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的理解 2015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微子振蕩」的原理及其帶來的改變?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他倆因為發現中微子震蕩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為阿瑟-麥克唐納。

對於不少人來說,因為平時工作忙,沒時間關心,對中微子震蕩不了解。所以在下就通俗地說一下,本文只適合對中微子振蕩不了解的普通人,全文沒有深入,都看得懂。如有錯誤,請各大神多多指教。

中微子是什麼

中微子,中微子,名字中既然有一個「子」,這說明它是一種小粒子;同時它還有一個「中」字,說明它跟我們熟悉的中子一樣,也不帶電,中性的;還有一個『微』字,說明中微子非常非常小,比中子電子還要小得多得多,甚至於,以前的科學家們還認為中微子是沒有質量的。只是後來,人們才認為,中微子是有質量的,但非常非常小,有點接近零。也正因為這樣,中微子非常神奇,它的速度非常快,不到1秒鐘,它就能穿過地球。

別說地球,它甚至能穿過太陽。太陽每分每秒都在產生大量的中微子,平均每秒鐘,會有好多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

中微子怎麼發現的

既然中微子嗖一下就穿過了地球,穿過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怎麼去抓住它?抓不住它,你又怎麼證明存在中微子這種粒子?

事實也是如此,當初,中微子只是一種推測出來的粒子而已。而這裡面,故事還挺有趣。

話說,好幾十年前,全世界的物理學家們被一個問題深深地困擾著,這就是『貝塔衰變』中能量不守恆的問題。

貝塔衰變很好理解,咱們以碳元素為例。碳元素排在第六位,通常它的原子核裡面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可是呢,有的碳原子核裡面卻有8個中子,6加上8等於14。所以,咱們把這類原子叫做碳14。

碳14很神奇,它們會向外發射電子。原來呀,碳14的原子核很不穩定,它裡面的某個中子有變身術,會變成1個質子加上1個電子!

這下就好玩了,你想呀,原子核裡面的1個中子變成質子和電子後,那原子核裡面豈不是會多出一個質子?既然質子多了1個,那它就不能再是碳元素了,它變成了氮元素,因為氮元素排行老七。

早在100多年前,對於碳14的這種現象,被當時的科學家們稱為——貝塔衰變!

說完了貝塔衰變,咱們再來說說能量不守恆又是啥情況。

還是拿碳14來舉例,碳14發生貝塔衰變的時候會放出能量,而能量由電子帶走,所以貝塔衰變時,會發射電子。按道理,電子具有多少能量應該是固定的,可奇怪的是,就算是完全相同的幾個碳14原子,它們發生衰變時,發射出來電子,能量竟然不一樣。

咱們來打個比方,有幾把完全一樣的手槍,當然,手槍子彈也是完全一樣的。可現在呢,朝相同的方向射擊,有一把手機能把子彈射到300米遠的地方,有一把呢,只能射到270米的地方,還有一把更可憐,只能射到250米遠的地方。你們說這奇怪不奇怪?

為什麼子彈射程不一樣?

是不是有的子彈,彈藥比較少,有的比較多?是不是每個碳14都不一樣?

但是,你怎麼證明兩粒碳14不一樣?無法證明,所以,所有的碳14是一模一樣的!

怎麼辦?

面對這個問題,當時的科學家們可是傷透了腦筋,不管怎麼折騰,總是找不到原因。搞到最後,實在實在是沒辦法了,當時的著名科學家波爾只好說,我猜,能量守恆定律可能不是正確的。至少在微觀世界,能量守恆定律是不通用的。

圖為波爾。

這下,波爾可是栽了個跟斗,鬧了笑話。因為能量守恆定律是我們這個宇宙的法則,它還從沒失效過。如果為了解釋小小的貝塔衰變,就輕易推翻能量守恆定律,那這代價也太大了。所以,很多科學家對波爾的這種解釋很彆扭。尤其是那個叫泡利的科學家,他非常不爽,因為泡利這人是個極度追求完美的人。可是呢,不爽歸不爽,他一時也找不到別的解釋。

圖為泡利。

後來,物理學家們決定召開一個會議,共同商討這個當時物理學上最大的謎題。而泡利本來是要參加的,可是最後,他臨時有一個舞會,而且他說,無論如何他不能缺席這個舞會。就算不能參加,泡利也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在1930年12月4日這一天,他寫了一封信給參加會議的人,這是一封名垂青史的信,在信上,泡利說「我有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想法,為了確保能量守恆定律的正確性,我認為在貝塔衰變的過程中,除了發射出電子外,還有一種神秘的看不見的粒子,就是這種粒子帶走了部分的能量……」。1931年的時候,他又一次在物理學大會上提出並修正了他的看法。他說:「這種粒子是不帶電的,沒有質量的,也是不與任何物質發生作用的,所以我們是探測不到的。」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泡利說的這種神秘粒子,其實就是中微子。

但是作為嚴謹的科學家,泡利有自知之明,他猜測存在中微子這種粒子後,頓時亞歷山大,甚至有點後悔。

為什麼呢?

因為泡利預言存在中微子,可是中微子無論如何是不能被觀測到的,那這幾乎等於沒說。因為我們可以隨意套用這種預言,比如,寒木也可以預言,咱們每個人的肚子裡面都長著一棵樹,可是無論如何我們是看不到這棵樹的,就算鑽到肚子裡面也看不見。所以,泡利意識到自己犯下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他感到很鬱悶,為此,他自己也這樣承認,向別人寫信:「我做了件糟糕的事,我預言了一種無法觀測到的粒子……」

泡利是個很可愛的科學家,他不但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也要求很嚴,同時說話很刻薄,他總是喜歡給別的物理學家挑刺,而且不留情面。泡利的這種完美主義是出了名的。一次,他看了一位年輕的物理學家寫的一篇論文後,評價說「這論文不只不正確,它甚至連錯誤都算不上」。還有一次,一個義大利物理學家做完報告,準備離開會議室時,泡利對他說「我從來沒聽過這麼糟糕的報告。」,泡利說完後,他又突然回過頭,對瑞士的一個物理化學家說「我想如果你做這次報告的話,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還有一次,泡利想去一個地方,但不知道怎麼走,一位同事告訴了他。後來這位同事問他那天是否找到了想去的地方,泡利不僅沒有表達謝意,反而諷刺說「在不談論物理學的時候,你的思路總是很清晰。」

你看,既然泡利對別人都這樣,那他對自己就更嚴了。所以泡利預言存在不能被觀測到的中微子後,他的苦惱是可以理解的。

泡利是1958年去世的,在他去世的前兩年,也就是1956年,泡利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因為美國科學家萊因斯和柯溫探測到了中微子存在的證據,這讓萊因斯在1995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柯溫呢,因為他已去世多年,所以沒有獲獎。

泡利按理也應該獲獎,但他老人家早在1945年的時候就把諾貝爾物理學獎拿到手了。

太陽中微子消失之謎

說完了證實中微子確實存在的證據後,科學家們的信心更足了,其中就有一個雄心勃勃的美國科學家,名叫戴維斯。他準備在地下1500米深處探測那些從太陽發射出來的中微子。

中微子穿透力超強,不到一秒的功夫,就把整個地球給穿過去了。怎麼探測?別急,中微子並不是從來不跟任何物質發生髮應,它還是會跟某些特殊的原子發生反應,比如氯原子和氫原子,只是非常少而已,100億個穿過地球的中微子中,大約會有一個中微子與物質發生碰撞。

100億中只有1個,這也太少了,但是別忘了,宇宙中所有的恆星還有地球上各種核電站無時無刻不在產生中微子,所以中微子非常非常的多,平均每秒鐘就會有1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中微子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粒子之一,茫茫的宇宙空間中,大約每立方厘米的體積內就有300個中微子。

那麼,戴維斯為什麼非要在地下1500米深處探測中微子呢?在地上不挺好?

因為地面上有大量的來自宇宙空間的射線,這些射線會干擾實驗。所以,咱們國家大亞灣的那個中微子探測裝置同樣也是設在大山裡面,為的是讓厚厚的岩石擋住各種射線。

戴維斯的實驗是這樣的:

他將615噸四氯乙烯液體灌入地下1500米深處的一個大池子里,然後數十年如一日地等待中微子的降臨。根據天體物理學家對太陽的認識,經過嚴密計算太陽發射中微子的數量情況,戴維斯得出結論,他那個裝滿四氯乙烯的大池子每天應該能捕獲一個中微子。然而,經過多年的觀察,平均下來,他四天才能逮著一個。其餘的中微子跑哪去了?當時,也就是1968年左右,科學家們很困惑,要麼是戴維斯的實驗不精確,要麼是天體物理學家們對於太陽的認識有錯誤。戴維斯一年又一年不斷地完善實驗,最終結果還是一樣。

戴維斯說,我的實驗沒問題。

言下之意是,太陽中微子消失之謎,責任不在我,可能在天體物理學家的頭上。

可是呢,天體物理學家們也很委屈,他們算啊算啊,計算了好多遍,最終還是堅定地說:我們對太陽模型的計算絕對沒有錯!

奇怪了,既然誰都沒有錯,那到底誰錯了呢?這就是著名的「太陽中微子消失之謎」。

戴維斯不管那麼多,還是常年在那1500米深的金礦里干著捕捉中微子的偉大事業,他這一干就是30年。在這30年中,他總共才探測到大約2000個中微子。

後來呢,在日本的神岡,同樣也有一個大型中微子探測器,叫超級神岡探測器,由一個叫小柴昌俊的日本科學家負責領導。經過多年的實驗,小柴昌俊他們也發現,確實存在中微子消失的現象。

哦,原來這不怪戴維斯,因為兩個探測器都同時證明了中微子消失的現象。那麼,為什麼會有一部分中微子消失呢?1998年的時候,這個謎題終於被解開了,因為在這一年,超級神岡探測器證明了中微子具有一種神奇的本領——中微子在飛行的途中會變身!就像悟空能變成一隻小豬一樣。

中微子家族有三兄弟,這三兄弟分別叫「電子中微子」、「陶中微子」、「繆中微子」。這三種中微子在飛行的途中會互相變化,飛一會兒,你變成我,再飛一會兒,我又變成你。它們總是變來變去的,這種現象就叫做中微子振蕩。

中微子振蕩示意圖。

太陽中微子消失之謎解開了。戴維斯那個老舊的中微子探測器,只能探測到電子中微子,而其它的兩種是探測不到的。也就是說,當電子中微子飛到地球上後,搖身一變,成了繆子中微子後,探測器就探測不到了,所以,並不是中微子消失了,而是它變成了另一種當時還沒有能力探測的其它中微子而已。戴維斯沒有錯,天體物理學家對太陽的計算也沒有錯。為了表彰戴維斯和小柴昌俊在中微子研究上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戴維斯和小柴昌俊同獲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為小柴昌俊。

梶田隆章

上文咱們說了,超級神岡探測器由小柴昌俊負責領導,而今年獲諾貝爾獎的梶田隆章恰好受業於小柴昌俊。

小柴昌俊曾經說:「在繼承我衣缽的弟子當中,有2人足以獲得諾貝爾獎」。這裡的兩人,其中一個就是指梶田隆章,而今年,2015年,梶田隆章果然就獲獎了。

梶田隆章的獲獎理由是:預言並發現了中微子震蕩的存在!

圖為梶田隆章。

關於中微子的實驗

1998年,科學家們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就是先在一個地方人工發射中微子,當這些中微子穿過250千米厚的地層後,成功地被另一個探測器檢測到。從發射到檢測到,時間間隔只有短短的0.00083秒,並且證實,檢測到的中微子是來自人工發射的那個方向。

科幻一下,以後要是發明出中微子通信,那地球兩端的人,就可以利用來回穿過地心的中微子打電話了……

1987年2月23日,幾個天文台同時觀測到大麥哲倫星雲中,1顆叫做『SN 1987A』的超新星開始爆發。消息公布後,科學家們馬上檢查埋在地下的中微子探測器,結果發現,在天文台發現超新星爆發之前,幾個探測器已經提前3小時捕獲了共24個來自超新星的中微子,這其中就有11個中微子是被超級神岡探測器探測到的。雖然,在這次超新星爆發中,科學家總共只捕捉到了區區24個中微子,但是,科學家們能根據這個數量,大體推斷出這次超新星爆發的規模和其他一些重要情況。自從這次觀測到超新星的中微子後,又一門新學科誕生了,那就是中微子天文學。我們知道,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星際塵埃,對光有很強的遮擋作用,這讓我們難於探測到遙遠宇宙的奧秘,而中微子呢,它恰好可以穿過大量物質,所以中微子以後能夠為我們帶來宇宙極深處的信息。

圖為超新星SN 1987A想像圖。

圖為1054年發生的一次超新星爆發後的遺迹,我國宋朝的天文學家記錄了這次天文事件。

圖為正在注水的超級神岡探測器。

圖為注滿水的超級神岡探測器。

圖為設在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探測器示意圖。

圖為冰立方地面實驗室。

圖為,一個小探測儀正在緩緩放入鑽好的冰立方的冰洞中。

——————————

此為我寫的,關於中微子未來的暢想,月球和地球之間,純屬扯談

http://toutiao.com/i6245292766759223809/


推薦閱讀:

2015 年諾貝爾物理獎和 2002 年的主要區別是什麼?梶田隆章和小柴昌俊的工作有什麼區別?
和諾貝爾獎齊名的其他行業獎項有哪些?
你對於 2017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預測是什麼?
下一個中國本土的諾貝爾獎會在什麼方向?大概會是誰?
為什麼科學研究也喜歡「扎堆」?扎堆的利弊有什麼?

TAG:物理學 | 諾貝爾獎 | 粒子物理學 | 2015年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