茲克獎,中國真正本土產生的國際大師並不多,相反,島國日本卻幾年來經常普獎連坐。對於破壞中國城市風貌(話說現在該破壞的也破壞了,基本也不剩啥了)的建築我們要批判,但更多的是要提高本土設計的水平,真正的做本土設計。不要讓老外總認為中國人錢多人傻。
8,社會浮躁,中國人不願意多思考文化的復興。
社會的浮躁,讓很多國人不願意停下來思考。對建築師也是這樣。
當年的大屋頂,就是盲目從眾中國化的結果,而今,這一禍首變成了」新中式「我不排斥經過思考的新中式,而是排斥放個馬頭牆,做個石獅子就號稱自己新中式的」偽中式「文化已斷,需要的不僅是傳承,更是復興,更是需要更多人來思考,不僅僅是建築師,思考的結果肯定是一千個人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絕對不是千篇一律的所謂」新中式」亦或是已經被證明是失敗的大屋頂。
每每想到這,都深感自己身負的責任,這個責任不是某個大師來扛起的,而是需要全體建築師和全社會共同思考的。
其實所有的反思不應該中央提出,而是應該由建築師群體自我反思,然後自我約束,怎奈中國建築師群體並沒有形成像歐洲和美國那樣的有自我約束能力的協會,只能通過國家政策手段,然而收效多少,我只能持觀望態度。
國家推行弱了,建築師自我反省不足,社會不以為然依舊是一紙空文
國家推行強了,又會打壓多元化是建築設計,導致設計千篇一律所以我認為最好是建築師群體的自我反思行為,然後自我約束,或許收效更大
以上
胡亂回答不知題主滿意不!
————————0204更新分割線——————
幾天前領導在身邊,最後結尾寫得浮皮潦草——╮(╯▽╰)╭
所以我決定把國家層面推行這種政策再仔細說一說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是個行政權利的國家
這種國家的特點就是——甭管啥事,你不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貫徹,基本靠自覺是不太可能的;有時候行政命令也未必能從上而下的貫徹不是我們不知道覺醒,而是
1,中國人喜歡被命令,聽指揮,主人翁與自我覺醒意識不足。2,就算有覺醒,然而所謂文人相輕,同行相輕等意識,讓這種覺醒很難形成合力。前面我提到希望建築師自我覺醒,其實這種覺醒存在
試問國內有多少建築師不知道現今城市發展,建築設計的病態化?!然而就像我說到,建築師基本算是知識分子階層,尤其是很多從業多年的建築師,然而更多的是建築師之間並不存在一定的聯合,更多的是同行之間的打壓
所以我一直認為,建立一個對行業有一定話語權的行業協會更加重要,對於建築師的行業來說,就是建築師協會——大多數發達國家多以沿用的執業制度。
建築師協會可以負責學生的培養,工作後的培訓,甚至於行業技術的交流與提高,以至於職業監管,代替建築師群體想國家和社會發聲。
然而這種行政層面的推廣,我並不看號,不過,起碼這算個利好,起碼說明國家層面已經發現問題了。
就醬。這個地方,我想跑個題
說一下一個並不是建在中國但跟中國關係相當緊密的哈薩克建築那就是中石油公司出自修建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已經成為了一個地標性建築的北京大廈說起來
阿斯塔納作為獨立後開始修建的新都很多建築頗有些幻覺系風格比如這些隨便挑了幾個總之各有特色然後
裡面夾著這位代表著中國形象的地標性建築看過的人都會忍不住讚歎一聲」真尼瑪丑啊!「
圖片均來自網路不請自答。這兩天和同事以及一些同行朋友在聊上面剛下的文。我的觀點是,這個文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指導設計行業,而是國家政經改革的一種嘗試。其次我想聊一下自己對「社、區開放」這個文的看法。我不知道是從上面智庫里的哪位高人那裡提出來的。情況一,該智者明白改革的癥結所在,奈何需要拿出工作成果請功,同時不能讓自己變zzf,所以又直接玩以前的老手法,照搬國外成熟經驗。情況二,該智者不明白改革癥結所在,通過各種途徑(與專業人士座談、國外參觀調研、百度谷歌、瀏覽知乎等)發現一種解決首堵的思路,經數次辯證後上達聖聽,案陳利弊,而後敕令天下。無論哪種情況,或者小生愚鈍想不到的其它情況,從興國利民的角度我想問一句:自下而上的改革在這個時代,這片土地上行得通嗎?
如果中央能用法律法規把美觀定義出來,那我還是挺佩服政府的。
建築方案階段的設計普遍追求國際化、地標性、模塊化設計等,而沒有考慮建築的經濟適用綠色美觀。主要是因為建築造型直接影響建築體形係數,造型越奇特,建築與空氣接觸面積變大,體形係數增大,那麼建築的隔熱保溫性能直接受到影響,不利於建築圍護結構節能。
光說誰不會啊
人家東朝鮮就是這麼做滴
「看不見的手」又出手了
推薦閱讀:
※機械專業碩士生想轉行做土木(結構)工程師機會有多大?
※作為一名剛剛入學的建築生,有沒有一些值得推薦的書呢?
※當下是否有必要重現中國古代經典建築?
※建築師規劃師如何挑選適合的電腦?
※沈克寧的《建築現象學》相比同類概述建築——哲學理論書籍,入門讀本的思路清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