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京指責美國的反導系統是對俄羅斯核威懾的挑釁?
反導系統歷來是核軍備競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國核威懾(尤其是美蘇之間的核威懾)長期處於「確保相互毀滅」(MAD)的狀態,構成這種威懾的途徑是讓本國擁有足夠毀滅對手的一次和二次核打擊能力。而假想敵國家擁有有實戰意義的反導體系就意味著其敵對國需要製造更多的核武器來突破對方的反導系統,從而維持核均勢,顯然反導系統的發展促進了雙方核對峙的升級。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冷戰時期。蘇聯在60年代初研製出第一代實戰型反彈道導彈,美國的反彈道導彈體系則在60年代中後期成型,這是雙方核軍備競賽加劇的結果。同樣的,出於「緩和」的目的美蘇兩國在1972年簽訂《反彈道導彈條約》,限制雙方只能各部署一個反彈道導彈發射場和100枚反彈道導彈,這是雙方為了停止軍備競賽、降低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選擇的方法。
對莫斯科的核攻擊計劃。由於莫斯科附近蘇聯反彈道導彈系統的存在,對每個目標要使用3枚彈頭
同樣的,在80年代里根政府推出戰略防禦倡議(SDI),也一樣是對蘇聯核威懾的一次正面進攻,因為一旦這一工程得以完成,則會對蘇聯的戰略核力量的威力造成極大負面影響,這就將迫使蘇聯進行應對手段(發展反導武器、反衛星武器)或者增大核武庫。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80年代兩約軍力建設的急劇加速和蘇聯最終被拖垮。由此看來,反導系統(尤其是有中段乃至上升段攔截能力的反導系統)的研製、部署都是對假想敵國核威懾能力的重大威脅,尤其是在俄羅斯常規力量嚴重衰減,基本靠核武器維持戰略存在的今天。第一階段:美國有核彈,蘇聯沒有,美國能幹翻蘇聯,蘇聯不能幹翻美國,蘇聯沒有安全感。
第二階段:美蘇均有核彈,均能先動手干翻對方但會遭到報復同歸於盡,因此雙方都不會動手,蘇聯有安全感。
第三階段:美國有反導,蘇聯沒有,美國能幹翻蘇聯且不受報復,等於是又回到了第一階段,蘇聯沒有安全感。
第四階段可能之一:美蘇均有反導,回到有核彈之前的狀態,於是坐下來談判。
可能之二:蘇聯搞不起反導,可能要被干翻,憤而罵街。對於蘇聯來說,對方的反導雖然名義上是防禦性的,實際上卻是進攻性的,因為你有核彈就能確保自身安全了,為什麼還要反導呢?只能理解為破壞平衡意圖進攻。祖國雖大,身後就是海參崴啊。反導放在家裡才是防禦啊,你看看美國放哪了
因為就是構成威脅了,上升段的ICBM很容易被攔截。
好吧,我們來從經典軍控理論的核心概念 戰略穩定性出發來探討這個問題。吳日強老師講軍控課的時候曾教育我們,這門課上其他的東西都可以忘,但這個概念一定要記住。
首先來看危機穩定性,這個主要涉及到是否會先發制人核打擊的問題。我們可以假設美國造成了很牛的導彈防禦體系,一千枚導彈最多放過去十枚。則在危機情況下,俄羅斯從最壞角度打算,可能會認為美國傾向於先開始核打擊(反正自己損失不大,而且對付俄國人的剩下的核武器已然足夠),進而俄國人會更傾向於一有風吹草動就開火…………美國人知道俄國人會這樣,自然也會更容易把核武器打出去。當然這是種理想情況,但在此種情況下,建立在確保相互摧毀上的核戰略很難說是有效的了(同理,建設完備的民防設施也會如此)。在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中,蘇聯人搞得橡皮套鞋就被美國人認為屬於降低戰略穩定性的行為。麥克納馬拉花了很大功夫向柯西金解釋導彈防禦是壞的,然並卵,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死活想不明白防禦性武器為什麼會把美國人嚇成這樣。普京的話只不過是把這個故事又從反方向重演了一遍而已。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軍備競賽不穩定性,這個更現實一些。畢竟,當下技術水平不可能造出完美的導彈防禦,但是美國防禦能力的上升,必然會造成俄國核武器突防能力的下降,核威懾的可信度自然也就相較於從前下降了一點(但本質上只是量變,還算不上質變)為此俄國人需要更多更好的核武器,那麼美國為了應對,自然也需要更多更好…………so
當然上面的回答都是從理論出發,事實可能更複雜,不具體展開了。
但我個人的觀點是,GMD的能力在目前來看是不怎麼高,應付不了核大戰。但部署在阿拉斯加的反導系統應付應付北韓的洲際導彈和中俄導彈的意外發射倒是問題不大,所以理論上金三胖應該是最擔心這個的,《勞動新聞》在今年9月19日還放出狠話,朝鮮的導彈可以用誘餌和機動變軌來對付美國的導彈防禦呢。
當然對我國這樣比較小的核武庫也有壓力,特別是我國承諾了NFU,則敵對我先發制人後,剩餘核武器突防能力下降,所以我們也在從量和質上提升。個人認為東五乙的MIRV考慮的就是多幾個彈頭的話,報復能力可能會強一點。只要還有第一次打擊不確定性,還有漏網之魚,彈頭自然越多越好,不是嗎?(所以我個人不是太同意吳老師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主要是俄羅斯沒錢了…換以前,蘇聯是直接跟蹤建設的。核威懾講究對等,現在無法對等了…
推薦閱讀:
※中美軍事實力相差有30年嗎?
※中國古代有哪些死的很悲壯的國君?
※如何評價袁裕來的這條微博?
※什麼是偉人?
※中國近日重申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用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