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的歷史真實嗎?
歷史是由前人總結記錄的,難免會受到政治宗教等勢力施壓甚至篡改。有人說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學習的真的是真實的歷史嗎?
日本把歷史篡改的不成樣子,南京大屠殺在他們眼中不存在。韓國向來喜歡亂認祖先,屈原的事大家都知道。朝鮮人民不能上網,他們對元首的崇拜堪稱狂熱。
從這點來說,中國真的領先這些國家太多了。
我們是沒怎麼篡改,但卻選擇性無視了很多東西。
歷史課本的主流價值觀是民族大一統的思想,民族和諧,穩定發展是主旋律。
事實上融合充滿血腥大屠殺,華夏民族也遠不像今天這樣懦弱,地鐵里幾十號人集體無視一個男人欺負女人,大巴車上幾十號人看著一個人連續強姦數人而無動於衷…
崖山之役
這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最終宋朝失敗了。
以多戰少,還是輸了,但輸的很有骨氣,被圍困海上,三次招降都沒有同意,毫無勝算的情況下陸秀夫便背著八歲的趙昺(bing)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
十餘萬具屍體浮海…
張世傑打算以楊太后的名義再戰,太后聽說小皇帝以死,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
後世有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此戰是中華文明的一次斷層。
大家都覺得中國古代封建,重農抑商,卻不知宋朝商業自由,完爆同時代的其他國家,唐朝風氣開明不輸現代。
論戰鬥規模,雙方參戰50萬之多。論歷史明星,崖山之戰前後有文天祥、伯顏、陸秀夫等歷史名人參與。論歷史地位,此戰南宋全軍覆沒、君王臣民跳海殉國者幾萬,慘烈悲壯,漢民族統治政權滅亡,歷史意義巨大。
但歷史課本沒講過,電視沒拍過,反倒是清廷劇拍了個多…
這就是選擇性無視!
歷史很多時候更像是一部屠殺史,感興趣的可以搜「中國歷史上各朝代屠殺事件大全」
刺客豫讓
豫讓之前給別人家臣的時候都默默無聞,遇到智伯以後才受到賞識,智伯對他很尊重,他們之間關係很好。但在一次鬥爭中智伯被殺,趙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頭蓋骨塗了漆,用來喝酒。
豫讓逃進山裡後,開始策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
第一次刺殺失敗了,被審問時他說「自己是為了給智伯報仇!」侍衛要殺掉他。襄子說:「他是義士,我謹慎小心地迴避就是了。況且智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士啊。」最終放走了他。
為了第二次刺殺,他把漆塗在身上讓皮膚潰爛,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啞,他喬裝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認,沿街討飯。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
依舊刺殺失敗,趙襄子不可能讓這麼一個人時刻惦記著自己,在殺豫讓之前問他的遺願,豫讓借了趙襄子的衣服,然後隔著衣服把自己捅死了,以此來當做報仇。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話就是豫讓說的。
呂母報仇
她兒子被縣令枉殺,為了給兒子報仇,他到處接濟窮苦人民,散盡家財,受過他恩惠的人越來越多,他們聚集起來想要還呂母的錢,呂母說自己不要,唯一的心愿就是為兒子報仇。
就這樣召集起一群人攻打縣城,活捉縣令後就給殺了。
很難想像,受到別人的一些恩惠就能為人拚命的行為是衝動還是忠義,但這就是華夏古風。
如今這類事情只怕再也不會出現,反倒是借錢不還的事越來越多,出事的時候幫忙的人少了,拍照的傻逼越來越多…
說實話,很多信息在主流歷史是看不到的,因為不夠和諧,不夠大一統。
只有脫離既定的資料和媒體宣傳,多看一些平時不怎麼看的東西,才能拓寬視野。
總有人覺得「堅持」是無用心靈雞湯,例如這句話:世界上什麼東西也替代不了持之以恆,才華不能夠,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比不成功的才子更為司空見慣;天賦也不能夠,因為這個世界上到處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乞丐。惟有決心和持之以恆才是萬能的。
他們都覺得《阿甘正傳》只是個故事,認為故事怎能和現實相提並論。
九龍皇帝曾灶財算是最典型的一個代表,他無意中在家裡的族譜發現自己是皇帝後裔,香港九龍是自家的封地,於是開始到處塗鴉,宣誓自己的主權,一次次被抓,出來後又繼續塗鴉。
他的妻子忍受不了他塗鴉的習慣,所以離他而去。
這件事情他幹了50年,大街小巷都是他的塗鴉,成了香港一代人的回憶。
1980年代初,電視劇《流氓皇帝》就是以曾灶財的故事為藍本拍攝。
香港著名的Beyond樂隊曾經寫過一首歌《命運是你家》,描寫的就是曾灶財。
2000年電影《九龍皇后》,其海報及宣傳圖設計也使用了曾灶財的塗鴉作品。
2005年,世界潮流時事雜誌《COLORS》第65期以曾灶財塗鴉作品照片,作為該期講述言論自由的封面。
…
他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相貌平凡,字寫的很普通,他的行為用正常人的眼光來看,甚至有點神經病,但他依舊獲得主流世界的認可。
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魔法就是堅持,然後在時間的作用下不斷積累最終引起質變。
殺一個人你就是罪犯,殺1000萬人你就是上帝。
當你做了別人想做但又沒做的事情,他們就會崇拜你。
當你是個普通人的時候,但做出普通人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情,就會有無數人膜拜你。
侶行兩口子的環球旅行就是這麼個道理,如今是邊玩邊賺錢,名氣有了,錢也有了。
很多時候人對事物的看法都有誤區。
就像人們認為名畫是因為畫的好所以才出名的,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
這就得回到畫作鑒賞的本質,用此方法可以讓三流的畫家有一定的概率擁有一流的名氣。
藝術是人類大腦抽象的結果,而決定人認知的除了畫作本身,更多的是畫作背後的故事。
梵高的人生故事在他死後才算到了高潮,所以死後作品開始值錢。
愛上妓女、酗酒、割掉自己的耳朵、自殺,這些標籤組合在一起他就會出名。
都說梵高是窮死的,畢加索是富死的。
畢加索賣畫之前,一般是先開畫展,讓大量熟識的畫商聽他講故事,講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所以總能大賣。
這個世界畫的好的人太多了,沒人願意為一副畫付出高價,好作品只是賣畫的第一步,人們更感興趣的是這幅畫背後的故事,故事值錢了,故事裡的畫就值錢了。
鑽石只是比較硬,原本是用來切割其他材料用的,有人把鑽石和愛情掛鉤進行宣傳,無數的女人因此趨之若鶩。
歐洲有個畫畫的人就深諳這種道理,他玩的是牆繪,在牆上畫了大量反映民生現實的作品,政府時常要給他塗掉,甚至是抓進去,出來後依舊這麼干。
每當有世界級的名畫展,他就把自己的作品偷著帶進去,然後趁管理員不注意,偷偷掛上去。
然後在旁邊觀察人們對他畫的「名畫」的欣賞。
如此離經叛道的行為,終於引起廣泛的討論,他出名了!
他的作品價值數百倍的增長,他在牆上的畫被人用鏟車鏟下來藏在自家後院,等著升值…
國內的齊興華也走類似的套路,在牆上到處畫畫,辛苦畫成的作品可能被物業幾刷子「抹白」,也可能被有關部門塗掉了,改換成「共享發展」的宣傳畫…
最終連迪拜王子都請他畫畫…
他的作品價格自然是水漲船高,我相信比他畫的好的人很多,但比他出名的沒幾個。
藝術品本身並不值錢,值錢的是畫畫的人。
我最近關注了一些心靈雞湯類的文章,閱讀量真的很高,比網路IT類的閱讀量普遍高出上百倍。
我開始懷疑目前全網搞網路的人,尤其是網賺圈子的主流運營思路是否正確。
圈子重合度太高了,很多人都知道嗨推、盧鬆鬆、懂懂、無極領域、阿國、阿興、以及其他一些搞培訓的。
最近還有個有趣的情況,一個寫小說的劉XX開始進入這個領域,講的是一個屌絲逆襲,二十多歲年賺千萬的故事。
我時常看到有人在群里討論他,無比膜拜,甚至主動給其他人推薦。
其實認真想想,二十多歲年賺千萬的人該有多忙,豈會讓你加他的個人微信號,更重要的是交幾百塊錢就能和他學習。
此人完美的證明了講故事的重要性。
同時再次證明了一句話,人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而不是真相。
所以能講故事,會玩雞湯才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建立個人影響力的不二法門。
心靈雞湯擁有廣泛的用戶群體,這個世界有多少人信仰宗教,就有多少人是心靈雞湯的易感群體。
全球有86.9%的人信仰各類宗教,只有13.1%的人不信教。
人類在其他知識、認知、習慣都有偏差,唯獨在情感上是一致的。
心靈雞湯便是滿足人類某種情感需求,尋求心靈寄託的一種存在。
這類人普遍沒有堅強的意志,容易被引導和感染,因此以心靈雞湯為主要切入點積累用戶,然後通過其他形式進行轉化,可以達到收益最大化。
例如人類普遍的追求:錢、性。
付費培訓在網賺領域的轉化率並不高,心靈雞湯類的用戶群才是真正的易感人群。
可以想像,一群每天追求心靈寄託,尋求心靈港灣,帶點文青的神經質卻又很世俗的人。
你對著這群人說,這裡有個項目,可以年入10萬,我是年入千萬的大師,跟著我學習,保准讓你你們屌絲逆襲,迎娶白富美,成為人生大贏家。
什麼叫趨之若鶩?這就是!
這比很多人在網賺論壇拚命吆喝的轉化率更高。
網賺圈進入門檻很低,遍地大師,大部分人都是老司機,有的都被騙好幾次了。
網賺=騙子,這種觀念早在幾年前就深入人心了。
如今只要是做網站,名字帶網賺兩個字,就會被殺軟攔截。
我始終堅信,一切標準化的培訓課程都可以用最廉價的方式得到,網上公開下載的資料太多了,淘寶幾塊錢就能買一大堆課程學習,高價=高質量並不適用這個時代。
只有經驗類的,非標準化產品才有一定的付費價值。
社群便是這樣的存在,賣點通常是非標準化的,這和項目培訓有本質的區別。
像今年流行的讀書社群、名人效應下的粉絲社群、聚集其他付費社群內容的資源型社群、收集各類項目的項目型社群。
現在已經不是兩年前那種日賺上千的宣傳手法,格調更高了,焦距在共同成長、人脈資源等方面。
《如何幹掉一家網路公司》這篇文章是無極領域去年寫的,文章開頭演示的Struts2最近爆出新漏洞了,又有一批伺服器要遭殃了。
漏洞利用方式網上早已經公開了,這個時代學一個東西真的不難,幾乎所有資料都是公開的,做一個入門級的黑客很簡單,你只要會用軟體就可以。
搞網路項目也一樣,你只要有執行力,參照公開的資料,按照正確的方式去做,必定會有一番收穫。
首發微信公眾號:wujiyyy
事實,和真相。 你偏重的是哪一個?
所謂事實,就是客觀發生的,不帶任何立場的,確實發生的事實。
比如說, 某年某月某日,A殺了B。
真相,則是帶有人類思想成分的,有一定立場和背景的「客觀存在」。
比如說, 某年某月某日,A殺了B,因為B意圖殺A,A知道了先下手為強。
這樣對比,我們就會發現:
事實,我們是有可能知道的。 因為有文物、記錄,等等旁證。
但是真相,很難, 我們怎麼知道A不是污衊B? 又或者B其實沒想殺A,只是一個誤會?
這其中,可能有好多層的真相—— B的立場上有一個真相, A的立場有一個真相, 旁觀者看來,又是一個真相。
每個人掌握的信息不同,真相的面目也會完全不同。 例如A得到的信息是B打算殺他,所以對A來說,真相是: 我防守反擊,正當防衛,殺了B。
而B掌握的信息是完全不知道A為啥要殺他,B的真相就是: 我沒招誰沒惹誰就被A殺了,我冤死了我。
而旁觀者視角,又有一個真相: A誤會B了,結果錯殺了B,真是悲劇。
但是呢,在我們都不知道的地方,也許有個C,他的真相是: 我傳謠言讓A誤會B然後殺了B,我真是太聰明了哈哈哈。
甚至有個D,他的真相是: 哪天A其實一刀下去沒砍中要害,B完全是倒下的時候後腦勺磕在石頭上自己摔死的,真是倒霉啊。
你看, 真相越來越多,越來越亂。
我們只有不停的搜集各種交叉文本,文物,互相對照,甚至推理,來推斷真相。
但是真的真相,我們誰也不知道~
這就是事實, 和真相 的區別。
我們研究歷史,也只能盡量去還原事實, 至於真相,我們都是局中人,還是各自揣摩吧。雞粒改利耕該!
先寫結論,再說原因。答:沒有問題。(如果覺得這個結論沒對上問題,可以直接拉到最後一段。)原因如下:事情如何進展發生,前因後果如何,作為在現場的人都未必能清楚全局,作為後人的我們更是無從了解。而之所以我們能知道這件事,是因為有資料的記載——可能是文字,視頻,圖片,甚至可能只是口耳相傳。這種資料,就可以認為是歷史。包括了正史和野史。如何判定某一段歷史(準確的說是歷史記載)是真實的還是偽造的呢?第一,是否有其他的文獻或資料輔助證明,所謂證據確鑿。這是很多專業人士的工作,作為門外漢的我輩只能說心有餘而力不足。第二,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清明的政權取代昏庸的政權,理智的選擇比愚蠢的選擇帶來更多的收益(包括潛在收益)。比如說,假如抗日戰爭中,某個村子將要應來日軍的屠殺,這時村子一個十歲的小女孩站了出來,義正詞嚴把日軍批判了一番,眾日寇紛紛倒戈卸甲以禮來降。要是這麼寫歷史,各位歷史學家肯定都罵我,根本沒有這種日寇。也就是俗稱的扯淡。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如此,有的正史確實是很令人難以相信。比如堯舜禪讓的梗,遠古聖王有點太過無私聖明了,是不是可能有什麼隱情?正是因為這種設定的bug,才讓支持「堯幽囚,舜野死」的《竹書紀年》在堯舜聖王一萬年不動搖的漫長的儒家主導思想的時期得以存活。雖然有人把它批為「偽書」,但禪讓說不能服眾,自然就會出現能服眾的觀點。之所以並沒有碾壓另一個,無非是因為深入人心,說白了血厚而已。讓一個從小就讀禪讓說的人去看看竹書紀年,然後選擇哪個更可能是當時發生的「真相」,應該沒什麼好選的。綜上所述,在沒有充分的物證支撐的前提下,把某段歷史放到它所在的時代大背景下分析,結合相關人當時的狀態,沒有邏輯問題的,就可以認為是事實。但「真相只有一個」的那個「真相」,我們並不可能穿越回去親眼一看,所以無法評價。
看了這麼多答案,我覺得李道三說的是在理,翻開各種法制教材第一章都會介紹什麼是事實,事件啊,法律事實啊,行為事實啊。首先歷史絕對是非常重要的,這其中就包括歷史真實性。過去發生的都可以叫歷史,每個人家譜或者祖先的故事也都是重要的歷史,國家也有國家的歷史。把歷史事件這麼分因為,歷史的重要程度和如今「政治」相關。如今的「政治」事件,就是5年內發生的事情。而歷史事件則可以認為是至少大於5年甚至更遠。昨天就是歷史,但是細分一下的話,太遙遠的歷史和未來的的趨勢關聯不如近期發生的事,首先經濟這一塊就是由近期發生的事決定。所以我認為5年內發生的「政治事件」作用大於5年甚至10年,20年,幾百年前發生的「歷史」。回到題目,歷史的真實性也是為當今的政治服務,包括歷史的重要性,就拿南京大屠殺來說,韓國在慰安婦的事件上做的比我們要好,正是因為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被日本抹殺,則我們更需要南京大屠殺來為當今政治服務,這不僅是態度問題,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並且我們也知道,隨著時間推移如果現在都不強調和做好這一系列的事情,以後則更難做。
至於幾百年前有些無法確認的歷史真實與否其實,對我們而言並沒有想的那麼重要,特別是不是從事相關方面工作的,什麼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啊,什麼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啊,有什麼關係呢,能找到相關史料去講述真實的歷史固然是好事,如不能,你又對歷史產生懷疑,你也可以你提出你和你的懷疑,這是沒問題,但是切記不能本末倒置,既然合理的觀點和看法你有權提出,但是沒有權利去做一個歷史發明家。就像我可以提出我覺得張獻忠並沒有屠殺四川,清軍陷害他,這些都是非常合理的,這是合理的看法觀點甚至可以成為理論,派系。但是如果我說張獻忠一定沒有屠殺過四川是歷史上真實的事情,我需要去證明,我需要證據,張獻忠可能是沒有大規模屠殺過四川人,但是小規模呢?小部分呢?當然反過來,都是需要證據的。張獻忠的沉銀找到後,我就沒有關心過此事,17年4月四川省委宣傳部開過會,專家的意見也是各有不同,意見歸意見,比較合理的說法是,是沒有大規模屠殺過四川,但是應該是有小規模的屠殺或者做了不少壞事。這是新聞上這麼寫的,我也不知道是真實的歷史還是就是看法,其實我覺得不重要,但是還有一部分人覺得張獻忠是民族英雄,這個就不敢苟同了,你可以喜歡他,沒問題,但是把他上升為我自己民族的一個英雄,我覺得實在是不能認同,因為就像李道三說的那樣,本來歷史真實性就難去還原了,還要還原當時他的想法,動機,這就更難。
歷史這個東西,有大勢也有小勢。比方說明朝滅亡,這是大勢,國家沒錢了,西北災荒了,黨爭白熱化了,滿清南下了,大明藥丸,這是大勢,積重難返,王朝覆滅是大勢所趨難以避免。至於崇禎皇帝死沒死,死得有沒有氣節,在哪裡死,這是小勢。小勢容易改,崇禎皇帝晚走一步說不定被李自成抓住了,但是這不阻止不了大明滅亡,天下大亂,阻止不了天下大勢的滾滾車輪。有人說歷史都是廟堂上的事情,跟小民沒什麼關係,其實這是不對的,歷史很多時候就是想還原一個社會的原貌,而社會的多數都是小民組成的。宋朝出現交子可能沒有廟堂上文武官員的故事精彩,但是反應了當時社會的經濟情況,後者是小勢影響的了一時,前者是大勢影響估計要持續個百年。岳飛的故事固然讓人惋惜,但是深究下去研究當時的制度經濟文化才能看清其中的根本。不管下十二道金牌還是十二道銀牌,下命令的是皇帝還是秦檜,都是小勢。道理就是這樣,廟堂之上再真實也就是真實的故事,根據歷史事件挖掘當時社會的原貌才更重要。
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祖師爺自己都覺得不可信,你還糾結啥呢?
推薦閱讀:
※人們去迪廳都玩些什麼?
※你如何評價梅州這個城市?
※知乎的人,三觀到底有多正?
※姥姥更疼你還是奶奶更疼你?
※父母都患有心理疾病,當母親可能患重疾時,子女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