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公司 offer 卻選擇了小公司是為什麼?
第一次知乎提問題,謝謝各位關注,認真的看了每一個回答。真的謝謝各位前輩。不管正能量和負能量,只要是真實的過去,都如沐春風,對我而言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我是一名應屆生,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有太多迷茫和憧憬。這個問題題目被人改動過,但完全違背了我的初衷,無可厚非,選擇的原因就是為了追求更好的職業發展,更高的生活品質。但凡事都有個過程,我們渴望聆聽的就是您用自己經歷帶出過程,而不是空談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卻並不能過好一生。 對您的真誠饋贈深深鞠一躬。
前輩們都是過來人,想聽聽您的故事,故事,故事。剛畢業的您和現在的您經歷了怎樣的歲月,您職業道路上做出了哪些有決定意義的選擇,機緣巧合也好,苦心經營也罷,我覺您回頭看看自己的路,也多多少少有些驚喜和感嘆,您在回憶的同時也一定會幫助不少像我一樣走在十字路口心懷夢想的年輕人。最後,衷心的感謝所有人。祝大家生活美滿幸福,工作順利宏圖。
剛剛拒絕了谷歌的offer,選擇了一家A輪的創業公司,期間有很多掙扎,感覺想通了很多事情。
1. 在大公司干到底是不是做螺絲釘
我之前在阿里和谷歌都干過一段時間,給我的感覺是對於絕大部分在大公司工作的人,要麼是做核心業務的螺絲釘,要麼是做邊緣項目的主心骨。道理也很簡單,一個大公司核心業務就那麼幾個,每個業務也就那麼幾個主心骨。而大公司人那麼多,不可能人人都是核心業務的主心骨。邊緣項目一般很多,並且每個項目人手會比較少,所以每個人承擔的責任會相對更多一些。我曾經在阿里負責一個比較邊緣的項目(從0建一個*.http://taobao.com的網站),從業務邏輯到交互設計,前端到後端再到部署上線都是我一個人做的,甚至連Logo都是我自己畫的。在谷歌的時候則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給谷歌本地商家信息的後台搭建了一個提供讀寫某個表的API的service。雖然對比起來看阿里那段經歷看起來不像是在做螺絲釘,但實際上對於整個阿里集團來說仍然是螺絲釘。所以對於絕大部分應屆生來說,我的結論是:別想了,你去了大公司肯定當螺絲釘。
2. 那麼在大公司當螺絲釘到底好不好?
當螺絲釘意味著你只需要負責一小塊工作,沒法比較全面地發揮並且鍛煉自己的能力。當螺絲釘的劣勢想必大家都已經清楚,那我就再補充一下當螺絲釘的好處吧。在大公司負責一小塊工作實際上意味著會有大量的同事配合你的工作,給你提供你所需要的資源和幫助,而你只需要專註於一小塊工作即可。在這樣的環境下,你在這一小個領域內的技能會飛快地提升,遠比在小公司提升得快。這將為你的職業生涯帶來巨大資本,當然前提是這個領域是有前景的,你所學的這項技能是有需求的。所以當螺絲釘也不一定不好,得看具體做什麼。
3. 剛畢業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先把結論放出來:去大公司。首先平台很重要,大公司的工作經歷會成為你未來找工作的敲門磚;第二,大公司會更加穩定,穩定意味著你可以更加專註地提升自己的水平,而不是隨時都在小公司的各種問題;第三,大公司會給你提供極為優質的人脈,尤其是同齡人的,這點也跟上一個好大學一樣,不展開。第四,大公司會給你提供穩定的收入,創業公司的成功率遠比你想像的低,不要被創業公司創始人的蜜汁自信給迷惑了,沒有幾個創業者是在自己都不相信的情況下出來創業的,但成功的仍然寥寥無幾;最後一點,你才剛畢業別人就招你去,這樣的小公司想必也是小公司里各方面條件偏差的,那前面四點的問題就更加嚴重了。即便你想去創業公司,剛畢業的頭幾年也不是你去創業公司的最佳時機。
4. 我為什麼要去小公司而不去大公司(谷歌)?
首先我已經工作過幾年了。另外這家小公司的待遇除去股票期權部分也比谷歌多,在這個情況下谷歌的穩定收入(算上股票)相比在這家小公司的穩定收入(不算股票期權)並沒有多大優勢。第三,這家小公司大牛雲集,全職員工里一個應屆生都沒有。第四,我得以進入當前的風口人工智慧行業,而不是再做general的產品開發工作。
不過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這是一家做技術的創業公司,對於從事技術相關工作的人來說即便在沒有足夠量的業務的情況下,也能得到足夠的技術提升。身邊許多在創業公司做機器學習相關的朋友出來之後也在大公司拿到了不錯的offer。有很多朋友問AI和ML是不是最火的,有沒有其他不錯的領域。統一回答一下,安全也是個不錯的行業,不管技術發展到哪一階段都會需要安全技術支持。這讓我想到一個讓我感覺損失了1個億的慘痛經歷。剛畢業的那年,本科室友@DoG A的公司還沒融資就邀請我加入,果斷被我拒絕了(我真傻逼)。後來融了天使輪又拿巨額股票誘惑我,又被我拒絕了(我真傻逼x2)。再後來融了A輪,拿高薪+巨額股票(雖然比例變少了很多)誘惑我,我還是拒絕了(我真傻逼x3)。現在估計要融B輪了,大牛也招得足夠多了,所以也沒我啥事了。但對安全有興趣的同學還是可以關注一下@長亭科技。待過兩家大公司(BAT的一家,以及某退出中國的外企),目前在一家小公司(US的小公司)。就自己看到的情況說說體會,僅供參考。
在大公司,你也許只關注某一塊,但是,如果你想把任務做好,你需要有很多的知識來支撐,需要學習很多的東西,而大公司最不缺的就是智力資源。各種文檔會告訴你很多,身邊各種大牛能回答你的疑惑。另外,和一群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會不自覺的變優秀,你會不自覺的跟上團隊的步伐。別人的技術,做事風格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進而塑造一個更好的你。
到小公司後,有時候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該來?也許你有一種很優秀的設計,但是,你團隊的人跟不上你的步伐,而且不是一個人!你需要花時間去說服他們(而且,這種水平差異,決定了你不一定能說服他們,因為他們理解不了)。在小公司,我見到了一點都不滿足資料庫設計範式的資料庫設計(設計者還跟我振振有詞),見到了有人向我抱怨他從外網訪問不了他的內網測試伺服器(你一個內網IP,也沒有做NAT,proxy等等,你告訴我你要怎麼從外網來訪問?這種問題的原因不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么?)。可怕的是,在小公司,類似的情況/人太多太多了,在這裡,可能你不會讓你變得更優秀,反而會變得更平庸。也許不同的小公司不一樣,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大公司在智力資源方面比小公司要充裕。有的小公司畫個餅,吃起來也是個餅。有的小公司根本就是個坑。做100次加法,可能都比不過別人做一次乘法快,無論你對加法的技能如何純熟。遺憾的是,大多數時候,在小公司,你卻只掌握了做加法的技能。你的周圍決定了你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乘法。
至於從大公司出來後換工作,可以很確定的說,大公司光環的加持作用,這種加持效果和男人在找對象時多金帶來的加持效果一樣。 和優秀的人在一起,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題主的困惑其實很多人都有,最近招聘季又面試了不少人,也是感受頗多。這裡寫出來分享下。
職場多艱辛,選擇須謹慎。
記得之前的老大對我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讓我感受頗深。
他拿到百度股票,小米期權,迅速完成財務自由,身體力行的鑒證了自己的信條。
但是到底該如何做出選擇,卻少有人能指導,大部分都只是事後諸葛亮。
本人大公司,小公司,創業公司,國內的,國外的都待過。期間面試了不少人,這裡就個人的經歷和見聞,總結下經驗和教訓。以供題主參考。
————————————————— 先上乾貨———————————————————
1 首先從自身開始思考如何選擇。
進入工作之後要對組織負責,但選擇工作之前要對自己負責。所以選擇出發點是自身。
2 然後從目標出發,倒推實現步驟。
判斷當前應如何選擇才能有效的到達下一階段,並清晰的清楚應從當前的選擇中獲得什麼。
3 準備足夠的動力。
動力才是堅持下去的關鍵。
4 看公司紅利。
公司紅利是成長的加速器,合適的紅利能使得自己迅速進入下一階段。
5 看經手項目。
項目很重要,直接關乎工作能力發展方向。預示可能達到的成就。
6 看自己老大。
可以選錯公司看走眼,選錯項目,但一定不能跟錯老大。老大就是自己的貴人。
7 看是否有退路。
不思進先思退。不要把自己逼入只能進不能退的境地。
————————————————— 細細拆解———————————————————
1 首先從自身開始思考如何選擇。
問:什麼意思?
答:通常,人們總會從外部條件入手思考該如何選擇offer。比如有人考慮最近產品經理工作挺熱從而轉產品;這個公司的環境很好或者待遇很高。
但在考慮這些外因之前,首先要思考自身,比如我想要做什麼?我能得到什麼?對未來有什麼幫助。
說到這裡我真的想批判我們的教育制度。
(下面一段為批判內容,不喜歡的可跳過看下一問題)
//
我們的教育總是別人告訴我們做什麼,很少教育我們如何思考自己要做什麼。
上初中告訴要考高中,上高中告訴要上大學,而後又是研究生。
以至於,很多人從來不思考為什麼上學;從來不思考其中得失;從來不思考對未來的幫助;甚至從沒想過未來自己應該是什麼樣子。就這麼渾渾噩噩,糊裡糊塗。
給高中畢業生做專業諮詢時,聽到的是「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給大學生做考研講座時,聽到的是「不知道為什麼考研」;面試員工時,聽到的還是「不清楚為什麼要做這個」。反正都是隨大流,別人說這個專業有前途;別人說考研好找工作;別人說產品經理熱。
多麼想問你自己想要什麼!
這就好比下棋,首先要清楚自己下什麼棋,是圍棋還是跳棋。下棋的目的是什麼,是贏還是輸如果都不清楚下什麼棋,下棋的目的。那怎麼走都是錯的。
有人會笑誰不知道下棋的目標是要贏。錯,有的時候下棋的目標是要和,甚至是輸。
//
問:那如何才能從自身開始思考?
答: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幾年之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
問:如何弄清自己幾年之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
答:自省,通過自省深入了解自己。否則選擇的結果很容易南轅北轍,更可怕的是不會意識到已經南轅北轍。等幡然醒悟,卻為時晚矣。
問:如何自省?
答:我習慣的做法是
a)反思自己做過的事,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從而總結優缺點。這樣的分析結論也相對客觀。比如高考之後選擇專業的時候我就花了很大精力先做分析,比如我的數理化比較好,說明我邏輯歸納能力要好。我的古文背的快,忘得也快。所以長期記憶力是劣勢…
b)反思自己喜歡做什麼,不喜歡做什麼。比如我喜歡畫畫,下棋…,不喜歡政治,純理學研究…。
c)而後綜合成四象限圖。從而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特點和需求。ps 推薦四象限分析法,簡單清晰明了。
d)同他人交流,綜合他人評價,進行評價修正。
e)最後開始幻想,做美夢。夢想自己幾年之後在做什麼,過著怎樣的生活。這幾個步驟做的越細緻越全面,對自己的認識越清楚,對未來的目標越明晰。
2 從目標出發,倒推實現步驟。
問:為什麼要倒退?
答:倒退能清楚的分析實現目標的各個階段,從而判斷當前所處階段,進而分析如何選擇才能有效到達下一階段,並清晰的清楚應從當前的選擇中獲得什麼。
問:如何倒推?
答:需要做好3件事:信息,信息,還是信息。多渠道獲取信息,從而尋找合適的道路,安排合理的方案。打仗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說的就是信息的重要性。打仗都如此,選工作更應如此。同時信息的根本是真實,其次是豐富。假信息比無信息還危險。
問:如何獲取真實信息?
答: 問 查。多問多查。勤問勤查。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去問去查。並且做好記錄,然後進行綜合分析。
比如上大學的時候,清楚的知道本科基礎差,讀研是條出路,但本人天生大考必掛,所以只能走保送,而且至少要保送985且設計專業有名的學校。然後就是各種問老師,問師兄師姐,問外校導師等等,大一摸清其中道道,然後去一步步達成,最後如願保送。
比如一個朋友,在選專業的時候感覺生物醫學工程不錯,聽起來高大上,而且是綜合交叉學科。上了大學才發現原來是做醫療器械的,完全不感冒。
個人習慣是問包括導師,家人,同學,同事,相關領域的朋友,利用各種社交軟體問。查可以通過百度,微博,知乎查,查相關規定,相似事情,前人經驗等。
問:獲取信息後如何指導選擇?
答:個人習慣在獲取信息後,對選擇方案進行窮舉,然後分析得失,優劣。判斷到達下一階段的可能性,再找相關人進行驗證。基本上能找到靠譜方案。
比如大學畢業時,窮舉選擇:保研(已保送);出國;給國家打工;私企工作;創業。我當時的下一階段目標是紮根互聯網,當時的情況是已獲得保研機會,同時已經在互聯網公司實習。保研,可接受,有更好積累緩衝機會,但會影響工作經驗和工作人脈等,不過可以通過大量實習來彌補。出國,英語不行,pass。給國家打工,不喜歡,pass。私企工作,可接受,但起點較低。創業,當時不懂。綜合考量接受保研,但在保研期間需要大量實習。
3 尋找足夠的動力。
問:為什麼要尋找動力?
答:沒有動力目標很容易變成做夢。很多人都會在夜晚幻想自己如何如何,第二天起床後一切如舊。其實上問所說的1就是開始做夢,2是確定夢的真實性和可行性。最後的動力才能將夢變成路的關鍵。
問: 如何尋找動力?
答: 身體和心理上的痛和渴望才是最持久、龐大的動力。比如三天不讓旅遊,無所謂,但三天不讓喝水,肯定要造反。只有當一件事情有足夠的威脅,帶來足夠的痛,才能激起足夠的渴望,最終帶來足夠的動力。
問:如何找到自己的痛激發原始的渴望?
答:我慣用的方式是見識現實的殘酷,感受失敗的恐怖。比如嘗試身無分文,去解決吃問題;比如去後廚打雜,經歷底層工作的生活和絕望;比如了解普遍工業產品設計師生活現狀,體會生活的艱辛。帶窗戶的房子比不帶窗戶的房租貴200,囊腫羞澀會讓我看清這個社會陽光都是要用錢去買。每次面試掛掉對方,都會讓我清楚如果我也有同樣的缺陷,也會被別人無情否定。見證過現實的殘酷,會讓我懼怕失敗的結果。從而產生足夠的動力,讓我拼勁全力去達成目標。
4 看公司紅利,是否符合當前階段需求。
問:什麼是公司紅利?
答:公司紅利不僅是股票,期權等待遇福利,還包括平台空間,成長速度,穩定安逸等。
一家公司從創業到成熟,紅利不斷變化,這種紅利一般是從物質經濟向綜合素質進行變化和延展的。比如初期的小米,帶給員工最大的紅利是財務自由,進入小米後見到好多真豪。中期的小米,帶給員工最大的紅利是成長迅速,一個新員工可以迅速負責一個業務。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鐵飯碗,所謂的紅利就是穩定。當然紅利往往是多元的,並且是時刻變化的。
問:如何了解公司紅利狀況。
答:問查。不在贅述。
問:如何判斷公司紅利符合自身需求。
答:首先要做的上文所說的3點,從而清楚當下自己需要什麼。再判斷什麼樣的紅利適合自己。但由於紅利多元性,和變化性。所以要在選擇offer前夕充分了解公司的紅利狀況。同時紅利往往伴隨相應的風險,比如高收入伴隨高風險。快速成長伴隨過渡勞累…。
在和小米元老聊天的時候,很多人感慨當初沒想到會有如此的成績。現在看來當然是風光,值得羨慕,但當時的苦逼又是誰能了解的呢。都是苦盡甘來。
補充一點,對公司紅利的選擇不是普世性的,而是根據自身情況和需求確定的。總是看到有文章說什麼大學生不應該出來創業,什麼進大公司能學到正規的流程規範和管理方式。不客氣的說都是扯鬼。這種判斷就是從外部條件入手,而沒有從自身入手。
5 看經手項目。
問:項目重要麼?
答:項目很重要,它直接關乎各個方面的工作能力的發展。涉及到可能達到的成就。
問:如何選擇項目?
答:個人評價項目的標準,首先要是健康向上的項目,即項目各項數據指標在健康增長。其次喜歡複雜的項目。因為複雜意味著對能力的培養更全面,但是風險是難,累。之後看項目是否是公司核心,優勢是接觸的事情核心,能見到公司的精髓等,但新人發揮空間小。最後看項目是否前衛,潮流。還是那句話,要充分了解項目情況,包括公司目標,項目資源,市場發展,人員配給,項目進展等。最後綜合自身需求做出判斷。
比如現在小米瀏覽器,很多人認為瀏覽器是個陳舊的項目,但其實不然。目前我們的項目日活大幾千萬,並且還在不斷提高,項目的營收也不斷翻新,整個項目健康向上。同時這個項目足夠複雜,既能夠夯實產品功能設計,又能深入學習不同內容的產品運營,還能了解商務和銷售具體玩法。並且也是公司的重要項目之一,項目資源能得到充分保證。所以進入小米瀏覽器後綜合能力會提升的很快。
小小的打個廣告,碰到小米瀏覽器這麼好的項目,還在等啥?快來吧。
6 看自己的老大。
問:選offer還要看老大?
答:當然,甚至可以公司看走眼,項目看走眼,但老大一定不能看走眼。跟對老大,相當於遇到貴人。是選擇offer的重中之重。對於普通員工,老大就是你的上司;對於高管來說,老大就是公司老闆;對於老闆來說老大可能就是投資人。如果雷總說,來,一起幹個公司吧。只要不犯法,立馬乾,幹啥都行。
問:如何選老大?
答:個人習慣坦誠交流,讓老大充分了解和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訴求。同時也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老大,和老大的需求。如果老大能夠認可自己,有耐心培養自己,ok,基本上就可以了。剩下的就看自己的努力了。畢竟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幸運的是,一路走來遇到了很多好老大,在遇到困難和坎坷的時候總是能得到悉心的指導和信賴,尤其進入小米後連遇貴人,成長迅速。這裡謝謝各位前輩,各位老大~
7 看是不是有退路,不思進先思退。
問:這豈不是很消極么?
答:並沒有,凡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沒有萬無一失的選擇。不要把自己逼入只能進不能退的境地。有過幾次親身經歷,由於自身選擇出現問題,把自己逼到又進無退的境地,至今回憶起來讓感動非常的痛苦,和危險。索性的是都勉強度過了。
很認同電視劇奮鬥中陸濤他爸分析的小巷思維,所謂的小巷思維,就好像一個人進入巷子,巷子很小,沒有迴旋的餘地,只能進或退,碰到問題只想到成功或失敗,只想一直往前沖或乾脆撤退。學術的叫法是「沉沒成本」。
路要越走越寬,不能越走越窄。如果選擇的offer會讓路變窄,還是要多加小心。
寫在最後
時間匆匆,留給我們選擇和犯錯的機會已然不多。
文章艮長冗雜,但的確是這幾年的所思,所想。最後把重要的事情總結一下。
1 offer選擇很重要,但選擇之前,要清楚未來的自己,和想要的生活。並且要有詳細的計劃安排,和足夠的動力。
2 選擇offer的時候,看公司紅利,看經受項目,看自己的老大。
3 信息是最重要的,而獲取信息的手段,就是問和查,利用各種資源問和查。同時去偽存真。
4 不思進先思退,不要進入思維的小巷。
5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運氣真的很重要,可遇不可求。所以放平心態,做到自己的極致,成不成再說。反正此路不通換條路就是嘍。
這是最壞的時代,這也是最好的時代,前途多艱,希望題主能找到自我,做對選擇。
最後祝點贊的人工作順利,好運常隨~~
--------最近也回答了些其他問題,喜歡的自取-------
產品經理如何進行競品分析? - 大禹的回答
如何有效地進行頭腦風暴產生IDEA? - 大禹的回答
怎麼評價產品經理拿數據說話這回事?如何做數據分析? - 大禹的回答
用戶研究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怎樣做好用戶研究呢? - 大禹的回答
互聯網思維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 - 大禹的回答 - 知乎
很多同學對大公司和小公司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變成了:「我是選擇去重點班當一個差生呢?還是去普通班當一個優等生?」
或者問的更加直白一點:「我是去大公司當鳳尾呢?還是去小公司當雞頭?」PS,話說「雞頭」這個詞∑(⊙▽⊙"a (提前說明一點,不同行業的情況不一定相同,所以本答案主要基於互聯網行業)其實,大公司不一定是重點班/鳳凰,小公司也不一定是普通班/土雞。
關鍵還是看人。我現在對於職場最大的期待就是一個每位成員都非常優秀的小團隊——因為喬幫主不是說了么:「I noticed that the dynamic range between what an average person could accomplish and what the best person could accomplish was 50 or 100 to 1.Given that, you』re well advised to go after the cream of the cream … A small team of A+ players can run circles around a giant team of B and C players.我發現頂尖人才和普通人之間的差距可以大到,一個頂尖人才可以完成50-100個普通人的工作,所以你需要招攬精英中的精英……一個A+級人才的小團隊遠遠勝過一個由B、C類人組成的龐大團隊。」其實,事實比幫主說的更加殘酷,很可能即便是50-100個普通人,或者無論多少普通人,都無法完成一個頂尖人才可以做到的事情——因為數量的增加並不能突破質量的上線,更何況反過來他們會因為他們普通人的問題,產生巨大的內耗和麻煩。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團隊專註於單一的App產品,那麼一個UI設計師,一個產品經理的標配足夠(一般來說,體系非常複雜的產品除外)。
所以有時候獵頭打電話過來介紹說:「這是XXXX(某大廠)旗下一個新的金融服務類App的項目,現在已經有兩個設計師了,我們認為你和他們需要的設計Leader非常吻合。」Excuse Me?!一個金融產品(我之前的回答裡面有說過,金融類服務類產品對於設計的要求一般不太高),你們安排了3個UI設計師的席位,我只能理解成不靠譜現任設計師不出活/不靠譜的PM天天改需求/不靠譜的老闆成天瞎指揮,無論如何也不能傻到往這種坑裡跳是不?有些人認為公司的「人多」體現的是實力強大,沒錯,體現的是公司的實力強大,但是和你個人沒有太大關係。
很大公司做到一定的體量後,成熟業務帶來穩定豐厚的收益,所以在有些職位上多養一些人,很多時候可能就是人才儲備(俗稱備胎),比如說明明3個人可以做完的工作非要設置5個崗位,這樣即使有人產假/離職也不會對項目進度產生太大的影響,從公司的角度,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從員工的角度,多出來的那倆人該幹嘛呢?我有個做iOS的程序員朋友碩士畢業後在某搜索大廠工作(不是百度),一個項目組好幾個UI/交互設計師,他天天被其中一個姑娘追著要他做交互動畫效果,不堪其擾。雖然我也不否認很可能我這個196cm的哥們兒是被妹子以工作之名撩了,但是同為設計師我還是蠻能理解妹子的——一個搞搜索的產品本來界面就不多,卻有這麼多的設計師,平均每個設計師能分到兩個界面不?每次開總結會,自己獨立完成的工作量,連兩頁PPT都填不滿;工作1-2年,連一個完整的產品都沒有設計過——萬一想跳槽呢?下家老闆面試,只能說「這個,還有這個,這兩個界面是我主要負責做的……但是經過了領導和同事的修改」,Orz。所以妹子沒辦法,只能另闢蹊徑天天追著196cm幫她做點兒交互的動畫效果,這樣自己的工作報告好歹有點「亮點」可以寫進去,能讓領導多看自己兩眼——雖然對於這款產品來說,交互的動畫效果貌似沒有什麼卵用。但是好歹,這個妹子是一個危機意識特彆強的妹子,否則196cm身後很可能會跟著一串妹子,想到這個身高差也是覺得蠻有畫面感的呢~!關於有沒有其他iOS程序員的問題……可能196cm,顏值過硬,單身(性取向不明),開Mini Cooper的應該也就這一個了,話說這麼大隻開Mini Cooper是什麼惡趣味,(╯‵□′)╯︵┻━┻當然了,更有甚者,不但員工是備胎,整個部門都是備胎。
比如在其他答案里說過的有過合作關係的某視頻大廠的電商部門,之前有小夥伴在評論區已經說猜到是哪一家了,但是作為普通用戶,我真的是從來不會關注視頻大廠的電商部門——畢竟這是一個在App首頁連個入口都找不到的部門_(:3」∠)_ 認同有些答案裡面建議,不管大公司小公司,一定要進核心業務部門。當然了,小公司一般是不會有「非核心」部門的。大公司的「備胎」部門之所以存在,有很多因素,提前佔位置啊,給競爭對手添堵啊,還有就是單純的有錢沒地方花啦,各種原因。但是總而言之,進了邊緣部門的各位就像是豪門私生子,目前好吃好喝的養活你,可是家族財產和你是沒有什麼關係的,而且如果當家的一換人,或者家裡一經變故,那第一個被趕出去的可能就是你了。然而最可怕的並不是戰戰兢兢謹小慎微的寄人籬下,最可怕的是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寄人籬下的生活著,光鮮亮麗的年會的入場券,精美高檔的端午節中秋節禮品,自家視頻獨播的熱劇收視率火爆到了何種程度,發到朋友圈裡嘚瑟嘚瑟,私生子並沒有覺得自己和家裡挑大樑的大哥二哥有什麼區別。但是其實有些人是能夠體會到這些區別的,這個邊緣部門的PM姐姐成天都在焦慮視頻導購轉瞬即逝的窗口期,卻苦於自己團隊項目的推進速度舉步維艱;項目經理因為部門裡設計組「排期困難」毅然決然從我們團隊中借調資源,我用大半天的時間完成了他們3人設計師組報2周工時的工作——雖然項目萬般火急之中如期上線,但是我們卻沒有如大家期待的一樣繼續親密的合作下去——因為設計組有意見,運營組有意見:「我說來不及做的事情,你找個外人一起做成了,這不是打我的臉么?」——相對於「做事」,這些人更在意的是大家能不能一起愉快和諧的玩耍下去。有這樣的同事在,即便你有力挽狂瀾的心,只怕也是有心無力的。HR和你描述一個邊緣部門的時候一般是這麼說的:「這是未來公司布局的重點,是現在著力發展的,公司資源豐厚,一定會大力投入……」但是事實證明,在大公司的平台上新孵化出真正成功的項目遠比大家認為的應該成功要少的多。這從側面證明了——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很多同學很好奇,如果邊緣部門真的被裁撤了,這些員工會怎樣呢?
實際上他們並不會怎樣,就像很多答案里說的,簡歷畢竟自帶大公司光環;而且不管你在前東家那裡是埋頭苦幹了3年,還是渾水摸魚了3年,工作經驗都直接「+3年」——找個差不多體量的大公司做下家應該不是什麼難事。而小公司呢?小公司比較耳聰目明,因為沒有多餘的財力可以僱傭一個看似背景光鮮,實則華而不實的員工,埋頭苦幹的3年和渾水摸魚的3年,他們大都分的清楚。其實,從這個層面上坦率的講,找一家大公司真心挺好的。
等過個三年五載的,你熟悉了大公司的流程運作、人際關係、處事做派,簡歷上加上個三年五載的工作經驗,然後就可以Double一下薪資預期要求找一個差不多的下家。說句你們不相信的,即使在互聯網這個應該是最Open的行業里,「資歷」也是被過分看重的東西,尤其是在大公司里。我有個朋友從IBM跳槽出去創業,此少年年方28,一表人才,玉樹臨風,甲方拍肩表示:「小夥子太年輕啦,這麼年輕就從IBM出來創業,勇氣可嘉。」在很多人眼裡,你能去大公司而不去,你在大公司待得好好的但是你出來折騰,他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有時候其實心裡挺不甘心的,27、8歲的時候累死累活的比別人多跑兩、三年,結果還是因為「太年輕」而被很多人看不上眼。其實你本也不用太努力太用力,因為等到你30多歲,有個5+年的工作經驗,有個大公司光環加持,你會覺得你20多歲求而不得的東西,到了30多歲變得水到渠成,所以為什麼要在之前拼死拼活的努力?因為就是有一些人總想跑的比別人快一點,23歲想做別人的25歲,25歲想做別人的28歲,而且他們一直都在努力的尋找和自己相似的人。
一旦他們曾經和自己的同類共事過,以後其他所有的人都會成為將就。這樣的人,就是喬幫主說過的——Best Person,A+ Player。我在23歲的時候加入的那個團隊,當我今天回頭再看,仍然覺得BlingBling,100%北大碩士,一個北大土著,若干北郵北航本科,另外一個啥本科不重要因為人家現在牛津博士在讀——老闆大我們一輪(12歲),是北大系的項目經理,之前有過2次和別人一起創業成功的經驗。
這樣一個團隊我不能說團隊關係是完全和諧健康的,因為最開始就是老師帶學生的那種調性(基本上是天天被老闆虐),但是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這群23歲的人,嘗試在做別人25歲才開始做的事情——走進職場,不做實驗室產品,做真正可以商用的產品——同行應該能理解兩者的巨大區別,實驗室產品是跑通了就行了,而商用產品你要解決的問題非常的多速度、容量、兼容性、安全性等等等等。而我無比慶幸的是我遇到的是一群最優秀的人,儘管當年我們尚且稚嫩,但是我做的每一個界面(儘管當年我做的界面並不好看),他們都會想方設法的實現——然後我們把能用的手機都裝上了漂亮的成品,開心的不能自已。在2012年的年底,傳說中的世界末日前,我把團隊一年多以來做的產品的App和後台系統的各個版本做了一個整理,然後我們圍坐在一起的時候,各位小夥伴表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做了這麼多事情。是的,我個人完成了大概3、4個前端App的完整版本,2、3個系統後台的完整版本——在大公司里,一年時間,我一個在校碩士實習生,恐怕連公司2C商用產品的邊都摸不著。當然最驚艷的是我們產品經理。你知道做設計師的之前也做過設計,做程序員的專業是軟體工程,但是PM,是有了一個團隊你才會是PM的啊!(完全沒有任何基礎)
就像我在相關問題里回答的一樣,很多不喜歡寫代碼的軟體工程專業的學生,都會選擇去「做產品」。但是大公司招過去這些產品實習生是幹嘛的呢?——做公司內部產品,的界面。有百度有阿里,他們基本上都是在用按鈕和元素拼湊公司內部產品的界面(比如公司的人事系統等,非2C的商用產品)。而此時作為同級同學的我們的PM在做什麼呢?苦逼兮兮的做商用產品的後台,無休止的邏輯圖/流程圖/線框圖,被老闆虐待、被客戶質疑、和程序員撕逼、被設計師暴擊(也就是我)。等到2013年夏天大家畢業的時候,我們的PM設計的前端App和後台系統已經可以商用了,然後在大概2014年初的時候正式上線。那2、3年時間裡,我們就像是幾個在奮力奔跑的人,我們從不質疑自己的速度,也不擔心夥伴的速度,我們甚至不用左顧右盼,因為我們相信只要自己用力往前跑,我們始終就是在一起的。即便後來我們在一個地方揮手告別,那又怎麼樣?
很多人會說:「你看你們並沒有成功吧?」是的,但是作為一個碩士剛剛畢業的設計師,獨立的商用App上線,2年的創業經驗,商演視頻/Keynote無數,我還有什麼好不知足的呢?20出頭的年紀,無論是大公司小公司,沒有特別異於常人的天賦(雖然多少是要有一點天賦的),沒有顯赫的家世和資源,也不能寄希望於超小概率的好運氣——那麼,這不就是一個潛心積累的階段嗎?即便你在大公司,大公司怎樣的發展狀況,和咱也並沒有什麼關係啊。肯定有人要質疑我為什麼總說大公司人不行。
一個公司發展到辣么大的程度,要求每個人都是Best Person是不可能的事情;高層能保持比較高比例的Best Person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回顧下百度劉總監事件)能保持團隊中大部分成員的Best屬性,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也鮮有公司可以持續的做到——喬幫主時代的Apple的設計團隊絕對是一個例外;另外我一直都非常喜歡的Sketch團隊,至今也仍然是一個精英化的小團隊。但是對於大部分公司來說,當最初開始招一個B Player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後面跟著一大堆的B/C Player。就像很多同學的疑問:你說很多大公司里的人不行,他們的領導不知道嗎?知道,但是很不巧領導也是這樣的人,從上到下,B Player招C Player,C Player招D Player,以此類推。「A類的人只喜歡和A類的人一起玩,但是B類的人只會僱傭C類的人。」A+/A Player是跑道上相信自己奮力往前跑就肯定不會被超越的人,除此以外的人是害怕被別人超越的人——而且很多時候他們也不想跑。「大家都停下來休息休息」——很多時候這就是他們的處事風格。很多人包括我媽都堅定的認為大公司肯定是好公司,機會多,待遇好——但是其實我特別想指出的是,優秀的小團隊也不一定都是窮逼啊!!!
真正優秀的創始人怎麼會完全找不到資源,拉不到融資呢?怎麼會天天就會和你逼逼理想和情懷呢?絕對不會。雖然說初始資金不一定有大公司那麼充裕(畢竟大公司已經有穩定的業務收入來源了),所以不一定能給到你大公司那麼高的Offer,但是真的也不至於差太多——找到合適的人,利用寶貴的時間窗口,才是他們最看重的東西。而且真正優秀的團隊在股權和期權上很摳門的,不會像廢紙一樣你要多少就給你多少的,真的。所以如果是真·優秀的團隊,別管團隊大小,先想辦法擠進去吧!
但是一般這樣的團隊看人都非常挑剔,因為Best Person自己時間特別寶貴,很少有興趣教小白和帶小白。所以如果有幸加入,真的是要覺得很幸運的事情。反過來不管你水平怎麼樣,只要要價便宜就想用你的,而且還進一步殺價想用情懷和夢想勾引你的——那明顯是偽·優秀,自己看著辦。總之,這篇答案寫給此刻想奮力奔跑的人。
如果對於這些沒有太大的追求,那人各有志,大公司肯定是首選。但是對於那些享受挑戰的人來說,一定要想辦法和Best Person在一起。話說答主本來也是個沒啥志向的混混,一不小心走運的和A+ Player共事之後,發現價值觀都被扭轉了,而後再也受不了B/C了。所以對於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小夥伴,多多嘗試一下,沒準也能激發出自己的洪-荒-之-力。七夕洋洋洒洒的寫了這麼多。祝節日快樂,覺得喜歡的要點贊啦(?ω?)——————更新——————
看到評論區有很多和我經歷類似的同學,真的好開心!另外覺得知友們的世界真的好小,196cm已經粗線在評論區,有需要的妹子們請自行勾搭。補充說明一下幾個問題:
1. 真正優秀的小團隊相對而言有很大的希望發展壯大。之前從北大西門走過的時候,第一任Boss經常指著資源賓館的大門和我們說:「看,百度就是7個男生在裡面開了兩間房做起來的。」當然了換到今天這個Open的時代,幾個男孩子兩間房,百度可能起不來啊……污污污污污污從無到有的去創造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是一生難得的機遇。現在我們覺得很多前輩很牛逼,牛逼之處仍然在於他們真的曾經創造了很多很了不起的東西。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中的佼佼者將會不斷的推翻父輩和前輩們建立起的里程碑,去超越他們,去創造新的歷史,這就是人類一直在前行的道路。2. 對於一個已經輝煌的團隊,保持成員的純粹性不容易。
喬幫主時代的蘋果設計團隊不是一個龐大的團隊,如今的Sketch團隊也仍然是一個精英化的小團隊,但是二者都是最值得加入的團隊,因為團隊裡面的人是最優秀的。微信成為大公司中成功孵化出新產品的範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個獨立的研發團隊在Best屬性上被保持的很好。前段時間流傳出來的張小龍飯否的內容可以看到他執著於「做事」的個性,一個能力與態度兼備的優秀的Leader,小馬哥信奈的放權,小團隊的獨立性/純粹性造就出了宛如新生團隊的血性——這絕不是每個大公司每個新項目部門都能有的幸運。3.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處,看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對於很多人來說,你這麼辛苦的考到了名校,順順噹噹的進了名企,這真的是你應得的,你可以就此一生衣食無憂。但是你不能嘲笑別人的夢想,特別是那些仍然不知足的人還在一路前行。4. 在成為Best Person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機會。
有時候Best Player的Team里,因為各種原因,也會需要看起來不夠Best的人。比如說我從IBM出來創業的朋友,也是之前答案里說過給前端工程師換Mac的朋友,他們團隊最開始追求的都是純985血統,現在有時候非211的也招。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你有願意給你換Mac的老闆,你有不錯的設計師一起合作,你真的很介意你不是在一個大公司里么?我朋友的公司人數已經從去年不到10個人發展到今年的將近20個人,我覺得我也要找機會多多去抱抱大腿。如果你仔細搜刮小道消息,很多大公司的初始團隊里都有那麼一兩個誤打誤撞闖進去的人,沒找到工作湊合一下的,實在缺人湊合一下的,所以你這時候是抱怨時運不濟只能去小公司呢,還是抓住機會好好和優秀的人一起努力?5. 大公司的很多弊病並不是我說的。
是周圍很多從大公司里跑出來開始創建小公司的人說的而且我覺得他們跑出來之後,想要選擇和我這樣的人共事,各種主動勾搭(就讓我傲嬌一下吧),這就說明即使在大公司的人(甚至其中一些大咖)眼裡看來,我們這種小團隊出來的人,也沒有比別人差啊,而且還更好呢(再讓我傲嬌一下吧)。6. 不要把不靠譜的小團隊說成是「優秀的團隊」。
優秀的永遠都是極少數。不要把在不靠譜的團隊裡面的遭遇硬說成是「優秀的團隊」裡面的人也會怎麼樣。我已經再三說過了問題不在於團隊大小,而在於團隊裡面的人怎麼樣。即便是有些開始覺得不錯的團隊,最後離開的時候發現並沒有初始的時候認為的那麼好,也很正常,也有可能是因為團隊成長的速度跟不上你個人成長的速度,開始的時候覺得好屌好牛的老闆,離職的時候覺得是個傻逼——這說明你真的成長了很多,是另一種幸運,心懷感激吧。最後,10年前沒有知乎,甚至6年以前都沒有作為一個曾經畢業就信了大公司是螺絲釘,小公司鍛煉人的鬼話的過來人,希望才畢業的朋友不要再去趟這個坑。
記住:名企的經歷=名校學歷。
剛畢業那會經歷過很多所謂創業公司,和很多朋友經歷過畫大餅,洗腦以及公司上市原始股這樣的承諾。當你正在趟過這些謊言你就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能信這些鬼話的也只有涉世未深的畢業生了。小公司里真的就是十幾二十幾個精英帶你一路向前?沒有辦公室政治?呵呵,金庸說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經濟下滑的今天小公司的老闆能不拖欠的工資你就燒高香吧。
小公司的局限:人少大牛更少。你可以說你們那公司里誰誰曾經是哪裡出來的大牛。這句話就已經暴露出你的大公司的情節,因為他是XX公司出來的,所以他是大牛。如果一個傢伙沒有名企經驗,幾十年就在各個小公司里打轉但是就是各種牛逼,說實話,這話你自個信嗎?
比起所謂的期權股票,財務自由,更實在的是你跳槽的下個公司能給你漲多少薪水。
你要是個小公司出身,假設你技術牛逼/人脈廣泛。對不起,縱使有幾個識貨的獵頭願意挖你,但是也有HR因你的出身壓低你的入職工資,不要覺得欺負人,你要不是名校畢業壓的更低。如果你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公司出身,你只要把簡歷掛網上獵頭就能把你的電話打到爆,即使在知乎這樣的平台上你回答個問題也會有很多人在後面點贊,沒人關心你是誰?沒人聽你說自己有多牛逼,只是因為你鵝廠/貓廠的人。社會價值取向就是這麼勢利。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這就是現實。
大公司就真的是個螺絲釘?誰說這話的你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要知道大公司是由N多個子公司/部門組成,每個部門下面有n多個TEAM,每個team就是一個個小公司。缺人的時候你指望別的部門的人給你幹活?做夢?滾去加班去,滾去看書去,滾去學新技術去。該折磨你的磨難你一個都少不了。關於創業,全team都知道我會接私活,然後呢?大公司誰會關心你做一個小app,或是賺了什麼小錢。隨便接一個單子都爆你家幾套房子,你那破玩意誰不會做。一句話你要想混哪兒都能混,你要想學大公司還能攔著你不讓你進步?
完善的制度和龐大高質量的人脈網路,比起一大堆老公是老闆,老婆是產品經理,小姨子是銷售總監的家庭小作坊,大公司是完完全全的正規軍,制度先放一邊,不說別的,該有國家福利你一毛錢都不會少,讓你滾蛋的時候該賠的錢也夠你在家宅半年。小公司呢??呵呵呵呵呵呵呵。。。
年輕人啊,你要是在自家門口工作,人脈就是個狗屁,因為你就是地頭蛇。要是一個人孤身一線。你周圍的這些人的生活就決定著你未來的模樣。大公司里名校出身,碩士博士遍地爬。富二代不想接班在公司學經驗也不在少數,技術大牛哪個部門沒有幾個坐鎮的?這些是小公司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單身狗,不是教壞你們,大公司高富帥/白富美多到爆,只要你敢泡我怕你腎扛不住。這點小公司20幾個人你只有在深夜默默地點開xxx.mp4,然後點開高中同學群,看看有哪個妹子還單身,幻想著再續前緣,然後人家回一句:我要洗澡了。
寧為雞頭,不為牛後? 但是麻麻教育我: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牛後,只要你肯努力,一堆牛里,遲早有一天你會成為大牛。雞頭?在一個雞窩裡同一群雞在扎在一起,總有一天你也會埋沒在茫茫雞海之中。
有人說你就在大企業混日子吧,小公司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那個擦,我一個人抗四個項目,每天代碼敲到手軟,經常深夜全大廈最後一個下班,這麼大夏天周末還去圖書館佔位子,我怎麼就混日子???是,我辛辛苦苦弄出來的東西,給打上公司logo給賣了,沒人知道是我做的,但那又怎麼地?我自己出去開公司我東西就能賣出錢來?我那些個還有bug的app,不是有大公司加持毛線都不是,team之所以叫team是因為再牛逼的梅西也踢不過一個11人的中國隊。你告訴我一個朝不保夕的土鱉私人老闆那裡怎麼就能實現我的人生價值?分我房子還是給我白送個白富美當老婆?別跟我扯上市,就國內那些個創業公司不是我譏諷他們能過B輪融資就算是百里挑一了,還新三板,還期權,呸!哥的第一個老闆現在在提籃橋監獄,拿ppt吹路演,拿概念忽悠投資人我是祖宗,這些個下三濫的伎倆就不要再去騙畢業生了吧,人家辛辛苦苦出來找份工作,你們就這麼忍心忽悠人家?
對於有些想噴的老傢伙們儘管來噴,我知道你們當中不少人年輕時候也是被騙過來的,然而你們選擇了繼續騙後生並視之為社會經驗,對不起,我選擇告知這些後生,這是一個巨大的陷阱,年輕是人生最好的年華,有激情,有活力,什麼狗屁的工作經驗都比不上年輕的朝氣,那些氣死沉沉的中年HR居高臨下恐嚇你沒有經驗,又有多少騙子精心編織了謊言和雞湯對少男少女虎視眈眈。你拿青春賭明天的時候,可曾想過幾人會用真心來換你的此生。切記利用他人青春不給前途的老闆本質就是職場騙炮,別讓騙子玩弄了你唯一的青春。
……………………………………!!後記:一些創業公司說:嗨,哥們,你棒子揮的太寬,一棍子把靠譜的創業公司都打死了。我的回答是:真正想創業的靠譜公司是不會招應屆畢業生的。閑時寫段代碼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最後祝每位應屆畢業生都有屬於自己事業,勇敢地擦掉牆上的大餅,能夠腳踏實地學習新興技術,用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踹掉那些餿味多年的雞湯,用一身真才實學創造促進社會發展的社會財富。世界是我們的,也是那幫王八犢子們的,但歸根結底是屬於你們的。我剛畢業時,在一家國企的研究所工作,這個國企是軍工體系的,資歷很老。
我們主要的工作是研發和生產北斗衛星的通訊設備。
聽起來高大上吧?
可時間長了就發現,國企的效率真的很低。
早上九點上班,要先聊上一個小時,基本十點才開始工作。
工作不到兩個小時,又開始準備吃午飯了。
下午兩點上班,再工作兩個多小時,過了四點,大家基本就不幹活了,開始東扯西扯,等著到了五點,打卡回家。
我那會幹勁比較足,經常拿著技術問題去問問前輩。我總是一連串的為什麼,一個問題要問清楚了才罷休。
後面慢慢發現,太技術的問題,前輩也不懂;不太技術的問題,問多了前輩也不願意回答。
前輩不懂的,很容易問得他沒面子,而且問題太多,又打擾人家聊天的興緻。
時間長了就發現,我這樣的人並不太受歡迎。
研究所里有句經常聽到的話,我到現在印象都非常深刻:有什麼事不能明天說?
是我出了問題嗎?
顯然不是。
是這個平台有問題。
搞北斗衛星的是個小圈子,而且圈內的基本都是國企,大家半斤八兩,所以我決定離開這個圈子。
以前的經驗幾乎沒用了,我決定自學編程。
我是理科純通信專業出身,偏硬體,偏理論,我們的專業課里,居然沒有C語言。WTF!
OK,那就從零開始,就從C和C++學起。
準備學習時,發現國企也有它的好處:有大把的時間,根本沒人管你。
我每天悶在辦公室,或者悶在宿舍里,對著網上的教程寫代碼,發現進步龜速,光學習不能致用是很扯淡的事情。
我就花了兩周,寫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主要是分析了我們生產線上的儀器,又老又舊,維護成本又高。
生產線很多簡單的功能測試,是可以用軟體實現的,這樣做,即省成本(幾台電腦就搞定了,和動輒幾萬幾十萬的設備比起來,電腦太便宜),而且更直觀(可以做成圖形界面,比設備上那些枯燥的數字和線條友好得多),能提高效率,能技術積累,等等。
拿著我的報告,找研究所的領導。領導看完果然眼睛一亮,大腿一拍,同意了,順手還給了我一個先進:這年輕人有想法!有幹勁!
我的編程學習之路就光明正大了,而且,我可以名正言順地去請教懂軟體的前輩。
軟體剛開始bug滿天飛,經過不斷修正,功能越來越多,生產線用著也越來越順手。所長還給我配了一個小姑娘,做專職測試。
意外之喜。
最主要的,有了項目,經驗就有了載體,不再是書上那些死硬的案例。
後面,一年後我成功地離開了,憑著自學的這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手藝,去了一個我認為更大的平台。
接受到了更加專業的編程規範之後,我發現我以前的編程基本都是野路子,簡直shit。
再往後,就是一邊寫更專業的代碼,一邊在大平台開闊了一些眼界。
後面我又放棄了多年的編程,去做運營和產品。
不過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回到這個問題,公司不論大小,對worker而言,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決定了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以,當你換一個思路,先慎重決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再把工作崗位當成是訓練營,它們的目的就是訓練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你的思維會豁然開朗。
人年輕的時候,基本沒有經濟負擔和家庭負擔,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塑造自己。
要考慮的因素,請以開闊眼界、擴充圈子、提高能力為出發點。但前提是,你已經想清楚了成為什麼樣的人。
- 選擇什麼行業?
請記住傳統行業不一定死得快,新興行業不一定堅挺。
一旦選擇了在哪個行業混,就努力做到頭部,在下一個機會來的時候,只有頭部的人成功的幾率最大。
- 選擇什麼公司?
簡單的說,公司也分競劣體系和競優體系。
競劣的公司,少犯錯誤和溜須拍馬的人容易上位,犯的錯越多越被打壓。
競優的公司,多幹活多擔當的人容易上位,偷閑和溜須拍馬的人被打壓。
競劣公司以國企及事業單位居多,競優公司以民營和新型創業公司居多。且不論孰好孰壞,每個人的優勢不同,認清自己適合待在哪種體系中。
比如我不喜歡國企的氛圍,但是甘之如飴者大有人在。
- 選擇什麼崗位?
選擇崗位,也可能是和自己的興趣點相關性最大的因素了。
不能開闊眼界,不能擴充圈子,不能提高能力,三個佔兩個,那麼這個工作建議不要選。
開闊眼界是個比較虛的概念,一般人都會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沒有腦子參與,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很容易變成復讀機和計步器。
圈子是否擴充了,看看你現在接觸的人和身邊的朋友,是否兩年前,沒有變化?
能力是否提升了,不妨想一想,如果你的崗位被另一個應屆生,花三個月,能不能替代?
- 選擇什麼人?
看看公司的老總是個什麼樣的人,看看你的團隊主管是個什麼樣的人。老總決定了公司的走向,主管決定了團隊的氛圍和氣質。
另外,不管你從事哪個行業和崗位,要善於找到公司裡面的老司機,和他們交流。要知道你面對的那些障礙,正是他們曾經面對過的。這是職業道路的一條捷徑。
- 選擇什麼待遇?
所有不正面和你談薪資待遇的公司都是耍流氓。
剛畢業沒錢,第一份工作為了提高自己,但是也需要錢,做原始積累,天經地義。
但是如果五年後,你還是這種「我離不開這個工作,必須要這份工作給我的薪水」,就該好好想一想了。
PS:以上部分內容來自我的其他回答,略有修改。
=================
我是包千帆
職場/成長經驗的研究與分享者
第一份工作,去了個小公司,1年以後跳槽到大公司(百度),做很基礎的工作。後來跳槽到一個中型公司。中間拿了百度的offer(是的我就是這麼賤,又想回去),還有58的offer,我都拒了。現在跳槽到一個我覺得很有前途的初創公司。我到現在這公司的目的就是打算一直跟到這公司發達,然後我也就發達了。
本文分以下幾個部分:
一、去大公司有什麼好處?二、是不是只選擇大公司,就不去小公司?三、怎麼選小公司?至今工作7年(更新,現在已經9年了),一直深深地覺得,第一次跳槽到大公司的決定,無比正確。原因如下:
一、去大公司有什麼好處?
1、鍍金。好公司的獵頭和HR,基本都有名企情結。就像有名校情結一樣,他們也認名企。在大公司,我雖然做的是很基礎的工作,但這是至今我面試被問到次數最多的一段經歷。去考MBA,面試時,也幾乎只被問到這段經歷。這段經歷確實大加分。
2、去大企業,你能養成受益終身的工作習慣。
1)注意細節的能力。
這幾乎是只有在大公司能培養到的。在大公司你確實個螺絲釘,但各種規矩很嚴格。發郵件的字體、措辭、工作彙報的PPT排版、審批流、跨部門合作溝通方式,等等。這些只有在大公司才能培養出了,這是印在骨子裡的工作習慣。這些雖然是小事,但會幫助你在策劃項目時,注意到細節。
舉一些例子:
- 我發郵件前,一定會自己閱讀三四遍,檢查沒有錯字,措辭得當,寫了標題,再發送。我曾經在百度入職第一個月,給領導發郵件,忘了寫標題,結果被領導回郵件,抄送給全部門60多人,說我沒寫標題。當時簡直是心理陰影。至今仍然記得檢查標題、錯別字。
- 至今跟別人口頭、微信確認過的事,一定會再發郵件確認,列清條目。這不但是一種良好的推進工作的方式,有時甚至是保護自己的方式,便於分清責任。
2)溝通方式
我在大公司學到的彙報方式,先一句話說清你要幹什麼,需要領導做什麼,再說細節。小公司,大多數是草台班子,或者沒必要注重這些,大家坐隔壁,聊聊就把事說完了。但在大公司,你要辦一件事,往往只能通過郵件的方式層層上報,那麼你必須通過郵件把事說清楚。不注意的人,要麼寫的很啰嗦;要麼不把事情一次說清楚,來來回回的郵件詢問;要麼用語很啰嗦,說不清楚。口頭彙報同理,就不多說了。比如,這是一個正確的彙報方式:
尊敬的王領導:
近日發現xxx,由於xxx,需要您xxx。謝謝。 詳細情況如下: a) b) c)舉例:尊敬的王經理: 近日發現a客戶的數據異常,經查是由於產品xx功能出現一些問題導致。為了避免其他客戶出現類似情況,因此需要修復這些問題。請您審批,謝謝。 產品出現的問題如下: a)會漏水。(證據) b)會漏電。(證據) c)會爆炸。(證據)
3)去大公司能長見識
大公司的業務量及,不是小公司能比的。大公司能積累到的經驗,不是小公司能比的。
比如產品設計、數據分析、運營、廣告投放等崗位,技能是隨著經驗累積不斷加成的。一個年預算不到100萬的小公司的廣告投放人員,怎麼跟一年運作過上億預算的人比;一個日流量幾萬的網站運營,怎麼跟日上百萬的運營比。
二、是不是只選擇大公司,就不去小公司?
答案是否定的,看我現在在的公司就知道了。
1、為什麼選擇小公司?
在現在這種漲薪靠跳槽的大環境下,跳槽是一定的。選擇小公司,就希望能選到一個萌芽中的BAT...,然後奔向幸福的人生。2、為什麼選擇大公司?
萌芽中的BAT,可能擇人標準很高。你選,同時也在被選。你想被選中,就要求你有閃亮的簡歷。大公司就是加分項。三、怎麼選小公司?
怎麼選大公司,我就不說了。按我目前的經歷來看,有名就好。當然,能在大公司做出點成績更好。怎麼選小公司。獵頭是這麼教我的:
- 看創始團隊。有多次成功創業經歷,加分。全是大拿,加分。
- 看項目。P2P、團購、送外賣、二手車啥的,這些項目,我聽到就頭疼,我覺得是不靠譜的。我選靠譜的項目有幾個標準:
1)對社會、人類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比如我現在供職的公司,做音視頻通信SDK的,所有的APP通過簡單的介面調用,就可以擁有微信、Facetime這樣的通話能力,想像我就覺得是個很偉大的事。曾經有獵頭找過我的,做婚慶攝影、送外賣、留學中介、賣二手車什麼的,我覺得行業前景不明朗、或是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或是騙子行業。我不想羞於提起我所供事的企業。
2)有靠譜的盈利模式。
靠譜的項目,一定要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也就是能賺錢。很多鼓吹自己x輪融資的企業,一直在燒錢,不排除有成功的企業,比如滴滴、京東。但是這種從一開始就在燒錢的企業,成功的少之又少。最終融不到下一筆錢,資金鏈斷裂,被收購算結局好的。有心人士可以查查看去年一年,號稱融資到c輪的創業公司,倒掉多少,沒記錯的有上百家,這還是炒了新聞的,沒報新聞的有多少?
3)行業尚處於良性發展階段。
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有一些熱門行業,資金、團隊蜂擁而入,比如當年的團購、打車,現在的P2P、O2O、直播。風口行業,火的快,死得快。挑中一個剛創立、能火起來、能活下去的企業,既要眼光,也要運氣。當年選擇加入滴滴的人,成功了。選擇加入uber中國的人,失敗了。4)行業要有一定的准入門檻。
有技術門檻的行業,成功率高。一些准入門檻低的行業,勢必競爭會很激烈,比如O2O,短時間內會起一大批小公司,然後短時間內又死掉。如果你因為看熱鬧,進入這種行業,風險極大。而有技術門檻的行業,能起來的小公司,一般都有一定的背景,深入了解,也許會發現不錯的有前景的公司。我現在所在的公司就是這樣的。我自認沒有那個眼光,能在風口行業里,萬中選一的挑中萌芽中的BAT。相對在風口行業里選公司,選即將爆發的行業要容易些。
總結,應屆生最好選擇大公司。因為大公司已經是成功的企業,能學到東西,能鍍金,待遇不見得比創業公司差。最最重要的,選中能活下來的創業公司太難,選中明日的BAT更是難上加難。你也不想干一家公司就倒閉一家吧。(我還真見過這樣的)
補充:
正好1年前回答的這個問題,現在在這個公司也1年多了,想給選擇小公司的人一點建議。
要積極的調整心態
如果已經在大公司有所成就,然後像我一樣選擇到了一個小公司/創業公司,那麼面臨的轉變很可能是:
- 之前,帶一個大團隊,每天工作主要是開會、分配任務
- 現在,自己是執行者,哪怕title是總監、甚至VP,也要親自動手干很基礎的事,比如是市場的話,基礎到連營銷簡訊都自己動手發。因為團隊還沒組建,下屬為零,或者一兩個。一切從0開始。
這種心態、地位的落差,是需要相當一段時間適應的。
工作5年了,一直在所謂的小公司。反省自己職場經歷時,有思考過樓主的這個問題。
畢業那會兒的觀點是,首選是小公司。理由是小公司工作涉及面廣,接觸會稍多。對提升自身綜合能力有幫助。如今。我懷疑自己當初這個認識。
是呆在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 竊以為:能被公司信任 哪都好。否則,即使是小公司,你也沒機會實現上面種種。
能進一個好公司;能遇到一位好老闆。 如何擁有信任,是件隨機的事情,這就是所謂的「運氣」。
能否獲得信任,在大公司或小公司,機率是相同的。再往最不好的處境假設,當我們在大公司、在小公司都時運不濟時。至少而言,你在大公司的工作經歷以及公司的背景,就在為你的身價增值。 普通的小公司,你整天在忙,但那是瞎忙;你一人多崗,均只能淺嘗,你擁有全能的技能,但沒有一技之長,走出原來的公司,市場接受度依然很低。
大公司往往不太瞧得起小公司的「草莽」。(自認為這與大部分HR個人的高傲有關。就像少數生活在城市的人,總是瞧不起農村的親戚一樣,哪怕自己在城裡拿低保)。但小公司卻偏信在大公司里呆過的人。(相信是現實)。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大公司或許不能帶你一起飛,但可以帶你一起裝逼。呵呵,看了一圈兒答案
高票很多都默認大公司指「五百強」、「大外企」、「BAT」、「國企巨輪」.etc大小企業都可以分為「精緻的」,「粗陋的」。只要是精緻的企業,無論大小都是值得去的
而粗陋的無論大小都不值得去精緻的大企業,你有鍛煉機會,完善的業務培訓,優秀企業文化,讓人滿意的團隊氛圍。
常見於各種500強,外企。一提起來就知道壓力比較大,大家都拼。公司不是一天到晚掛「狼性」。洗腦也是軟性洗腦,不拍手,沒口號,啪啪臉不疼。粗陋的大企業,體質僵化,上升狹窄,可能由於行業限制,也可能由於老闆「山炮」。企業一股濃濃的榨菜味兒。能變大完全由於地方優勢,政治因素或者壟斷地位。
精緻的小企業,團隊很好融入,福利待遇跟得上,公司正規不壓榨,老闆不吃虧,員工不上當。老闆懂得如何培養員工,公司整體撇開行業因素有良好的勢頭。
粗陋的小企業,夢想?情懷?別跟我講福利待遇,別跟我講工作環境,你為什麼不加班?你為什麼不拼?你為什麼在辦公室戀愛?你為什麼不拍我馬屁?
小孩才論大小,大人只看好壞。大兄弟呀,啥選擇都是有前蹄滴。想輸入,你去大公司;想輸出,你來小公司。
大公司,人多,之所以能夠承受「大」的規模,是因為它在成果層面,已有了明確的盈利模式,在過程層面,有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做支持,並以此構成良性循環。
而大多初創公司更多呈現的是一種自由狀態,都在探索試錯期。
大家都知道,職場做事要講究方法,而這方法就是一種框架。其實,大公司具備的盈利模式、培養體系,也都是框架的表現形式。
當然框架並不是啥時候能好使,《思維力:高效的系統思維》這本書中提到過:用框架解決問題時,第一,你可以自上而下地選用框架,如果不合適的話,改良改良再拿來用;第二,你可以自下而上地構建框架。
大公司比較可悲的地方是,想要改良甚至是撼動整個框架太難了。所以有不少人碰壁後,跑出來準備自己構建個框架。
但是,正如解決問題一臉懵逼時,有框架總歸總是好的一樣,對於應屆畢業生、職場新人,如果你是在快速學習、輸入階段,建議你去大公司闖蕩下;而如果你的能力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處在輸出階段,那麼小公司可能是個更好的選擇。
因為,這個問答的受眾大多為職場新人,所以下面的內容,主要從兩部分來講。
a、進得去大公司,你得知道大公司給你帶來的究竟是什麼;
b、目前不在大公司,該如何通過其他渠道獲取同樣的能力或資源。
-----------------------------
一、大公司到底能帶來什麼?
1、職場鍍金。這應該是」大企業最直接的吸引力了,是四大價值中唯一100%會獲得的「光環」,也是大多數人認為「有面子」、「發展好」的來源。
2、感受優秀的管理方式。能成為大公司,絕大多數的管理水平確實是業界領先的,身處其中,只要用心觀察,便能夠花更少的時間、成本領會到優秀的管理方式。
3、與優秀的人同行。不可否認的是,大公司中,優秀者的數量,相較一般企業還是多些的。因此你有更多的機會與他們共事,也就有了更多可能,學習到優秀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等(請注意,僅是可能性高一些而已,能否學到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而且如果你自己也足夠爭氣的話,還可以積累一定的優秀人脈(千萬不要妄想,你不優秀,卻有優秀的人脈)。
4、提升眼界。眼界是大公司能帶給一個人最內在的價值了。我們經常會問,一個出身於社會高級階層家庭的小孩,相較於一般階層,到底有何優勢?其實最核心的優勢就是眼界,眼界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和高度。
大公司就好比你職場出身的「家庭」,為你眼界的提升,提供了品牌、行業地位、資金、客戶、供應商、夥伴資源等等的加持。但這個眼界的提升受限於你在公司的職位,職位越高加持越多,因此如果只是一顆螺絲釘的話,那提升就非常有限了。
以上四大價值就是大企業真正能帶給我們的,也是我們進入一家「大企業後應該去積極獲取的。如果僅惦記著「錢多」、「有面子」、「發展好」,最後的價值,可能就只是為職場經歷鍍了一層金而已,實際毫無所得。
二、「進大公司是職業成長的唯一通道嗎?
進大公司,不失為一條不錯的職業成長路徑,但不是職業成長的唯一通道,甚至對某些人而言,連最佳通道都不是。
無論是職場鍍金、感受優秀的管理方式,還是與優秀的人同行、提升眼界,即使不進大公司也都有其更佳的獲取之道。
1、以職場鍍金為例,在某個領域做得小有成就,是否比在所謂的大公司工作更有「光環」呢。相較阿里巴巴內訓師,知乎大V是否更吸引你目光?相較HP高級諮詢顧問,Toastermaster中國區總監是否更有專業感?
2、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社會,要想感受「知名」大公司的管理方式,也並不一定非要進去「賣身」幾年。現在稍微成功一點的公司,其管理經驗、經營經驗就會滿天飛。你百度搜一搜,講華為兵法、華為流程的瞬間霸屏。
3、移動互聯網極大地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本,加上知識分享經濟的盛行,與優秀人士的接觸,對他們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的學習,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廉價。你不會因為沒有加入創新工場,就無法向李開復請教;你不會因為沒有進入麥肯錫,就沒法與頂尖諮詢顧問交流學習;你不會因為不在BAT,就沒法接觸頂尖的互聯網人士。
4、環境對眼界的提升有著一定的限制和促進作用,但眼界的真正提升其實在於心,而非環境,否則,就不會有來自於中下階層的政治領袖、科學家、企業家了。
進大公司是一條不錯的職場通道,但如果不知道從大公司到底應該獲取什麼,即使進去了估計也難有所獲,最多就是職場經歷鍍了一層金而已。
祝一路順風~
---------
微信公眾號YouCore,這是一個只寫乾貨、專註個人能力發展的平台,想要交流的話加我微信youcore_6,備註上知乎哈
首先,在中國有三類公司:
- 已經很成熟的大公司,例如 BAT,或者是成熟度接近的,例如 TMD。
- 很有希望成為 unicorn 或已經成為 unicorn 的小公司。
- 其他公司。
我覺得這裡只是討論 1 和 2 之間的選擇。
那接下來要問的一個問題是,你希望這是你的公司還是別人的公司?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如果你覺得這是別人的公司,你就挑最好的「別人」來合作。所謂最好,要看你在乎什麼。你要錢,就看誰開價高。你要生活,就看哪裡壓力不大。你要學習,就看哪裡有可以模仿的人和給你試錯的機會。很多時候大公司能夠提供很好的「別人」,因為他們資源充足。
如果你希望把公司當作你自己的公司看待,你就要找一個允許你這樣做的地方。對於大公司來說,如果你上面的人都只是按照公司規矩來管你,只希望把你當作螺絲釘用,那你是很難把公司當作自己的看待。當然這不是絕對的,而且級別越高越有這種機會。小公司的話,級別體系估計都不一定存在,誰有能力把事情做成就去做,這樣機會就好多了。你認為什麼事情能把公司做好,你就去做,沒有各種績效和晉陞體系在哪裡阻擋你。成敗完全在你手上,你不能說「我想做這個但傻逼 KPI 強迫我做那個」。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公司一領導說過一段話:
大公司就如美國軍隊,軍備優良,糧草充足,加入之後還有訓練時間,有較長過渡期;
小公司就如蘇聯紅軍,要從敵人手裡邊搶武器,加入之後立馬就要上戰場,沒有準備時間。
但最後的結果其實都一樣,都是要上戰場。
——————————————————
收到了一些評論,想了想還是補充幾句吧。
作為一個渣渣,沒有機會去大公司,除了實習時在 @phodal 公司待過一陣子。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平台,小公司有小公司的挑戰;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勾心鬥角,小公司有小公司的爾虞我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本就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事。
就和選擇大城床還是小城房一樣,都只是個人選擇而已。
畢業之後我換了三份工作:第一家公司比較大,但是公司氛圍詭異;現在公司挺小,但是團隊氛圍讓人覺得很舒服,公司領導出身南都等媒體,作為一個文案,從他們身上確實能學到很多。對我而言,這就是一份各方面都不錯的工作。
上面這段話,是一次開會的時候,領導對一個放棄了大公司offer來我們團隊的深大妹子說的,覺得有那麼幾分道理~
以上~
我曾經跟一個在IBM做了多年,之後離開的管理者聊IBM的職業發展。他說,在當時各種IT企業的收入中,IBM的待遇並不是最高等的,而也就是中上。為什麼,這樣牛的公司卻不給員工最高級別的待遇,他說了一句話:
因為IBM這三個字母就值剩下的錢了。
當你進入到IBM這樣的公司工作,你的價值並不單單體現在月薪年薪上,還一份價值,就是你所在組織帶來的溢價。當你換到新公司時,HR問你的背景,你會眉毛微微揚起,嘴唇略動,吐出三個字母:
I, B, M
這三個字母,就帶來了光環,會讓更多的企業願意以更高的價格伸橄欖枝。
這是5年以前的狀況,而現在,這種溢價換到了BAT上。
當你嘴唇微動,說你是BAT之一的,你去應聘其他工作,HR看你的眼神都是抬著眼的;你去創業,投資人會因為這個溢價,而在給你投資上加分;你到學校、微信群分享,聽眾們托著臉崇敬的望著你。這種殊榮,未必是因為你的個人能力真的很強,而更多是因為,你所在企業給你的溢價。
因此,關於我們如何選擇公司的話題,大家腦子裡無非想的是:
如果僅僅想換個公司,我換到什麼公司里會更有利?
是小公司換到大公司,還是大公司換到小公司?是民企換到外企,還是外企換到民企,還是國企換到外企?
其實,一切組織,除了帶給你收入之外,你還得關注兩個字:
溢 價
這份溢價是否是你要的,以及,這份溢價,是否能轉移到你身上。
什麼樣的公司有可轉移的溢價
很多人關心的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國企還是外企?
而我想說的是,在現在這個社會,如果僅僅用一個指標來評定好公司的話,那應該是
『酷』
看看這個公司是不是一個酷公司。
這種酷公司,在過去,很大可能是大公司,比如那些說出來就酷酷的亞馬遜、谷歌、微軟等外企,以及BAT、小米等民企。
而現在,一些小公司也會做的比較酷,比如有一家做無人機的公司大J,2014年只有300人,那時就已經佔據全球無人機最大市場,然後快速擴張,當然,到現在規模也趕不上超級大公司,依然還算個小公司。但總的來說是個很酷的公司。
再比如一些做小零件的公司,規模也不大,但是卻服務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市場,這也是酷勁十足。
再比如一些小的遊戲公司,他們的團隊不大,但是做的遊戲卻是排行榜 TOP 10。這種公司就會被認為酷。你的那個產品就有酷的基因。
這類組織,能給你帶來溢價。
因為當這家公司能讓一堆人產生『酷』的感覺時,意味著這家公司的產品、服務已經被某個垂直領域的客戶接受,喜愛甚至忠誠喜愛了。而人們會產生光環效應,他們會認為,這家公司的員工跟這家公司的產品一樣,很厲害。而當你在這家公司里時,這種暈輪效應開發發作,這個公司的溢價就進入到了你的身上。
因此,這樣一個例子,小W換工作,一家是沒啥名氣但有不少訂單的軟體公司,月薪3萬;另一家是比較酷,在某個垂直領域是老大的媒體公司,月薪2萬5。我給他的建議是,如果你並不那麼急需錢,就去那個垂直領域公司,因為能給你帶來更多溢價。你待上兩三年,一旦離開,會有更多可能讓你選。這個公司的品牌光環會讓你身價更高。
如何判斷酷公司,我們可以問這幾個問題:
1.他們的主要業務和產品是什麼?你聽說過嗎?口碑如何? 2.他們的客戶都是哪些?在什麼級別? 3.他們的核心團隊背景如何?在這個領域幹了多長時間?
一個有著高口碑的產品,服務著頂級客戶的專業團隊,就是酷公司的標誌。
但是,你想選它,它未必想選你。畢竟,它能有一款運作的超強的產品,其團隊也都超強。你的能力水平不夠,人家不一定要你。
那你就還得回到公司的轉換和選擇。
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儘管,很多人都會這麼說,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好,你在大公司能學到體系化的規則,系統的培訓,並且有種踏實感;而你在小公司能幹更多業務,能讓你的創新得到發揮,你會很靈活。同時,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坑,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坑,大公司的人就是螺絲釘,只能幹自己那一部分事,一旦離開公司結構就沒用;而小公司風險太大,稍有不慎就散夥。
但是,我們從他們的轉換難度就能發現,哪個一般來說更優先。
總體而言:小公司轉到大公司,一般都比較困難;而大公司轉到小公司,要容易的多。
因此,很多成功人士的穩健玩法是:
畢業後先輾轉到一個大公司,待上幾年做出點成績,拿到紅利,然後跳到一個小公司做個總監甚至合伙人,再然後,運氣好的話,那家小公司變大了;運氣一般的話,那家小公司維持住規模;運氣不好的話,那家小公司結束,他再換到新的小公司,或者他自己單幹。這樣,拿到了大公司的溢價,再拿大公司的溢價去換取小公司的高崗位。
如果用能量轉換的思路來解釋:
去大公司是積累勢能,換到小公司則是把已有的勢能變成了動能
就如同武俠小說一般,大門派的溢價更容易被感知。
當在江湖上遇到個陌生人,人家抱拳問:『敢問閣下的萬兒』,你哪怕說『貧僧是少林的一枚小沙彌』,對方都因為你背後的大門派而帶幾分尊敬。但是你要是說自己是什麼海沙派、河洛派的不知名的門派,那怕是要拳腳功夫上見真章了。
而如果你在大門派練了幾年,當了大師兄二師兄,然後你再出走,很有可能會被某個小門派看上,當個二當家的,玩的好可以把小門派搞大,玩的差也有自己的功夫打底,即便一個人在江湖上混,壓個鏢,要功夫有功夫,同時道上的還得因為你門派的出身而尊敬你一聲:
前輩
這在中國是最典型穩健的職業發展模式。大公司本身多少都會有品牌的溢價。
但是,同酷公司一樣,你想去大公司,人家大公司不想收你,大多數人也很難進入到500強的大公司,他們的第一份工作,只能先進入一家小公司。並不是誰都能一拜師就遇到名門大派的,初級的師父也就是縣城鏢局裡的某個教頭而已。
小公司的溢價是什麼
於是,就會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同樣是一個行業,這麼多小公司,哪個更靠譜?
在此,誰也不是神,能一眼看出,那個什麼A公司,未來肯定能上市,你進那個公司就歐了。所謂的百度或騰訊的前台,是個小概率事件。因此,換小公司,不能用預測公司爆發來評判。
不同於酷公司的溢價是產品和品牌,大公司的溢價是平台和背景,小公司的溢價是什麼?
是
老闆。
你遇到個牛老闆,他能帶給你很多非收入上的溢價。他過往的經驗,他的談吐,他工作的表現,他自我管理的能力,你在小公司能近距離觀察到,模仿到。這是這個老闆帶給你的能力溢價;
其次,如果你天天跟著他幹活,就容易得到他的信任,這種能跟著老闆幹活的權利,一般只有在10幾個人的小公司才會出現,而如果你得到了這個老闆的信任,他就可能給你更多的機會,比如,去見客戶,去維護他的人脈,去主持某項工作。這樣,他的資源就會慢慢變成你的資源。
如果要拿江湖來比喻,比較好的小公司類似古墓派,名氣不大,但老闆很厲害,武功一脈單傳,又類似桃花島,雖然門派規模不大,但島主是超一流大師,徒弟各個也都厲害的要命。
小公司很像小作坊,進了小公司,初級小白的目標就是老闆的小跟班;老鳥的目標就是主管某業務線的副總。只有這兩種角色能拿到溢價。作小跟班的,聽過那麼一句話
『要想學得會,得跟師父睡』
得天天幫師父干各種活,業務內的業務外的,工作的活,私人的活,同時得經得起師父在錢上的壓榨,由此成了老闆的小管家,也就慢慢學了老闆的經驗。這有點像德雲社,弟子跟師父走的近,伺候的好,老闆就給你紅的機會。
而作副總的,同樣得跟老闆形成牢不可破的信任關係,這種信任關係肯定不是你求職應聘就能建立起來,一定是在轉來之前就做了長期儲備,往往是之前就合作過多次,大家都掏過心窩,說過心裡話,這樣信任才能建立起來。否則,貿然憑藉自己的資源進入這種小企業,一旦信任沒建立起來,越厲害的人,猜忌就越大,跟老闆對撕之後出局的概率也越大。
那小公司什麼樣的老闆能帶來更好的溢價呢?
三個條件:
1. 過去經歷豐富。曾經有過職場上的成功。
職場的成功往往可以複製,這種成功背後都是個人素質、格局和思維的不同,這背後有值得學習的經驗。2. 手裡有絕活。很多小公司老闆之所以能出來單做,就是因為手裡的技能比別人高,無論硬技能還是軟技能。這有溢價。3. 信守承諾不忽悠。多年前我看《古惑仔》,裡邊的老大犯事讓小弟替老大坐牢,說你出來我讓你做我兄弟,你家裡的父母這段時間我來照顧。這叫承諾。之後,老大果然守承諾。照顧好父母,出來之後成了左膀右臂。這樣的老闆,值得跟。溢價大。
如果以上三個條件,不能全滿足,滿足兩個也夠了。
————————
公眾號:治癒馬 zhiyuma250
去年4月份,我結束了4年北漂的生涯,到了杭州,其實,對於那時的心態,北漂杭漂都是漂,對北京有太多不舍,但是來杭州的念頭幾乎成為當時自己的主要想法!
記得很清楚,到杭州的時候第二天就開始面試,在北京的時候,已經敲定了6個面試單位。當時用的是拉勾網,拉勾網那會還不是很火,大部分還是小的創業公司在用,去面了幾個公司都是給的最低工資。當時在北京能夠拿到12K左右吧,可到了杭州面的公司最高才給3.5K,還讓我在辦公室等了很久很久,當時有些小失落。後來,把其它幾個招聘網站的簡歷也更新了下,可能是北漂的這段經歷還算可以,可能是因為6年的媒體生涯確實也算有故事,面試的電話每天接到很多,待遇也逐漸往上開,最後差不多接近了在北京那邊的待遇。有些小確幸。最多的一天曾經安排了4家面試,這樣持續了差不多一個月,大約面了幾十家,沒超過100家,因為有時候太累就給自己放假了。在這些面試中,差不多是90%以上通過吧!其中有兩家上市公司吧,開的待遇差不多和北京持平,文科比不上理科,在不同的城市待遇相差還是非常大的!但是,後來我還是選擇了一家創業公司,畢竟快30的人了,錢很重要,但是給未來一點保障更重要!去的創業公司答應給期權,而且是那種不需要你花錢認購的,說是乾股吧!然後算是其中一個部門的負責人!當然後來發現,一切承諾沒有落到紙面或者即使落到紙面上也未必有用。新成立的公司,其實很多崗位是可有可無的,我的那個崗位就是,所以我所在的部門就被併到其它部門了,我的日常工作就成了更新和編輯微信。然後越做越憋屈,越覺得自己不適合。所以,沒有等來期權也沒有等來其它想要的保障,苦苦堅持了一個半月,我選擇了離開。離開之後,因為經濟上的壓力越來越大(買房了,房貸。),最後,我沒有再花一個月的時間去面試幾十家公司,而是在住處附近找了一個感覺還是不錯的公司開始工作。現在,有時候回過頭來想想,假如當時選擇了上市公司,現在會不會過得更好。或者,以後還有沒有機會進入大的公司,其實,雖說30而立,但是,或許因為能力不足,每一次選擇都變成了抉擇,也或許!人生有一千萬種可能一千萬條路,但是你走的每一步,都是往著你要成為的那個人去。你問出這樣的問題,只能說職業規劃與個人發展觀有嚴重的問題。往小了說是毀自己青春,往大了說是毀自己一生。
第一,你要知道一點,為啥老闆能創業。我說的創業不是現在那樣萬眾創新的潮流。而是那種正經八百的創業。
因為他們在大公司累計了成功的經驗人脈技術積累,掌握了一批核心人員與技術。他們有靠譜的團隊技術人脈資金項目積累。而團隊人脈又是第一位的。
謝安東山攜妓出遊,元帝說他能與眾生同樂,必能與天下同憂。富貴工作成果未同享,豈能同患難。保證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概率更大。就算一起同患難,磨合也夠你受的。
大公司出來的核心團隊創業成小公司,成功概率就是高,人脈技術就是強,投資方就是更願意給資源。豬,鵝,金山等這些早就是有創業的黃埔軍校之稱。
高帥富與屌絲那個更容易發財,這還用問。屌絲真創業了,那就是貧賤夫妻百事哀。
第二,小公司鍛煉人,給核心技術崗位你。
扯雞巴蛋。他要是連核心技術崗位都缺人,連忽悠風投這關都過不了。一個公司用風投的錢去叫一個新人試核心技術,賭公司成敗?不如大家把錢分了回家洗洗睡吧。那樣還省心。把雷布斯(雷軍)的bolg好好讀讀,看風投喜歡什麼團隊。一個字一個字的仔細讀,要以人家風控的精神來規劃你的職業投資。
新人撐死了錦上添花,大年三十逮兔子---有它也過年沒它也過年。
做得差就滾蛋一個蘿蔔一個坑木商量。做得好拚命壓榨,誰知道你明天還在不在,過度使用,各種姿勢都要解鎖,老子不光要得到你的人,還要得到你的心。不光要玩,還得少給錢。什麼時候累死了,抑鬱了,跳樓了,自殺了,辭職了,或者看不舒服要報酬讓你滾蛋了再換一個積蓄是常態。反正老闆不虧。人都有種被挾持情節,付出越多越難割捨。最多宣揚你在這個崗位上的業績忘我工作突出表現什麼的.....死屍也是可以利用的。第三,一切不以提高員工福利為目的情懷都是耍流氓。
老闆又不是你爹,你拿得多他就分得少,對於創業公司,甚至生死存亡。他出來當老闆是為了提高員工的技術?對於大多數團隊肯定是扯淡。是為了錢。所以,論語有句話:始吾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聽其言而觀其行。協議再好,你能執行么。而且多數老闆無臉無皮,這方面早就防範甚嚴。他們的精力不在規範制度上,而在防範員工識破他們忽悠上。外強於形,內必有不足。每天忽悠情懷的,往往也是把情懷最不當回事的。禮不欲數,數則黷,黷則慢。天天講就跟沒講一樣,甚至更糟糕。騷年,要明白言語與意志的區別。比如想xx,就不能說我想操你。那樣多低俗多沒文化。女孩估計先會把你跩下床。而是說,我就是蹭蹭,不會進去。你們好好獃著少拿錢多幹活每天加班周末也不休累死自己走掉不要拖累我。--黃世仁也不會這麼說。
大家要有情懷,努力提高自己,多為公司做貢獻,項目成功了自然不會虧待大家。這不立刻就高大上了。而且達到自己的意志。第四,至於項目成敗,就算能成吧。請再讀讀論語。君子惡處下流。
要看他的行業地位,要是下流打工的,他能保住自己就不錯了。你死活關他屁事。現在行業這個樣子,互聯網食物鏈基本確定。說是創業,老夫曾經看過聽過他們的協議。魯迅有言:清朝我們是做了奴才,民國我們是做了奴才的奴才。
幸虧他沒活到共和國成立.....到創業公司打工,一般而言你是做了奴才的奴才。
請看貴乎,不是也被鵝收購了么。那群人出來創業,多半是這麼個曲線救國,要當官,殺人放火被招安的路線。表問我怎麼知道的,我的資歷前兩年也足夠拿風投,只是懶。而且自問讓我拿自己都不信的話去忽悠別人,我做不到。李斯說,你看廁所里的老鼠,吃糞便與蛆蟲為伍,狗叫一下也惶惶不可終日。而糧倉里的老鼠吃大米,睡糧山,堂而皇之結隊而行。人之賢與不肖,在所處耳。
小公司不是沒有人才,大公司也固多蠢材。只是勢比人強。
什麼?該公司跟阿里,京東一樣具有行業顛覆性!現在雖然小,將來就是行業標杆典範。現在你愛理不理,將來你高攀不起!
您要是有如此的眼光,(馬上換上獻媚的笑容)土豪,請帶上我吧。投20萬翻一千倍不多吧。投上十家,成一家您都坐在雲端看我們這等玩貴乎的芸芸屌絲。何必苦逼打工。看到這估計不少人罵我肯定是個失敗的屌絲,loster吧,才這麼陰暗負能量吧。
您聖明,我糊塗。我誠如此,不然也不會大好的加班時間不知上進的來玩知乎傳播負能量。
聰明人做事,先看看負能量,預估一下最大損失也沒壞處吧。
利益相關:
豬場核心部門前員工。創業過兩次,都算元老核心,而且都成功了。一家雖然項目成功,但為利益撕逼得很厲害。元老骨幹相繼出走。我6年後又回去看了看,人員都換了。當年的項目雖然萎縮到以前的百分之一,仍然養著公司。只是那群人都不在了。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知,審配專而無謀,逢己果而無用。此數人,勢不相容。後必生亂。
我操。你怎麼知道的。後來,我操。這跟我料的沒變化啊。幸福的團隊是相似的,不幸的團隊各有各的不幸。
另外一家比較有名,可惜不是什麼好名。被貴乎黑得很慘,後來花了幾十萬擺平這事。
其實他們黑的不夠準確,不過算了。那群員工也挺可憐的,被老闆在微博上罵為一群低素質員工,統統解僱還拖延離職證明。
還是動用前大公司豬場的人脈幫這群丟了飯碗一家人都惶惶屌絲們找工作。真是屌絲。就算小公司比大公司高几千的薪水高富帥絕對選擇大公司。更何況小公司起薪往往也低。到現在該明白為什麼了。只幫了幾個。還得說盡好話感受盡世態炎涼,而且他們也正好在這家公司賺錢部門呆過。
曾經求到一個前同事那裡,他表示愛莫能助,淡淡的說了句:太多了。你們xx(公司名)的人啊。
我以為這是一個恥辱。不是說那位同事,而是自己創業成功搞出這麼個名聲在外的玩意。
想想咎由自取,榮辱之來,必像其德。最後幫上忙的,卻是前大公司豬場里素未謀面的hr--她出來創業了。只是因為大家都漂泊在外,都曾在那個大家庭呆過。
最妙的是,xx公司的老闆十一年前就是從該大公司出來創業,跟筆者說一定要為兄弟們謀利益,創造一個乾淨公平的公司,堅決不像以前那個大公司那麼不公平。
然後他解僱了數以百計的員工,並且辱罵他們是低素質人員。公平的說,他所做所為,在創業老闆中是還算佼佼者。
他一直想做一個寬厚大方的老闆。也為此做了不少實事。公司福利尚可。個人層面,他曾經給家裡遭災的員工一筆不小的錢慰問。在地震中慷慨捐款。骨幹員工老父病危,資助不小的費用並且准假讓其放下項目回去侍奉老父的最後一程。他待人算厚道的。升米為恩、斗米成仇。只是經歷多了,他發現一個秘密:當一個暴君比當一個慈善家更容易。至少哭泣咒罵的是別人。
只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可不戒與?筆者也願意相信十一年前他是真誠的。
只是這結局真諷刺。創業的忙碌你獲得了什麼。得了一身病。
我財務初步自由不是靠創業。任何非老闆想靠創業發財的想法不啻與虎謀皮。而且靠創業謀取短期利益是很危險的。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任何束縛都要被拋下,任何弱點都會被放大千倍。同患難很難,同富貴更罕見。說了那句苟富貴勿相忘的陳勝,卻殺掉了前來投靠的傭工夥伴。
中國合伙人開始往往如此;
結局:坐標上海,講一下本人的親身經歷。
算是名校畢業,2013年碩士畢業後加入了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公司,世界前50強,薪水當時也不低,offer拿的12K*13月+bonus,職位是管培。但是待了一年零八個月,選擇離職加入了一家小公司。為什麼?
1. 大公司做事普遍緩慢、保守,個人想法難以得到施展2. 大公司考慮到自身的品牌,做任何決定都會小心翼翼,雖然穩固,但是缺乏激情3. 公司每年都會給員工評級,我第一年的表現是A,即前5%,我歡欣鼓舞的以為要大幅漲薪,結果只漲了15%,我有點失望4. 大公司吃大鍋飯混日子的人不少,我看不慣我選擇跳槽到了一家創業型小公司,之後頓覺如魚得水。我的想法都可以得到實施,可以管理自己的團隊,看著自己主導的產品一天天成長和壯大,那種成就感是大公司永遠給不了你的。因為自己的努力,也因為老闆的賞識,不到一年做到核心管理層。不僅滿足了我做事的願望,收入也迅速增長,現在收入是每月稅後25000,而且每個月還有按KPI提成發放的獎金。因為我們做的2B端產品,有客戶願意付費。
當然,也有運氣成分在裡面,我加入的這家小公司也是比較靠譜的,沒有出現有些答主說的拖欠工資、不講信用等情況。大家在選擇小公司的時候,也要擦亮眼睛。
其實大公司小公司並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就看你是風險厭惡型還是風險偏好型,每個人選擇自己適合的就行。至少,我一點也不後悔當初的選擇。作為一名剛剛獲得A輪融資的創業者,我有些話想說。
目前知乎上似乎有一種大公司情節,誇讚大公司,抨擊不靠譜創業公司的回答,大都獲得了很高的點贊。
這些回答我也贊同。相比創業公司,大公司確實有著很多的優點,比如豐富的資源,平台的優勢,完善的制度等等。有人說名企經歷就等於名校學歷,這是對的。哪怕是我自己招人,如果他是從名企出來的,我也會高看一眼。
而在創業公司,你要直接面臨來自市場的壓力,你所在的公司隨時都在生死線上掙扎,哪怕你再優秀,貢獻再大,產品也可能死掉,資金鏈也可能斷裂,你也隨時可能被解僱。
除了產品不靠譜之外,老闆的不靠譜也是普遍現象。我有位朋友,之前被某個創業公司許諾了種種好處,結果公司壯大之後,被無情拋棄,之前許諾的期權、股份之類的,都打了水漂。
這是一種朝不保夕的日子。
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就一定要找大公司,大平台。
選擇大公司的人,其實潛意識裡有一種原因——追求安全感。大公司穩定,不會突然就倒閉,你按部就班的工作,不出亂子,也不會被突然辭退。人天生是會去追求安全感的,這無可厚非。
但是,這個世界其實並不存在什麼安穩。
如果以5年,10年為跨度,其實就已經不存在什麼安穩的工作了。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那些所謂的大公司,5年、10年以後還會不會存在,都是個問題。
人一輩子是很長的,25到30歲,只不過是你職業生涯的很短一部分,離你退休,還有太遠太遠的距離。
而你一直在大公司——當然,我不是說你沒有進步——你所處理的工作內容相對較細化,你並不能接觸整個業務流程。雖然你在你所負責的方面是很專業的,但在整個業務方面,你的理解是很窄的,是不能稱之為專業的。
而且,時代的步伐是很快的。你賴以生存的技能,可能隨著產業升級,隨時變得毫無用處。
屆時,你該何去何從?
這裡,我想講講我的故事。
其實,我之所以會選擇出來創業,也是有著擔心被時代拋棄的考量。
我算是傳統媒體人,在《經濟觀察報》、《21世紀經濟報道》、《財經》雜誌做過記者和編輯,後來到了新華社,任《財經國家周刊》的常務副主編。
我的平台夠大嗎?工作夠穩定嗎?
但這又有什麼用,在13年的時候,新媒體興起,傳統媒體衰落。我不得不為自己的將來另做打算,我不想被時代拋棄。
於是我自薦去負責雜誌社的新媒體。原本是希望主抓網站、app這塊的工作。但微信正好崛起,借著風口,我們成立了最早的自媒體聯盟。現在的很多大號,比如商務范,大小愛玩,ipo見聞等都是那時候孵化出來的。那時候,我也開始自己做阿爾法工場的公眾號。
藉助微信發展的黃金窗口期,阿爾法工場發展得很迅速,粉絲量和閱讀量都節節攀升。而且由於內容的閱讀門檻很高,因此吸引到的用戶大多都是金融界精英。
藉此,我進一步打造了一個高質量的金融社群,以及集平台、產品和交易一體的APP。
而現在,它拿到了A輪融資。
其實我知道這不算什麼,公司依然還在生死線上掙扎,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市場壓力。
但哪怕是這次創業失敗了,也不意味著我人生就失敗了。可能我會消沉一段時間,但這些經驗會成為我寶貴的財富,我的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成長。而且,這些能力是全方位的,是來自一線戰場的,它能幫我應對未來的變化。我現在的個人價值,絕非以前那個任常務副主編的我能比得上的。
所以,我這裡的建議是,你的工作,不要追求一時的安穩,甚至也不要去追求薪資的多少(最多也就是幾千的差距)。
你要追求成長。
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哪裡能讓你獲得最大的成長,你就去哪裡。
大公司不意味著優秀,它可能已經是僵化落後的了,小公司也不意味著就是草台班子,它的核心成員可能十分優秀,它的技術也可能十分先進,它的小,可能只是在人數上。
當然,一般而言,大公司擁有最豐富的資源,以及最多的優秀人才,另外,你還能看到系統規範的流程、制度、做事方法,這些都是小公司沒有的。
對於剛入職場的新人,我是建議你們進大公司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但你也不能一直呆在大公司,當你發現你的成長陷入了瓶頸,你就要考慮換個環境了。
哪怕那個環境看起來很危險。
但在危險和壓力之下,你才能獲得更全面和更迅速的成長。直接面對市場,感受整個行業的變化,去一線戰場戰鬥,做出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這樣的人,才是我欣賞的人。因為他永遠不會掉隊,他永遠在進步和學習,他敢冒險,他是個天生的戰士。
當然,我不是讓你盲目去創業,去加入創業公司。你依然要十分謹慎地選擇,你要做充足的調查和分析。畢竟,你即將選擇的是將要和你一起上戰場的戰友,是你要能放心把背交給他的人。
最後,我再給一個建議。這也是我多次提到的。
就是,無論你最後去了哪裡,我都希望你是以一種創業者的心態去工作。
什麼意思呢?
就是,這份工作對於你來說,它不僅僅是一份糊口的差事。而是,你需要通過它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或者我說具體點,你要通過這份工作來了解行業和業務,充分學習,把裡面的東西都摸透了,然後以後出來自己干,自己當老闆。
當然,我不是說你以後一定要跳出來自己當老闆,但你需要有這種積極學習的心態。而且你現在做出的成績,也是你以後換工作時最重要的籌碼。
保持積極學習的心態,像個創業者那樣有著明確的業務訴求,像個創業者那樣去思考問題。只有這樣,你才能保持一種積極的工作態度,而不是拿多少錢干多少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這也是我從職場到創業的過程中,最深刻的一點感受。
正好在我的微信公眾號ResysChina上剛剛發了一篇相關的內容,貼過來供大家參考吧。原文鏈接:用貝索斯的「兩類決策法」對待職業選擇
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索斯把「決策」分為兩類。
第一類決策:這些決定帶來的結果幾乎是不可逆的,可以稱之為「單向門」。如果你走過單向門,不喜歡你看到的另一面,你是回不到從前的。對這類決定應該有條不紊、小心翼翼、細緻審慎地分析、探討與思考。
第二類決策:但其實大多數的決定不是第一類決策這樣的,它們是多變的、可逆的,它們是「雙向門」。如果你做了一個不理想的2型決定,你不必忍受那麼久的後果,你可以重新打開大門返回回去。面對類型2的決定,有決斷力的個人或者小團隊是可以快速決策的。
絕大多數人的一輩子,總得有超過二十年的時間是在工作中,因此職業選擇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其實就是個「如何決策」的問題。貝索斯的兩類決策法雖說是針對公司業務決策提煉的,但其實我們也可以把它類推到個人的職業選擇上。
先說大公司。首先定義一下大公司:1)公司已經上市,或者估值已經很高,比如過百億,主營業務已經在市場上確立領先地位。2)人員規模通常超過千人,做事情要求流程制度,會議多參會人數多,重跨部門溝通,層及審批,強調KPI。3)多事業部,或者業務線很多,主營業務之外多面出擊,產品立項多,銷聲匿跡的也多。
1、剛畢業的時候去知名大公司通常是好選擇。大公司的光環可以讓職業生涯有個高起點。大公司工作流程規範,有更多的培訓機會,可以讓初入職場的同學們養成良好的工作套路。另外就是大公司人多,如果懂得有意識地拓展人脈,會對職業生涯接下來的發展大有裨益。YC在矽谷提醒斯坦福的學生們要善待身邊的同學,因為這是以後創業合伙人的最佳來源,而在中國,有創業想法的同學應該注意在大公司做這方面的積累。
2、如果想跨界發展的時候,去新領域的知名大公司通常也是好選擇。大公司處於產業內鄙視鏈的頂端,處於核心重要位置,資源優勢明顯,各種形形色色的合作夥伴也多,這樣可以有機會快速地對行業建立起全貌認知,並了解到行業內的頂尖公司的真實運行狀態是怎麼樣的。如果恰巧還有推動業務進展的機會,對積累各種人脈又會非常有幫助。
3、在大公司做核心業務通常也是好選擇。核心業務才是大平台的最大價值所在。這一點經常會被忽略,但其實非常重要。大公司的穩定也是相對的,非主營業務被砍也是常有的事兒。另外想想獵頭挖人的套路,挖搜索的會先選百度而絕不會是新浪,挖遊戲的會先選網易而絕不會是百度。同樣是在一家公司待幾年,是不是做的核心業務可能會帶來天壤之別,比如都是騰訊公司,在微信和在騰訊微博,你懂的。
除去這三種情況,我個人認為長期待在大公司或者是在大公司之間跳來跳去,對真正的個人成長大多沒什麼幫助,價值極其有限。可能有人會說,在大公司工作,可以保持「生活和工作的balance」。這點我比較激進,選擇了互聯網行業,就是選擇了激烈的競爭,我覺得在四十歲之前最好別太在意所謂的balance。尤其是我們這代人,需要保持危機感,我們已經見證了傳統外企大規模的由盛向衰,極端一點兒的預測認為,碼農可能在5到10年被人工智慧所替代。機器人可以7x24小時工作,當被機器人頂下來之後,大多數人被迫會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用來「享受生活」,現在不用著急balance。即使不信這個,大家也可以想一想,5到10年之後工作和生活balance的機會在哪裡,現在所謂的這種balance的狀態,將來能不能保證持續下去。
再說創業。我之前寫過一篇《到底要不要創業》,後來看發現標題沒起到位,改成《到底要不要創業做CEO》也許更準確。不光光是文中所說的創業風險問題,業務上的坑要你自己踩,管理上的雷要你自己頂,幸運的話有個團隊可以幫你分擔,但也只是分擔,各種大事小情最後終歸都要落到創始人CEO的頭上,無人能夠替代。重要的態度再表達一遍。任何忽悠大眾創業的說法都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更有甚者,尤其是那些忽悠大學生群體創業的簡直就是無恥。創業一定是一個社會中間少數人的事,而且它也應該只適合於少數人。自己主導創業做CEO絕對是一個「單向門」決策,這件事情一定要像貝索斯說的那樣,認真思考,謹慎決策。一旦選了就盡量堅持下去,「剩」者為王,很多的偉大都是長期煎熬出來的。
中國互聯網聚集了全中國最聰明的一幫年輕人,因此長期來看拼智商是沒用的。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怎麼出來的呢?我經常會打這麼一個「樓梯與自動扶梯」的比方。大多數人都在按部就班地走著爬樓梯,勤奮的人在跑著爬樓梯,勤奮的人會逐漸從大多數人中脫穎而出。但真正的聰明人會花功夫尋找「自動扶梯」,站在自動扶梯上的人,他的上升速度和跑著爬樓梯的人幾乎是一樣的,而如果他還願意在自動扶梯上往上跑,那麼他將遠遠地甩開樓梯上的人。
應該花精力在尋找「自動扶梯」這件事情上。自動扶梯的機會大量存在於創業公司中,用YC的說法「創業=成長」,創業的唯一目標就是成長,選對了創業公司就等於登上了自動扶梯。尤其是已經有過大公司背書的同學們,投入精力找到自己的自動扶梯是個性價比極高的事情。與自己主導創業這種「單向門」決策相比,選擇加入一家創業公司,這個決策遠不需要那麼艱難,本質上這是一個「雙向門」決策。選對了可以享受到快速增長的超額收益,即使沒選對,及時止損也並無大礙。
那麼看看加入創業公司的損失是什麼,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兩點,
錢。不談錢的都是耍流氓,但初創公司無法支付起大公司的高工資高福利,這確實也是現實情況。加入早期的創業公司,通常現金部分打個七八折甚至是五六折是常態。
大公司的光環。納斯達克上市,市值過百億美金,開發的產品動輒千萬用戶,吃飯吹牛的時候嗓門都可以大點兒,這是無可否認的優越感。頂著大公司的光環,哪哪兒都有人要,去了創業公司,萬一沒做出來,會不會以後好工作就不好找了。
我們來舉個栗子,比如小明,在某大公司工作4年,正在攢錢買房,現在50萬年薪+股票,某天使輪創業公司給小明開30萬年薪+期權。那麼現在面臨的問題是,20萬現金收入損失,以及可能的職業生涯風險。註:現金部分通常B或A輪後會恢復到業內正常水平,時間1到2年,但同樣的期權部分一定會減少,風險與收益永遠成正比。
先說20萬現金收入損失。互聯網從業者應該是交稅的主力人群,我粗算了一下,在北京50萬年薪和30萬年薪,交完稅之後每月拿到手的現金大概差7000塊。按大回龍觀的房價計算,差不多對應四分之一平米。一年下來,四分之一平米*12個月,等於3平米。我們假設小明能買得起房,實話實說,多這3平米或少這3平米,生活會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再說可能的職業生涯風險。這個顧慮在幾年前也許是成立的,但有過比較豐富招聘經驗的應該都知道,現在情況已經完全不同了,在大公司工作過,又在創業公司歷練過的,現在都是市面上最搶手的主。把握得當的創業公司經歷,會成為職業生涯大大的加分項。這塊出問題的,基本都是沒想明白「為什麼要選擇加入創業公司」的,常見的一些理由,比如想給自己搞個大Title,可以管人了,現在的工作沒意思,大公司政治鬥爭煩了,這其實都沒抓住本質。加入創業公司最核心的,是心態的轉變,從為公司做事情,到為自己做事情,為結果做事情。加入創業公司事實上是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人都是環境動物,在大公司被圈養慢慢就會習慣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被動做事多而主動思考少,而到創業環境最大的收穫一定來自於「主動」,主動做自己沒做過的事情,主動承擔自己沒肩負過的責任,自動思考自己沒應對過的局面,完完全全自發的主動,變一切被動為主動。一旦把這點扭轉過來,隨之而來的成長會讓你自己都怕。
有一個經常可以見到的說法叫做「以創業的心態在大公司打工」,我個人不太同意這個。在一個大公司內,個人成長速度快過團隊,或者團隊成長速度快過公司,通常都會出問題。從結果看,一個人付出巨大努力做不成,公司會認為如此拼了都沒幹成,這人能力堪憂;確實做出業績了,公司為了平衡各方利益,創業狀態的工作付出,與收到的大鍋飯回報很難成正比,激勵不足的事情都難以持久。從過程看,一定會有心懷鬼胎之人覺得這個人是為了自己出風頭,碰到幾個政治高手給挖挖坑,就足夠喝一壺的了,不爽的遭遇時不時來幾下,也就很難持久堅持下去了。
所以,基本上在大公司工作幾年之後,選擇加入一家創業公司,這本身是一個典型的「雙向門」決策,性價比極高。選對了可以享受到快速增長的超額收益,即使沒選對,把握好過程且及時止損也並無大礙,甚至是職業生涯的加分。思考清楚這一點之後,下面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擇一家靠譜的創業公司了。這塊有興趣的可以加我私聊吧。
寫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我看你bb半天好像都是說給有大公司背景的人的,那我沒大公司背景咋辦?很簡單,讓自己達到隨時可以拿到大公司offer的水準,即可。真正有水平的面試官絕對不會是唯背景論的,能力夠了,一定是能被慧眼get到的。這塊應該怎麼做,也歡迎加我探討。
人活著本身就會不斷的遇到風險。認知風險與規避風險截然不同,認知是為了駕馭。不冒險就不會有創新與樂趣,長此以往勇氣就會蕩然無存。喪失了勇氣,和一條鹹魚又有什麼區別呢?
延伸內容:到底要不要創業?
哪份工作更好,要從多個方面衡量。包括但不限於自身性格、待遇、直屬上級市場環境、團隊匹配度等。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大有大的好處,小有小的好處。
打個比方,假如你是區域經理,在大公司的話,你和全國的CEO之間至少隔著大區總監-事業部總監兩個人,有時候會更多。在小公司的話,可能你的彙報對象就是全國的CEO。所以,在小公司,你的彙報線比較短,但凡遇到個什麼事情,決策需要的時間也相應比較短,工作效率相對來說比較高。
從制度來講,大公司因為人多,彙報線比較多,而且彙報線比較長,所以相應的制度會比較健全。在小公司,可能就只有幾條大原則,沒有規定太多的細則。我覺得這沒有好壞之分,大有大的需求,小有小的需求。
從崗位來講,在大公司,很多時候,是靠制度在運轉,絕大部分的員工只是這個運轉鏈條上的一顆螺絲釘而已。雖然,這有助於你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但不利於你開拓視野和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在小公司,可能你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還得處理方方面面的工作。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電氣這個行業,大一點的公司,有產品工程師,有產品推廣工程師,有銷售工程師,有售後工程師,職責分明。可能,在小一點的公司,產品工程師還得干著產品推廣工程師甚至售後工程師的活。
從跳槽來講,從大公司跳到小公司比較容易,從小公司跳到大公司相對來說比較難一些。你在小公司是區域經理,可能跳到大公司也就是個區域經理下面的部門經理。但是,如果從大公司往小公司跳,那就不一樣了。可能有人會說,你前面不是說了嗎,小公司更能獨當一面,為什麼從小公司跳到大公司就不能爭取更高的職位?道理比較簡單,你在小公司,即使你負責大半個中國的業務,可能你手下只帶五六個人,每年兩三千萬的業績。但是,在大公司,即使你只負責某個區域的某個部門,可能你就需要帶十幾個人,每年動輒上億的業績。
可能有人會問,剛參加工作的話,去大公司好還是去小公司好。我覺得,這沒有標準答案。對於我而言,我覺得剛參加工作,找一個大一點的平台可能會好一些。有些潛移默化的東西,比如做事風格、言談舉止等,都會有一定的差異。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甲在小公司工作了五年,乙在大公司工作了五年。兩個人都跳槽到同一家公司去做相同的崗位,可能乙會讓人覺得更沉穩、有規矩,而甲會讓人覺得浮躁、更世故一些。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可能我觀察的樣本有限。
祝好!推薦閱讀:
※北郵通信工程和計科怎麼選擇?
※身處網路時代,當個人帳號密碼太多的話,如何安全有條理的保管?
※為什麼蘋果公司可以持續創新?
※互聯網社交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愛好互聯網,決心投身此行的非計算機專業本科生有無跨考計算機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