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閱讀有效嗎?

微信微博各種新聞客戶端充斥網路,智能手機將我們代入互聯網時代,知識和信息的獲取極為便捷,碎片化閱讀隨時可以。 但有更多悲觀的聲音:碎片化閱讀更多的是「淺閱讀」、「輕閱讀」的方式,更願意接受不需要深思,可跳躍式閱讀的內容。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認為,它的本質只是一種瀏覽,一種知曉,而不是一種閱讀。 美國埃默里大學英語教授是碎片化閱讀的堅定反對者,他在《最愚蠢的一代》中指出,互聯網滴危險處在於它的知識與信息資源過於豐富,人們以為再也不需要把這些知識與信息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這種擔憂,尼爾.波茨曼在他的經典之作《娛樂至死》中也曾提出過。


這個問題,為什麼不先換個角度看,什麼是不碎片化的閱讀?

每天看看十大新聞、了解下32條重要八卦、看半小時羅輯思維、學習下縱橫職場的九個方法、試驗下快速瘦身的9個絕招、瀏覽下知乎的今日熱榜……你覺得你學到了好多東西,又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多了幾分理解,地鐵上、廁所里、午休時,每天都在看,看了那麼多,總有點什麼用吧。

不好意思的告訴你,以上,大部分都是錯覺。

因為不管你通過這種方式看了多少東西,百分之九十你都可能記不住。

剩下的百分之五,可能今天記住了,明天也會忘。

而最後的百分之五,就算一直沒忘,也會一直沒用。

不信,各位看看自己的知乎收藏夾,裡面收藏了多少當時覺得」我CAO,真牛逼,一定要好好研究「的內容,又有多少內容自從收藏後就再也沒有點開過。

覺得同意的,請繼續往下看:

很多人都覺得碎片化閱讀就是在隨意的時間讀點隨意的內容,與之相反,則希望能有大把大把的時間讀大卷大卷的書——可以稱之為「塊狀閱讀」。

但事實上,碎片化閱讀與塊狀閱讀最大的區別不在於時間長短,也不在於內容怎樣,而是,沒有體系性。

什麼叫體系性?

系統地說起來,又得是長篇大論,為便於理解,我們舉一個例子。

大學的時候,我一個學訓詁學的同學,曾經請教他們一個很年輕的副教授一個問題,很有意思,那是古文里的一句話:「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這裡面,「雉」這個字很難理解,因為無論從字面意思還是字典意思,「雉」都是指野雞,但「都城過了一百隻野雞」這啥意思啊,理解不通啊。

我同學說,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一百隻野雞從都城上空飛過,非常不吉利,國家要出大事」——我個人覺得,這樣似乎也說得通。

年輕的副教授瞬間感到頭上有一萬隻野雞飛過。

副教授之前是這個專業的博士生,畢業後又進了博士後流動站,功底挺深厚,他透過厚厚的眼鏡看了看我同學,搖搖頭:「不能這麼理解」。他想了想說:「這裡呢,這個『雉』啊,雖然是野雞的意思,但在這裡不能這麼理解,我們都知道野雞有個特點,什麼特點呢?」

他抬頭看了看我同學,見他沒反應,又自己回答說:「那就是飛不遠。古人沒什麼計量單位,他們就把野雞每次飛的距離當成一個固定的長度單位,稱為一『雉』,所以,這裡『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就是說都城的周長有野雞飛一百次那麼長,是一座大城了,不好管,所以是國家的禍害。」

教授的功底真是深厚啊,我同學當時想。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把這個解釋當成了金科玉律。

直到有一次無意中向他們院的院長說起來,院長是這個領域的宗師級人物,聽到這個解釋,又好氣又好笑,把同學和那個年輕的副教授都狠狠罵了一頓。然後,我同學才知道,「雉」在這裡與野雞一毛錢關係沒有,是另一個古字「紖」的通假字,而「紖」是指系牛鼻子的長繩,轉用作丈量工具。

據同學說,他們只是無意中聊起這個話題,而院長不僅指出他的錯誤,而且不假思索地說出這句話出自《左傳·隱公元年》的哪個地方,有哪些大家做過註解。就這一個字,老先生講了一下午……

我同學他們學的訓詁學,也叫小學,是真正的國學(現在那些偽國學大師在這些小學大家的面前,淺陋到極點),學好這門學科沒別的路,就是不斷的讀書和鑽研。那個副教授和院長之間的差距,叫功底,也叫知識體系。

這個故事因為太過經典,我一直記在腦子裡,每當我要研究某個東西的時候,總會想起」一百隻野雞飛過的距離「這個笑話。

要想把一門這樣的學科真正鑽深、鑽透,隨時看看、隨便學學是不行的,別說一萬小時定律,十萬小時都不行,這需要持續地將整段整段的時間投入其中,許多人用了一輩子的功夫來讀書學習,也只是有一點點的成就。在這樣的學科領域裡,碎片化閱讀不僅無用,反而有害,讀的多了,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一點,實際上卻離真正的學懂差的越來越遠。

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學科在我們的生活里並不多見,我們又不是真的要去考古或者當國學大師,就想大概了解下這方面的知識而已,難道非得要把一輩子都投進去?

我既不想、也沒有那麼多時間來這樣體系化的學東西,真把自己當專家搞,但也不想只是隨便看看、啥東西都沒學到,有沒有辦法將碎片化閱讀和體系性結合起來呢?

可能有,至少我和身邊的一些朋友就一直在用這種方法來看書學習。下面,簡單說說,純乾貨。

除開把一本書下到手機里抽空看這種」偽碎片化閱讀「外,我這裡所指的主要是如何通過手機或其他終端在各種時間地點閱讀微博、微信、知乎、豆瓣之類內容的同時,建立相關的知識體系,其核心就是一句話」碎片化閱讀+條塊化整理「。

當我在上下班途中或午休刷手機時,無論我正在看知乎還是微信,我一定會打開一個便簽工具,隨時將所看到所想到的覺得有必要深究的東西在便簽里記一筆,便簽我做了分類,比如:邏輯心理學、職場創業法、政治經濟學、中國歷史……記錄的方式大概是:心理學——情緒控制——情緒控制的生理學機制(來自知乎,鏈接……)。每當我有整段的時間或者便簽里的內容條數超過一定數量的時候,我就會抽出時間進行整理,整理的方式第一步,看。看我當時的記錄,搜索查詢所涉及的書目、內容是否真的對我有用,如果只是當時一時興起的記錄就直接刪了,這一步很重要,大部分當時覺得有意思的東西再看往往覺得沒啥用了。而如果再看也覺得有用就進入第二步,存。不管是通過IE收藏網路地址,還是通過WORD下載文檔,甚至只是用個TXT記錄下要看的幾本書,都是要把這些碎片化的知識成體系化的整理記錄下來,而且只揀最精華的。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輸出。當你整理完了,看了學了,就要把這些東西以為己用,用作自己的輸出,知乎答題的素材、寫作的源頭、演講的小故事,不管什麼方法,要把整理的這些東西用出去,否則,看來何用?第四步,再整理。對一些長期用不到卻又覺得總有一天會用到的東西我會單獨存到一個位置,偶爾看看,把位置留給那些更常用的內容。

上面這些方法,說來其實很簡單,但真正怎麼做真的是個人習慣,而且,重要的事情說一遍:如果你平時喜歡隨便讀讀看看,只是為了舒緩神經、陶冶情操、娛樂自己等等,請千萬不要怪我寫了一個這麼長、又沒什麼用的答案~

感謝閱讀。

————廣而告之的分界線————

新書出版,歡迎大家閱讀評論

《所有的奮鬥都是一種不甘平凡(夢想有多麼珍貴,奮鬥就有多麼艱辛。知乎大神【李栩然】誠意解答人生困惑!)》(李栩然)【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 噹噹圖書


兩年之前我是碎片化閱讀危害的堅定支持者,可現在我翻轉了,因為我最終明白一個道理,任何一種閱讀方式,說到底都僅僅是一種表面的形式,最後並不影響閱讀的本質。而關鍵的因素是,閱讀者是抱著什麼態度來閱讀的,一個人如果沒有目的的泛讀,即使讓他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圖書館恐怕他也不能獲取什麼;但一個人如果清楚自己閱讀為了什麼,哪怕只給他一個能夠上網的手機,他也能獲取很多。說到底,閱讀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閱讀者所持的態度。

或許有人會以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確實有區別,並且前者的閱讀體驗沒有後者好。抱歉,雖然有這樣的情況,但不是絕對的。


碎片化閱讀有效嗎?請問怎樣才算作有效?

  • 如果是為了空閑時間休息放鬆,看看八卦新聞,看看最新段子,只要能讓你在這一小段時間很放鬆,那麼碎片化閱讀就是有效的。

  • 如果是為了獲取跟朋友吹牛逼的資本,獲取社交幣,那就去看看新聞資訊,新奇特的故事等,只要能讓你跟有朋友在一起有談資,讓你的朋友覺得你有趣好玩,那麼碎片化化閱讀就是有效的。

  • 如果是為了提升職業技能,那就去閱讀有助於提升職業技能的內容,並在實際工作中使用不斷去驗證,能夠對你的職業技能提升有幫助,那麼碎片化閱讀是有效的。
  • ... ...

你毫無目的,只是在碎片化時間習慣性去閱讀,走哪算哪,看看朋友圈轉載的《升職加薪的10個奧秘》這個好有意思啊,點擊去正在看又來消息了,怎麼辦?趕緊回消息呀,回完消息後覺得那篇文章一般般,換一個,這個新聞有意思去看看。。。。晚上躺在床上,你感覺今天讀了很多東西哇,可是為什麼感覺啥都沒讀?MD,感覺內心好空虛啊。

你在想內心空虛,一定是原因的,一定要有一個解釋心裡才安心,嗯,終於找到原因了,那就是「碎片化閱讀無效!碎片化閱讀讓我變蠢了」!

於是內心恢復平靜,認為「內心空虛這真不是我的錯,都是碎片化閱讀害的」!

——————————————————

以上,還請各位繞了「碎片化閱讀」!這孩子是無辜的!


碎片化閱讀有好多好多即時可見的優勢

1.閱讀成本低

隨時隨地,等人,睡不著,或者拉屎的時候。一部手機,一個空閑的大腦,一時掠人眼球,三五分鐘的尷尬即刻再見。

2.內容簡單易懂

大都三字成句,五句成文。無需咀嚼,和著百無聊賴的清閑,凌晨一點的憂傷,手指划了一划,就有了閱讀+1的錯覺。

3.見效快,裝逼立等可取

碎片閱讀內容豐富,邏輯簡單,亦是眾多一句一行科普文文體的不二之選。今天看了轉基因不可不知的二三事,明天就是營養學家,早上領略了殺人遊戲終極攻略,明天就是邏輯大師。

但是

我覺得

碎片化閱讀的危害卻更多是隱形的。

它便捷的體驗帶來了更多延伸性的消極問題。只有過一段時間,才朦朦朧朧的感覺,好像哪裡有不妥。

1.碎片化的閱讀習慣,使深刻思考的成本變高。

如題主所鑒,碎片化閱讀是一種知曉,一種瀏覽。長期的流於表面,使深刻思考的成本變高。總看些1+1=2,再也不想知道什麼拉格朗日定理,如果我想,那我需要克服更多的慣性和惰性。與其花費漫漫時日去想為什麼,不如花一分鐘去打開知乎問答,如果我想,那我需要克服更多的慣性和惰性。長此以往,你懂。

2.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導致了生活的碎片化。

它在時間的縫隙里如魚得水,等你的十分鐘里,隔壁的樹上掉下一片美麗的紅色葉子,而我卻在刷手機。我每天起床,走路,交通,放鬆,甚至吃飯,都無不『高效』的利用手機。久而久之,本是存於生活一部分的手機,變成了存於手機一部分的生活。

本來是想更好的體驗生活,卻將生活直接淪為附屬。

3.降低執行力,增加了自我管理難度

因碎片閱讀成本太低,看書,看電影,背單詞,工作,手機隨手拾起。看了兩個段子,突然想起來,咦我本來要幹什麼來著!!!做一件事情,本來需要自制力+5,這樣一來,自制力+10都不夠用。

如其他答主所言,我也認為信息的轉化更為重要,而非簡單的信息獲取。

所以我現在盡量只在好奇和需要的時候開啟淺閱讀模式。

畢竟我在五年前就看了美麗少女馴服男友的73個小秘密,然至今日還未近它分毫。(假裝單身心機汪)


畢業後整個人一度變懶,書看得少了,碎片看得越來越多。

對於碎片化閱讀,本來以為它和塊狀閱讀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去讀一本艱難晦澀難以理解的老古董,好像還不如直接去讀那些字字珠璣的書評或者結論來得直接,這樣的話,直接發揚拿來主義,得到自己想要的豈不是可以輕鬆很多?

可是時間久了,就能發現碎片化閱讀的壞處——

它讓你變得目光短淺,讓你每天只是低著頭關注於自己關注的那一塊區域。飛快的網速看似能夠與世界接軌,事實上你看到的那部分只是這個龐大社會的一個小小的角落。最重要的是它還能夠讓你自我感覺良好,並為止沾沾自喜,最後變成一隻井底之蛙。

關注不少公眾號和微博大V,一個個節日在無數大大小小營銷方案中鋪天蓋地而來,聽到大喊母親節時想起來給母親打個電話,看到關於愛眼日的廣告決定今晚少玩會兒手機,看到父親節的文案真情流露,然後你也一瞬間被它們洗腦蒙蔽,彷彿他真的是那個沒有過任何過錯一直以來的矛盾都只是你自己太任性的父親。

看了一篇「新媒體葬送了所少人的未來」,開始感覺自己前方滿是迷霧,看到一篇「致賤人」,開始意識到拒絕別人也可以這麼酷炫。看到各種雞湯成功學宣揚的各種「正能量」,就感覺自己偶爾的不開心都變得無比可恥,你拖著上墳的心情挪到公司,一邊睡眼朦朧地打開電腦,一邊掏出手機發條朋友圈,「早安,全世界。」

每天各種熱點層出不窮,都有人讚美有人謾罵,而你的立場只取決於哪個觀點首先被你看到。你看著別人精力無限地爭執,你每天看似「閱讀」了很多,可是卻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你看著所有互聯網碎片組建出來的烏托邦,那裡煙霧渺渺,綠水環繞,風和日麗,四季如春,你躲在那裡,彷彿那是你獨自一人的城堡,而你就是那個至高無上的國王。

而事實是,你只是碎片化閱讀的畸形產物。

長久的碎片化閱讀,只會讓你愈加糾結矛盾迷失方向。

你每天既開心又難過,既積極向上又墮落不堪,既有著為了夢想不管不顧的勇氣,又可以在現實中滿臉堆笑地苟且,你上一秒還大聲喊著時間不夠用,只想將它們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下一秒就繼續扣著手機痴痴傻笑,彷彿剛才只是被魂靈附體。

充滿矛盾的的牆邊草,看似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事實上它早已貧瘠到毫無立腳之地,風吹過來,搖搖欲墜,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飄向何處。

作為一種壓力生活的消遣方式,可以通過碎片化閱讀來放鬆自己。

但是如果你想要通過這些片面的碎片,去構建能夠經得住推敲的知識體系或者人生領悟,那隻能是痴人說夢。


其實重點不是閱讀的方式,碎片化也好,整體化也好,系統化也好,關鍵看你有沒有吸收到腦子裡去,有沒有在自己的大腦中構建起一個大書櫃去分門別類貯藏這些知識,讓這些知識在你的大腦里形成清晰的系統知識。

如果做不到後者,你看書的方式是哪一種本質上都沒有什麼作用的。


原來寫的一點東西,並不完全切題,先匿

碎片化的閱讀是從什麼時候興盛的呢,我並不能確切的知道,但是在智能手機普及之後它達到了一個巔峰時代並極大可能持續下去,不過早在這之前,互聯網方興之時,它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溫床。

在我的印象中四大門戶的首頁樣式似乎從誕生之時起就大抵如此,標題標題和更吸引眼球的標題,你點開一個,裡面除了遠沒有標題精彩的了了正文外就是更多的標題鏈接到其他。在還沒有視頻,直播,微博的互聯網年代裡,人們可以上網幾個小時,而只是在不斷地跳轉,從一個熱點到另一個熱點。事實上這是順人性的,人的思維是非線性的,比如,現在我的桌子上有個茶杯,我會想,恩,這茶杯不錯,而且是我喜歡的黑色,昨天在商場里看見的那件黑色外套也很好看,穿著顯瘦,這兩天又胖了不是,一會得去跑跑步,那天跑步時候看到的姑娘長得超正。幾秒鐘,思維就可以從桌子上的茶杯跳到姑娘上。你一定也有這樣的神遊經歷。這跟那些不斷吸引你點開去跳轉的鏈接如出一轍,大概我們的思維本身就是趨於碎片化的,網路在它誕生之後就這麼順水推舟的開始撕扯我們的閱讀習慣。

在碎片化進程中最具里程碑式意義的事件非微博和社交網路等一干自媒體的誕生莫屬。你大概還記得微博之前的那個東西,當然你更可能已經忘了,它叫博客,當年也是盛極一時。可惜後來它死了,它的死正是因為它還不夠碎片化。一篇博客要是一篇文章,少則幾百字才算正兒八經,人們越來越沒有時間和耐心去閱讀它。覺得它還是太大了,要再撕碎一點,一個觀點,一個態度,一個結論就是我們所需要的,而完成這,幾句話就夠了,於是微博奉天承運的誕生了,用140字的上限,毫不留情的撕碎了博客。

到了智能手機時代,一部分人其實已經非常習慣這種閱讀方式了,而智能機真正實現了它的普及,用智能機的人大都在所難免,誰的機子上還沒個微信不是。在微博,今日頭條,知乎等一眾優秀的app助力下,至少半全民的閱讀碎片化進程圓滿完成。

我跟朋友在考研的時候有這樣一點小經歷,我們在距考試大約一年左右開始準備,由於考試時間還早,每天剩餘時間充足,那時候我們每天大概會讀一讀app《一個》裡面的文章,長短不等但總共要上千字;隨著考試時間接近,複習量加大時間變少,我們的每日讀物從《一個》的文章縮減到裡面的問題板塊,這個問題類似於知乎,一個問題一個編輯選擇的回答,每天差不多有幾百字;在要考試的最後幾個月里,我們幾乎沒有什麼閑暇時間了,有也想用來睡覺,於是閱讀量終於減到了《一個》的首頁,就一張圖一句話。現在看來,這段經歷和碎片化很有相似之處。

我並不是想妖魔閱讀的碎片化,存在即合理,它是應運而生的,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確實有碎片閱讀的需求。我想知道希臘經濟危機對我到底有什麼影響,去知乎上一搜,會有很多精妙的解釋。如果像50年前找出轉頭一般的《西方經濟學》開始讀,確實有一份不合時宜的笨拙。早上擠地鐵的時候我就可以掏出手機把今天的新聞全看一遍,還能有幾句簡潔又不失獨到的評論。刷一刷微博,三句生活健康小知識讓自己感覺又學到了。微信朋友圈往下一划,百字雞湯能讓一整天都鬥志昂揚。碎片化閱讀讓我們獲得的巨大的信息量與在此之前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它可以迅速充實我們的信息儲備,甚至人生經歷。知乎上最熱的兩類問題「XXXX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如何評價XXXX」。我不得不承認那些了了幾百字回答里真的有些讓人拍手叫絕,讀了以後近乎感同身受,而那些評價里也不乏客觀中肯者。下次跟朋友聊起XXXX,可以好似不經意的說出「哦,我知道,感覺就像…」或者「我覺得應該這麼評價XXXX」在一眾敬仰的眼光里結束自己的高談闊論。吊的不行,簡直上癮。

可惜,碎片化的信息和閱讀並不完美。而且真的會上癮,如果你沒有讀到那條新聞,沒刷到哪個微博熱點,別人談起,你一頭霧水,像個原始人一樣愣在一旁,完全插不上嘴,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大家都像一隻張開網的蜘蛛,去搜羅那些噴涌而出的信息,生怕漏掉什麼,一會兒不拿手機刷朋友圈就像掉在了另一個星球。觀點,態度可以如此簡單的去表達,三兩句話也只能表達一個觀點態度,慢慢的我們最不缺的就是態度,「好喜歡XXX」「XXX就是個傻X」,「果斷XXX不解釋」,沒有理由,只有立場。是不是我們讀了「XXXX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就真的懂得了那種感受,知道了「如何評價XXXX」的答案,我們下次就也能這般公正客觀深刻呢?我們到底是在滿足自己的求知慾還是表現欲(當然慾望是平等的,沒有高尚鄙陋之分)。

毫無疑問,我們需要碎片化閱讀去充盈我們被碎片化的閑暇時間,但是我們怎麼能只讀碎片呢。這就回到了一個更宏大的命題上,閱讀到底是為了什麼?作者在書寫的時候是只為了傳達一個信息嗎?要表達一個觀點,一種態度,一份信息,是的,幾句話就夠了。可是幾句話怎麼能足以表達一個思想,一種價值觀,一份情懷,一種思考方式呢。是啊,你問我讀完三本字典一般的《1Q84》之後它說了個啥,表達了個啥,我說不出。你問我看了三本《三體》有啥現實意義,我不知道。你問我看了《沉默的大多數》《觀念的水位》能讓你感到多了一絲自由嗎,可能也許大概吧。但是,我記得在讀完的一瞬間,合上書抬起頭的一剎那,夜空中好像有顆星星閃了一下,讓我打量世界的眼光似乎有了微妙的變化,雖然此時我幾乎完全忘了它們具體講了什麼,但就是因為這一絲微妙的變化,我知道它們在我的靈魂里殘留下了一點點東西,而這點東西大概就是碎片所不能賦予的。

你可以去知乎上問去巴黎旅遊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那些才華橫溢的答主用十分鐘就可以帶著你到塞納河游泳,當然你也可以找一本《帶一本書去巴黎》看看,雖然每天讀40分鐘看完估計也得半個月,但是讀完你不僅會知道去巴黎旅遊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你還會知道法蘭西自由熱烈的民族性源自何處,以人民為名義的革命可以可怕到什麼程度,現代文明的標誌到底什麼。你可以去搜如何評價美國的民主制度,百度知道三句話就能給你一個答案,而劉瑜用了一本厚厚的《民主的細節》,林達的美國民主觀察出了四部。他們會用衝突,矛盾,妥協,甚至不公平去向你解釋民主,會讓你知道世界之廣大,人性之複雜,任何問題都沒那麼簡單,不要輕易的單一的去評價。你可以在微博上手指一動刷出一個名言加一張美圖,讓你覺得哇好有道理,但是當你專註的緩慢的去閱讀一本書,字句點點流淌時,那句你早已經聽聞的名句就這麼不經意的出現,像一個珍珠一般躺在河底的貝殼裡,那種感受能讓所有精妙的形容都黯然失色。

我們需要碎片閱讀,它快捷、高效、讓我們不脫離現實,事實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這麼做。我們也需要完整的,沉靜的,嚴肅的閱讀,去縫合碎片,讓繁雜紛飛碎片在我們大腦里沉靜下來變成有重量的思想基石,讓我們不那麼現實,但是我們這麼做了嗎。至少應該試著這麼做,也許下次你也能回答「讀完一本50萬字的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和「如何評價三體憑一己之力把中國科幻拉到世界水平一說」了。


1 獲取信息

碎片化的淺閱讀在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快速獲取收集信息的過程

其實不管方式好不好 只要你覺得對你有益那麼它就是正確的 一個人讀的書做的事大多數情況下其實毫無用處 但這並不影響 有些時候需要無聊的存在 看自身的需求目的 學習的動機和出發點 是自我提升還是消耗時間

2 知識重構 歸納

之所以淺閱讀 沒有沉澱成為自己的東西 因為看到的東西都是零散 不全面 所以在這個獲取知識的過程中 更應該利用一些時間對其進行總結和反思 了解自己停留在什麼層次 需要補充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能

再此也可以對自己現有的知識和閱讀面進行整理 整理自己目前的知識體系 有意識的閱讀 匯聚碎片化內容 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體系

對工作生活中對閱讀中的信息從上而上的進行收集總結分析 也可以像寫書一樣進行提綱式的列表 儘可能形成流程和標準化的東西 碎片化閱讀在學習新知識和運用重複零散知識的同時 用邏輯的方式去進行總結

在這個過程當中 也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寫作能力和他人溝通的能力 所以不能說它好不好 只能說在一定程度下知識需要重構 所以之間是雙向和動態的轉變

3 藉助工具

不是每個人都長心的 泛閱讀有時候真的很難記下什麼

面對碎片化可以用歸納的方式把這些碎片的東西整合在自身的知識體系中

可以相對藉助一些輔助工具 Vimwiki Weavi 念 evernote 思維導圖

記錄:記錄出錯的及應對方法和一些你想要的點 藉助一些工具

羅列一些關鍵字 複製地址或者截圖便於尋找 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 碎片學習可以更有效率

利用更碎片化的時間做體系化的學習 不把閱讀當作是思考 有些東西不實踐不練習不開動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它就不會變成自己的能力 多提煉多總結 有個整體的認知 明確一個主題分類劃分清楚它在什麼樣的位置 也許以後它會解決什麼問題 不要看輕碎片化這一環 如果你能夠堅持 當它成為一種習慣 你就能持續

4 精力

依據個人的能量峰值 碎片時間短暫 精力不充分就只休息 什麼都不做


先下結論,碎片化閱讀有效,只是過於低效。

它讓人產生自己已經消化完文章精髓的錯覺。

閱讀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是信息瀏覽的層面;第二個是消化思考的層面。

碎片化閱讀大多隻具有讓人信息瀏覽的功能:比如大學生不得不讀的X條人生忠告;看完這X條讓你的學習變得更加高效;生活中必知X條……

並不是否定這類信息的存在,而是這樣的信息只提供結論,沒有提供論證過程和系統知識,因此除了刺激幾秒你的視覺神經外,無法能帶給你更深的思考。

以我所在的『管理學』為例,網路上的管理學知識早已經被碎片化,雞湯化,以及成功學化,被很多人詬病。誰都可以說自己看過管理學的幾百條小知識,那些小知識錯了嗎,大多數並沒有。

然而管理學並不是由這些小知識組成,無論你幾百條,上千條,還是上萬條……都不是。

完整的商務管理是由很多個模塊組成,比如企業行為學模塊,人力資源管理模塊,有效決策學模塊,供應鏈管理模塊,運營管理模塊,策略管理模塊等等。

這些模塊相互獨立,卻又同時作用在一個系統當中,有著它自身的研究歷史與幾十年上百年的研究進度,並且在被世界各地的學者們逐漸完善著。所有你看到的結論,並不是憑空的猜想,而是經過了縝密的實驗與分析。

但你看到這些結論的時候會誤以為自己已經讀懂管理學,而忽略掉它們的前提,系統,優勢與弱點,以及很多批判性的討論和研究。

真正完整的閱讀,是去了解這些知識的行進軌跡與理論的發展——當初得出這個結論的學者生活在什麼背景之中,他為什麼這麼想,他遇到過什麼問題,這樣的理論適合什麼樣的場合以及有什麼樣的局限性。

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夠引起你更加活躍地思考力,激活你的思維和創造力,結合知識與思考,收穫屬於你自己的認知,以及在日常的工作中運用到這些知識。

我們花上幾年的時間,去系統地學習這些知識的歷史,相關的模塊,以及它們在實踐案例中的運用,各種優勢與局限性,才敢說自己對於理論部分有些粗淺的了解,也大體上能夠總結出一些有用的碎片條目供他人閱讀。

……那麼花上十分鐘,就能掃過幾百條『碎片知識』的人,真的就跟專業出身的人一樣,學到知識入門了嗎?

在任何一個領域,這都是絕對不可能的。

實際上,如今對於碎片化閱讀的討論與抨擊,並不是錯在碎片化閱讀本身上面,選了碎片化閱讀,就要清楚這只是一種消遣與對知識的涉獵,並不是學習。

讓人變得低效的不是碎片化閱讀,而是以為通過碎片化閱讀可以高效學習的想法本身。它會讓人陷入一種找到捷徑的浮躁心理,就好比練功求捷徑,走火入魔很正常。

最後,也不用過分的否定它的作用,它是一種快速接受信息的途徑。但也僅此而已。


推薦閱讀:『我們正進入另一個黑暗和無知的時代_三聯生活周刊』

http://www.lifeweek.com.cn/2009/0914/26123.shtml


碎片化閱讀導致思考深度的減弱我想是大多數人遇到的問題。


題主這裡表達的,我好像覺得更偏向一種無意識的碎片化閱讀。無意識的碎片化閱讀更偏向於消磨時間,坐地鐵,1個小時,可以看看朋友圈,刷刷微博,翻一些自己偶然訂閱的訂閱號,甚至打遊戲等等。

相反,

有意識的碎片化閱讀,可以讓自己的閱讀視野很廣,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累計,不斷深思。有意識的碎片化閱讀可以是一些英文日報,一些行業行情的訂閱號,一些人文雜誌的APP。看到好的文章,進行收藏,然後每周進行歸檔整理,以便日後工作或與人溝通交流需要用到。


碎片化閱讀和連續式閱讀的區別是碎片化閱過即忘,難以形成有效記憶,人的記憶力和聯想能力掛鉤,連續式閱讀能夠讓人以點帶面,記住更多的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而碎片化閱讀難有此效果。


碎片化閱讀沒讓人變蠢,讓人變蠢的是明知是碎片化的知識還推而廣之。比如我經常在民庭上提醒,疑罪從無是刑法概念,不要亂用(況且也沒有明確的疑罪從無)。刑訴裡面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不要亂用到民訴中來。但每年依舊有很多讓我吐血的訴訟代理人。

為啥有人說非法學專業額度不要考司考就這個原因,即便過了,沒體系很容易就亂了,混了,然後還大放厥詞法官亂判·····真的很冤。


確認碎片化閱讀會缺少得出結論的過程,但並不影響有的閱讀者內心思考這個過程。說到底閱讀者本身是一種什麼心態去進行閱讀的。他願不願意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態度閱讀。如果是,自然就沒批判的接受過不接受(誰說碎片的閱讀就要全盤接受的獲得。傳統閱讀也有,洋洋洒洒數萬字胡說八道的)所以最關鍵的還是閱讀者的態度。

當然你要是準備深入進入某個領域,那碎片化閱讀就不行了。因為他太碎了,碎到都沒法融會貫通,很難深入。



抱著大部頭讀書的人不會因為有了網路就放棄了資本論,自我批判,通史等這類書籍的閱讀,放棄思考,放棄一種由量到質,一種得知了人類進步源動力,歷史真相,社會規律時的快樂。

而最多看看金庸,古龍,BL,漫畫,從不涉獵學術,歷史方面書籍的人因為網路他們獲得了大量的快樂,斗破蒼穹,星辰變,火影,進擊的..

讀書和碎片化無關,只在於看什麼,怎麼看。


先將碎片化閱讀定義為「微信微博各種新聞客戶端充斥網路,智能手機將我們代入互聯網時代,知識和信息的獲取極為便捷,碎片化閱讀隨時可以。 但有更多悲觀的聲音:碎片化閱讀更多的是「淺閱讀」、「輕閱讀」的方式,更願意接受不需要深思,可跳躍式閱讀的內容」然後叱責這樣的閱讀是對知識的一種褻瀆,只是一種淺薄。。這種畫個靶子來打的事情。多少年了。還是老套路。。。。


先直接回答:

如果你本身在這個領域已經有一個思維繫統,那碎片化閱讀會錦上添花;

如果你本身在這個領域沒有思維繫統,那碎片化閱讀只會徒添焦慮。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你的思維繫統是火,學習是風。如果你的火很弱,風越大,火越容易熄滅;如果你的火很猛,風越大,火越旺。

———————————————————————————————————————————

以下是正文:

最近一個好朋友進了一家創業公司。

她說每天醒來,打開微信,就會看到老闆在朋友圈和公司群各種刷屏:《XX揭秘:如何利用社群快速積累200萬用戶?》、《如果想入行做XXX,先想清楚這10個問題》、《離職後,我理出了XX運營的一招半式》...在感嘆老闆居然有這麼多時間閱讀這些文章的同時,她很懊惱到底要不要每一篇都閱讀,不然擔心跟不上老闆的節奏。

她說:「知識太多了,而且每篇文章來源公眾號都不一樣,特別零散,基本上看完一篇覺得哇好有道理,看下一篇的時候就把上一篇的東西忘掉了。就算做筆記也好,記了也是扔旁邊,平時該幹嘛幹嘛。」

她說:「我現在看到老闆的微信頭像就焦慮了。」

她說到這裡,我就問她:「那你的老闆平時有沒有給你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她搖搖頭:「完全沒有。基本上就是指指點點,每天都有新的想法,具體怎麼執行完全不會說,把我們累趴了。」

聽到這裡我就知道,她的老闆是個碎片人。

當然,我不是針對這位老闆,我指的是,在座各位,都有可能是碎片人。

「你倒是告訴我什麼是碎片人啊!!」

我理解的碎片化學習的意思是:把知識內容進行分割,讓學習者在分割的時間內學習。那麼長期使用這種方式學習並融會貫通的人,就是碎片人。

通常碎片人,都是沒有系統的知識,具體來說就是沒有某個領域的方法論的閉環。

比如我問你:「怎麼可以炒出一碟有回頭客的番茄蛋?」你會怎麼回答?先別繼續看,認真想想你的答案。

碎片人可能會想:「去烹飪的app看看」、「問媽媽」、「多炒炒就有了,這問題太無聊了」、「找新鮮的食材先」...

有系統思維的人會這樣想:

【受眾是誰】吃番茄炒蛋的是什麼人?他們喜歡偏甜還是偏鹹的?什麼樣的番茄和雞蛋可以滿足他們的口味?

【執行製作】找到番茄炒蛋的常規烹飪法,使用控制變數法控制番茄和雞蛋的量,調味料。讓受眾吃完之後問問他們覺得如何,看看他們會不會回來吃第二次。

【優化調整】根據受眾的反饋對番茄炒蛋進行食材、調味料等的調整,不斷完善。

番茄蛋的例子是我借用自己的其中一個思維繫統思考出來的結果,我想要傳達的關鍵點在於:你的目前的思維方式能不能形成閉環,且能進行自身優化,產生知識沉澱。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你的思維繫統是火,學習是風。

如果你的火很弱,風越大,火越容易熄滅;

如果你的火很猛,風越大,火越旺。

———————————————————————————————————————————

接下來我們說說朋友圈的文章的本質。

知識類的文章,大部分是軟文。軟文是廣告的一種,說軟是相對於硬廣告而言的。

比如一篇文章,主要講述如何炒出一碟美味的番茄蛋,你看了覺得很有道理並躍躍欲試,看到文末,看到有引導說:「更多菜式可以下載XXXapp哦」,這類型的文章就是軟文。

通常軟文閱讀的錯誤做法,就是啥都不懂的情況下,閱讀一大堆不同作者的文章,然後覺得自己懂很多,但到執行的時候,卻舉步難行。原因是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思維繫統,由於他們並非師出同門,甚至由很多是在實踐中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所以往往在表述的時候會有不同甚至矛盾。

另外,由於目前大部分人傾向碎片化學習,一篇超過1500字的文章也會被定性為長文。長文一般不是關掉就是收藏。想在1500字內寫完整個系統的內容並作出解釋,很難。

比如我寫的《傾聽有套路?愉快聊天只需一個公式》一文,主要是針對溝通中的口頭表達,但因為篇幅的原因,肢體語言方面就無法涉及。

除此之外,因為讀者的需求不一樣,所以身處的階段也不一樣。比如一個戀愛大神寫一篇文章說要怎麼對女生好才能收穫女生的真心,如果被一個剛剛拍拖的男生看到,那對他來說是良藥;單如果被一個正在猛追一個女生的男生看到,對他來說就是毒藥了(為了想要傳播更廣,很多作者往往不寫前提)。

比較正確的應對軟文的方式是,從一堆文章中,找到一個你認可的作者,試聽他的課程,報名他的培訓課程,進行系統學習(當然,如果你本身已經有系統的知識,那可以雨露均沾)。

遇到像我這種沒有產品推廣的,但又想深入了解關於文章裡面的內容,可以在公眾號和作者聊聊。


正好3天前寫過一篇題為《「松鼠症」晚期患者的頓悟》的短文,拿來與題主分享,以下是短文內容:

先貼篇文章: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M2MTQzOA==mid=2650639277idx=1sn=40a57a033e86b36108b0c8a04ddbe9fascene=4#wechat_redirect《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來自微信公眾號:古典古少俠,侵權刪。

看完後,一開始的感覺是發現了新大陸,但緊跟著的則是莫名的慌張——細思極恐。

拖延、懶癌、浮躁、自制力差、缺乏專註、不夠有魄力等等,很明白自己存在的諸多缺點,但所謂的「松鼠症」卻一直沒有意識到。回想過去的自己,從中學時代就開始「收藏」了。比如買了一些書,還沒看就產生了「我很強」、「我好厲害」的錯覺——彷彿許多有用的內容,只可遠觀不可褻玩,YY完扔到一邊——「嗯,以後找個時間好好看……」以至於到了現在,會經常逼著自己刷一些論壇、公眾號推文等,知乎上也收藏了一大堆欄目,以為養成了一個了不起的習慣,但是看完這篇文章,發現這種心態真的是 有 毒!

碎片化的信息更需要我們篩選與整合,因為獲取容易(如題主所說,微信微博各種新聞客戶端充斥網路,智能手機將我們代入互聯網時代,知識和信息的獲取極為便捷,很快能建立get資訊的成就感,(借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觀點)我們正在逐漸失去【主題閱讀】(或許很多人還不具備,包括我)、主動思考的能力。這是很可怕的,我們每天花在碎片上的時間,積少成多,以為在慢慢打造自己的知識金字塔,但實際上碎片與碎片間缺乏聯繫,大部分碎片只是一個個點,少部分連成了線,更別提成面、成體了,我們的知識結構與理解力並沒有得到想像中的提升。

因此,我的啟發是,面對這些碎片化信息時主動提問,帶著目的性去尋找答案,比如:1.這想表達什麼觀點?2.整體的脈絡發展如何?3.觀點本身適用嗎?4.這個觀點對自己有用嗎? ……主動提問才能尋找到答案,有所收穫,不然很多時候只能看完笑笑,做個消遣罷了。

.......

對應到這題,我的答案是:碎片化閱讀是有效的,前提是在閱讀時需要主動進行系統性梳理,將一塊塊碎片拼湊起來,從點連成線,從線構成面,從面形成體,努力打造自己的知識金字塔。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全面放開二胎前後網路輿論截然不同的兩種風向?
如何評價網路劇《說的就是你》?
手機只能用2G網路是一種什麼感受?
為何會出現寧澤濤奪冠走紅現在網路上這麼多女(男)網友爭做其女友現象?
如何評價果殼網對「NASA 發現開普勒 - 452b」的態度?

TAG:閱讀 | 思考 | 互聯網媒體 | 娛樂 | 碎片化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