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萬科雲計劃?

http://www.wtoutiao.com/p/H71gjm.html


1、To萬科

「萬科雲,是基於跨界聚集、行業重構的『不動產+服務』產品。」

「不動產」

uber和airbnb直戳用戶痛點,uber把閑車用起來,airbnb能直接將空房和沙發變現。其共同點在於把現有資源再配置,提供的是一個分配演算法,交易的平台。

那萬科雲戳中什麼?誰是萬科雲最終的受益者?(萬科自己吧)行業痛點又是什麼,顛覆了什麼?——不明。

萬科雲利用的是已有的資源嗎?不是,而是新建的冠名為「萬科雲」的地產,基本上可以歸為產業園類型。(我所在城市的產業園參觀過幾個,觀後感是供需不平衡,中小型創新企業真的沒有大人們所說的那麼多呀。)

「服務」

如果完全是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是不是應該不需要租用場地的辦公才是真正的「雲」服務呢?這樣的話,是不是可以反過來看出萬科雲所謂的「平台」依然是空間實體,並未轉型成「服務」。萬科雲和萬科的樓盤、商鋪在實質上並無太大差別,只是迎合時代潮流為它的產品起了一個新的互聯網昵稱。

最後思考的問題落腳到——無論是住宅還是商鋪,使用者是剛需而投資者在乎的是其升值空間。但是萬科的品牌溢價對其「雲」具備相同的作用嗎?瞄準的是真實的巨大的需求量還是直接的收益率呢?

2.To設計師

對於設計師而言「萬科雲」理解起來就是自己組個隊打怪升級嘛,定期可能會出現諸如「高手排行榜」這類的東西

給設計師更低門檻更多機會,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打破機構中不創造價值的部分。

聽起來好美。

前期受益的可能是建築大牛們,明碼標價挑項目。和剛畢業無經驗或者在校的大學生,這樣的「實習」比不給錢的設計公司好多了,跟著隊長打怪撿撿道具,轉眼就能升級咯。

可是中間的大多數有了一定經驗值的設計師呢,在更低的報價和更大的工作強度中尷尬窘迫的選擇哪個,都顯然不會好過。但這就是萬科雲倡導的「工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建築設計從來都是團隊合作,面對面溝通合作都難免出現各種複雜的問題,萬科雲所說的新的合作方式是什麼呢,是否可以大大減少建築團隊因溝通而付出的成本?拭目以待。

3.To用戶

只是簡單假設一下,如果作為來到這個設計平台的甲方用戶,你真的會請一個小P孩來設計你家、乃至小區的幼兒園嗎?

你依舊只會關注排名靠前的大V,他們有哪些標籤做過哪些厲害的作品。行業格局、上升通道,一切都是濤聲依舊。最後,萬科雲可能wifi信號會特別好,這點毋庸置疑。


9月末,「第三屆2015中國產業地產30強榜單「揭曉。華夏幸福摘得中國產業地產30強榜單首冠。反觀其他產業地產上市公司今年以來的表現,多數不盡如人意。13家園區類上市公司中9家的營業收入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達到85%。

同時,2015年產業地產行業又可謂熱鬧非凡,包括傳統房地產行業大佬、電商企業、金融資本等多重主體紛紛進入。

面臨實體經濟下行的困境,早先依託低價購地、政府補貼、後期出售標準廠房獲益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再百試百靈。傳統產業地產商不同程度的放緩了發展腳步,政府同樣嚴控產業用地增量。產業地產怎麼玩,變成了擺在地產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這裡希望藉助分析萬科的產業發展模式,帶給新進入者提供一些不一樣的思考。

近年萬科致力於借自身的運營和服務能力,實現產業地產的輕資產化運作,最終實現產業地產UBER化運轉。相較目前國內傳統產業地產商所處的基礎園區服務階段,萬科認定行業對增值服務的需求遠未得到滿足,萬科要採用「重服務,偏運營」的運作方式。? 據悉萬科擬成立全國化的產業資產管理公司,資管公司作為一個運營機構,核心競爭力及利潤的核心將集中在線上化的增值服務。全國統一採用「星商匯」的品牌。萬科通過持續擴充星商匯生態聯盟(目前聯盟成員逾1000家)實現萬科資管公司作為孵化器管理者的目標,資管平台原則上不自己做孵化器,而是管理孵化器,由孵化器再管理小企業。針對一些優秀的創業型企業,萬科則會與孵化器一同投資園區里的企業。

前一階段,萬科側重輕重結合,重資產部分包括園區的銷售和出租;輕資產主打「星商匯」產業服務品牌,面向萬科內部以及外部的產業地產開發商,快速複製,通過輸出品牌、管理盈利。

在萬科提供的服務中,資管後期在每個園區內部均會設立服務中心,為園區內的企業提供各種增值服務。包括財務顧問、投融資服務,企業上市策劃與輔導、資金運轉綠色通道等;為企業提供穩定的人力招聘服務;在園區內引入國際教育機構進駐,為企業提供在職培訓、圈層教育等。

同時在有了服務中心以後,企業不需要再設置會議室、接待用房和展示空間,萬科此舉著眼於提高坪效,為企業節省開銷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己方租金收益;

整體看來,萬科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全新的生態構建者。作為一個連接者。將產業上下游的要素進行聚集,進而對產業鏈進行重構,形成新的生態系統。前期著眼於針對所有會員打造經濟生態圈,會員既是服務的提供商,也是服務的享有方,相互之間形成相對良好的互換關係。

新經濟形勢下,裹挾著互聯網大潮,企業已經逐步突破突破舊有的形態,變成了一個社會化的集合體,在這個集合體內或如星商會內部會員間的資源互惠互換,或如同業間的整合,再如行業上下游企業之間的聯合出擊。

對於產業地產未來的走向,萬科走出了實驗性的一步,更為後續產業地產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多的想像空間。試想在提高園區的增值服務的基礎上,公司還向上追溯,如成立新型產業聯盟,和產業資本以及實體龍頭企業聯合拿地,收益共享。此舉既幫助實業公司減少開發環節財物人的耗費及降低建造成本,後期共享開發收益。又可以助力產業地產公司增加與政府博弈中的話語權,前期通過預售等舉措降低投資強度,後期吸引入園龍頭企業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企業進駐。解決企業落地難得問題。實現真正輕資產化高效運作。

日前在萬科內部,深圳萬科內部的「萬科雲」產品線也已率先打造出一個屬於設計師自己的「設計公社」,這一模式下:萬科依託深圳現有數量龐大的設計事務所機構:計劃與建築設計產業鏈公司共同打造一個建築行業的平台提供者和內容提供者」。通過空間共享、分時使用、優化資源配置等手段,為使用者提供集空間、服務、資源及「+互聯網」的線下工作雲平台。整體萬科雲的設計、建造、驗收,將由萬科和客戶共同完成。營業之後,經營業績突出的客戶,將從萬科雲的運營收益中獲得一定分紅權。? 此番,萬科設計公社在模式上趨近於「3Q」聯合辦公和威客中國的升級版,通過萬科的品牌號召力把一些設計行業縱深領域的高級威客(包括機構和個人設計師)統一聚集到線下辦公空間,而任務的發布方則固定變成了萬科及其合作夥伴。每項任務對應項目標的總額及後續「威客們」持續獲取項目的機會也大大提高。? SOHO3Q等系列產品的成功也為這種共享模式添加了新註腳。望京SOHO這座高度濃縮的互聯網辦公大樓,以核裂變的速度繼續催化著各類聚合、裂變化學反應的發生。2015年至今,北京融資企業中,位於望京SOHO的共13家公司,融資總額達到了44.89億元。融資額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望京SOHO獨佔4席。強大的共享經濟試驗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創業公司前赴後繼。為無數創業公司與投資者搭建了一條條有效的橋樑。? 現在產業地產領域的好戲才剛開場,萬科做為先行者,在產業方向上隱約描繪出了一幅全新的產業藍圖。


一個有資本有理想的行業巨頭站出來,又走出了新的一步,這是難能可貴的事情。

在「萬科雲」發布會前後,我(們)大概還是有時間去膈應那幾張被稱為「極為牛逼的」的海報和之前老羅「漂亮得不像實力派」海報在創意上的重疊且落於下風——這或許不算什麼,高曉松不是還對堅果的廣告語腹誹著嗎?

(萬科雲的海報)

(堅果手機海報)

我(們)也可以去指摘萬科自己的公眾號也只是草草地使用了別的公眾號(assbook)的文章,且對裡面有欠推敲的用詞不聞不問——這或許也沒什麼,畢竟人家大概本就是第一個說出「建築師uber」這個想法的公眾號,有隻需跟進的速度和興趣。

(Assbook的題頭,在第三方平台上沒有問題,但是萬科自己的公眾號是可以避免這樣的出格的)

我(們)甚至可以對新聞發布會上一些網路梗,諸如「情懷的胖子」、「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的正確使用嘰嘰歪歪幾句——這又如何?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喬布斯的氣場,發布會後也沒有被整出奇怪的remix洗腦歌不是?

但是,倘若把這些可以被吹毛求疵的點放在一起,對於一個講究創造力,專業度的新品牌,應該不是什麼助益。

但是又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給予這隻警惕著野蠻人,領悟著跨界打劫思維的大象所應得的尊敬。

通過九十來分鐘的發布會,開發團隊也許還有太多的東西沒有展現在看客面前,但通過發布會的側重,還是有些東西可以拿出來談一談。

既然我一上來就很不客氣的抓住一些小角落說事,作為補償,也把自己拿出來當靶子,先說說自己在「前萬科雲」時代經歷過的幾個設計流程。在自揭其短的同時重申一個服務於設計師的平台是多麼的重要。

我和我本科的兩個同學在近幾年做了兩次競賽。大家知根知底,思想上很合拍,並且也都有些事業上的野心。可問題是,那會兒的我們三人,除了我在英國讀書外,另外兩個分別在東京( @米大咖 )和上海( @王真 )讀研。在課業和工作的的壓力下大家的時間表很散亂又有時區干擾。推進方案的難度可想而知。

為此,我們的做法是先開放式地通過微信頭腦風暴,分享範例和想法以及一些小草圖。到一定階段後再分頭製作進一步的草圖和草模,共享之後互相給出意見。在進一步修改和統一之後,比對各自的時間表,分擔任務,最後成圖。

(群裡面總是在圍繞一些突然的想法分享範例,草圖)

(Dropbox里為每次競賽會建立一個共享文件夾,一定程度方便全員參與修改)

第一個競賽,我們想做一個建築表皮,通過使用PCM(相變材料),可以讓立面隨太陽輻射的變化而感應張合,相比於木材制的和金屬制的類似表皮,相變材料因為其熱容可以在阻隔室內溫度波動幅度的同時更精細化地調整立面局部開合以形成遮陰通風的微氣候。我們給它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Breathing Light·ly」來表達這個呼吸立面隨光而動的特點。

(Ecotect計算表皮在城市街道關係中不同時刻接受太陽輻射的變化)

可是在時間壓力下,我們當時的參數建模能力根本不夠看,希望做到的通過輻射值變化來激發表皮鱗片開合角度不同的想法沒有很好地實現,生態模擬軟體使用上也不得不放棄CFD;加之三個人在不同地方,依靠Dropbox(對,當年上海還可以用)來共享建築設計形體推敲,模型渲染和最後排版的過程很容易在試錯和微調階段讓人產生惰性。同時,縱然我們意識到這種遠距離設計的難度從而降低項目的設計複雜度,我們前期開放的討論(這應該是被鼓勵,且也是我們堅持的)還是扔給我們一個需要釐清的駁雜的結構,因此做出來的東西表達得並不清晰。所以我們啥都沒得到。

時隔兩年,我們又在一起做了另一個設計,這次是個高層競賽。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我們還是在初始階段就定好了簡化設計形體的基調,轉而著力敘述一個虛構的故事——特意繞開摩天大樓慣常的背景環境轉而看向非洲草原。以食物危機為主題,討論一個低技術高密度的結構體來養殖白蟻,用以提高非洲中部貧困地區膳食中蛋白質攝取量。通過牆外的網路,我們學習了白蟻的生態習性,養殖方式以及白蟻的營養價值和可供食用的可靠證據,進而計算出一個普通蟻群聚落的生命周期,年產值和養殖消耗。再然後,經過各種推敲和對工作量的預估,我們選用垛疊十字拱的形式來建立這個立體農場,並老不情願地放棄了白蟻與人共生的討論和這個結構可能的再利用。再次因為時間限制,我們還不得不把一張主要效果圖交給渲染公司去做,肉痛花錢的同時又擔心著最後的效果是否契合自己的要求。

(養殖白蟻年收益分析)

(卡通圖交代白蟻養殖塔背景故事)

(花錢做的效果圖)

當然,以一個20來米高的東西去競爭摩天大樓競賽的風險我們在開始設計時就準備去承擔。我們也的確再次敗北了,僅僅得了個eVolo"s 20 Most Innovative Skyscrapers的安慰獎,比之註冊費和渲染費上的支出,怎麼看都有點虧本的感覺。

很雞湯地說,屢敗屢戰的我們三個還是很享受這種跳出自己舒適區(空間上和思維上)嘗試額外設計的體驗,這種體驗在我們每次完成設計復盤時無異於一針雞血。而如果把我們不斷調整的合作方式解構開來就是各有所長的人,在被同一目標吸引後,利用網路跨空間的完成設計的行為。利用現有媒介討論和推進設計,嘗試著藉助其他專家(各自學校的教授,導師,專業渲染公司等等)的幫助補充自己的短板,分配著可能的風險和利益。這是否就是一個標榜互聯網思維的產品可以去預估和整合的設計行為呢?

所以,借著自己淺淺的經驗,回到對「萬科雲」的討論中來,就發布會表現出來的,我會有以下的看法:

萬科在緊跟潮流的同時,也傲嬌的標榜了自己創新,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把「互聯網+」換位為「+互聯網」,以此衍生出「路由器」的說法(租用制的線下設計公社)來和自己地產實業做連接。「+」前後的置換也許有主觀上上偏重的差異,但是路由器這個說法在雲概念這個層次被敘述得有點退回一步的意思。試想,在擁有網路平台活躍度的時候真的需要巨型體量的集結成社嗎?進而的,聽上去真心不錯的「四塊錢半小時租用午夜會議室」,會讓公社外但又註冊了nosppp的小團隊有使用機會嗎?對比air bnb或者Uber的思路,推出路由器這個說法,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以地產者的視角宣稱WiFi式的便利,卻又習慣性地攥住了一根網線呢?

nosppp的beta網站上看到的用戶註冊費是800元起,從而擁有「獨立自由的辦公位置,在線接活的權利。完善的會議室,免費茶飲服務,高速寬頻和參與各項創客活動」。而甲方在平台上發布設計項目,大概是以完成項目後提成的方式回饋平台。
這樣一個雙向收費價格應該是合理和邏輯的。在做IT的好朋友的科普下,我大約明白平台類型的服務是以輕量級,可替換,單次費用低來降低中間成本,藉此在和傳統模式競價時勝出的。利用平台化的整合,建築項目推行成本可以降低,但對於設計費的議價難度依然存在。與此同時,對於招標成功與否的判斷作為關鍵一環有沒有改進亦很難說。甲乙方對於平台的黏度在單次生意完成後也有下降的風險(會不會有避開平台出現私活?)。那麼這樣的平台是走出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還是可能在觀望中產生運營的風險呢?

我想,成熟的企業應該已在發展戰略中考慮了這些事情。在初期,設計公社的建立已經在探討各地的鋪展,平台上也已有了兩百多個項目累積設計費達2.3億的儲備。但也許需要考慮的還有這些:

首要的還是用戶定位,平台承諾的好處如能兌現,可以假設出資方將有意願藉助平台發布項目,這應該是平台交易的關鍵點,但是在大宗交易上,倘若項目還是要在交付設計費後才允許平台提成,那麼這一部分的收入是要考慮時間成本的。且不談在這一方面萬科依靠自己的品牌和規模可以支撐到什麼程度,作為平台都不應該放棄註冊設計師用戶,一方面足夠多的設計師可以提供平台活躍度,而用戶達到一定量級後,註冊費可能就能很好地補充運營。僅以發布會陳述判斷,暫時可認為萬科雲的重心是在建築項目的設計。而在項目發布,接洽,交付等環節上,其他類型設計產品也是可以融合到一個標榜創意與合作的大平台上來的,這也是先前幾個設計平台著眼的地方。如此涵蓋平面,工業及各種領域的設計內容,在增加多樣性的同時也是在調整產品的量級和單品價格區間。

上述的一點,我覺得是萬科雲肯定會做的,但這並不是平台擴大用戶人群的全部。很有可能,這樣的設計平台,是有能力吸引另外一大波躍躍欲試的「設計師」的——那就是在校設計專業的學生們。他們有精力也可能輸出值得被重視的創意。他們所缺的或許是實際經驗和正規資質,而這些正是平台配套服務可以去保障的。也許,如果800元的對於學生太高,設計公社的門檻會費可以讓學生以團隊的性質支付,吸引「小小夥伴」參與到設計公社中來。這會是一個很大且很活躍的團體,且有望日後在平台上真正創業。

而如果平台擁有了支撐這一部分用戶活躍的能力,那麼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最大化的給普通創業用戶提供全維度的支撐。

如何做到呢?

首先,相對低階的支撐是可以考慮與其他媒體或公司合作推出學生競賽性質的項目。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降低實際配套的需求。是針對學生用戶的內容,比之一些國際競賽按次結算的註冊費,平台反而創造出一個付費一次,全年不設上限的競賽環境。而另一方面,在實際項目接洽上提供學生平等的機會。這不應該是一句口頭承諾,而是要表現平台銜接產業鏈的能力。倘若學生團隊在與其他創業用戶同台競爭後勝出,利用平台資源,可以牽頭從施工圖的深化到最後施工的服務,而這些也是小型事務所可能需要的,卻也是萬科的現有團隊可以很大程度提供的。

由此引申開來,確定平台的角色時,就需要考慮對設計的專利保護(法務模型),讓用戶信賴甚至依賴平台,激發創新的可能性。技術支持方面,除開萬科研究中心牽頭的深化支持,還有一些細小的支持,也許比「路由器」里說的會議室,美食要重要得多,線下的地產實業比之設計公社的定義應該更強調服務網點的功用,並以此鋪開。比如:建立方便遠距離草圖和模型討論的工作室,利用虛擬技術像Minecraft一樣讓用戶遠距離組團或者彙報成為可能,這樣的投入很可能讓設計公社租賃的價值更高且更迫切——不僅僅是身邊的熟人,用戶可以通過平台建立的好友關係(基於對對方能力的肯定)轉化成生產力,試想有一天萬科雲遍布世界的設計公社,各有所長的設計師以僱傭兵的身份加入不同項目會是多麼有意思的事情。而對於平台,服務還可以做得更細小,比如提供靠譜的3D模型列印和效果圖渲染,分擔設計團隊的工作量的同時有提高設計品展現質量,也是在最大化平台在資源整合上的優勢。

除開專利保護和技術支持,平台不可避免地應該討論評價體系的建立,明了哪些用戶哪些甲方是可靠好用的,可以在接洽業務和招標中起到過濾的作用。當然,這需要考慮這些「黃鑽」「藍鑽」「好評」「差評」的真實度。對於設計產品這種層次的「商品評價」是值得提高到「買家留言」「點贊反對」之上的。在這件事上,我會推崇平台的「數據化」。王石先生在今年七月份的演講中很不客氣地潑過建築數據化的冷水,理由是建築產業在我國規範程度仍舊太低,無從數據收集。但在這裡,我的立場是,比之建造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量,建築(設計產品)使用過程中的數據是更好被收集也更利於修正設計的,因為所有的創意想法都實實在在的接受了真實生活的試煉。從設計團隊與甲方業主接洽記錄,到建築建成後針對建成效果的回訪都是可以被跟蹤收集的事宜。而建築使用評估(POE)是在歐美建築業愈來愈被重視的環節。對於甲方,這表現的是平台對客戶的負責,而對於乙方或者平台本身,這是累積被證實的經驗並判斷設計優缺點的寶貴機會。萬科雲的相關報道里有提到「發揮長版而不囿於短板」的設計思路,並舉例說很有可能衍生出一批專項設計師去設計幼兒園,健身房,集合住宅。而這其實不依靠平台已然在很多地方出現了,而專項設計的痛點就在於更專業化的對熟悉領域產品的表達,而這恰恰需要設計團隊對類似設計項目實際使用進行再學習和反思一次鞏固自己的專業性和塑造信用度(我自己打過交道的英國建築公司甚至願意出資開設研究課題支持PhD學生跟蹤事務所某類型項目的完成情況,以期整理出更多的經驗)。與建築施工一樣,我國的設計環境大略也有很多不規範的地方,針對這樣的問題,打造平台的服務商是有必要考慮增加這樣的服務來達到多贏效果的。

很有可能,我說的這些萬科雲早就有過考慮或者有著更好的策略,而平台自身作為產品也是可以迭代更新的,如果能夠堅持下去,萬科雲應該有可能成為很不錯的東西。當我們討論設計的微信群里其中一個臭皮匠轉發了萬科公眾號上assbook那篇文章給大家看時,我回復了一句:

挺Android的啊,真不錯。

為了跟進閱讀我又搜索了萬科雲的一些相關內容,只是在瀏覽器網頁切換的這個過程中,我還是不太喜歡自己換用的安卓手機。


請把這件事情當做萬科的一個廣告,實際上沒有東西會發生實際的改變.萬科依舊會和那些乙方合作,而沒有關係的個人或小公司依舊沒有機會.不過呢,也許萬科開發的房產會好賣不少。


不看好這個平台的前景,理由很簡單,在設計行業實體市場都依然很不成熟的情況下,做電商平台實在是太過於理想主義了,值得脫帽致敬,僅此而已。


知乎上關於建築設計O2O方面的討論

ikuku.cn 上找建築師,會是一種建築設計 O2O 的方向嗎? - 建築設計


做了一個腦圖,揉進去了 @銘蔚 的答案

其他部分引用了 地產版Uber真的殺來了,這次居然是萬科做的! : 經理人分享

章是我一個朋友,把幾方觀點揉了一下


不是萬達的雲計劃嗎


貌似很多身邊的建築師都不看好這個平台,主要有兩個不看好的觀點:

1. 中國建築業的固有體系和我們國家土地政策的現實;

2. 同類平台有比較成熟的,而且整個建築業在萎縮。


個人感覺:

萬科雲≈眾籌平台/評級平台-線上+產業地產-線下

亮點可能在於評級演算法,這需要那個叫大數據的大量數據。

步子大易扯蛋的事,可能只能萬科來做。

錢源看起來挺年輕的。互聯網這個衣服一定不是萬能的,但大體上一定是只有年輕人穿得起來。

於是:萬科A只應聲大漲0.46%,看來故事的意淫度遠不如上次的「萬萬」。

並且:

據王石先生說,3P的不只有設計,還有裝修和工程技術。只求別太監,還等著看萬科雲AV系列劇呢。


看到248個項目才2.3億設計費了嗎?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萬科希望玩死下游的節奏,我相信最鬱悶的是那些萬科的下游企業,等他們死後,我們再來看萬科怎麼玩吧……


覺得有點目標不清晰,還不如 Regus Executive suites, virtual offices conference room space 這樣的全球中小企業/Soho連鎖辦公空間租賃公司 + 配套連鎖酒店式公寓,更契合萬科物業管理專長,個人感覺Regus模式近幾年擴張很快。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萬達與萬科的戰略合作?
如何看待寶能將股份質押給華潤融資?
怎麼看待萬科承認與黑石集團洽談收購?
萬科的精裝房質量如何,那些裝修的東西3口之家日常使用大概的使用期限是多久,一般來說大概能算什麼檔次?歡迎來噴?
萬科不行賄在中國真能行的通嗎?

TAG:房地產 | 建築設計 | 萬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