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連棟溫室(venlo)為什麼還沒有在中國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種植蔬菜,如荷蘭比較普遍的番茄、黃瓜等?
2015年伊始,陸續有中國企業聯繫我討論投資荷蘭溫室種植蔬菜事宜。2015年6月,有幸陪同幾名國內企業家/投資商考察荷蘭的溫室種植產業,但考察的結果似乎使我們更加迷茫:首先,荷蘭氣候和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存在相當大的差別,因此,荷蘭人根據自己氣候設計的溫室似乎非常不適合中國;但是,如果不使用荷蘭的玻璃溫室,怎樣才能在中國的氣候條件下,對種植環境做到精準化控制, 從而滿足消費者日漸苛刻的對食品品相和質量的要求?走訪的企業由於自身背景的原因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難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想聽聽從事荷蘭溫室園藝專業研究或者有相關工作背景的人士,尤其是瓦赫寧根大學該領域的一些大牛的意見!
先說結論。venlo種植蔬菜不符合國情。從經濟,社會,工業基礎,氣候上來看,使用Venlo-type種植蔬菜都不符合國情。
從現狀上來看,不僅僅是提問者說的「為什麼沒有實現大規模」, 以京津冀地區為例,連棟溫室由於投入高、技術要求高、經營風險大,所佔比例逐年下降(下圖)。以下從幾個角度具體分析一下為何 venlo type不符合國情。
氣候:下圖顯示了三個地區氣候和光照條件。往左是加熱需求,往右是製冷需求,往下是補光需求。由圖可見,北京地區的光照條件和西班牙Almeria相仿,而氣候上,其冬季比荷蘭更寒冷,夏季又和西班牙一樣。 在Almeria地區,由於高溫,夏季是無法進行溫室生產的。由此可見在華北地區,如果照搬荷蘭溫室的結構和設備,溫室耗能將會大大高於荷蘭。 具體高多少?以番茄為例,荷蘭的耗能為18.5 MJ kg-1。而如果在中國使用venlo type,考慮到加溫和冷卻的耗能數據是什麼呢?從下圖的理論數據可以看出,即使是節能控制方案下,其理論生產耗能在國內北方地區將是荷蘭生產的3-6倍。就算潛在產量能夠得到滿足,僅僅從能耗角度來說使用venlo-type的代價就已經太大。設備:
荷蘭裝備的溫室能源設備的核心是CHP(combined heat and power)熱電聯產。其燃料是天然氣,天然氣由管道供應。CHP消耗的燃氣成本大概佔到了荷蘭溫室生產成本的25%-35%(粗估40-60萬人民幣/公頃/年)。荷蘭是一個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國家,而且基礎建設良好。國內兩個條件均無法滿足:天然氣價格昂貴,管道鋪設不可能,不具備使用這個核心能源設備的能力。國內使用煤炭作為主要加熱資源,煤耗感人。下圖顯示了各個地區的計算耗煤量和實際耗煤量,瀋陽地區年畝耗煤可達150噸以上。假設下圖中西紅柿產量能達到60kg/m2/yr, 煤的能量為23MJ/kg, 按照北京實際用煤量來算,在北京生產一公斤西紅柿的耗能為48.6MJ,大約是荷蘭消耗量的2.7倍,而且這是在未考慮電能輸入的情況下。 同時從下圖也可以發現北方生產實際耗煤量普遍高於計算值,其原因是我國由於人員素質和管理原因普遍存在一邊加熱一邊通風的現象。人員:
荷蘭溫室的控制系統設置經常可以多達上千項。操作者應當具有良好的植物生理學知識,基本的電腦技能,物理,數學,材料,工程學知識,門檻較高。由於國內習慣了粗放式管理且極為缺乏農業技術人才,企業即使投資了大型設備由於人員技能的限制也很難發揮系統的全部能力。投資:
日光溫室畝建設成本約為15萬元,僅僅考慮建設成本,Venlo type 大約是這個數字的十倍,具體是多少我也在找,但是進入門檻十分之高。產量上,荷蘭溫室在滿足上述的能源需求的條件下大概能夠達到日光溫室的5-6倍。如果作物為常規蔬菜,由於日光溫室的0能源輸入特點,荷蘭溫室毫無競爭力。而數據也說明這一點。下圖是李天來院士的一篇報告截圖。 由圖可見連棟溫室和加溫溫室基本屬於停滯狀態,而日光溫室正在蓬勃發展。
事實上,提問者所說的荷蘭主要作物西紅柿和黃瓜確實也是我國設施農業的主要作物。溫室生產受到地理地貌,氣候條件,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不應照搬任何一種模式。荷蘭能站在設施農業的最頂端的原因是綜合的,世界上科技先進的國家很多,荷蘭做到今天這個成就絕不是因為荷蘭科技最發達,而是在地理,歷史,市場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促成。我們應當學習的,是荷蘭人的這種從實際出發的發展方式,而不是荷蘭溫室的形制。要根植本土,堅持使用科學的方式,發展適合中國,甚至是適合具體地區的農業設施。從實際和市場出發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大上。
----------------------------
要在有限的條件下,實現提問者所說的「對種植環境做到精準化控制」是一個很有挑戰的課題。我個人認為應當逐步發展,首先應當明確,針對蔬菜生產,日光溫室應當為我國主要研究發展方向。在此之下:第一步:標準化設施生產,建設。第二步:採用智能的灌溉系統取代現在的粗放灌溉。在植物生產過程中盡量避免人為錯誤,要將農民的勞動力盡量集中到採摘收穫階段去。第三步:逐步用基質取代土壤。第四步:使用現代化的生產管理,就算是小農戶自家生產政府也應當組織學習交流活動,引入管理。第四步:發展低成本感測器,使用簡單,低成本的但是智能控制方案,控制捲簾,自然通風除濕,降溫,對溫室氣候實現儘可能的調控。第五步:逐步升級新的控制設備和能源設備。這些大概就是我們能做的。有時間更一下日光溫室。首先聲明我並不排斥文洛式溫室,我自己就有一個。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核心在於中國農業現代化產業升級的路線問題。我大清自有國情在此,荷蘭式經典文洛溫室沒辦法大規模商業化種植的原因就在於:市場不答應。
文洛式溫室在中國的作用更多的還是「開眼界」,開完眼界後,具體該怎麼做才更符合中國實際,市場已經給出了回答。明確的說,在中國絕大多數地方繼續建設文洛式溫室沒有任何意義,在少部分特殊地區也要對經典的荷蘭式溫室進行改良。
一、為什麼市場不接受文洛式溫室
1、性價比太低。
農業終究是要面對市場的,盲目追求單產並不是明智的選擇,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單產,而不是單產去跪求市場。誰也不想產品爛在手裡,更不想讓花了高價建設的溫室閑置。然而我們的現狀是,我起碼看到過不下十個文洛式溫室裡面種的是玉米、紅薯。
這簡直是在拿錢開玩笑。
文洛式溫室存在的問題,高贊答案已經寫得很充分了,我補充幾點:
大家普遍有個誤區,全封閉的文洛式溫室環境適應性優良,到哪兒都能用。這種誤區來自於對市場的無知。
電動汽車特斯拉好不好?好。在中國市場營業額和利潤能不能幹掉「低小下」的雅迪電動車?10年之內想都別想。
雅迪技術含量不高,但是卻能夠用上億的總銷量,去碾壓特斯拉區區萬把的銷量。特斯拉的臉在粗糙的中國道路上摩擦,這就是文洛式溫室面臨的困境。
綜合考慮市場、人口分布、氣候環境,文洛式溫室在中國適應性簡直差到了極致:用最便宜的聚碳酸酯覆蓋材料舉例,一平米的出廠成本是600多塊,加上施工安裝、後期運維,輕鬆突破1000。
那麼簡易塑料大棚多少?10塊。
而中國大部分地區的飲食習慣、市場規模、氣候環境,10塊的塑料大棚綜合產能能達到1000塊的文洛式溫室的60%。你作為一個明智的中國農民,你選擇哪一種呢?
2、前景非常不妙
在中國農業產業升級過程中,荷蘭經典的文洛式溫室能不能獲得機會呢?不可能。
其一、中國不是荷蘭那樣的彈丸之地,中國的環境千差萬別,靠一種溫室去適應這麼多的環境無異於痴人說夢。位於熱帶的三沙市就有一片不小的文洛式溫室,這完全是在胡搞:塑料大棚能夠解決的問題,別動不動就來個「高大上」。
其二、中國飲食結構升級面臨的挑戰不是蔬菜水果攝入不足,而是優質動物蛋白不足。動物蛋白來源並不需要什麼勞什子溫室,而是大田,種飼料、牧草的大田。
其三、不要小瞧中國人的自主創新能力:中國人可是曾經在手機電池上裝過攝像頭的民族!
可以這樣說,在目前看來,大規模發展文洛式溫室鐵定虧:人口密集地區用不著,特殊艱苦地區又用不著那麼大。
二、市場接受什麼樣的高技術農業設施
國務院對於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表述大概是這樣的:小到中等規模,因地制宜。
大環境如此,跟大環境剛正面,頭破血流算好的。中國這樣的大環境需要的高技術農業設施絕對不是什麼荷蘭文洛式溫室,而是規模小、投資小、技術簡單的低小下們。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太大可是會扯到蛋的。
1、薄膜溫室
北方和高原寒冷地區,薄膜溫室是最實用的高技術農業設施。
這是位於西藏日喀則市的一個薄膜溫室,已經實現了四季生產。
2、塑料大棚
塑料大棚建設簡單,效果差強人意,重點是成本低到了令人髮指。
這是一個位於西藏日喀則的塑料大棚,每年能夠有大半年實現生產。材料是鋼管、塑料膜。
上圖則是位於成都的一個塑料大棚,成本低到了令人髮指的一畝地僅需5000塊錢。主要材料是竹子、塑料膜。
3、向管理要高產
技術容易引進,管理你想引進都找不到地方引進。
這是四川成都的一個塑料大棚,夏天不需要蓋棚膜的時候,把棚膜扒了,用棚架當瓜架種苦瓜,苦瓜還能遮掉一部分烈日。
三、題外話
我從不敢小看中國農民的創新能力。固然,這些創新裡面多多少少有民科、有山寨,但是我們人口基數大,試錯成本低,真正實用的技術層出不窮。這些技術早已將荷蘭經典文洛式溫室的生存空間擠兌得少之又少。目前還在上的大型商業化連棟溫室,要麼是騙取補貼,要麼是炒作概念圈錢,實際上都是些噱頭。
做實驗用小型的就行了。
文洛式溫室的生存空間在西藏、新疆、青海、甘肅這些地方的艱苦地區,規模也不能太大,市場容量只有那麼點。形式上,也不能用荷蘭那種經典的溫室,而是要改進適應當地條件。
具體到西藏,我的看法是「矮一點、埋下去」。不能那麼高,還要向地下埋進去,抗風、保溫才能達到要求。
這些地方蔬菜價格貴、環境惡劣特殊、容易開展「三產融合」,是文洛式溫室在中國少之又少的發展空間。普通塑料溫室效果太差,難以滿足這些地區需要,而當地漢族人口對於蔬菜的需求又特別緊迫,特別需要綠色環境休閑娛樂,這才是文洛式溫室施展拳腳的地方。
我國的西南地區有著發展現代化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這片地方,集中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等各種氣候區,有山地、丘陵、草原、平原等等各種地形,還有從人口稠密的成都平原到地廣人稀的青藏高原各種市場環境,為開展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探索提供了幾乎最全的條件。
這一地區還直接面向南亞、東南亞廣闊市場,是中國綠色產能輸出的重要通道。
我本人在這一地區從事農業工作,不怕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是十分有信心的。目前在西藏,準備開展一個4000米以上海拔高高原縣級設施農業試點,採用矮化、半埋的文洛式溫室,農業為基礎,農業休閑娛樂與富氧健身為主要盈利點。
我們的設計理念是高保溫、高抗風雪,產量適中,不盲目追求高產。融合健身、住宿、餐飲等第三產業項目,為艱苦地區消費人群提供一個氧氣含量高、環境舒適的消費空間,單個溫室投資大概在600萬左右,面積10畝以內,非常適合邊遠艱苦地區縣一級城鎮經營。
目前開放接受項目融資,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考察。
————————————————————————————————————————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於四川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練華山老師提供,在此表示感謝。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繫。
過來填坑
中國現代化農業發現思路存在的問題。地球人都在討論中國農業大有前景。首先明確一點,再先進的溫室也是生產工具,本末倒置了。1.這是一門生意,我們關注的核心是產品,市場上需要什麼我們生產什麼,而不是依靠玻璃溫室生產了什麼,而等待市場的消化。北方消費習慣是粉番茄,而南方多喜紅番茄,要是在北方種植紅番茄,請聯想買菜大媽一臉嫌棄的表情。
我認為首先要做的是調研市場,了解什麼產品需求最旺盛或者潛在市場很大。請嚴肅對待這個問題,種番茄和種辣椒完全是兩個不同行當,專註才能專業。明確這一點的目的是為了在建造玻璃溫室時,根據作物不同設計溫室。溫室建造公司在這一點的認識上高下立判,國內很多公司建造的溫室NB,什麼也能種。所以不是我建了一個玻璃溫室我就能種菜賺錢,而是根據產品合理選擇生產工具。2.對植物的生長習性了解不夠深入。這一點作為國內的農學碩士其實挺鬱悶的,上學那會學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啊完全用不上。那這些知識有用嗎?絕對有用,玻璃溫室的現代化程度越高越有用。並非玻璃溫室不適宜在中國發現,而是我們需要補的課太多。荷蘭的番茄產量計算的是每平方米產量,而且這是在生產之前就計算好的,而我們可能連每畝產出多少都不一定算清楚。荷蘭番茄平均每平方米產量60KG,今年衝擊的記錄是75KG,而中國保護地發展最高水平的壽光,一位經驗豐富種菜高手的老農,不過每平米20KG,所以這不是合適不合適的問題,而是我們還需要努力做的更好。說個題外話,大家有沒有考慮過,10年以後誰會為我們種菜?行業機遇啊!
3.明確玻璃溫室的職能作用,農科系統和採摘觀光園往往會在玻璃溫室裡面啥也種,而且也有朋友也提了,冬季加熱成本很高,認為不值。我的觀點是這都應該歸為科研的成本,有些工作不做、錢不花,將來還是不會。我認同 @圖靈Don 的觀點,現在我們所經歷的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所有的目標及行為,是為了將來20年城市化準備的,帝國主義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很多工作不做的話,那以後真沒人種菜了。但是如果作為專業的種植公司要明確的是,一定要專業、專一,不能搞多樣化,種番茄就種番茄,裡面不能有一棵黃瓜。
要分清楚專業種植和參觀展示的區別。未完待續不請自來,這也是我們感興趣和正在研究的話題(商業層面)。
Venlo一詞來源於發展該類型溫室的地區名稱。因此文洛型溫室並不代表全部大型連棟溫室。國內常見的連拱棚式(Multi-span)溫室也可以實現相對大規模種植。我們的用戶中,浙江與湖北兩地的兩個大型項目非常具有代表性 -- 使用連拱棚溫室實施的商業化種植(花卉)。
但拋開定義上的因素,大型連棟溫室商業化種植番茄、黃瓜等蔬菜確實在國內(以當前的市場情況作為參考)難以獲得在荷蘭、西班牙、日本等國家發展的水平。個人觀點是:國內溫室作物市場價格常年維持低位及大幅度的需求彈性使種植人員無法開展高投入高產出的生產模式;應用技術領域發展的欠缺導致投資及運行成本高;優秀人才的匱乏難以支持行業的發展。以下依次解釋三個觀點:
1. 產品生產環節的巨大投入(或者即將實施大規模投入的決心),來源於終端市場可期的利潤。只有在番茄、黃瓜等作物可以為生產者提供足夠的利潤時,投資人才會有意願為先進的生產設施設備買單。相比於荷蘭、日本等國,我國農產品價格保持較低水平(民生問題,不討論),且消費者對於蔬菜品種選擇範圍很廣這兩點決定了國內的種植者很難在生產端針對一兩種作物投入先進的設施設備:如玻璃溫室(更高的建造成本)或先進的(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設備(更高的採購價格)。
2. 荷蘭溫室實現高生產效率,與作物已經實現的馴化有關。溫室種植髮展到今天,對於常規的溫室作物已經有非常專業的品種選擇。同時,使用的栽培基質、肥料等基礎支撐材料也已經實現非常細緻的專業化。國內在溫室生產配套領域仍鮮見能夠領先世界的產品或技術,即意味著為實現高產,多數產品原料或設備需要從國外採購。相比於本地購買,初期投資(即運行和折舊成本增加)的增加也是影響作物生產成本及開展生產意願的阻礙。
3. 正如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駕駛F1賽車取得比賽名次一樣(即使F1賽車的動力和設計是如此易於實現高速!),大型連棟溫室的管理、栽培策略的制定或日常運營的工作,都需要專業的人才實施。人才的培養需要專業的知識與長期的實踐。即使國內已經實現大規模普遍應用大型連棟溫室作為主要的生產設施,普遍意義上的人才培養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後才能夠見效。而沒有合適的操作人員,再好的設施設備買來,也是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效果的。
所以番茄、黃瓜等蔬菜生產端這一現象的產生,受到社會大環境和本行業發展的雙重限制。但我仍然樂觀的認為,考慮到當前對於食品安全考量的不斷提高以及愈演愈烈的勞動力短缺,大規模連棟溫室生產必然會在未來的某一時間節點爆發。我想這也是我們當前國內溫室行業每一個從業人員心中的理想 而最終我們也會發展出適合國內環境的溫室形式,滿足大規模、高效率生產的要求。
歡迎私信或留言積極討論。「如果不使用荷蘭的玻璃溫室,怎樣才能在中國的氣候條件下,對種植環境做到精準化控制, 從而滿足消費者日漸苛刻的對食品品相和質量的要求?」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找到有經驗的種植者,提出專業的生產設施需求,找到合適的設施供應商,實現正確的設施安裝。利用好這些設備,組建好的團隊,做好溫室管理,打通流通和銷售環節,就能提供好的產品,就能賺錢。----其實我認為我說的是廢話。
Horti fair 常客,有幸撿過2等獎,補光系統供應荷蘭市場15年,偶爾也接整個溫室工程,受邀訪問過瓦大。這個問題非常簡單,每畝75萬人民幣,給錢我就給你搭,此報價不包含內部其他系統,國內南北方的搭建報價都差不多,普通農民無法承受,所以沒法普及。關於能不能盈利,舉我客戶一個例子30萬盆迷你玫瑰自然條件下一年收3茬,用補光系統能增產到4茬。一年就有120萬盆,零售30元,批發15元,都算15好了,銷售額就是1800萬,該客戶說去掉電費人員工資肥料種苗溫室租金大概350萬,剩下的就是利潤唄。。。。。如果你大白菜也能賣到15塊一棵的話,那就投資吧,前期建不起溫室可以用租的嘛,撐過幾年不就有錢自己搭了,前提是你種的產品非常暢銷,我們的這位玫瑰客戶今年又擴張了5000平方溫室面積,訂了我們1200套補光系統。
Venlo為荷蘭一小鎮名,20世紀50年代,一種小屋面尖頂的連棟溫室在此地誕生。因此,這類溫室便被命名為「Venlo型」。Venlo型溫室的基本特點是小屋面、可連棟、頂部和四周覆蓋高透光保溫材料。
1980~1990年,中國曾大批量從荷蘭直接引進原裝Venlo型溫室。事實證明,幾乎所有的原裝Venlo型溫室在中國大江南北皆遭遇「水土不服」的不適應情形。造成這一情形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和荷蘭的氣候不同。中國地域遼闊,大陸地區北至北溫帶的北端,南端則屬亞熱帶、熱帶。全境四季分明,夏熱冬冷,年溫差大,氣候差異大。荷蘭面積僅比我國台灣省略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四季濕潤,降水充沛,日照時數少,溫差較小,夏季平均氣溫為16 ℃,冬季平均氣溫為3 ℃,全年基本無霜。因此,荷蘭溫室以追求高光照為主要目標,設計上力求一切可能遮擋光照的結構與設備,而對保溫性基本沒有要求。中國的氣候條件則要求溫室若進行周年生產,則必須具有冬季保溫、加溫,夏季遮陽、降溫的基本功能。
早在1999年,周長吉等人就已經對荷蘭Venlo型溫室在北京地區的適應性做過分析,當時的研究對象是剛剛開始大批量引進中國的原裝荷蘭Venlo型溫室。其結論為:大面積的單體Venlo型溫室用於中國,在夏季降溫、冬季加溫方面都將困難,不可照搬荷蘭模式。其後,學術界和溫室企業一直沒有停止對Venlo型溫室在各地適應性的研究。從結構性能、覆蓋材料、環境控制、節能技術,到前期規劃,無不涵蓋,發表了大量總結性和探索性文章。
時至今日,對於各類溫室適應性的研究已經轉為適用性的研究。因為,某一地區發展完善的溫室類型都不可能完全適應另一地區的氣候條件,對某種類型的溫室進行針對當地氣候條件的適用性設計或改造,遠比單純研究某一類型溫室能否適合該地應用更加實際。所以,汲取其優點,摒棄其缺點,發揮其長處,改善其不足是適用性設計的根本目的。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一波又一波的進口溫室引進潮不僅留給了我們經驗教訓,而且也給設施農業研究設計人員和農技推廣人員一次觀念更新。總結10多年前的失敗經驗不難發現,當時我國引進溫室的主流思想是引進某一種溫室類型或種植模式來解決各地的問題。雖然當時各企業也都逐漸意識到原裝溫室「水土不服」的問題,並對各地的氣候特點和溫室對氣候的適應性予以重視,但針對關鍵技術、設計方案、問題解決措施等項目的研究仍較少,國家對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支持的力度小,缺乏相關的技術標準,少數企業內部實行的企業標準也不完備。在現代化農業園區項目大批上馬的大背景下,正確的聲音缺乏力度,錯誤的觀念被華麗的表象所掩蓋。直到21世紀初,「溫室設計和建設應因地制宜」的理念才逐漸成為主流,逐漸樹立起溫室建設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明確各類設施的主要作用」、「要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要考慮其他因素」的基本設計理念。
由於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差異,Venlo型溫室在中國的使用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以下我僅簡單舉例:結構荷載、採光性能、加溫方式、遮陽方式、降溫方式、通風換氣方式、節能及環保技術、溫室土地利用率、病蟲害防控技術等,由於時間和個人知識有限,就簡單說一下前兩者。
結構荷載
一般,國內廠商提供的Venlo型溫室設計說明中標稱的風荷載為0.5 kN/m2,雪荷載為0.3 kN/m2~0.35 kN/m2。據相關設計標準要求,基本風雪壓取值按當地30 年一遇標準,風載、雪載基本可以達到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尚未對溫室廠商設計中的荷載部分進行強制要求。國內溫室廠商的設計說明中雖標明風雪載,卻無法給出該數據的計算依據。並且,國內溫室廠商無論何種類型的溫室設計,其設計說明中的數值基本相同。這不難看出,國內溫室廠商的設計說明中所列數據,只能說是經驗數據,而並非計算數據或測試數據。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中國溫室行業設計能力的不足。經調查發現,造成中國溫室行業設計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則集中在中國農業體制方面。中國農產品價格低廉,因此,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成本因素都要著重考慮。若比照建築行業的設計模式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無形中會大幅增加溫室的建設成本,影響農產品的價格。其次,我國設施農業從業人員收入偏低,設計人才中稍優秀者均投奔建築、環境等相關行業,人才流失較大。此外,設施農業標準尚不健全,缺少專業設計軟體(即便有某些溫室專業軟體,其適用性也非常窄),缺少專業的測試機構,缺乏具有足夠影響力的行業組織。因此,溫室行業目前仍呈企業間各自為戰、設計能力停滯不前的狀態。溫室頂部及四周的保溫材料的保溫性能均不及同等厚度的不透光材料。相對而言,溫室表面傳熱很大。一座正常生產的溫室其散出的熱量可以融化溫室頂部部分積雪,降低雪壓。總結以上原因,苛求溫室廠商嚴格根據當地風雪條件進行設計是不現實的。經調查不難發現,只要是合格的溫室廠商,其產品設計均可以滿足30 年一遇的設計要求。即便是2007年初遠洋公司倒塌的溫室,也歸咎於在大風的作用下堆積在辦公樓與溫室連接處的積雪太厚(近1 m厚的積雪),該溫室其部位基本完整良好。
採光性能
現代溫室就是利用太陽光,將光能轉化為熱能的農業建築。採光性能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溫室日間能否獲得足夠的光照和熱能。Venlo型溫室目前常見的覆蓋材料主要是玻璃和聚碳酸酯中空板(PC板)兩種。二者相比,透光性方面,玻璃(約90%)優於PC板(約75%~80%),保溫性能方面,PC板(傳熱係數3.3 W · m-2· ℃-1,8 mm空)優於玻璃(傳熱係數6.4 W·m-2· ℃-1,5 mm)。
中國是大國,不能用歐洲蕞爾小國的農業技術。這種溫室栽培能耗極大,成本極大,完全不適合中國。
高附加值農業只適合歐洲,日本等國土狹小,人口不多,戰略環境寬鬆的國家。中國是大國,不僅要養那麼多人口,而且還有戰略需要,需要在敵人封鎖下生存下去(現在)或者利用糧食作為控制別國的武器(未來)。搞這些溫室栽培有機農業就是歪門邪道。
所以中國雖然不承認,不願意,但是發展美國式的農業是國家的唯一途徑。我之前寫的答非所問了。不知道您是想建造,還是想經營。環境控制的手段,濕簾系統,遮陽系統,開窗系統,噴灌滴灌,水暖/燃油加溫,co2泵,營養液,基本就這些,大同小異。不過當時控制,管理方面,咱們做的不如荷蘭好,同樣的溫室,產量、品質都差點。我感覺造問題不大,怎麼用好是難點。這方面俺就沒咋接觸過了。中國農業大學以前有個相關的研究所,還可以走訪下前面提到的企業,園區。以上也都是隨便扯兩句,還是看專業人士的吧。下面是之前寫的相關情況。——————————割———————————七八年前在該行業搬磚。拋磚引玉。 智能溫室很早就開始研究了。上海十年前就有個孫橋園區,很多日韓台企,大片智能溫室,北京應該也有。 十年前溫室行業就有邯鄲胖龍,北京豐隆等比較知名的企業。其他江蘇等地都有類似企業。企業的宣傳頁上都寫著venlo型。僅僅是建造的話,不知道是不是山寨的原因,技術上沒啥難度。 不知道這幾年荷蘭那邊技術有啥精進么。我們老師荷蘭回來的,當時荷蘭有種雙層自動化工廠挺帶感,上層智能溫室,下層包裝車間。 至於玻璃型的,我那時候都沒有做的了。荷重大,還容易碎。我們用的德國拜耳pc板。 不過現在流行啥樣的就不知道了,估計沒啥大發展。但是當年,智能溫室也就北京上海寸土寸金的地方多,種點反季節蔬菜,高檔花卉啥的,再就是科研單位了。沒法推廣。一是造價太高,這麼多農民,造那玩意太浪費。二是管理不如荷蘭,產量不如荷蘭,咱的產值也就是能盈利,回本都夠嗆。現在村裡都沒啥年輕人了,設施種植,機械化種植是必由之路,國家規劃里也把這列為發展方向(國家在水利上投資很大,設施農業方面好像動靜不太大),最近俺們這旮瘩,就在下面搞試點,大部分是相對比較簡易的那種,濕簾噴頭啥的倒是都有。其實就是尖頂改圓頂,pc板改薄膜,一些基本配置都有。估計要是推廣應該也是這種吧。venlo型的目前還是不划算,等咱全國各地出現很多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城市時(順利度過調整期,七至十年差不多),高檔果蔬花卉需求上來了,應該就會大面積造這玩意了吧。本身學藝不精,幹了也沒幾年,而且早就不幹了。茶餘飯後吹個牛,跟真實情況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切勿信以為真。牛人沒現身前,博您樂呵樂呵,哈哈哈。
venlo溫室宣傳是可以在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環境下使用的。
零下40度也可以用,但加熱費用不清楚多少因為室內環境是全智能控制的,所以理論來講只要有六小時太陽直曬時間就可以種大多數作物。其實就算沒陽光也無所謂,加植物燈添加人工陽光也可以滿足要求。我覺得應該還是經濟方面考慮不是很划算吧,溫室材料設備成本,再加上每個月加熱保濕補光的費用,用來種黃瓜番茄什麼的,不知道利潤還能剩下多少。不管你信不信,大連棟溫室正在到來,今年東營有個7萬平。西部某農業集團已建3萬平,據說後續還有12萬平。
謝邀,本人農學研究生在讀,能力不足,只能說說自己的看法。個人感覺這種溫室造價太高,種植普通蔬菜可能有點太奢侈了。也在這種溫室里做過實驗,溫室確實很好用,不過冬天散熱很快,保溫加熱投入比較大。總而言之,成本高,單純種菜的話這菜應該不是給普通人吃的,比較適合科研單位或者搞自助採摘、旅遊觀光什麼的。
實現了啊,在北京周邊已經有幾家在2017年度成功實現正式生產運行。北京大興的宏福農業單體5公頃的番茄種植溫室最具有代表性。
這個問題我可能稍微有點發言權,我們公司就是做荷蘭溫室種植經營的,如果純粹以市場為導向,我向你保證優質的蔬菜在市場上是非常受歡迎的,但是你要是提價老百姓就不愛搭理你了。投資商要是願意像荷蘭農民一樣,一個溫室收回投資需要15年,踏踏實實搞生產,我覺得投資商肯定覺得你瘋了嗎,就為了這麼個所謂高大上的玩意兒,把幾億資金搭在這兒合算嗎,且不說十五年之後不知道會發展成什麼樣呢。你溫室的所有優勢,包括品質、產量、均勻、口感等即使在今天也可以很輕易的被龐大的中國農民消解,你沒有任何優勢。你沒有優勢,為什麼要求消費者給你買單,我看消費者是5毛錢都不願意掏給你。除非找冤大頭,反正他們買東西也不看價,覺得這個牛逼,就買了,但是找冤大頭需要一個過程,而你的蔬菜是不等人的。。。唯一的機會就是指望政府給你掏腰包,忽悠政府說這個技術好啊,咱們得掌握啊,你給錢啊,給錢我就給你做實驗,把技術教給你啊。。。要不然,做好啪啪啪打臉的準備,或者做好跟市場死磕的準備。
表面上是投入和產出的問題,但實際上是農業生產方式的問題。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程度偏低,普通塑料薄膜大棚已經滿足需要,沒有必要在投入大額資金用於文洛式溫室建設。但面朝黃土北朝大棚的耕作方式,本身的生產效率是偏低的(生產效率指單人的產出,而非畝均產出) ,而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推廣機械化種植,就需要高標準大棚了。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農產品的價格要高於外國的原因。別提日本果蔬貴,日本是因為真沒地!
感覺很多人就是在圈錢
西部某農業集團已建3萬平
之前了解,這種大棚栽培,用電按工業用電收費,費用非常可觀……
溫室根本上解決反季節蔬菜用,溫控溫室除了經濟作物有效益,傳統意義上的蔬菜用那得賣多貴啊。除了作為參觀和示範用途,大面積估計就為了炒個概念玩融資上市圈錢啦
謝邀,不過設施園藝也就本科時修過相關課程,沒有深入研究,不敢妄答。
怎樣做能讓大棚里的蔬菜不用藥也不會大面積得病?
大棚作物專用的二氧化碳發生器 它是用於增加溫室大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植物光合作用強度,提高作物品質與產量的智能化設備。該設備不僅能明顯提高大棚作物的產量,而且對土壤活性、環境無任何副作用,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
推薦閱讀:
※學數學一定要天賦嗎?或者怎樣才算對數學有天賦呢?
※磁力「永動機」能否應用?
※人體無毛基因是如何進化來的?
※以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能逆向破解超過我們多少個世紀的科技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