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思考的深度?

深度是現代社會尤其缺乏的一個狀態,無論是對於個人愛好,還是對於學習或者工作,都很難達到一定的深度,然而只有深度才能夠真正起到一定的作用,才會激發出創新創意的靈感,那麼如何提高一個人思考的深度呢?


從本質出發,結合 場景 人物 直覺。


大家都聽過畫一條線9999美元的故事,工程師一條線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質,這種雲淡風輕的瀟洒,折射的是背後雄厚的功力積累;繁蕪雜亂中,排除不相干選項,出手便命中脈門----這是深度思考所應力求達到的。

一般人思考屬於自然流,好比學會了騎自行車後就再也沒有進行技術上的刻意提高,我們的思考水平也只相當於業餘萬萬眾人中的自行車使用者,輪不上專業的自行車手,這說明我們離思考卓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可喜可賀。由於常人不把思考當作需要錘鍊的技術,所以需要面對問題解決時,就體現不出生產力;技術是需要錘鍊的,否則就像我老爸炒菜幾十年,味道還一個樣---真令人沮喪。

至於深度思考這門技術的錘鍊,要記住的第一個要點就是凡事力求抓住本質來解決。

問: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柯南說,真相只有一個。尋找真相就是一個探求本質的過程。該問下有人提到毛爺爺智慧的矛盾論:傷及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就是一個抓住事物本質的理論。

思考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深度思考無非就是希望更加高效的解決問題。為了使得解決問題的效益上一個層次,在掌握本質之後,我們需要由問題的解決者變成----問題們的解決者。

這就要求我們,聚焦本質之後,要學會歸納、總結出一套可複製的體系。你看看那些早期的科學家,由蘋果落地的表象,牛頓抓住了重力本質,接著發展出萬有引力的理論體系。蘋果---蘋果有重力----萬有引力,用重力解釋蘋果落地現象--問題解決者;推演出萬有引力----可以解釋其他事物的落地現象---這是問題的解決者。

這個倒T很能說明問題:往往問題的本質點是處在倒T的橫、豎交叉處,也就是說,我們只有想得足夠深入,才能抓住這個交叉的焦點---本質。

那麼怎麼判斷你找到的解釋或者原因就是事物的本質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思考----強調的是想,通過想去尋求解答;,我們往往忘了這個字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思考成果必加以衡量才有價值。關於本質的衡量標準,倒T字也給了我們答案:你找到的那個原理或者結論是否可以解釋其他類似的案例?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我們找到的是事物的本質點,那麼在橫向上是可以解決很多同類似問題的。看現實的例子,一個優秀的銷售員能夠把自己的銷售邏輯形成體系傳授他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把公司建立起來之後會把條條框框變成可以複製的流程。他們的思維都是----一個問題爭取徹底解決一次,此後通過複製模板獲利;進而把腦力資源投入到新的領域去建立新的模板----他們是成熟的問題們的解決者。

結合該答下的其他答案,關於思考我們還可以有以下幾個認識:

1.思維是有漏洞的,思維上進行的抽象思考往往不能顧及現實的細節。所以得出的第一點建議是:

有宏觀的思考目的,結合實踐細節進行思考-----實踐中有細節,這是很具體的思考素材,能夠讓我們獲得切合實際的結論,但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我們有可能會囿於細節,想的問題太死、鑽牛角尖等,因此需要有一個宏觀主旨。我們去遠方不僅僅要防止被腳下的沙子咯腳,也要看到大路朝向哪方。

2.思而不學則殆。得出的第二條建議是:學思結合。

說了這麼多,你是不是覺得雲里霧裡?正如@羅文益所言,思考一個近乎「道」的事情。但是結合以上所言,還是能夠產出一些具體建議的。比如:

  • 讀書的時候多提問。在《幸福課》裡面提到一個教授的實驗,說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加成功,主要是出於兩點:相信自己;對自己不斷的提問。如果你不會提問,建議你看《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你的燈亮著嗎?---發現問題真正的所在》(我推薦書一般細到章節,所以前者推薦的是1、2、3、7,後者全書
  • 深入實踐學科最核心的概念,在實踐過程中完成思考,實踐結束復盤進行總結歸納。一本書最核心的概念,你學到最後會發現就那麼幾個,如果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拿著那些基本概念去實踐,你就能夠遇到很多細節,這些細節都是你不斷調整自己思考的素材。最後的階段性總結絕對是有必要的,結合上文的倒T模型,我們知道,只有總結出本質,我們才能夠成為問題們的解決者。

還有很多變體建議,這些是列舉不盡的。另外我倒是還有一個私人建議:

在知乎寫答案。劉未鵬互聯網這位大牛說過,寫作是為了更好的思考(哈哈,其實我也會說)。

在前面提到的《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這本書裡面,有一句話刺的我很酥:

如果沒有強理性批判思維的幫助我們就會很無知:只堅持己見的人其實知道得很少。他的推理很可能很好,也沒有任何人能夠駁倒他。但如果他也不能夠駁倒對立方的推理,那就說明他沒有堅持任何觀點的基礎。

我以前因為害怕和人撕逼,所以不喜歡辯論,只寫自己的,盡量不去看別人的。但我看完了這句話之後,就很想找人去辯論。正如這句話所言,就算你的推理在對,你不能駁倒對立方的觀點,那你還是站不住腳的。同一個問題之下,你也應該多去看看別的答案,不能看誰信誰。你能對某種觀點感到自豪,那就是這種觀點應該是我們自己選擇和評估出來的。由於開放性問題考驗的不是答案的唯一正確性,考慮的是合理性----所以,我們總要去找到那個最合理的解答。

對這個建議完整的應該這樣說:在知乎上寫答案,不服就去辯!

如果你不是最合理的,那我就是!


謝謝邀請,這是一個好問題。我想在這裡聊一聊個人對思考的看法,歡迎討論。

對於思考,我一直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思維,一個是邏輯

思維是什麼,是思考的維度,是指從多個維度去思考問題。比如你想弄清諸葛亮北伐這件事情,你可能不單單從軍事角度考慮,你還可以從當時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各國的經濟狀況、政治鬥爭情況、兵制等等方面去考慮對北伐的影響。這是思考的廣度。

而邏輯,是指一種基於事實和假設的推斷。對於一件事情,你需要用邏輯去推斷,在某一個維度上利用現有的事實和合理的推測來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這是思考的深度,狹義的深度。

題主所說的深度,應該是想更全面的思考問題,想明白一些事情,在我看來這是廣度和深度的結合,是一種廣義的深度。

弄清楚了這個,那麼提高思考的深度就可以從思維和邏輯入手。對於一件事情,試著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它,在每一個角度里利用邏輯盡量將其想透。

這件事情說著挺容易的,但是做起來特別難。據我的觀察,廣度和深度並不是常常一起出現的。有些人更擅長廣度,但缺乏深入的能力。有些人能夠思考得很深,但是視野卻很局限。在這一點上,我個人並沒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我覺得你擅長哪方面就去做哪方面,不必強求


多看些書,關鍵是平時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隨大流。

整理了一些書(附豆瓣介紹),歡迎補充,持續更新……

[中]谷振詣《批判性思維教程》批判性思維教程 (豆瓣)

[中]吳思《潛規則》潛規則 (豆瓣)

[中]吳思《血酬定律》血酬定律 (豆瓣)

[中]古典《拆掉思維里的牆》拆掉思維里的牆 (豆瓣)

[中]孫隆基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豆瓣)

[中]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沉默的大多數 (豆瓣)

[中]王小波《思維的樂趣》思維的樂趣 (豆瓣)

[中]吳曉波 《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豆瓣)

[中]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豆瓣)

[中]費孝通 《鄉土中國》鄉土中國 (豆瓣)

[中]鄭毓煌 / 蘇丹 《理性的非理性》理性的非理性 (豆瓣)

[中]奚愷元《別做正常的傻瓜》別做正常的傻瓜 (豆瓣)

[日] 大前研一 / 齋藤顯一《問題解決力》問題解決力 (豆瓣)

[法] 古斯塔夫·勒龐 《烏合之眾》烏合之眾 (豆瓣)

[法]愛德華·德·博諾《六頂思考帽》六頂思考帽 (豆瓣)

[英] 理查德·懷斯曼 《怪誕心理學》 怪誕心理學 (豆瓣)

[英] 約翰·穆勒 《論自由》論自由 (豆瓣)

[美]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引爆點》 引爆點 (豆瓣)

[美] 羅伯特·西奧迪尼 《影響力》影響力 (豆瓣)

[美] 馬克·佩恩 / [美] E. 金尼·扎萊納 《小趨勢》 小趨勢 (豆瓣)

[美]尼爾·布朗《學會提問》學會提問 (豆瓣)

[美]M·斯科特·派克 《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 (豆瓣)

[美]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鵝 》黑天鵝 (豆瓣)

[美]漢弗萊·B·尼爾 《逆向思考的藝術》逆向思考的藝術 (豆瓣)

[美] 丹·艾瑞里 《怪誕行為學》 怪誕行為學 (豆瓣)

[美]馬克·布坎南 《隱藏的邏輯》隱藏的邏輯 (豆瓣)

[美] 歐文·M·柯匹 / [美] 卡爾·科恩 《邏輯學導論》邏輯學導論 (豆瓣)

[美] 丹尼斯·舍伍德 《系統思考》系統思考 (豆瓣)

[美]巴巴拉·明托《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 (豆瓣)

[美] 丹尼爾·卡尼曼 《思考,快與慢》思考,快與慢 (豆瓣)

[美]理查德.尼斯貝特《思維的版圖》思維的版圖 (豆瓣)

[美]丹?羅姆《餐巾紙的背面》餐巾紙的背面 (豆瓣)

……


不同意最高票答案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觀點。這個問題確實非常宏觀複雜,但是嘗試著尋找大方向並不是沒有可能,通過思維訓練提升思考深度是沒錯,但並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下面開始「班門弄斧」~

斯騰伯格智力三因素理論認為智力包括三個部分:成分、經驗、情境。本題所說的「思考深度」主要涉及到成分性智力中的推理能力。推理分為兩類——演繹推理歸納推理

演繹推理基於邏輯規則的正確運用。比如由A&>B,B&>C,可得A&>C。

歸納推理基於我們對事物的感知經驗。比如我們傾向於認為一個清華的學生比初中文化的人在能力上更加優秀。與演繹推理的區別在於,歸納推理的結論是基於概率而不是邏輯的必然。大熱英劇《神探夏洛克》中的福爾摩斯運用的推理絕大部分都屬於歸納推理。

推理過程基於因果定律,但兩種方式所依據的因果關係是不同的。後者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運用過程需要謹慎,但整體來看還是非常有效。

無論是由結果推演問題的原因,還是由原因推演可能導致的結果,所有的根本都在於頭腦中是否擁有足夠系統的邏輯因果鏈。否則,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無法將事物聯繫到一起,看問題只能看到表象。

邏輯因果鏈的總結主要依賴於三點因素。

一是思維素材,包括個人的生活經歷、書籍、他人的經驗分享等等。素材如果過少或者片面,就會影響推理的客觀性。

二是對事物進行分析聯想的動機和習慣,否則客觀素材再多也沒用。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活了一輩子還是目光短淺,而有人可以英雄出少年。

三是思考方式,對事物進行同向類比和反向對比,多元化的角度可以幫助矯正思維偏差。

所以,提高思考的深度可以從這三方面入手。最終通過排列組合將邏輯因果鏈彼此聯結成為邏輯因果樹,由樹枝到樹榦到樹根,由表及裡的深度思維也就成為可能了。

當然,我的這個理論也還是一個宏觀的方向,鄙人能力尚淺,更細緻的方面有待學習和思考,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多多指教~


因為不屑市面上什麼幾W分析之類的方法,於是在前幾個月,我為了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每天思考總結,最後提煉出了自己認為非常完善的一套流程。前幾天,開始看唯物辯證法大綱一書,結果發現,我總結的那些,在唯物辯證法面前,多麼的渺小,膚淺。而唯物辯證法,真的是凝鍊而深刻。馬克思用唯物辯證法思考歷史,得出了唯物歷史觀,我們可以用唯物辯證法來指導我們所關心的領域,自然可以取得成績!


深度??這事其實很簡單就能辦到。

什麼叫有深度,一件事別人看表面你看深了一層就叫深度。如果你再繼續思考有又發現其實自己原來也不深,這就又深了一層。

掌握事物發展變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就能提高深度。

這就需要對一件事長期重複思考,不要妄想你隨便一想就深了,深度都建立在長時間思考的基礎上


呵呵。

馬列毛,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特殊到一般,從一般到特殊,客觀事物是運動的,不斷變化的,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複雜,事物總是存在矛盾的」。

只不過,你們總是抵觸嘛。


思而不學則殆


善男子。復有十二種勝法。菩薩成就。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

一者 安隱心為與一切眾生樂故。發菩提心。

二者 愍念心他惡來加能忍將護不生異相故。發菩提心。

三者 大悲心為荷眾生大重擔故。發菩提心。

四者 大慈心為拔一切惡道苦故。發菩提心。

五者 清凈心能於余乘不生願樂故。發菩提心。

六者 無染心為離一切煩惱濁故。發菩提心。

七者 光明心為求無上自性清凈光明照故。發菩提心。

八者 幻心能知諸法究竟無物故。發菩提心。

九者 無物心能知一切無所有故。發菩提心。

十者 堅固心於諸法中不可動故。發菩提心。

十一者 不退心能證諸法究竟盡故。發菩提心。

十二者 度諸眾生不生厭心如說修行故。發菩提心。


如何做到「深入思考」,從這裡開始

本文作者/張辣湯,微博@張辣湯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深入思考」,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甚至很多人根本沒有感受過深度思考的快感。

例如,許多人為了僅僅能夠省下幾塊錢,卻拿自己最寶貴的財富「注意力和時間」來做賭注。相信如果能夠做到深入思考的人,是絕不會做這種撿芝麻丟西瓜的蠢事地。

其實對於有「深入思考」能力的人來說,他們心裡早有一本明賬,他們深刻的知道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不重要的?那些事情非做不可,那些事情不做也沒有什麼損失。

如果我們能夠時刻做到深入思考,也會極大程度上降低此類賠本買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生活當中。

有句老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其實我們每時每刻都會出現新的想法和思考。雖然剛開始只有一點點,但是若能夠及時記錄下來的話,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能夠更深層次地領略某些道理的本質意義。

但,往往人群中的絕大多數人並不在意這一點,進而錯過了許多思考時機,其結果只會讓自己的生活朦朦朧朧沒有一點章法。甚至使自己的人生黯然失色。

曾在麥肯錫公司效力過14年的赤羽雄二,致力於將每個人心中的想法和腦海中的思考落實到語言和實踐當中——《零秒思考》

這本書致力於通過記筆記的方式,使自己的思維越來越敏捷,邏輯越來越清晰且準確。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大腦中所儲存的思考並不成熟。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並非置之不理,任由其發展。畢竟存在大腦中少量所謂的「靈感」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這時最應該做的是:通過筆記記錄當時腦中的所思所想。這才是最聰明的選擇。

這樣的好處在於:

1.能夠掌握自己當下所思考的問題。並且能夠通過及時記錄而不會漏掉任何有價值的信息。

2.有了記錄之後,即使當下的答案不是非常滿意,也能夠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不斷反覆修改,反覆審視,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3.最重要的是能夠留下一些痕迹。因為我們大腦傾向於忘記那些我們並不在意的事情。畢竟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是記性再好的人也有忘詞的時候。不是嗎?所以記錄下來也是給自己留一份根據。

光是知道「筆記」的重要性,還不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

我們需要做到隨時隨地都能記錄當下的思考,通過記筆記的方式,將自己腦中的思考呈現在書面上。這才是最理想的目標。

這樣既鍛煉了我們的思考能力,而且也能夠避免許多不成熟的思考結果,導致做出錯誤的選擇。

作者赤羽雄二通過自己獨創的「A4紙筆記法」,致力於在1分鐘之內將自己腦海里的思維呈現在書面上,並且做到隨時隨地都能記錄。

做筆記的方法 2017-3-3
-筆記的左上角寫標題
-像這樣寫4~6行
-每頁都在一分鐘之內完成
-用自己能夠看明白的字寫就可以了
-書寫內容要佔每頁的一半左右,某種程度上要詳細寫

以下是我舉的一個例子

例子

如何改掉我起床晚的習慣? 2017-3-3
-晚上一定要睡得早,盡量是在十一點之前睡覺
-睡前絕對不要看電視,也不要看手機
-睡前不要吃太多東西,特別是甜食,也不要喝太多東西
-這點非常重要,在十一點之前必須要完成這一天的所有任務

看吧,多簡單!

就像這樣,每天寫10頁,每頁就像這種形式寫。當然,你可以寫任何領域的問題或者話題。但是儘可能的保證在一分鐘之內完成。

我知道,剛開始對你來說一定會有難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自己的輸出能力越來越強。而且思維比以前更活躍,並且自己的邏輯很清楚。

通過這種筆記記錄法,能夠將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用這種方式呈現出來,進而有助於選擇出對自己現階段最有利的選擇。

而且你也不用在意有些話題會被重複寫,反正也不會給別人看。所以無所謂,先記下來再說。

隨著你對某個話題的重複記錄,你會發現自己慢慢對此話題已經進入深入思考的過程,這個時候才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你一定再考慮,每天記錄十頁,一個月就是三百頁呀!哪來那麼多地方放紙呢!況且多浪費啊!!!

在這點上,我個人認為,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並非非要像作者所述的那樣必須拿A4紙記錄,如果你的工作情況比較特殊,你完全可以用手機上的印象筆記或者有道筆記來儲存。

當然,如果你用手打的話肯定在一分鐘之內無法按要求完成。但現在許多手機都已經具備語音轉換成文字的功能。通過這種工具在三十秒鐘之內完全可以完成,前提是你已經將這個問題思考的很清晰。

我現在記錄的方式就是通過印象筆記,進而用語音轉換成文字進行記錄。這樣不但能夠解決紙張問題,而且還能夠解決隨時隨地不受環境束縛的問題。並且通過印象筆記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整理。

其實某種程度上,使用以上方法就是為了提高我們的思考速度和工作效率,並非一定要按部就班,因自己的情況而定,切莫本末倒置。

我相信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並非一定是要讓讀者按照書中的方式進行操作。作者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養成隨時記錄的好習慣。

並且通過文字使更多的人能夠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而達到思路清晰,工作效率提高的目的。

總體而言《零秒思考》一書,是本值得閱讀的書籍。他不但能夠教你如何使用文字來梳理自己的邏輯思維,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文字記錄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還有一本它的姐妹花作品《零秒工作》,有興趣可以閱覽一下。這是我為這本書所寫的書評,可以參考。《如何成為公司中,前5%的領先者|-12》

如何做到深入思考某個問題?

主要取決於你對此問題的關注點有多久?將這個問題記錄下來,隨時隨地都在思考並且修改,就是在逐步進入深入思考的過程。

如果你沒能及時用文字留住問題的話,你永遠也達不到深入思考的境界。

希望這本書能夠影響到你日後的生活,反正我是已經被它影響了。

書名:《零秒思考》
作者:[日] 赤羽雄二
譯者: 曹倩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

如果喜歡我的文字,那就關注我吧!我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正如大家所見,我這個人臉皮厚,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話題,我都會恬不知恥的爬進來,深度思考如何養成,高票答案已經說的特別好。我隨便說說個人的體會。邏輯會亂,意思到了就行了。

我這幾年得出很多人生體會,讓我受益最大的就是:學會思考比學會知識更重要。所以,我一直以來的觀點就是,看書沒有什麼了不起,有的書看精華就夠了。看書學到只是知識,不是能力。而,思考+行動才能獲取能力。

既然看書沒有什麼了不起,那我們看書的目的是什麼?-----因為不讀書卻又愛思考,智商低卻又富有同情心,什麼都不知道出於目的胡亂夸人,這三種人都是災難。所以,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就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因此,我們還得看書。而,問題又來了。因為看書培養的只是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只是一種技能,而,「深度思考」是一種心智,需要的是時間,是閱歷、是知識的儲備,是這樣那樣的故事。因為思考不能藉助於自己的想像,要藉助理論依據和正確的思考方式。

所以,「深度思考」真的是時間到了,才能水到渠成的東西。 正如: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市面上有很多書都在講「如何深度思考」,並妄想用一個「思維導圖」的技能,一個什麼什麼工作法,一個什麼什麼時間管理技巧,就讓一個人達到深度思考。這都是什麼鬼?

關於培養「獨立思考」我的做法是:(深度思考,我這一輩子不敢想。)

1:學會獨處。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 獨處的確是一種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真正的感受。知道自己哪裡需要改進。

2:明白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要堅信「玩物養志,而非玩物喪志。」

3:要克服拖延症。

4:找到一個你喜歡的東西去研究它,任何研究就像跟魔鬼下棋,它的規則很特別:魔鬼的棋藝要高得多,但是你想悔棋多少步都行,而魔鬼不能悔棋。最終你會發現有一種走法會迫使魔鬼改變策略,你還是輸了,但是你有了第一條線索。

5:要學會沉默,也要學會如果漂亮的說話。沉默與說話同等重要。沉默可能產生誤解,我們需要說話;說話將我們推向歧途,我們必須沉默。要不然,我們思考的目的是什麼?

6:當斧頭來到樹林里的時候,好多樹都說,至少它的把手是我們自己人。——我們要學會善意。這個真的不是雞湯。對於獨立思考很有用。

7:要愛自己。學會信任自己。要不然,你的潛意識讓你體無完膚,你的思考會很負面。

8:去跑步,去跑步,去跑步。

以上。


一般而言,通過借鑒有傑出成就的人,鑒賞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作品,是很好的方式,但是正如孔子說的「學而不用則罔」。在博學的同時,還應實踐,通過實踐的磨練,訓練自己的思想。舉一反三是增加廣度的很好的方式。我有一個基本的方法,也是思維的基本功,就是從基礎的概念開始。從每一個概念抓起,確切地掌握每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博學的最終結果從這層意義上看也是正確地把握涉及領域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全面地認知事物和現象,無論發生什麼,思想總是能夠觸及到本質,而不局限於事物本身。把所有的概念之間的關聯,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個關聯樹,如果那天你做到了,那麼你的思想的深度准有了。當遇到生活、現實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現象,都對應關聯樹,來解析現象的本質層次關係,那麼無數的例子將豐富你的思想,它們都成為你的關聯樹的新的枝芽,等到你腦海中的關聯數根深葉茂的時候,你的思考深度與廣度就大了。隨著你的經歷不斷的增加。


上面好多回答太紙上談兵了。說實在點,思考的深度其實是一種總結和抽象能力的結果呈現。在思考Ad時候,先把A的所有要素都列清楚,這個叫廣度。能不能列完整,是你思考廣度的能力,卻又是思考深度的基礎。第二步是分類總結,把有相似的描述歸類表達。一層層地去構造一個樹狀的分類圖。這一步大多數人都能做到。

接下來就是難點了。第一個難的,是重新考慮分類的維度。給分類的性質去制定維度,意思就是重新思考用什麼方法分類最合理。這裡最重要的是思考完整性和正交性。所謂完整是說不漏掉東西,正交則是要求你能總結出的分類維度之間是相互不包含的。比如食物的顏色味道可以作為正交的維度。但是口感和味道就不正交。邏輯抽象的能力就體現出來。

接下來更難的,是把分類的維度擴展到一類事物去,看看你的分類維度是否合適。不合適就重新審視修改。這個過程會經過很多次迭代,逐步擴大你的適用範圍。

經常鍛煉上面的過程,你會發現,深度自然就出來了。因為你說出來的道理,一下子概括了一類現象,找到一個根因就概括了一類事情根源。解決方式也是一勞永逸。

概括一下:建立邏輯模型,抽象化,總結完整性、正交性、擴展性。多麼熟悉,這不就是系統思維嗎?

不斷地總結概括,就是提高深度的方法


鄙視鏈

從底下,爬上去


加大長度,加強硬度!


簡單的方法:控制方向和時間。

所謂方向,就是你向什麼方向思考,如果你橫向地思考,得到的是廣度,如果你縱向地思考,得到的就是深度。

所謂時間,就是如果你持續地思考一個問題,那麼你的思考通常是越來越深。

還有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問題進行思考。比如我的回答也可以用一個數學公式來表達:s = vt。s 代表深度,v代表速度(矢量包含了方向),t 代表時間。


深度的思考,我想了想可能更容易體現在尋找深層次的原因這方面。

簡單點說,事物間的聯繫不是因-果,而是根本原因-二級原因-三級原因……眼前都的結果。每一級原因都是下一級的原因,同時也是上一級的結果。有點類似一個食物鏈,可以稱為因果鏈。當然這個是極端簡化的模型。在現實中會存在,多因對多果,同時也會出現越級對應,也就是二級原因可能產生三級原因,也可能直接產生5級原因,最後會形成一個及其錯綜複雜的因果網。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還是以因果鏈為研究對象。所謂的思考深度,就是沿著因果鏈向前,一直追溯到根本原因。所用的到的方法,無非就是說浪爛了的,追問法,不斷的對找到的答案追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這需要很多的時間,因為你每一次的追問,都會產生多個答案假說,你還需要收集信息來證偽這些答案假說,只有你無法證偽這個答案假說時,你才能說這個答案可能是正確的,然後才能針對這個答案再一次追問為什麼。

所以所有的深度思考都意味著針對具體課題的長時間的投入。

要做到長時間的思考,自然是免不了由意識到行動到習慣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學會從思考中獲取樂趣。沒有樂趣的驅動,你很難做到大量思考,也就很難形成深度思考的習慣。


分解下問題可以得到三個要點。思考 深入 方法。

又引申出三個問題:

什麼是思考?

首先看看百度百科的解釋(思維):

思維最初是人腦藉助於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思維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繫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

思維對事物的間接反映,是指它通過其他媒介作用認識客觀事物,及藉助於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已知的條件推測未知的事物。思維的概括性表現在它對一類事物非本質屬性的摒棄和對其共同本質特徵的反映

首先來提取下關鍵詞:人腦 語言 概括 間接 反應過程。 感知為基礎,超越感知 內部本質與規律

間接反映: 認識,藉助 知識經驗 推測未知, 非本質的摒棄 共同特徵的反映。

進一步提取:觀察事物, 用已知,推測未知。

什麼叫深入

能達到目的:不斷推測未知 叫深入。

怎麼做到?


毫無疑問,想要深度思考,你就必須具備」探求問題本質的能力「,但到底什麼才算是探求問題本質了?

這說起來有點虛,沒什麼指導性。

那我們就來分解問題。那什麼決定著你是否能擁有這種」探求本質的能力「呢?

沒錯,」對問題的正確歸因能力」。

接著分解」對問題的正確歸因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是」多維度歸因能力「和「多層次歸因能力」。

因此,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清晰了:不斷修鍊自己對問題的」「多維度歸因能力」和「多層次歸因能力」。

接下來,我就具體講講該如何鍛造這兩種能力,助你深度思考。

正文開始:

還在上小學的孩子視力下降了,你絕不會直接領著他去眼鏡店。

絕大多數家長都會先帶著孩子去趟醫院,讓醫生看看怎麼回事,才會決定到底怎麼辦。

是的,在這件事上,你一定要調查個水落石出。

「孩子年紀不大,為什麼這麼早視力就有問題了,是身體原因、遺傳、還是平時用眼習慣不好?」

你要的可絕對不是「為孩子配副眼鏡」這樣的浮於表面的解決方案,因為你知道如果不解決更本質的問題(如不良的用眼習慣),孩子的視力只會越來越差。

但矛盾的是,對孩子如此認真的你,在工作上卻罕有這種「探索」精神:

當產品銷量達不到預期時,你寄希望於用「引流的八大手段」提升銷量;

當廣告投放的渠道效果不好時,你就去尋找「廣告投放不得不知的10大主流渠道」來擴大宣傳;

當公眾號漲粉變得困難時,你最先想到的是「掃碼領紅包」,以利誘導關注。

為什麼呢?為什麼這麼多人會尋求這種看似合理,卻對實際工作無效的解決方案呢?

這裡不得不提人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解決問題或者構思解決方案的順序應該是「界定問題-問題歸因-解決方案」,即:解決方案針對的是導致問題的原因。

大多數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卻屬於這兩類:

(1)問題界定——解決方案。(是的,簡單粗暴的僅僅依據問題本身給出解決方案,有點「出現火災後,不去滅火反而去把報警器毀掉」的意思)

(2)問題界定——單維歸因——解決方案(雖然進行了問題歸因,但因為歸因較為單一,歸因錯誤就在所難免)

然而,不論在營銷行業還是其他行業,幾乎所有的傑出人士無不是運用了這個模型的進階版本「界定問題——問題多維度多層次歸因——解決方案

這就解釋了上面的問題:為什麼這麼多人會尋求那些看似合理,卻對實際工作無效的解決方案?

這是因為他們往往對問題進行單維歸因,這樣就很容易導致歸因錯誤,進而提出錯誤的解決方案;甚至不對問題進行歸因,直接對問題本身提出解決方案,浮於表面,無法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說了這麼多,要想擁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到底該如何訓練呢?

很明顯,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傑出人士和平庸的人最大的差別是:他們具有多維度和多層次的的歸因能力。

因此,我們的策略就變得非常清晰了:錘鍊自己的「多維度歸因」和「多層次歸因」能力:

(一)多維度歸因

多維度歸因就是,當我們在面對一個問題時,要設法從多個維度思考導致問題產生的原因。

因為這樣做可以發散我們的思維,找出更多導致問題產生的原因,這樣,歸因越多,所能得到的解決方案就會越豐富,簡單歸因導致的錯誤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避免。

舉幾個例子,看看我們該如何多維度歸因:

1、有的企業,產品銷量達不到業績指標,就花錢去流量更高的網站引流

這就是典型的單維歸因——把產品銷量不好歸結於沒有得到更大的曝光。

如果你有多維度歸因的習慣,那麼在面對銷量不好的問題時,只要隨便想想,就能在很多維度進行歸因:

比如,你就能這樣問自己:

產品銷量不好,一定是曝光不足嗎?

是不是產品渠道沒做好,導致消費者觸達產品需要花費較大的搜尋成本呢?

是不是因為定價太高,產品價格超出了消費者的預期呢?

是不是產品帶來的形象風險阻礙了購買?

而如果僅僅簡單歸因為「曝光不夠」,就很難考慮到其實還有很多的因素在阻礙著消費者的購買。那麼這時,即使去流量再大的網站引流也沒什麼卵用——就像一坨大便無論擺在面前多少次,你也不會去吃。

2、廣告投放效果不好,就放棄現有推廣渠道,改為投放其他渠道

這樣做就對了嗎?也不對。因為這相當於直接針對問題本身給出了解決方案(沒有做問題歸因),這當然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就像發生火災後不去滅火而去砸掉報警器。

如果具備多維度歸因的習慣,你就會這樣多角度的思考原因:

廣告投放效果不好,是不是文案風格不符合渠道性質呢?(比如微博上的廣告文案應該遵循小段子的形式,長文效果就不好)

是不是廣告發布時間點不對呢?

是不是數據監測鏈接出現異常,導致數據不準呢?

是不是關鍵詞選取不精準呢?

顯然,如果不進行這樣多維度的歸因,只是憑感覺給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無疑會做出錯誤的決策——或許調整文案形式就能解決的問題,卻因為懶得歸因放棄了一個渠道。

類似的問題,記得在知乎看到過:為了減少中國人的仇日情緒,你認為應該刪除歷史教科書二戰中日本的部分嗎?

當然是不能刪除,因為這只是針對問題本身的解決方案——為了減少仇日情緒,那就索性不讓學生們知道這段歷史。

其實,正確的姿勢應該是先分析為什麼我們會產生仇日情緒,很容易想到其實這是因為大多數人不正確的歷史觀造成的。所以,解決方案更多應該是「如何扭轉大眾的這種不正確歷史觀」,而不是簡單的把教科書刪了。

(3)微信公眾號粉絲少,漲粉困難。然後就痴迷於搞發紅包活動,以此誘導關注

這仍然單維歸因錯誤——把粉絲不關注公眾號歸因於沒有得到利益。

那麼,這個問題的多維度歸因可以有哪些呢?

比如,

「內容不吸引人,導致粉絲留存率低」。

「內容有吸引力,但定位不清,今天發商業,明天發雞湯,後天又發個公司領導講話,但用戶需要的風格一致的文章」

「雖然定位清晰,但文章更新周期不定,完全看作者心情。粉絲厭惡不確定性,也都取關了」。

「雖然文章更新有規律,但推廣渠道有問題——一個定位「如何種菜」的公眾號總是發到職場群里,自然沒人看」。

以上幾個簡單的例子,就能折射出很多營銷人對待工作的態度:他們懶得花費精力在解決問題上,銷量不好就買流量,渠道不好就換渠道,粉絲少就發紅包。總之,如果有差不多的解決方案,就不再進行下一步動作,消耗珍貴的腦細胞。

拖著疲憊的身軀日復一復工作的他們,看似是敬業、勤奮的代表。然而,如果有幸看到其工作業績,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努力和勤奮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就像在高中時,你總能看到班上有的同學學習態度特別積極、也異常勤奮(甚至班上的學霸都比不上),但考試成績卻總是在班上墊底。

是的,大部分人付出的是只是苦勞,而不是功勞。公司不會為職員的苦勞付錢,老師也不會為學生的苦勞就多給幾分。

這當然少不了很多人反駁:難道我努力工作還努力錯了?

當然,這些勤奮和努力並沒有錯,錯的只是很多人拿勤奮努力做擋箭牌,卻在思維上極為懶惰——找到一個差不多的原因就不再繼續思考。

比如在當年的美國,孕婦生孩子後經常得一種叫做「產褥熱」的疾病,死亡率很高。當時的醫生們在對比各種醫院的數據後,發現當時他們市的「二院」產褥熱發病率很低。

綜合對比兩個醫院的差異,發現最大的差異就是:二院更多使用助產婆接生,其他醫院則基本上是醫學院的學生。

所以當時幾乎所有的醫務人員都堅持:是醫學院學生經驗不足導致孕婦發病,應該頒布法令規定醫院都要用助產婆——他們把孕婦死亡率很高簡單歸因為「學生經驗不足」。

「最大的差異就是接生人員的不同,這當然就是醫學院學生經驗不足導致的了」。這看起來是多麼的合理。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醫學院學生為什麼會導致孕婦發病?

其中的一位醫生並不滿足於這樣的答案,因為這相當於直接根據數據本身做出了判斷。

除了「醫學院學生經驗不足」,他還進行了很多維度的歸因:

是不是因為醫學院學生所在的醫院的衛生不達標呢?

是不是這些醫院所在地區有容易感染孕婦的病菌呢?

是不是這些醫院的飲食有問題呢?

是不是這些醫學院學生手術前沒給孕婦做清潔消毒工作呢?

是不是這些學生手術前在做什麼實驗忘了洗手就去接生,導致感染了孕婦呢?

後來這位醫生帶著自己的猜測去醫院觀察這些醫學院的學生接生的全過程,發現這些學生經常兼任解剖屍體的任務,而他們解剖屍體後不洗手就趕著去接生,導致屍體的病菌感染了產婦。從而找到了真正導致孕婦得產褥症的原因。

所以真正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接生前,要記得洗手。而不是禁止醫學院學生接生。

總之,無論你處於哪個領域,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是一致的 ,那就是:每當遇到問題的時候,都不要急著給出方案,而是先分析導致問題產生的各種原因,然後再做定奪。

所以,記得經常問問自己:我是否對問題做了多維度歸因?

(二)多層次歸因

多維度歸因迫使你多角度思考,從而減少你歸因錯誤的可能性。但多維度歸因也有其自身的局限:不能更加本質的解決問題。

因此,要想更接近問題真相,還有一種能力是必須具備的:多層次歸因。

所謂多層次歸因,其實就是對問題不斷的追問,探求更深層次的原因,找到最合適的那個Why。

什麼是最合適的Why?簡單來說就是找到兼具「可操作性」和「本質性」的那個原因。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現在很多公司都有著「公眾號粉絲少,漲粉難」的困惑。

這個問題擺在眼前,我最先想到的方案是:去做漲粉的活動,比如發紅包、抽獎(先不討論方式對錯)。

但這夠本質嗎?當然不夠。

可操作性強嗎?很強。因為這可以馬上就去執行,搞個發紅包活動,不一會就能加上來很多粉絲。

但實際上你去看看這些公司的公眾號就會發現,它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沒有持續性滿足某種用戶需求的內容。

所以,第二個解決方案:設計內容體系,持續發布同類文章。

這夠不夠本質呢?

不夠,因為小編其實是有著持續製作同類內容的能力的。只是總是被老闆強逼著今天發表一篇領導講話、明天追個熱點(即使和自己的產品半毛錢關係沒有)、後天再發個粉絲福利活動,才導致公眾號上的內容非常分散,定位不清。

可操作性呢?

挺強的,因為小編持續輸出同類內容的能力不容置疑。

嗯,這些小編當然想保持公眾號內容的清晰和一致,但就是因為老闆,他們才被逼著各種發布雜亂無章的內容。

所以第三個方案出來了:不容老闆瞎指揮,堅持輸出同類內容。

這個夠不夠本質?

好像接近本質了。

可操作性呢?

較弱。因為有的老闆比較固執,他們往往對員工有絕對的控制權,說一不二。盲目跟他對著干,只能等著炒魷魚了。

那麼,既然老闆固執,那能不能以更專業的知識,跟老闆講道理,扭轉老闆的這種僵化思維呢?

這夠不夠本質?

夠了。因為老闆被你說服,就再沒什麼阻礙了。

可操作性呢?

還行。老闆雖然思維僵化,只不過是傳統行業呆久了的習慣。互聯網的這套思維方式,如果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訴諸利益,他還是非常有可能接受的。

所以,這一層層歸因下來,你就找到了那個兼具「本質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因,從而也就能提出最能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案。

所以,什麼是多層次歸因?

層次歸因,其實就是對問題進行一層層的深度歸因,以觸達本質。

那是不是越接近本質就越好呢,也不是,因為往往越本質,方案的可操作性就越弱(就像你的老闆最終還是不聽你的勸告,固執己見,那麼下一個方案就是換老闆,這當談是很難操作的)。因此,為了有效的指導工作,我們就要學會在"本質性「和」可操作性」之間取得平衡,做出最恰當的歸因,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所以,下次當你再遇到問題時,除了問自己是否進行了多維度歸因,還要記得問自己:我是否對問題進行多層次歸因了呢?

結語:

歸因是一件麻煩事,多數人真的懶得去做。相比於多維度,多層次對原因的的尋找和分析,隨便找到一個看起來差不多的解決方案確實輕鬆容易得多。

然而,就因為這是一件消耗腦力和精力的麻煩事,我們就不去做了嗎?

當然不行。

這種思維上的懶惰,不僅會給公司帶來巨大的資源浪費,更為致命的是,這會嚴重阻礙一個職場人自身的進步——因為任何的成長,都是在突破自己的舒適圈,迎接挑戰中完成的。固步自封,用自己N年前就養成的習慣去做任何事,只會被時代漸漸拋棄。

如果你渴望進步,那就從改變過往習慣,養成一個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始吧,為此,你可以做的有:

一、多維度歸因

二、多層次歸因

希望對你有幫助。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YME5KVVpQRXBjN2FyZGN5OXhaT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一個人閑起來有多可怕?
是否存在漢語思維?
刷題想要做到bug free要培養怎樣的思維?
如何反駁 你沒有XXXX過,沒資格評論XXXX?
如何鍛煉自己的大腦?

TAG:創業 | 創新 | 思考方法 | 邏輯 | 思維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