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現在還保留武士道而中國的武俠精神卻已經消失?

日本的武士道即使在工業化之後還能保存,並且和現代社會很好的共存。而中國的俠義武術之道卻在中國成立後很快消失,是什麼導致了這個現象?(PS,只論歷史,不講政治)


沒覺得日本武士道精神保存得很好

武士道是什麼精神?武士道,即武士尋死之道。當然尋死不是自殺,而是用生命捍衛榮耀和忠誠。生命就像櫻花一樣,短暫但炫麗。所以才有德川家康的三河武士魂,鳥居元忠臨死前的「主公,願你武運長久」,二戰軍校里的同期之櫻。

福島地震的時候,日本自衛隊在距福島核電站幾十公里的地方居然停下來了拒絕進入救援,最後是一批平均年齡六十左右的老人自發組織起來參與救援。日本青年人在接受採訪問及此事的時候,還有人回答「讓人民為他去死的國家,就滅亡好了」(這句話似乎在中國網路還蠻有名的,被各種人在其他的語境下引用)。

對比一下切爾諾貝利事故時蘇軍的表現(當然毛子不在乎人命也算是民族傳統了,但紅軍也確實悍不畏死),抗震搶險時其他國家軍隊的表現,哪怕美國軍隊在颶風洪水裡的表現雖然槽點多多但也比日本自衛隊好。套用**之後無華夏的說法,簡直就是昭和之後,再無大和魂。

另外上述回答只是闡述一下武士道是什麼,並沒有讚揚和為武士道招魂的意思。為信念獻身在很多文化下都是很高的道德境界,但日本傳統武士道確實太容易被利用走上極端。


你說反了,

日本小鬼鬼的武士道精神在消失,

而中國武俠小說的影響力卻沒衰落,中國的武俠文化僅僅只是從二十世紀初期開始的武俠小說風,而武俠小說風的來源是(俠隱記),也就是大仲馬的代表作三個火槍手。中國人古代從沒盛行過武俠精神,都是新玩意。


謝謝邀請。

這個題目很大,涉及到歷史、文化、人性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需要許多考證。我只能淺顯地回答。

日本的武士道起源較早,有一種說法是,起源於古典的「葉隱」。「葉隱」所表現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一般人對生命的執著,武士道則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只有死是真誠的,其他的功名利祿都是夢幻。當一個人捨棄名利,以"死身"來義勇奉公時,就可以看到這世間的真實。

雖然武士道標榜著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等諸多品質,本質上還是「忠」,以一種 殘酷的方式,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主人。

這種精神和中國的俠義有著很大的區別,更象是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精神,代表著一個社會的階層,是身份和榮譽的象徵,有一定的優越感。

簡單總結一下。

1.武士是日本的一個社會階層,是主流社會承認的,而俠客在中國是沒有社會身份的,是隱藏在體制後,而且遭受著主流社會的打壓;

2.日本的歷史線索非常簡單,而中國經歷著無數次的朝代更換和兩次大的外族主政;

3.日本的傳統文化沒有遭到外來外力的強力破壞,而中國除了朝代更迭之外,又經歷了至少三次文化的破壞,一次是滿清的奴才文化,二次是清末民初的全盤西化,三次是馬列主義領導中國之後幾十年里對傳統文化的毀滅性摧毀。

4.這一條最重要。「武士道」有著比較清晰的定義,而中國的俠義,雖然在民間有著劍客崇拜,但在正統的社會觀念中,俠義沒有準確的定義,只能模糊地代表一種品質、或者性格或者某種 行為,甚至「俠義」兩個字,在不同的時代,都有著不同的定義——包括現在當今。


個人的一點理解:

俠的核心精神 以武犯禁。

武士道的核心精神 克己奉公。

俠文化的沒落,這個跟新中國建立~~好像無關。

不知道您的潛台詞是不是黨國通過前所未有的對農村的控制阻絕了俠的土壤。

我倒是反而覺得,漢武帝把司馬遷一刀切時,中國的俠文化之根也被切除了。自此以後,中國崇奉的是士,而非俠。這個通過史記和漢書的對比尤為明顯。

而至於武士道,西南戰爭的結局,已經說明了它從一種全民信仰變成了國家歷史的收藏品,明治政府之後鼓吹的「武士道」更和現在的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乃一丘之貉。

五十步笑百步爾爾。


現代侍道的理論整合大概是在江戶時期,

德川幕府,日本封建統治的頂峰時期

和中國的儒家忠君思想沒啥兩樣

很好奇也感覺很新鮮居然有這麼多人這樣去看待武士道的,推薦看看葉隱這本書

我的老師認為,武士作為社會階層而言,雖然幕府方提倡忠君思想。但是社會責任及本質還是維護社會秩序與為安保工作提供保障的管理階級。作為「道」而言,守護民眾才是最重要的責任。

也就是戰國時代武田信玄所說的,

人即是城人即是垣。


只是武俠不會武功會用鍵盤而已,俗稱鍵盤俠


日本的武士道 和國內武俠精神 不是一個概念 也不是一個性質

武士道 若要在國內找類比的話 也是儒家的 士大夫 講忠孝仁義禮智信 所謂國士無雙 和歐洲騎士精神也有些類似 講的就是一種維護等級制度的道德禮法 用來約束精英階層維持社會秩序 和帝王的統治地位

這種服從於社會等級制度的精神世界各地都有 因為有利於社會的階段性發展 也有利於當權派的統治 必然大力宣傳 說的好聽點是XX精神 XX道 或者冠以神聖 高尚 無私之類的名詞 說難聽點就是 奴性= =

陣營是 守序善良

而武俠精神則不同 這是一種跳出傳統等級制度的理想主義精神

這種精神沒有秩序沒有章法 只講信念和情懷

什麼伸張正義 什麼除魔衛道 什麼劫富濟貧

說好聽點是理想主義 說難聽點是烏合之眾

陣營是 混亂善良

我不知道武士道還存在否 反正傳統的武士道應該是沒有了 存在的多半也是現代化的 至少不是誰都會做錯事就剖腹謝罪的~

至於武俠精神說好聽點是立著理想主義 民族主義的旗幟 說難聽點 小點的團體是土匪 黑勢力 大點的團體是黑社會 地方反動武裝 這些人立著這個旗幟做什麼事誰都說不準 因為他們的 行為只靠道德約束 他們是跳出了傳統社會結構的存在 不是說他們不會行俠仗義 只是這種團體穩定性太差= =

你要說一個社會絕對沒有嘛 很難說 但是基本作為個小城市的良民 是比較難接觸到的- -


社會結構自古不同。你生活在地球上最神奇的文化國度

儒者以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唐律血親復仇還不犯死罪,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是為了統一思想,實踐上從沒獨尊某術。

自漢宣帝怒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以雜之。中國的社會管理一直雜糅百家延續至今。

因為中國的管理是地球最複雜的難題,疆域之廣,人口之多,組成之複雜,利益集團之繁別國無法想像。如果沒有始皇帝掃蕩六合,統一文字度量衡,焚書坑儒,熔兵鑄銅人。現在中國可能就只是個歐盟。只有美國與我國類似,但美國優勢在沒有歷史包袱,印第安原住民被屠殺成邊緣民族,對主流意識沒有多少影響,以一本與眾人立約式類似上帝與摩西立約樣式的憲法,也只能使用相對鬆散的聯邦制。而日本與德國是高度民族化國家,地域相當與我國一省。他們可以用純粹一種統治思想去管理整個疆土,就比如中國的一個民族,像苗族,其雖然不斷被民族融合,但也能保留下來大部分民族傳統一樣。

而漢族或漢人,並不是以血緣為根系建立的民族,其古義是漢朝遺留之民,本質上就是種族大雜燴:即服我文化禮法天下皆可為漢民,漢朝以前無漢族,都是自稱楚人、趙人、秦人等等這在世界民族史上絕無僅有,也導致數次異族征服,征服者反而被被征服者的文化融合掉的奇異現象,以至於蒙元曾研究過是否要殺盡中原所有人以保持民族純粹的惡劣想法。所以才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概念流出來,同時也導致中國古代直到清朝都幾乎沒有邊界概念。本質上漢族人只有家國,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民族主義,這也是總說中國人不太團結的歷史原因。

這也讓很多學者發現幾千年來中國都神似今日的美國,也讓研究中國成了全世界一門顯學。

中國的各種精神從沒流失或消失,你看經濟一旦起來,各種嚮往士人精神傳統文化的人群不就立即出現了么?比如提問的你。

百十年在歷史觀看來不過滄海一粟,理想主義在亂世只是隱藏在實用主義背後,正反兩面,從未流失過,這是四大古文明只剩中國最重要的原因。

日本上流社會接受了儒家、法家和墨家思想,雜糅了被中國化的佛教,這些思想在日本島上加拉帕戈斯化,變成了後來的武士道與匠人精神。美國有本《菊與刀》研究日本,可供參考,但美國人研究的不夠透徹,因為研究東亞文化必須先研究中國文化,往細講夠寫本書了。


請問武士道精神哪裡保留了?

日本要是保留武士道精神。不應該一億玉碎嗎?

保留武士道精神的日本怎麼還有美軍基地駐紮呢?

保留武士道精神的昭和武士們不應該跟美軍拼個乾淨嗎?

保留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在哪裡?


武士道的誕生時間不過百年,是日本鬼子為了給自己打雞血生造出來的概念。在日本軍國化之前武士精神在日本實際上並不吃香,因為江戶兩百年的安定讓武士階級很尷尬,兩百年的時間讓日本鬼子醞釀出了成噸的笑話來嘲諷武士,到了幕府末期市民心目中典型的武士形象是:因為不事勞作雙手羸弱猶如女子,面孔僵硬不敢輕易流露半點感情,而且因為貧窮餓的膚色蒼白卻要裝出一副體面人的樣子。

總之,在日本軍國化之前日本民眾印象里武士就是下層小吏一樣不招人待見。武士道的發展一個是維新之後國家為了提升民族自信打得雞血,另一個是戰後文藝作品不斷推廣完善。

說道日本文藝里的武士精神嘛,看兩個人就行了,三島和他一生都死不待見的太宰治,三島一向以硬漢形象示人多次批評柔弱的太宰治,但是看三島的自述卻發現青年時代的三島和太宰治一樣體格羸弱終並且三島終其一生都深以為恥,兩個人又都不約而同的走向了自殺之路,雖然一個是殉情一個是剛烈無比的切腹死諫,但是這兩外在完全不同的人卻到處都互相的···相似。

說他們倆只為證明一點,日本長久的歷史上並沒有武士道的精神認同,對於武士道這種概念其實是日本人面對西方精神文化全面入侵面對全盤西化的一種從老祖宗那裡找點閃光點來自強的結果。


日本的武士道其實根本不能說是武士道了。在從中國傳過去後就變味了。所謂的日本武士道只能說是日本偏激瘋狂,自私殘暴,愚忠狹隘的美化名詞而已。縱觀日本歷史,他們的所作所為,其實根本不能說是武士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保存在哪裡?是保存在神戶制鋼造假里還是神戶牛肉造假里,是體現在自己家裡住著別國軍隊,還是體現在年輕一代的鈍化上?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是金庸提出來的。


有本書叫《騎士、武士和俠士》,算是比較文化學的著作吧?(才疏學淺,也可能搞錯了)

這本書的內容不討論,關鍵是很多人都把俠這種東西的本質搞錯了,才會出現風馬牛不相及的三者並列比較的情況。

首先,騎士和武士是一個階級,而俠士不是。

到了近代社會,雖然武士和騎士階級已經基本消失了,但作為曾經高高在上在現在又被後人神話了的階級,必然讓很多人嚮往,並模仿那些被神話了的精神特質。

君不見,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還有很多人嚮往和模仿旗人這個曾經被打倒的階級的生活方式,這很多人里可並不都是滿遺。

而俠士,作為一個階級,從不存在,而是依附於地主階級或者其他階級存在的,有很多歷史上有名的俠客本身就是地主。至於遊俠,流氓無產者應該是他們的階級屬性,是歷代政府打擊的對象。

換句話說,現在有人會模仿騎士或者武士這種貴族的生活方式,但是會覺得乞丐值得效仿的人不會太多吧?

第二,無論是武士,武士,都有可以輕易模仿或者學習的外在表現。

比如所謂的騎士精神,紋章,城堡,盔甲,決鬥,或者武士的佩刀等等,但是俠怎麼模仿?

俠沒有外在表象,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即沒有可以模仿的穿著打扮也不是一時一刻的征勇鬥狠可以做到的。

所謂什麼是俠,大家心裡都有數,就不廢話了,我就問,如果你心裡沒有俠的精神,是能模仿的出來的嗎?

第三,很大程度上俠和現代社會的運行模式是相悖的。

出了戰爭,騎士和武士的精神還包括忠誠,努力,嚴謹,誠實之類的品德,這種品德即適應現代社會,更為企業所推崇,一個擁有這樣品格的員工正是團隊所喜歡的。作為受益人的統治階級,自然會推崇和宣傳。

但是相對的,無論俠的精神內涵是什麼,基本上俠的行為在以法律和契約為運行核心的現代社會,往往被認為是破壞社會秩序的。

其實不止是現代社會,任何一個對社會有掌控能力的政府,都不會喜歡俠的,畢竟俠以武犯禁可不是現在才有的說法。

綜上所述,武士道精神是武士階層的精神外延,而俠的精神卻沒有一個明確的載體,加上雙方的種種差異,就出現了題主所問的這種現象。


平成養豚是開玩笑的嗎?武士道精神還在延續,不如說我等外國人對日本的刻板印象就是武士就是忍者。但說實話,現在日本年輕人又是什麼精神狀態,招兵廣告都用卡通人物用壇蜜,那為什麼不用武士不用忍者?

說中國武俠文化沒落,這有些道理,也沒有道理。俠有兩個解釋,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俠以武犯禁,和金庸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其中第一個解釋已經不太適用了,若是法律有問題,犯禁便是正義,比如戰狼2里吳京踢死強拆的。但法律健全,你不走法律渠道,那就是你有問題了。如果按照金庸的解釋,那可以成為俠的人太多了,想想福島最後只有老年人進去,再想想汶川。

而且說實話,武士講究的是效忠服從,俠更多的側重於正義。在這個追求個性解放的年代,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雖然超級英雄和武俠無關,但把Batman稱作蝙蝠俠恐怕國人也是認為和武俠題材不同但精神相同吧。看看阿湯哥跑去日本拍的《最後的武士》,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說實話武士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落後的文化,個人無條件服從於集體,一方面你可以說不怕死是一種大無畏,但其實也導致了不惜身。二戰對於日本像是一把火,二戰轟轟烈烈燒了一把,一批年輕人前赴後繼,硫磺島,神風敢死隊,確實不怕死夠勇敢。但是現在呢?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又變成什麼樣子?整個民族經過一次打擊後,就集體大轉向,中年人還在為二戰招魂,年輕人則沉迷於動漫,遊戲。為什麼差別那麼大,因為個性的解放使得武士變得落後,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無條件的服從變得不可理喻。

武士文化還是挺有意思的,說吸收了儒家的思想,佛家的思想。但人家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武士恰恰相反,吸收了儒家的禮教,君可以不君,但臣必須臣。佛家講究四大皆空,到武士這變成了死亦何懼。

而俠文化則不同,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拔刀是你的選擇。所以武俠雖然沒落了,但玄幻小說,都市小說,或者說起點男頻大部分小說對於男主人公的要求不還是俠的要求嗎?


因為你看書不認真的緣故。

武俠精神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興起的。我並不知道為何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成立的新中國如何讓它消失的。


幸好消失了,這兩個玩意出現的時候,都是亂世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保留了武士道的一副盔甲和三把刀而已吧。


這些極端思想最好還是別保留下來


推薦閱讀:

從清末中國人感覺洋人「長得像鬼」到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白人總體就是好看,中間發生了什麼?
韓國有哪些值得推薦的作家及其代表作?
如果給你一個機會可以穿越,你會選擇哪個國家哪個時代?為什麼?
同樣作為亞洲經濟強國的韓國和日本,為什麼在文化輸出方面能力上後者遠遠強於前者?
有哪些中國輸出至國外的文化?

TAG:歷史 | 文化 | 武俠 | 武士道 | 中國武術 |