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rea就是高麗吧?
突然發現二者發音好像,就在知乎考證了
首先可以確定題主的疑問,「korea」就是高麗。
另外一個單詞「Goryeo」雖然也指朝鮮,主要是為了與Korea加以區分——Goryeo主要突出政治、歷史色彩,專指高麗王朝;而Korea則是近代以來的泛指,既可以說他是高麗,也可以指近現代的朝鮮(在近代,中、日等國,依然習慣性把朝鮮和朝鮮人叫做「高麗」、「高麗人」,所以西方人聽到這個說法後,就創建了這個詞korea,而Goryeo則單指歷史範疇內的高麗王朝政權)。前面另一位題主 @關毛提到了「高麗」與「高句麗」的爭議,這已經牽扯到另外一個話題了,和英語中對「korea」、「Goryeo」的起源無關。公元918年,朝鮮半島上的新羅貴族王建創立高麗王朝政權,其版圖佔據今天朝鮮半島的南部和中部,約為今天朝、韓兩國領土總面積的76%,首都定於開城,另以平壤為西京。高麗亡國前後統治時間跨越五個世紀,存在了470餘年(公元918~1392年)
他的歷史意義,至少有兩個重點:
1、使今天朝鮮民族初步確立起民族共同體和成熟的民族認同感。就如同在中國歷史文化里,大家公認劉邦建立的漢朝是讓漢族走向確立、成熟的政權一樣;高麗王朝也是讓朝鮮民族確立、成熟的政權。儘管之後李成桂改用「朝鮮」這個國名,還要求朱元璋冊封他,但「高麗」的稱謂已經根深蒂固,包括中國日本等周邊國家,依然習慣性地叫他們「高麗人」,包括帶有蔑稱色彩的「高麗棒子」。2、雖然高麗王朝從建國初期,就向中原王朝稱藩入貢,納入中華文明主導的宗藩羈縻體系內,看似是個仰慕、學習中原文化的周邊蠻夷小學生。但實際上,高麗王朝始終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在其內部,不僅一直就有擺脫與中國的羈縻關係、稱帝建號的呼聲;而且在諸如宋遼征戰、金國崛起、靖康之變、蒙古崛起,紅巾軍起義等歷史時期,偏安在半島上高麗王朝還屢屢做出一些讓中原人目瞪口呆的言行。總而言之,這個叫高麗的蠻夷小學生,只是在文化上積極吸收中原文化,而在政治上,絕不那麼聽話,他特別在乎自己的自主性。到了近現代,高麗王朝的這個特徵,就被一個人看中了,這個人就是北朝鮮的金日成。
為了提升這套政治理念的說服力,金日成就要從民族歷史上給自己找依據。因此北朝鮮在解釋本民族的起源問題上,完全不提「箕子朝鮮說」,而是長期宣傳「檀君說」。因為前一種說法,是說周武王滅商紂王后,把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封在朝鮮,建立封國,朝鮮半島文明來自於中原;而後一種說法,則出現了一位在半島上土生土長的神偉聖人檀君,開創了半島文明。
按照「檀君說」的內容,檀君是天帝庶子桓雄與熊女所生之子,他的功績就類似中國上古時代的炎黃、神農,將織布、耕種、蓋房等技能傳授給凡人,帶領古朝鮮人從蒙昧的原始社會走向文明。最有意思的是時間,朝鮮的歷史學家甚至進一步考證出,檀君的具體出生時間是公元前2333年的10月3號。中國的夏朝是否能算做一個奴隸制的王朝,至今都還有很大疑問;而朝鮮歷史已經把比夏朝還早的檀君朝鮮當做古達先民的國家政權之始了。「檀君說」只是傳說,民間流言,沒有充分依據,不具備史學價值。但出於政治目的,朝鮮和韓國都有相當多的人、包括學術界人士,把他當作信史。1993年,北朝鮮方面並還通過嚴謹的「考古挖掘」,宣布在平壤周邊的古墓中找到了檀君的遺骨,並於次年在平壤近郊重新修建了檀君陵。北朝鮮方面所謂的「重大考古發現」:檀君遺骨和94年建成的檀君陵——
除了製造出「聖人檀君」以外,金日成還特別推崇歷史上的王氏高麗。認為這是一個堅持「獨立自主」的政權,同時特別厭惡向明、清朝稱臣的李氏朝鮮。
金日成在世時,朝鮮與韓國舉行南北和談中,他多次對外表示,應該放棄」朝鮮「這以國名,重新啟用」高麗「。特別是在1980年10月10日,朝鮮勞動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作的中央委員會工作總結報告中,金日成提出南、北方通過成立「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來實現朝鮮的統一,並提出聯邦共和國的十點施政方針。這是設想中「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國旗樣本之一——我今天把這個高麗的文章一口氣寫完,隨後再抽空把這個蘇、中計劃經濟的文章寫完,在知乎上碼字就告一段落了,在明年春節前,不出意外的話,不會再寫長篇幅的答案了。
在朝鮮,韓國的歷史文化上,一直到今天,有個區分特別明顯的特徵:北朝鮮特別推崇王氏高麗,韓國特彆強調李氏朝鮮。中國遊客去韓國玩,參觀的古迹,各種旅遊信息介紹,以李氏朝鮮王朝的居多;如果去北朝鮮遊玩,當地導遊則主要介紹高麗文化。這是因為,北朝鮮和韓國,分別把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作為自己的主要歷史文化遺產。韓國的首都首爾,是朝鮮王都漢城,所以韓國人熱衷朝鮮王朝;高麗王朝的首都是開城,西京是平壤,都在北朝鮮境內。相比於漢城、平壤,中國人對開城的了解不多。我很多年前專門寫過一篇介紹此城的文章。
高麗王朝古都開城
開城(??,Gaeseong-si),又稱松都、松岳,位於今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部的黃海北道境內、緊挨著三八線,在歷史上這裡曾經是高麗王朝的皇都。高麗王朝的君主為國王,按常理,居所應該叫王宮或王城才對。太祖王建創立政權時,中原正出在唐朝末年的亂世,藩鎮割據勢力紛爭,王建一度也在醞釀著在半島建號稱帝的意圖。雖然他隨後就接受了後唐帝國冊封的「高麗國王」封號,但是在規制上的一些僭越稱謂依然保留了下來。 在公元三世紀初的魏晉三國時期,臣服於曹操的遼東太守公孫度向朝鮮半島發展勢力,兼并了樂浪郡,其子公孫康征服當地民族,把樂浪郡南部地區單獨辟出,建立帶方郡。開城即在帶方郡管轄之下。在中原王朝的政治勢力退出朝鮮半島後,這裡又分別為百濟和高句麗所佔據。公元七世紀,新羅統一三韓,結束「前三國時代」,在這裡設松岳郡——這個名稱來自於城北在茂密松柏植被覆蓋下的松岳山。新羅孝昭王三年(公元694年),正式在這裡修築城池,這就是開城建城史的源頭。直到公元757年,松岳郡被改稱為開城郡,「開城」這個名稱從此確立下來,並一直沿用至今。 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最大特點都是境內多山和交通不便,這兩個國家在古代也都曾經有過各地豪強勢力依託山城或城堡為治所,統治周圍地區的群雄割據狀態。在公元十世紀初朝鮮半島的亂世中,開城是王氏豪族的封地,王建就出身於這個家族。公元918年,王建建立高麗政權,並在次年正式以開城作為首都,這座古城從此開始了作為高麗政治中心近五個世紀的悠遠歷程。以下是古開城的地形圖——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開城由幾塊交錯分布的狹小平原和周圍環繞的山地構成,可以說是一座半山城。海拔約490米的松岳山橫亘於城北;而從城西的蜈蚣山、西南的龍笛山、城南的德岩上、東南的廣德山……這一直綿延不斷的山脈,儼然是一個打開的大扇面,把開城從西南到東南的幾乎180度範圍全部包裹起來,其中還分布有天摩山(海拔782米)、國師峰(海拔764米),帝釋山(海拔744米)等等峻峭的山峰。兩座山脈一南一北,就如同兩個半圓形的籠扣,合力將開城夾在了當中間。而城中心還有海拔100多米的子男山。
古開城還被後世人稱呼為「四重城」,就來自於開城呈多層環狀分布的四道城牆——外城(羅城)、內城(半月城)、皇城和宮城。把這個由外到里的排序顛倒過來,就是四重城順次修建的時間。公元919年正月,王建下令在松岳山南麓山腳下創建宮城和皇城。宮城東西長373米,南北長725米,總周長2170米,總佔地面積為25公頃,大致呈一個瘦長的矩形。
在宮城之外的是皇城,東西長1125米,南北長1150米,周長4.7公里,總面積約為125公頃,呈一個不很規則的方形。皇城東北部分城牆因為已經修到了松岳山山腳,實在沒有拓展空間了,所以這一段牆垣和宮城城牆重合。 皇城與宮城一起,構成了開城的大內禁地。而在皇城之外,還有一道周長超過20公里的城牆。這道城牆的北段和西段已經修到了松岳山和蜈蚣山的山脊上,南段和東段位於平原。 這三道城牆由里到外,就構成了開城成為高麗國皇都後第一個百年里的總體城市規格。皇城、宮城示意圖——古開城體現出的地理特徵是地域狹窄,地形崎嶇,可利用的平原面積非常局限,由於周圍山地是無法突破的自然屏障,開城還不具備向外拓建的潛力。封閉色彩異常濃厚的地理環境,讓開城更類似一個供豪族勢力頑固盤踞、拒敵兵於外的堡壘工事,而不適合擔負作為一個封建王國首都的城市職能。在高麗王國之前的數個世紀中,開城也從來沒有過作為政治中心城市的經歷。
開城成為高麗的皇都和由此而實現的繁榮,還涉及到當時高麗與中國北宋在社會形態方面的一些相似之處。稍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對北宋發達繁榮的商業略知一二;而在朝鮮半島上比北宋建立時間還早40餘年的高麗,也是以經濟發達而著稱。促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和高麗太祖王建的家族背景有密切關聯——從地理環境和地形資源上講,位於北方大同江下游平原地區的平壤和位於南方漢江下游平原地區的漢陽(即今天韓國首都首爾)都坐落在平緩開闊地帶上,都比開城更適合承擔政治中心的城市職能。開城這個半山城最明顯的優勢,是這裡從公元八世紀的新羅王朝時開始,就是朝鮮半島上的傳統商業城市。這個城市又正好位於朝鮮半島中部,從這裡到達半島南、北端的距離幾乎等長,而且非常接近西海岸的江華灣,發源自半島中部阿虎飛嶺山脈的禮成江從開城附近流過,位於這條江入海口的禮成港是當時朝鮮半島與中原之間海上航道最重要的進出埠口。而開城(松岳)又是高麗太祖王建出身的松岳王氏豪族的起家之地,這個家族正是靠經商積累下自身雄厚的經濟與政治基礎。所以說,地理環境算不上優越的開城能被拔攫成高麗皇都,主要是王建看中了自己家族在這裡長期經營而形成的深厚背景、以及出於削弱其他豪族勢力的緣故。開城對高麗王族重要涵義也就不言自明了。王建建立政權後,他不僅在高麗國內延續和發揚了本家族這種悠久的傳統,而且積極開展主要針對中原的海上商業通路,把開展對中原的海上貿易往來視為「富國殷民」的一個施政手段、牽動國家利益的關鍵問題和國家財政稅收的重要來源。高麗的經濟繁榮,就是在政府這種大力推行重商主義的做法下實現的。而作為一個更加龐大、也更加繁榮的經濟體的北宋,也和高麗形成了互通有無、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遼國雖然通過軍事打擊迫使高麗在政治上改奉遼為正朔,但卻始終無法斷絕高麗和北宋的海上經貿交往。在南、北兩宋存在的幾百年里,高麗皇都開城和中國嶺南的廣州、福建的泉州一樣,西域胡商雲集,各種商品交易市集火熱,是當時東北亞著名的國際性商業城市。 多山這個特徵,對開城的城市格局和空間拓展都造成影響,但是另一方面又讓開城具有比較優越的氣候條件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再加上作為高麗王國皇都前後470年的長期經營,開城存留下豐富的歷史景觀,成為文化資源與旅遊資源都非常豐富的古都。在今天中國旅行社推出的各種「朝鮮游」項目裡面,開城都是觀光路線中必不可少的一站。後世人還給開城豐富的自然景觀做了總結,歸納成「松都八景」,具體為——鵠嶺春晴、龍山秋晚、紫洞尋僧、青郊送客、熊川憩飲、龍夜尋春、南浦煙蓑、西江月艇。從這些風雅名稱當中,不難品出輕閑幽享之味。一個國家首都的城市設計和宮殿的建築,通常也可以看作是這個國家文化變遷與政治氣候的某種縮影。宮城興建時,距離大唐帝國覆沒還不到十年光景,而設計與營造過程中也有來自中原工匠的參與,所以高麗宮城與皇城深受中原建築格局影響,從中可以品出濃郁的唐風,不僅也象大唐大明宮一樣嚴格區分出處置政務的前朝和日常起居的內庭,而且連許多宮門的稱呼也是對唐朝宮門名稱的模仿和全盤照搬。當然,由於選址的限制,以及基於高麗相對弱小的國力這兩方面原因,高麗宮城的規模明顯要比大明宮小多了。
譬如說,在高麗宮城正門昇平門之後的的建築——毬庭,位於昇平門與正宮神鳳門(儀鳳門)之間的廣場上,這裡即是高麗君主閱兵的場合,還可以到這裡觀看從唐、宋兩朝引進的擊毬比賽。而在王建一聲令下,和宮城皇城幾乎同時開工修建的還有法王寺、王輪寺等等十座寺廟。這位開國之君對寺廟的重視甚至超過了對內城城牆的修建,居然把民夫人力和石木建材優先劃撥給修築寺廟的工程,這也多少反應了高麗對佛教頗有些過火的推崇。 因為宮城和皇城選址緊靠著松岳山南麓,所以呈現出兩個特點。一個特點是受制於空間的局限,宮城不是坐落在正北正南的位置上,而是斜向著東南方向,呈西北—東南走向;因為受到松岳山地形抬升的限制,從玄武門開始,前後兩組建築群也明顯錯開,不僅不是處在一條中軸線上,而且位於北側的建築群還很彆扭的向東偏出一個角度。另一個特點是前朝還是在平地上,而後庭已經修到了松岳山山腳,因此宮城由前到後就如同上台階,越往後延伸,地勢就越高。高麗皇宮復原沙盤模型——開城特級市和開城工業區這一宏偉計劃,已經寄託了整個朝鮮民族太過於充溢的民族精神。如果開城能夠在南北雙方的合作運轉下順利施行,成為一個即古老又新興的現代化工業城市,那麼由此產生的連鎖性作用效果,顯然不會只涉及到朝鮮半島,而是更廣泛的波及到整個東亞的地區政治格局,甚至造成全球性的影響。這種變化,也是半島上兩個國家的朝鮮民族都在時刻盼望和時刻準備迎接的。然而,高麗、朝鮮,這個半島上的國家與建立這個國家的民族,他們在歷史上一貫要受到外部勢力影響、看別人眼色過活,永遠不能把自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悲劇性事實,恐怕又一次重現了。平心而論,盧武鉉不是一個光會放嘴炮的政客,而是一個作風比較務實、果斷的政治家。他對美對日採取的硬派作風自然招來了後兩者的微詞;而周邊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對朝韓如此親密的舉止,也保持著自己的「一貫立場」和「密切關注」。隨著2008年李明博政府的上台和次年前總統盧武鉉因為「承受太多壓力」突然跳崖自殺,局勢隨即發生驟變,朝韓雙方關係和政府首腦對話時斷時續,分歧加大。在延坪島炮擊和天安艦爆炸事件接連發生後,原先被國內輿論認定的「大好前景」也迅速急轉直下,關係不僅由當初的溫柔轉為僵硬,而且眼瞅著又從僵硬轉為僵直了。開城也受此殃及,成為南北雙方對抗的陣地——2009年,朝方大肆提高了土地承包租讓金(從1600萬美元提高到5億美元)並要求提高朝籍工人工資,而韓方也在天安艦爆炸事件後宣布一系列針對開城工業區的制裁手段。
分處38線南北的兩個國家出於同一民族精神支配下的任何選擇,都要在「維護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符合有關各方共同利益(某大國標準官方發言語氣,請讀者自發展開聯想,本文作者不承擔解釋說明工作)」的大前提下,才具備從激動人心的口號兌現成確切事實的可能性和合法性。而在這種變化莫測的政治氣候作用下的千年古都開城、擔負著提起朝鮮半島與朝鮮民族肥襠巴基褲的這顆「腰帶扣」,其未來的走向也將是一個充滿若干疑問的曲折之途。-----------------------------2009年 於京東肉餅慎思軒 秋原這不算考證。
作為民族的高麗,已經被歷史的車輪碾得渣渣不剩了。高麗、或者高句麗,是使用古代扶余語的古民族,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由於吸收了大量躲避戰亂的漢人、鮮卑人,逐漸融合成為一個吸取了漢族的農耕技術和政治體制、吸取了鮮卑人騎馬傳統的強大民族集團。但他們使用的是扶余語,是一個已經消亡得渣渣不剩的語言。扶余語和朝鮮語或者說韓語,區別那是大大滴。朝鮮民族在高麗民族消亡的時候吸收融合了大量高麗人,所以說他們自稱高麗人,還是可以的。但也有很多的高麗人融入漢族、融入了女真以及後來的滿族了啊,所以高麗這個古代民族的虛擬遺產,不是朝鮮民族能獨吞的。至於英語管朝鮮叫korea,沒啥卵用。古代英語還管漢人叫契丹、管所有東方游牧民族叫突厥和韃靼、管所有中東北非穆斯林叫薩拉森呢。英國人又不是民族裁判官,憑啥用他們的稱呼來區別判定一切呢?Korea就是高麗,是馬可波羅把它帶到了歐洲。日語維基百科關於korea的記載ヨーロッパ諸語でのコリア(Korea)はマルコ?ポーロの『東方見聞録』における「高麗(コリョ)」に由來する。大韓民國のヨーロッパ諸語の呼稱はRepublic of Korea(英語)を公式に使用している。英語的維基百科也提到了馬可波羅,可以證實是馬可波羅首先把高麗一詞帶到了歐洲,歐洲稱呼朝鮮就是korea高麗。
我的大學,高麗大學 韓語????? 英語 Korea unv.
一般韓國民眾的認知里,Korea來自韓國王氏高麗時期,因為高麗對外開放程度比較大,有外國貿易商團通過海路與高麗接觸,也就在此時把高麗之名傳到了歐洲
是烤肉呀
corea銅器 japan漆器 china瓷器 西方人眼中的東亞
Korea就是高麗,這個跟俄語叫中國契丹差不多吧,固定名稱
說Korea是朝鮮的,朝鮮拼成??,Joseon
考卵亞是個好名字
不然為啥叫高麗棒子呢
西藏,Tibet,吐蕃。吐蕃和高麗這兩個彩蛋我初中就發現了。
是就跟manchuria是滿洲里差不多一個意思
也曾寫作:COKEA
korea我一直都認為是??(高麗),韓語中沒有r(日)音,只有l(勒)音, ?ko?lio,rea可以讀成li。
這就是我的生搬硬套……考證…知乎不能當證據…p.s.參照其他答案 也就是說是這回事但不反映實況?
從泰語角度 來看,朝鮮 泰語是 ??????;發音:高麗發音完全一模一樣
Goryeo 高麗
Korea 朝鮮不一樣的,兩個朝代。
高麗(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國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弓裔部下起事,擁立王建為王,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統一。高麗歷經34代君主,共475年。1388年李成桂威化島回軍掌握實權。1392年,
朝鮮(1392年—1910年),又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王朝 。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自立,建立了朝鮮王朝。朝鮮王朝的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李成桂是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李子春的嫡長子。1356年,李成桂與其父幫助高麗王朝恭愍王收復雙城總管府後歸附高麗,後由於在抵禦元朝紅巾軍的入侵中戰功顯赫而被提拔,1392年,李成桂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
簡單來說,那個半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原來太落後了,原始人,然後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然後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併成政治結構複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這個時候叫「古朝鮮」時期。然後逐漸形成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不恰當必須相當於我們的三國。然後王建滅了百濟、新羅建立高麗,姓王。李成桂後來勉為其難的改朝換代,建立朝鮮,姓李。1873年後,朝鮮被日本強了,韓國向中華大清哭訴,大清介入,此次事件最終升級成為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最後日本接管朝鮮,不過即使傀儡了也是姓李。再然後獨立運動,1919年4月13日在上海成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李承晚為總統。之後有一批人在信共產,金日成領導。仗打得差不多的時候,1948年,在美國的支持下,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布成立。同年9月9日,在蘇聯的支持下,金日成宣布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然後的你也知道了。
綜上所述:
Goryeo 高麗Korea 朝鮮Republic of Korea 大韓民國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貌似高句麗的拉丁字母轉寫是Koguryo或者Goguryo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