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使用銀兩交易時,怎樣準確計算價值?
01-04
中國古人日常交易、消費時,付賬、找錢是怎樣準確計算的呢?銅錢可以數個數,銀兩的重量卻不容易準確知曉。尤其是「散碎銀兩」,古人是怎樣知道到底是幾斤幾兩的,隨身常備秤嗎?還有,當銅錢以「貫」的形式交易時,一貫銅錢里到底有幾個,還要一個個數清楚嗎?中國古人的日常流通,是怎樣保證精確的?
我把知道的都零碎的搬上來吧。。銀的大規模使用還是在明代以後。就明清特別是清代而言,散碎銀兩的確需要稱重,完整的銀兩會有戳記記載重量、成色、製造人和製造地點(寶銀爐),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交易手續(但檢驗成色還是需要的,這就有專門的檢驗人)。而散碎銀兩也會被回收化整,其中的損耗就是攤派的「火耗」。各地寶銀成色不同(有上海、天津、武昌、官銀等等,印象中武昌銀是九二,不確),而記賬則使用假想的十足的「庫平銀」,各地銀兩登記入賬時需要折算,這就是所謂「貼水」或「升水」。當然,檢驗成色和稱重以及切割的確是銀兩的不便之處,因而後來隨著洋銀的流入,沿海一帶往往使用成色、重量均一定的銀元,而在記賬上則使用假想的「規元」,同樣需要「貼水」,晚清時並由上海逐日公布貼水的變動。
另外,樓上說到一貫摺合銅幣數目的問題,依稀記得宋代官制一貫摺合七百七十錢,題主可自行百度宋代紙幣圖片 。但民間一般還是以一千文為一貫。
知道的就這麼多了,多有不確,請見諒。樓上說得很完整了。稍微補充一下:白銀大規模成為主要交換物是在明清後,在此之前主要流通貨幣都是銅錢,切勿被各種武俠小說中隨處可見的「銀兩」給誤導了。即使是明清朝,一般的普通日常交易也是用銅錢,金銀只在大額交易時使用——這種狀況下用等子稱量碎銀顯然是必須的。稱量器具在當時金融行業(典型如當鋪)是常備物件。如果以今日的幣值考量的話,一文錢相當於1元,一兩銀就相當於3000-10000元(根據具體時期兌換比率不同)。水滸傳里魯達隨便就扔出10兩大銀,宋江、柴進上百兩地打點各路官員,簡直是土豪一般的行徑。金瓶梅里幾個小老婆湊出2兩銀就能弄一桌豐盛酒席,那才是真實寫照。西遊記里豬八戒在路上幾年才攢出五錢銀子,雖然是笑話,也可見得就算是碎銀,尋常人家也不多見的。
八戒道:「可憐,可憐!我自做了和尚,到如今,有些善信的人家齋僧,見我食腸大,襯錢比他們略多些兒,我拿了攢在這裡,零零碎碎有五錢銀子,因不好收拾,前者到城中,央了個銀匠煎在一處,他又沒天理,偷了我幾分,只得四錢六分一塊兒,你拿了去罷。」
第一個問題,如何準確計算。
一般大型的組織機構中通常使用戥(音同等)或者衡器來碎銀的重量。第二個問題,是否隨身帶秤。
古代民間使用的銀子大多是從軍隊中或者官員流傳出來的碎銀,民間通用還是以銅幣為主,他們沒必要隨身帶秤。第三個問題,一貫有多少。
不同時間,貫的兌換比例不一樣,不過我們一般默認是1000枚銅幣,就算差了一百枚,他們還是算這是一貫,但是要說是一個虛數。
第四個,如何保證精確。我也不知道。推薦閱讀:
※為什麼稱弗里德曼為貨幣主義,一直以為他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跟貨幣主義的關係是?
※為什麼日本經濟很容易受到經濟危機衝擊?
※為什麼有國家在本政府完全沒有黃金等儲備的情況下敢發行貨幣?為什麼這種純信用制度的方式可以實現?
※中國人民銀行增發的貨幣是如何流向市場的呢?
※貨幣為什麼會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