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聽得懂對方的語言並互相用自己的母語交流是否可行?

學習一門外語的時候完全做到聽懂(理解),但不求能用它交流。交流雙方都使用自己的母語並能完美理解對方的語言,這種情況是否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更有效率(比方說對於不同語系的人來說發音往往是學習中的一大難點)

表達上來說的話我能理解對方語言各種地道的表達但在自己使用時卻做不到,這是文化差異和思考方式差異的問題,但是用自己的母語表達是否是對於你來說能最大限度表達出你的意思?那這樣也是否意味這更高的效率?


這個要提到一個概念叫做方言連續體(Language Continuum),在這個大的語言集體之中,地理上臨近的兩種語言通常都能互通,然後互通度會逐漸減少。例如挪威與瑞典邊境上面的居民聽互相的語言沒問題,但是他們聽自己國內較遠地區的方言會卡殼。

實際上很多語言例如北歐三爺子、葡語西語、塞-克語和保加利亞語都屬於這種情況。

至於土耳其語、亞塞拜然突厥語、土庫曼語的關係又不同。今日的土耳其語和亞塞拜然突厥語、土庫曼語可以互通,卻不能與奧斯曼帝國的官方語言奧斯曼語互通。所以說當凱末爾用奧斯曼語在國會演講時,普通觀眾需要翻譯才能聽懂,而他在用現代土耳其語和伊朗的國王雷薩沙阿交談時(後者會亞塞拜然話)則雙方都沒有任何問題。


這事兒很常見的。

很多移民家庭里天天發生。

很多華人移民到美國,在家裡仍然講中文,他們害怕自己的孩子變成黃皮白心的香蕉人,要求孩子在家裡說中文。

可孩子自己出生在美國,幾乎沒有回過中國,周圍也都是說英文的小朋友,當然講一口英文了。

父母強迫他們在家裡說中文,其實和強迫他們彈鋼琴一樣,小孩子自然不高興。

父母天天說中文,他們自然能聽懂。但讓他們說,就不願意了。

於是雙方達成妥協,父母說中文,孩子回答英文,孩子說英文,父母回答中文。

於是就有了很多英文母語,中文聽力沒問題,口語差很多,閱讀更差,寫作不能的香蕉人。

這事兒其實很正常。

在中國,很多小孩子雖然也說方言,但是不願意使用方言里那些特別「土」的辭彙。

父母說了,他們也能明白,但是自己不說或是不會說,父母說了才反應過來,原來在方言里可以使用這個辭彙。

有些孩子,甚至會和父母說普通話,不願意說方言,雖然他們完全能夠聽懂方言,這種情緒是類似的。


完全可以。我用普通話提問,同事用粵語回答;同事用粵語提問,我用普通話回答。完全沒問題。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同事的普通話說不利索(談及專業辭彙時),我的粵語也說不利索。

同樣,我朋友在玩日本網遊的時候也出現這種情況:朋友用英語回復,日本人用日語回復,都互相能看懂,但是沒辦法用對方的語言利索地溝通。


曼谷的一個的士司機就有這個技能。在曼谷工作過一些時間,泰文不能說好,但基本可以溝通。有一次在曼谷外圍喝酒,之後打車回去市中心。沒有uber只能找的士,用泰文問清楚願意走,上車。

uber的好處和壞處就是不用交流

司機用泰文問我要走高速嗎?我說好,接著問這個(路費)多少錢?(?????????????),司機冷不丁的蹦出英文「sixty baht" (60銖)。

很快到了附近,曼谷的小巷司機不熟悉, 用英文問我「是這個路口嗎?」,我瞄了窗外一眼,下意識的說??? ??????????????(對,左轉)。

到了目的地,他終於跟我用泰文說車費多少,找零,他說thank you我說????,好迷朦的的士旅程。我明明聽得懂他說的泰文,也回應的很正常,為什麼他要轉說英文;我明明知道他會聽英文,難道是我潛意識裡希望練習多一點泰文,即使他說英文我也堅持說泰文嗎???

就是這個司機大哥,讓我經歷泰國人講英文,外國人在講泰文的奇遇


能,隨便抓倆朝族人,馬上就能對你的語言觀產生強大的衝擊…


這種事情經常出現啊。。。

但是這是一種可能出現的現象,不是一種學習外語的方式!!你學個德語就打算和會說中文的德國人交流???

你是認真的嗎?

所以不可能是一種學習方法,只是一種雙方口語都不太好的情況下的權宜之計。


在波士頓south cove華人醫務中心有過這種經歷。就是有一些老護士和醫生只會粵語,聽得懂普通話。所以你跟她說普通話她還用廣東話回復你,然後期望你能聽懂。

有一次就是這樣的。老護士指著我兒子問我,你系佢邊位,問他是不是我細佬。我受寵若驚地說我不是他哥是他爸。。。我兩歲多的兒子那麼顯老嗎?

我老婆好像多次有過這種自己說普通話對方說廣東話的經歷,一般都是那裡的醫生,她的廣東話口語聽力比我好。

儘管如此,我還是很自豪地表示,我曾經用廣東話幫過一位不會英語的大叔辦過somerville停車證……作為沒在廣東長居過的北方人,我表示主要感謝《外來媳婦本地郎》和黃子華。


小透明獲得50贊也很開心~

我跟他說我寫了這個答案 還大略說了說大家的評論 他覺得很有意思

再來貼幾張圖~

研究生階段的中文教材

一個熱愛茶葉和豆漿的人

表情包初級用戶

中式簡餐入門選手

現在已熟練掌握番茄煎蛋面,揚州炒飯,拍黃瓜等菜式

涮起火鍋來更是得心應手

來一個梗

這個梗是有一次他和法國朋友出去玩,有個路人用手機拍他而他最不喜歡拍照何況是不認識且未經允許的人。於是他直直地看著路人希望他能停下來,路人並沒有收手,然後他湊過去用悄悄話的音量說:不要偷拍0_0

導致路人直接當機僵在那裡

扶額

———————一條分割線———————正在刷題無聊逛逛知乎來答一波

學法語五年了,在法國也呆了一段時間所以聽說都還好。男朋友是在南法長大的,母語為法語(還帶著一股地中海味兒),學習漢語和英語。

大學時期他除了看《大禹治水》和《女媧補天》這樣的添加了漢語拼音的兒童讀物(噗嗤),還利用類似hellotalk這樣的找語伴app,所以基礎還行。

一開始我本著既然來了法國就得對得起這個路費要好好練法語的心情成天跟他說法語,當然也因為那個時候他的漢語還不足以完全聽懂我說的話。到後來因為熟悉了彼此說話的方式也了解了彼此的辭彙量,我們乾脆直接用母語交流了。

他說其實上學的時候每天早上進教室之前都會暗自下定決心「我今天見到她一定要跟她說漢語」,但因為我聽懂他的話並沒有什麼問題他就懶得說漢語了。

我們在一起之後我也是一直跟他說漢語所以他的進步很快,一開始我會放慢速度並且盡量用簡單的辭彙,現在肆無忌憚連方言也可以說了。他表示並沒有什麼問題還總結了一下我的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以便早日掌握這門土話。

我們都認為用母語的時候能更好更真實地表達我們的情感和思想,所以雖然我們是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但是在交流上並沒有太大障礙。我們的對話流暢到有時候我會忘記他是法國人。有一次在法國的中超裡面買一種菜(具體是什麼忘了),他問這是什麼,我指著價簽說,這不是寫著xxx嗎。但因為中超標註的都是繁體所以他不認識。愣了三秒我才反應過來原來他不是中國人 xD

在街上或是電車上路人聽到我們一個中文一個法語地對話總會轉過來瞧我們一眼。去參加他的高中同學會的時候,他的同學看著我們然後一臉的「還能有這種操作?」。

現在我們都在中國。在法國的街上我還可以肆無忌憚地用漢語吐槽這個路人的衣服或者那個人的髮型(我知道不好),回國之後再也沒有這種體驗T_T

反倒是他,昨天一臉嚴肅地看著前方跟我說,我旁邊那個人說話好像動畫片里的配音怎麼辦我好想笑。

攤手。


在伊犁塔城地區維吾爾人和哈薩克人混居,然後相互交流時哈薩克人說哈薩克語維吾爾人說維吾爾語。

我們在學校也是這樣的,維吾爾哈薩克烏茲別克還有柯爾克孜塔塔爾等突厥語民族學生(包括留學生)聊天時期都用自己母語碰到什麼聽不懂的就用維吾爾或者英語漢語解釋一下。


1. 我跟布依族長輩,有時候他們說得太快了我難以跟上,然後就變成我用慢速布依語(標準音)他們用快速布依語(地方音)和漢語回復…或者有時候一句話里有太多詞語空缺那麼這句話就會轉用漢語輸出。

2. 跟外公(漢族),這個我在以前的回答里有提到過,他以前去東南亞戰場當過我軍軍醫,部隊里有組織學過泰語(他說是泰語,但我認為是寮國語或者傣語),然後我用布依語跟他可以進行一定的交流…神奇吧。

3. 吳語(上海話)這個就不說了,都屬於漢語。


當然可以,中緬邊界雲南和緬甸克欽人(即中國的景頗人)交界的地區,雲南的漢人和緬甸克欽人、撣人(即中國的傣族)從小玩到大,互相都聽得懂對方的語言,大家互市做生意討價還價的時候,漢人講漢語(漢藏語系漢語族)、克欽人講克欽語(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撣人講撣語(侗泰語系),大家都很平常的用自己的語言和對方說話,在我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很常見的,在歐洲非常常見,尤其是兩個不同母語者組成的家庭,比如一邊說德語一邊說法語或者一邊說英語一邊說法語的,多到大街上都可以聽到。我村英國移民佔了20%,去超市就經常可以聽到。我鄰居裡面有三戶英國人,其中有一戶也常常和我發生這樣的情況,當然有時候比較搞笑我會善意和他說英語,然後他會和我開法語哈哈哈。不一定要什麼語言連續體內的事情。

其實我自己家裡都這樣呢,我爸我媽的母語和我的母語都不一樣,我姑姑我姑父我表哥家也是這樣,但各自說各自的都很正常。我女兒是雙母語(從小法國保姆帶大的),目前法語佔上風,她就經常會和我開法語我說中文,這種情況在雙親不是一個語言的家庭更常見一些。


可行,實際上也有這麼乾的,下棋論的祖宗布熱津斯基和烏克蘭獨立時的國防部長莫洛佐夫,下文節選自《大國的崩潰》:

這位卡特總統的前國家安全顧問在烏克蘭議會通過該國非核地位的決議的前一天到訪基輔。在與這位新任命的國防部長進行正式會談之後,布熱津斯基問莫羅佐夫可否私下聊聊。莫羅佐夫後來回憶說,他同意了,但是有點困惑——他不會說英語,而布熱津斯基也不打算說俄語。最後他們找到了一個溝通方式:波蘭裔的布熱津斯基說波蘭語,而莫羅佐夫說烏克蘭語。這樣他們彼此都能聽得懂對方的話了。


我對來學校的日本人說日語,那個日本人對我說普通話。。。


我和我爹就是這樣啊。

我爹:「喵?」

我:「等一下,現在就給你開罐頭。」


在珠海和深圳——尤其是 90 後這代——都有不少父母從外地過來特區工作,從小在這邊長大,完全能聽懂粵語,但因為家裡不講,學校的教學語言也並非粵語,所以不太會講的人;而「原生」的本地人也大都會聽普通話,於是,兩邊分別用普通話和粵語來對話是很常見的。

比較搞笑的一件事是我和我一個高中同學——事實上都是珠海土著——都以為對方是這類,哪怕後來知道了對方都是珠海人了,還是覺得用普通話來對話才不彆扭,後來大學五年在同一個學院,跟他也都是一直講普通話。


第一次發現這種溝通完全可行是在泰國。

Tuktuk車上,除了我,還坐著一家四口,華人面孔,夫妻二人帶著一兒一女。爸媽用粵語訓斥著兒子(大概是在說兒子跑到了另一個地方差點沒跟上父母),兒子用法語辯解(大概10歲左右)。父子倆越爭越凶,兒子始終用法語嘟囔,爸爸用粵語對他說「收聲」,兒子才閉了嘴。我還發現父母對小女兒很溫柔,用法語問她有沒有覺得不舒服什麼的。

我當時覺得很神奇,一家四口這樣語言轉換不累嗎?

到了目的地,夫妻倆用英語問我tuktuk車怎麼算錢?我回說:「Sorry,唔系我俾錢,je ne sais pas」。兩夫妻一臉驚訝地望著我說了句Thank you。

啊哈哈哈哈哈沒錯,我只是逮著了個機會曬了一下自己的語言天賦而已。


這個問題令我想起一連十集、本週五剛播映完畢的無線電視旅行清談節目「嫁到這世界邊端」。節目透過幾位香港女子分別嫁到德國、丹麥、泰國、阿聯酋的例子,介紹了來自完全不同語言背景的男女如何相識、結合乃至生兒育女的故事。

「嫁到這世界邊端」

嫁到德國的香港人妻,大學畢業,但只會粵語及英語,德語是到埗後為了就業才去學習的。此處其老公用搞笑的粵語講「我地頭」。

嫁到德國的中矇混血女生,只會普通話及英文。

嫁到丹麥的香港人妻,中學畢業,只會粵語及英文,丹麥語是婚後參加移民培訓班時才開始學的。

嫁到丹麥的香港人妻,母語為粵語,英語水平一般,平時與丈夫及兒子交流時粵英混合。

嫁到阿聯酋的香港人妻,只會粵語和英語,丈夫是歐洲與敘利亞混血兒,她婚後才開始學習阿拉伯文,更從無信仰人士變為伊斯蘭教徒。

最後再截取一段主持人陳貝兒與嫁到泰國的香港人妻及其泰國土生丈夫的「?鬼」對話:

原來,跨文化(感情)交流的真諦就是「唔使你哋明嘅,我哋明就得了」。

截圖來源 http://m.bilibili.com/video/av14189380.html#page=1

其實,我跟某位大學師兄兼同事交流時也是如此的。我講粵語,他大部分聽得懂,他講湖北荊州味的普通話,我也大部分聽得懂,加上其他同事,辦公室裡就會同時響起粵語、廣普、「鄂普」、「贛普」、客家話以及英文。

至於家中,爺爺奶奶操粵語四邑片開平話,父母和自己用粵語廣府片/粵海片廣州話,交流無礙。

其他容易出現跨文化交流的場所有大學宿舍、機場、醫院、旅行團等。地理分布上,歐洲、東南亞等多元種族聚居的地方亦甚多見。


西北人表示可以的

很正常


也說說我們這這邊的情況吧~

不記得是在哪篇論文看到了,就是某地在有兩種或多種以上的語言時,當地人會有像題主描述的那種情況,即不用通過共同語來交流,各說各話,不需要通過學習另一種語言媒介交談,互相都能理解。

其實一般來說,當地人都會學習當地的強勢方言,這是最普遍的情況,當兩個操不同方言的人進行交談時,會轉用當地流行的強勢方言進行對話。這種情況其實多是單向的,操當地強勢方言的人口一般佔絕大多數,所以一般是操弱勢方言的人學習強勢方言。

在貴港的話就是白話是強勢方言,僮話、客家話次之(另外很弱勢的方言就忽略不討論了),所以講僮話和客家話的一般都會說白話,這是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是講白話的會學習僮話和客家話,這些一般是小時候因爲周圍有語言環境學會或者長大後因爲交際需要而學會的,情況較少,況且長大了學會一種方言還是挺累的。

然後就是題主說的那種情況了,一般都是因爲移民或者婚嫁產生的。

假設某個講僮話的男人娶了一個講客家話的女人,因爲都不會白話,所以沒法通過第三方語言完成交流,也難於學習對方語言,然後日積月累,磨合習慣了就都能聽懂對方講的話了,如果還是天天都住在村裏的話,那個村的人也有可能只能聽懂那個客家女人的話但卻不會說,實際上也能互懂。然後他們的後代可能也是這種情況,如果都是跟講僮話的人交流,那有可能不學習他母親的語言,但同樣不需要第三方語言作爲媒介。或許把父母的方言都學會了,這也是很常見的情況。

像有些答主提到的邊境人口會能聽懂外語的情況是差不多的,廣西最不缺的就是各種各樣的方言和民族語了。

不過,這種情況是建立在有相關語言環境的基礎上,要是沒接觸過相當長一段時間,要想做到無誤交流還是很難的。

當然,臨近的兩種不不同口音但實際上差別不大的方言除外……

啊,好累啊,本來很簡單的一種現象,被我描述成這樣……

ㄟ,忘了一種情況了,就是小孩講普通話然後家長講方言的情況,這應該是目前貴港各地都很普遍的現象了。(說真的很討厭這種現象,什麼叫家啊?)


推薦閱讀:

怎樣判斷自己有沒有外語/語言天賦?
有沒可能把《what are words》這首歌翻譯成文言文或者詩歌?
你為什麼努力學外語?
其他地區有類似手機九宮格的輸入法嗎,他們怎麼在手機上輸入文字(日本韓國台灣阿拉伯俄羅斯什麼的)?
你為什麼而喜歡上西班牙語?

TAG:語言 | 文化 | 翻譯 | 外語 | 外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