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省錢,你為什麼願意使用共享式的產品?

現在人們對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為什麼共享經濟模式卻日益火爆?共享模式產品的品質,應該不比非共享的高吧?


因為擁有是累贅。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過去五年搬家四次 三次跨國一次跨洋。

經歷之後就什麼大件都不想買了。

現在工作大量差旅,在路上衣食住行都有客戶管不提。

回到駐地,住則airbnb,行則uber,個人物品找了個迷你倉長期存著。

一年多,覺得真正找回了自己生而為人的自由。


這兩天根本不敢打開Uber:托閱兵的福,北京這兩天單雙號限行。於是,任選一個時段,Uber都能給出3×甚至4×的報價。從國貿到金融街31塊錢的路程,乘上Uber可能需要花費93甚至124塊錢。你已經有多久沒在Uber上看過兩位數的報價了?我的答案是:Since 8.20.這充分說明一個事實:共享經濟≠省錢。

這可能是洛杉磯最貴的AirBnb,位於好萊塢明星扎堆的比弗利山。即便出門就能看到遛狗的Justin Timberlake以及溜孩子的貝克漢姆,¥11212一晚的價格你住嗎?Again,共享經濟≠省錢。

為什麼還要共享?

我的答案是: 為了在平行世界的人,能夠相互遇見。

2013年寒假,我通過AirBnb預定到舊金山的一個房間(上圖)。 會選擇這個房間是因為:1. 我喜歡掛滿相框的房間,這通常表示主人是有故事的人;2. 主人Wendy是個做美容行業的獨居老人,女兒在紐約——她有足夠的時間跟我絮絮叨叨;3. 「共享」通常被當做年輕人的事業,中老年人願意出租自己的房間,要麼她是願意說故事的人,要麼她是喜歡聽故事的人;3. 我只能接受$80以下的報價。

老太太沒有讓我失望。早上一起床就聞到咖啡香,就像是一個邀請:「要不要一起吃早飯?」

當然要了。於是我就在一個慵懶的早晨聽到一個在三藩擁有三套房子的老太太對於人生、愛情、子女的解讀。我像個八卦記者一樣問:「房間里有你和一個男人的合影,那個男人好帥......」一個始於40多年前的有關愛情與人生的故事,不知道被重複了幾次,Wendy述說的神情,讓我想起Rose在若干年後,回想起橫跨大西洋時的那場美麗又驚心動魄的邂逅時的神情。

在西雅圖也是通過Airbnb訂的房子,主人跟我一樣大,房間里貼滿各種對西雅圖的personal介紹:哪家酒吧的駐唱最帥,在Pike Street上除了星巴克還有哪家小店值得一逛。這是一個與Lonely Planet完全不同的西雅圖,因為它帶上了人的氣息。而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一個城市的印象,往往取決於我們對人的印象。

共享經濟的魅力在於:因為人的關係,我們建立起了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它為你搭建好了一個場景,一個建立在人與人互相信任基礎上的美好場景。在這個場景里,任何故事都有可能發生。

Airbnb的中文Slogan完美呈現了「場景」與「遇見」的魅力(這是我今年看過的最好的Slogan之一)。

我現在在一個傳說中的聯合辦公空間工作,之所以願意來這兒,是因為我相信在任何能夠與好玩的人和事「遇見」的場景里,都會有美好的故事發生。


我沒辦法將共享經濟的好處細化地講出來,我只想說我和我的朋友們的旅行經歷。

在國外讀書的時候,出去旅遊,住宿是大開銷。

沙發客

第一次聽說沙發客,是朋友去挪威玩耍回來,跟我說碰到一個妹子,一路做沙發客環遊挪威。要知道,那可是住宿說得上昂貴的國家。

後來我計划去挪威,也選擇了這條路。在Oslo找了很長時間的沙發客,當時設置的要求只有兩個:女孩,會英語。竟然一下找到中國人!其實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國人遍天下嘛。但是有幾個國人願意無償把自己的沙發貢獻出來給陌生人睡?況且,有的還提供接送機、食物,聊得high了還能免費當導遊。

這個姐姐一家在奧斯陸待了久,很想交各國的朋友,於是開始接納沙發客。我竟然還是第一個!我倆都激動的要命,coachsurfing不能線上即時聊天,我倆就每天守著郵箱等著對方回信息。連從機場怎麼到她家,她都給了三種方法,優劣都寫出來。姑娘會畫畫,還給我畫了一張手繪的地圖,可愛得我想見到面一定要抱一抱她。她說她超開心我去。

就這樣,一來二去,關係都親密了很多。雖然未曾相識,但是卻莫名親切。但這是個悲傷的故事,最終我的簽證因為神奇的原因被拒簽了,所有的計劃付諸東流。我倆懊惱了很久,最終錯過面對彼此的機會。不過,現在只要想到挪威那個國家,就會想到一杯熱咖啡,一條厚毯子,一張軟乎乎的沙發,還有一個溫柔的中國姑娘。希望她一切都好。

我有一個朋友,和朋友去牛津遊玩,住到一個當地教授的家(當然不一定是牛津的教授,英國很小,跨城住也正常吧?)一對夫妻帶著一雙兒女,住在一幢大別野里,熱情歡迎我的朋友去住,還請他們的孩子帶她去撐長篙,聊人生。

她問:你們為什麼接受沙發客?

這對夫妻說:我們只是想給孩子更多的機會交更多的朋友。

印象中小兒子不喜歡說英語,整天笑眯眯地很可愛。朋友後來講到,其實每一個做過沙發客的朋友,都會結交很多朋友。也會變得更加Open和confident。其實我覺得對於謹慎的我們,似乎更需要勇氣。

因為是一對多的環境,所以無論是使用語言還是與人交往,這些選擇做沙發客必須面對的事情。能lucky地碰到中國同胞實在太罕見。但做沙發客可能獲得不一樣的溫暖和旅行體驗。

青旅

許多我的中國同學沒有住過青旅,他們認為那是為了省錢才選擇的做法。青旅沒有好的服務,沒有舒適的住宿條件,往往還很嘈雜,還需要share衛生間和浴室。其實青旅提供給我們的是一個相似年齡段的開放社區(說得好像我住得起酒店一樣)。

曾經跟各國人一起在青旅里看世界盃,大家會一起歡呼,彼此吐槽。一人一個沙發靠墊的感覺好像組成一個陌生但溫暖的家。曾經和兩個來英國旅行的澳洲女孩聊了通宵。我們還一起搞笑英語、美語和澳大利亞英語的區別。曾經跟好多國家男孩女孩住在巴西的青旅里,每天可以看到每個國家文化的巨大差異:義大利人隨意,常常不守時;美國人正直,世界警察定位明確;丹麥人愛喝酒,瑞典人有錢;巴西人很善良但是近女色,俄羅斯人骨子裡有傲嬌。這些是我們住在一起我就能感覺到的,我不需要去每個國家感受一下,而且,他們還成了我的朋友。記得過生日那天,我的FB上有很多國家的語言。有個中國朋友說:雖然知道都在說生日快樂,但是覺得像有道翻譯器一樣。

而且,好多青旅根本就比酒店更個性,比酒店更social。在倫敦常住的Generator,根本就是這樣的~雖然從官網上扒的圖,但是跟實際並沒有差。

其實特別懷念共享某個產品時候的感覺。沙發客、青旅、包車。可能會遇到不一樣的人、事、物。我常說,我的旅行中,每次最大的收穫都是人。因為他們讓我認識到的不是有地標的國家,而是熱乎乎的感受,或者,血淋淋的感覺。哈哈。

其實共享辦公室也是我很期待的一種體驗。如果我是一個做創意產業的創客,旁邊可能有我的同行,我們不必競爭,反而可以共享資源;旁邊可能有我的前端市場,也許因為大家都是創業人,多了對彼此的理解和支持。我可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在我沒有資金做大量檢測的時候,我周圍的朋友可能就在幫我試錯。或者我可以吃到放心的食物,遇到睿智的投資人。這些可能都是因為集群化的創業空間吸引了更多「臭味相投」的人。

這是我未來的希望。

省錢肯定是第一要素,但其實我們從中獲得了更多。


開源可以被稱為共享資源么?可能我們世界裡的人比較窮,拉不開貧富


一直在用 Airbnb,Uber

分享式服務的未來絕對不是省錢吧。省錢只是從成熟市場里搶用戶的短期手段。

分享式服務跟現有服務的最大差異是打破服務的標準化,能夠滿足客戶的細分需求。對客戶而言付出去的錢所獲得的體驗更有價值,而對商家而言有更高效的平台找到契合特定需求的客戶。

拿 Airbnb 來說,我喜歡用 Airbnb 因為同樣的價格能獲得更加舒適的居住,二來有的房東比較熱情能夠給旅行指點當地的情況。

但是感覺 Airbnb 在國內做的不接地氣,離開一線城市的話就沒法用。收費模式不符合中國國情。一線城市的房源有水分。體驗時好時壞,得碰運氣。同事里有多個遇到初次體驗糟糕而放棄的。

中國的情況跟西方不一樣。


杭州計程車真的很難打啊...

然後 Uber 的創始人, 應該也是感受到了身上帶著好幾百萬打不到車的痛苦, 才創建了 Uber ...


用airbnb除了便宜一點很重要的原因是房子裝修好看,就喜歡cozy一點有家的感覺


一個人住多孤單


過於專業的大部分功能用不上。

臨時使用,重複使用率低。

支持正版,但確實有客觀環境無法或無力支持。

那麼我選擇共享軟體,支持正版,支持杰倫……


更多的選擇!


共享是一種連接


共享提供了非標產品的多樣化選擇,比如Uber提供不同的車型和司機,Airbnb提供不同的房間和房東等。如同買二手書或者借書時看到其他人在書上勾畫的重點做的筆記一樣,這種差異化在買新書時是體會不到的。


巴菲特的午餐行嗎?可惜目前吃不起啊。


共享可以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省錢),和資源的最大利用率(環保)。除了前者無非後者。

說實話不為錢我不願意使用共享式的產品。一切都在買得起用得起的條件下為什麼要共享呢?!我完全可以為了喝牛奶而自家養奶牛。


人人office是做共享辦公室的——隨時隨地,拎包創業!在共享辦公室領域,除了省錢外,還有以下一些理由選擇共享辦公室:

隨時:時間很寶貴,今天拿到營業執照,明天就要找個辦公室開業談業務

隨地:我想就近在我家附近的地方找個地方辦公;世界這麼大,為什麼不能到麗江創業呢?

隨需:我今天1個人只需要1個工位即可,下個月來2個合伙人後我需要增加到3個工位;除了工位外,我還需要有會議室可以交流下;有行政助理幫我處理下行政業務;我想要在別墅/寫字樓/創意園區......等地方辦公


推薦閱讀:

用戶到底為「什麼」買單?
移動應用運營怎麼利用留存率等數據分析用戶減少的原因?
現在的操作系統很多,為什麼不想個辦法讓這些平台運行的程序都能互相兼容呢?
面對一個非痛點、非剛需又低頻的互聯網產品,你會如何思考出路?

TAG:互聯網 | 產品 | Airbnb愛彼迎 | 優步Uber | 分享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